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宏璞《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原因浅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随着时间的累积,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自己独有的一套教育方法,但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地变化发展,导致中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因素也变的复杂而多样化,相应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渐渐的出现了不足,只有深刻了解和分析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才能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标签: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对策中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人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人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逆反心理最明显最严重的阶段,强烈的逆反心理给广大教育者们带来了很多困扰甚至无奈,因此,对于该阶段学生的教育问题,在教育界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有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各种相关问题也便长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们的高度关注,只有深层次分析和了解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才是做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人类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但这一阶段的个体的生理心理都发育不够成熟,对社会事物无法达到全面的分析和认识。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老师或父母的思想和教育方式产生反感和强烈的抵触,如“要我这样,我偏那样;要我相信这个,我偏相信那个”的偏执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和教育者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青春期的许多孩子总和周围人对着干,对父母的话不耐烦、顶撞,甚至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将老师视为仇人,与家长为敌,甚至离家出走。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为何会出现强烈的抵抗心理?这一问题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深刻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正是教育者们成功化解该心理顺利完成教育目的的关键。
(一)学生自身发展的内部因素1、中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开始追求独立和自尊。
注意观察他们的生活细节就会发现,青春期孩子开始从外形刻意模仿成人打扮,这反映出,他们的内心有了成人感的萌芽,渴望独立、被尊重,不自觉的将父母曾给予的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爱抚视为对其的不信任,将教师及社会成员对其的指导看成是对他们的束缚,为了获得“成人感”,他们对任何一种外来力量的指导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和对策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成因(一)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1、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种意识形态既能使青少年学生的理解活动造成因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教师汇报情况、协助同学进步看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等等,这些错误思想往往是剥削阶级意识在中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低估该思想意识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把它单纯地看作学生个人的理解问题,这对协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是极为不利的。
2、教育工作的失误学校口头上讲素质教育,但实质上仍把升学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少数“尖子生”受到教师们的喜爱。
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被冷落,他们自卑、厌学。
老师处理问题不当,采取强制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有的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本身自己言行不一,都会促使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并带来温室效应。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千篇一律的授课,不着边际的谈话,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教育工作者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用简单粗暴的方法,一味地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就范。
有的学校教育内容单一,用统一的模式把学生框起来,在一个起点上实行教育。
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能够说,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3、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因为经济条件的优越和教育观点的错误,很多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百依百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或受到一点小小的挫折,便形成逆反心理。
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用,使得一些家长对子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度要求,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而与此相反,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工作忙,无瑕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有的则因为父母离异、死亡或经济困难等原因,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他们往往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反应冷淡,缺乏信心,容易造成孤癖的性格,从而形成逆反心理。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当前,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常常遇到学生的冷淡和抵触等不合作反应,这在教育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反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平衡所导致;客观方面是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体制所导致。
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不仅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顺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逆反心理逆反行为心理健康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青少年怎样做人,然后才是怎样长知,而怎样做人的教育不同于后者。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过程,它的教育必须建立在青少年心理认同的基础之上,而问题恰恰就在这里,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常感到棘手的问题。
学生对思想教育所表现的态度的冷漠、反感和抵触等一些不合作反应,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的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的、和常理相悖的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
逆反心理是内发的反向力量,它的特征是学生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对抗”的心理。
本班一位同学在周记中曾摘抄这样一段话:“记得在《叛逆年代》这本书中有一段说得非常好,特别能代表我们现在的心情。
就是说:‘酷’最完美,最准确的定义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们想做的事往往是学校、老师、家长不让我们干的事,但他们越不让我们做,我们偏要做,因为我们属于叛逆的年代。
”从上面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我认识到中学生逆反心理趋于严重化,轻微的逆反可以说是有个性——展现个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的。
然而,严重的逆反则会给社会、家庭带来一些压力,产生不良影响。
鉴于这种情况,本人在上学期所带班级中进行了有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他们中有67%存在严重逆反心理,21%存在轻微的逆反心理,12%不存在逆反心理。
从中可以看出,逆反现象已普遍存在于现在的校园中。
(附统计结果)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主观方面(从中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看)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作者:吕新亮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8期一、成因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
教师有必要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
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发展,青少年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标准来衡量,对教师、家长和其他成年人的教导也不像童年时期那样轻信和盲从,而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
由于认知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好奇心等心理的发展和生理发育的加速,青少年产生了越来越强的成熟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个孩子了,希望独立自主,像成人一样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地位,不喜欢长辈用保姆式的态度对待自己。
但是,长辈们出于爱护和习惯,对青少年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继续用不加商量的口气指点、教育,因而往往引起青少年的反抗。
2.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
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媒体等,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式,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二、对策掌握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质,明确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这为我们制订矫治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了解并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老师和家长都普遍感受到了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严重性。
同时,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状态。
有的学生个性强烈,自尊心强,听不得老师的批评。
有时,老师批评得稍重些,便会作出强烈的反应,甚至,使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学生的逆反心理正在严重打击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热情受到极大的动摇。
因此,揭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本质,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逆反心理及其一般心理机制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的认知信息相矛盾,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而产生的对立情绪。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
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其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反应。
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识相悖,就产生抵制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2.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2.1主观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和该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2.1.1由于该时期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思维方式已远远超出童年时期单一化的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
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消除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消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当你在滔滔不绝地传授“正统”思想的时候,学生总是一笑置之,甚至干脆各行其事。
究其原因,是教者的不切实际的“传道”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逆反心理呢?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调查研究。
1.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思想、新潮流、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内心世界也今非昔比。
这些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们所表现出来的是:热切追求真善美、寻找理解、生活阳光、对新事物特别敏感,他们特别注重自我,塑造自我,善于独立思考,反对模式教育。
对此,我们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只凭一腔热情,只按照自己的模式一味地灌下去,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记得一次班会课上,我针对班上的垃圾筐每天要倒三次,每天都是满筐的食品袋、矿泉水瓶、吃剩的零食这个现象,我的目的是想要求学生发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于是乎我便大谈特谈艰苦朴素的事例:红军长征时吃的是草根树叶,穿的是草鞋,我们读书的七十年代餐餐吃的是红薯杂粮,还吃不饱,哪象你们要穿名牌,不吃食堂要小炒,吃饱了还要吃零食……。
当时就有学生发问:现在是什么年代,总不至于我们也要吃草根树枝吧?再说,红军当年不吃草根树皮又吃什么呢?当时,我还觉得这个学生思想不健康,半带批评地敷衍了几句。
回到家吃晚饭,一家人也围绕这个话题谈开了,我十三岁的儿子的看法与那个学生很类似,这时我才觉得,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化了,作为教师一定要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不能死守陈旧,要联系实际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政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缺乏对现今中学生生活环境的客观认识,思想政治教学和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有一次,我在讲授“正确的金钱观”这一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我既强调了现实生活中金钱的重要性,又教育学生反对“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
我的话未完,就有人议论了:“当今的世界就是金钱世界,不花钱办事,办不成任何事,所以金钱重于一切”。
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
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一)个体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
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
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
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
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
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
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浅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霸州市第二中学范金强初中生正处在生理迅猛发育阶段,且心理品质也正处在迅猛的发展变化阶段,从大多数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逆反心理呈逐年上升趋势。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
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逆反心理情况十分复杂,对中学生的成长影响也很大,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一般说来,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导致的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是学生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生理迅速发育的基础上,中学生的独立意向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种独立意向使他们产生摆脱师生的控制,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发展的强烈需要。
他们的行动中特别反对成人对他们限制管理和约束,处处都显露了强烈的自由愿望。
他们到了不服从“命令”阶段,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首先这一阶段,他们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增强,对人对事具有了独立见解,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和一定的生活及活动方式,对家长、老师的话不再轻易听从,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决定取舍,心理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及鉴别能力的提高,为中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心理保障,中学生与老师、家长的冲突也越来越普遍和经常,从本质上说,这是他们试图建立与成人之间新型关系的尝试,表明他们不愿意无条件地服从长者,在排斥旧关系的同时,势必要以新的关系取而代之,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能力和经验,他们不善于把握这样的关系,以至常常局限于表面化的追求,甚至带有盲目性,表现在希望拥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不希望事事都受到父母、老师管束,由于中学生的生理上的发育,使他们的自尊心不断增强,也使他们本能地产生了一种排他性,即使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不肯或不愿承认自己的过错,如果我们的教育者不注意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性,方式、方法不当,很容易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和做法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
这种现象在处于初中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强烈的逆反性、对抗性对学生的心理发育、日常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害的,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因此,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对教师、家长、社会各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同步能引发很多的矛盾。
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成人感”强烈地显露出来,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处处要体现自己的存在,并且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和理解。
一旦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抵触情绪,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这种“自负型”逆反心理可以说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因。
二是由于家长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
很多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事无巨细,越俎代庖。
这样的学生生活能力差,唯我独尊,听不得批评和劝告,易形成自负型逆反心理;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受挫型”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往往对学习和生活缺乏信心,容易形成“失落型”逆反心理。
三是由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恰当。
个别老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另外,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学生个性,造成学生“厌学型”逆反心理。
也有个别教师不理解不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力、成绩不能给以客观评价。
因此,学校教育的某些失误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逆反心理解决的措施:一要尊重学生心理生理发育规律,了解学生个性成长特点。
浅析中考生逆反心理产生的过程
浅析中考生逆反心理产生的过程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好顶撞教师的学生。
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
教师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
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调适?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逆反心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首先是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次是学生接触认知信息,包括理解这些信息;再次是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态度、观点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态度体系加以比较;最后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抉择,或接受或抵制。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可能直接发生或导致最终的逆反心理反应。
其实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逆反心理产生的过程。
从实质上看,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学生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信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
其心理结构主要由认知、情感、意向构成。
认知是学生受教育态度的基础,它为逆反心理规定了具体的逆反对象。
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方式、受教育的手段和方法等因素。
情感是社会态度,也是逆反心理对认知信息的体验,是逆反心理发展的动力。
学生在接受教育活动中,理解掌握了有关的认知信息,会感到满足、充实、愉悦;对不理解的信息,则会感到疑问、焦虑、困惑和惊讶。
这些情绪体验是学生在对新的认知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和态度体系加以比较的基础上产生的。
随着学生认知信息量的增多,原有的不良情绪反应如不能有效地克服,就会增强,导致产生抵制有关知识信息的行为意向。
这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准备状态。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现象,面对中学生表现出的逆反心理,要认清其实质与心理构成,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防止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就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 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有关专家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归纳为“五性”,即冲动性、盲目性、从众性、执拗性和攻击性等。
一、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1.主观因素(1)中学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
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中学时期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
由于性的发育而导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
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己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
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3)中学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
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
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客观因素(1)错误的舆论氛围。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
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摘要】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对抗权威、挑战规则的心理状态,常见于青少年期。
逆反心理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家长过分溺爱或过度严厉,学校教育环境的单一和压力过大,以及社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是有效的对策。
家庭和学校应该多方合作,共同努力预防和调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强社会正能量的引导,逆反心理问题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的。
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关键词:逆反心理、中学生、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策、预防、调解、合作共同努力1. 引言1.1 学生的逆反心理定义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学生产生反抗、抗拒、挑战和逆来顺受的心理倾向。
当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不满和抵触时,会表现出逆反的行为和态度。
逆反心理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种长期积累而成的心理特征,可能源自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逆反心理会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影响学习积极性、导致自卑情绪、破坏师生关系等。
了解和解决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通过有效对策和多方合作,或许可以帮助学生走出逆反心理的困境,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1.2 为什么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过分溺爱或者过分严厉等问题,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校环境也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态度、学习压力等都可能让学生感到不舒服和不自在,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原因浅析
潮阳新世界中英文学校武宏璞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喜欢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青春期心理倾向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
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
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教育的缺陷的影响
首先,个别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
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
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
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班集体里,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
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
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第三、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
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综上所述,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
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
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点,应努力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指导家庭教育优化,这对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也将有助于青少年身心的协调发展,顺利地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