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合集下载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的清晰认知,并形成一个稳定一致的自我形象。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重要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生命发展理论,其中包括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以下将探讨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自我同一性形成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这一时期个体面临着身份探索的任务。

埃里克森将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身份的形成和身份的合成。

在身份的形成阶段,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试图寻找自己的身份。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面临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他们可能会试探和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身体的变化以及独立性的增加,也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家庭、朋友圈和学校等,对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支持和鼓励个体自我探索和发展的环境将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2.文化和价值观:个体所处的文化对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期望,这些价值观会塑造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身份。

3.人际关系:个体与他人的互动也会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正面且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而负面和冲突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自我认同的不稳定和消极。

4.经历和意义的探寻:个体通过不同的经历和挑战来发展自己的自我认知。

他们可能会面临决策困难、失去和挫折等情况,通过深入探索和理解这些经历的意义,个体可以建立更为稳定和有意义的自我认同。

总之,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文化和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个体的经历和意义探索,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在青少年期的自我探索和形成过程中,个体应该积极参与和与他人交流,寻找适合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以建立一个健康、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是毫无疑问一个急需要理解的概念。

内含着数量十分多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据伊戈尔·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外在的和内在的。

外在层面即基于外部表面所看到的那些外部因素,如3D身体形象这样的客观现实。

而内在层面则更多地侧重于个体内部的话题,如家庭和他人的影响,个人能力这类事物。

外在层面可能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观念,有许多事情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

比如,青少年总是希望被认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突出地来是他们会不断地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表面外貌,也就是外部因素。

他们会参照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从而获得被认可的安全感,这是一个很大的支撑点。

而与此同时,他们处在不断变化的年龄段,身体特征也在发育壮大,可以说未知非常多,他们会有多种方式去探索新变化带来的感受,从而学习掌握新的信息。

从内在层面来看,自我同一性还涉及许多其他的方面。

首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也有重要影响,家庭会给予青少年另一种积极的信息,他们会受到家庭成员的爱与支持,也会受到家庭环境当中关于道德、价值观等等不同方面的熏陶。

其次,青少年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同一性观念,比如朋友、老师等当他们有正确的指导和鼓励时,他们会更乐观,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感;但是当受到负面指责和反复质疑时,他们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自我同一性观念。

最后,个人能力也很重要。

青少年会去学习许多新的东西,但让他们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认知,要求他们拥有更高的认知理解能力,也要求他们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等等。

这也会影响他们的自我同一性观念的发展,虽然这样的影响可能不太明显,但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他们有影响,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具体的选择和判断时。

总之,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规划密不可分,在讨论过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会相互影响,也会相互制约,并且都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观念发展的基础。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孩子们经历着身心上的巨大变化和探索,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则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个阶段发展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要重要。

本文将介绍自我同一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稳定、一致的自我认同感。

当一个人能够确立并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人生目标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取得了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形成独立个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础。

二、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1. 建立自我认知:通过发展自我同一性,青春期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等。

这种自我认知是个人发展的基石,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自信心:青春期是孩子们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时期。

当他们能够准确认知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并积极接受并发展这些特点时,将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3. 建立社会关系:拥有健康的自我同一性有助于青春期孩子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当他们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后,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朋友和社交圈子。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互动。

三、如何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1. 倾听和尊重:作为家长或教育者,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选择。

给予他们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空间和自主权,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2. 提供支持和引导:家长和教育者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孩子们探索自我。

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事物,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机会。

3. 培养思辨能力:青春期是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期。

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孩子的思辨能力,教导他们如何分析和评估信息,提供各种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和形成自己的判断。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表现包括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表现包括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表现包括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概念,表示青少年在人格定义、自信
氛围、个性特征、价值理念以及其他因素上达成了一定的一致性。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
的自我同一性的表现有很多种。

首先,青少年会表现出一种良好的价值过程,即理解自身的责任以及向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能够从一种有效的角度看待和评估事物,找出自己觉得正当的原因,并获得自我价值。

同时,青少年会表现出自信的行为,并会培养对事物保持理智与实践的能力,同时学会调
整自己的情向以及处理自我冲突的能力。

此外,青少年会表现出一种负责任且勇敢的行为。

他们要敢于表现自己,不畏惧别人的言语和反对,勇敢深入思考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青少年也会表现出文化艺术能力的表现,他们能够主动挖掘自我发展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将其用于表达思想。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在身心成长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调整自己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建立更好的自我认知,良好的价值观以及可持续的行为方式,做出更富有成效的决策及行动。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

那么如何在青少年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及获得方式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

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校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

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要提倡积极向上,民主开放,健康自由的校园文化,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3、社会文化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埃里克森认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方式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对埃里克森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理解

对埃里克森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理解

对埃里克森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理解10应心100404028 胡雯君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对于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的稳定连续感。

自我同一性是在应对许多选择中形成的:什么样的职业是我想要的?我该信仰什么宗教、道德和政治价值?作为有性别的我该承担什么责任?茫茫人海中我的位置在哪里?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的,早在幼年时期,儿童已经形成了自我感知。

但是,青少年时期却是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埃里克森认为,虽然自我同一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很重要,但是青少年期是同一性最混乱的时期。

青少年普遍经历着一个心理社会的“延缓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可以对同一性的不同方面进行探寻而不需要最终一定去执行。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暂时会有几种不同的职业目标,但成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最终选择。

经过了这个危机阶段,青年将获得更稳定、更巩固的自我认同感。

自我同一性实现得好,能够促进个体人格的整合;实现得不好,容易造成个体内心的矛盾、困惑与迷茫,造成个体价值与意义的危机,极端的甚至容易导致自我分裂、精神疾患。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吧我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即个体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或集团,他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发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发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发展摘要: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他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可见自我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个体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个体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冲突。

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对解决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在概述了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研究发展。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人格自我多维度1.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提出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同一性的功能之一是为个体提供主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自我同一性的一致感能够让个体有效地适应生活中的改变。

后继的研究者Michael D.Berzonsky认为同一性这一自我结构是个体解释生活经验的认知框架。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当今社会上普遍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2.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背景Erik Erikson 首先提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描述。

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

那么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是否有联系?自我同一性是否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功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压力感?大多数研究者发现,在18~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一、问题提出对于许多青少年晚期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升入大学以后,年龄学习压力比中学减轻了很多,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学校社团及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探索自我,寻求自我了解与自我追寻,因此,建立自我同一性成为了大学生要解决的中心发展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同一性渐成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己的本质、价值观和理想目标等重大事件的较完善的、前后一致的意识,也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依靠于过去并决定于未来。

它植根于儿童期,贯穿于人格发展的始末,持续人的一生。

青年期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或同一性发生混乱的时期。

青年同一性的确立,标志着个体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否则,将会发生同一性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

危机的积极解决,将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马锡亚继承和发展了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将自我同一性概念操作化,创立了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理论模型。

他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划分为四种状态:即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和同一性延缓。

为我们分析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提供了指导。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形成、发展,走向完善的重要飞跃时期。

在大学阶段,学生将面临着学业、择偶、就业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并出现了一系列学生自我认识过程中的困惑,即发生了自我同一性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与冲突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都是充满着理想的憧憬,但这时的理想往往也是主观臆想的,随着大学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包括由老师的叙述及对社会的接触与了解,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产生着激烈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美国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 (E.H.Erikson,1902) 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人格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该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通过克服困难和接受奖励,个体可以发展出积极的、统一的人格特质,否则可能会出现人格缺陷或发展障碍。

以下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八个阶段及其对应的主要冲突和人格品质:1. 婴儿期 (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主要冲突:基本信任与基本不信任主要品质:希望这一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的的基础阶段,主要是在家庭中建立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

如果父母能够提供及时、合理的照顾,婴儿将建立对世界的基本信任,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反之,如果父母无法提供合理的照顾或出现了虐待行为,婴儿将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形成消极的人格特质。

2. 儿童期 (1.5~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主要冲突: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主要品质:意志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他们需要学会自主地完成各种任务,如吃饭、穿衣、如厕等。

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并开始羞怯和疑虑。

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来帮助孩子发展自主性和意志品质。

3. 青少年期 (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主要冲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主要品质:忠诚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即认识自己的身份、个性、价值观等方面,并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表现出合适的行为和态度。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中测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中测试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按照时间顺序,他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论青少年同一性的获得与形成

论青少年同一性的获得与形成

论青少年同一性的获得与形成郭望娣(齐齐哈尔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09级)摘要随着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成为少数得到实证研究支持的理论之一,他提出的关于青少年同一性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关青少年成长与发展问题的参考与新的思维方式。

本文在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引鉴马西亚(J.E.Marcia)的四种同一性类型理论,同时结合自身体验简要探讨影响青少年同一性形成的因素和同一性获得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同一危机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终身理论与青少年的发展课题埃里克森额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连续的问题。

人格的发展应该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是连续的,同时又有其各自独特的发展课题。

其八个阶段划分具体如下表: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矛盾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称为“心理.社会的危机”。

但他所指的危机不是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积极、创造性地解决危机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促进某种良好品质的形成。

同时,每一个阶段与前几个个阶段发展课题的完成或者说“危机”的解决都与下一个阶段的危机解决有着密切的关系。

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个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在这八个阶段中,埃里克森尤其看重青少年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期,青年才开始出现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即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开始思考有关自己和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清楚地认识“我”,“我”是谁,“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我”所处的这个社会和“我”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即要获得自我同一性。

这种同一性形成动因是自我,当青年习得“自我认同”,形成自己的同一性后,将影响其后来一生中许多重大事件的选择和决定,包括学业、职业和婚姻。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他认为每个人的发展都历经这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核心任务,而第五阶段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12-18岁左右)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此阶段就是儿童期向青少年期的过渡,涉及青少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

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与价值观。

并开始思考未来。

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身心都经历着“疾风骤雨”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震撼了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对自身的发展变化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考。

此阶段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有四种情形: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拒斥、同一性分散和延期偿付。

同一性达成是最理想的状态,其他三种都是同一性没有建立的表现。

同一性拒斥的青少年很刻板,不宽容,独断,自我防御。

同一性分散的青少年经常放弃,把自己的生活归结为命运。

和一大群人在一起,极可能吸毒。

延期偿付指青少年在不断尝试,还没有确定同一性的情形。

同一性的完成标志着青少年人格的独立。

在这个时期,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解释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解释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解释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经常会以单选题的形式作为考察,而这八个阶段当中,也经常会考察到学前期、学龄期和青年期的区分,因此要求我们对这几个阶段有充分的认识,以下我将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定的心理发展上的一对矛盾,从而构成了一种“心理危机”。

解决这个矛盾或危机就成为一个阶段心理发展的核心任务。

如果个体解决了这个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相反则形成消极的品质。

个体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解决冲突、克服心理危机、完成发展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婴儿期(0~1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首先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他对初次降临的这个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问题有着本能的敏感,婴儿如果能够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护,便会逐步形成对周围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

否则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并将在今后的生活过程中,对周围人及这个世界充满了内心的疑虑。

信任感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基础。

(2)儿童早期(1-3岁)此阶段的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此阶段儿童的活动能力快速发展,特别好动,凡事都想亲自尝试,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并藐视外部的控制。

这时候儿童想通过靠自己吃饭、穿衣、如厕等等而习得能力感。

“让我来”、“我不”成为这时孩子的口头禅。

如果父母在安全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就能使孩子获得自主感。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限制过多、指责或惩罚过多,便会使儿童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与羞怯感。

(3)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矛盾是主动对内疚;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埃里克森和他的“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和他的“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和他的“自我同一性”提到埃里克森各位同学都知道他的地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师承。

埃里克森的老师是安娜·弗洛伊德,没错,她就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因此在这里我们就看出来了,其实埃里克森继承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思想,也就是从“口唇器”到“生殖期”的发展论观点。

在埃里克森的观点中,他最关注的就是“同一性”,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讲一下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论中的“同一性”阶段。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父母都是丹麦人,原来住在哥本哈根。

埃里克森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就抛弃妻儿离家出走,他的母亲随即迁居德国,三年之后改嫁给一个犹太医生瑟尔多·洪伯格。

从小埃里克森的母亲便告诉他,洪伯格是他的亲生父亲。

不过随着埃里克森渐渐长大,他发现自己有着不同于其他犹太人的外貌特征:金发、高大。

于是,在犹太人眼里,他是一个“非犹太人”,而在他的德国同学眼里,他又是一个犹太人,两边都不欢迎他就这样,埃里克森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了深深的“同一性混乱”。

后来埃里克森认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一安娜·弗洛伊德。

这位知名的精神分析师不仅帮助埃里克森继续学业,更授予他精神分析的训练,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亲自对他进行个人分析。

这时开始,埃里克森的人生改变了。

在自我的诸多特性里,埃里克森最为重视自我的同一性,他认为健康自我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要维持一种同一性(也称自我同一性、心理社会同一性)。

在人生道路上,人们可能经常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感到不确定,或者对自我感到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甚至扪心自问:“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的人生有哪些意义?”,这些可能困扰过每一个人的问题,便涉及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至于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曾经提供过多种解说,如“一种熟悉自己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内在的自信”,等等。

实际上,同一性是种非常复杂的内心状态,意义非常广泛,简单说来,可以包括四个不同方面。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按照时间顺序,他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6)亲密对孤独(18~ 30岁)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

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31~55岁)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

埃里克森对中学生自我发展的解读之三

埃里克森对中学生自我发展的解读之三

埃里克森对中学生自我发展的解读之三③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类型青少年如果在寻找合适同一性的过程中遇到阻碍,可能会以某些方式脱离同一性形成过程。

他们可能通过扮演社会所不接受的角色作为表达他们所不想成为那种人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他们对自我的感受变得“分散”,无法组织起一个集中的、统一的核心同一性。

另一方面,那些成功地形成了适当同一性的人为自己设置了一条路线,为未来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了解自己独特的能力,并相信这些能力,然后发展出对自己是谁的准确感知。

他们已准备好铺设出一条将充分利用他们独特力量的道路。

心理学家通过对青少年的访谈,发现青少年在探索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存在四种同一性类型①②③。

第一,同一性获得:处于这种同一性阶段的青少年已经成功地探索及思考过他们是谁和自己想做什么的问题。

在思考各种选择的危机阶段后,这些青少年已经确定了某一特定同一性。

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我最终知道我该做什么了。

已经达到这种同一性阶段的青少年往往是心理最健康的,相比处于其它任何同一性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成就动机更高,道德推理也更强。

第二,同一性延缓:处于同一性延缓阶段的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各种选择,主动提出生活价值的问题并寻求答案,但他们仍然还没有做出承诺,推迟承担即将面临的责任。

因此,会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焦虑。

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在努力解决同一性问题,但只有经过一番努力后才能达到同一性。

如,很多学生用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旅游、工作来考察他们的优先选择。

第三,提前结束:有些青少年还没有经历过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的危机阶段,就已经形成同一性。

他们接受的是别人为他们做出的最好决定。

一些人将任何意见的分歧都视为威胁,以防御性的方式进行反应,他们害怕遭到那些为其情感和自尊提供支持的人的排斥。

如,一个男孩继承了家族的产业,因为这是家族人所期待的;女孩决定成为教师也仅仅是因为父母就是教师。

.提前结束者并不一定会不开心,他们往往是快乐的和自我满足的。

成年初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成年初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成年初期⾃我同⼀性的确⽴埃⾥克森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我同⼀性的确⽴。

埃⾥克森将⼈看成是⼼理的、社会的存在。

埃⾥克森将⼈⽣历程分为⼋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特定的⼼理、社会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理·社会的危机”。

由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就会产⽣积极的品质,反之就会产⽣消极的品质。

埃⾥克森认为,个体在克服婴⼉前期、婴⼉后期、幼⼉期、⼉童期折四个时期的⼼理、社会的危机,即实现各个时期的发展课题之后,到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我同⼀性的确⽴,防⽌同⼀性扩散。

⽽进⼊成年初期之后,发展课题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承续青年期并开始步⼊成年期的青年,虽然他们已应该⽽且有能⼒承担诸多社会责任和义务,但他们在做出某种决断的时候往往进⼊⼀种“暂停”局⾯,以尽可能地满⾜避免同⼀性提前完结的内⼼需要。

在延缓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青年学习并实践各种⾓⾊,以形成各种本领。

由于确⽴⾃我同⼀性之前需要有⼀定的时间,在这⼀时间内,青年可以⼀时合法地延缓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青年期⼜被称为“⼼理的延缓偿付期”。

有了这样的社会的、⼼理的延缓偿付期,青年就可以利⽤这⼀时期触及各种⼈⽣观、思想价值观,尝试着从中选取⼀些,再检验⼀下是否符合于⾃⼰的东西。

经过这种循环往复,就可以决定⾃⼰的⼈⽣观、价值观以及将来的职业等等,最终确⽴⾃我同⼀性。

在现代社会,⼤学时代的青年应该说正出于“延缓偿付期”。

因为初中(青年前期)、⾼中(青年中期)时代,被紧张的嘘唏、考试所追逐着,⼏乎没有什么余暇去充分思考⾃⼰的问题。

只有进了⼤学,才进⼊能够真正地专⼼考虑⾃我,探索⾃我和确⽴⾃我这⼀课题的时期。

⼤学毕业并踏⼊社会后,青年期作为延缓偿付期业已结束,青年开始被看作⼀个能独⽴地履⾏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实体。

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得到了成⼈的许多权利,也已具备各种能⼒并⾃愿准备着去实践相互信任、⼯作调节、⽣⼉育⼥和⽂化交往等社会⽣活,以期最充分⽽满意地进⼊社会。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1950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出版的《童年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这一概念:“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为他人所知觉到的个体自身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

”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关于“我是谁”以及如何定义自己的思想或观念。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个体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发展任务。

那么如何在青少年阶段获得自我同一性具有重大意义。

一、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因素及获得方式1、家庭因素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家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的期望。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

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2、学校教育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校园应该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校园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影响集中表现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际氛围。

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第一阶段就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就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就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她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
第二阶段就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与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与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与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
第三阶段就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与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她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她们的活动与建议,就可发展她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她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第四阶段就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与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她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与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
第五阶段就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就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

如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角色。

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

(6)亲密对孤独(18~ 30岁)
第六阶段就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就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

她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

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独感。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31~55岁)
第七阶段就是成年期,就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

这一阶段正就是成家立业之后,一方面自己承担着社会任务,有工作,有事业,要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创造性;另一方面又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料理家务与孩子。

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而发挥创造力,就可获得创造感,进一步创造、再创造。

如果只关心个人的需要与舒适,饱食终日,无所事
事,陷入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停滞感。

(8)完善对绝望(约60岁以上)
第八阶段就是晚年期,就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与进行反省的时期。

当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

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充满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开始又为时已晚,于就是
就充满悔恨、悲哀、绝望。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1 家庭方面
(1) 家庭环境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就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

父母就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就是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就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2) 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与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

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

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3) 父母的期望
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她人期望相符的人。

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她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这在客观上就是被剥夺了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可能,艾里克森指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她所在的环境剥夺了她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社会环境。

还有一种不当期望,即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或她自己的发展愿望。

如强迫孩子学钢琴,学绘画,而孩子感到“我不愿意,我不想,这样很痛苦……”,以至对未来失掉梦想,或不再期待未来,这也可能
就是消极自我同一性选择的家庭教育因素。

“在另一些病历中,消极同一性就是出于想寻找与保持一个的适当的地位,以对抗有病态野心的父母与权威人士的过分要求的不得已的结果”。

(艾里克森,1968)
2 学校教育的影响
(1) 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
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教师以“大纲”为依据,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面对学生统一要求与讲授,再加上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也非常小。

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为创造力而教”也只就是口号。

对于教育的本质就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没有做到有机地统一。

新的教育形式下,新的教育举措——“减负”能否真正带来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转变与优化,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而且,由如何“减负”以及学生“减负”后的心理空间该如何填充也都就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2) 学校中的归属感
学校就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

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就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就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她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3、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值得她们尊重的主流文化
社会文化环境就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与背景,她们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都源于她所在的背景文化。

青少年对环境就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青少年就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

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就是积极昂仰的还就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

现在对代表着社会最新时尚的青年人有一种时髦的称呼叫“新新人类”,她们代表着一种追求与一种认同,我们可以将她们的这种追求与认同称为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从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中,我们可以推断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反之,我们也可
以说一个社会的兴奋点决定了该社会中青少年的“集体同一性”。

其次,社会中应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
青少年对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就是完全的凭空臆想的,在她们心中一般会有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

有时她们对心中偶像的向往大大超出了我们设想的程度。

青少年的追星可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们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自己喜爱的名星身上,对她们的各种行为进行模仿。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些她们认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样,就可以借此去引导青少年去学习,使青少年自发努力成为她们所尊崇的对象。

相反,如果社会中没有这样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榜样,而有的只就是被炒作得令人眩晕的名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青少年去追星呢?
第三,民主的环境与包容的气氛
我们的社会如何期待青少年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青少年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与成长气氛。

对于下一代,上一代的普遍与永恒反应倾向就是不满与逼迫,对于这一点,“心理延缓偿付”的观点对我们或许会有所启示。

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延缓偿付期(moratorium)。

心理延缓偿付就是允许还没有准备好承担义务的人有一段拖延的时期,或者强迫某些人给予自己一些时间。

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心理社会合法延缓期,乃就是指对成人承担义务的延缓,然而它又不仅仅就是一种延缓。

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段时间,触及各种人生观,思想,价值观,尝试着从进行选择,经过多次尝试,反复循环,从而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来的职业,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这个时期所表现的特征,在社会方面就是一种选择性许可,在青少年方面就是挑衅性的嬉笑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