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上游流域水文、气象及水库群情况介绍
三峡水库蓄水后上下游站水文资料整编优化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上下游站水文资料整编优化分析赵蜀汉;香天元;赖厚桂【摘要】随着江河各类水利工程的大量新建,涉水工程对水文站网的测验及资料整编的影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当前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上下游站水位-流量关系扣单断沙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蓄水后库区、坝区、坝下游各测站的流量、泥沙测验及资料整编优化方法.采用优化后的整编方法,可使区域各站的水文测量精度及成果准确性明显提高.【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2(043)023【总页数】5页(P18-21,32)【关键词】水文站网;流量;水文测验;资料整编;三峡水库蓄水【作者】赵蜀汉;香天元;赖厚桂【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32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不少水文站由于受水利工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原天然条件下的水文测验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改变。
特别是对于某些大中型的水利工程,仅靠变更或迁移测验断面等传统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2],因此,研究涉水工程对水文监测与资料整编的影响,是水文测验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
三峡工程是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
自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后,三峡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下游下垫面的状况以及水文站所在局部河段的水沙特性和测验条件,测站的控制代表性和水文资料的一致性遭到破坏。
因此,三峡水库蓄水后,对水文测验的资料整编进行优化,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
2 研究区概况2.1 河道特性三峡水库库区干流河段流经地势高峻、山峦起伏的高山峡谷区。
重庆至宜昌长约660 km,平均比降0.18‰,俗称川江;其间奉节至宜昌段长约200 km,流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峡谷,又称峡江。
宜昌以下,干流进入中下游冲积平原,两岸地势平坦,湖泊众多,沿岸建有完整的防洪堤,水面坡降平缓,宜昌至湖口平均比降0.03‰。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蓄水对库区的气候要素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温度、降水和风速三个方面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
对于温度来说,蓄水后的库区温度相对较低。
蓄水增加了水体的面积,增加了蒸发散的量,从而降低了湖面附近的温度。
蓄水后的库区会形成一种湿地气候,湿度较高,也会使得库区的温度相对较低。
蓄水后的库区温度变化趋势是降低的。
降水方面,在蓄水前后的对比中,库区的降水量相对增加。
蓄水后水库面积增大,水面水汽的蒸发增加,从而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进一步促使降水的形成和增加。
水库对降水的影响还与大气环流有关,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总体上看,蓄水后库区的降水量变化趋势是增加的。
风速方面,蓄水后的库区风速相对较小。
蓄水后水库面积增大,湖面边界的风速受到湖泊的阻挡,从而减小了库区内风速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会形成一种稳定的风场,湖面水汽的蒸发减小了空气的干燥度,也减小了风速。
蓄水后的库区风速变化趋势是减小的。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是温度降低、降水增加和风速减小。
这些变化趋势对于库区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温度的降低可能使得库区的气温适宜种植更多的作物,降水的增加可能有助于农田的灌溉和水资源的利用,而风速的减小可能使得库区的风景更加宜人。
这些变化趋势也可能对库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带来一定的挑战,如可能导致湿地物种的改变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因此在水库蓄水后要加强监测和管理,以保护库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一、三峡库区水资源现状三峡库区水资源丰富,各类水资源总计4624.42亿m3,在空间分布上西部丘陵区水资源相对贫乏,东部山地相对丰富;在季节分配上,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系图三峡库区水资源虽较为丰富,但蓄水和利用难度大。
就1997-2008年统计,重庆市平均年过境水量为3837亿m3,平均降水量986亿m3,水资源量568亿m3,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800m3。
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密度较高,蓄水和利用难度大,该地区的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m3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
根据这一标准,重庆属于中度缺水的城市。
此外,由于重庆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水体污染形势比较严峻,治理任务十分繁重,进一步凸显了水资源稀缺的现状[1]。
(一)库区水质监测[2]2008年,在库区长江干支流共布设13个水质监测断面,其中干流断面6个,分别为重庆朱沱、铜罐驿、寸滩、涪陵清溪场、万州沱口和巴东官渡口;一级支流断面7个,分别为嘉陵江北碚、临江门、乌江武隆、御临河口、澎溪河口、大宁河口和香溪河口。
水质评价项目共13项,包括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总磷、汞、镉、砷、铜、铅和铬(六价)。
干流水质 2008年,库区干流6个断面中官渡口断面水质为ⅱ类,清溪场、沱口断面水质均为ⅲ类,朱沱、铜罐驿、寸滩断面受总磷影响水质均为ⅳ类。
其中,沱口断面水质由上年的ⅱ类转为ⅲ类,朱沱、铜罐驿和寸滩断面水质由上年的ⅲ类转为ⅳ类,其余2个断面水质类别保持不变。
与上年相比,干流水质有所变差,主要原因是本年度特大秋汛(百年一遇)期间河水中泥沙增加,造成总磷含量上升。
表 1.4 2008 年三峡库区长江一级支流断面水质类别比例(%)水质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全年ⅰ类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ⅱ类 28.6 14.3 0.0 0.0 14.3 0.0 0.0 0.0 0.0 14.3 0.0 14.3 14.3ⅲ类 14.3 28.6 57.1 0.0 28.6 42.9 57.1 57.1 71.4 28.6 57.1 42.9 28.6ⅳ类 57.1 57.1 28.6 85.7 42.9 28.6 28.6 14.3 1.3 57.1 42.9 42.9 42.9ⅴ类 0.0 0.0 14.3 14.3 14.3 28.6 0.0 0.0 14.3 0.0 0.0 0.0 14.3劣ⅴ类 0.0 0.0 0.0 0.0 0.0 0.0 14.3 28.6 0.0 0.0 0.0 0.0 0.0ⅰ-ⅲ类 42.9 42.9 57.1 0.0 42.9 42.9 57.1 57.1 71.4 42.9 57.1 57.1 42.9(二)库区主要支流水华及营养状况监测[2]水华预警监测 2008年3-10月,在受蓄水影响的库区长江一级支流共布设82个水华预警监测断面,采用叶绿素a、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等5项指标评价水体综合营养状态。
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大洪峰暴雨天气系统分析
的岷 沱江 、嘉 陵 江 、乌 江 、宜 宾 一重 庆 、重 庆 一 万 州 、万州 一宜 昌六 大 流域 ( 1 。六 大流 域 的 区 图 )
间 范 围大致 为 9 9—1 12 E、2 1. 0 6—3 。 5 N,分 布 在 四
川 、贵 州 、湖 北 省 及 重 庆 市 境 内 ,地 形 、地 貌 十 分 复 杂 ,天 气 变 化 剧 烈 ,暴 雨 频 繁 J 。六 流 域 大 面 积 的强 降 水 常造 成 长 江 干 流 水 位 猛 长 ,流 量 加 大 ,出现 一 次 次 洪 峰 ,在 长 江 高 水 位 的 情 况 下 , 还 可形 成致 洪暴 雨 。
河套 低槽 维持 、发 展 ;c图 中阻塞 高 压 的高 压 坝作 用 ,也使 河套低 槽稳 定 。
( ) 图 2 a中 ,副 高平 均 位 置 最偏 东 ,脊 点 6在 在 1 5 E 附 近 ;河 套 长 波 槽 明显 南 插 ,槽 底 伸 至 1。
图 2中前 3幅 为 3次大 洪 峰暴 雨 过 程 5 0h a 0 P
长 江 上 游 3次 大 洪 峰 暴 雨 分 流 域 过 程 面 雨 量
19 9 8年 汛 期 ,长 江 流 域 发 生 了全 流域 性 的 洪
( ) 纬 印 度 季 风 低 压 或 季 风 槽 位 于 孟 加 拉 1低 湾一 印度半 岛一 阿 拉 伯 海 湾 ,低 压 南 、东 侧 的 季
和水 位 ,以及 N E C P数 值 产 品 的 客 观 分 析 等 资料 , 采用 天气 分 析 、波 谱 分 析 方 法 ,分 析 了对 流 层 中
低层 主要 天气 系统 ,以及 2 0 h a 亚 高压 位 置 和 0 P 南 地 面冷空 气 的配 置情 况 。指 出 了 3次 大 洪 峰 暴 雨
长江三峡库区水文与水资源科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水文与水资源科学研究
长江三峡库区坐落在中国的重庆市、湖北省与四川省境内,是中国最大的水电站。
自从三峡工程运行以来,曾经发生了一些水文灾害,例如2010年的洪水。
因此,长江三峡库区的水文与水资源研究十分重要。
首先,长江三峡库区的水文状况是十分复杂的。
由于区域环境复杂,气象因素、温度、气压等都对水文状况造成影响。
因此,长江三峡库区的交通、城市建设、生态建设等都需要考虑其水文状况。
现代科技和高效的数学模型可以将这些复杂的因素联系起来,以便进行准确的预测。
其次,长江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供需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需要水资源的支持。
因此,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十分重要。
长江三峡库区的水资源分布区域广阔,需求量也十分巨大,所以需要全面考虑水资源的供给和平衡的问题。
另外,水污染也是长江三峡库区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库区进行建设过程中,很多废水、废料都会进入长江,破坏了生态环境。
因此,如何减少长江污染,保护环境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为了更好地控制和使用长江三峡库区的水资源,研究员需要发展科学方法。
可以使用现代工具和控制技术,例如水文鱼
获监测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实时监测水位、流速和水质,还可以预测需要协调管理的地区和排污设施的数量。
总之,长江三峡库区的水文和水资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重要性。
它们将直接影响到地区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为长江三峡库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开发提供更加广泛可行的方案。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它位于长江三峡的西端,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三峡水库的蓄水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
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库区周边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
的意义。
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对于了解库区气候变化规律、合
理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降水量变化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降水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据统计,蓄水后的首个年度,库区
降水量普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尤其是水库水面的大幅增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蒸发作用,造成了周边地区的气候干燥。
一些传统的农作物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难以生长,给当地的农
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区降水量逐渐趋于稳定,并且逐渐出现了增加的趋势。
这主要是
由于水库周边的环境逐渐适应了新的水文条件,向水汽释放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条件。
库区
的植被也得到了恢复和增加,形成了一个较好的蒸发源。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库区降
水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为保证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二、气温变化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但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区的气候要素逐渐趋于稳定,并且逐渐朝着有利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
的方向发展。
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规划水资源利用,加强库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库区
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三峡知识点复习
三峡知识点复习三峡,这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不仅拥有壮美的自然风光,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三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
一、三峡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三峡位于中国长江上游,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约 193 千米。
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瞿塘峡以雄伟险峻著称,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水急。
二、三峡的形成三峡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和长江的侵蚀作用。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上升,河流下切,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峡谷地貌。
三、三峡的气候特点三峡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由于地形复杂,垂直气候差异明显。
在峡谷底部,气温相对较高,湿度较大;而在山顶,气温较低,风力较大。
四、三峡的水利工程1、三峡大坝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它的建成有效地控制了长江的洪水,保障了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同时,大量的水力发电为国家的能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大坝的建成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2、工程效益(1)防洪三峡大坝建成后,极大地提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有效地减轻了洪水对沿岸地区的威胁。
(2)发电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巨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清洁电能,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航运大坝的建成改善了长江航道,使万吨级船队能够直达重庆,大大提高了航运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五、三峡的自然风光1、瞿塘峡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峡谷狭窄,最窄处仅有几十米。
夔门是瞿塘峡的标志性景观,两岸山峰对峙,形如门户,气势恢宏。
2、巫峡巫峡以幽深秀丽著称,峡谷中云雾缭绕,山峰千姿百态,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巫峡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神女峰,传说中神女瑶姬在此守望,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3、西陵峡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谷,滩多水急,航道曲折。
其中的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等景点各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三峡水库五年累计拦蓄洪水752亿立方米 相当于约3个鄱阳湖水量
三峡水库五年累计拦蓄洪水752亿立方米相当于约3个鄱阳湖水量五年累计拦蓄洪水752亿立方米,这是三峡水库官方最新公布的数字。
这个数字看上去很抽象,但它对中国的防洪抗灾事业和环保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上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水库之一。
自2015年开始至今,水库一共拦蓄了752亿立方米的洪水,这相当于约3个鄱阳湖水量。
这个数字的意义是什么呢?首先,它证明了三峡工程作为中国重大基础设施之一的建设价值。
三峡水库是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它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发电,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洪。
经过五年的实践,三峡水库已经成为了中国战胜洪灾的有力武器。
在今年的洪灾中,三峡水库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不断降低库容,成功减轻了洪水的冲击。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三峡工程作为防洪工程的重要性。
其次,752亿立方米的洪水被拦蓄下来,也有利于环保。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经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而在洪水季节,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和废物,这会严重影响到长江的清洁和安全。
而三峡水库的建设,可以有效减缓了洪水的流速和冲击力,这样就可以避免泥沙和废物被冲入到下游的江河里。
这对于维护长江的清洁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752亿立方米的洪水被拦蓄下来,这也是给防汛减灾的工作注入了新的信心。
从历史上看,长江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洪灾重灾区。
每到夏秋季节,就会有大量的洪水灾害发生。
而三峡水库的出现,为洪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水库不仅可以拦蓄洪水,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水位控制,对下游的洪水进行调控。
这样一来,即使是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也有了战胜洪水的信心。
总的来说,三峡水库五年累计拦蓄洪水752亿立方米,这是中国工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证明了三峡工程作为中国重大基础设施之一的建设价值,也证明了水利工程在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同时,这个数字也给我们注入了信心,让我们相信在未来的防洪抗灾工作中,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洪灾,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
第二章重庆市三峡库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条件一、生态地理位臵重庆市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东起巫山县、西至江津市、南起武隆县、北至开县,地理范围在北纬28°28′~31°44′、东经105°49′~110°12′之间。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三峡库区重庆段覆盖了大部分三峡库区范围,其面积约占整个三峡库区面积的85.6%,由此则凸现出其重要的生态地理位臵。
二、地质概况重庆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区域地表起伏,地形破碎。
大地构造单元属于扬子准地台,仅巫溪北东面小片地方属秦岭地槽褶皱系。
就构造特征,大巴山断褶带构造线由北西向向东转为东西向,并向南突出形成弧形构造体系;东南部的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构造线由近南北向,向北逐渐变为北东,构造和岩性控制着地貌发育,地形倒臵明显;库区中西部的川东褶皱带构造线表现为北北-北东向梳状褶皱,地质构造制约着地貌发育,背斜形成狭长高峻山岭,向斜则成宽缓的丘陵,成为典型的平行岭谷区(图2.2)。
区内主要经历过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侏罗纪末燕山运动和老第三纪末喜山运动等三次构造运动,地层岩性跨度很大,从震旦系至第四系之间除少部分缺失外均有分布,岩性组合为泥灰岩、泥质页岩、泥质粉沙岩、碳酸盐岩及部分煤层和粘土层。
岩性成分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粘土岩及含煤砂页岩等,有的产状陡倾,有的则平缓近于水平。
这些不同的地质条件加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导致整个库区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重庆三峡库区广泛分布的侏罗系砂泥岩互层中的泥岩层;三叠系须家河组的页岩夹煤层;巴东组泥灰岩、砂岩夹泥岩;二叠系炭质页岩夹煤层;志留系页岩等,抗蚀强度低,易风化,遇水易软化、泥化。
三峡库区汉丰湖流域水环境容量实证研究
三峡库区汉丰湖流域水环境容量实证研究概述三峡库区作为中国第一大水库,其水资源承载能力一直备受关注。
而汉丰湖流域作为三峡库区重要的上游水系,其水环境容量更是备受关注。
对汉丰湖流域进行水环境容量实证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丰湖流域水环境现状汉丰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北部,地势平坦,水系发达。
自古以来就是湖泊众多的地方。
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该地区的水文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水位上升导致了区域内部分湖泊的消失。
通过对汉丰湖流域的现状调研发现,该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率较高,水环境容量有限,一旦超过水环境容量,就会导致水环境恶化。
汉丰湖流域水环境容量实证研究1. 水资源现状调研首先需要对汉丰湖流域的水资源现状进行调研。
包括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率、水质状况等方面。
通过充分了解现有的水资源状况,可以为后续的水环境容量实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3. 水环境容量计算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是水环境容量实证研究的重点。
水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可以容纳的水资源利用的极限,是指该地区水资源流域在一定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条件下所能承载的利用量。
通过水环境容量计算,可以确定汉丰湖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未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4. 水环境容量调控最后需要结合汉丰湖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出水环境容量调控的建议。
这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水环境的保护措施、规划生态恢复项目等方面。
通过调控水环境容量,可以实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保护水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意义和影响进行汉丰湖流域水环境容量实证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可以为汉丰湖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为保护区域的水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可以为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持。
结论汉丰湖流域水环境容量实证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包括对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水环境容量计算以及调控对策等方面。
三峡大坝对气候、生物、水土的影响综合分析
三峡1.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约1~2千米,年均温增加0.1~0.2℃,冬春季节月均温升高0.3~1.3℃,夏季降低0.9~1.2℃,雾日增加约2天。
冬季升温对柑桔、油桐等经济作物有利,夏季降温对重庆市境等地气候有所改善。
2.1对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 2.1.1对气温的影响从常年平均来看,沿三峡库区1988-2007年平均气温为17.3℃~18.8℃。
云阳与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秭归的年平均气温最低。
2004—2007年蓄水后,库区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均有明显的增加。
图2-1 2004-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图2-2看出,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库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库区的年际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注:本文中局地气候的常年值为1971—2000年的平均值〔下同〕。
】波动较大,而且始终是围绕着常年值上下波动。
但从2001年起,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再围绕常年值变化,而是偏离常年值的年际间小幅波动上升(2006年除外),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0.2~0.4℃;2006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达18.8℃,较常年偏高1.0℃, 2007年库区平均温度为18.3℃,比常年偏高0.5℃。
说明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蓄水对库区平均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2 1988-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常年同期来看,如图2-3所示,年内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8月份,为28.21℃.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6.7℃,气温的年较差为21.50C。
年内,1、2、12月月平均气温皆低于10℃; 3、4、10、11月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5-9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7, 8月份在28℃左右。
平均气温月际之间升降变幅差异较大,冬季各月和盛夏7、8月份库区气温变化最小,为1℃左右;春、秋季,3、4月和10、11月份,气温变化剧烈,升温与降温幅度一般为5-6℃.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值偏高。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它位于中国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利工程。
自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水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对长江流域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湿度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
一、气温变化蓄水后,三峡水库库区的气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按照相关数据显示,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气温相较之前有所升高。
这主要是由于水库在蓄水后形成了较大的水体面积,而水体具有很强的吸热能力,在白天可以吸收大量阳光热能,夜晚则可以释放热量,因而使得库区气温相对较高。
由于库区水体的存在,还导致了当地较为显著的湿润现象,使得库区气温变化与附近地区不同,会形成所谓的“水库自身气候”。
二、降水变化蓄水后,三峡水库库区的降水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根据数据统计,虽然蓄水后库区的降水量总体上并未发生明显的增减,但是降水分布出现了一些变化。
蓄水后,水库上游附近的降水量相对下降,而水库下游附近的降水量相对增加。
这是因为水库的蓄水后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水体面积,对局部大气环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当地的降水分布。
水库蓄水后会形成一定的水汽输送效应,增加了下游地区的降水量。
三、湿度变化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气温方面,蓄水后库区的气温相对较高;降水方面,蓄水后库区的降水分布发生了变化;湿度方面,蓄水后库区的湿度有所增加。
这些变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合理的调整和管理。
未来,我们需要对水库蓄水后的气候变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保护和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三峡水库是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干流上,其极大地改变了长江上游及下游的气候、生态环境和地质构造。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库区气候要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气温、降水、风速和湿度等角度来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
一、气温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温发生了显著变化。
根据气象数据统计,蓄水后库区的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夏季气温较蓄水前有所提高。
主要原因在于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水体蒸发量增加,使得周围环境变得更加潮湿,热量更难散发,导致气温上升。
蓄水后库区的地表面积减少,土壤湿度增加,使得地表热量更多地转化为潜热,进一步提升了库区气温。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温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降水变化趋势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蓄水后库区的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水汽输送能力减弱,使得降水云团在库区附近凝结降水的机会减少,从而导致了降水量的减少。
库区干湿季节的分布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蓄水后库区旱季的干旱程度加剧,湿季的降水量相对减少。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降水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风速减小和湿度增加。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还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气候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水库蓄水后对气候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峡水库 径流 水文 地球化学循环
三峡水库在水文和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一、三峡水库的重要性1.1 三峡水库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水库之一1.2 三峡水库在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 三峡水库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二、三峡水库对径流的影响2.1 三峡水库对长江流域的径流有明显调节作用2.2 三峡水库可以通过蓄水和泄洪控制径流的量和时序2.3 三峡水库对降水的响应能力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尤为显著三、三峡水库对水文循环的影响3.1 三峡水库储水量的变化对附近地区的水文循环产生影响3.2 三峡水库蓄水和放水对下游水文过程有显著的修正作用3.3 三峡水库的水文循环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四、三峡水库对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4.1 三峡水库可以影响附近地区水体的物质循环过程4.2 三峡水库在夏季高温期间对水体中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影响较为显著4.3 三峡水库的水文和地球化学特征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五、结论5.1 三峡水库在径流、水文和地球化学循环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响5.2 三峡水库的影响需要通过科学监测和综合管理来加以规范和利用5.3 三峡水库的作用对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生态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三峡水库在水文和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进行系统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该水库在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三峡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1 三峡水库在生态环境中有重要的影响,其蓄水和泄洪对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都产生了影响。
6.2 蓄水导致了库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位上升造成了岛屿、湿地和河道生态系统的淹没。
6.3 蓄水后的水位稳定性对库区湿地和濒危物种的生存产生了一定影响。
6.4 泄洪造成的瞬时变化对下游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产生了影响。
6.5 因蓄水和泄洪引起的水质变化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七、三峡水库的管理与应对措施7.1 由于三峡水库的重要性,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三峡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之一,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库区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对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地区气候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气温变化趋势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库区气温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气温变化:蓄水后,库区气温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夏季库区气温明显升高,冬季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也变得更加明显。
这说明水库蓄水后对当地的气温季节性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气温极端事件频率:蓄水后,库区气温极端事件的频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高温和低温的极端事件的频率均有所增加,尤其是夏季高温事件的频率增加最为显著。
这说明蓄水后的水库对当地气温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气温变化趋势:蓄水后,库区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一些研究表明,蓄水后三峡库区的气温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这与水库蓄水后的湿润气候环境有关。
1. 年降水量变化:蓄水后,库区年降水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一些研究表明,蓄水后的三峡库区年降水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在夏季和秋季降水增加最为显著。
这说明水库蓄水后对当地的气候降水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明显,对气温、降水、风速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水资源利用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适应蓄水后的气候变化。
还需要加强对蓄水后的水库环境变化的监测和预警,以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
三峡水利枢纽概况
1.1三峡(sān xiá)水利枢纽概况1.1.1长江流域概况(gàikuàng)长江干流自源头至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出口(chū kǒu)的南津关为上游,长度为4512km,占全江总长度的70.9%,流域面积(liú yù miàn jī)100万km2。
集水面积(miàn jī)大于5×104km2以上的大支流在其左岸汇入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右岸汇入的有乌江等。
奉节以下为雄伟险峻的三峡江段(翟塘峡、巫峡、西陵峡),两岸悬岩峭壁,江面狭窄,水流湍急,险滩密布。
湖北宜昌南津关至江西湖口为中游,长度为955km,占全江总长度的15%,流域面积68万km2。
自枝城以下,即进入中下游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平缓,沿江两岸均筑有堤防,并与众多大小湖泊相连。
汇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汉江;南岸有清江,洞庭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水系的赣、抚、信、饶、修五水。
全流域水量丰沛,折合单位面积年产水量约53×104m3/km2,是全国平均的2倍,水量年内分配相对均匀而且稳定。
湖口以下至长江入海口为下游,长度为896km,占全江总长度的14.1%,流域面积12万km2。
汇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青弋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北岸有巢湖水系,淮河的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流入长江。
1.1.2三峡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
三峡坝址多年平均流量为1430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510亿m3。
三峡水库长度为570km~650km,水面平均宽度仅1.1km,属河道型水库,库容系数不足4%。
三峡工程主要特征参数见表2-1。
表2-1 三峡工程特征(tèzhēng)参数(cānshù)表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tōngguò)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主体工程开工(kāi gōng);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开始(kāishǐ)蓄水,6月10日蓄水到135m,进入围堰发电期;2006年10月27日,三峡水库蓄水至156m,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三峡电站26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汛后进行了175m试验性蓄水,最高蓄水位至172.8m;2009年9月,三峡枢纽三期工程通过验收,除升船机外,初步设计中的各项目已全部完成,汛末从9月15日开始试验性蓄水,最高蓄水位至171.43m;2010年,三峡水库从9月10开始继续进行试验性蓄水,10月26日成功达到正常蓄水位175.0m。
三峡库区自然特征
年降水变率
三峡库区年降水变率主要在10一15%之间,降水变 率较小,降水较稳定。 西南部地区降水变率最小,江北、大渡口、九龙坡、 西南部 南岸、沙坪坝、江津、渝中、北磅和巴南等地降水 变率都在11%以下; 东部次之,巫溪、奉节、巫山、兴山、株归和巴东 东部 等地降水变率在11~13.5%之间; 中部降水变率最大,在13.5%以上。 中部
河谷地貌特征
以奉节为界,划分东西两大地貌单元 1奉节以东:三峡侵蚀溶蚀中低山峡谷段 三峡侵蚀溶蚀中低山峡谷段 2奉节以西:川东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平行峡谷段 川东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平行峡谷段
地震概况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三峡地区属于弱震区库 区仅发生过两次大于5.0级地震:龙会观5.1级 地震(1979年5月)和重庆江北5.2级地震 (1989年11月),震中烈度均为Ⅶ度
岩土基本特征(四个建造类型)
主要分布于黄陵背斜,核部为坚硬块状岩浆岩,周缘为 较坚硬块状、片状岩 本区出露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奉节—江津和秭归盆地库段, 三峡峡区亦有部分分布
岩浆岩与变质岩建造类型 碎屑岩建造类型
碳酸盐岩建造类型 松散土类
奉节以东的峡谷段,其次在近库尾地段各背斜核部 也多有出露 沿河漫滩、阶地和斜坡地带零星分布
三 土壤条件
土类 土壤形成特征 库区土壤水平分布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布
土类
水稻土: 水稻土:水稻土是长期种植稻谷的水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非地带性土壤。在人为 长期的耕作中,土壤剖面形成淹育层、渗育层、潜育层和瀦育层等层次。水稻土 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下地带。 紫色土: 紫色土:紫色土的发育受母岩影响很大,其成土母岩是紫色砂页岩的风化物,具 有稳定的紫色以及复杂的矿物质。该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丘陵地山地 区。 山地黄壤: 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1200m以下,在湿热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其 成土过程有明显的粘化和富化过程,整个土壤剖面呈金黄色,土壤呈酸性反应, pH值为6以下。 pH 6 山地黄棕壤: 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1700m之间,系黄壤和棕壤之间的一个过渡 类型。它是在温暖、湿润的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发育的一个土壤类型。该 土壤一般呈黄棕色或黄褐色,分布在海拔高湿度大的土带一般无石灰反应,ph值 由酸性到微酸性。 山地棕壤: 山地棕壤:分布在海拔1500~2200m以上的中山地带。它是在落叶阔叶林下或者 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混交林下的一个土类。土壤由中性至微酸性反应。 山地灰棕壤: 山地灰棕壤:分布在海拔2200m以上的暗针叶林带,是在饮食冷凉气候和针叶林 下发育的,具有灰化现象的土壤。土壤质地较轻,呈酸性反应,主要植被为冷杉 林。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分析三峡水库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长江上游的湖北省宜昌市和重庆市万州区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之一。
三峡水库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变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候要素变化的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气温变化趋势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气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据数据显示,蓄水后的库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
这主要与水库蓄水后形成的湖面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有关,水库的蓄水让原本地表被水淹没,湖水的蒸发会释放热量,使得湖面周围的气温升高。
而且,蓄水后库区周围的植被覆盖率也有所提高,这也有助于降低土地的反射率,增加了局部气温。
蓄水后的三峡水库库区降雨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蓄水后库区的降雨量整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这与水库蓄水后湖面增大,水体蒸发增加有关。
蓄水后的湖区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热对流,天气形势也会有所变化,这也会对当地的降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蓄水后的三峡水库库区风速也有所变化。
据资料显示,蓄水后库区的平均风速呈现出了减小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蓄水后形成的湖面对风的遮挡作用,湖面的存在降低了风速的传播。
蓄水后的湖区湿度增大,也减弱了风速。
这种变化对湖区的生态和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的气候要素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风速减小和湿度增大等。
这些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以保护库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也需要加强对库区气候要素变化的监测和预测,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做好应对措施。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峡水库156m蓄水宜昌站水文特性与水情预报
日三峡 水库再次蓄水 , 20 至 0 6年 l 2 0月 7日达到 16m蓄 水高程。 由于三峡 水库属 于年调 节水库 , 水库 与 葛 5 该
处 为葛洲坝水利枢纽 ,9 1 1 18 年 月截 流形成 葛洲坝水 库 ; 上游 7
k m处 有 黄柏 河 入 汇 。断 面 下 游 2k 处 有 夷 陵 长 江 大 桥 , m m 4k
收稿 日期 :0 8 3 6 20 —0 —2 基 金 项 目 : 家 重 点 基 础研 究 发 展 规 划 (7 ) 目(0 3 B 125 国 93项 20 C 4 5 ) 0
关
键
词: 水位流量关 系;水情预 报方案 ;三峡 水库 16m蓄水 ;宜昌站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 图 分 类 号 : 32 P 3
宜 昌站 控 制 着 长 江 上游 1 0 0 m 的 流 域 面 积 , 长 江 55 1k 0 0 是
处有一江心洲——胭脂 坝 , 水出露 , 低 中高水淹没 。2 m处有 0k 虎牙滩 ,9k 3 m处有 清江汇入( 图 1 。 见 )
洲坝水库联合调度 对下游控 制站 宜昌站水 沙特性 变化有明显影响。对三峡 大坝 16m蓄 水后 宜昌站 的水位流 5
量关 系进行 了分析 , 同时探 讨 了三峡水 文局 水情预报方案 , 实践表 明 , 目前三峡 水文局 采用的 水情 预报 方法预
报精度较 高, 报 方案是可行 的。 预
2 水文特性
根据宜 昌站 多年实测 资料 和调查资料统 计 , 昌站最高水 宜 位为 5 .2m 19 5 9 (86年 9 4日)最低水位 为 3 .7m(0 3 2 月 , 8 0 20 年
3 长江流域水系与水库情况介绍.
梯调中心
流域自然地理
•长江三峡以上流域的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虽然长江河源地区有高山融雪、 冰川径流补给,但所占比重很小。径流的季节变化与降雨季节变化相一致。 径流年内分配规律同降水相似,年内分配不均匀。 •长江中下游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春汛较早,4月间即进入汛期,5、6月 间梅雨连绵,至7月汛期基本结束;长江上游南岸支流乌江5月至9月为汛 期,北岸支流岷江、嘉陵江、雅砻江汛期推迟到6月开始,西南地区常常 秋雨连绵,汛期持续到10月间。 •长江流域各支流汛期水量较集中,但集中程度有所不同,长江南岸鄱阳湖 水系、洞庭湖水系和乌江,汛期水量约占年水量的60~70%;北岸支流岷 江、嘉陵江、汉江汛期水量约占年水量的75%左右。 •长江干流河段汛期水量占年水量70~75%左右,其中上游干流河段汛期水 量以及年内各月水量分配均比中下游干流更集中,这是因长江中下游河段 承受来自不同地区的支流水量汇注,并经洞庭湖、鄱阳湖调蓄之后,水量 的年内分配较上游干流河段均匀。
流域径流
长 江 特 点
流域水电基地分布
流域动能指标
流域库容指标
流域水电开发公司分布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
流域水电梯级开发
流域水库群概化图
流域自然地理
流域径流
流域径流
流域径流Biblioteka 流域径流流域径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得石站年均流量线性趋势线过程图
4500 4000
平均流量(m3 /s)
平均流量(m3 /s)
系列值 5年滑动平均 线性 (系列值)
屏山站年均流量线性趋势线过程图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y = -2.5106(x-1952)+ 449
系列值 5年滑动平均 线性 (系列值)
流域基本概况
上游流域自然地理情况
流域基本概况
上游流域自然地理变化影响分析
气候干暖化 地震等地质灾害 开发建设项目
• 长江源头区冰川萎缩 • 地下水下降、土地沙漠化 • 地形地貌的改变 • 河流含沙量、水质、地下水系统变化 • 破坏植被、地形,影响土壤环境 • 人为水土流失、破坏水资源系统循环 • 对气候因子的影响、对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 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 人为因素 • 自然因素 • 影响流域下垫面
上游流域工农业 用水量增加
•2003~2009年期间,三峡水库上游流域用水量年均递增约1.7%、多年平 均总用水量398.94亿m³ ,假设1/4的水量消耗,就会减小径流约11m³ /s
水土保持和 退耕还林
•流域水资源量可能会增加,但流域出口断面的径流量可能会有所减小。
四、上游流域水库群基本情况
水库群基本情况
模式预估2011~2060年长江流域上游径流量变化 2050年以前,3种碳排放情景下流域平均年径流量总体呈现一定的下降特征,但在 2050年左右,A2、A1B情景下预估的年径流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A1B 情景径流深增加幅度最大,达到9.44%;B1情景下仅21世纪30年代地表水资源量 出现微弱的增加,其他年代均表现为减少。
名称
库容
蓄水
位
库容
容量
出力
万km2 龙盘 梨园 阿海 金安桥 龙开口 鲁地拉 观音岩 乌东德 白鹤滩 溪洛渡 向家坝 21.84 22 23.5 23.74 23.97 24.73 25.65 40.61 43.03 45.44 45.88
亿m³ 438.4 444 508 515.78 526.62 547.48 552.95 1147.8 1280.75 1413.13 1436.55
三峡水库上游流域水文、气象及水库群情况介绍 金沙江电力生产管理系统建设总体工作方案汇报
三峡梯级调度通信中心 2012-6-13
汇报大纲
1 2
3
上游流域基本概况 上游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上游流域水文变化情况
4
上游流域水库群基本情况
一、上游流域基本概况
流域基本概况
上游流域自然地理情况
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地理图
系列值 5年滑动平均 线性 (系列值)
2200
平均流量(m 3/s)
y = -1.9005(x-1952) + 1611
平均流量(m3 /s)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y = -14.319(x-1941) + 11461
1900 1600 1300 1000 700 1950 1960 1970 1980 年份 1990 2000 2010
6000 1940 1950 1960 1970 年份 1980 1990 2000 2010
武隆站年均流量线性趋势线过程图
寸滩站年均流量线性趋势线过程图
主要研究成果
宜昌站径流变化
主要研究成果
宜昌站径流变化
(1)宜昌站以上长江水系发达,支流众多,宜昌站的年径流由各支流丰、 平、枯水年互为补充,使得宜昌站年径流量年际间变幅小,变差系数也小。 (2)20世纪90年代为近千年中气候最暖的年代,近10年仍处在一较长 的偏枯水期中,除金沙江流域外径流基本达到历史最枯,多数流域降水呈 下降趋势,是造成宜昌站径流减小的直接原因。
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流域年均降水日数
流域年均降雨日数分布
上游流域1961~2009年年降水日数图
流域平均年降水日数变化范围为138.1~171.0天, 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2.9d/10a;
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流域年平均暴雨日
多年均值:全流域多年平均暴雨日数2.44d 年际变化:上游流域年暴雨日数呈不显著 的下降趋势。四季暴雨日数的变化,春、秋 两季为下降趋势,夏季则相反,冬季没有出 现暴雨。
系列值
5年滑动平均
线性 (系列值)
2100 1900 1700 1500 1300 1100 1960 1970
y = 3.0549(x-1961) + 1558
y = 1.9699(x-1941) + 4498
1960
1970 年份
1980
1990
2000
2010
1980 年份
1990
2000
201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940 1950 1960
y = -8.0714(x-1941) + 3042
1970 年份
1980
1990
2000
2010
1950
1960
1970
1980 年份
1990
2000
2010
高场站年均流量线性趋势线过程图
富顺站年均流量线性趋势线过程图
主要研究成果
上游流域1971~2000年30年均降水量分布
川西暴雨区,以四川雅安、峨眉山为中心
大巴山暴雨区,以四川万源和巴中为中心
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流域年降水量
上游流域
1100 1000 900 800 700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空间分布:多暴雨日带自川西盆地到川东。
流域年平均暴雨日空间分布
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降水强度及平均气温
上游流域暴雨强度分布图
上游流域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
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极端降水事件
上游流域极端降水量事件呈增加趋势,发生站次最多均为1998年,七十 年代为各年代最低,近30年各年代平均值均高于常年平均值。 连续极端降水日数事件呈下降趋势,近十年平均值为各年代最低。
1980年以后日最大降水极端事件上升趋势最为明显。
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未来50年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及对三峡入库流量的影响评估
30
径流量变化率(%)
A2
A1B
B1
20 10 0 -10 -20 -30 2011 2015 2019 2023 2027 2031 2035 2039 2043 2047 2051 2055 2059 年份
兴建水利工程
水土流失及防治 退根还林
三、上游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流域年降水量
1971~2000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911mm。 江源地区、金沙江上游年降水量小于400mm, 属于干旱带; 金沙江中游、泯沱江上游年降水量400~ 800mm,属于半湿润带; 流域其他地区年降水800mm以上,属于湿润 带; 年降水量大于1600m的特别湿润带,主要位 于川西盆地。
(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游流域用水总量逐年增长,近年来已
超过420亿m3。加上新建水利工程的蓄水,上游干支流年径流量呈现下降趋 势。宜昌站年径流在1968年后减小速度加剧,近几十年来宜昌站径流减小
趋势显著。
主要研究成果
宜昌站径流变化
主要研究成果
宜昌站径流变化
主要研究成果
径流变化规律原因分析
1294
1.26 5.64
1122.3 952 785 560 370
5.42 24.4 75 46.5 9.03
水库群基本情况
金沙江流域开发
900 800 700 7000
兴利库容 正常蓄水位对应库容 装机容量
5000 6000
600 500 400 300 2000 200 1000 100 0 0 4000
年雨量 常年值 线性 (年雨量) 5年滑动
y = -1.1886x + 939.88 R² = 0.0867
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 速率为11.9mm/10a; 20世纪60、70及80年代降水比气候
年雨量/mm
标准期平均值偏多,之后降水偏少,
近十年减少明显。
年份
上游流域1961~2009年降水量变化图
气候变化 影响
•90年代为降水偏少,近十年减少明显,90年代和近1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 分别减小约210m3/s、570 m3/s。 •1961~2009年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1.9mm/10a, 设径流系数为0.5,则流域年径流年均递增减小19m3/s。
水利水电
工程的兴建
•充蓄死库容:全流域310.867亿m3死库容,假如按近30年平分,折合减少 约33 m3/s •库面蒸发
三、上游流域水文变化情况
主要研究成果
上游流域主要干支流径流情况
主要研究成果
上游流域主要干支流径流情况
主要研究成果
上游流域主要干支流径流情况
2500 2300
平均流量(m 3/s)
平均流量(m3 /s)
7000
系列值 5年滑动平均 线性 (系列值)
6500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1940 1950
流域降水变化特征
四季降水量
空间变化:上游流域四季降水量分布呈东多西少,各季主要降水集中在岷沱江南部、 乌江和干流下游。金沙江上游降水量少。
年际变化:三峡水库上游流域四季降水量变化特点各异,春季、秋季降水量呈减少
趋势,夏季、冬季呈增加趋势。除岷沱江、重庆-宜昌外各水系四季降水量变化状况基 本与流域变化相一致。 年内变化:降水四季差异大,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上游6~8月 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夏季由于气温升高,空气持水能力加大,强降水出现的机率增 加且强度增大,因此汛期降水量、平均暴雨日数均呈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