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

合集下载

曹操献刀的意思及故事

曹操献刀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曹操献刀【拼音】:[chū chū máo lú]【解释】:《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出处】:《三国演义》【举例造句】:曹操献刀,随机应变。

【成语典故】:曹操献刀,这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

话说西凉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乱,统帅二十万大军进驻洛阳,废了少帝,立了献帝,自封为相国。

他欺主弄权,残暴凶狠;大臣们想除掉他,却没有办法。

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杀董卓之心,他经常出入相国府,渐渐取得了董卓的信任。

一日,曹操从王司徒处借来宝刀一口,藏刀来到相府,走入小阁,见董卓坐在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一侧。

董卓问“孟德今天为何来得这么晚?”曹操说:“我的马走不快,所以迟了。

”董卓听后,命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出去了。

曹操心想:“老贼该死。

”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没敢妄动,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机会。

董卓身体肥胖,不能久坐,不一会,即侧身而卧。

曹操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从铜镜内看见曹操抽刀,转身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了,曹操急忙说:“我得了一口宝刀,想要献给相国。

”董卓接刀一看,长足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

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

” 曹操牵着马出了相府,快马加鞭往东南疾去。

吕布对董卓说:“曹操好象有行刺之举。

”董卓有些醒悟,于是派人去追。

此时曹操已经飞马奔出东门,逃得无影无踪了。

本故事并无其事,乃虚构。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曹操献刀情节介绍
1
背景设定
曹操作为战争领导者,迫切需要与关羽建立信任关系。
2
曹操求见关羽
曹操请求见关羽,并献上名刀,以示重视和愿意与关羽合作。
3
的欣赏和支持。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乱世背景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和军事争斗层出不穷。
权谋与智慧
小说中曹操献刀的情节展现了角色之间复杂的权谋、策略和智慧。
历史文化影响
《三国演义》对于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人们对于忠诚、仁义和智慧的重要指引。
角色分析:曹操、关羽
曹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他是一个聪 明、果断且权谋高手的政治家。
关羽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他以武勇和忠诚 受到人们的敬仰。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 课件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是一部经典的古代历史小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三国时期的故事,通过曹操献刀的情节展现了不同角色之间的权谋与智慧。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经典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伟大 作品。它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220-280年)的故事,主要以魏、蜀、 吴三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争斗为背景。
忠诚和信任
关羽对曹操的忠诚和信任,引发我们思考在当 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
结论和反思
历史的价值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让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历史的价值。
人性的探讨
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和决策,引发我们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入思考。
艺术的魅力
小说中生动的描写和情节编排,展现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和影响力。
独特的写作手法
1 多线叙事
小说采用多线叙事的方 式,呈现了丰富的故事 情节和世界观。

曹操献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曹操献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曹操献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言文的基本特征1. 基本结构文言文的基本结构为“言、文、篇、章”,即言语表达、文体表达、篇章结构。

2. 语言特点文言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古拙、简练的特点,使用古代汉字和古代词汇,辞藻丰富,语法复杂。

3. 表达方式文言文追求准确、简练、得体的表达方式,注重修辞和句法的运用。

4.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对仗、对比、排比、比喻等,对于修辞手法的应用需要精准的把握。

5. 文学风格文言文以明白、深刻、简练的风格为主,尤其重视句式的运用和文风的营造。

6. 文学思想文言文中经常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和文化传统,注重思想的凝练和精深。

二、曹操献刀的背景曹操献刀是一篇历史典籍,记载了东汉末年曹操向刘备献送宝刀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之间的外交交往和争霸斗争。

故事背景为刘备和曹操进行外交往来,而曹操在交往中以献送宝刀的方式表达对刘备的重视和友好。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外交战略的重视和对关系维护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词语解析文中出现了大量古代词语,如“锟斤”“仑”“铸”“良工”等,对这些古代词语的解析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2. 句式分析文中存在大量使用的古代句式,如“惟切于日月,不改其光;又何太憾名,以异于人!”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属于常见的文风。

3. 修辞手法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比喻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文言文辞藻丰富的表现。

4. 文化内涵文中体现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如品德高尚、忠诚仁义等,这些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

5. 文学风格文中的文学风格以庄重、凝练为主,使用了大量的古代文学手法和句式,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文学品味。

6. 思想和情感文中反映了曹操对刘备的重视和友好,同时也体现了对宝刀的珍视和对良工的敬重,这些思想和情感为文言文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特点,通过学习《曹操献刀》,可以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三国演义-曹操献刀》课件
CONTENTS
• 曹操献刀的背景 • 曹操献刀的经过 • 曹操献刀的影响 • 曹操献刀的文学手法 • 曹操献刀的历史评价
01
曹操献刀的背景
曹操的出身和早期经历
曹操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具备文学和武艺的才华。
曹操早期在政治上表现出 色,受到朝廷的赏识,但 同时也面临着权臣的排挤 和打压。
曹操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具有 很高的智谋和胆略,善于运用 计谋和策略。
在反抗董卓的过程中,曹操运 用智谋和胆略,成功地策划并 实施了多次起义和战斗。
曹操的智谋和胆略不仅在当时 备受赞誉,也对后世的政治家 和军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曹操献刀的经过
曹操进入董卓府邸
曹操进入董卓府邸,是为了接近董卓,实 施自己的计划。
叙述方式
在描述曹操献刀的过程中,罗贯中运用了多种叙述方式,如直接叙述、对话、心理描写等,使得故事 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
在描绘曹操献刀的过程中,罗贯中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故事更加富有表现 力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
03
曹操献刀的影响
对曹操个人命运的影响
政治生涯的开端
曹操献刀成功后,得到了董卓的 赏识,进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名声的树立
虽然曹操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行 刺,但他的英勇和智慧为他赢得 了部分人的尊敬。
对东汉末年政治格局的影响
加速了董卓的统治
由于曹操的行为,董卓更加确信自己 的统治地位,加速了董卓对东汉末年 的统治。
04
曹操献刀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是中国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著名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征北战之后,曹操统一了中原,号称魏武王。

他召集众将,举行一次盛大的封赏仪式,将功臣们排成方阵,摆开长长的队伍,曹操从容走过去,向每一个人颁发奖品,并嘉奖他们的功绩。

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将领叫做关羽,他是曹操的前部下,在曹操发迹的时候就帮助他打下江东,一举成名。

但关羽背叛曹操之后,曹操便刻意忽略他的功勋,没有给他任何奖励。

这一次封赏仪式上,曹操突然向关羽走去,取下自己的宝剑,一脸崇敬地递给他,说道:“将军这段功业,当真是非常可嘉,世间罕有。

玄德不幸于汝,乃命汝三顾茅庐,请图报我,既效吕布之马,又如周郎之卧龙,深为可惜。

今朕不自减于卿,卿何迟而又自毁乎?”曹操这番话,表达出了自己的敬意和羡慕,也表达了对关羽的歉意。

最后,关羽接过宝剑,鞠躬致谢,曹操遂拍着他的肩膀,笑道:“此剑一来,卿当谨守,不可弃之。

”于是,关羽告辞而去,曹操也毫不在意,心满意足地看
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曹操的威风和关羽的英勇,表现了封赏制度的重要性和对功臣的尊重与信赖。

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人情义理和得失平衡的道理,警示后人不要因小失大,决不能损害自己的声誉和功勋。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刀枪剑戟》。

具体内容包括: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诗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体会曹操的智勇双全。

2. 掌握《曹操献刀》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诗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难点: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曹操献刀》诗歌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献刀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原文学习: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注释讲解:教师针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赏析讲解:a. 分析曹操献刀的背景,体会曹操的智勇双全。

b.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5.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a. 曹操献刀背景b. 诗歌原文c. 注释及赏析d. 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曹操献刀》中的生僻字词。

b. 分析《曹操献刀》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2. 答案:a. 生僻字词解释:略b. 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分析: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查找曹操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曹操的文学成就。

b. 组织一次古代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讲解;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程度;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诗歌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讲解1. 意象:曹操献刀的刀,象征着权力、地位和勇气。

三国典故之曹操献刀

三国典故之曹操献刀

三国典故之曹操献刀
范文一:
我最近在读《三国演义》,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那就是曹操献刀。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曹操在与刘备的战争中,打败了他的敌人,并夺取了他的宝剑“借东风”。

后来,曹操得知刘备有意前来向他借刀,他就命令自己的部下把宝剑送回给了刘备。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要有宽容,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曹操在胜利后把“借东风”还给了他的敌人刘备。

这个举动让很多人感到佩服,也让曹操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很好的形象。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教会了我们要宽容和有礼貌,这些品质是做人的重要素质。

我们在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例如:“宽容”、“礼貌”这样的词语。

同时,在表达观点时,需要理智、中肯,不要太过主观,以避免给读者带来误解。

范文二:
曹操献刀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三国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曹操战胜了刘备的时候,他得到了刘备的宝剑“借东风”。

后来,曹操听说刘备需要一把好剑,就把宝剑送还到了刘备手中。

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使在敌对的环境下,我们也应该保持尊重和宽容。

关于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曹操宽容的举动。

他不仅打败了刘
备,而且还把宝剑还给了他,这样做就是要教育我们尊重别人。

在写这篇作文时,在用词上要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选择使用表达尊重、宽容、礼貌的词汇。

同时,还需要理性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尽量不给读者带来不良的印象。

曹操献刀课件(版)

曹操献刀课件(版)

曹操献刀课件一、背景介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广为流传。

其中,曹操献刀的故事,更是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二、故事梗概曹操献刀的故事,发生在曹操与刘备共同抵抗袁绍的时期。

当时,曹操为了争取刘备的支持,将自己心爱的宝刀赠予刘备。

这一举动,既显示了曹操的诚意,又彰显了他的大度和胸怀。

然而,曹操献刀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曲折的故事。

三、曹操献刀的深层原因1.政治斗争的需要曹操献刀,是为了巩固与刘备的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袁绍。

在当时,曹操与刘备的力量相对较弱,面对袁绍的威胁,双方必须携手共进。

曹操献刀,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以换取刘备的信任和支持。

2.个人品质的体现曹操献刀,还反映了曹操大度和胸怀的一面。

曹操深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容人的雅量。

因此,在关键时刻,曹操能够舍弃个人利益,将自己的宝刀赠予刘备,显示了他高尚的品质。

3.策略手段的运用曹操献刀,也是他运用策略手段的体现。

在当时,曹操与刘备的关系并不稳固,双方都存在着猜疑和戒备。

曹操通过献刀,巧妙地打破了双方的隔阂,使刘备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从而巩固了双方的联盟。

四、曹操献刀的影响1.巩固了曹刘联盟曹操献刀,使刘备感受到了曹操的诚意,从而坚定了与曹操共同抵抗袁绍的决心。

在曹操和刘备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击败了袁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2.提升了曹操的形象曹操献刀,使他在刘备及其部下心中树立了高尚的品质和宽广的胸怀。

这一举动,为曹操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3.丰富了三国文化曹操献刀的故事,成为了三国文化的一部分,被后人传颂。

这个故事,既展示了曹操的智谋和胸怀,又体现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成为了三国历史的经典佳话。

五、曹操献刀,是曹操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不仅体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个人品质,还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曹操献刀的故事

曹操献刀的故事

曹操献刀的故事董卓专权,朝廷重臣议论如何除掉他。

曹操借王允宝刀,说要假意献给董卓希望乘机刺杀董他,王允给了他刀。

曹操藏刀来到董府,等到一旁伺候的吕布走后,与说些闲话,乘董卓不耐烦倒向床上时拔刀企图行刺,被董卓从镜子中发现。

曹操忙撒谎说是来献刀的,然后把刀呈给董卓,自己急急忙忙逃跑了。

董卓醒悟曹操来意,急忙命人捉拿曹操。

------------就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宫廷里的宦官和朝廷大臣争权夺利,打得两败俱伤。

有个地方官董卓以保护皇帝的名义,带兵闯进京城洛阳掌握了大权。

其实董卓是想自己当皇帝,他当了丞相以后,越来越残暴,所有反对他的人不是被赶走就是被杀害了。

他的军队还经常胡作非为。

国家更加混乱了。

一天,一个好心的大官王允和另外几个官员在家里谈话,想到国家就要灭亡在董卓手里,难过的哭了起来。

这时,有个人却哈哈大笑起来:“你们只是哭,就能哭死董卓吗?”这个人就是曹操,他家里几代都在朝廷做官。

曹操说:“哭是没有用的,我有办法杀死董卓,为国家除害。

现在董卓很信任我,我有机会接近他。

听说你家里有一把宝刀,我希望用它杀掉董卓。

”王允就把刀借给曹操了。

第二天,曹操来到董卓家里。

董卓问他为什么来晚了,曹操说:“因为马瘦走的慢。

”董卓就叫人去挑一匹好马送给曹操。

这时候周围没有人,董卓也正好躺下睡觉,曹操心想:“是杀他的时候了。

”刚要拔出刀来。

谁知道董卓从镜子里看见了,急忙坐起来问:“你要干什么?”曹操见情况不妙,慌忙举着刀跪下来说:“我有一把宝刀要献给你。

”董卓接过来一看,果然是把好刀,就收下了。

然后带曹操到外面看马。

曹操很害怕董卓怀疑他,想赶紧逃走,就说:“我骑上去试试。

”说完就跳上马,头也不回地跑了。

曹操回到家乡后,开始招兵买马,号召各地官员起来反对董卓。

这时候,许多讨伐董卓的大军从四面八方开向洛阳。

------------曹操是一位枭雄,他没生在和平的年代,他生活在苦难的时代,他在逆境中艰难地前行,他不畏权贵、不畏艰难,勇敢地为他的理想而拼搏奋斗,面对失败他并不气馁而是勇敢向前。

《中国小说欣赏》《曹操献刀》PPT课件(原文)

《中国小说欣赏》《曹操献刀》PPT课件(原文)

• 总结:本文中曹操形象:智谋机 警,志大才高,奸诈狡猾,自私残忍, 文本中人物形象刻画方法:通过人物 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以及对 比,陈宫之言等侧面描写分析文本中 的人物形象。
跳出文本:拓展探究
意犹未尽?再来看 几则曹操的故事?
第一回 宴桃园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操幼时……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
奸诈狡猾、多疑残忍
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 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 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 了一块麦田。为了实现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 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军纪严明
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 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 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 智谋机警,非凡的远大志向,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有感召力
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意犹未尽?再来看几则曹操的故事?
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
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
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
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
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
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汝
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
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
“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曹操献刀(公开课)课件

曹操献刀(公开课)课件
董卓大喜,收下了宝刀。
董卓的反 应
董卓对曹操的献刀行为表示感谢, 并赐予高官厚禄。
曹操趁董卓高兴之时,借机离开 洛阳,开始了自己的逃亡生涯。
董卓事后得知曹操的真实意图, 愤怒地下令追捕曹操。
03 曹操献刀的影响
对曹操个人的影响
提高了曹操的政治地位
塑造了曹操的权谋形象
通过献刀行为,曹操得到了董卓的赏 识,进而提高了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 响力。
曹操献刀是机智勇敢的表 现,他为了除掉董卓而冒 险献刀。
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行
曹操的献刀行为体现了对 汉室的忠诚和对天下苍生 的关心。
无奈之举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曹 操的献刀行为也是出于无 奈的选择。
历史评价的意义和影响
历史评价有助于我们了解曹操和献刀 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历史评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影 响我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和评 价,也可以影响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思 考和判断。
曹操认为董卓的暴政是天下大乱的主 要原因之一,因此决定行刺董卓,为 民除害。
02 曹操献刀的过程
曹操与董卓的相遇
曹操在洛阳担任骁骑 校尉,一日在街上偶 遇董卓。
曹操表面答应,内心 却对董卓的暴政不满。
董卓对曹操的才华有 所耳闻,邀请他担任 官职。
曹操献刀的经过
为了除掉董卓,曹操决定借献刀的机会接近他。 曹操向董卓献上一把宝刀,称可助其平定天下。
其他小说中的改编
后世的一些小说家在创作中,对曹操 献刀这一情节进行了加工和改编,使 得故事更加丰富和多彩。
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绘画作品
许多画家曾以曹操献刀为题材创作了绘画作品,通过画面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中 的关键时刻。
戏剧和影视作品

《曹操献刀》课件

《曹操献刀》课件
《曹操献刀》PPT课件
通过《曹操献刀》PPT课件,我们将带你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剧情、和对 中国传统戏剧的影响,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智慧和象征意义。
背景介绍
《曹操献刀》是中国古代戏曲作品,讲述了曹操为了收集名刀,以展示自己 的权谋智慧和强大实力,献出了自己最珍贵的宝刀的故事。
曹操对刀的重视和他以刀为武器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武备竞争和权 谋思维。
《曹操献刀》剧情梗概
该剧情发生在东汉末年,地点主要在曹操的行营和战场上。 主要角色有曹操、刘备、孙权等,剧情主要围绕着曹操献出自己的宝刀,以 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和诱惑他人。
故事中的寓意
《曹操献刀》不仅展示了曹操的权谋智慧,也承载着刀作为象征意义的多重 解读。
曹操的聪明才智和权谋智慧通过献出宝刀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反映了他在政 治和战争中的智慧和能力。
艺术表现
舞台设计和道具运用
《曹操献刀》的舞台设计以古代战场为背景,运 用逼真的布景和道具,增强戏剧和传统的唱腔方式, 将故事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曹操献刀》的影响
《曹操献刀》对中国传统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剧种发展和传承方面做 出了重要贡献。 该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权谋竞争、智慧和道德观念,并深入人心。
总结
通过《曹操献刀》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领略中国古代战争的智谋和权谋思维,还能感受到艺术表演的 魅力和文化的韵味。 我们希望这份PPT课件能为您带来新的视野和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更深入了解。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第二单元《三国演义》选段,具体内容包括《曹操献刀》章节。

该章节详细描绘了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单骑献刀给董卓的经过,展现了曹操的智勇与果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理解其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曹操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其勇敢、智慧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在献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重点: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选段、《曹操献刀》故事插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曹操献刀》故事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情节,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如“曹操为何要献刀给董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在献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故事背景:三国时期,曹操为救父曹嵩情节概括:曹操单骑献刀,董卓赠马人物形象:曹操智勇双全,果敢勇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献刀》中曹操的性格特点,结合故事情节进行论述。

2. 答案示例:曹操在《曹操献刀》中表现出智勇双全的性格特点。

在面临困境时,他果断采取行动,利用智慧化解危机,最终成功救出父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曹操及其他人物形象,提高阅读兴趣。

选修语文《曹操献刀》教案

选修语文《曹操献刀》教案

选修语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选修语文课程中《三国演义》的经典章节《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向董卓献刀一节,分析其背后的智谋与勇气;对董卓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曹操此举对其个人命运及三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

2. 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背后的智谋与勇气,理解董卓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曹操献刀》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智谋和勇气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过程中的智谋和勇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献刀事件对个人命运及三国历史的影响,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人物:曹操、董卓3. 情节概括:曹操献刀,董卓性格分析,事件影响4. 重点语句:文章中的精彩描述和重要论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在《曹操献刀》中的智谋与勇气,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智谋和勇气的理解。

2. 答案示例:曹操在《曹操献刀》中展现了极高的智谋和勇气。

他在危急关头,巧妙地利用董卓的贪婪,成功救出父亲。

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具备智谋和勇气,面对困难时,善于运用智慧,勇敢应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历史,提高文学素养。

曹操献刀的故事

曹操献刀的故事

曹操献刀的故事曹操,字孟德,一代枭雄,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他是魏国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被誉为“能文能武、威震华夏”的一代名将。

曹操年轻时,曾经在官府做过一名小吏。

有一天,他听说有一位名叫吕伯奢的富商家的刀非常锋利,切菜如切泥,砍肉如割葱。

曹操听说后,非常想要得到这把宝刀。

于是,他便前去拜访吕伯奢,希望能够得到这把宝刀。

吕伯奢见到曹操,十分高兴。

他对曹操说,“曹公子,你是官府的小吏,来找我有何贵干?”曹操说,“我听说吕大人家有一把宝刀,切菜如切泥,砍肉如割葱,我非常想得到这把宝刀。

”。

吕伯奢听了曹操的话,笑了笑说,“这把宝刀我是舍不得给你的,不过我可以借给你一段时间用用。

”曹操听了,非常高兴,连忙接过宝刀。

他拿着这把宝刀,果然如传闻所说,锋利异常,切菜砍肉非常顺手。

过了一段时间,曹操把宝刀还给了吕伯奢。

吕伯奢见到曹操如此诚实守信,非常欣赏他。

他便对曹操说,“曹公子,你是个诚实守信的人,我愿意把这把宝刀送给你。

”曹操听了,非常感激,连忙跪下谢恩。

从此以后,曹操得到了这把宝刀,他时常带在身边,成为他的随身利器。

后来,曹操在战场上多次用这把宝刀,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一代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曹操之所以能够得到吕伯奢的赏识和赠送,正是因为他诚实守信。

在人际交往中,诚信是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品质。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这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曹操献刀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一段教育人的故事。

我们应该向曹操学习,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努力做到言行一致,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顺利。

曹操献刀的故事

曹操献刀的故事

曹操献刀的故事曹操,字孟德,一代枭雄,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人誉为“能文能武、雄才大略”的一代名将。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献刀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曹操献刀的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当时曹操正在讨伐南方的孙权。

在这次战役中,曹操的军队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

孙权的军队趁机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曹操的将士们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深知军心不稳对战局的影响,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振奋士气。

曹操召集了所有将领和士兵,站在众人面前,他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语气庄严地说道,“诸位将士,我知道你们在这次战役中付出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艰难。

但是我想告诉你们,我们所要面对的敌人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我们自己的心。

如果我们失去了信心和勇气,那么即使再强大的敌人也会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

因此,我决定献上我的宝刀一柄,以示我对你们的信任和鼓励。

”。

说罢,曹操亲自将手中的宝刀取下,高举过头。

这柄宝刀乃是曹操的心爱之物,曾经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也见证了他的荣耀。

将士们看到曹操如此做,心中无不感动和震撼。

曹操继续说道,“这柄宝刀是我信任你们的象征,也是我对你们的鞭策。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怕牺牲,必定能够战胜强敌,取得最终的胜利。

”。

曹操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内心,他们纷纷表示愿意以此为信仰,决心与曹操一同战斗到底。

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再次振作起来,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曹操献刀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袖的魅力和号召力是无穷的,他的一言一行都能深深地触动人心。

曹操的这一举动,不仅振奋了士气,更是展现了他的胸怀和智慧。

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将士们的信任和忠诚,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典范。

曹操献刀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个领袖不仅要有过人的智慧和胸怀,更要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士兵们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在战场上取得最终的胜利。

《曹操献刀》教案分享:历史与现实交错的人物形象探讨

《曹操献刀》教案分享:历史与现实交错的人物形象探讨

《曹操献刀》教案分享:历史与现实交错的人物形象探讨。

一、故事背景曹操献刀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

那时候,天下大乱,朝廷内部也是鱼肉之争。

当时的朝廷由于腐败和内部矛盾,逐渐失去了控制权。

曹操作为时代的巨头,执掌一方,是当时的名将,被誉为“辅国将军”。

二、故事分析1.曹操为何要献刀?故事中,曹操为了表示自己对汉献帝的忠诚,决定献出他自己的宝刀。

曹操丢掉宝刀,也就丢掉了他作为一个武将的尊严和荣誉。

但是他却认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是比一把宝刀更重要的东西。

在很多方面,曹操是一个很典型的中国人。

他重视礼仪,也是一个信奉忠诚和国家利益的人。

他认为,在一个时代的动荡和混乱中,只有通过团结和信仰,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

2.曹操的形象故事中,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

他既是一个人才,又是一个恶棍。

他作为一个武将,秉承着忠诚与勇敢的品质,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官场上非常圆滑。

曹操在历史上被评价为一个英明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将领。

但是,他也有很多的负面形象,例如残暴和无情。

他判死刑,封建和拷打都很多。

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是非常复杂的,同时也是可以借鉴的。

他的形象使我们看到了历史和现实的交叉和交错,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从曹操的形象中看到,人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画面。

3.曹操的价值观故事中,曹操的价值观显得非常高尚和正义。

他深深地理解了一个人应该如何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的道理,真正成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人士。

同时,他还表现出了充分的爱和尊重,向汉献帝献上自己的宝刀,也表明了他真实的想法。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有些人把财富和权力视为唯一的追求。

然而,像曹操这样的人物,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三、教学建议1.了解这个时期历史的背景。

在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争夺权力的背景。

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故事的内容,并且有更好的思考和发现。

2.引导学生探究曹操这个人物形象。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第四章《三国演义》选读,具体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该章节详细描绘了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夕,为取得袁绍支持,向其献上宝刀的经过,展现了曹操的智谋和胆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理解其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言文的理解,曹操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曹操献刀的意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曹操献刀》原文及注释、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简要介绍官渡之战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曹操献刀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献刀》的原文,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曹操,如何说服袁绍接受献刀。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时的言行举止,探讨其智谋和胆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曹操献刀》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主要内容:故事背景: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智谋:献刀取得袁绍支持人物形象:曹操的智谋与胆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曹操献刀》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曹操献刀时的心理活动,结合历史背景,评价其智谋和胆识。

2. 答案:(1)见教材注释。

(2)曹操在献刀时,充分考虑到袁绍的心理,以退为进,表现出极高的智谋和胆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较好,但在分析曹操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今后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其他关于曹操的章节,深入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曹操献刀好词好句

曹操献刀好词好句

曹操献刀好词好句
曹操献刀好词有:高大威猛,做事果断,七星宝刀,削铁如泥,急急忙忙,果然,愿意,结拜兄弟,一路辛苦,动弹,款待。

曹操献刀好句有:
1.大丈夫以信义为重,今日所献之刀,乃是曹操家传之宝,特在此献,以表忠心。

2.汉朝国运已危,董卓篡逆,奸臣横行,我曹操虽不能够匡扶天下,但也愿以此刀,痛击奸贼,为民除害。

3.此刀锋利无比,能够一击必杀,今日献上,愿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4.此刀虽然珍贵,但我曹操愿意将之献上,以表明我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5.在这个乱世之中,只有以忠诚和勇气为底线的人才能够立足,我曹操以此刀为证,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尽一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
自从清人毛宗岗称“曹操奸绝,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后,人们常常爱用一个“奸”字来概括曹操形象的性格特征。

其实,《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也不是“奸”到了极点的扁平人物,而有着复杂个性特征的立体形象。

汉人许劭评之为“乱世之奸雄”,其性格内涵有“奸”和“雄”两个层面。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奸”(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等)中有“雄”(有胆识、重谋略、讲忠义、视死如归等),并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引导学生运用“微观方法”分析小说节选部分曹操形象。

2.探究曹操“经典名言”及相关评论,认识其自私与残忍。

3.通过示例形式引领学生用“回目语言”对小说情节概括。

课前预习:虽然《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但仍有些词语学生需要查阅工具书才能理解。

因此,课前预习的主要内容确定为: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字;②了解“曹操献刀”之前相关情节。

一、导语设计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的,大江只能淘尽英雄的物质形体,他们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将永远流传。

虽然英雄们已淡漠在历史的云烟里,但我们通过亲近经典的方式,可以感受到他们激荡而又多彩的生活,触摸到他们跳动的脉搏。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三国时代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曹操。

二、文字疏通
教师引领:预习时还有哪些文字不理解,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学生质疑、解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匡正。

教师准备(略)
(设计说明:虽然《三国演义》是白话小说,可仍然有难以理解的、重要的词语需要掌握。

此环节主要是引领学生积累重要词语,为今后阅读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献刀原因
教师设问:课文开始说“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董卓弄权”是曹操献刀的原因。

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相关情节?
学生介绍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准备:“董卓弄权”指董卓把持朝政、逼杀大臣,然后又废掉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然后又杀死汉少帝、何太后和唐妃,并且在阳城屠杀百姓。

(设计说明:此步骤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董卓残害天下、肆意妄为的恶行,知道曹操献刀势在必行,为分析曹操形象、认知曹操性格奠定基础。


四、曹操形象
㈠.分析方法:
教师设问: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发言,教师进行引导与修正。

教师准备:分析人物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小说正面刻画人物,主要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等;二是作者侧面描写人物,主要包括别人评介、他人衬托、环境烘托等析。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分析人物形象的“微观方法”,给学生分析曹操形象确立一个支点。


㈡.分析人物:
教师引领:清人毛宗岗称评点《三国演义》时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

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曹操奸绝,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孔明智绝,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云长义绝,古今战将中第一奇人。

”其实,对曹操“奸雄”的评价早已有之,陈寿在《三国志》中引用孙盛《异同杂语》所记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请根据《曹操献刀》的内容,扣住曹操的“奸”或“雄”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学生发言时,教师应适时给予引导、评价,要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碰撞将问题引向深入。

教师准备:
①如何看待曹操行刺时“惧卓力大,未敢轻动”的心理?
——曹操行刺不是玉石俱焚式的,与伍孚“殒命式刺杀”不同(教师适时出示“伍孚刺杀董卓”文字),他有一个底线,即以保住自身的安全为前提。

如此,就与他在王允府的“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言论相乖戾,这恰好体现了他性格的复杂处:英勇又自私,不愿用自己的生命作一个未知数的赌博,他不是封建社会严格意义上的忠臣义士。

②曹操刺杀董卓为什么要用“七宝刀”?
——曹操行刺董卓要借用王允“七宝刀”,可能因其刃“极其锋利”,能穿透铠甲,便于一举成功。

但从曹操行刺不成时的权变“献刀”行为可以看出,“其所以请宝刀者,预为地也。

献刀之举,未必不在曹操算中”(毛宗岗语)。

曹操献刀的行为,与回答董卓时说的“马羸行迟耳”一样:都是早有谋划,为自己留下退路,可谓“妙算如神”“确是奸雄”(毛宗岗语)。

同时,曹操预测自己将有献刀之举,那么势必将置王允于危险境地,这充分表现了置他人于不顾的自私。

③曹操对陈宫慷慨陈词真心还是假意?
——曹操在王允府所言“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

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

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多为激愤豪壮之语,而在中牟县对陈宫大义凛然的话语就多了些虚浮,其主要目的是想感动陈宫,让他释放自己,此为“奸”之表现(毛宗岗对“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

何必多问!”一句评曰“此县令须以此言动之,奸雄眼力如此”;对曹操“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一语评曰“偏是奸雄会说道学语”)。

但在那种处境下,能够做到临危不乱的慷慨陈词,倒是颇为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精神与胆识,此乃“雄”之体现(毛宗岗对曹操“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之语评曰“词直气壮”),这一点在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曹操的实际行动作了诠释。

(设计说明:采用学生主体活动的方式,在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锐感和良好的思辨习惯。

曹操形象在人们心中“奸”的一面较突出,而对“雄”的一面缺乏认知,所以在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解读具体情况,引导他们进行观点碰撞。


㈢.拓展材料:
教师出示以下三则材料,让学生体味曹操“奸雄”特征:
材料之一: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

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第,作中风之状。

叔父惊高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嵩信其言。

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

因此,操得恣意放荡。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

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不避豪强,皆责之。

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

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三国演义》第1回)
材料之二: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

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

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三国演义》第30回)
材料之三: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方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唯修[杨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三国演义》第72回)
(设计说明:拓展以上课外材料,意在扩大学生的视野,更多地了解小说对曹操的刻画,从而使学生对曹操性格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知。


㈣.问题探究:
探究问题:对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之语,毛宗岗评论:“读书者至此,无不诟之、詈之,争欲杀之矣。

不知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试问天下人,谁不有此心者,谁复能开此口乎?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

’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而此曹之口是心非,而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

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

”易中天教授评说:“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

”请对曹操的话及毛、易二人的点评进行评析。

教师准备: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因为“庄后有磨刀之声”“缚而杀之,何如?”等信息产生的误会,对此应情有可原。

曹操杀吕伯奢表面看是出于“自保”的无奈,实质是严重的自私心理和残暴的内在性格的体现。

“自保”并不是杀人的理由,否则,罪犯为了“自保”杀死追捕的警察也就可以心安理得、逍遥法外了。

“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一句,是曹操杀了人之后的自我开脱和极端自私心理的反映。

毛宗岗的评论只是强调曹操是个真实的小人,反映出他人性方面存在着“真”,但他在道德、人伦方面有着严重的缺失。

(设计说明:本探究题意在让学生通过对曹操的话以及毛、易的评语进行思辨,形成自己独具的批判意识,认清人性的真与道德的善之间存在的矛盾,弄明“伪君子”与“真小人”的人性缺失,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五、情节概括
活动内容:先梳理小说的基本情节结构,然后采用小说“回目”的式样对节选部分的情节(即“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四个部分)进行概括。

要求:准确概括情节、工稳使用对仗。

学生就拟定的情节“回目”发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容、对仗方面进行评析。

(设计说明:该环节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的形式,对小说情节与人物性格作总体把握,以便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