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湿地

合集下载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初中地理知识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初中地理知识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知识点的认识】从江源到入海口,可分为三大段:四川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长江中游;从湖口至入海口(崇明岛)为下游。

上游段,约长 3500 公里,楚玛尔河是长江的北源;木鲁乌苏河是长江的南源,流程较长,水量也较多,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其最长支流沱沱河应为长江的正源。

自当曲河口到青海玉树一段称通天河,长 813 公里,河道较宽,水流舒缓。

中游段,约长 1000 公里,因流经四川盆地,故俗称川江。

从宜宾到重庆,河道颇曲折。

自奉节白帝山到宜昌南津关一段,江水穿过四川与湖北边境山区的大峡谷地带,自西至东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统称三峡,全长 204 公里,滩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称为长江天险。

下游段,约长 1850 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缓慢,江面宽阔,一般都超过 2 公里,最窄处也有 650 米。

【命题的方向】考查了对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的认识,基础知识。

例:长江上游与中游划分界线是宜昌,中游与下游的划分界线是湖口。

分析: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 1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 6300 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

解答:自四川省宜宾以下始称为长江。

湖北宜昌以上为长江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长江中游。

中游段地势低平,河道蜿蜒,水面宽阔,流速锐减。

从湖口至入海口的下游段地势更趋低平,江面更为开阔。

故答案为:宜昌;湖口。

点评:考查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解题思路点拔】熟记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及各河段的特征。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1/ 1。

芜湖长江湿地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芜湖长江湿地公园:世界自然遗产

芜湖长江湿地公园:世界自然遗产芜湖长江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中国最大的湿地公园之一。

这个公园被誉为“生态之珠”,拥有得天独厚的优美自然风景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保护价值,芜湖长江湿地公园于2014年成功入选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芜湖长江湿地公园位于长江流域,占地面积超过6000公顷,包括芜湖县、南陵县和繁昌县三个地区。

这个湿地公园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

它是长江上游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候鸟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公园内有若干个不同类型的湖泊、河道和湿地区域,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被广泛的芦苇和其他湿地植被所覆盖,为许多珍稀濒危的动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公园内有超过300种鸟类、60多种兽类、50多种鱼类和大量的昆虫和植物。

这些物种中有多个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珍稀濒危物种。

芜湖长江湿地公园以其深厚的自然遗产价值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著名。

这个地区在古代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公园内还有一些古代建筑和文化遗址,如北岸的曹操南河津和南岸的中国近代重要图书馆和文献的芜湖藏书楼,这些都是游客们可以参观的景点。

为了保护芜湖长江湿地公园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了湿地公园的管理和监测,确保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建立了多个保护区和禁渔区,限制了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芜湖长江湿地公园作为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园内有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游客可以乘船游览湿地,观赏各种鸟类和动物,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在公园内还设有展览馆、博物馆和科普教育中心,让游客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湿地生态和保护工作。

芜湖长江湿地公园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展示了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识。

构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作者:来源:《经济》2015年第24期近日,在重庆市开县召开的2015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网络成员单位共同发表《开县宣言》,倡议应在长江流域率先构建完善的生态安全屏障。

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认为,长江既是一条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一条维系生命的河流。

长江享誉世界,在世界文明史和中华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中西部,流域范围覆盖十多个省区市,区内水资源充足,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丰富,以不到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一半的经济总量。

《开县宣言》称,尊重长江流域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了解长江的自然资源与发展需求,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流域健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生态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长江流域内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蓬勃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湿地恢复和保护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历经9年的共同努力,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覆盖了整个流域的2500万公顷湿地,涵盖了中国大部分的湿地保护类型,保护了中国超过一半以上种类的珍稀物种,初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

了解湿地,尊重湿地,保护湿地,已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在流域十二省、市、自治区开展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成为主流化的工作,社会化管理模式正在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长江流域正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战场,成为实现保护与利用平衡发展的重要阵地,也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累了创新与实践的成果。

目前,长江流域湿地恢复和保护管理的能力还不足,保护湿地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将湿地保护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协同发展的水平还不高,社会融资渠道和机制还不完善,地方政府投入到湿地建设的公共资源和财政压力仍然较大,湿地面临的威胁与高效管理机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长江流域上下游之间的保护协同性十分欠缺,在国家颁布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要求面前,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颁布实施以后,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的发展更需要创新机制,率先在湿地恢复、管理能力提高、社会化参与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江重点生态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本区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川滇生态屏障所在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自然生态状况本区域大部分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140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012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3%;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样的地貌类型,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类型。

土壤以红壤、黄壤、黄棕壤和黄褐土为主。

本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高等植物,约280种哺乳动物、700多种鸟类、300多种爬行和两栖动物、370多种鱼类,是大熊猫、金丝猴、江豚、中华鲟、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物种资源宝库。

二、主要生态问题本区域林草植被质量整体不高,河湖、湿地生态面临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题目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主要表现在,丛林多以杉、松为主的人工纯林,每公顷丛林蓄积量88.45立方米,低于全国均匀程度;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萎缩,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显著提前、枯水位明显下降,两湖流域生态系统功用遭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面积达3540万公顷;石漠化面积约1000万公顷,占全国的80%;矿产开辟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重大有害生物灾祸频发、危害严重,长江水生物种多样性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尽,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削减,长江上游受要挟鱼类品种占全国受要挟鱼类总数的40%,江豚面临极危态势。

三、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辟”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容身川滇丛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用区等6个国度重点生态功用区,加强丛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施行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鼎力大举展开丛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盛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加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用,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效劳功用,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
游和华南等地。

其中,华北落叶松林和四川、云南等地的山地森林生
态系统最为发达。

2. 草原生态系统类型:中国草原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和长江流域,包括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等地。

其中,内蒙古草原是全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

3.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中国荒漠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

其中,沙漠和戈壁沙漠是中国最大的荒漠生态系统。

4.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和河北等地。

其中,长江中下游湿地和洞庭湖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

5. 水生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水生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

其中,长江水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规律表明,不同地区的生态系统类
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从地形到气候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律。

长江上游生态保障措施

长江上游生态保障措施

长江上游生态保障措施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大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拥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水文环境。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加强了生态修复工作。

在长江上游流域,我国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通过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地面积,恢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对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治理力度,在农田中采取了保护耕地的措施,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风险。

其次,我国加强了长江上游的水资源保护。

长江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水资源,我国实施了水资源整治工程。

通过修建水库和引水工程,调整水资源的分配,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了长江上游的水资源供应。

同时,我国还制定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长江上游的水资源的保护和监管。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长江上游的污染治理工作。

长江上游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治理污染问题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为了减少工业污染,我国实施了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推动了工业企业的绿色生产和减排工作。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对城市污水和农业污染的治理,加强了废水处理和农药使用的管理,减少了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污染。

最后,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加强了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实时监测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环境修复和保护。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科学研究力度,加强了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掌握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为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污染治理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了长江上游的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安全。

长江湿地:流域生态安全的屏障

长江湿地:流域生态安全的屏障

长江湿地:流域生态安全的屏障作者:方明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6年第05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国际《湿地公约》这样定义湿地,“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的地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在地球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正是有了湿地的滋养和哺育,这个星球上才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生命形式,人类才从无到有,不断繁衍、进化,生生不息。

湿地是长江生态的命脉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的西南侧,在上海的崇明注入东海,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区、市),全长6300多公里。

长江流域总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涉及19个省(区、市),干流沿途汇集了几百条大小支流,形成一个巨大的河流、湖泊、湿地网系。

辽阔的湿地为蜿蜒的长江披上了绿色的薄纱,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亿万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长江流域分布有大面积不同类型的湿地。

湿地是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屏障,是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长江流域湿地面积有2500多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有850万公顷,国际重要湿地1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7处。

湿地是分布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的生态系统,其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净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湿地年均生产有机物质的能力仅次于热带雨林。

长江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既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生态带,是由山、水、林、田、湖构成的一个生命共同体。

湿地是长江流域生态带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维系着流域内的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尤其对于维护长江流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以南京六合龙袍长江湿地公园为例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以南京六合龙袍长江湿地公园为例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以南京六合龙袍长江湿地公园为例发布时间:2022-10-08T07:03:03.354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19期作者:毛佩文[导读]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源远流长。

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辽阔,水域面积约占全国淡水面积的50%。

长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哺育了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南京六合龙袍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南京 210000摘要:南京六合龙袍长江湿地公园以习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方针为指引,提升湿地公园现有保护等级和标准,按照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标准进行打造,对标国际知名的湿地公园,完善相应科普教育设施和游赏服务设施,实现龙袍湿地趣城的建设理念,打造南京滨江的生态门户,构建长江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共同体。

关键词:长江大保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南京1.前言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源远流长。

水系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辽阔,水域面积约占全国淡水面积的50%。

长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哺育了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长江文脉的见证者、承载者,更是毋庸置疑的表达者。

长江文化是一种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孕育出的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具有认同性、归趋性的文化体系,由于长江奔腾万里,跨越亘古,它又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深厚的长江历史文化,是滋养龙袍新城全面发展的重要源泉,龙袍湿地有幸拥有长江资源,传承发展好这一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责无旁贷。

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新阶段。

涉及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8%,一级支流8个。

湿地公园的建设也将严格遵守《长江保护法》的四大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预防为主、系统治理;政府主导、多元共治;协同合作、损害担当。

2.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湿地公园设计以保护为先、恢复为重、科教未为用为设计理念贯穿始终。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及其保护薛蕾,徐承红(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1130)长江江苏镇江段的焦西滩湿地/CFP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共同主办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与会的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表示,长江湿地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长江中游地区占70%的湿地已经消失。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长江流域湿地整体面临着面积较少、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问题,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全流域的整体保护刻不容缓。

长江流域湿地现状堪忧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区),其人口及GDP总值占到了全国的40%左右,是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实力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

同时,长江经济带亦是我国河流、湖泊、沼泽等湿地资源类型极为集中的区域,长江湿地资源极为丰富。

当前,长江湿地面积接近2500万公顷,占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自然湿地接近900万公顷,被列入国际湿地重点保护名录的有17处,国家级与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了168处。

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整个流域分布了江豚、中华鲟、朱鹮、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WWF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机制研究”(14ZDA033)作者简介:薛蕾(1992~),男,山西晋中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徐承红(1966~),女,四川眉山人,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全球重点保护的35个优先生态区之一。

可以说,湿地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基础,也是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保障。

但是,当前整个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加之长期无序的开发,导致了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在不断萎缩,生态功能日益退化、生物多样化日渐消失、污染严重等问题凸显。

在近日召开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多位专家对长江湿地保护现状表示了忧虑。

崇明东滩湿地简介

崇明东滩湿地简介

崇明东滩湿地简介
崇明东滩湿地位于上海市崇明岛的最东端,处于长江入海口核心位置,是我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

2002年,崇明东滩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由于地处长江、黄海、东海三大生态区交错带,崇明东滩湿地具有典型、特有、多样、快速演替的生态系统,支撑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内记录到的鸟类超过300种,每年迁徙的水鸟上百万只。

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黑脸琵鹭、黑嘴鸥、东方白鹳等17种,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滨鹬、小天鹅、鸳鸯、大杓鹬、白腰杓鹬等55种。

此外,这一河口生态系统还为长江洄游鱼类在江海之间洄游中对盐度变化的适应以及产卵、索饵育肥提供场所,是长江口重要的自然资源遗产库。

自2013年以来,崇明东滩开展了互花米草生态控制、鸟类栖息地优化和科研监测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保护区内互花米草基本被消灭,促进了堤外形成优质的泥滩,提供了水鸟丰足的粮仓,满足了鸻鹬类栖息要求,小天鹅的种群数量也逐步恢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关于崇明东滩湿地的信息,建议访问相关论坛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

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

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维持湿地生态平衡、传播种子、控制害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水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生存环境也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水鸟及其栖息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中国水鸟保护的十佳案例。

第一,鄱阳湖湿地保护区。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重要的水鸟栖息地。

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系统,中国政府设立了鄱阳湖湿地保护区,限制了人类活动,加强了湖泊水质监测和治理,有效保护了水鸟的栖息地。

第二,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区。

三江平原是中国重要的湿地区域,拥有丰富的水鸟资源。

为了保护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在该地设立了湿地保护区,加强了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有效提高了水鸟的栖息条件。

第三,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工程。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重要的水鸟迁徙通道。

为了保护长江湿地生态系统,中国政府实施了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工程,加强了湿地的保护和恢复,为水鸟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

第四,黑龙江湿地保护区。

黑龙江是中国重要的湿地区域,拥有丰富的水鸟资源。

为了保护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设立了黑龙江湿地保护区,加强了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有效提高了水鸟的栖息条件。

第五,青海湖湿地保护区。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重要的水鸟栖息地。

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系统,中国政府设立了青海湖湿地保护区,限制了人类活动,加强了湖泊水质监测和治理,有效保护了水鸟的栖息地。

第六,西双版纳湿地保护区。

西双版纳是中国重要的湿地区域,拥有丰富的水鸟资源。

为了保护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设立了西双版纳湿地保护区,加强了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有效提高了水鸟的栖息条件。

第七,杭州湾湿地保护区。

杭州湾是中国东海沿岸重要的湿地区域,拥有丰富的水鸟资源。

为了保护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设立了杭州湾湿地保护区,加强了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有效提高了水鸟的栖息条件。

了解中国最大的湿地长江三角洲湿地

了解中国最大的湿地长江三角洲湿地

了解中国最大的湿地长江三角洲湿地长江三角洲湿地位于中国的长江口,是全球最大的湿地之一。

它的独特地理位置、丰富的生态系统和重要的环境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地区。

本文将详细介绍长江三角洲湿地的地理特点、生态系统和保护措施。

一、地理特点长江三角洲湿地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

该地区包括苏北平原、河口湿地和沿海滩涂等组成部分。

长江的三角洲地型形成了河流、湖泊、河口、鱼塘等多样的水域景观,这些水域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长江三角洲湿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

多年形成的河流泥沙在长江三角洲沉积,形成了广阔的湿地平原。

这片湿地地区有良好的水资源和土壤质量,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生态系统长江三角洲湿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湿地植被主要包括芦苇、菰米、葵花、水蒲草等。

这些植被在湿地中起到了保护沉积物、净化水质以及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湿地是许多候鸟的栖息地和迁徙途径。

每年春秋季节,成千上万的候鸟从北方迁徙至长江三角洲湿地,寻找温暖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其中一些候鸟是国际性保护的珍稀物种,如黑颈鹤、白鹤等。

此外,长江三角洲湿地还是丰富的渔业资源的孕育地。

这里水域广阔,水质清澈,适宜各种鱼类的生长繁殖。

当地渔民依赖湿地的渔业资源为生,湿地对于当地经济和人民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保护措施为了保护长江三角洲湿地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划定了受保护的区域,限制了开发和破坏活动。

其次,加强了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力度,确保湿地的水质、土壤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和改善。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长江三角洲湿地的保护还需要国际合作。

长江三角洲湿地是一个重要的迁徙站点,需要国际间的候鸟保护合作。

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候鸟迁徙的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政策框架。

长江大保护视野下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历史机遇

长江大保护视野下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历史机遇

长江大保护视野下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历史机遇作者:陈凤学来源:《中国周刊》2017年第01期长江流域横跨祖国东中西部,流域范围覆盖十多个省区市,区内水资源充足,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丰富,以不到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接近一半的经济总量。

长江流域拥有我国最为丰富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众多的野生动物、植物物种,以及美不胜收的景观,特别是该流域类型多样的森林、湿地,不仅维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长江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更是对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该经济带包括9省2市,其国土面积达205万平方公里,区域湿地面积1154万公顷。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长江经济带湿地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保护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广泛分布的湖泊群和密集分布的河流,在降解污染、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维系着流域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促进了区域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目前,长江经济带有国际重要湿地18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7处,国家湿地公园291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

2016年极端气候下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再一次警醒我们,长期以来对湖泊等湿地的肆意围垦占用,阻断河湖联系,严重削弱了湿地防洪减灾的应有功能。

对湿地的填埋、污染、过牧等在一些区域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长江流域水资源虽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这一现象在上游地区更为突出,湿地的丧失、功能退化,使河流径流不稳定,蓄水、净水功能下降,顺应自然规律的天然水资源分配模式被打破。

此外,湿地动物、植物和水资源过度利用威胁仍存在,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尤为突出。

这些问题,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刚性需求增加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对湿地重开发、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使得湿地资源不堪重负,已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身承载力。

长江上中下游的措施

长江上中下游的措施

长江上中下游的措施引言长江是中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长江上、中、下游的环境问题。

本文将重点介绍长江上中下游所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长江流域的影响。

长江上游的措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政府在长江上游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

这些自然保护区包括了许多珍稀的动植物物种,以及重要的生态系统。

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政府限制了人类活动对这些地区的影响,确保了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水资源管理长江上游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十分重要,因为长江的水源主要来自这个地区。

政府在长江上游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水库、调水工程等。

这些措施可以保证长江上游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充足,并且合理分配水资源。

生态补偿政策为了保护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政府实施了生态补偿政策。

这些政策向长江上游地区的农民、牧民等提供了经济补偿,鼓励他们保护水源地、植被等生态资源。

通过生态补偿政策,政府有效地提高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长江中游的措施水污染治理长江中游地区水污染治理工作是保护长江水环境的关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长江水质。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的治理,加大水污染治理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水环境质量监测和警报系统的建设等。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有效地提高了长江中游水环境的质量。

水生态保护为了保护长江中游地区的水生态系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这些措施包括湿地保护、护岸工程建设、生态修复等。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保护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水生态系统,维护了流域生态平衡。

河道整治长江中游地区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河道情况,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河道整治工作。

这些工作包括河床疏浚、岸线整治、堤防加固等,以保证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安全。

通过河道整治,政府提高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水运能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长江湿地保护研究报告

长江湿地保护研究报告

长江湿地保护研究报告长江湿地是中国最大的湿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它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对保护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江湿地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利用过度的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长江湿地,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首先,长江湿地的生态保护需要加强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可以对长江湿地的水质、植被覆盖、鸟类迁徙等生态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湿地生态功能的评价,包括湿地的水文、地理和生态景观等。

其次,长江湿地的保护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目前,长江湿地的保护主要依靠一些散乱的法规,缺乏统一的法律保护体系。

因此,应该制定一部专门保护长江湿地的法律,明确湿地的边界和保护标准,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湿地的合法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长江湿地的保护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教育宣传。

通过开展湿地保护的宣传活动和教育课程,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公众参与湿地保护的积极性。

同时,还应该加强与相关部门、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长江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长江湿地的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湿地之一,长江湿地的保护工作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分享湿地保护的经验和技术,共同制定长江湿地的保护策略和行动计划。

综上所述,长江湿地的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只有加强科学研究,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加强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长江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考点整合与训练】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46湿地资源的保护

【考点整合与训练】2019年高考地理考点46湿地资源的保护

考点46 湿地资源的保护考点热度★★★☆☆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的类型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底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4考向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首先,分析湖泊面积变化时间长短。

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

短期内,外流湖萎缩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

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

以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其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3.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湿地修复研究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湿地修复研究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湿地修复研究长江是中国母亲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流域面积达到一百万平方公里以上。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近年来,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湿地修复研究。

这些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一、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现状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

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不仅承载着亿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扩张,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流域的水体污染已经到达了惊人的程度,其中数百个河段货物化学需氧量超标,部分河段硫化物、氨氮、总磷、总氮严重超标。

同时,长江流域的大面积水土流失、湿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显著下降都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进行湿地修复的必要性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需求。

在长江流域,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是完善水环境、改善生态情况、提高长江流域生态稳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湿地修复实验和调查研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恢复湿地原住动植物类群,以及建立和维护生态系统。

三、湿地修复的研究现状和前景湿地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完成许多储存、生物多样性、水分、生产力和其他相关因素的科学分析。

在长江流域,湿地修复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湿地水文、土壤和微生物生态学、水质保证和长期维护等等。

经验表明,湿地修复需要根据场站条件、机遇和应用目的确定修复方式和技术,因地制宜的维护系统是必要的。

四、结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湿地的修复都是当前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投资,也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

湿地修复的成功,将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更加迅速、可信,并且将为其他流域和全球湿地的修复提供宝贵的参考。

川教版 生命生态安全四上 第20课《走近湿地》教案

川教版 生命生态安全四上 第20课《走近湿地》教案
住的,则是人类自身及赖以生存的环境。
播放视频《若尔盖湿地的治理》
四、调查与研究
下面的行为对吗?为什么?(书75页)
放生:是对的。是关爱生命、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表现。
网鸟、拾鸟蛋、乱扔垃圾:是错的,甚至是违法的。是伤害生命、破坏生态环境的表现,不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课堂小结
同学们,如果你热爱地球,热爱家乡,那就从热爱湿地的每一滴露水,每一片水草,每一只水鸟开始,从节约用水,不乱扔垃圾等日常小事做起。这点滴的平常之举,就是我们为保护环境、拯救湿地贡献着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关爱湿地,保护生态环境吧!
板书
1.什么是湿地
2.湿地的类型与分布
3.湿地的功能
4.保护湿地
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
危害
(1)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
(2)影响航运
(3)破坏生物多样性
三、环保在线
湿地发展存在的问题:由于不合理利用和破坏,如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截留水源、滩涂开垦,以及城市开发等,湿地的面积急剧缩减。
思考:如何保护湿地?
退耕还湖、还沼泽,禁止滥捕滥猎,防止湿地水污染,制定法律法规,
材料: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湿地之一,湖区有大片的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湿地草甸、沼泽湿地、湖滨河口湿地等,是众多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和过境站点。
出示洞庭湖在不同年代的变化图:
思考:洞庭湖为什么萎缩了?
原因
对策
自然
原因
泥沙淤积,湖面
减小
长江中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人为原因围Fra bibliotek造田,湖面减少
阿坝州的若尔盖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有黄河“蓄水池”之称。

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线及各段治理措施

长江上中下游分界线及各段治理措施

长江上中下游分界限及各段治理措施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宜昌至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上中下游分界限长江源远流长,全zd长6300公里。

习惯上把它分为三段,河源-湖北宜昌为上游;宜昌-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三个河段是根据干流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水文特征来划分的。

长江各段特点1.上游〔约4500公里〕版:河流大局部经过高原、高山、峡谷地带,具有明显的高原山地峡谷河流特征。

这里河床比降大,河流水量丰沛,水流湍急,水利资源丰富。

2.中游〔约1000公里〕:河道迂回曲折,江面宽展,河床比降锐减权,水流缓慢,另外支流众多,湖泊密布。

水位、流量受雨水的影响显著,对长江干流的水量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3.下游〔800公里〕:江阔水深,支流短小,水网密布,湖泊众多,对长江水量影响不大。

长江各段的治理措施1.上游地区制止乱砍滥伐,植树造林,防止上游的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有利于减少下游的泥沙淤积。

2.中游地区退田还湖,疏通河道。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加强长江沿岸水污染的管理,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企业,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加固下游的堤坝,加强蓄洪才能。

湿地:长江经济带的生命命脉

湿地:长江经济带的生命命脉

湿地:长江经济带的生命命脉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5年第24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文明勃兴的重要象征。

长江流域由金沙江等11大水系构成,西自发源地青海,东至上海,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长江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约2500多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850万公顷,国际重要湿地1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7处。

流域分布着江豚、中华鲟、白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也是世界自然基金(WWF)在全球的35个优先投入保护的生态区之一。

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国际重要湿地每公顷每年提供的综合服务价值高达11.42万元。

正是有了湿地的滋养和哺育,地球才有了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人类社会才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生生不息。

同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既是一条经济带,也是一条生态带,是由山水林田湖构成的一个生命共同体,维系着流域内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用水安全,对于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等多种原因,长江经济带湿地正面临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蓄水调洪能力下降、水污染严重等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将严重导致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退化,进而导致流域生态系统衰退、濒危物种增多、遗传多样性下降。

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长江流域湿地保护工作,提出了流域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工作方向。

2007年,由国家林业局和沿江省市、自治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了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探索在流域尺度上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管理为主线的保护途径。

长江湿地保护网络目前已经发展到212个网络成员,覆盖到流域内2500万公顷的保护面积。

近日,2015年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暨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培训班在重庆市开县举办,来自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的代表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解读了水资源管理新规与湿地保护的关系,介绍了长江流域生态格局与自然资本研究成果,对湿地保护与恢复典型案例进行了交流,并带来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技术,开启了探索开展湿地保护与管理的新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上游湿地保护
长江上游地区,实际应当指长江上游的集水区范围,包括青藏高原江河源区、川西藏东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区、四川盆地丘陵及周边山地区等。

该区是我国东西过渡、南北交汇的地带,是我国海拔最高、地形地势、气候土壤最复杂的区域,是中国三大特有物种分化中心之一,在世界上,是东喜马拉雅多样性“热点”、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之一,20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重要的自然文化遗产中心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长江上游地区一直存在着森林毁坏、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诸多生态问题。

主要包括自然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趋于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具体表现在高寒地区过度放牧导致天然草场普遍退化,横断山区森林破坏及退化,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和四川盆地丘陵及周边山地区的严重土壤侵蚀等方面。

这些生态问题,有的与我国过去50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耗竭或人为破坏有关,有的则是近期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现在则会由于两者相互影响产生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

长江上游流域面积共70.9万km2,其中天然草地25.8万km2,占上游流域面积的36.5%。

草地构成了长江上游地区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在水源涌养、减少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和森林一样,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长江源头海拔4000m以上及川西北高山区。

长江源头大面积分布的沼泽湿地、高寒草甸草地具有截流和含蓄降水的功能。

过去长期减弱长江上游草地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原因是草地沙化,和草地质量退化,即“黑土滩”化。

因草地沙化导致每年输入长江的沙量为1303×103t占总长江流域入沙量的11.30%。

长江源区草地、草甸在近20年来整体上趋于减少,主要体现在高覆盖度草甸减少,而低覆盖度草地和劣质草地增加,黑土滩草地大范围增加,补充草地水源的冰川和湿地也大幅度减少,严重威胁了长江流域水安全。

对长江上游地区草地、湿地的保护为乏江源自然保护区和若尔盖自然保护区,还远远起不到应有自然保护的作用,而且保护区管理机构非常薄弱,亟待加强。

图1为建议的长江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

图1 长江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议)
长江上游湿地保护目前面临的问题
1.梯级水电工程开发。

长江上游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使之成为我
国水电建设最集中的地区,一系列巨型、大型水电站等各种规模水电工程的建设,如金沙江干流的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虎跳峡,雅砻江的锦屏,大渡河的瀑布沟等水电工程建设,已经、正在和将会导致许多生物栖息地丧失,一些特殊生物类群的栖息地,如干旱河谷,也将被水库淹没,威胁一些物种的生存:水电建设还改变江河的走势,中断水生生物生活路线,会对水生及河岸生物产生重大的影响。

此外,水坝的阻隔可能会导致部分洄游性鱼类种类绝迹。

如葛洲坝阻挡中华鲟传统洄游路。

产飘流性卵鱼类,因水库使飘流程缩短,这些鱼卵大部分将沉没死亡,国家一二级保护鱼类白鲟、达氏鲟胭脂鱼和川陕哲罗鲑的天然繁殖受到小同程度影响。

20世纪60年代,长江上游的主要经济鱼类约有50余种,平原性鱼类占绝对优势,其中产漂流性卵的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在渔获物中约占40%;到70年代中期,主要经济鱼类数量缩减到30种左右,减少的种类主要是属于与中游地区湖泊环境有密切联系的产漂流性卵的江湖半洄游性鱼类;进入90年代,渔业种类进一步减少到20种左右。

2.过度围垦。

耕地面积占岷江上游地区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很小,但
该区目前的农业结构依然沿袭着农耕文化的特色,以种植业为主,而耕地大部分为坡耕地,大于250以上陡坡耕地占耕地面积30%以上,由于坡耕地肥力较差,生产力低下,因此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作物的生态位宽度远远小于牧草,坡耕地往往承受不了作物生态位的压力,迫使部分垦殖的耕地被遗弃,而新的草地又被
进一步的垦殖,草地在谷物农业思想的影响下,被不断的垦殖,面积不断缩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