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中国行政史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行政史绪论(一)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1.理解:荀悦概括的东方式治国之道的内容。
2.应用:评价中国传统治国之道“以德治国”。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和成因1.理解:简析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特点。
2.应用:分折中国古代“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中国行政管理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向度应用: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基本向度。
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一)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识记: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迹的表现形式。
2.理解:(1)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狙织形式和国家结构。
(2)中国奴隶社会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的表现。
3.应用:(1)分析中国奴隶社会采用国家联盟组织形式的原因。
(2)分析中国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二)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理解:(1)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色。
2.应用:(1)分析中西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差异。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和奴隶社会行政管理的不同。
(三)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的发展及其原因1.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2.应用:(1)分析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2)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一)原始民主管理体制1.识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管理的机关及其职能。
2.理解:了解母系氏族公杜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管理方式。
3.应用:分析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方式的特点。
(二)夏商周中央行政体制1.识记:(1)“四岳”议事会和四辅臣。
(2)禅让制度。
(3)商朝职官的三大系统。
(4)周朝中央政府官员的设置。
2.理解:(1)夏朝中央机构设置的特点。
(2)商朝王位继承制的变化及其作用。
(3)商朝行政管理水平较夏朝进步的表现。
(4)周朝国家行政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3.应用:分析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1.为什么说中国奴隶制国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答:这是因为中国奴隶社会是以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织政府与王朝的。
在这种王朝中,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这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父家长制直接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原形。
②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
③以“家天下”的宗法观念进行同统治。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具有哪些显著特点?答:①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制②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③法制的日趋完备3.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中保持社会稳定的因素?答:⑴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⑵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
⑶在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②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方法来惊进行控制。
4.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作用及实质?答:⑴它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体现的是专制皇帝个人的意志,这是它的主导方面。
⑵它又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法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机关,反映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总之,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肃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试论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的特点?答:中国奴隶社会始于夏朝,亡于春秋战国之际,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制的三个代表性王朝。
整个奴隶制时期的行政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⑴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⑵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⑷原始民族遗风的残留。
6.试述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在矛盾?答: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主要有两个: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1
自考 中国行政史 80%名词解释 必考 第一章 夏商西周 1、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2、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3、分封制: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为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世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达到成熟和完善,它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相互支持、相互巩固,以达到保证国家统治的稳固长久。
周天子除留下王畿的一部分地区由刑王室直接管理外,将其他部分分封给王族成员、功臣姻亲和传统贵族,这些人也依此做法再分给卿大夫。
经过不同层次的分封,西周王朝形成了等级结构的国家群。
分封诸侯的目的是拱卫中央王朝,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4、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君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由君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从事生产。
“外服”是指侯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侯管理,但外服诸侯与君主是一种君臣关系。
内外服制最早实行于商朝。
5、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四岳议事会:是君主的辅助及咨询顾问 王子王位继承制:盘庚迁殷后,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继承制,即由家族占有王位缩小到直系占有王位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精选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精选上篇中国古代地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地行政管理,内外服制:是上网抄吸取夏朝及早商时期地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地一种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用不同地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域,外服是诸侯国统治地区域.,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地制度.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地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第二章春秋战国地行政管理,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地地方行政体制.县是由兼并而来地土地和灭亡小国盖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地直属地方行政区域.郡主要设置在新得到地边地,地位比县要低.,上计: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地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及治安情况.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地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第三章秦汉地行政管理,中外朝制:是指汉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地两套处理政务地官员系统.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地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地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地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决议,再交外朝官执行.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地中朝掌握国家政务地地位,国家地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地地位.,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制度被称为三公宰相制.,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举荐,察举即在考察地基础上予以举荐.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地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制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举荐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官职.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地行政管理,宗主督护制:是指北魏初年,面对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只得承认既成事实,认命坞主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驶基层政权只能地一种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门阀政治服务地选官制度.魏国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定.九品中正制度是从汉代察举制演变而来,只不过将举荐之权从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和中正官.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地官员担任原籍地地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地士人,综合他们地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地一个简短评语,品、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九品中正制称为巩固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人仕地工具.第五章隋唐地行政管理,九寺五监:是唐代设置地独立地中央职能部门,它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与六部没有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处甚多.九寺五监分掌具体事务.九寺有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五监有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节度使:最初是边区地军事长官,职权以领军为主,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掌握地方政治、军事和财政大权,称为割据一方地地方高级行政长官.节度使职位或传子世袭,或部下充任,中央政府无权过问.第六章五代、宋地行政管理,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是宋代地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地三司使,又称“计相”.,磨勘制度:是北宋期间确立地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地制度,包括勘验官员薄历文状地一系列程序,薄历文状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第七章辽金元地行政管理,南面官制:南面官制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设立地一套管理汉人地制度.南面官以汉人为主,但也有契丹人.,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地封建化基层组织.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设猛安谋克制作为相当于州、县地两级地方行政单位,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地两个系统.户为一谋克,谋克为一猛安.,勃极烈制:金太祖祖父乌古乃时期形成了一个强大而持久地军事联盟,称为高居部落之上地组织形式,从此开始设官分职.所设官职都称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下置国相,或称国论勃极烈,处于宰辅地位,在国相之下设诸勃极烈.完颜阿骨打继任都勃极烈后,把原有地部落联盟改造成国家机关,国相、诸勃极烈成为金代中央中枢决策官员,由出身宗室、地位尊贵、职务终身地数名勃极烈组成贵族会议,决定国家大事.第八章明德行政管理,里甲制:以户为一里,每里设里长十人,轮流为首,十年一轮,剩下地户分为十甲,各设首一人.,考满:考满是明代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地官员进行地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地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票拟与批红:正统初年,因皇帝幼冲,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内阁票拟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称为批红.第九章清地行政管理,理藩院:理藩院是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物而新增设地中央机构,与内三院、六部、都察院合称“三院八衙门”,是重要地中央机构.,宗人府:清朝管咯皇族事务地机构,其长官为宗人令,由亲王或者郡王充当,其下属为左右宗正和左右宗人等,均从满族贵族中遴选.宗人府安排在政府机关地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其具体职责是长官皇族属籍、纂修“玉牒”、议叙或议处皇族官员、审理皇族内部地诉讼案件.下篇中国近代地行政管理第十章晚清政府地行政管理,总理衙门: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又称“总署”或者“译署”,名义上属礼部节制,但实际上其地位与各部院平行甚至在各部院之上.总理衙门内部地行政体制大体与军机处相仿,主要分为总署大臣和章京两级.,弼德院:弼德院是清政府在成立仿“责任内阁”时,仿照英、日枢密院而设立地机构,作为皇帝地咨询机构,并用以制约内阁.,百日维新: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地双重威胁下,加之日本改革成功地影响,光绪皇帝决定采纳康有为等维新派地改革建议,推行变法运动.年月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从月日到月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天,史称“百日维新”.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地行政管理,南京府:南京原是清朝两江总督驻地,设江宁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虽废府存县,但由于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处于首都地地位,故仍存政府,将江宁府改为南京府,直属内务部.南京府设府知事人,直属内务总长指挥和监督.,军政分府:是南京临时政府在省地某些重要地点,如前清地原道站或者特别府所在地,设立地低于省一级地军政机关,下辖数目不等地州县,特点是军政、民政、财政合一.,总裁会议制:军政府设总裁会议,由总裁组成.每次会议轮流推人为主席,未经国会议决或同意,总裁不得擅自决定内外政策和任命政务员,经半数以上议员议决可以弹劾总统.第十二章北洋军阀政府地行政管理,超责任内阁:黎元洪在继任大总统后,下令废除国务卿,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成新地内阁,从形式上看,新地北京政府采用责任内阁制,但段祺瑞依凭军事实力,有意将总理内阁职权超出《临时约法》地范围,将内阁凌驾于总统和国会之上.因此,人称段内阁为“超责任内阁”.,中华民国军政府:年张作霖为保住北京政权,于月日公布《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组成中华民国军政府,自任陆海大元帅.军政府实行大元帅独裁制.中华民国军政府完全是奉系张作霖直接控制下地军事独裁政府.,北洋政府地甄别制度:是指北洋政府时期对未经文官考试已任用地官员,采用甄别办法,验证现任官资格,决定其去留地制度.第十三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地行政管理,中政会:中政会于年成立,其职权主要是确立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和政务官.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将中政会确立为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中政会处于国民党和政府之间,隶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责任.,省政府:省政府是地方最高行政单位,由行政院提请国民政府任命至人组成省政府委员会行使职权.省政府设主席人,由国民政府从省政府委员总指定.省政府主席代表省政府,监督所属行政机关,处理日常及紧急事项,召集并主持省政府委员会议,领导执行会议决议案.第十四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地行政管理,中央设计局:中央设计局是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地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地原则,于年冬设立地决策技术系统.它由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裁,并由总裁遴聘党政高级官员及著名专家组成各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国民党为适应抗战和巩固统治地需要而设立地国防最高领导机关.它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下,统一党政军地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地职权.,幕僚长制: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建立地一种办公制度.幕僚长指地是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着中负责事务工作地官吏.幕僚长制地核心是要幕僚长负起责任,以保障主管官对重要政务地筹划和管理.,行政三联制:行政三联制是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于年推行地旨在提高行政效率地一项制度,即按照行政运行地程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将三者统一和联系起来地最高指挥机关.第十五章战后南京政府地行政管理,“以党透政”:这是国民党为了加强行政监督地措施之一.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规定:凡本党决定地政策,由党部提交同级政治委员会决定后,命令从政党员于政府中制定方案,作为施政地依据,并检查其成效.同时,在民意机关和群众团体地党员中遴选若干人,组成党团,指导执行党地决议和各项方针政策.,“三法”:年月日南京政府为了整顿日趋腐败地吏治,公布了《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俸级法》,时称“三法”.第十六章工农民主政权地行政管理,人民委员会: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人民委员会由主席、各人民委员、工农检查委员会主席、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等组成.人民委员会对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地范围内颁布各种法令和条例,它有权审查、修改或停止各人民委员部所提出地法令及其决议.第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权地行政管理,边区政府委员会:是边区最高行政机关,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若干人组成.设主席人,副主席至人,由边区参议会从边区政府委员中选任.边区政府主席为边区最高行政长官,对边区参议会及边区政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边区政务.第十八章人民民主政权地行政管理,军事管制委员会:是中共中央于年月决定在新收复地大城市中成立地过渡性地政权组织形式.它在人民解放军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地领导下,为该市军事管制期间统一地军政领导机关.,各界代表会: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为了加强人民政权与广大群众地联系,设立了各界代表会.各界代表会地人数不拘,代表必须来自群众,以劳动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居多.作为军管会和市政府传达政策联系群众地咨询协商机关,各界代表会只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或意见,对政府无约束权.。
1201中国行政史讲义
中国行政史讲义框架:古代——近代关键词:时间、人物、改革、决策中枢、重要机构、官职、选拔、退休制度、薪俸制度线索:1时间顺序(以朝代为主)2中央决策中枢(执行机构)的更替3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权力关系——集中、分散)4官员管理——行政监督、选拔、回避、薪俸引言一、中古代行管的特色1、经历了奴隶主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选择)2两个时期行管的相似点:(单)A高度集权的个人独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奴3奴隶社会始于夏朝(单),亡于春秋战国之际。
经历了夏商周(多选);三个时期,周是鼎盛时期(单),将奴隶制的行管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4奴隶社会时期行管的特色(多选)A神权政治最盛时期(单)B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特色)夏商周实行的国家结构是等级君主制(单),是一种国家联盟。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单),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到封建社会时血缘关系表现为族权(单)奴隶社会以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与王朝(单)D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表现:会议制度、设采风官、施纳谏制度)(多选)5奴隶社会时期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源性质,表现在三个方面(简答)A父家长制为君主制提供了原型(前者为后者的萌芽)(单)B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同上要点4)C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以父家长制为基础,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单)封:1封建社会始于战国,(单)止于鸦片战争2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各国的变法运动(单),通过变法各国中央集权得以确立3战国至秦汉是封建行政管理的初创和确立时期(单);两汉时期,是全面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是发展时期(具有过渡性质:三公列卿制过渡到三省六部制) (单)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国家行政体制成熟和定型(单)《唐六典》是秦汉以来行政法规的集大成之作(单),标志唐代行政体制具有趋于法律化的特点5五代两宋至明清是行政体制逐步完备时期宋二府三司制(名)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以及元朝在积极汉化同时对境内少数民族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方针(单)6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单)7清代军机处是中央集权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单)8相对欧洲,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自身的特点(论述A集权时间久,是惟一的政体形式B权力集中的程度有差别C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引言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特点:1是我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建筑设计制国家结构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残留。
奴隶社会族权的特点:中国奴隶社会以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织政府与王朝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宗族血缘性质表现在三方面:1父家长制为君主专制提供原型2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3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
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特点:1时间长是惟一的政体形式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封建社会一开始就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选拔作用考评退休等官僚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行政体制的差异性: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
怎样理解古代法制的日趋完备:确实起到了保证必要行政效率的积极作用,但远远达不到依法行政的水平。
1从立法上看既无行使立法权的机关,也无一定立法程序,专制君主拥有制订法律的最高立法权2从行政管理上看发挥制度与法律的作用关键在于选才任官只强调好官对执法的重要性,不注意法制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和约束,更多是人治的因素。
对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1从经济环境看与希腊罗马相比,中国奴隶社会存在早熟,中国不是在铁器时代而是在青铜器时代步入阶级社会的,2从政治环境看,国家的具体组织形式决定于国家必须依据被统治阶级的状况确定自己的暴力组织形式,必须依据统治阶级内部的结构及各阶层的利益来确定国家的组织形式。
3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演变和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的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论述封建社会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及相互制约实现封建权力的自我调节,1用更替辅佐机构来相权,2使宰相职权分解化直接决定了中枢体制的变更,宰相制的废除是这一矛盾发展的最终结局。
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及其相互制约:1用更替辅佐机构来削弱相权2使宰相职权分散化。
中国行政史记,讲义第七章
第七章明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宰相制的废除和内阁制的确立朱元璋下令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并以祖训的形式重申以后不许讨论丞相的设立问题。
宰相制废除后设内阁。
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密切。
阁臣多出自翰林院,以至于时人称内阁是翰林院的内署,由此可见,翰林院不仅是文化机构,也是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更是高级人才的培养机构。
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有根本的不同。
1、从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代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
2、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下属机构,明代内阁却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大臣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下属机构,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书。
3、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的指挥权,而明代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的个人顾问和助手。
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尊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施行,作用的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明代以内阁制度代替宰相制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二、司礼监是宫中的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各一员,秉笔、随堂太监若干名。
它以掌握对内阁票拟的批红权而成为的代言人。
并且司礼监宦官参加内阁议事,享有决策权,其实权超过内阁,已成为中书决策机构的一部分。
三、六部六部在明代是重要的职能机构。
明代六部的地位和权力因为中书省的废除而较前代空前提高,六部听命于皇帝,其间再也没有转承机关,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明代百官联名上疏,例以吏部尚书领衔为首。
明代六部职掌虽无在的变化,但户、刑两部之下实行按地区划分辖区的制度,打破了自唐以来六部二十四司的体制,反映出户、刑两部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
四、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为平行军事机关,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五军都督府仅掌兵籍和军政,即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军队的调动权和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手中。
中国行政史总复习整理
2010.12.25号总复习整理目录上篇引言(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老师说应该不会考,同学们自己看要不要看一下,好吧,呵可)第五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六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老师说他个人认为五代出大题应该不会)第七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老师说出大题的可能性也不大)第八章明的行政管理(老师说他个人觉得这章是重点)第九章清的行政管理下篇引言(中国近代的行政管理)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二章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三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四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老师认为不会考大题)第十五章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六章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十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上篇引言(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一、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P5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两大矛盾P10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及其相互制约,以实现封建权力的自我调节,其变化按二种方式进行1.用更替辅佐机构来消弱相权2.使宰相职权分散化三、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作用和本质P12监察机构是封建国家的重要国家机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主要是作为专制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监察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也是随着君主专制的发展而日益严密和强化。
1.秦汉时期,丞相以下各级行政官员分权较多,因此,除划归皇帝系统的以御史中丞为首的监察官外,各个层级都有自己的监察部门;2.魏晋南北朝以后,各行政层级的行政监察权萎缩,主要监察权集中于以御史中丞为核心的御史台,并明确规定御史为皇帝的耳目机关;3.明清时期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负责监督京官,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又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三方面监察官三皇权之下又互相彼此监临。
2011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七章
2011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七章第七章辽金元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辽南北面官制下的机构设置和职权:1、北面官制: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1)北南宰相府是辽代总揽政务、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分别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族人世选,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为长,下设总知军国事、知军国事等官,是辽代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2)大林牙院:相当于翰林院。
职掌是为皇帝撰修契丹语文告,负责监修国史。
3)大于越府,相当于大傅,原为处理军政要务的,后无实权。
4)北南大王院:分掌所属契丹部民的各项事务;5)夷离毕院:辽司法行政机构,执掌刑狱和司法;6)敌烈麻都司:掌礼仪;7)北南宣徽院掌朝会、宴飨、祭祀等事;2、南面官:是为管理汉人而设立的一套制度:1)汉人枢密院;2)尚书省;3)中书省;4)门下省;5)翰林院。
勃极烈制的内容:金代的一个官职,所设官职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下置国相,是都勃极烈的辅臣,处于宰辅地位,在国相之下没诸勃极烈,开始时都勃极烈由各部公推,后随着完颜部的强大而成为一个家族的世袭职位,金太宗时对勃极烈进行了改革,将勃极烈定员为四人即谙班勃极烈、国论忽鲁勃极烈、国论阿买勃极烈、国论昃勃极烈。
勃极烈制带有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不利于缓和矛盾,稳定政治、恢复经济,后逐渐由三省制代替。
元代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的机构设置和职权:元代中书省总理政务,是最高行政机关,职权广泛,国家财政、人事、司法、文教、营造等大权,设中书令一人,由皇太子兼领,实际是一个虚衔,下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和参知政事等职。
枢密院主管军机大事和武官人事,是最高军事中枢;宣政院:是掌管佛教事务的,同时负责吐蕃政务,实际上所有宗教和民族事务都归其管辖,不隶属于中书省和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
辽五京道的机构设置及其分权管理方式:辽代全境分为上京、中京、东京、南京、西京,道所设机构与宋代一级机构相仿,采用分权管理方式。
中国行政史 简答
引论(上)1.简述奴隶制时代行政管理的特色。
2.试述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的特点。
3.试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4.简述军事民主制时期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
5.简述周朝司士的职责。
6.简述夏商周在行政决策、沟通、文书、和执行等方面具有的特色。
7.简述母系氏族公社与后时代国家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的表现。
8.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9.简述秦汉时期宰相制度的变迁。
10.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11.简述汉朝官员的选拔制度。
12.简述秦汉时期乡里制度的特点。
13.试述主秦汉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方式。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14.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改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
15.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其属官依据职能分三部分。
16.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17.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18.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19.简述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主要不同之处。
20.试述隋唐行政监督的成就。
21.试述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22.简述宋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北宋时期坚持宰相去哪里制衡的具体措施。
24.简述宋朝行政执行的特点。
25.简述造成五代时期行政执行随意性和混乱性的原因。
26.简述五代时期中书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
27.金属宋朝会议制度的基本形式。
第六章辽元金的行政管理28.简述元朝行政监察制度的建树及其弊端。
29.简述辽朝行政决策中存在知足制度残余的表现。
30.简述元朝官员如实的主要途径。
31.简述元朝对地方管考核所依据的标准。
第七章明朝的行政管理32.简述明朝内阁制度与李超宰相制度的根本不同。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精选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精选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1,内外服制:是上网抄吸取夏朝及早商时期的历史教训,为强化王权,对王朝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后实行的一种体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用不同的通知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是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是诸侯国统治的区域。
2,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只是那些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父子之间官职世袭。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3,郡县制:产生于春秋时期,是一种与中央集权体制相适应的地方行政体制。
县是由兼并而来的土地和灭亡小国盖设而成,是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直属地方行政区域。
郡主要设置在新得到的边地,地位比县要低。
4,上计:是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即下级行政部门向上级禀报仓库存粮、垦田数、赋税数、户口统计及治安情况。
其具体做法是:每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
国君将卷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卷,大臣执左卷,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将两卷相合,并将实际完成数字和预算数字相核,以定政绩高下。
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5,中外朝制:是指汉武帝时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
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
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决议,再交外朝官执行。
这样,由宫廷侍从官组成的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地位,国家的行政管理重心由朝廷向宫廷转移,中朝官对外朝官处于压倒优势的地位。
6,三公宰相制:汉成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种制度被称为三公宰相制。
7,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举荐,察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举荐。
中国行政史(自己整理)
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言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主专政和封建专政两个阶段。
(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管理体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表现在:①民主议事;②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有自身的特点:(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以皇帝为轴心进行,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1、中国的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时间长,持续2000多年,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
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中-“乾纲独断”、“中外这财,皆在陛下府库”;西欧-立法、司法受代表会议制约,世袭官职的人,国王无法收回)。
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中-两位一体,君权神授;西欧-神职人员,女王无法取得上帝代言人资格)。
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
西欧直至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才出现系统的文官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同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相比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3、法制的日趋完备。
**《法经》魏国李悝、集春秋后期以来各国立法之大成。
**《唐六典》标志着行政管理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明会典》是封建行政管理法制化达到一个新高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封建行政立法的总汇,达到了封建朝代行政法的最完备程度。
二、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剖析(一)夏代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由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发展而来的,从夏代开始的中国奴隶国家是通过对旧的氏族机构的改造而产生的。
本16中国行政史
上篇 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 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 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 第二节 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节 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第四节 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第五节 夏商周的官员管理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过渡
第一节 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
一、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氏族公社的管理
第三节 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一、夏的地方行政体制
二、商的地方行政体制 三、周的地督
一、夏商周行政运行的体制性特点
二、夏商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一)纵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二)横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三、夏商周的行政执行 四、夏商周的行政监督
第五节 夏商周的官员管理
26.商代职官大体划分为(200801多选)
一、官员的选拔 二、官员的管理机构 三、官员的爵制 四、官员的俸禄和退休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向君主专制体制过渡
26.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官员中属于中枢官员的有(201010) 40.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变革所产生 的影响有哪些?(201101简答) 36.简述战国时期各国郡县制的特点。(201110简答) 一 大国争霸与等级君主制王朝的解体 二 强卿专制与中央集权体制雏形的出现 (一)世卿制的瓦解与官僚制雏形出现 世卿世禄制(201001、201210名词) (二)国鄙制(200901名词)向郡县制的转化 三 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确立 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 家行政管理的影响(201001论述)
36.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
主权力的影响(201001、201201简答) 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管理体制
中国行政史常考题型(2019最新)
绪论引论1.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构是部落酋长议事会2.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军事首长TT3.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大会TT4.(多选题)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以下几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具体有(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人民大会)5.(简述题)简述中国封建行政体制中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政弊端的机制6.(简答题)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有四个特点:(1)第一,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2)第二,权力集中的程度高。
(3)第三,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4)第四,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第一章夏商周的行政管理(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3)王权受宗教信仰制约14.(简述题)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2)神权色彩逐渐淡化(3)行政法治逐步建立第二章秦汉的行政管理1.2.3.4.5.6.7.8.9.10.11.12.13.14.15.央政务被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16.(名词解释)集议: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中国古代最早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7.在隋朝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轴心所在的“政本之地”的是尚书省8.9.(多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王国、侨州郡县、左郡县)10.(名词解释)左郡县:魏晋南北朝的特殊行政区,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10.(名词解释)九品中正制:由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雷整理)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夏商西周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
尧死后舜继位。
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内外服制:是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诸侯与商王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
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
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
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第二章春秋战国家臣制: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人事组织管理制度。
分封制中卿大夫是最底层,再往下便是同一血统但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国人“士”。
卿大夫治国,国被称为“室家”,所以其官员被称为家臣,无世袭,职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随时免除,呈现雇拥关系和臣仆性质。
郡县制:战国时,各国推行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萌芽于春秋。
秦晋楚等国把兼并来的土地和小国改设为县,由群主直接控制。
春秋晚期,晋国又在新得到的边地设郡。
开始郡不如县,后来经济发展了,郡升于县之上。
官僚制: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
上计制:战国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形式。
仓库存粮、垦田数、户口数、赋税数及社会治安。
中国行政史
中国行政史引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专制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的原因:1、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这些也当是原始民主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的区别:1、形成了一套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中国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中国行政史-7_真题-无答案
中国行政史-7(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原则对应的是( )A. 分封制B. 王子王位继承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禅让制2. 由三省宰相制向二府三司制的过渡时期是( )A. 春秋战国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C. 五代时期D. 元朝时期3. 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将部落联盟的管理体制加以改造而建立的国家,这种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将“禅让制”变为( )A. 分制制度B. 王位继承制C. 军事民主制D. 嫡长子继承制4. 明洪武初年,设______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
( )A. 枢密院B. 军机处C. 内阁D. 大都督府5. 我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并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是( )A. 西周时期B. 春秋战国时期C. 五代十国时期D. 魏晋南北朝时期6. 1928年国民党实行训政以后,地方行政体制普遍实行______行政体制。
( )A. 城乡分立的双轨制B. 城乡合治的单轨制C. 党政分开D. 党政合一7.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决策的参谋系统是( )A. 国防最高委员会B. 中央设计局C.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D. 中央政治会议8.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参政会闭会以后听取政府各种报告及决议案的实施情况的机构是( )A. 驻会委员会B. 参政会常务委员会C. 闭会委员会D. 特别委员会9. 隋唐之初将原地方管理中的州郡县三级体制变革为州(郡)县二级体制,随后又在州(郡)之上设置作为监察区的______,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A. 道B. 州C. 路D. 行省10. 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处于( )A. 原始社会B. 奴隶制社会C. 封建社会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 元代最高监察机构为( )A. 御史台B. 行御史台C. 肃政廉访司D. 翰林院12. 清政府宣布设立新疆省是在( )A. 1865年B. 1876年C. 1884年D. 1885年13. 开始实行中外朝制以架空相权的是( )A. 汉高祖B. 汉武帝C. 汉景帝D. 汉文帝14. 战国时期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是( )A. 上计B. 巡狩C. 巡行D. 朝觐15. 1946年战爆发后,南京政府将原来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改为( )A. 国民政府主席行辕B. 军政长官公署C. 绥靖公署D. 内战指挥部16. 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中,属于最高监察机关的是( )A. 大理院B. 监察院C. 平政院D. 肃政厅17. 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基本上是依据______原则建立起来的总统制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是司礼监的收发机构,且司礼监宦官均出自 文书房
六部在明代是重要的职能机构
明代六部的地位和权力因为中书省的废除而较前代 空前提高,六部听命于皇帝,其间再也没有转承机 关,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1、吏部:
掌握全国人事大权,负责各机构的编制,选拔、任 命官员、考核官员。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各 一人为副,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史司;
从上述可以看出,明代六部职掌虽无大的变化,但户、 刑两部之下实行按地区划分辖区的制度,打破了自唐以 来六部二十四司的体制,反映出户、刑两部在国家行政 管理中的重要性。
洪武初年,设大都督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 构。
洪武十三年改革军事机构,大都督府被一 分为五,设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 府,权力分散,且职能也发生变化,仅限 于军队的管理和训练。
(三)对官员管理的监控
明朝监察官员全面参与官吏的人事管理,使官 吏制度的实行状况处于监察机构的全面监督之 下。
选拔官员:考试中、试卷事宜皆有监察御史出席; 任用:官员赴任要先到吏科报到; 考核:吏部与都察院共同负责 (四)特务系统
明朝还设有对各级官员和人民进行秘密侦察的 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
以上诸各设一人为长,少卿二人为副,下设寺 丞若干人。诸寺权力较前代大大减弱,成为六 部的附属机构,只有大理寺的权力有所加强, 它是最高审判机关,明朝司法制度规定,由都 察院掌纠劾,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主持复核。
省---道(省的派出机构)--府—县 一、省----三司分立与督抚的设置 省级三司: 1、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名词解释): 明朝先后在京师和南京两直隶区外的全国各地
3、六科是在六部地位提高后为加强对六部官 员的监察则设置的,直辖于皇帝,主管稽察六 部事务,同时掌规谏、封驳诸事。
(二)地方监察系统
地方监察的三种形式:
1、督抚对地方的监察;督抚是从都御史出巡制度 发展而来。出巡地方的中央大员称巡抚或总督,巡 抚或总督是以中央最高官员的身份巡查地方,故权 力很大,甚至有便宜行事的特权。多兼民政和军政
道的种类和不同道的职责:
道主要有二种:一是布政司系统的分守道;
二是按察司系统的分巡道。
它们分别是布、按二司的派出机关,其职责偏 重于监察。
分守道由布政司参政、参议主管所辖之道之民 政。代表布政司掌管所属府、县行政事务,是 省府间的行政区。
分巡道即按察司副使、佥(qiān)事分区巡察, 是省内小监察区。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之间的制约关系(简析明代五军都 督府和兵部的关系。 ):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为平行军事机关,既互相配合, 又相互牵制。
1、五军都督府仅掌兵籍和军政,即军队的管理和 训练,军队的调动权和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最高 指挥权则在皇帝手中。
2、遇有战争,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任命总兵将军, 总兵将军统帅从全国各卫所调集的军队去作战,战 事结束后,军队回归卫所,总兵将军归还印信。如 无兵部调兵令,五军都督府不能擅调一兵一卒。
《明会典》对行政机关的职掌和事例进行 了详细规定和记载
(一)都察院和六科
两大系统:1、都察院;2、六科。 三类官吏(都御史、监察御史和给事中)
1、都察院(明代撤销御史台,把台、殿、察 三院合一)。有纠察百官、考核官吏、参与会 审等权力。
2、都察院基层官是十三道监察御史。基本手 段是照刷文卷,即清理公务文书。
3、从职权上看, 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
的指挥权,而明代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 的个人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 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尊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 施行,作用的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明代以内阁制度代替宰相制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 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厂卫由皇帝的亲信人物和心腹宦官掌管,不隶 属于任何监察、司法机构,是皇帝监视大臣和 人民的私重叠,地方监察体系中存在三套 系统,致使钦差大臣满天飞;
2、职权的混乱,造成互相牵制,以致出现 明中期后科道官员把持朝政的弊端;
3、皇权无限膨胀使监察官员行使监察权失 去保障,厂卫机构和廷杖制度使监察官员 望而生畏。
另还有一些专职道,专门负责全省或省内某一 区域的某些具体业务。
道的辖区的不定性和道员品秩的差异性:
道的辖区大小极不规律,或以一全境为辖区, 或以省内某一区域为辖区,有相互重叠的,也 有相互交叉的,还有毫不相关的,总之道的设 置依需要而定,无有定制,同一区域不同种类 的道各有治所,各有所掌,互不侵扰。
设十三布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 首,下设参政,参政协助处理政务。
布政使的职责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 吏、掌握一省田土与户口、征收赋税。
可见,布政使已不能像平章政事那样无所不统, 而只能主管民政与财政了。
2、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
按察司主管监察和司法,设提刑按察使为 首,下设副使、佥事负责处理政务。按察 司下属机构,其名称和职责与布政司下属 机构相同。
二是将元之路的总管府、散府改为府,将某些大州 升为府,府成为明朝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主干;
三是宋时府是一种特殊区域,州是中级行政区划的 主干,到明时州成为一种特殊区域,州领县远远少 于府领县,且州之行政区域缩小。
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称府尹。
县,长官为知县,特受重视,尽量使知县久任。
乡老人制:
2、户部:掌财权,掌管全国户口、土地和赋税事 宜,同时也负责管理漕运、茶马、赈济和盐政等与财 政相关的事务。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各一人 为副,下设按当时省区域划分的十三清史司;
3、兵部:主管武官人事、军用物资的管理和供给。设 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武选、职方、 车驾、武库四清史;
就是在每一乡挑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 “老人”。协助地方官吏统治广大乡村,负责 教化乡民和处理乡民的诉讼事务。只有重大案 件才诉诸官府。每乡均设申明、旌善二 亭,“老人”于亭中裁决一般民、刑事纠纷。
里甲制度: 明代在乡村实行里甲制度。以 110 户为一里,
每里设里长十人,轮流为首,十年一轮,剩下 100 户分为十甲,各设甲首一人。里长的主要 职责是督促生产、征收钱粮,摊派徭役。 里长和“老人”在乡间处于同等地位。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宰相制的废除和内阁制的确立
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异同,有根本的不同:
1、从职务设置上看 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代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
2、从地位上看
宰相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 其法定下属机构,明代内阁却不是法定行政机构, 其首脑内阁大臣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 不是其法定下属机构,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 书。
4、刑部:司法机关,专主审判,设尚书一人为长,左 右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按当时省区域划分的十三清吏 司,分管各省上诉案件和重大案件;
5、工部:主管营造、农田水利诸事务。设尚书一人为 长,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 田四清史;
6、礼部:掌礼仪、祭祀、宴飨、科举、外交和官印制 造诸事务,同时兼管皇族事务,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 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史。
朝廷之外还有部议和专家研议。
2、票拟、批红
部院题请、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构成国家大事的 决策处理程序。
设内阁大学士—宣德,条旨—正统初年,票拟 司礼监:是宫中的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构,
它以掌握对内阁票拟的批红权而成为皇帝的代言人。 并且司礼监宦官参加内阁议事,享有决策权,其实 权超过内阁,已成为中书决策机构的一部分。
皇帝在票拟批红决策系统中的作用: 内阁票拟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
奏折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不同意时,皇 帝可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重拟,称为改票。 后来,宦官弄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取代皇帝批 红,成为皇帝处理机务的最贴近的助手。 3、封驳制度 内阁和六科的封驳权: 内阁除有票拟权,还有封驳权,即如认为皇帝 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 加以驳正。 六科也有封驳权,内廷拟旨交六科,六科认为 不合理者,六科给事中可加以驳正缴回,称为 科参。
因此,这样的监察制度不可能长久。
一、官员的选拔、任用和回避: (一)官员的选拔 1、荐举。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经。 2、学校。洪武年间的重要入仕途经。官员子弟和民间
3、都指挥使司(都司):
都司主管军政,设都指挥使为长,下设都 指挥同知、都指挥佥(同签)事等。都司 下属机构,设经历司掌文书收发,断事司 管理军人诉讼事务。
三司分权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设三司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杜绝出现地 方割据的可能性。
三司分权鼎立,虽品秩不同,但互不统辖, 分隶不同部门的中央机构。
布政司与六部、都察院有直接关系,按察 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司则受制于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遇有大事则三司官员 会商解决。
这一改革将明初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 三司互相牵制,达到了中央集权的作用。
三司分立防止了地方专权,但因三司相互掣肘导 致政权机器运转失灵。明朝先后设置了巡抚和总 督,在分权中又出现了集权。
2、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明的监察御史, 除对中央各部门及其官员实施监督外,更主要的职能 是采取分道巡按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监 督,称为巡按制度;分十三个监察区,每道设监察 御史署。
3、是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专掌本 省司法、监察事务。其履行监察职能的方式是分巡 所属区域:一是在全省范围内针对某一项政务进行, 二是在省内分地区巡察。主管司法、兼管按劾、纠 察诸事。
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组织:
⑴西藏设立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 都指挥使司。委派藏族僧侣担任。
⑵东北地区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奴儿干都 指挥使司。主要官员从内地选派。
⑶西北地区设哈密卫。以少数民族首领充 任,统治今新疆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