操作系统实验及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小型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小型的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题目: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班级:计122(杏)学号:1213023075姓名:贾苏日期:2014/06/231.实验平台(1)软件平台:开发系统平台:Windows 7 (64)Microsoft visual c++ 6.0测试系统平台:Windows 7 (64)(2)硬件平台:cpu:AMD A6-3420 APU内存:4GB硬盘:500G2.所需实现的功能及相应的阐述:(1)进程调度管理为了贴切现实中的os,采用RR(轮转调度算法),且不提供用户显式的选择调度算法,即对用户是透明的。

现实中的处理器主频为1Ghz~3Ghz,选取中间点为1.5Ghz,得时间片大小为0.7ns ,为方便计算*10,则时间片大小定为7ns。

假设进程之间的调度和切换不耗费cpu时间。

(2)死锁的检测与处理检测当然采用的是银行家算法处理:让用户选择kill一个进程,释放他所占有的所有资源。

(3)虚拟分页调度管理虚拟分页:给出的是逻辑值访问磁盘将那个数据块放入到内存中内存中的地址采用一定的算法相对应于磁盘的地址。

特规定访存采用的是按字节寻址内存的大小128KB外存的大小1MB即整个系统可以提供1MB的逻辑地址空间供进程进行访问(在地址总线足够扫描内存的情况下)。

虚拟地址映射采用:直接映射法规定的8kB为一个页面,故内存有16个页面,外存有128个页面。

如果产生了内存已满,便会产生缺页中断,淘汰采用FIFO算法,利用一个队列来做。

部分内外存的对应表0 0,128,2*128+0.......1 1,129,2*128+1.......2 2,130,2*128+2.......16 127,128+16,2*128+16.........(4)I/O中断处理设中断来自两个方面:1.DMA输送开始和结束时的中断设定一个宏定义为DMA一次传输的数据量的大小->DmaNum 假定为10kb每次DMA开始:耗费1ns cpu时间进行中断处理DMA 结束:耗费2ns cpu 时间进行中断处理由操作系统课程知,DMA 传输数据时不需要CPU 的干预。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以Linux为例)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以Linux为例)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学号:姓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年9月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目录目录 (1)一、实验环境 (2)二、实验报告总体要求 (2)实验一编译L INUX内核 (3)实验二观察L INUX行为 (7)实验三进程间通信 (14)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环境Linux平台◆硬件平台:普通PC机硬件环境。

◆操作系统:Linux环境,例如,红旗Linux或Red Hat Linux;启动管理器使用GRUB。

◆编译环境:伴随着操作系统的默认gcc环境。

◆工作源码环境:一个调试的内核源码,版本不低于2.4.20。

二、实验报告总体要求在2013年11月25日前提交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至少要求包含以下内容:1.引言:概述本次实验所讨论的问题,工作步骤,结果,以及发现的意义。

2.问题提出:叙述本篇报告要解决什么问题。

注意不可以抄写实验要求中的表述,要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我们这里所提出的问题。

3.解决方案:叙述如何解决自己上面提出的问题,可以用小标题 3.1,3.2…等分开。

这是实验报告的关键部分,请尽量展开来写。

注意,这部分是最终课程设计的基本分的部分。

这部分不完成,本课程设计不会及格。

4.实验结果:按照自己的解决方案,有哪些结果。

结果有异常吗?能解释一下这些结果吗?同别人的结果比较过吗?注意,这部分是实验报告出彩的地方。

本课程设计要得高分,应该在这部分下功夫。

5.结束语:小结并叙述本次课程设计的经验、教训、体会、难点、收获、为解决的问题、新的疑惑等。

6.附录:加了注释的程序清单,注释行数目至少同源程序行数目比1:2,即10行源程序,至少要给出5行注释。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实验一编译Linux内核实验时间6小时实验目的认识Linux内核的组成,掌握配置、编译、安装Linux内核的步骤。

实验目标下载2.6.19或更新的Linux内核,配置该内核使其支持NTFS,并在新的内核中修改其版本为Linux NameTestKernel x.x.x,其中,Name是你的名字(汉语拼音);x.x.x是新内核的版本号,最后在你的机器上编译安装这个新内核。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类型和结构,掌握操作系统的五大核心功能模块(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2. 掌握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主要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 OS)的特点及应用场景;3. 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原理,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等关键技术;4. 学会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行或图形界面进行基本的系统操作与维护。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操作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2. 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系统性能、诊断故障、优化配置等;3. 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其能够编写简单的系统程序或脚本,实现特定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交流、协作;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关注操作系统领域的最新发展,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相关领域)的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可能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尚有不足。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际应用水平,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类型,比较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分析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操作系统概述2. 进程与线程管理:讲解进程与线程的概念、状态与转换,进程调度算法,同步与互斥,死锁与饥饿问题。

教材章节:第二章 进程管理3. 存储管理:介绍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虚拟内存技术,页面置换算法,内存保护机制。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进程、线程、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知识;2. 了解操作系统的历史发展,掌握不同类型操作系统的特点及使用场景;3. 掌握操作系统的性能评价方法和常用的调度算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系统性能瓶颈、优化系统资源分配等;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操作系统编程能力,如进程创建、线程同步、文件操作等;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学会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尊重知识产权,遵循法律法规;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和编程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计算机系统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功能、类型及特点,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操作系统的起源与发展- 操作系统的功能与类型- 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2. 进程与线程:讲解进程与线程的概念、状态、调度算法,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进程与线程的定义与区别- 进程状态与转换- 进程调度算法3. 内存管理:分析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策略和技术,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 虚拟内存技术- 页面置换算法4. 文件系统:介绍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存储原理,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的详细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的详细设计

计算机系课程设计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实验学期 2012 至 2013 学年第 1 学期学生所在系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年级 2010 专业班级计算机001班学生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实验成绩计算机系制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的详细设计一、实验目的(1)阅读并调试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模拟文件管理的工作过程。

从而对各种文件操作命令的实质内容和执行过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2)了解设计一个n个用户的文件系统,每个用户可以保存M个文件。

用户在一次运行中只能打开一个文件,对文件必须设置保护措施,且至少有create、delete、open、close、read、write等命令。

二、实验要求1、阅读所给文件系统源程序,并加注释(注释量达60%),2、修改、完善该系统,画出所设计的文件系统的详细流程图。

三、文件系统功能设计1. 功能设计该文件系统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文件系统。

对用户和用户的文件数目并没有上限。

也就是说该系统允许任何用户申请空间,而且在其目录下的文件数目并不做任何的限制。

该系统可以支持的操作命令如下:①bye——用户注销命令。

当使用该命令时,用户退出系统,注销该用户功能设计并回到登陆界面。

命令格式:bye②close——删除用户注册信息命令。

执行该命令后,用户在系统中的所有信息,包括该用户目录下的所有文件都被删除。

命令执行完成后返回登陆界面。

命令格式:close③create——在当前目录下创建一个文件,且该文件不能跟当前已有的文件重名。

该文件的管理信息登记在用户文件信息管理模块中。

执行完该命令后回到执行命令行。

命令格式:create>file1其中:“>”符为提示符,file1为要创建的文件名。

④delete——删除当前用户目录下的一个文件,命令执行完毕返回至命令行。

命令格式:delete>file1其中:file1为要删除的文件名。

⑤list——显示当前注册目录下的所有文件信息,包括文件名、文件长度、文件操作权限。

期末 操作系统实验课程设计

期末 操作系统实验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实验课程设计(二)(参照实验五)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信息管理工作与信息系统学号:2008142118 姓名:丁建东一、实验题目:设计一个Shell解释器二、实验目的:本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会如何在Unix系统下创建进程和管理进程。

三、实验内容:实现一个简单的shell(命令行解释器),类似于bash, csh等。

要求实现的shell支持以下内部命令:1.cd <目录>更改当前的工作目录到另一个<目录>。

如果<目录>未指定,输出当前工作目录。

如果<目录>不存在,要求有适当的错误信息提示。

改命令应能够改变PWD的环境变量。

2.echo <内容>显示echo后的内容且换行。

3.help简短概要地输出你的shell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功能。

4.jobs输出shell当前的一系列子进程,要求提供子进程的命名和PID号。

5.quit, exit, bye退出shell。

所有的内部命令应当优于在$PATH中同名的程序。

任何非内部命令必须请求shell创建一个新进程,且该子进程执行指定的程序。

这个新进程必须继承shell的环境变量和指定的命令行参数。

要求实现的shell支持以下内部命令:Batch Processing 如果shell启动带有一个文件名作为参数,打开该文件并执行文件里所有命令。

待所有进程全部结束退出shell。

四、实验思路:1.所用到的系统函数(1)打开目录void cd()API调用:int chdir(dir);getcwd(dir,dir_max);实现:改变当前目录,并判断目录是否存在。

(2)回应void echo()实现:用户输入字符串,以回车结束输入。

char echo_string[echo_len][echo_max];//用户输入命令,以空格符隔开,存为字符串数组按顺序输出用户输入的字符串。

(3)输出当前子进程Void jobs()API调用:shmget(),shmat()实现:开辟一个共享内存区,一旦创建一个子进程,就把该进程的进程ID和名字记字共享区里,在子进程结束的时候消除该记录。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pintos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pintos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pintos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学习Pintos操作系统,使学生能够理解操作系统的核心机制,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等。

在技能方面,学生应能够使用Pintos进行简单的操作系统设计和实现,提升编程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应培养对计算机科学和操作系统的兴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按照Pintos操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包括:1. 操作系统的概述和基本概念;2. 进程管理,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和同步;3. 内存管理,包括物理内存管理和虚拟内存管理;4. 文件系统,包括文件和目录的、文件系统的实现;5. 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驱动程序和中断处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用于讲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和概念;2. 讨论法,用于讨论操作系统的实现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操作系统案例,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手实现操作系统的核心机制。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1. Pintos操作系统的教材和相关参考书;2. 多媒体资料,包括操作系统的教学视频和PPT;3. 实验设备,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的硬件设备。

这些教学资源将用于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提问和讨论等,占总评的20%;2.作业,包括理论和实践作业,占总评的30%;3. 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50%。

考试内容将涵盖操作系统的原理、概念和实验操作。

六、教学安排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本课程计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每周安排2次课时,每次课时1小时。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Linux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Linux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Linux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原理和应用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

2.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管理方法。

3.熟练使用Linux命令行界面,进行日常操作和系统管理。

4.掌握Linux常用命令、 shell脚本编写和系统监控工具的使用。

5.了解Linux操作系统在服务器、嵌入式设备和云计算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1.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以及Linux操作系统的历史和发展。

2.进程管理:讲解进程的基本概念、进程控制、进程同步和互斥、死锁及其解决方法。

3.内存管理:介绍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内存保护、虚拟内存和分页分段机制。

4.文件系统:讲解文件和目录结构、文件访问控制、文件系统性能优化和磁盘空间分配策略。

5.输入/输出系统:介绍I/O设备管理、中断和DMA机制、设备驱动程序和I/O调度策略。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操作系统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和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Linux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应用场景。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课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系统安装、配置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Linux操作系统教材,如《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技术博客和在线文档,供学生拓展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和演示文稿,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实验设备:提供Linux服务器、虚拟机和实验室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西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西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西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西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学习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中,学生们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全面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

这个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操作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们在课程设计中将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首先,他们将通过理论课程学习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将学习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了解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

这些理论知识将为后面的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其次,学生们将参与到项目实践中,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实际的操作系统项目。

这个项目将要求学生们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化版的操作系统,并加入一些基本的功能和特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运用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用编程语言和工具进行系统开发和调试。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学生们将锻炼他们的编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学生们还将进行操作系统实验,通过模拟实际的操作系统场景,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他们将在实验中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术,观察和分析操作系统的行为和性能,并提出改进措施。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将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各个方面,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西电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中,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全面掌握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结合了理论与实践,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地理解和应用操作系统的概念和方法。

同时,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和操作系统实验,学生们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编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

操作系统集中上机实验1:银行家算法一、目的和要求银行家算法是避免死锁的一种重要方法,本实验要求用高级语言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银行家算法程序。

加深了解有关资源申请、避免死锁等概念,并体会和了解死锁和避免死锁的具体实施方法。

二、实验内容1.设计进程对各类资源最大申请表示及初值确定。

2.设定系统提供资源初始状况。

3.设定每次某个进程对各类资源的申请表示。

4.编制程序,依据银行家算法,决定其申请是否得到满足。

三、算法描述银行家可以把一定数量的资金供多个用户周转使用,为保证资金的安全银行家规定:1.当一个用户对资金的最大需求量不超过银行家现有的资金就要接纳该用户;2.用户可以分期贷款,但贷的总数不能超过最大需求量;3.当银行家现有的资金不能满足用户的沿需贷数时,对用户的贷款可推迟支付,但总能使用户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贷款;4.当用户得到所需的全部资金后,一定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归还所有的资金。

实验2:时间片轮转法基本思想:将CPU的处理时间划分成一个个时间片,就绪队列中的诸进程轮流运行一个时间片,当时间片结束时,就强迫运行进程让出CPU,该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等待下一次调度,同时,进程调度又去选择就绪队列中的一个进程,分配给它一个时间片,以投入运行。

在轮转法中,时间片长度的选择非常重要,将宜接影响系统开销和响应时间。

如果时间片长度很小,则调度程序剥夺处理机的次数频繁,加重系统开销;反之,如果时间片长度选择过长,比方说一个时间片就能保证就绪队列中所有进程都执行完毕,则轮转法就退化成先进先出算法。

实验3-4:抢占式(或非抢占式)优先级调度算法基本思想: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进程优先级高者优先调度,是一种常用的进程调度算法。

该算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优先数。

通常确定优先数的方法有两种,即静态法和动态法。

(1)静态优先权是在创建进程时确定的,其运行特征是优先数确定之后在整个进行运行期间不再改变。

确定静态优先权的依据有进程的类型、进程所使用的资源、进程的估计运行时间等因素。

课程设计操作系统

课程设计操作系统

课程设计操作系统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了解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功能,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2)掌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3)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主流操作系统的基本特点。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操作系统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基本的操作系统使用和维护能力;(3)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树立正确的计算机使用观念,提高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作用和分类;2.进程管理:讲解进程的概念、进程控制、进程同步与互斥、死锁等问题;3.内存管理:讲解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虚拟内存、页面置换算法等;4.文件管理:讲解文件和目录的概念、文件存储结构、文件访问控制、磁盘空间分配等;5.设备管理:讲解设备驱动程序、I/O调度策略、中断处理和DMA传输等;6.操作系统实例分析:分析主流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机制。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讨论法:学生针对操作系统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操作系统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操作系统的相关概念和实例;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能力。

UCOSII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UCOSII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UCOSII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UCOSII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包括任务管理、时间管理、通信与同步机制;2. 掌握UCOSII的移植方法和配置过程,学会在不同硬件平台上搭建UCOSII 操作系统环境;3. 学会使用UCOSII提供的API进行多任务编程,了解实时操作系统的任务调度和资源管理策略。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C语言在UCOSII环境下编写多任务应用程序,实现任务间的同步与通信;2. 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嵌入式系统开发中与操作系统相关的问题,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3. 掌握UCOSII调试技巧,能够运用调试工具对操作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跟踪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实际项目中积极尝试和应用所学知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年级专业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C语言编程基础和嵌入式系统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掌握UCOSII 操作系统的应用与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UCOSII操作系统概述:介绍实时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应用场景,引出UCOSII的背景、架构和优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实时操作系统概述2. UCOSII内核原理:讲解UCOSII的核心组件,包括任务管理、时间管理、通信与同步机制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UCOSII内核原理3. UCOSII移植与配置:介绍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移植和配置UCOSII的方法,以实际案例为例进行讲解。

操作系统内核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内核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内核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内核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模块的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内核编程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接口进行系统调用和驱动程序开发。

3. 帮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安全性、稳定性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系统调试和优化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分析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的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常见的操作系统内核模块。

2. 培养学生具备设计、编写和调试简单的操作系统内核模块的能力,能够实现特定功能并进行性能优化。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具体场景提出合理的操作系统内核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操作系统内核技术,树立积极探索、持续学习的信念。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操作系统内核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专业核心课。

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操作系统内核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操作系统内核基础理论- 深入讲解操作系统内核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和设计原理。

- 分析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等核心模块的工作机制。

2. 操作系统内核编程实践- 介绍操作系统内核编程的基本方法,包括系统调用、驱动程序开发等。

- 结合教材示例,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

教学大纲安排:1)第1-4周:操作系统内核基础理论2)第5-8周: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编程实践3)第9-12周: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编程实践3. 操作系统内核优化与调试- 讲解操作系统内核安全性、稳定性方面的知识,分析常见漏洞和防护措施。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完整规范版)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完整规范版)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完整规范版)一、设计目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应能够:1. 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关键技术;2. 学会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性能和特点;3. 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模块或功能;4.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设计要求1. 设计内容:根据课程所学,选择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操作系统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

模块可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等。

2. 设计规范:遵循软件工程的基本原则,确保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3. 团队协作:本次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35人。

小组成员需明确分工,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2):包括所有设计文件、代码及相关文档;(3)演示PPT:汇报课程设计成果,阐述设计思路、实现过程及创新点。

三、设计流程1. 需求分析:分析所选操作系统模块的功能需求,明确设计目标。

2. 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系统架构,划分模块,确定各模块的功能和接口。

3. 编码实现:按照系统设计,编写代码,实现各模块功能。

4. 测试与调试:对实现的系统模块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兼容性测试,确保系统稳定可靠。

5. 优化与改进: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7. 演示与答辩:制作演示PPT,汇报课程设计成果,回答评委提问。

四、评分标准1. 设计报告(30%):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表述准确、格式规范。

2. 代码质量(40%):代码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创新性。

3. 演示与答辩(20%):PPT制作、汇报效果、回答问题。

4. 团队协作(10%):分工明确、协作高效、沟通交流。

五、预期成果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上所学的操作系统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解。

2. 技能提升:提高编程能力,掌握操作系统核心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技巧。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1. 引言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学习资源和建议。

2. 课程设计目标《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操作系统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编写和调试操作系统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 学会使用工具和技术进行操作系统的调试和测试;- 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设计内容《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进程管理:学生需要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进程管理系统,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和终止等功能,并实现进程间的通信和同步。

2. 文件系统:学生需要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包括文件的存储和管理、文件的读写等功能,并实现文件的保护和共享。

3. 内存管理:学生需要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内存管理系统,包括内存的分配和释放、页面置换等功能,并实现进程的虚拟内存。

4. 设备管理:学生需要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设备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的分配和释放、设备的控制和调度等功能,并实现设备的并发和互斥。

4. 课程设计方法《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学生将组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完成一个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具体方法如下: 1. 项目选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项目,也可以从老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

2. 项目计划:学生需要制定项目计划,包括项目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等。

3. 项目开发:学生按照项目计划开展项目开发工作,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等环节。

4. 项目评审:学生需要定期进行项目评审,包括项目进展、问题解决和改进措施等。

5. 项目展示:学生需要最后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包括设计文档、源代码和演示等。

《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名称:操作系统实验实验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学时:24学时(12次课程实验)实验目的:1.通过操作系统实验,学生将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和设计。

2.学生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技术。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内容:1.实验一: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实验介绍: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

-实验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或参考书籍,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出操作系统的定义和基本功能列表。

2.实验二:进程管理-实验介绍:通过实验来学习进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

-实验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编写程序,实现进程的创建、销毁和调度。

-实验过程:学生根据给定的问题,设计进程模型并实现相应的程序。

3.实验三:内存管理-实验介绍:了解内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学习虚拟内存技术的原理。

-实验要求:学生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内存分配和回收的算法。

-实验过程:学生通过模拟内存分配和回收的过程,理解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

4.实验四:文件系统-实验介绍:了解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学习文件管理的基本原理。

-实验要求:学生通过编写程序,实现文件的创建、删除和查找。

-实验过程:学生通过模拟文件的创建、删除和查找的过程,理解文件管理的基本原理。

5.实验五:设备管理-实验介绍:通过实验学习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了解设备驱动程序的实现原理。

-实验要求:学生通过编写程序,模拟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实验过程:学生通过模拟设备的请求、分配和释放的过程,理解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

6.实验六:作业调度-实验介绍:通过实验学习作业调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算法。

-实验要求:学生通过编写程序,实现作业的调度。

-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输入作业和作业调度算法,模拟作业调度的过程。

实验评定:-实验报告:60%-实验成果:20%-实验操作:20%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Linux、Windows实验要求:-学生需认真完成实验任务,编写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文件操作系统

课程设计文件操作系统

课程设计文件操作系统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具体包括:1.了解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

3.熟悉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如Windows、Linux和macOS。

4.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进行日常计算机操作。

5.能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6.能够运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操作系统的知识和经验。

3.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进程管理:讲解进程的概念、进程的状态、进程控制块、进程调度算法等。

3.内存管理:介绍内存的概念、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虚拟内存等。

4.文件管理:讲解文件和目录的概念、文件系统的结构、文件访问控制等。

5.设备管理:介绍设备的概念、设备驱动程序、输入输出控制等。

6.Windows操作系统: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布局、基本操作和高级功能。

7.Linux操作系统:介绍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布局、基本操作和高级功能。

8.macOS操作系统:讲解macOS操作系统的特点、界面布局、基本操作和高级功能。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操作系统的原理和概念,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景和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操作系统的特点。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完整规范版)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完整规范版)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完整规范版)一、引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它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环境。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2. 掌握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3. 熟悉操作系统调度的基本算法。

4. 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发展历程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特点2. 进程管理进程的定义、状态和转换进程控制块(PCB)的结构和作用进程同步与互斥进程通信进程调度算法3. 内存管理内存管理的目标连续内存管理技术非连续内存管理技术页面置换算法4. 文件系统文件系统的定义和功能文件的结构和类型文件存储空间管理文件目录管理文件操作5. I/O系统I/O系统的功能和组成 I/O设备管理I/O调度算法缓冲管理6. 系统调用系统调用的定义和类型系统调用的实现机制常用系统调用分析7. 实验与课程设计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步骤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课程设计报告格式四、课程考核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成绩(30%):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3. 课程设计成绩(40%):包括设计报告、代码实现和答辩表现。

1. 《操作系统概念》作者:亚伯拉罕·西尔伯斯查茨等2. 《现代操作系统》作者:安德鲁·S·塔嫩鲍姆3. 《操作系统导论》作者:威廉·斯托林斯六、附录1.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2. 实验报告模板3. 课程设计答辩评分标准七、课程安排1. 理论学习操作系统概述(2课时)进程管理(4课时)内存管理(4课时)文件系统(4课时)I/O系统(2课时)系统调用(2课时)2. 实验与课程设计进程管理实验(2课时)内存管理实验(2课时)文件系统实验(2课时)I/O系统实验(2课时)课程设计(8课时)课程考核(2课时)八、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1. 实验指导进程管理实验:通过模拟进程的创建、撤销、阻塞和唤醒等操作,理解进程管理的原理。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本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旨在探究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

下文将按照以下列表详细阐述本课程的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将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介绍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涵盖操作系统的概念、历史、架构及其与计算机硬件的关系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2. 掌握基于进程和线程的并发控制方法以及进程通信技术;3. 熟悉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存储器层次结构以及文件系统;4. 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实现方法,如Linux、Windows等;5. 培养学生的系统编程能力和操作系统调试能力,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2. 进程和线程的基本概念、进程控制块、进程状态转换、线程同步、进程通信等;3. 内存管理:分区管理、分页内存管理、虚拟内存管理、内存映射文件;4. 存储器层次结构及缓存的概念、组织方式和替换算法;5. 文件系统:文件的组织方式、目录结构、文件存储空间和文件共享等;6. 操作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实现方法;7. 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8. 系统编程、操作系统调试技术。

四、教学方法1. 讲授、学案和复习笔记:通过理论课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2. 实验操作和编程练习:通过实践操作和编程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编程技能;3. 讨论研究:通过讨论研究,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操作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 课程项目和课程论文:通过完成课程项目和课程论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系统的实现和应用。

五、教学评估1.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于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2. 实验成绩:通过实验成绩,评估学生对于操作系统的实践操作和编程能力;3. 课程项目和课程论文成绩:通过课程项目和课程论文成绩,评估学生对于操作系统的实现和应用能力;4. 平时表现: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内大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1进程调度
//进程优先级 enum PROCPRIORITY { Low, //低 LowStandard, //低于标准 Standard, //标准 HighStandard, //高于标准 High, //高 RealTime, //实时 ); //调度算法 enum SCHEDULEALGORITHM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1进程调度
//统计信息 struct STATINFO { int nRequestTime; //进程请求运行时间 int nGetCPUTime; //系统为之提供服务时间 ); //进程控制块 struct PCB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1进程调度
STATINFO infoStat; //统计信息 PROCID idProc; //进程标识符 PROGRAM program; //该进程对应的程序 PROCESSORSTATUS statusProcessor; //处理机状
(5)实验报告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图文并茂,要符合 科技文献的一般要求。
8.1.2 实验内容 (1)自定义进程相关的数据结构。 (2)利用MFC类库中的栈,链表、向量等模板模拟进程控制
块队列、进程控制块优先级队列、统计信息链表及其指令集 合。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1进பைடு நூலகம்调度
(3)利用MSDN和MFC API编程实现常见的进程控制和调度 策略(先来先服务算法、时间片轮转算法、最高优先权优先 调度算法、最短进程优先调度算法)。
用权。 (4) LeaveCriticalSection:释放临界区的使用权。 (5) DeleteCriticalSection:释放与临界区对象相关的所有系
统资源。 3.线程相关的系统调用 (1) CreateThread:创建一个线程内核对象,线程执行指定
的ThreadProc例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同一控制台的控制台进程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1进程调度
2.临界区有关的系统调用 ( l)InitializeCriticalSection:初始化临界区对象。 (2) EnterCriticalSection:等待占用临界区的使用权。 (3) TryEnterCriticalSection:非等待方式申请临界区的使
(4)测试以上进程调度策略的周转时间、带权周转时间、平 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并定性评价它们的性能。
8.1.3预备知识 1.信号相关的系统调用 (1) Set Console Ctrl Handler:定义或取消本进程的信号处理
例程列表中的用户定义例程。 (2) Generate Console Ctrl Event:发送信号到与本进程共享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1进程调度
//进程调度信息 struct PROCSCHINFO { PROCSTATUS status Proc; //进程状态 PR()CPRI()RITY proc Priority; //进程优先级 }; //进程控制信息 struct PROCCONINFO { PCB *pNextPCB; //下- PCB
第8章操作系统实验及课程设计
8.1进程调度 8.2进程通信 8.3存储器管理 8.4磁盘调度 8.5文件管理 8.6进程同步之经典问题 8.7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实验 8.8课程设计1-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8.9课程设计2-银行家算法
8.1进程调度
8.1.1 实验目的和要求 用高级语言编写和调试进程调度的模拟程序,以加深对进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1进程调度
{ FCFS, //先来先服务 SPF, //短进程优先 FPF_Reaved, //抢占式高优先级 TimePiece, //时间片轮转 ); //进程标识符 struct PROCID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1进程调度
int nInID; //内部标识符 int nOutID; //外部标识符 ); //处理机状态 struct PROCESSORSTATUS { int nIP; //指令指针 );
8.1进程调度
(2) ThreadProc:线程执行例程。 (3) ExitThread:终止线程的运行,同时操作系统清除该线
程使用的所有操作系统资源。 (4) TerminateThread:撤消任何线程,线程的内核对象的使
用计数也递减,但系统不撤消该线程的堆栈。 线程函数返回是确保所有线程资源被正确地清除的唯一办法。 以上的系统调用详细资料参考MSDN网站或光盘。 4.进程调度常用算法 进程调度常用算法的相关知识参考前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1进程调度
5.相关概念 MFC栈(queue)、链表(list)、向量(vector)的相关知识参考
MSDN网站或光盘 8.1.4实验指导 1.进程相关的数据结构 //进程状态 enum PROCSTATUS { Ready, //就绪 Block, //阻塞 Run, //运行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8.1进程调度
//程序 struct PROGRAM { int nProgl.en; //程序大小 int nIP; //指令指针 SYSTEMTIME timeSystem; //程序请求运行时间 INSTRUCTI()NSET instructionSet; //指令集合 };
调度算法的理解。 实验要求如下: (1)上机前做好充分准备,先做方案设计,并预先做一些情
况分析。 (2)方案设计、程序编写和上机调试要求独立完成。 (3)仔细观察并记录上机时出现的各种现象,记录并详细分
析运行的结果。
下一页 返回
8.1进程调度
(4)认真书写综合实验报告。报告内容中主要包括实验目的 与意义、问题模型描述、方案设计、算法描述及框图、开发 /编程环境说明、调试记录及其分析、程序清单(源代码要 带注释)、运行记录及其分析、实验总结、程序的不足之处 及修改预案等几个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