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案例材料:“1+X”课程实施,推进情智共生德育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X”课程实施,推进情智共生德育实践
海阳市亚沙城小学
【内容摘要】我校着眼德育课程一体化整体工作,统筹规划,突出“德性”教育核心,确立了“1+X”课程模式,开启对学生实施“情智”同步,“情智”共生的“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相得益彰的德育实践探索。
通过校本培训、专家引领、课堂教研等举措,夯实学科德育主体,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中落实学科德育指向,构建全科育人课堂。
在学科科课程夯实德育认知的基础之上,充分整合、利用地域“物化”、“文化”、“人力”资源,做好德育拓展课程,落实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找到了打通学生“外化”与“内敛”德育通道的有效路径,使之成为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的有力载体,从而使抽象的德性规范与价值内化为学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提高“立德树人”教育成效。
随着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深入推进实施,德育已为学校校本教研、课程实施的主题。
我校也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的教育任务,予以重点关注,全面推进。
我们着眼德育课程一体化整体工作,统筹规划,突出“德性”教育核心,在具体工作中,确立了“1+X”课程模式,开启对学生实施“情智”同步,“情智”共生的“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相得益彰的德育实践探索。
“1”,即:以“学科德育课程”为主体;“X”,即以“校内资源课程”、“校外地域资源课程”、“网络平台课程”等为“X”拓展课程。
我们将其定义为“X”,拓展课程旨在工作中不断补充、丰富、完善课程资源,发现好的德育课程资源,我们就会纳入到“X”课程资源体系当中,最终形成适切学生,适宜校情,“内容多元”、“内涵深厚”、“形式多样”的课程德育实施载体与路径,精准而有效地落实德育实践,构建有课程支撑、有活动引领、有多方合作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推进格局。
一、抓好“学科课程”德育落实,夯实德育基础
学科课程是德育实施的主体。
在学科课程当中,有人文性、艺术性课程,本
身就具有鲜明的“显性”德育元素,在理科课程中,也蕴含着“隐性”德育元素,因而我们本着深化“显性”德育元素,挖潜“隐性”德育元素,让任课教师明确学科德育目标,梳理课程德育元素,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中落实学科德育指向,构建全科育人课堂。
1.培训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养
课堂是德育实施的主阵地,教师是德育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我们首先抓好学科教师的培训。
一是自2016年6月烟台组织开展的“全市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培训与推进工作会议”开始,我们就“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进行了集中培训。
我们借会议中张志勇厅长关于“德育一体化”工作的“四个问题”的讲话视频,组织教师认真收看、学习,领会顶层设计的理念、意图和要求;二是我们多次邀请市教科室的领导到学校,结合课例,培训、指导教师;2017年12月份,我们校还有幸承担了全市小学学科德育课堂展示活动现场。
我们承担了其中语文学科的课堂研讨任务,还组织所有学科教师参与了课堂互动研讨,聆听了崔成志院长关于学科德育讲座等活动。
通过这一活动,提高了教师对德育课程化工作的认识,理清了思路,极大地促进了我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推进和实施。
三是学校利用团队教研时间,集中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让教师提高德育一体化工作意识,摆正观念,明确教师职责,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摆正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学生成长特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刻领会全学科德育课堂责任,即备课时,要深挖德育内涵,授课时,要结合教学内容、活动设计适宜、适时地进行德育落实。
2.抓好学科教研,厘清德育范畴
各学科开展了学科德育主题教研活动,深入挖掘学科内容的德育要素,丰富德育载体,制定出各课时的德育目标,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我们开展了“学科德育实施方案”批注式教研活动,目的在于让教师理清本学科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范畴。
例如,小学语文学科要把握、落实
的德育范畴:热爱读书、负责地表达、家国情怀、理念信念、中华传统美德、审美教育、多元文化等七个方面;数学学科的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等四个德育范畴。
同时,明确这些大的德育范畴下具体的细化表现以及在课堂中的承载落实等。
3.抓好课例教研,打造德育课堂
一是在学科教师中组织开展了学科德育优秀课例评选活动。
让教师根据学科德育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具体课例,来进行德育目标落实的教学设计,以此引领教师关注学科德育研究和实践。
二是要在学科课时备课中,尽量做到“三落实”:教学目标确立中要凸显“德育目标”落实;教学过程中要贯穿“德育目标”落实;教学评价反馈中要关注“德育目标”达成落实等,要在课时备课中有所体现。
三是组织开展学科德育课例研讨,打造学科德育精品课堂。
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先后推进研究课例,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研讨。
明确思路之后,人人执讲学科德育课例。
我们在第一阶段的“学科德育”课堂中,重点抓住了以下几个德育点的落实: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清晰、规范地表述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以及思维严谨的理性精神等等。
我校还于11月份承担了“海阳市指向学科德育的中小学学本课堂”教学培训会议现场。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激发起教师关注学科德育课堂研究的兴致,并能够有意识地将学科德育元素落实到教学当中,让学科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二、借力“地域资源”课程,深化德育内涵
要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要在学科课程夯实德育认知的基础之上,将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素养,外在的道德品行,唯有落实学生的德育实践,而实践性活动课程则是打通学生“内在”与“外在”德育通道的有效路径。
因而,我们基于学校“地域资源”系列课程开发、实施的有利契机,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凸显德育目标,深化德育内涵,进一步优化、拓展“地域资源”课程,使之成为德育实施的有力、有效途径和载体。
(一)“地域物化资源”课程
我们开发了“基地展馆课程”、“基地劳动实践课程”和“亲近自然休闲课程”三大类课程。
基地展馆课程,主要包括“亚沙展馆”、“博物馆”、“地雷战纪念馆”、“海阳档案馆”等课程。
基地劳动实践课程,有“樱桃园采摘”、“农作物种植”、“葡萄酒庄园酿酒”;亲近自然休闲课程,主要开发了“海晏山踏青”、“河清岛赏荷”、“湿地公园观鸟”等亲近自然休闲课程。
(如下图)
在这些课程中,我们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在参与活动具备一定的劳动意识,学会自我管理,健康生活;在活动实践中,重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培养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大自然,保护环境,爱惜资源,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形成爱国、诚信、向上、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二)“地域文化资源”课程
我们主要开发“非遗文化课程”和“特色文化课程”两大课程门类。
“非遗文化课程”主要包括“海阳大秧歌”、“螳螂拳”、“海阳剪纸”等课程。
“特色文化课程”主要包括“亚沙文化课程”和“海阳沙画课程”。
在这些课程实践中,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发展我国“非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等,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地域人力资源”课程
我们基于“地域人力资源”做文章,当地的“胶东少年军校海阳示范校”挂牌联手开课程,我们在一至五年级利用活动课时间,每周开设2节少年军校课程。
对于学生进行“队列集训”、“自理自护”、“野外生存”、“抗挫折教育”等多门课程。
我们还携手“博远教育”,按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徒步行”、“我们一起植树去”、“樱桃采摘”、等户外拓展、亲子体验活动;另外借“凤翔滩”校外实践活动基地,我们还组织了以“科技、军事、环保”等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我们通过“地域资源”实践活动课程,将教育视野从校内的有限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变说教为快乐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能以体悟、感受、自省等自我生成性途径,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品行,有效落实了“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目标任务;也让德育实践找到了有利的落脚点,真正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从而深化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借力“网络资源”平台,探究多维育人空间
“立德树人”是一个多方位协同育人的系统工程。
如何能够很好地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育人的有效对接,我校开通设立了“亚沙城小学”微信公众平台,较好地实现了家校沟通、社会参与有效的交流、开放、对接平台。
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我校借微信互动平台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大资源共享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
随着微信平台,在家校协同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我们不断融合教育资源,丰富、创新教育内容,定期在平台上发布学校教育教学信息、校园活动风采以及家庭教育、家校沟通、亲子共读等相关文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介、教育的作用,也让家长和社会随时关注和了解学校,提高了家校、社会对教育的知晓度、关注度和参与度。
通过微信平台,教师专业的引领、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家长实用经验的分享,让父母们在轻松氛围中实现了有效、高效、实效性的学习,不仅密切了教师和家长、学生的关系,还打造了一大批有智慧的父母,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目标。
“1+X”课程实践,让我们找到了在“国家课程”一个主体框架下,不断拓展的“X”实践性活动课程的德育实施新思路。
只要我们基于“德育课程”总目标,以目标统领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生成道德体验与感悟,使抽象德性规范与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就会取得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