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中考题(2016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

《河中石兽》中考题(2016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

【201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

(共11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阅十余岁阅:___ (2)竟不可得竟:___ 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1分)山门圮于河13.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2)众服为确论。

译文: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答: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答:(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 题。

(共11分)11. (1) 阅:经过,过了(2) 竟:终于,到底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2. 山门/圮于河评分说明:(1分)13.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中考复习题及答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中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全六册古文。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经过十多年,僧侣募款重新修整(佛寺的外门)。

在河水中寻找两尊石兽,最后没有找着。

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规律。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到下游去呢?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河中石兽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中考题集锦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一.2017年成都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河中石兽原文略5.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棹数小舟棹:划船B.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C.渐激渐深激:猛烈D.转转不已已:停止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B.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C.至石之半怅恨久之D.如其言其如土石何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二.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原文略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1湮于沙上湮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3曳铁钯曳________2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分译文:2可据理臆断欤 2分译文:21.初三复习时;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两种情况:1;2..三.201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河中石兽原文略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译文: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文:12.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4分四.2017年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0-13题..14分甲河中石兽原文略乙杜处士好画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 ù:收缩..此指“夹”..⑤掉:摆动..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2分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2一日曝书画曝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译文:12.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4分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原因:13.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分甲文:乙文:五.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河中石兽原文略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如其言如____________②须其夜艾艾_______________③阴布大网阴_____________④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_________11.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译文: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 2分甲文:乙文: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相同之处:作用:六.201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11-15题..共12分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1求二石兽于水中求2竟不可得竟3转转不已已1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分山门圮于河13.翻译下列语句..4分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译文:2众服为确论..译文: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分答:1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2分答:七.2016·青海省西宁卷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问题..9分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⑴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__⑵如是再啮啮_____________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于____________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2分答: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答:八.2016·湖南省常德卷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完成19-23题..12分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1是非木杮是_______2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___3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_________20.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1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众服为确论..2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23.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答:九.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河中石兽原文略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选自刘基郁离子·捕鼠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3分A.闻之笑曰B.沿河求之C.当求之于上流D.吾之患在鼠2、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4分⑴山门圮于河⑵棹数小舟⑶遂反溯流逆上矣⑷其子患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⑵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4、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4分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答案一.成都市2017年5.C6.A7.B8.D二.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答案:一19.1埋没2于是20.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3分;译错一个关键词扣1分..关键词“尔辈、物理、是、木杮、岂、为”2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分21.要点:从河床角度;如河床太陡、淤泥或卵石河床等;从水流角度;如水流常年很浅、很缓等..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三.新疆乌鲁木齐市2017年中考题答案:10.B11.6分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2分2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4分12.4分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四.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年中考题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经过;经历2晒11.翻译4分;每小题2分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12.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意思对即可13.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4分..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1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1分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分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1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1分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1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1分3要注意细节..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1分参考译文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五东营答案:10.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评分:每小题0.5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1.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2.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评分:每个方面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3.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2分..共2分..写法、作用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六.201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卷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11-15题..共11分11.1求:寻找2竟:终于;到底12.山门/圮于河评分说明:1分13.1寺僧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2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评分说明:4分毎小题2分;重点词语“尔辈”“物理”漏译或错译扣1分.. 14.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评分说明:2分主要内容1分;道理1分;言之成理即可..15.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评分说明:2分笫一问1分;笫二问1分;意思对即可..七.2016·青海省西宁卷11.⑴圮倒塌⑵咬;这里意为冲激12.⑴于介词;在⑵之代词;指代二石兽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八.2016·湖南省常德卷20.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21.1分众/服为确论..22.3分人们依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23.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九.赵人患鼠1.D2.⑷担心3.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依据自己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2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4.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凭自己的主观推断;同时又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凡事有利亦有弊;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河中石兽》《雁奴后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河中石兽》《雁奴后说》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

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

③緼,乱麻绳。

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②须其夜艾()③阴布大网()④叹其以诈相笼()11.翻译下面的语句。

(2 分)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 分)答案:10.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

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共 2 分。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七下语文《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出门圮.于河()(2)求.二石兽于水中()(3)尔辈不能究.物理()(4)如是再啮.()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分)(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讲学家”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做出推断,所以结果是错误的。

文言文《河中石兽》《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文言文《河中石兽》《石钟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题)

(五)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

(10分,每小题2分)【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已:②遂反溯流逆上矣溯:③而言之不详:详:④夜泊绝壁之下泊:22.给【乙】文中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

(限划2处)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

②自以为得其实。

24.【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5.【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答案:21、①停止;②逆流而上;③详细;④停泊。

2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3、①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

②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24、对比25、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亲耳,就主观臆断,这怎么可以呢?。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比照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啊《河中石兽》节选)【乙】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

“处土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搐chtl:肌肉抽缩,止匕旨“夹”。

②掉:摆动,摇。

11.以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B.啮沙为坎穴(牙齿)• • •C.所宝以百数(珍藏)D. 一日曝书画(晾晒)• •1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局部。

一日①()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拊掌大笑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13.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o【答案】11.B12. (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13.①.处土②.那么.但凡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14.例如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

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例如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解析】【分析】【11题详解】B.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啮,咬,这里为冲刷的意思。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附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河中石兽》(附答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河中石兽纪昀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熟悉、掌握重难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一寺临河干临:河干:2.山门圮(pǐ)于河圮:于:3.二石兽并沉焉并:4.阅十余岁阅:岁:5.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求:竟:6.棹(zhào)数小舟棹:7.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设帐:闻之:8.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物理:9.是非木杮(fèi)是:10.乃石性坚重乃:11.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湮:耳:1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沿:颠:13.众服为确论。

1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啮:15.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如是:16.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已:遂:溯流:17.求之下流,固颠。

固:18.然则天下之事然则:19.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但:臆断:二、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3.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河中石兽纪昀【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河中石兽》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棹.数小舟棹:划(船)B.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C.渐激.渐深激:猛烈D.转转不已.已:停止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石兽于.水中能谤讥于.市朝B.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C.至石之.半久之.,目似瞑D.如其.言其.如土石何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石兽并.沉焉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寻.十余里无迹未果,寻.病终C.是.非木柿斯是.陋室D.求之下流,固.颠汝心之固.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二石兽于.水中所欲有甚于.生者B.以.为顺流下矣策之不以.其道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夫子为.动D.然则.天下之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B.文章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结局,悟出了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C.打捞石兽时,寺僧考虑不周,老河兵空谈事理,唯有讲学家提出切合实际的理论。

D.文章语言平易,风格简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波澜。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竟: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如是再啮.啮:冲刷D.如.其言如:依照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求之于.上流万钟于.我何加焉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C.其.反激之力安陵君其.许寡人D.不亦颠乎.不亦说乎.9.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寺僧凭借经验,忽而在原地打捞,忽而去下游寻找,代表的是一种不经过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中考语文试卷考河中石兽

中考语文试卷考河中石兽

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河中石兽”一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河中指河流之中B. 石兽指河中的石头雕刻成的兽形C. 河中石兽指的是一种生物D. 河中石兽是一种民间传说2. 下列词语中,与“河中石兽”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河畔石兽B. 河底石兽C. 河岸石兽D. 河心石兽3. 下列句子中,使用“河中石兽”一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 在这条古老的河流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河中石兽的传说。

B. 河中石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C. 河中石兽的传说,让这个村庄的名声远扬。

D. 河中石兽的形象,被雕刻在许多庙宇的墙壁上。

二、填空题4. 《河中石兽》一文中,作者通过讲述关于河中石兽的故事,揭示了()的道理。

5. 文中提到“于是又命曳铁钎入水求之”,这里的“曳”字的意思是()。

6. 作者在文中提到“石兽之重,铁钎之轻,岂能与石兽之固相抗”,这句话表达了()的道理。

三、简答题7. 请简要概括《河中石兽》一文中,关于河中石兽传说的主要内容。

8. 在《河中石兽》这个故事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四、作文题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古老的河流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河中石兽的传说。

传说在河的深处,有一座石兽,它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承载着人们的信仰和祈愿。

关于石兽的传说,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请以“河中石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谈谈你对这个传说的理解,以及它对你产生的启示。

要求:(1)立意明确,内容充实;(2)语言流畅,条理清晰;(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4《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 04《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 (教师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河中石兽》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河中石兽》一文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依靠主观想象而妄下定论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河中石兽》一文中,僧人们认为石兽在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认为石兽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认为石兽在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河中石兽》一文中,点明了判断石兽堙于沙中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4、《河中石兽》一文中,老河兵判断、寻找河中石兽的办法是: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河中石兽》一文中,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判断当求之于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二、词语解释题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①临:靠近。

②河干:河岸。

2、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3、阅.十余岁。

阅:经过,经历。

4、竟.不可得。

竟:终了,最后。

5、以为顺流下.矣。

下:动词,流到下游。

6、棹.数小舟,曳.铁钯。

棹:划(船)。

曳:拖。

7、尔辈...。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不能究物理8、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被。

暴涨:暴涨的大水。

9、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

10、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反:反而。

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但:只。

其一:表面现象。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其二:根本道理。

据理:根据某个道理。

臆断:主观地判断。

欤:吗。

三、翻译句子题1.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

《河中石兽》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河中石兽》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1,...,__,4题。

(15分)《河中石兽》心沧州南一寺临河于,山门记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钜,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啃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啃,石又再转。

转转不巳,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穗断欤?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 I、司十余岁(经过,过了)(2)竟不可得(终于,到底)(3)棹数小舟(划船).(4)但知其一(只)2. 将下列旬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3.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二三,是因为“转转不巳,遂反溯流逆上矣"。

(用原文填空。

)(3分)【解析】第一空问的是讲学家的看法,那么就在文中第@段寻找,可知讲学家认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湮于沙中”;关于老河兵的论述应在第@段寻找,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分)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膛断”的道理。

【解析】作答时要紧紧抓住“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这一主题,道理在原文结尾处巳和盘托出,不难找到。

(完整版)《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doc

(完整版)《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doc

《河中石兽》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二、字词分析:1、注音: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河:余:湮:圮:阅:岁:是:杮( f èi):并:啮:坎穴:臆断:已:如:设帐:竟:棹:曳:但:倒掷:盖:暴涨尔辈:求:以为:溯流:固:究:然则:遂:3、通假字:钯: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一寺临河干 B. 棹数小舟 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 , 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 , 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 , 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 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 , 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5.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 1已停止已经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 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f 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完整版)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完整版)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

完整版)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河中石兽》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等人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

以下是对该文章的中考题集锦。

1.第五题要求选择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正确答案为D,因为“转转不已已”应该解释为“不停地旋转”。

2.第六题要求选择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正确答案为C,因为“渐激渐深激”和“猛烈”意义和用法相同。

3.第七题要求翻译文中画线句子,正确答案为B,因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是正确的翻译。

4.第八题要求选择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正确答案为B,因为文章语言简洁,但并不意味着语言贫乏,作者运用了恰当的词语和短语来描述事件。

5.第十九题要求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正确答案为(1)湮于沙上湮:被掩埋在沙土之中;(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就顺着河流逆流而上;(3)曳XXX曳:拖着XXX。

6.第二十题要求翻译句子,正确答案为(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2)你凭什么臆断呢?7.第二十一题要求解释“凡河中失石……”一句,正确答案为该句话的意思是“在河流中失去石头是很常见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XXX错误地将“凡”解释为“凡是”,但在老师的提示下,她明白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

四.【201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题】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完成10~12题。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每岁京尹出XXX阅水军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山峦为晴雪所洗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C11.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4篇河中石兽作业(含答案)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4篇河中石兽作业(含答案)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第4篇河中石兽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河中石兽(节选)纪昀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过沙头(其二)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巴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2)转转不已.已:(3)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流:(4)暗潮巴到无人会.会: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3.《过沙头》(其二)中,“地平江阔气清温”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该句在诗中具有什么作用?(4分)4.“只有篙师识水痕”和老河兵能对河中石兽的位置做出正确推断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不超过10个字)(4分)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甲】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_专项练习附答案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_专项练习附答案

《河中石兽》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二、字词分析:1、注音: 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yú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余:多湮:埋没.圮:倒塌。

阅:经过,过了岁:年是: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并:一起。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洞坑。

臆断:主观地推断已:停止如:按照设帐:讲学,教书。

竟:终于、到底. 棹:划船曳:拖着但:只,仅仅.倒掷:倾倒,摔倒。

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暴涨:指洪水。

暴,突然.尔辈:你们这些人. 求:寻找以为:认为溯流:逆流。

固:本来究:推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遂:于是3、通假字:钯:通“耙”,整地的农具颠:通假字,通“癫”,疯狂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A 。

一寺临河干 B。

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 (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5. 古今异义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c )A。

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C。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完整版)河中石兽中考题集锦(2).doc

(完整版)河中石兽中考题集锦(2).doc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一.【 2017 年成都市】文言文(每小3 分,共 12 分)《河中石》(原文略)5.下面句中加点的解有的一是()A. 棹数小舟棹:划船B. 不亦乎:通“ ”,狂C. 激深激:猛烈D. 不已已:停止6.下列句中加点的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A. 求石于水中能于市朝B. 乃石性重乃不知有C. 至石之半恨久之D. 如其言其如土石何7.文中画句子翻正确的一是()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A.你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石)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的河水着离开的呢?B.你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石)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的河水着离开的呢?C.你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石)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的河水着前往呢?D.你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石)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的河水着前往的呢?8.下列文章理解和分析有的一是()A.文章叙述以序。

先写寺僧找石未得,再写学家的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得石。

B.文章言。

如写寺僧沿河打石,用“棹”“曳”“ ”等起三个断句,述打,以“无迹”交代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找石的及令人惊的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石一事上,寺僧不切,片面;学家不深思熟而盲目行;老河兵合考,事求是。

二.【 2017 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下面文言文,回答。

《河中石》(原文略)19.解下面句中加点的。

( 3 分)( 1)湮于沙上湮(2)遂反溯流逆上矣遂(3)曳曳________20.翻下面的句子。

( 4 分)( 1)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能暴携之去?( 2 分)文:(2)可据理臆断欤?( 2 分)文:21.初三复,老小翻“凡河中失石⋯⋯”一句,小将“凡” “凡是”,老指出了小的,小不解。

老提示:“ 文告我要具体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哦。

”小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得了老和同学的掌声。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大全一、选择题1. 河中石兽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B. 宋朝2. 故事中,石兽被冲走后,人们首先想到的寻找方向是?A. 顺流而下B. 逆流而上C. 沿着河岸D. 河底答案:A. 顺流而下3. 故事中,石兽最终被发现的地点是在?A. 河道的上游B. 河道的下游C. 河岸的一侧D. 河底的泥沙中答案:A. 河道的上游二、填空题4. 河中石兽的故事讲述了人们在_________中寻找被冲走的石兽,最终通过_________的推理找到了石兽。

答案:河流;逻辑5. 故事中,人们最初认为石兽会_________,但后来发现它实际上_________。

答案:顺流而下;逆流而上三、简答题6. 请简述河中石兽故事的寓意。

答案:河中石兽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运用逻辑和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跟随直觉或传统观念。

7. 为什么石兽最终会在上游被发现?答案:因为石兽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冲击,会逐渐被水流携带的泥沙所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兽会被泥沙推至上游,这与人们的直觉相反。

四、论述题8. 根据河中石兽的故事,谈谈你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思维。

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河中石兽的故事中,人们最初是凭借直觉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但后来通过逻辑推理,发现石兽实际上是逆流而上。

这说明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

五、案例分析题9.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面对石兽被冲走的情况,你会如何寻找石兽?答案:首先,我会观察河流的流向和速度,了解水流对物体的影响。

然后,我会考虑水流对泥沙的携带作用,以及泥沙可能对石兽位置的影响。

接着,我会逆流而上,沿着河岸寻找可能的石兽位置,同时注意河岸的地形变化,看是否有泥沙堆积的迹象。

最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组织人力进行河底的搜索,以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位置。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pdf

河中石兽最新中考题集锦.pdf

学海无涯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①如其言 如____________ ②须其夜艾
艾_______________
③阴布大网 阴_____________ ④叹其以诈相笼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笼_______________
译文:
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
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
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
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 分)
(1) 一老河兵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求之于上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 分)
众 服 为 确 论。
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 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

A. 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C. 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 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河中石兽》《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河中石兽》《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河中石兽》《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三)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节选)【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搐chù:肌肉抽缩,此指“夹”。

②掉:摆动,摇。

10.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B. 啮沙为坎穴(牙齿)C. 所宝以百数(珍藏)D. 一日曝书画(晾晒)11. 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2分)(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士笑而然之12. 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部分。

(2分)一日①()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拊掌大笑曰……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14. 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

(2分)答案:10B11. (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士/笑而然之12. (1). 处士(2). 则13.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14. 示例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

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示例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河中石兽》一文,完成1~4题。

(15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1)阅.十余岁(经过,过了)(2)竟.不可得(终于,到底)(3)棹.数小舟(划船)(4)但.知其一(只)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3.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用原文填空。

)(3分)【解析】第一空问的是讲学家的看法,那么就在文中第②段寻找,可知讲学家认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湮于沙中”;关于老河兵的论述应在第③段寻找,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4分)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解析】作答时要紧紧抓住“寻找石兽的经过及结局”这一主题,道理在原文结尾处已和盘托出,不难找到。

二、(湖南省张家界市2017年中考题)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0-13题。

(14分)【甲】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乙】杜处士好画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注解】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②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

③拊:拍。

④搐chù:收缩。

此指“夹”。

⑤掉:摆动。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2分)(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2)一日曝书画曝。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译文:12.结合语境,用自已的话说说下列句中“笑”的具体原因。

(4分)(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原因:。

(2)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原因:。

13.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

(4分)甲文:。

乙文:。

答案:(二)(14分)10.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经历(2)晒11. 翻译(4分,每小题2分)(1)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

12.(4分)(1)讲学家笑找石头的人弄不清沙轻石重的性质,不在原地找,而是顺水而下去寻找。

(2)牧童笑杜处士珍藏的斗牛画把尾巴画错了。

斗牛时牛的尾巴应当夹在两条大腿之间,而画家画的牛的尾巴却是翘起(摆动)的。

(意思对即可)13.(写出启示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言之有理即可。

4分。

)甲文示例:(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

(1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1分)(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1分)乙文示例:(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1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

(1分)(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分)牧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

(1分)(3)要注意细节。

(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1分)【参考译文】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

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

”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三、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

(14分)【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遂反溯流逆上矣。

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

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

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

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

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

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注释】①末:粉末。

②愈:痊愈,愈合。

③旋:不久小题1: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1分)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是()(3分)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小题5: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

(2分)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

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空)。

答案:小题1:(1分)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划错一处,则1分扣除)小题2:(4分)已,停止。

但,只,仅仅。

创,伤口,创伤。

断,断定、判定。

小题3:(3分)C小题4:(4分)①在河底寻找石兽(它),不是更荒唐吗?②希望乞求(得到)夫人(身上的)一件物品,夫人不要惊慌(惊恐)。

小题5:(2分)第一空:“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第二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四、(2017年东营市中考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注:①瞑,通“眠”。

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

③緼,乱麻绳。

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 分)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②须其夜艾()③阴布大网()④叹其以诈相笼()11.翻译下面的语句。

(2 分)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2 分)答案:10.答案:①依照②止,尽③暗中,秘密④笼罩,捕捉。

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

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共 2 分。

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评分:每个方面 1 分,共 2 分。

意思对即可。

13.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

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②叙议结合。

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评分:答对其中一种得 2 分。

共 2 分。

写法、作用各占 1 分。

意思对即可。

五、(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