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总复习-考试重点1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1.肝主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主要作用是调畅全身气机。
2.肝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起主要作用)、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3.脾统血的含义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
4.气血生化之源是脾。
水谷之海是胃。
5.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6.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所化生,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虚。
7.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寒邪。
8.九味羌活汤主治风寒夹湿。
9.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肺、脾、肾、肝有关,心与痰饮形成关系较小。
10.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1.真实假虚又称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又称至虚有盛候。
12.风邪致病易于侵袭阳位。
13.“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
“行”即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15.“假神”提示阴阳即将离绝。
16.气血不足面色呈白色。
17.阴虚火旺的舌象是舌红少苔。
18.声音高亢有力,连续不断多见于实证。
19.脉型阔大,来盛去衰的脉象是洪脉。
20.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多见于疟疾。
21.盗汗的表现是睡时出汗,醒时汗止。
22.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测知患者病证的诊察方法。
23.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的各种自觉症状和病史,搜集病情资料,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24.大黄不具备的功效是清肝杀虫。
25.表里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寒热辨别疾病性质;虚实辨别邪正盛衰;阴阳为总纲。
26.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见症为辨证要点,证属心脾两虚证。
27.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是精气。
28.心肾阳虚证以心悸怔忡,腰膝酸冷,浮肿尿少与虚寒见症为辨证要点。
29.症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苔﹐脉细数宜首选天王补心丹。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doc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2.四气:指药物具冇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耍概念Z-o3.津液:是机体一切止常水液的总称,包扌舌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止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O4.屮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
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描,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6.阴阳:屮国古代文明屮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索。
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具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一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二、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体窍志夜的关系(标题式的概述)1 •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五行属火,心在休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
2.肺:肺主肃降,肺藏魄,五行属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帅在液为涕,帅与秋气相通应。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基本知识点(一)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3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4事物五行属性归类5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6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五脏:心、肝、脾、肺、肾8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9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0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11血的功能:1.濡养滋润 2.充养精神12气与血之间的关系: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4.血能载气5.血能生气。
13十二经脉名称14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15火热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易伤津耗气 (3)易生风动血 (4)易致肿疡16“四诊”:望、闻、问、切17望舌形包括:胖瘦、老嫩、裂纹、齿痕、芒剌。
18望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
19中国人的正常面色: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
20疼痛的性质①胀痛是气滞疼痛的特点②剌痛是瘀血疼痛的特点③隐痛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④绞痛多是邪盛阻滞气机所致⑤重痛、酸痛:多由湿邪阻滞经络引起⑥冷痛、灼痛:疼痛有冷感属寒证;疼痛有灼热属热证。
21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
其基本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至,约每分钟60~90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22浮脉——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弱,脉搏显现部位浅表。
主病:表证,亦主虚证。
23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实热、食滞。
24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质地优良的药材。
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云南的茯苓,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湖北的蕲蛇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并冠以产地名称。
中医药学概论_总复习_考试重点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是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
17、中医七情与七情内伤有什么区别?
答:中医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的情志变化。正常人都有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七情内伤:可以引起疾病或加重病情的异常精神情绪。如果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超过人体的生理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0、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合膀胱、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东气相通应。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总论)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药物毒性四气寒热温凉,又称“四性”。
药物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和缓的一类药。
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舌的味觉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
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
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①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②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辛:(麻黄):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等多具有辛味。
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甘:(甘草)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石之毒等。
酸:(乌梅)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等。
苦:(大黄)有泄热、燥湿、坚阴的作用。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则包括援物比类和司外揣内。
中医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XXX四大家包括“寒凉派”XXX。
“攻下派”XXX。
“补土派”XXX和“养阴派”XXX。
温病四大家则是XXX、XXX、XXX和XXX。
整体观念是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而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气机则是指人体内部的生命能量和生命活动,其基本形式包括气血、津液、精神和形体。
答:肝肾有密切的关系。
肝主疏泄,肾主排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
肝肾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肝藏血,肾主纳气,肝气疏泄,肾气固摄等方面来体现。
脾肾也有密切的关系。
脾主运化,肾主水液代谢,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
脾肾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脾主升清,肾主纳气,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排泄水液等方面来体现。
答:中医治则是指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其含义是指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
其内容包括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药物运用等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则的核心,是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然后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是指针对不同的证型,根据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如清热解毒、温阳散寒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药物运用是指根据病情特点和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中药或中成药进行治疗。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律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 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
.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0∙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 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
IL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 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二
寒为冬季的主气。当寒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湿为长夏的主气。当长夏这种自然气候使人发病时称为湿邪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易阻气机。4、湿性趋下易 袭阴位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当火热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为火热邪气或温热邪气
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以阴阳来区分脏腑,脏为阴,腑为阳,一阴一 阳配一脏一腑,由经络相互络属而成表里。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将脏腑概括为五大系统。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
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中医药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1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药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一门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基本诊断方法,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代表方剂。
2中医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题,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与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与保健的综合性学科。
3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4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5中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没有经过加工的原生药材,主要包括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具有天然药物属性。
6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
7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8方剂学:是研究与阐明方剂基本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等相关知识的学科。
9辩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药学史概要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2:《难经》,是另一部中药医学典籍。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4:《脉经》,王叔和。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5:《诸病源候论》,巢元方。
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6:《千金要方》,孙思邈。
7:《药典》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杲、朱丹溪。
8:《本草纲目》李时珍。
9:《医林改错》王清任。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和【辨证论治】。
第二章阴阳五行1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间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之中古代哲学理论。
2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概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于阐述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药学呢,就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简单说就是研究那些能当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啥的知识,像咱们常见的人参,了解它有啥作用、长啥样、怎么用就是中药学要做的事。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领域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用药用错了,治病就变成害人了,只有掌握好中药学知识,中医大夫才能准确开药,把病治好。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学说,因为中药的功效很多时候是跟这些理论挂钩的。
比如说,寒性的药可能就用于治疗热性病症,这就跟阴阳平衡有关系了。
④应用价值:就拿咱们平时感冒来说吧,如果懂得中药学,就知道感冒初期风热感冒可以用金银花来清热解毒。
在实际生活中,对养生保健、疾病治疗都特别有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药学在中医这个大知识体系里就像大厦的基石。
中医是用中药、针灸、推拿这些方法治病的,中药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诊断学关系紧密。
通过诊断知道是啥病啥证型,然后根据中药学知识选药。
像诊断是脾虚证,那就得找那些健脾的中药,像白术。
还和方剂学密切相关,方剂就是各种中药搭配起来发挥作用的。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掌握众多中药的复杂功效和主治病症。
因为很多药名字相近功效却不一样,比如说肉桂和桂枝,肉桂主要是温肾助阳,桂枝更多是发表解肌。
重点就是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多时候会直接考某味中药的功效主治,或者给出一个病症让你选药。
还可能考配伍的原则和禁忌。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中药的性能这个概念,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啥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每种都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说辛味的药有发散的作用,就像辣椒吃了人会出汗一样。
②特征分析:以四气为例,寒性药能清热泻火,像石膏,如果你发烧舌头红,那就可能需要用寒性的药。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名词解释1、四气:指寒、热、温、凉4种药性2、五味:指辛、甘、酸、苦、咸5种药味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的统称4、八纲辨证: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辩证方法疫疠:又称瘟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七情:即喜、怒、哀、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健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
闻诊:是指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和气味变化的诊病方法。
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以及现在症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查疾病的方法。
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切按病人脉搏以探测脉象、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有“定位”特点。
升降浮沉: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一种性能。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问答题: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脏:心:主血脉;主神态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六腑: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案例辨析(处方组成、辩证分析、治病机理、功能主治)四物汤熟地黄12g 当归白芍各9g 川芎6g方中熟地甘温味厚,其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为君药。
当归补血养肝,活血调经,为臣药。
佐以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合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
四药配伍得当,补血而不滞血,为补血的常用方,又为调经的基本方。
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症,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女子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不行,少腹作痛,舌淡,脉细玄或细涩。
中医中药学复习重点
20XX年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考试重点整理第一节:中药的性能四气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的作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第二节五味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第三节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炮制和配伍: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中医药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司外揣内,试探与反证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1.阴阳五行五行特性:木:木曰曲直,木具有能屈能伸、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特性,用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及现象火: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土:土爰稼穑,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是孕育、长养、承载万物的基础金:金曰从革,金具有坚劲、清肃、收杀的特性水: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万物,向下流行的特性。
相生相克:肝心脾肺肾,胆肠胃肠胱(三焦),目舌口鼻耳,怒喜思悲恐,风暑湿寒燥,春夏长夏秋冬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2.气血津液气的分类:元气(原气,真气,肾),宗气(大气,胸),营气(荣气,化血),卫气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精微之气。
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即功能之气。
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气与津液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津血同源血的生理功能: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此外,血是神的主要物质。
3.脏腑经络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主神志:心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起着主宰作用。
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华在面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调节的作用。
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然后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讲富含氢气的血液输布到全身。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2.四气: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中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
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6.阴阳: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二、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体窍志夜的关系(标题式的概述)1.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五行属火,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
2.肺:肺主肃降,肺藏魄,五行属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与秋气相通应。
中医药概论复习重点
一、绪论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经典著作是什么?答: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
二、“金元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医家?其各自属于哪个流派?答:分别为1、刘完素----寒凉派,代表作为《素问玄机原病式》;2、李杲----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3、张从正---- 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4、朱震亨----养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及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答:1、分别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五、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是什么?答:中医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形体和官窍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由经络把它们联系起来,在经络和脏腑中运行着气、血和津液。
正是依靠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滋养,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
六、何谓中药?答:中药是指以天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要来源,在中药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统称。
七、何谓中药学?答:1、广义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形态、产地、产季、栽培饲养、加工、鉴别、成分、性能、功用、药理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侠义是指研究中药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八、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叫什么?问世何年代?载药多少种?以何方法分类?答:叫《神农本草经》,问世于东汉末年,载药365种,以药物三品分类法分类》。
九、《新修本草》又叫何书?是我国第一部具有何性质的药学著作?作者是谁?全书载药多少种?答:叫《唐本草》,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
作者为苏敬、李季,共载药850种。
十、代表明朝药学成就最高的药学书籍叫何名?作者是谁?载药多少种?答:《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
十一、《本草纲目拾遗》是何人所著?问世于何朝代?全书共载药多少种?答:赵学敏所著,问世于清朝,共载药921种》十二、当今我国最大的药学著作叫何名?何年问世?全书共多少卷?载药多少种?答:《中华本草》,问世于当代(1999年9月)。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一、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1.中医药学的起源:介绍中医药学的起源,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巫医、神医等,以及中医药学的发展轨迹。
2.中医药学的思想:阐述中医药学的主要思想,即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六经理论等。
3.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了中医药学自古代的黄帝时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包括不同时期的重要医家、医书等。
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学说:介绍了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与中医药学的关系,解释了阴阳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2.五行学说:阐述了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互生互克关系,以及与中医药学的应用。
3.人体经络学说:讲述了人体经络的形态、分布、功能,以及经络与诊断、治疗的关系。
4.中医病机学说:介绍了中医病机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证候等,以及与西医病理学的对比。
三、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2.方剂学:介绍了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汤剂、散剂、丸剂、煎剂等,以及方剂的组成与应用。
3.针灸学:讲述了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针灸的作用机制、穴位选取和刺激技法等。
4.推拿学:介绍了推拿学的基本理论和手法,包括按摩、推拿、拔罐、刮痧等,以及推拿的应用领域。
四、中医药学的现状与发展:1.中医药学的现状:概述了中医药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包括中医药学的教育、科研、临床应用等。
2.中医药学的国际化:介绍了中医药学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医药国际化的挑战和机遇。
3.中医药学的未来发展:讨论了中医药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临床应用、市场发展等。
总之,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初步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奠定基础。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第Ⅰ卷【闭卷】总复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等内容。
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类生存需要的产物。
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发展,中医药学在基础理论方面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___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指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中医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___四大家包括“寒凉派”___、“攻下派”___、“补土派”___和“养阴派”___。
温病四大家包括___、___、___和___。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思维方法,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界和社会密切相关。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通过辨别病情的不同表现,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答:治法是指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中医的常用治法包括以下几种:①清热解毒法;②泻下通便法;③温阳散寒法;④祛风除湿法;⑤补益虚损法;⑥化痰止咳法;⑦活血化瘀法;⑧安神宁心法。
这些治法都是根据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原则制定的,能够针对不同疾病和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确定的具体治疗方法。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治疗方法总结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方法,在临床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伤寒论》《金匮要略》。
3.阴阳是什么,阴阳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是指对自然界中两种既相关又相对的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或运动趋势的概括。
4.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轻清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的、或起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属阳;凡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重浊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物质的、或起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属阴。
5.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6.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色泽称为主色,属于个体素质。
7.客色:随着生活条件、外界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面部色泽也相对应地出现改变。
8.畏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可以缓解。
(内寒,实寒)9.恶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可以缓解。
(外感,表邪)10.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
11.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其义有二,一是真实滋味,药物实际不止五种味道,还有淡、涩二味,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淡为甘之余,分别附于其后,乃称五味,与五行、五脏等相应。
二是赋味,即人为加上的,用以标识药物性能,即味辛辣的药物,多能发散、行气活血,为标明药物功效,其他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论其实际滋味如何,一律标记为味辛。
1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3.自汗:患者白天并非因运动、日晒、厚衣等原因而常自汗出。
伴见畏寒、神疲乏力,属气虚或阳虚。
自汗是腠理疏松,外卫不固,或气虚失于固摄所致。
14.五行的生克制化:相生、相克、制化。
1)相生(母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15.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乘(过度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16.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17.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血脉是精神物质的基础)2)心主神志18.脾的功能:一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二脾主升清,三脾主统血。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
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题1.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2.四气:指药物具有得寒热温凉四处药品性,它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3.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中医治疗的八法: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
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5.方剂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6.阴阳: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7.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8.脏腑: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构成人体的基本机制——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等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9.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二、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与体窍志夜的关系(标题式的概述)1.心:心主血脉,心藏神,五行属火,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心与夏气相通应。
2.肺:肺主肃降,肺藏魄,五行属金,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与秋气相通应。
中医药学概论大一知识点
中医药学概论大一知识点中医药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中医理论、中草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药学概论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中医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阐述,解释了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2. 中医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通过观察、听诊、询问、触诊等方式,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情和辨证施治。
3. 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二、中草药学1. 中草药的分类与鉴定:中草药按草本、木本、动物、矿物等分类。
学习中草药的分类和鉴定方法,是学习中草药学的基础。
2. 中草药的性味归经:中草药根据其性味分类,一般包括寒、凉、温、热、平五味,每味又可以归入五脏六腑的经络。
掌握中草药的性味与归经,有助于理解其药性和适应症。
3. 常用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学习常用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包括药物特点、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三、方剂学1. 方剂的定义与分类:方剂是将中草药按一定的配伍关系配制而成的药物。
方剂可分为煎剂、丸剂、散剂、蛋剂等多种剂型。
2. 经典方剂与现代方剂:学习经典方剂,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对理解中医经典文献的精华和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了解现代方剂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诊疗水平。
四、针灸学1.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学习针灸学的历史渊源,了解针灸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于理解其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 针灸的基本操作:学习针灸的基本操作,包括选择穴位、插入针刺、得气与规法等。
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是进行针灸治疗的前提。
3. 针灸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针灸治疗通过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和经络气血流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学复习概要
中医药学概论重点整理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⑤诊断上:察外知内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③用于疾病的诊断;
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自然界
五 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脉 五液 五神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弦 泪 魂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洪 汗 神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缓 涎 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忧 浮 涕 魄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沉 唾 志
20、什么是痰饮?什么是瘀血?
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瘀血:泛指体有血液停滞。
凡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以及存留在体没有消散的离经之血,都称为瘀血。
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21、什么是四诊?
答: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22、简述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
答: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水饮证、瘀血证。
23、脏腑在舌面上是如何分属的?请简述病理性舌色的主病?答:舌尖分属心肺;舌中分属脾胃;舌根分属肾;舌的两边分属肝胆。
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绛舌主热证;
深红为绛,舌色愈红说明热势愈甚;
青紫舌主热证、寒证、瘀血证。
24、何谓八纲辨证?说出八纲辨证的意义?
答: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对疾病的病因、部位额、性质和正邪斗争消长情况,进行分析归纳诊断为不同病证的辨证方法。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浅深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