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平仄规律

合集下载

诗歌的平仄规律

诗歌的平仄规律

诗歌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分为以下几种:
一、以一平两仄(特殊平仄)为主:例如四言诗、五言诗等,以一平两仄为主体节奏,运用平仄呼应起精致的句式美;
二、以平仄仄平为主:例如苗句、燕句等,主要是以仄平仄平作为节奏,运用仄平仄平,表达着抑扬顿挫、响亮清脆的句式美;
三、以仄平为主:例如,酒泉子曲等,以仄平为主,表现出缓慢而柔软的句式美;
四、以仄仄平平为主:例如司马相如口号等,以仄仄平平的节奏,表现出抑扬顿挫、轻柔婉转的句式美;
五、以仄语平语为主:例如大抵咏等,以仄语平语的形式,表现出抑扬顿挫、缓慢低回的句式美;
六、以平平仄仄为主:例如屈原楚辞等,以平平仄仄的节奏,表现出节奏明快、句式切分精致的句式美。

以上就是古诗歌的平仄规律,是古人在创作诗歌时和古人在诵读诗歌时都非常重视的一项规律,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表达方式和节奏感。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

有关古诗的“平仄”规律
有关古诗的“平仄”规律如下:
1.平仄交替:在句中,平声字和仄声字要交替出现,以形成节奏感。

一般来说,上句的
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下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反之亦然。

2.平仄对立:在两句之间,平声字和仄声字要相对立,即上句的平声字对应下句的仄声
字,反之亦然。

3.粘对规律:在两联之间,下一联的首句的第二个字要与上一联对应的字的平仄相同,
这称为“粘”。

但要注意的是,粘的前提是对句的平仄与上一联的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4.避免三连平或三连仄:在句中,不能出现三个连续的平声或仄声字。

但在古诗中,特
别在一些古风或现代诗歌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或音韵效果,有时会故意违反这一规则。

5.入声字的处理:在古代汉语中,入声是一个特殊的声调,它不同于平声和仄声。

在古
诗中,入声字通常按照平仄规律进行处理,即遵循粘对规律和平仄交替规律。

但由于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有入声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处理入声字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根据方言或历史语音资料来判断其平仄属性。

古诗词的平仄

古诗词的平仄

古诗词的平仄
古诗词中的平仄指的是声调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部分。

在古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的规律和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是古诗词中声调的两大类。

平声指的是声调平直,没有高低变化,而仄声则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有高低的变化。

在古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的规律和格式,称为格律。

一般来说,律诗和绝句都有固定的平仄格式,例如律诗的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绝句的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除了律诗和绝句外,古诗词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平仄格式,例如词牌的平仄格式就比较复杂。

总的来说,平仄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为了达到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的效果。

古诗韵律要求

古诗韵律要求

古诗韵律是指古诗的音韵规律,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古诗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诗韵律要求如下:
1. 韵脚要对仗。

古诗的韵脚是指诗句末尾的韵母,要求对仗,即同一句中的两个韵脚要相同,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 韵律要平仄相间。

古诗的韵律要求平仄相间,即每个字都有平声和仄声之分,平声和仄声要交替出现,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 韵律要求字数相同。

古诗的韵律要求每句字数相同,一般为五言或七言,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韵律要求意境优美。

古诗的韵律要求不仅在音韵上要求对仗、平仄相间、字数相同,还要求表达出优美的意境和情感,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总之,古诗韵律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要求在音韵、字数、意境等方面达到一定的规律和要求,使古诗在语言形式和艺术感染力上更加卓越。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上下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上下、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根底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X 禹锡的?酬乐天XX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

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

“△〞表示是韵脚字。

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一样,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诗词曲赋(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诗词格律平仄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诗词格律平仄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诗词格律平仄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格律平仄,以及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如下:1、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2、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3、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5、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6、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7、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诗词格律平仄一览表诗词格律平仄一览表仄仄平平仄(平仄脚)平平仄仄平(仄平脚)仄仄仄平平(平平脚)平平平仄仄(仄仄脚)第一种平仄格式诗词格律平仄:平仄脚 + 仄平脚 + 仄仄脚 + 平平脚《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诗词格律平仄,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诗词格律平仄,更上一层楼。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诗词格律平仄:“撷”为入声字,为仄声。

第二种平仄格式,首句用韵,在第一种诗词格律平仄的基础上将首句改为平平脚:平平脚 + 仄平脚 + 仄仄脚 + 平平脚《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黑”为入声字,为仄声。

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格律诗诗词格律平仄的平仄规定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对、不能失替等。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诗词格律平仄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另:诗中亦有可平可仄(以+表示)之处,要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指一般说来,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变。而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不可变。且仄声改作平声居多,平声改作仄声极少。
具体上:1。一、三不论较多,五不论较少。
2。一、三、五不论非无限制,而是多将仄声处改为平声。
3。句式1 1--1 1-最好不作改动,改为1 1 +-1 1-则除押韵字外,皆为仄声,犯孤平之病。
例如:诗词曲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如身无拘束起前晚路足交亲行锡答白宾客中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第五字本应平声字而用了一个仄声字起对句中第五字则必须用一平声字行进行对五言诗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一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中本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行对救
--1 1-?1 1--1 1-
要点:1。平与仄皆不得过三
2。两平两仄连用交互

古诗的平仄韵律

古诗的平仄韵律

古诗的平仄韵律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历经千年而不衰。

其中,平仄韵律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了古诗优美的节奏和和谐的音韵,使诗歌在诵读时能够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所谓平仄,是指汉字读音的声调。

在古代汉语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声调较为平缓;上声、去声和入声则属于仄声,声调有升降曲折的变化。

在格律诗中,平仄的交替和搭配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形成诗歌的韵律美。

例如,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律一般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通过平仄的交替,诗句在音韵上产生了起伏和变化,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韵律则是指诗歌中押韵的规则。

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诗歌在音韵上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光”“霜”“乡”押韵,韵母都是“ang”,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

古诗的平仄韵律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

它反映了古人对语言美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平仄韵律使古诗具有音乐美。

通过平仄的协调和押韵的运用,诗歌在诵读时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乐曲,能够打动人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其次,它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不同的平仄组合和韵律安排,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基调。

例如,仄声较多的诗句往往显得激昂、悲愤,而平声较多的诗句则更显平和、舒缓。

再者,平仄韵律增强了古诗的记忆性。

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音韵规律,使得诗歌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和传颂。

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和掌握古诗的平仄韵律并非易事。

一方面,现代汉语的声调与古代汉语有所不同,这给平仄的判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古诗的平仄韵律可能缺乏足够的敏感度。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共1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

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

“△”表示是韵脚字。

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

古诗平仄规律知识讲解

古诗平仄规律知识讲解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oo”oo・,“oo”"0002"0oo”oo・,“oo”"0002"0格式中“d”示平声字,“•”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①”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

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

“△”表示是韵脚字。

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

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

“△”表示是韵脚字。

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

古诗的平仄

古诗的平仄

古诗的平仄
古诗平仄规律是指古代诗歌中的音节平仄规律,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

平仄是指音节的轻重,平音为轻音,仄音为重音。

平仄规律是指诗歌中平仄音节的排列规律,是诗歌的基本韵律。

古诗平仄规律有以下几种:
1.七言绝句: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2.五言绝句: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3.七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4.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5.古体诗: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6.七绝: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7.五绝: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8.律诗: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9.古诗: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10.七绝律诗: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以上是古诗平仄规律的十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和欣赏古诗时,了解平仄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妙之处。

古诗平仄规律知识讲解

古诗平仄规律知识讲解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

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

“△”表示是韵脚字。

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

古诗的平仄规律(共1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

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

“△”表示是韵脚字。

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

平仄把握技巧

平仄把握技巧

平仄把握技巧平仄是指古代汉语文学中的音律规律,是一种声韵的变化形式。

在古代诗词中,平指声调平坦的读音,仄指声调拍紧的读音。

平仄的合理运用可以使诗词更加抑扬顿挫,表达更加生动有力的意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平仄把握的技巧和方法。

一、平仄的基本规则在古代诗词中,每个字都有平仄之分。

基本规则是,平声韵母组成的字为平字,仄声韵母组成的字为仄字。

平仄的组合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等等。

掌握平仄的基本规则是理解平仄把握技巧的前提。

二、平仄与韵律的关系平仄在古诗词中与韵律紧密相连。

平仄的把握要与韵律的要求相统一,即使在平句和仄句中,也要遵循韵律的要求来进行处理。

比如平句和仄句的数量要平衡,使整篇诗词在节奏和韵律上更加和谐。

三、平仄与意境的关系平仄的运用对于诗词的意境表达非常重要。

不同的平仄组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境,如平平仄仄的节奏可以表现出轻快活泼的情绪,仄仄平平的节奏则可以表现出庄重沉稳的氛围。

因此,在创作诗词时,根据所要表达的意境,合理运用平仄,可以更好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平仄的运用技巧1. 平仄变换:在一首诗词中,平仄的运用应具有变化和变通的特点。

可以适时变换平仄的格律,比如在前几句采用平平仄仄的节奏,后面转为仄仄平平的节奏,以达到意境的丰富和流畅的效果。

2. 对仗押韵:平仄的运用可以与对仗和押韵相结合,使诗词更加韵律优美。

在处理平仄时,要注意与对仗和押韵的关系,避免平仄与对仗和押韵之间的冲突。

3. 意境衬托:平仄的使用要符合所要表现的意境,要与作品整体的氛围相呼应。

通过对平仄的巧妙运用,可以突出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增强诗词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五、平仄的练习方法1. 诗词鉴赏: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古代诗词作品,可以感受到其中平仄的运用和变化。

可以选择经典的古诗词来进行朗读和模仿,加深对平仄的理解和把握。

2. 创作练习:通过自己的创作来练习平仄的运用。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题材和押韵的方式,通过练习来提升对平仄的掌握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平仄规律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字为两个平声字,也叫平平脚(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个字为平仄,也叫平仄脚。

(3)仄起首句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字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个字为仄平,也叫仄平脚。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因最后两个字为仄仄,也叫仄仄脚。

古诗平仄规律2下面举诗为例:第(1)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式(刘长卿《寄友人》)○○●●●○△新年草色远凄凄,●●○○●●△久客将归失路蹊。

●●◎○○●● 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 城孤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白乌啼。

⊙●○○○●●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第(2)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白居易《城上夜宴》)○○●●○○●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风月万家河两岸,○○●●●○△笙歌一曲郡西楼。

○○●●○○●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 从道人生都是梦,◎○⊙●●○△梦中欢笑亦胜愁。

第(3)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会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第(4)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七言律诗以首句起韵为正规格式,因而在这四种格式中,(1)和(3)为最基本的格式,(2)是把(1)的首句后三字进行顺序颠倒,即将(1)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其余不变。

(4)是将(3)的首句后三字顺序颠倒,即“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其余也没变化。

以上是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写律诗时可根据此规律进行创作。

当然还有一些手法将在后面谈到。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3(二)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比七言律诗的每句少两个字,也就是把七言律诗每句的前两个字去掉,就成了五言律诗,所以,五言律诗也是和七言律诗一样有四种格式。

以诗为例:第(1)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式(刘禹锡《闻新蝉》)○○●●△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

●●○○● 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 晴清依露叶,●●●○△晚急畏霞天。

⊙●○○● 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第(2)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3)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式(王维《送李使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 山中一夜雨,●●●○△树杪万重泉。

●●○○● 汉女输橦室,○○●●△巴人讼芋田。

○○○●●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第(4)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言律诗是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格式,所以第(2)种和第(4)种格式为最基本格式。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4三、绝句的平仄格式(一)七言绝句绝句是每首四句,也就是律诗的一半,同样也分为四种格式,其实就是律诗的每一种格式的前半首。

(1)平起首句入韵式(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窦巩《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当时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3)仄起首句入韵式(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王维《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相同,也是律诗的前半首。

(1)平起首句入韵式(李嘉祐《白鹭》)○○●●△江南渌水多,●●●○△顾影逗轻波。

●●○○● 落日秦云里,○○●●△山高奈若何。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李贺《莫种树》)○○◎●● 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

●●○○● 独睡南床日,○○●●△今秋似去秋。

(3)仄起首句入韵式(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5四、近体诗平仄的一些讲究(一)避孤平所谓“孤平”就是指在平收的句子里,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如七言诗中将“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式,很显然,由于第三字本应是平声字而由于在作诗时用了仄声字,使得整个句子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的毛病。

所以,在这样的句子里,第三字就不能用盘声字而是必须用平声字。

同理,在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里,也不能写成“仄平仄仄平”,这也犯“孤平”。

如果因为创作的需要,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必须用仄声字,就必须在七言的第五字或五言的第三字想法补救。

“孤平”是诗家的大忌,切记要注意。

在仄收的句子里,全句即使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只算是一个“拗句”,也就是不规整的句子。

(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近体诗的平仄口诀,是对七言诗说的。

意思是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以不论平仄,随意使用,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则必须按照声律规定的规则,该平声的不能用仄声,该仄声的不能用平声。

由此可知,在五言诗里面,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一口诀对初学写诗的人来说,确实很方便,但是并不能全面概括,但是像前面说的关于犯“孤平”的问题时,就是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这就不能随便用了,而是要注意不能犯“孤平”。

(三)拗救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不符合平仄规律的字都叫做“拗”字,但在近体诗中那些不论平仄的字,就不能算是“拗”字了。

只有在二四六分明而不分明时,一三五不能不论而不论了的字才算真正的“拗”字。

如果出现拗字,就必须进行补救,救过来以后就不算毛病了。

拗救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本句自救七言诗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

如“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中,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是对句中第三字用了仄声字“自”,则第五字就必须改用平声字“沙”,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起到了自救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此句中第一字本应是仄声而用了一个平声字“溪”,因其位置不重要,所以第五字必须进行自救。

五言诗中第一字拗则第三字救。

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中,本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出句中第一字用了平声字“挥”,那么第三字就要用一仄声字“自”进行自救,变成“平仄仄平仄”。

(2)对句相救七言诗出句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三字就将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

如“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李贺《南园》)中,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字“若”,对句中第三字就改用平声字“归”进行对救。

同理,七言诗出句的第五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五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

如“身无拘束起前晚,路足交亲行自迟”(刘禹锡《答白宾客》)中,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第五字本应平声字而用了一个仄声字“起”,对句中第五字则必须用一平声字“行”进行对救。

五言诗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一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

如“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中,本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不”,对句中第一字就改用平声字“何”进行对救。

五言诗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三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

如“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杜甫《促织》)中,本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字“甚”,对句中第三字就改用平声字“何”进行对救。

需要说明的是,对句相救都是仄拗平救,而没有平拗仄救的,因为如果平拗仄救就容易犯孤平。

(3)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再看前面曾举过的例子:“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中,出句的第五字本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竹”,对句的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自”,在对句中第五字“沙”就既自救了本句的第三字,又相救了出句的第五字,这就是一字两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