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小孤山大孤山》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追随文中作者泛舟的行程去欣赏沿途秀丽的景致;掌握重要字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感知、想象景物特点;合作探究共享,通过思维导图的引领,将?两日游?所见各处景物特点的学习任务分工给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并勾勒出景物特点直观呈现景物风貌;鉴赏评价,学习游记丰富细腻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想象、勾勒景物特点;赏析游记丰富细腻、生动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游记丰富细腻、生动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一、穿越时空循陆游通过?旅行?段子唤起学生对美好景物的期待:同学们,现在网络上流行很多关于?旅行?的段子,比如:——秋天的雨在争论不停,小水泡开始了旅行。

(顾城《水泡的想象》)——背起行囊走四方,不为天宽,不为地广,只为见见风吹草低见牛羊……——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顾老师《仅十个字的辞职信》)——背着背包的路上,看过许多人,听过许多故事,见过旅行风景,就这样,慢慢学会了长大。

流转的时光,都成为命途中美丽的点缀,看天,看雪,安安静静,不言不语都是好风景。

同学们喜欢旅行吗?那今天我们就当做是穿越了时空,到了宋代,跟着距今近一千年的陆游去游山玩水吧,哪儿呢?——《过小孤山大孤山》。

二、倾听诵读窥全豹1.创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选自《陆游集·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被起用为夔州(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陆游此时重新被起用,心情该是欣喜甚至还有些小得意的。

文中引用杜老诗句为证:?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还说?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陆先生流连忘返陶醉于两岸美景中。

2.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

《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第一篇:《过大孤山小孤山》优秀教案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培养学生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语感。

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课时设计: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赏析指导”,明确本单元标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引用课文中的比喻,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应当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应通过对具体语句的解读再现文中对自然、人物、事件、事理形象的表现。

二、新课教授:1、释题:结合注释,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写作背景。

《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写作背景)2、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

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3、朗读正音:教师范读,学生划记。

其后自我朗读。

4、整体感知:既为游记,你能找出作者的游踪吗?明确: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始见庐山及大孤。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船的行程。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 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及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标记出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过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4)阐述文章的深层含义及作者的表达意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强调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过小孤山大孤山》;2. 完成相关练习题;3. 深入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阐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景点;2. 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培养学生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意识和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小孤山和大孤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 教学难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照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景点的风景和特点。

2. 学习(1)第一课时: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小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小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轮廓和植被分布等。

(2)第二课时: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a.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大孤山的位置,并介绍其地理位置;b. 介绍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如山体形状和植被类型等。

(3)第三课时: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a.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背景等;b. 介绍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如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等。

3. 讨论与互动(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貌特征和历史背景,并总结出共性和特殊之处。

(2)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4. 拓展与应用(1)实地考察:学生们外出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亲身感受和了解其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考察所得的信息,撰写一篇关于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文章,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五、教学评估1. 合作讨论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掌握程度;2. 学生的实地考察报告和写作文章的质量,包括对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准确描述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1)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1)
4、置身文境,感悟形象。
教师朗读课文。
思考:
1、作者行舟的线索是什么?
过烽火矶→过澎浪矶、小孤山→晚泊沙夹 →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作者不断地改变观察点,移步换景,这一条行舟的线索将各个景点串联成一个整体。)
2、本文写了哪些景点?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烽火矶: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2.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 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三、检查预习:
(一)正音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 B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翻译:信造化之尤物也。
(这)诚然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师:大家对本文的字词拼音、句子的理解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如果有,请大胆地提出来。强调翻译:罗络其上/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俄复开霁)
【对比】
陆文:具体逼真细致真实
苏诗: 凌空飘渺 充满想象
教师总结:
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
我们无论是漫步在散文中,还是徜徉在诗海里,从中感受到的形象虽有差异,但并无高下优劣之分,而是体现着文学艺术手段的多样。它们都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都能陶冶着我们的性灵。闲暇时,我们不防品品诗,读读文。读书破万卷,下笔也有神啊!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描述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 探讨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的了解和印象。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学生讨论小孤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 教师提出小孤山的旅游开发和保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地质变迁的认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质背景。

2. 描述小孤山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小孤山的演变情况。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地质图,引导学生了解地质背景。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形成过程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情况。

4.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了解小孤山的演变过程。

5.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小孤山演变的认识。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2. 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自然资源的认识。

3. 教师介绍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孤山自然资源的保护问题。

5. 学生分享对保护小孤山自然资源的想法和建议。

第四章:小孤山的人文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人文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探讨小孤山的人文历史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小孤山的历史图片和文化遗址,引导学生了解人文历史。

2. 学生分享对小孤山人文历史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文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兴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阅读。

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或简短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作业布置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读后感。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进行听课和评价,收集意见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7.2 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小孤山和大孤山,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八章:教学资源8.1 教学素材:收集与小孤山和大孤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位置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简述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图片。

2. 与小孤山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名称由来,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4.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观点,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二章:小孤山的形成与演变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2. 简述小孤山演变历史,包括地貌变化、植被生长等。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教学资源:1. 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

2. 与小孤山形成和演变相关的资料。

教学步骤:1. 展示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和演变历史。

2. 简要介绍小孤山的形成过程,包括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引导学生观察小孤山的地形地貌,分析小过孤山的形成和演变原因。

4.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三章: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孤山的自然资源,包括植被、动物等。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1. 介绍小孤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简述小孤山动物种类和生态环境。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小孤山的植被和动物图片,让学生对小孤山的自然资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过小孤山大孤山》是明代文学家徐渭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小孤山与大孤山之间的游历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1.2.2 作品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景物描写等,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1.2 分析法: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景物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的相关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2.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方便学生查阅和拓展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详细讲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1.3 讨论:组织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1.4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亮点和意义。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20分钟3.2.3 讨论:15分钟3.2.4 总结: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关注自然景观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攀登高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生字词的掌握。

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

(2)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5.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和课后练习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自然景观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 邀请当地导游或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小孤山和大孤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学生作文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写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国家一等奖选修《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选修《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选修《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设计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陆游爱国忠君之情,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学时难点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知人论世“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屏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中赞美的是哪一位诗人吗?对,是陆游。

这是梁启超在《读陆放翁诗》中对陆游的评价。

毛晋在《放翁词跋》也说过:“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由同学们结合“知人论世”介绍一下陆游吧。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教师总结:对于陆放翁,也许有人会吟咏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

也许有人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

但今天,则让我们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活动2【活动】初步感知1、结合预习,由学生介绍本文背景及小孤山、大孤山的有关资料。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屏显:行程图、小孤山、大孤山)2、学生齐读课文,感知文意。

同时标出船行途中的所经景点。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屏显)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活动3【活动】探究赏析1、写山川景物贵在形象鲜明,本文各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些形象的。

请选取一个景点,结合原文,试从手法、写景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试填表格。

(屏显)六个组,每两组一段,研讨后派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各组可提问。

每一段教师设一问题:(屏显)第一段: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为何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第二段:写“俊鹘抟水禽”,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为何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第三段:作者为何要写江水清浊分明,“合处如引绳,不相乱”?计时:3分钟2、学生代表分段讲解:(屏显:文本,由学生代表勾画)第一段:烽火矶突兀(远望)怪奇“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近观)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课文,把握文中所描写的山川景物形象。

2、对比先前学过的《醉翁亭记》、《小石谭记》等游记,比较其异从中学习游记的一般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陆游生平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学习课文第一段一、导入新课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

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

今天让我们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

二、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几年,他才赐进士出身。

因为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所以他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仕途不是很顺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9300余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一百三十首词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诗风清丽平淡。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而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古代散文选修《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古代散文选修《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

古代散文选修《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教学博苑04-02 1222古代散文选修《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倘若这个世界有原先,倘若能够推开岁月尘封的门,就让我们穿越清、明、元,一路走到南宋。

或许我们会和着凄婉的宋词,悄悄地走进月华如水的沈园,吟哦着《钗头凤》,去感受一段在江南的烟雨里忧伤了千年的爱恋。

或许我们会听着悲慨的《书愤》《示儿》毅然踏上铁马冰河的战场,去找寻“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深深伤痛。

或许我们还会顺着如练的澄江,去探访山苍苍,水茫茫,静立水中央的小孤山、大孤山……二、知人论世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

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写作背景、解题1、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

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

途中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背景知识,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2.1 教学重点:理解《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1.2.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教学准备1.3.1 教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1.3.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简要介绍《过小孤山大孤山》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标记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1.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和段落,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共鸣和同情,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动机。

2.2.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教学准备2.3.1 教材:《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相关注释。

2.3.2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过小孤山大孤山》公开课教案

《-过小孤山大孤山》公开课教案
2.用各景点的共同特点把四个景点联系起来(水)
3.注意景点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澎浪矶和小孤山)
4.运用对比手法把景点结合在一起(大孤山和小孤山)
十、
十一、本文主旨是什么
.பைடு நூலகம்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陆游直折腰。
十二、课堂练习:
三、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四、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其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
3、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明确: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第二段: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
~
明确: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4)何功之有哉 宾语前置倒装标志
(5)之二虫又何知 这
D、而
(1)突兀而已 助词,无义
(2)徙倚久之而归 才
(3)岸土赤而壁立 表并列 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却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案目的通过学习《过小孤山大孤山》,使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案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过小孤山大孤山》全文阅读与解析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介绍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2.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全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2.3 内容解析: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

2.2.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文本材料等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教案设计共需5个课时完成。

5.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教案概述与教学内容介绍第二课时:全文阅读与理解第三课时:内容解析与小组讨论第五课时:教学评价与反馈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一篇以“小孤山”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象征手法和寓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6.2 活动目标通过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过小孤山大孤山》的理解和感悟。

第七章:作业设计与辅导7.1 作业设计布置一篇关于《过小孤山大孤山》的读后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用各景点的共同特点把四个景点联系起来(水)
3.注意景点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澎浪矶和小孤山)
4.运用对比手法把景点结合在一起(大孤山和小孤山)
十、
十一、本文主旨是什么?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陆游直折腰。
十二、课堂练习:
陆游一手持剑(抗金),一手执笔(作诗)
二、陆游名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下列读音有错的一项(C)
A、有俊鹘抟水禽(tuán)B、沙洲葭苇(jiā)
C、潦缩(liáo)D、岸如赪(chēng)
2、下列各项解释有误的一项(A)
A、信造化之女子。
B、杰然特起: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
C、舟中估客莫漫狂。估客:贩货的行商。
B、以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把
(2)复以小艇游庙中用
(3)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用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且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C、之
(1)信造化之尤物结构组词,的
(2)自数十里外望之代词,它
(3)徙倚久之而归语音助词,无义
(4)何功之有哉?宾语前置倒装标志
(5)之二虫又何知这
D、而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4.本文作为一篇游记,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明确: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大孤山。
第二课时
八、课文研读:第一段:
1、本段写何处之景?
明确:烽火矶
2、勾画出本段写景的句子,突出了烽火矶怎样的特点?
明确:高峻、怪奇(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等特点。
3、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陆游出生:
陆母生陆游时,梦见秦观,秦观,字少游,于是陆母给儿子取名陆游,字务观。
陆游出生的那一年,金兵进攻汴梁(开封)。徽宗慌忙让位,让太子赵恒做了皇帝,是为宋钦宗,改元靖康。不久汴梁被攻破,徽钦二宗都成了金人俘虏。这是不是陆游命中注定,他的一生将以抗金为己任?
D、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
3、与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项(B)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4、解释下列多义词
A、然
(1)杰然特起……的样子(2)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但是
(3)实不然也这样(4)碧峰巉然孤起……的样子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明确: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九、思考:
1、本文写了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这四个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烽火矶:突兀,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
澎浪矶:三面临江,倒影水中,虽无风,亦浪涌。
小孤山:峭拔秀丽,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大孤山: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2、散文的最大特色是“形散神聚”。本文所写的烽火矶、小孤山、澎浪矶和大孤山是四个独立的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在陆游笔下,又钩成了一个整体。陆游是如何把它们组成整体的?
1.用“游踪”(船由长江下游上行)为线索,把四个景点贯穿在一起
明确: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与小孤山对比,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对比,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若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则会“高出金山上矣”。
三、写作背景: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四、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其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
明确:本文属日记体山水游记类散文,根据时间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了八月一日过烽火矶、澎浪矶,小孤山的所见所闻,由1-2段组成;
第二部分记叙了八月二日过大孤山的所见所闻。
2、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过烽火矶→过彭浪矶、小孤山→遂行泛彭蠡口→始见庐山及大孤山→晚抵江州,泊湓浦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船的行程。
明确:先写远视所见,只不过觉得烽火矶“突兀”罢了,除此之外别无佳处。再写近观,近观之景则异彩纷呈。
第二段: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2、勾画本段景色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内 容
备注
课 题:过小孤山大孤山
教学目标:
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2、培养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3、通过对古代散文的诵读培养良好的语感;
4、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重点:
1、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
2、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1)突兀而已助词,无义
(2)徙倚久之而归才
(3)岸土赤而壁立表并列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却
(5)而母立于兹你、你的
5、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晚泊沙夹晚:名作状当晚
(2)岸土赤而壁立壁:象墙壁一样,名作状
(3)掠江东南去东南:向东南方,名作状
(4)上干云霄上:向上,名作状
教学后记: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明确:由远及近。
第三段: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的是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明确: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景色。
3、那么大孤山的景色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五、大孤山:在鄱pó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六、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矶jī燧suì窦dòu潦lǎo巉chán上干云霄gān榭xiè
鹘hú抟tuán蠡lǐ葭jiā赪chēng湓pén汲jí
七、整体感知:1、本文属日记体游记,并且是由两则日记组成。那么,这两则日记分别记了些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