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溯源.doc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精髓,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阐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涵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倡“仁爱”、“孝道”、“礼仪”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都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道德准则,提倡以人为本的精神。

这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价值理念契合,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提倡了“自强不息”、“不懈努力”等价值观念,强调了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而孟子更是强调了“锄疏而代之,鸣谷而歌之”、“无为而治”等思想,强调了勤俭节约、依靠自力更生的价值理念。

这些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改革创新”、“厉行节约”等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共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规范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了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倡了“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等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相互呼应,共同涵养和传承了这些传统道德规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人为本”、“自立自强”、“勤俭节约”、“礼义廉耻”、“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创新”、“诚实守信”、“爱国主义”等价值理念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悟人生的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欢迎大家分享。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篇1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弘扬。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价值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为基本内容。

但是,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

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

“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共同价值追求。

作为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念,它承载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而创造出来的,相反,它在文化底蕴和传承中寻找了源头和支撑。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的产物,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为其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相处、社会公德等方面的价值观念,正是这些价值观念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仁爱”、“和谐”等内涵相互契合,共同构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伦理模式。

二、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需要依赖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对其精髓、内核的理解和提取,以及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创新和阐释。

传承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的方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概念的内涵都得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注入了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文化融合: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完成自身的发展与传承。

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融合并不是简单地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叠加,而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

传统文化中“礼仪”、“忠诚”等概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源远流长,深受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注重仁爱和礼义,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共生和平等发展。

法家提倡法律治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观念提供了借鉴。

佛家强调慈悲与智慧,启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仁爱和普遍利他。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提供了哲学基础。

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了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佛家思想、儒释道三教合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文化传承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源远流长,其根基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和佛家思想。

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塑造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德教育,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仁爱公平协调民主法治等一脉相承。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清静无为的理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共生、平等协调提供了借鉴。

法家强调法治和权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民主提供了借鉴。

佛家强调解脱生死、慈悲为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公无私、和谐包容提供了启示。

儒释道三教合一则充分融合了各家学说的优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传统文化深厚的渊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结合,必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只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温故知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温故知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温故知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过程中,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提炼出的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

它的形成和发展既积极吸纳了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又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先进理论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张仁爱、礼治、忠诚、谦和、孝顺等价值观念,这些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战胜利和社会主义革命等重大历史转折。

这些历史事件对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这个时期里逐步丰富和完善的。

作为一种决定人们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合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的引导,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基本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温故知新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家庭和谐、孝道敬老、友善待人、正直诚信等,而这些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强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公平正义、法治等,这些价值观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公共道德理念相呼应。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融入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灵魂和精髓,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前瞻性。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而复杂的变革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要在温故中知新,通过回顾和重塑传统价值观念,与时俱进地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十分重要。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和礼义传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平等提供了基础。

道家文化注重自然和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启示。

佛家文化强调慈悲和舍己奉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正义提供了指引。

中华传统美德如孝顺、诚信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友爱等相呼应。

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传统文化渊源丰富多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渊源、契合、重要借鉴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渊源。

这些源自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以及中华传统美德,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德,提倡以仁爱他人为核心的道德规范;道家注重超然自得的修身养性,追求自我完善与社会和谐;佛家强调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行,倡导舍己利他的精神。

这些传统文化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平、公正、尊重人权、诚信、友爱等价值理念相契合,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价值观体系。

中华传统美德如孝敬、忠诚、诚实、勤劳等也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渊源,有助于丰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2. 正文2.1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儒家强调仁爱和仁政,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的公平、公正、平等等价值观念相契合。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尊重长辈、关爱家庭成员、尊重师长,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理念相契合。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和价值精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了深刻的滋养和诠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三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一、儒家思想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伦道德、仁爱之道和治国理政。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之道不谋而合。

儒家强调的“忠孝、礼仪、廉耻、孝弟”等传统道德观念,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敬业、责任、公正”等价值观相契合。

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治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理念,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民主、平等、公正”等理念,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

在《大学》中提到“务本、敬人、乐群、行仁”,强调以自身的修身养性来影响他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友善”等价值观表现了一种内在的联系。

在儒家《中庸》中,提到“中正、中和、中庸”,强调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极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平等”等理念相互呼应。

这些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

在《道德经》中提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强调在不断追求新知识的也要注意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求真务实”、“发展创新”等价值观相呼应。

在道家思想中,提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价值观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溯源.doc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溯源.doc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溯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如何发展和丰富其内容需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老子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一)富强即强大而富裕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任何人都不可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老子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第八十章以下只出现章节)正是体现了老子对富足生活的诠释。

(二)民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思想民主表达的是一种权力诉求,它的核心是主权在民。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五十一章)老子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超越封建政治制度的即有框架,从根本上论述权力的基础是道,道反映在政治上即民心,只有民心成为政权基础的前提下,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其它的治理之道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不争就是民主,这非常明确地提到民主选举的概念,与现代选举制相比,只有技术层面的差异,而无本质差别。

(三)追求文明、和谐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谈到文明、和谐在老子这里与自然、无为是不可分割的。

或者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对老子思想的宇宙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的最简洁表达。

老子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的常态,不和谐是暂时的,社会的不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主要是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第五十五章)就是说,和是物与物之间的常态,充分认识到和谐是事物之间的常态,就是明事达理。

目前人类面临共同的全球性社会危机,如全球变暖、全球传染病、食品与水短缺、环境破坏、人口爆炸、国际恐怖主义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己不明事理制造的。

所有这些危机,都是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个人利益天经地义的价值观的逻辑导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它凝聚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共同点和互补之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12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目标,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利益至上,以民主、平等、公正、法治为核心价值。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礼、智、信之道理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平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价值追求,强调了人民的平等权利和法律保障。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社会和谐与文明。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体现了包容、互助的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强调了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爱国主义,注重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主义作为核心之一,强调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

它强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和民间传统价值,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人伦关系,提倡孝悌忠信。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道法自然。

佛教思想则讲求慈悲和解脱。

这些思想都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人性的善良和高尚。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溯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溯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溯源作者:张立双来源:《奋斗》2018年第11期价值观是根植于深层次中的原则和尺度,是基于一定条件和过程中产生的认知事物、辨定是非的思维或取向,一个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与其传统积淀与发展历程相契合。

面向世界文明、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于中国当代,但它的源头活水却源于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中国古人由内及外、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道德修养和思维行为方式,即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中华民族关注世界、社会、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

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体现了共同富裕的要求。

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基本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

”其中记载“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也正是由于古代大同思想与共产党人主张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着相近之处,所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很快能被与中国工农大众相结合的进步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奉为圭臬。

中国悠久的大同思想给共产主义理想培育了丰厚土壤,让中国大地上出现众多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先进典型。

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包含了民主萌芽。

《尚书》最早记载民本思想,“民可近,不可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最为有名的民本思想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其民之道在于得其心。

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摘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属性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当代的优秀代表,因而它不仅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同时也要赋予中国传统价值观以现代文明的特征,在现代文明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因而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去激活中国传统价值观里的社会主义文化基因,也是传统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再生和创新。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7-0120-01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一时代的社会意识存联系,新的社会意识一定是建立在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

其核心思想“和谐”,更是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始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从狭义上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当然传统文化不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过去的文化、静态的文化,文化传统则是现实中的文化、是动态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大于文化传统的概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即富足而强盛。

“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

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我国传统文化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家。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可以分为“仁、义、中、和”四个字。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内核。

这种“仁”的思想道德推广到政治,就是实行“仁政”。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之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青年需要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亿万中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性,就必须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1]。

因此,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之一1.国家层面的传统文化底蕴富强指的是富足与强盛,是人民富足、国家强盛,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人民的美好愿望。

管子说:“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

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形势解》)。

物质充足、整体实力强大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国家富裕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富足,如“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

人民群众的富足是国家强盛、安定团结的必要准备。

民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皇族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如果轻视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国家就谈不上国富民强了,也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任何一个为政者都需要懂得“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荀子·哀公》)的道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顺应民心。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借鉴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与时俱进地发展起来。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之道,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致的。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中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修养。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强调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而“诚信”则是对待社会、对待他人的底线要求。

这些价值观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构成了道德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人修养和人格完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品德”是相通的。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一直强调个人品德的塑造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品德”更加强调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传统文化的个人修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品德都是以个人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为核心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美”的追求呼应。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注重内在修养和心灵美的追求,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美”是一个较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美的追求。

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美的追求相互交融,形成了对美的综合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家庭和谐与孝道、个人修养和人格完善以及审美观念等核心思想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和文化支撑,确保了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

探析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探析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品位•经典经典解读探析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O龚照绮李沾意(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不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等各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均是汇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论断。

传统文化为我国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若想长远发展就不能离开优秀文化的源泉。

我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核心价值观对有价值文化的借鉴,同时也是对无价值文化的摒弃。

理论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对我国几千年发展起来传统文化思想的去糟取精。

实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以及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目前所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联系密切,归其根本,是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所共同决定的。

在我国深度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传统文化一直发挥着为其提供思想基础的重大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汲取,这些理念规范着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要想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更为深刻的作用,就要不断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想、人文、道德等层面的深刻内涵,并将其与时代创新紧密结合。

对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方向指导。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一)价值观概念及特征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基于社会生活实践而形成和持有的关于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山。

也就是说,对于价值观,它所针对的并不是某一具体事物有关于价值层面的观点看法,它所阐明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所产生的有关价值层面的根本看法。

它是人民群众用来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利与弊、美与丑等这些相对独立观点的基本体系,它指导着人们去分辨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坚决不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础,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传承。

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上,还表现在价值观内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它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教智慧等多元元素。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弘扬了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个人修养等传统价值观念;道家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观念,契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要素;而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等伟大情怀,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些传统文化要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都得到了继承、发展和创新,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不断宣传、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例如,在传统节日中,人们弘扬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在历史故事中,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传承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传统绘画、传统音乐等艺术形式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护。

三、价值观内涵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不可忽视。

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相互融合、互相滋养。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现代语言和形式诠释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使其更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人的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价值观。

四、共同前行的文化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共同的精神纽带和道德榜样。

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传 统 文 化 核 心 价值 观 是 “ 和谐 ” , 意指“ 事 物 之 间配 合得适 当和匀称 ” 。 事物 之 间 的搭 配恰 到好处 。 马克
党 的十六 届 六 中全会 提 出 了建设 社 会 主义 核
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 指出 :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
想,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共 同理 想 , 以爱 国主 义 为核
们 要 明荣 知 耻 ; 应 当坚 持 、 倡 导 什么 , 反对 、 抵 制什 么; 以便 在 面对 纷 繁 复杂 的社 会 现 象 时 , 能 分 清是 非、 善恶 、 美丑 , 能 自觉地 维 护社 会 正义 , 抵 制 精 神 污染 , 使 自己的心 中有一 个正 确 的“ 道德 座标 ” 。这 有利 于发挥 和谐 文化 “ 在 启迪 思想 、 陶冶情操 、 传 授 知识 、 鼓 舞人 心 ” 方面 的积极作 用 。 儒 家文 化认 为人 生应 “ 志于道 ” , 而 不应该 只看 眼前 私利 。 孑 L 子 曾说 :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 , 社 会主义荣辱观 ,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
内容 。 ” 正如李 长 春 同志所 指 出的 “ : 社会 主 义核 心
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相 融合, 可 以概括为“ 实现人的 自由、 解放 、 全面而和
谐 发展 ” , 即“ 以人 与 自然 和谐 、 人 与社 会 和谐 、 人 与 人 和谐 、 人 与 自我 和谐 ” 为 宗 旨, “ 实 现人 的 自由 、 解

体人 和群体人不断摆脱消极 的物质枷锁和精神枷
锁 ,不断 克服 由分 工造成 的人 的片面 畸形 发展 , 在

社 会主 义核 心价 值体 系 的基本 内容 与 中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价值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内在逻辑关系。

本文将从两者的内涵、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等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相似之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6字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体现了全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有着相通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义者正心”、“礼者修身”、“智者治国”、“信者成仁”,提倡的是一种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做人准则和处世原则。

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强调了爱与善的道德品质,都秉持了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和传承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和传承,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更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谐共生精神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和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包含了丰富的哲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涵。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依据,也是凝聚中国人精神力量和社会信仰的重要源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与现代社会和时代精神相融合,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头和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基石。

其中,尊重劳动、诚实守信、爱国敬业、团结协作、勤俭节约、互相帮助、维护公共利益、礼仪文化、民族团结等价值观念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伦理和精神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观不谋而合。

下面我们就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基本价值观为例,探讨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贡献。

第一,尊重劳动。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尊重劳动的高度评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一种高尚、崇高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尊重劳动是完全一致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调劳动是最光荣、最伟大的,鼓励人们要勤劳致富、勤俭节约,通过劳动获得真正的价值和快乐。

第二,诚实守信。

《论语》中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言必信,行必果”,讲的是一种“道义”和“信义”的内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正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只有用真诚和信誉来面对朋友和商业伙伴,才能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经济利益。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实守信也是一种基本要求,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爱国敬业。

《大学》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教育人们要先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积极奉献的人,然后再会同其他人合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这也是爱国敬业和服务社会的高度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精神是非常契合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李勇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教师课程前言2013年11月26日,同志到孔子故里——某某曲阜考察。

在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座谈的时候,他开宗明义地说:“我到这里来,到曲阜、到孔子研究院,就是表现中央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心。

〞习总书记的这段讲话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它的“内核〞。

我们今天的课程要探讨的主题,就是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在这方面,有一个根本的结论,也是我们今天讲课的题目,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文化〔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好,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各自讲了什么内容。

首先,让我们从同志相关讲话精神出发,一起看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关系。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怎样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怎样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怎样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第一个问题,这个系列的讲座中有很多说明,这里就不再多说。

我们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怎样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3月17日,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 5000多年,56个民族,13亿多人,这些看似抽象的数字,勾勒出中华文化悠久而博大的时空维度。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同志又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开展壮大的精神滋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溯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如何发展和丰富其内容需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老子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一)富强即强大而富裕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任何人都不可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老子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第八十章以下只出现章节)正是体现了老子对富足生活的诠释。

(二)民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主权在民、权力制约思想
民主表达的是一种权力诉求,它的核心是主权在民。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五十一章)老子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超越封建政治制度的即有框架,从根本上论述权力的基础是道,道反映在政治上即民心,只有民心成为政权基础的前提下,以百姓心为心(第四十九章)其它的治理之道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不争就是民主,这非常明确地提到民主选举的概念,与现代选举制相比,只有技术层面的差异,而无本质差别。

(三)追求文明、和谐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谈到文明、和谐在老子这里与自然、无为是不可分割的。

或者说,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对老子思想的宇宙观、思维方式和价值倾向的最简洁表达。

老子认为,和谐是天地万物的常态,不和谐是暂时的,社会的不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主要是人的不当行为造成的,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第五十五章)就是说,和是物与物之间的常态,充分认识到和谐是事物之间的常态,就是明事达理。

目前人类面临共同的全球性社会危机,如全球变暖、全球传染病、食品与水短缺、环境破坏、人口爆炸、国际恐怖主义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己不明事理制造的。

所有这些危机,都是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个人利益天经地义的价值观的逻辑导致。

这样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大前提下老子思想的:不见可欲,使民不乱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守柔曰强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等许多理念就是克服个人主义,去除现代文明弊病的文化价值。

老子曰: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一切万物的自然而然,它们自己的变化与运动,而非人类外在力量之下的强加作用结果,它是内在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
自古以来,自由就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基本价值。

在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公正、平等更有一种迫切的渴望。

(一)老子对自由的理解
在《老子》中所阐述的自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自由,莫之命而常自然。

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指的是万物不受外力强迫而自在发展。

老子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第五十一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第六十四章)。

道和德的尊贵地位并不是其自我封赏,只是其本来如此。

因为道和德从来甘于
辅佐万物生长,而不是强加于万物,左右万物。

老子倡导和主张自由的观点不胜枚举,在老子看来人们只有尊重万物生长的自由而不是强加活动去主宰它们,社会方能实现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二)平等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物质要求和尊严的满足感
追求平等,平等地待人处事是现代人们基本素养。

老子除了在百姓中积极提倡平等和谐外,他更重视作为统治者、治国者如何平等对待百姓、如何做到与百姓平等,反映了老子对平等思想的深刻认识。

为表达平等的愿望,老子要求作为领导者不能对民众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相待,对民众要谦下、要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就要将自身利益置之民众之后。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意思是说,所有河流汇至江海,是由于它安于处在众多小河流的下游,所以能做众多小河流的领袖。

因此圣人在百姓之上统治,而百姓不感到有负担;在百姓之前领导,而百姓不认为有妨碍。

因此,天下百姓对他爱戴而不厌弃。

要实现平等,领导者就不能对民众威胁、压迫。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二章)老子是说百姓不怕统治者的威力的时候,那么更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不要逼迫得百姓不得安居,不要阻塞百姓谋生的道路。

因此领导者但求自知,而不自求表现;但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

(三)公正与法治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价值规则
老子通过歌颂天道,来赞美社会公正,赞美不争的美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努力向善。

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第七十七章)天道正如人们弯弓射箭一样,手臂高了点就将他向下压一点,手臂低了一点就让他抬高一点。

有多余部分的东西就让它减少一点,不足的东西就给他补充一点。

天道的法则,就是减损多余的部分而补充不足的部分,这正是公正。

老子曰: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六章)容乃公就是说公正不该是狭隘的而应具有包容性,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第二十七章)高尚的常常教人向善,着眼于挽救而非抛弃,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三十二章)万物和谐发展自然风调雨顺,民之所得就算没有规则人们也会满足自我分配。

老子倡导社会发展应该向大自然学习那种公正:天之道,利而不害。

(第八十一章)他通过歌颂天道而鼓励人们自强、向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九章)
关于法治他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社会发展遵守规则。

在老子这里,一切规则的制定都应遵循社会自然规律。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子这里法的前提就是规律。

以道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条件。

老子的无为思想既反对乱作为又反对不作为,它强调因势利导,顺应自然。

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敬畏民意,注重人心,注重社会公平。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一)关于诚信
老子曰:信不足也,有不信焉。

(第十七章)正是因为个人的诚信不足才导致整个社会的诚信问题。

老子不仅发现诚信问题所在,还提出了如何纠正诚信困境。

他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
必多难。

(第六十三章)这就告诉我们杜绝随便对人许诺,要将自身能力大小与贡献多少相结合。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言多必失,没有把握的言论尽可不说,避免诚信受扰。

慎始如终,则无败事(六十四章)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事都能想自己开始许诺的那样,自始至终的坚持,那么诚信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消除诚信问题的方法就在于要坚持诚信,首先要敢于信任他人。

所以老子提出: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第四十九章)诚信的人我信任他,曾经犯过诚信错误的不守信的我也信任他,这样便可人人守信。

这就是老子讲的德(得)信。

只要能做到对守信的人信任,对曾经不守信的人也信任,相信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值得信赖的,每个人都可以从坏变好,然后再对曾经诚信失败的人予以帮助,如此便可互相信任。

(二)关于友善
老子极力提倡守柔至柔、谦让至善的修身方法,他以水为比喻,认为普天之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土可湮之,斗可盛之,器可断之,火可烹之。

故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第八章)具有上等品德的人就如同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

但是,再坚强的东西都可以被它摧毁,灭大火,没高山,蚀金属,腐木质。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第八章)教育我们安心处于应处于的地位,心象深渊一样平静与清静,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

他又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第四十九章)就是说无论品行善良还是品性不端,我都以善良之心去对待他们,那我也就得到善良了。

老子相信只要对待万物一律平等,那么天下就充满了友善。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和建设的
基础,反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

故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弘扬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