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分类模拟2
2023年教师公开招聘中学语文预测试卷2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语文预测试卷2一、理论与实践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沟通”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 )个模块。
A.“语文1”至“语文5”五B.“语文2”至“语文6”五C.“语文1”至“语文4”四D.“语文2”至“语文5”四2、教学评价可以分为( )三类。
A.家长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B.老师评价、同学评价、社会评价C.老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D.学校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3、目前我国的中学校课程主要由课程方案、课程标准、( )三部分组成。
A.教学规律B.教材C.课程目标D.课程原则4、同学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的主体。
同学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B.独立性C.制造性D.主动性5、()是指依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育的人的特别要求。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D.培育目标二、理论与实践推断题推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题1分,共5分)1、综合性学习应强调独立进行,培育同学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力量。
( )2、高中语文课程应注意应用,加强与社会进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 )3、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立统一,正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
( )4、语文教学应为同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敬重同学的个体差异,鼓舞同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 )5、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目标。
( )三、专业基础基础学问题基础学问题(每题1分,共5分)1、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聚沙成塔,集掖成裘,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才能积累全面丰富的学问。
B.乡村风光,甚觉宜人,野外景致,殊有情趣,远近树木参天,蔚为大观。
C.他的散文和小说富有诗情画意,也不乏扣人心弦之笔和感人肺腑之言。
D.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听到带有浓.郁山野情调的中国民歌,感到别有风味。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题后含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选择题1.下列句子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不同的是( )。
A.此教我先威众耳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D.千金,重币也正确答案:C解析:C项是疑问句,意为“你是被雇用耕地的,哪里来的富贵”。
A、B、D三项与题干“齐谐者,志怪者也”同为判断句。
故选C。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莫”和“暮”的关系是( )。
A.古今字B.通假字C.繁简字D.异体字正确答案:A解析: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任几个义项。
等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作“古字”,把较晚的字叫作“今字”。
题干中两个字的关系即为古今字,其中“莫”为古字,“暮”为今字。
故选A。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3.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字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秦师遂东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正确答案:B解析:B项“兄”是名词做状语,意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A、C、D三项均为名词做动词。
故选B。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4.下列各句中,“之”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
A.孔子下,欲与之言B.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C.(士季曰)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D.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正确答案:C解析:“之”字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是比较特殊、少见的情况,C项“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是说话者士季的自称。
A项“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他”;B项“之”是助词“的”;D项“之”是指示代词,代指“这样的事”。
故选C。
知识模块:古代汉语基础知识5.“《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淫”的意思是( )。
A.浸渍B.淫荡C.连绵不绝D.过分、过度正确答案:D解析:这是孔子的话,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痛苦。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模拟题
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模拟题一、多项选择题【答案】AB。
解析:A项读音都是h ;B项读音都是bi n;C项,读音分别是ch n、ch ng;D项读音分别是ch 、zh 。
故本题选择AB两项。
2.下列句子中有且仅有两个错别字的是( )。
A.他在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
B.它没有婆娑的资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C.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宵,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沉世。
D.赵洲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直,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答案】CD。
解析:A.有三个错别字:在三再三,嘱付嘱咐,妥贴妥帖。
B.有一个错别字:资态姿态。
C.有两个错别字:云宵云霄,沉世尘世。
D.有两个错别字:赵洲桥赵州桥,价直价值。
故本题选择CD两项。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有( )。
A.新采摘的明前茶沏以新汲的清纯山泉,相得益彰。
B.他们二人的工作成绩不可一视同仁。
C.看到歹徒残忍地杀死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大家无不义愤填膺。
D.不要怨声载道,也不要说自己没有才能,是你自己荒废了你的天赋。
【答案】BD。
解析:A.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此处用法正确;B.一视同仁:指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用于人。
此处用法不正确,应该用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常用于否定句;C.义愤填膺:指胸中充满义愤。
此处用法正确;D.怨声载道:指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民众普遍不满。
此处用法错误,应该改为怨天尤人,指埋怨上天,怪罪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因素。
故本题选择BD两项。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选项有( )。
A.听完了稻盛和夫的演讲,大家热烈地鼓掌。
B.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C.这种感冒新药经过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开封等地医院的400多个病例中临床测试,80%反映确实有效。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2.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刘基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基幼颖异。
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
行省辟之,谢去。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
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
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
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
美降,江西诸郡皆下。
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
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
悉以囚付基纵之。
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
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
”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
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
明年赐归老于乡。
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
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除高安丞除:授予官职B.大旱,请决滞狱狱:监狱C.伏兵邀取之邀:拦截D.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寻:不久正确答案:B解析:狱:诉讼案件。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 中学语文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带答案解析中学语文(满分:100分)第一部分教育理论与实践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1.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A. 14 周岁以下B. 14 周岁以上不满16 周岁C. 16 周岁以上不满17 周岁D. 18 周岁以下2.2011 年2 月6 日第七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的巴卢安·绍拉克体育宫闭幕,中国代表团夺得11 金10银14铜,位列奖牌榜第四位。
A. 阿拉木图B. 东京C. 乌兰巴托D. 首尔3.( )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用动物来研究学习的人。
A. 桑代克B. 巴甫洛夫C. 斯金纳D. 托尔曼4.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这遵循的是( )。
A. 直观性原则B. 启发性原则C. 循序渐进原则D. 巩固性原则5.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A. 《论语》B. 《大学》C. 《学记》D. 《中庸》二、名词解释(5分)教师人格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 简述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的具体内容。
2.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包扎.(zā) 殷红(yān) 损兵折.将(zhé) 还.看今朝(hái)B. 劲.敌(jìng) 答.理(dá) 转弯抹.角(mò) 悄.无声息(qiǎo)C. 阡陌.(mò) 膝.盖(qī) 舐.犊情深(shì) 刚愎.自用(bì)D. 镌.刻(juān) 恪.守(kè) 迄.今为止(qì) 煽.风点火(shà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2.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2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u>荧</u>屏晶<u>莹</u> <u>荥</u>阳 <u>萤</u>火坟<u>茔</u>(B)<u>儒</u>雅嗫<u>嚅</u> <u>濡</u>染 <u>蠕</u>动妇<u>孺</u>(C)<u>斐</u>然 <u>扉</u>页 <u>菲</u>薄 <u>绯</u>红 <u>翡</u>翠(D)杂<u>烩</u>荟萃市<u>侩</u> 测绘<u></u> 秦<u>桧</u>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暮霭陷井平心而论和衣而卧(B)撕杀姿势汗流浃背气冲霄汉(C)辐射端详莫衷一是牟取暴利(D)必竟想像两全齐美弱不禁风3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近日,股市遭遇连续暴跌的“雪灾”,“杀得”股民、基民________。
转眼就到春节,正值用钱消费之际,许多投资者非但没能赚上一把,反倒亏了不少。
②本次欧盟峰会清楚地表明,各成员国对目前的危机________,只好推迟做出决定,这种状况无助于提高欧盟国家公民,尤其是爱尔兰民众,对欧盟政治领导层的信任。
(A)措手不及束手无策(B)猝不及防不知所措(C)束手无措手足无措(D)手足无措惊慌失措4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离投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凡是有损施瓦辛格形象的<u>陈芝麻烂谷子</u>都被翻出来了。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全真模拟卷二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全真模拟卷二1. 【单项选择题】苦吟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江南博哥)者是()。
A. 杜牧B. 许浑C. 贾岛D. 姚合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的作者是贾岛。
2. 【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设计思路说法错误的是()。
A. 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B. 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C. 分别设计小学、初中课程目标,注重课程的阶段性D. 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为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注重整体性和阶段性。
3. 【单项选择题】有学生用“班头”来记忆外语单词“battle”,他运用的学习策略是()。
A. 复述策略B. 精细加工策略C. 组织策略D. 问题解决策略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题干所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谐音联想法。
4. 【单项选择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对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理解不恰当的是()。
A. 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B. 主要由教师自行设计和组织相关探究活动C. 应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协调能力D. 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进行跨学科学习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B项表述错误,当选。
5. 【单项选择题】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主、恍、感、赏都是第三声B. 拼、印、建、神都是前鼻音C. 挂、家、间、恰都是三拼音D. 章、主、脂、邹的声母都相同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章、主、脂的生母是zh,邹的声母是z6. 【单项选择题】语气词“啊”发音时往往受前字读音的影响而产生音变。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模拟二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客观题一、选择题(共50题,每道题1分,共50分)1.【答案】B 考查声调的定义:汉语普通话里共有四个声调,轻声不是四声之外的一种声调。
2.【答案】C A 选项b、p、m 是双唇音;B 选项j、q、x 是舌面音;D 选项zh、ch、sh、r 是舌尖后音。
3.【答案】A A 选项“非”字第一笔是“竖”。
4.【答案】B A 选项粗犷(guǎng )/旷(kuàng )日持久;C 选项纤(qiàn )夫/纤(xiān )维;D 项忧心忡忡(chōng )/耳聪(cōng )目明;B 选项角(jué)斗/角(jué)逐。
5.【答案】C C 选项都是主谓型;A 选项质量是联合型,其它是偏正型;B 选项达标是动宾型,其它是补充型;D 选项房间是补充型,其它是联合型。
6.【答案】C A 选项“孤辟”应写成“孤僻”,拈轻怕重(niān );B 选项“害人听闻”应写成“骇人听闻”,鄙(bǐ)视;D 选项“手屈一指”应写成“首屈一指”,恫(dòng )吓。
7.【答案】C C 选项考查句内括号,应改为:《泥人张》节选自《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8.【答案】C C 选项“为虎作伥”比喻给坏人当帮凶,帮助干坏事。
流氓团伙本来就是坏人,使用错误。
A 选项“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B 选项“进退维谷”,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形容进退两难。
D 选项“甚嚣尘上”,甚:很;嚣:喧嚷。
人声喧嚷,尘土飞扬。
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
9.【答案】A B 选项主宾颠倒,应是初中生对传统文化;C 选项缺宾语,应改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D 选项缺主语,通过……使,造成主语残缺,应去掉“使”或者“通过”。
2020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三套)
2020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一)考试说明:1.本试卷共页大题。
2.本试卷总分100分。
3.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请直接在试卷上答题,卷外答题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四项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荸荠苹果完璧归赵无精打采B.恫吓茄子无动于衷歇斯底里C.悱恻讹诈再接再励宏伟蓝图D.奇葩瘸子处心积虑奋发图强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7月21日,在德国首都柏林,购买到《哈利·波特》完结篇的书迷们欣喜若狂....。
B.中国武侠电影以其高深莫测....的功力和博大精深的哲理,深受外国观众的喜爱。
C.在记者的记忆中,洪灾区是这样的:大堤上绵延数里的救灾帐篷,数万群众安土重迁....,在救灾帐篷里,白天日晒雨淋、晚上蚊叮虫咬。
D.“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亮、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纵观奥斯卡金像奖的获奖影片,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的共性都是能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任何一门艺术,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都会缺少灵性。
①空间的想象,②赢得了观众的拥护;③想象的空间,④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感受。
⑤让观众丰富了影片,A.③②①⑤④B.①②③⑤④C.③⑤④①②D.①⑤④③②4.“飢”和“餓”两词意义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A.语法功能不同:“飢”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定语;“餓”则只能做谓语。
B.程度深浅不同:“飢”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了空,想吃东西;“餓”是严重的饿,指根本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C.范围广狭不同:“飢”可以用于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餓”只能用于人。
D.侧重的方面不同:“飢”侧重于内在感受;“餓”侧重于外在表现。
5.根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招聘初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招聘初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在准备初中语文试题时,我们需要考虑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考试的难度。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初中语文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初中语文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恣意(zì)蹒跚(pán)B. 濒(bīn)临蹊(qī)跷C. 瞠(chēng)目结舌锲(qiè)而不舍D. 锃亮(zèng)踌躇(chóu)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
B. 他虽然学习好,但是人品不好。
C. 他学习好,人品也好。
D. 他学习好,人品也好,这是我们大家公认的。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狼一样盯着猎物。
B. 他像狼一样盯着猎物。
C. 他盯着猎物,像狼一样。
D. 他盯着猎物。
4. 以下诗句中,属于七言绝句的是: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5.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
B. 王熙凤是贾宝玉的嫂子。
C. 贾宝玉是贾府的嫡长孙。
D. 薛宝钗是贾宝玉的未婚妻。
答案: 1. C 2. C 3. A 4. C 5. 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代词人______的作品《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7.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孔子的教诲。
8.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唐代诗人______的《游园不值》中的诗句。
9.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阿Q正传》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1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离骚》,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答案: 6. 苏轼 7. 《论语》 8. 叶绍翁 9. 鲁迅 10. 《离骚》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请简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2023年教师公开招聘中学语文专家预测试卷2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语文专家预测试卷2一、理论与实践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
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培育》D.《抱负国》2、7—9班级的同学应能娴熟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
累计熟悉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要求会写的字( ) A.2500个B.2500个左右C.3000个D.3000个左右3、老师未经同学同意按考分凹凸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同学分发试卷即侵害同学的( )A.人身自由权B.名誉权C.隐私权D.受教育权4、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不包括( )A.工整美B.含蓄美C.缜密美D.奇异美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语文双基的特点的是( )A.稳定性B.跨越性C.普遍性D.迁移性二、理论与实践推断题推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题1分,共5分)1、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同学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同学的语文力量。
( )2、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往往是采纳一般要求与详细行为动词相结合的方法来描述的。
( )3、教学难点就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是中心,同学把握了此项内容,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 )4、“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
( )5、一般高中教育是面对高中生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连接的高等教育。
( )三、专业基础基础学问题基础学问题(每题1分,共5分)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切磋洽谈会悬梁刺骨覆水难收B.气概水笼头风雨如晦落荒而逃C.招募度假村有恃无恐试目以待D.怅惘挖墙脚功亏一篑矫枉过正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税收是财政的来源,对财政资金没有方案地____、暗用,实质上是在践踏税收的权威和作用,也给税收“取之于民”带来难处。
(2)去年国际石油价格连破新高。
教资中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资中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B. 明月松间照C. 清泉石上流D. 独在异乡为异客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部作品?A. 《论语》B. 《孟子》C. 《庄子》D. 《左传》3. 以下哪个成语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A. 画龙点睛B. 过犹不及C. 锦上添花D. 画饼充饥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维5.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鲁迅的?A. 《狂人日记》B. 《阿Q正传》C. 《朝花夕拾》D. 《骆驼祥子》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天净沙·秋思”是______代诗人马致远的作品。
2.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______。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______》。
4. 杜甫的《登高》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落木”指的是______。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______时所作。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内容。
2. 请简述《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主要情节。
四、阅读理解(每题15分,共30分)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
(文段略)1. 文中提到的“他”是谁?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其性格特点。
2. 文段中“她”对“他”的态度有何变化?请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
五、作文题(30分)题目:《我眼中的四季》要求:1. 描述四季各自的特色和感受;2. 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一、选择题1. A2. B3. B4. C5. D二、填空题1. 元2.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3. 春晓4. 秋天的落叶5. 中秋节三、简答题1.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中结为兄弟的故事。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2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2(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教育理论与实践单项选择题1.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提出( )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SSS_SINGLE_SELA 泛爱B 泛智C 泛美D 泛德分值: 1答案:B[解析] 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
2.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突然意识到解决办法的现象称为( )。
SSS_SINGLE_SELA 反省B 建构C 顿悟D 反射分值: 1答案:C[解析] 顿悟是对已有信息的重新组织,抓住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细节,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整个情境,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突然意识到解决办法即为顿悟。
3.平衡化是指静止的状态。
SSS_TEXT_QUSTI分值: 1错误。
平衡化不是指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
人不是被动地复制现实的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信息,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转化外部事物并重新组织信息,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发展开始。
依次循环,不断从一种认识平衡状态达到另一种更高的、更为稳定的认识平衡状态。
4.顺化SSS_TEXT_QUSTI分值: 1顺化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化于物”。
顺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与环境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此实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5.师生关系SSS_TEXT_QUSTI分值: 1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关系,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6.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和( )。
SSS_SINGLE_SELA 体育B 体育、美育C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D 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分值: 5答案:D[解析] 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这里的“劳”指的是劳动技术教育。
2023年教师公开招聘中学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2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2一、理论与实践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让同学更多地直接接触(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A.实际生活B.语文材料C.自然社会D.人类2、老师的教育机灵充分表现了老师劳动的__________。
A.示范性B.连续性C.广泛性D.制造性3、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A.延展B.必要补充C.深化D.变革4、优秀的散文总是在描绘客观事物之中融人的( ),从而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A.主观想象B.综合评估C.主观情感D.客观分析5、课程整合中的老师评价可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 )的评价,其次阶段是对教学实施的评价,第三阶段是总结阅历,形成模式。
A.教学管理B.教学行为C.教学科研D.教学设计二、理论与实践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关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新课标”中正确的表述是( )A.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C.乐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同学具有( ) A.感受的力量B.理解的力量C.观赏的力量D.评价的力量3、学问的学习过程所包括的几个阶段是( ) A.学问的感知B.学问的理解C.学问的巩固D.学问的应用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同学的( ) A.合作精神B.创新意识C.参加程度D.探究精神5、同学作文修改的评价要( )A.留意考查同学修改作文的内容B.留意考查同学修改作文的态度C.留意考查同学修改作文的过程D.留意考查同学修改作文的方法三、专业基础基础学问题基础学问题(每题1分,共5分)1、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记忆犹新喜笑眷慕不绝如缕沧海一粟B.杯盘狼藉销声匿迹各行其是言简意赅C.贻笑大方暗然失色融会贯穿乐观旷达D.首屈一指洗盏更酌嘻笑怒骂并行不悖3、4、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依据公司的战略进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二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模拟试卷二1.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句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争(江南博哥)议题A. 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B. 个别民警认为工作时间饮点酒是小事一桩,就不以为意,结果因违反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而受到查处C. 要真正营造一个细胞生长的世外桃源也不是一件易事,除了要有合适的培养基之外,还需要许多其他条件D. 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A项,“无出其右”,意为没有能胜过他(或他们)的。
该成语一般指别人没法与所指的人相比,而原句是说“生活的屈辱和窘困”,运用对象不妥。
B项,“不以为意”意为不把它放在心上,不当回事,不重视。
用在此处正确。
C项,“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现用于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句中用的是引申义,正确。
D项,“不厌其详”,指不嫌详细,愈详细愈好,用在这里很好地表现了询问者对学员在基层工作的关心。
故本题当选A项。
2.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一场名为“相约文博会爱心万里行”的大型文艺晚会将在省体育中心举办,一万人将现场进行手语表演,以此倡导“爱心文化”。
B. 记者由此推想,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C. 老人拿到医疗救助金后感动地说:“如今有这么好的政策,有这么好的医疗条件,虽然得了重病,但并不可怕,我呀!还得活一阵子呢。
”D.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很多民营以及西部边远地区招不到需要的工作人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学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B项误用问号,应改为句号;C项误用叹号,应改为逗号,句尾用叹号;D项应把“工作人员”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2023年教师公开招聘中学语文考前摸底试卷2
教师公开招聘中学语文考前摸底试卷2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9题,每题2分,共18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卖油翁》选自《归田录》,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B.文言文中的称谓语特别丰富,有自称,有他称。
如“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家君”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
C.《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D.《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谱曲,光未然作词。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D.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为了搞清事故的缘由,公安部门打算立案________。
(2)我们必需学会如何在纷繁简单的干扰中剥离出“演绎”的成分,去伪存真,________真相,呈现出万事万物的真实状态。
(3)为了弄清这句话的出处,推断对方说法的真伪,老先生跑了很多图书馆,________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A.侦查厘清披阅B.侦查理清批阅C.侦察理清披阅D.侦察厘清批阅5、下列选项中全部是象形字的一项是()。
A.象山B.林社C.亦末D.草霖6、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其实“民族的”未必自然会成为“世界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是一种传播,舞台下的沟通共享也必不行少。
要知道,了解是观赏的前提,沟通是互鉴的基础。
①还需要乐观的沟通、真诚的对话、专心的传播。
②还可能由于不了解或误会让文化的差异变成文明的误会③既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④这两端之间存在跨文化、跨国家、跨民族的沟通如何冲破壁垒、不会折损的难题⑤“民族的”要想成为“世界的”A.⑤③①④②B.③①⑤④②C.④②⑤③①D.⑤④②③①7、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分类模拟2一、专业知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B.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C.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解析: A项中的“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今义指“全中国”;B项“会计”古义为“聚会商议”,今义指“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或人”;C项“子孙”古今意义相同;D项“烈士”古义为“有远大抱负的人”,今义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B.诚宜开张圣听C.先帝不以臣卑鄙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解析:A项“走”古义为“跑”,今义为“步行”;B项“开张”古义为“扩大”,今义为“开始营业”;C项“卑鄙”古义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D项“殆尽”古今意义相同,意为“几乎全尽”。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______。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风马牛不相及也√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解析: A项“远近”在此句中偏义在“远”,“近”为衬字;B项“马牛”意为“马和牛”,不为偏义复词;C项“父兄”偏义在“兄”,“父”为衬字;D项“存亡”偏义在“亡”,“存”为衬字。
4.下列句子中,“兄弟(弟兄)”为偏义复词的一项是______。
A.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B.凡今之人,莫如兄弟C.婚媾不通,兄弟永绝D.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解析: B、C、D三项“兄弟(弟兄)”都指“哥哥和弟弟”。
A项“弟兄”偏义在“兄”,“弟”为衬字。
5.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
A.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恐惧不敢自陈√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解析:A项“反”通“返”,意为“返回”;B项无通假字;C项“唱”通“倡”,意为“首发、倡导”;D项“辩”通“变”,意为“变化”。
6.下列句子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
A.至若春和景明B.属予作文以记之√C.云归而岩穴暝D.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解析: B项“属”为通假字,通“嘱”,意为“嘱托、嘱咐”。
7.下列句子中,“要”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______。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张良出,要项伯C.石崇每要客燕集D.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解析: D项中的“要”为动词,意为“相约”,其他三项中的“要”通“邀”,意为“邀请”。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______。
A.沛公军霸上B.大楚兴,陈胜王C.邻之厚,君之薄也D.以乱易整,不武√解析:A项“军”名词做动词,意为“驻扎”;B项“王”名词做动词,意为“称王、为王”;C项“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变厚”“变薄”。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动词的一项是______。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衣冠而见之C.军书十二卷√D.六王毕,四海一解析: A项“老”名词做动词,意为“敬老,养老”;B项“衣”名词做动词,意为“穿上衣服”;C项“书”为名词,意为“文书、公文”;D项“一”数词做动词,意为“统一”。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______。
A.项伯杀人,臣活之B.欲因此时降武C.何久自苦如此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解析:A项“活”意为“使……活”;B项“降”意为“使……投降”;C项“苦”意为“使……受苦”;D项“邑”为名词,意为“封邑、封地”。
11.下列句子中,“壮”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______。
A.单于壮其节B.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D.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解析: A项“壮”为“认为……豪壮、勇敢”;B项“壮”为“认为……壮美”;C项“壮”为形容词,意为“豪迈”;D项“壮”为“认为……有气魄”。
12.下列句子中,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______。
A.会盟而谋弱秦√B.渔人甚异之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D.吾妻之美我者解析:A项“弱”为使动用法,即“使……削弱”;B项“异”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异,对……感到诧异”;C项第一个“亲”“子”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义分别为“以……为亲”“以……为子”;D项“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认为……美”。
1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不闻机杼声B.①拔剑切而啖之②日啖荔枝三百颗√C.①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②引壶觞以自酌D.①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解析: A项①句中的“闻”意为“闻名、出名”;②句中的“闻”意为“听到”;B项两句中的“啖”都是“吃”的意思。
C项①句中的“引”意为“牵、拉”;②句中的“引”意为“拿、举”。
D项①句中的“幸”意为“希望”;②句中的“幸”意为“幸亏”。
1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B.①挟天子而令诸侯②挟飞仙以遨游√C.①老夫聊发少年狂②聊乘化以归尽D.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解析:A项两句中的“殆”都是“大概”的意思。
B项①句中的“抉”意为“挟制、挟持”;②句中的“挟”意为“携同”。
C项两句中的“聊”都是“姑且、暂且”的意思。
D项两句中的“会”都是“会集、聚集”的意思。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衡少善属文属:连接√B.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驽:愚劣、无能D.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解析: A项“属”音为“zhǔ”,意为“编写、撰写”。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图,心意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返回√C.风力虽尚劲劲:猛,强有力D.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解析: B项“归”的意义为“女子出嫁”。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纤歌凝而白云遏②锄其直,遏其生气√B.①不以千里称也②称彼兕觥,万寿无疆C.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D.①家君作宰,路出名区②蜀山兀,阿房出解析: A项两句中的“遏”都是“阻止、抑制”的意思。
B项①句中“称”意为“著称”;②句中“称”意为“举起”。
C项①句中的“食”通“饲”,意为“喂”;②句中的“食”意为“吃”。
D项①句中的“出”意为“途经,经过”②句中的“出”意为“显现,显露”。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依依墟里烟墟里:废墟B.知不可乎骤得骤得:忽然得到C.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光大√D.盖追先帝之殊遇殊遇:奇特的遭遇解析:A项“墟里”的意思是“村落”;B项“骤得”的意思是“数得、屡次得到”;C项解释正确;D项“殊遇”的意思是“优待、厚遇”。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即:则、就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以:连词,表示承接C.其一人夜亡,告之之:代词,这件事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助词,表示要发表议论√解析: D项“盖”为连词,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B.颓然乎其间者颓然: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C.抚孤松而盘桓盘桓:徘徊D.经纶世务者经纶:政治√解析: D项“经纶”为动词,意为“治理、筹划”。
21.下列句子中,“果”为虚词的一项是______。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B.未果,寻病终C.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D.强毅果敢则贤解析: A项“果”为形容词,意义为“饱满、充实”;B项“果”为动词,意为“实现”;C项“果”是副词,意为“果真,果然”;D项“果”为形容词,意为“果断”。
22.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______。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余将告于莅事者√C.师不必贤于弟子D.苛政猛于虎也解析:A、C、D三项中的“于”是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胜过”;B项中的“于”是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
2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因击沛公于座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①上善若水②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C.①皆以美于徐公②而吾以捕蛇独存D.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解析:A项①句中的“因”意为“趁着、趁机”;②句中的“因”意为“通过、经由”。
B项两句中的“若”都是“像”的意思。
C项①句中的“以”意为“认为”;②句中的“以”意为“凭借、依靠”。
D项①句中的“则”加强判断,相当于“乃、是”;②句中的“则”为动词,意为“效法,学习”。
2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______。
A.①其真无马邪? ②其孰能讥之乎B.①其间旦暮闻何物②然则何时而乐耶C.①不出,火且尽②存者且偷生√D.①儿寒乎?欲食乎②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解析: A项两句中的“其”表示反诘,意为“难道、岂”。
B项两句中的“何”都是“什么”的意思。
C 项①句中的“且”意为“将要”;②句中的“且”意为“姑且、暂且”。
D项两句中的“乎”都是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5.下列句子中,“若”不是代词的一项是______。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C.更若役,复若赋D.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解析: A项“若”为第二人称代词,意为“你”;B项“若”为代词,意为“如此、这样”;C项“若”为人称代词,代指“你的”;D项“若”为连词,意为“至于”。
26.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______。
A.吾尝终日而思矣B.吾恂恂而起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独怆然而涕下解析: A、B、D三项“而”都是助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着、地”;C项“而”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27.下列句子中,“为”是实词的一项是______。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B.号为张楚√C.何以汝为见D.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解析: A项“为”是介词,表被动;B项“为”是动词,意为“叫作”;C项“为”是语气助词,表示疑问;D项“为”是介词,意为“因为”。
28.下列句子中,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其辞微,其志洁B.微风鼓浪,水石相搏C.微斯人,吾谁与归√D.动刀甚微解析:题干中“微”的意为“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