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中医内科中,活血化瘀疗法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血瘀和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各种疾病。

该疗法的核心是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和积滞,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对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进行浅析。

一、适应症(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二)糖尿病:活血化瘀疗法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减少糖化终产物的生成,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三)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炎、脂肪肝等。

(四)妇科疾病:如经期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等。

(五)骨科疾病:如骨质增生、骨折等。

(六)皮肤疾病:如湿疹、痤疮等。

(七)肿瘤:活血化瘀疗法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的抗癌能力,协助肿瘤治疗。

二、治疗方法(一)内用:通过口服中药或针灸等方法,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和积滞,治疗各种疾病。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桃仁、当归等。

(二)外用:如拔罐、刮痧、艾灸等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皮肤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缓解病痛的目的。

(三)其他:如穴位按摩、自我保健等,也能够帮助患者促进气血流通,消除瘀血和积滞。

三、注意事项(一)应按照疾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治疗期间应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以促进气血运行。

(三)应注意卫生,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四)应定期进行复查和检查,了解治疗效果和疾病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

四、结论活血化瘀疗法是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改善气血循环和代谢,消除瘀血和积滞,治疗各种疾病。

在应用该疗法时,应根据疾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严格控制治疗过程中的剂量和时间,保证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活血化瘀是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症状多发的病症中。

活血化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血液循环、清除血液中的淤血物质和瘀血,改善组织的营养供应,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面。

本文将从临床病例的角度来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的疗效。

病例一: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心肌梗死患者,男性,65岁,因胸痛1个多小时,在当地医院急诊科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出现心肌梗死,随即转运至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

经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同时合并轻度肝损伤和肾损伤。

给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黄芪、川芎、丹参等,加强血管扩张、增强心肌代谢功能、清除血管内壁血栓等,7天后患者病情好转,恢复程度良好,出院时指征出院。

此例患者因冠心病基础较差,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可能造成心肌梗死,加之治疗心肌梗死后并发肝肾损伤,治疗难度较大。

但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能够有效清除血管内壁血栓、增强心肌代谢功能,起到强有力的治疗作用,患者得到了满意的治疗结果。

病例二:肝硬化腹水患者,女性,60岁,因腹水、乏力、食欲减退入院。

经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

给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川芎、丹参、郁金等中药,加强血液循环、清除腹水中的淤血物质,同时与西医药物融合治疗,维持电解质平衡,促进肝功能恢复。

2周后患者腹水减轻明显,肝功能好转。

出院后继续随访治疗。

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治疗难度大并且易反复。

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可增加血液流通,改善肝脏局部循环,加速腹水的清除和消退,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针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更好。

病例三: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男性,70岁,因双下肢伸展时疼痛、酸胀,行走距离明显距离减少,入院。

经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闭塞性脉管炎,给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赤芍、玄参、红花等,同时综合运用针灸、理疗等物理疗法,行膏药贴敷加热治疗等,有针对性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组织代谢,增强组织供氧能力。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中医内科中活血化瘀疗法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活血化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概念,意为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瘀血消散。

该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因血液循环不良和瘀血阻滞所引起的疾病。

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活则通,瘀则阻”。

中医认为,血液不畅通或者有瘀血存在,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因此,活血化瘀疗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具体而言,活血化瘀疗法有多种方法,如中药,针灸和推拿等手段。

其中最常用的是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多种中药组合,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常用的药物有当归、赤芍、红花、桃仁、川芎等,这些药物的作用都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消散瘀血。

此外,针灸和推拿也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疗法。

针灸是通过针刺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消散瘀血。

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刺激穴位,达到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消散瘀血的目的。

活血化瘀疗法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因血液循环不良和瘀血阻滞所引起的疾病,如经期不调,痛经,子宫肌瘤,癥瘕,乳腺增生,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与血液循环和瘀血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活血化瘀疗法的治疗,能够达到较好的疗效。

总之,活血化瘀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医内科疗法。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要合理配合,遵循医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最新-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精品

最新-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精品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内容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

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

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

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石菖蒲等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组成复方,通过通络开窍,行气活血,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化载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的方剂,对痊愈出院者,经过几年随访,均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且能照常工作。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关于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法在中医的治疗八法中,属于下法和消法的范畴,此法是下法和消法之中的一种类型,而为瘀血蓄积而设者。

临床上以荣血离经,坯以留止,络脉瘀滞,血行不畅为病理特点的一切疾病。

在诊疗过程中,皆可应用本法治疗。

现在医学用于冠心病、脑血管栓塞、紫癜、子宫外孕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早在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下法(攻下瘀血)的记载。

《灵枢·水胀》篇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坯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之。

"这是关于治血祛瘀法的最早记载。

并且指出了病因是由于寒气客于子门,病理是由于恶血当泻不泻,坯以留止,治法是可导而下。

其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的血痹虚劳篇更明确地提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食。

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蜇虫丸治之。

仲景之意,非大黄蜇虫丸可以缓中补虚,盖因内有干血,阻止精微之输布,饮食不能为肌肤,虚症百出,用大黄蜇虫丸攻去瘀血,则营养自复、气血强壮,疾病自愈。

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清代名医王清任,对于瘀血的认识多所发挥,是善于应用活血祛瘀法的专家。

他创立了血府逐瘀、少腹逐瘀、膈下逐瘀等五个逐瘀汤,临床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是他一生的心血结晶。

他说:"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所制之方,均从实践中来,疗效很高,受到临床医家的推崇。

其后,唐容川《血证论》对于失血瘀血诸证加以总结,辩证用药,不偏不倚,极尽方治为集血证之大成者。

我们学习本法,在临床上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其中尤以妇科为要。

妇女主血,由于妇女的生理关系,月水胎产无不关乎血,以其多瘀血流止为患也。

如用于妇人少腹痛、徵瘕、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瘀血流注、腰腿酸痛等。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内科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主要针对血液循环不畅、血瘀等问题进行调理。

它通过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动,排除体内的淤血和瘀血,达到调理气血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中医认为,人体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血液滞留及瘀血,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调理体内的病症。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病症。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活血化瘀法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液黏稠度,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对于高血脂、高血压患者,活血化瘀法可以清除血管内的脂肪和垃圾,恢复血管的弹性,改善血液循环。

对于糖尿病患者,活血化瘀法能够改善微循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血糖水平。

活血化瘀法还可以用于治疗疼痛和炎症性疾病。

对于关节炎、风湿病等疼痛性疾病,活血化瘀法可以排除关节间的淤血,减轻疼痛。

对于炎症性疾病,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部位的代谢,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

在临床应用中,活血化瘀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实施。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比如桃仁、红花、当归等。

这些药物可以排除不畅的血液,恢复正常的血液流动。

可以通过针刺疗法来实施。

针刺疗法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可以通过推拿、艾灸等物理疗法来实施。

这些物理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加强气血的流通,改善病症。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内容: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

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

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

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石菖蒲等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组成复方,通过通络开窍,行气活血,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化载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的方剂,对痊愈出院者,经过几年随访,均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且能照常工作。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浅析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疗法是中医内科的一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各种疾病。

该疗法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瘀血症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从疗法的原理、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活血化瘀疗法进行浅析。

活血化瘀疗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激活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的改善。

中医认为,血液循环受阻会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再阻塞气血运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活血化瘀疗法主要是通过选择合适的中药,调节气血的运行,消除瘀血,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

活血化瘀疗法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活血化瘀疗法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活血化瘀疗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形成,缓解病情。

活血化瘀疗法还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

活血化瘀疗法可以改善局部气血循环,消除瘀血堆积,缓解疼痛和病症。

活血化瘀疗法还被用于肝胆疾病、肾病、眼科疾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活血化瘀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临床应用活血化瘀疗法前,需要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辨证施治,明确治疗的目标和方向。

对于不同的疾病,应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的选取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辨证施治的结果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在用药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剂量的掌握和给药的时机,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内科的一种较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血块、血瘀等血液方面的疾病。

该方法能够通过刺激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来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液方面的病理现象,促进身体健康。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范围广泛,可治疗的疾病很多,如肝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

此外,这种方法还能帮助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让身体更加健康。

在临床中,活血化瘀法通常会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使用,如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或中药治疗等。

其中,针灸、推拿等物理治疗能够起到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而中药治疗则可以通过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活血化瘀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以及性别等方面的因素,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过度使用药物或采用过度激烈的治疗方法,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本文将从活血化瘀的定义、治则、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疗法。

一、活血化瘀的定义活血化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通过活动血液、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的溶解和代谢,从而达到消除淤血、通畅经脉、促进气血流通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瘀血是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会导致血液不畅、经脉不通,引发多种不同疾病。

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不同病症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活血化瘀的治则活血化瘀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原则是活动血液、疏通经脉、消除瘀血。

其治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补气活血:首先要通过启动人体内的气血循环来活动血液,使其流畅通畅。

中药方剂“四物汤”中的当归补气活血,就是一例。

(2)行气活血:活血化瘀需要消除淤血,也需要通过行气来促进血液循环。

行气活血可以采取一些体育锻炼、按摩、拔罐等方法来实现。

(3)化瘀通经:淤血对经脉的影响十分严重,消除瘀血需要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来促进瘀血的代谢和溶解,达到通畅经脉的目的。

三、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活血化瘀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可以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的疾病,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病症:(1)中风:中风患者往往伴有血管阻塞、血栓形成等问题,活血化瘀可以帮助恢复血管通畅,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中风康复。

(2)痛经:痛经主要由于瘀血引起,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可以消除瘀血,缓解疼痛。

(3)淤血性皮肤病:例如银屑病、湿疹等,都属于淤血性皮肤病,采用活血化瘀的疗法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病情。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全身微循环障碍和瘀血,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淀粉酶活性,从而提高血糖控制水平。

四、注意事项使用活血化瘀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定制,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症状

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症状

中药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症状活血化瘀是中药领域中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瘀血症状。

中药活血化瘀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活血化瘀的适应症并提供使用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治疗方法。

一、活血化瘀的适应症:1. 血瘀证:主要症状包括疼痛、淤血、肿胀等,常见于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等妇科疾病,以及外伤、瘀血性皮肤病等。

适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有红花、当归、川芎等。

2. 淤血证:多见于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气血淤滞导致的各种疾病。

适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有桃仁、赤芍、丹参等。

3. 瘀血症候群:瘀血症候群是指多种不同原因引起的瘀血症状的综合表现,如心脑血管疾病、气血瘀滞等。

适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有桃仁、红花、三七等。

4. 内科瘀血:内科瘀血包括肝胆疾病、脾胃疾病等内脏瘀血。

适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有桃仁、红花、丹参等。

二、使用说明:1. 用法用量: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疾病选择中药进行活血化瘀治疗,一般采用口服剂型。

用量可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调整,一般成人每次口服剂量为15-30克,一日2-3次。

儿童用量应适量减少。

2. 注意事项:a.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五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b. 对特定中药成分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c. 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d. 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常用中药活血化瘀的制剂:1. 芪苈活血片:主要成分有当归、桃仁、红花等。

适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2. 血瘀康胶囊:由川芎、赤芍等中药组成。

适用于血瘀证引起的关节疼痛、淤血等症状。

3. 当归活血胶囊:主要成分有当归、乳香等。

适用于血瘀所致的闭经、痛经等妇科疾病。

4. 桃红四物汤:由桃仁、赤芍、当归、川芎等组成,适用于治疗瘀血证引起的各种疾病。

四、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中药活血化瘀治疗瘀血症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

观察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疗效活血化瘀是中医内科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其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

一、活血化瘀的适应症活血化瘀适用于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肝脏疾病、妇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心脑血管病是活血化瘀的常见应用领域之一。

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出血导致的脑部功能障碍,而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脑部供血,减轻损害。

活血化瘀在治疗肝脏疾病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可以调整肝脏功能,促进炎症消退等。

二、活血化瘀的治疗原理活血化瘀的治疗原理主要包括改善血液循环、溶解血栓、促进新陈代谢等。

中医认为,血液循环不畅是导致多种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活血化瘀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

活血化瘀还可以通过溶解血栓,减少栓塞的发生,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活血化瘀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炎症消退,修复损伤。

三、活血化瘀的常用药物活血化瘀的常用药物包括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滋润肠道、舒筋活血等作用,适用于心脑血管病、痛经等疾病。

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散瘀、活络止痛等作用,适用于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

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等作用,适用于妇科疾病、贫血等。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作用,适用于心脑血管病、风湿病等。

四、活血化瘀的疗效观察活血化瘀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可以减少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在肝脏疾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可以调整肝脏功能,减轻肝脏炎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可以调节女性生理周期,减轻经期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溶解血栓,促进新陈代谢等,适用于多种疾病。

活血化瘀的疗效也得益于其常用药物的协同作用。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论文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论文

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07-02活血化瘀这一治则是人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近年来经过实践和理论探讨,使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1瘀血1.1对瘀血的认识:所谓瘀血,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有所停积;二是指由于血液成分或性质的异常变化引起运行不畅的血液,通常谓之“污血”;三是指脉络的病变而造成的血行瘀滞不畅,即所谓“久病入络”;四是指已离经脉而未排出体外的血液。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亦可以是致病因素;其为病所涉甚广。

《内经》虽无瘀血一词,但有恶血、留血、衃血等名称,认为气血运行发生障碍时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素问·调经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内经》记载“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气血和为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也表现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气能生血、气能藏血”,“血为气之根、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充分说明了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汉·张仲景首先提出瘀血的病名及临床表现,开始用化瘀法治疗内外妇科多种疾病。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制定的桂枝茯苓丸、下瘀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大黄牡丹汤、温经汤、红花药酒、大黄蛰虫丸等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树立了典范。

隋唐时期,由于对外交通的发达、药物的交流,从国外传入了血竭、苏术、元胡、乳香、没药等作用很强的活血化瘀药。

《千金要方》中的犀角地黄汤、桃仁芍药汤、生牛膝丸、泽兰汤是主要由活血化瘀药物组成的新方。

唐容川著《血证论》详述了各种出血的证治,将消瘀作为治血四法之一,认为祛瘀与生新有辩证关系。

近代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三稜莪术解》“三稜、莪术化血瘀之要药。

”若治陡然腹胁疼痛、由气血凝滞者,可用三稜、莪术,不必以补药佐之。

《乳香没药解》“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疏通脏腑经络之要药。

试论王清任活血化瘀法及其临床运用

试论王清任活血化瘀法及其临床运用

用, 不为其部分所有 。如 王清 任所指之 ” 血府 ”原是 指横膈膜 , 以上 的胸 中而言 , 然而近人却根据 ” 脉为血府 ” 的理论 , 行气 将
活血 法 广 泛 应 用 于 各 种 疑 难 杂 证 之 中 , 对 临 床 的 实 际 意 义 其 早 已远 远 超 过 了 王 氏 分 部 论 治 之 外 。 即 之 无 论 痛 在 何 脏 何 腑 , 是证 则 用 是 法 , 有 自能 得 心 应 手 , 将 王 氏 治 瘀 数 法 简要 兹 分述如下 :
2 行 气 活 血 法 此 法 于 活 血 祛 瘀 中 , 以疏 肝 理 气 , 上 彻 下 , 达 气 机 佐 通 畅
《 方叙》 所说 :立通窍活血汤” ” 治头面 四肢周 身血管血瘀之证
立” 血府 逐 瘀 汤 ” 肚 府 血 瘀 之 证 。 并 对 少 腹 血 瘀 . 用 少 腹 治 ” 重 瘀 汤 治 疗 , 此 明确 的 分 部 治 疗 , 疑 对活 血 化 瘀 法 的 重 要 发 如 无
间 及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 速 红 细 胞 沉 降 率 。② 保 护 胃黏 膜 : 明 加 能
显 减轻 由盐 酸 引 起 的 胃 黏膜 损 伤 , 对 胃液 分 泌 量 、 但 胃液 总酸
致脾 胃运化 失常 , 胃与 十二 指肠 功 能失 调 . 使 日久 损伤 其 脉 络 , 使 胃肠黏膜 脱 落发 为溃 疡。枳实 的功效 应 用: 气 消 渐 破 积、 化痰散痞 。枳实的药理作 用中有抗 胃溃疡 的作 用, 枳实热
床。 试 论王 清任活血化瘀法及其 Nhomakorabea床运 用
赵 泽 恩 宋 琳 一
摘要 : 清代 中叶 著 名 医学 家王 清 任 所 著《 医林 改错 》 书 , 书 其 大 部 分 内容 都 专 为 论 治 瘀 血 证 方 法 , 为 后 人 称 道 , 管 王 氏错 一 该 多 尽 误 的将 横 膈 膜 认 为 ” 府 ”将 肠 系膜认 作 ” 血 , 气府 ”但 错 误 的理 论 却 产 生 了有 效 的 疗 效 , 书 中许 多 治 法 尚 能 重 复 , 活 血 化 瘀 这 , 对 在 个领 域 内影 响甚 巨。笔 者 在 多年 的 临床 生 涯 中取 得 了可 喜 的 收 益 , 文 章 写 出本 人 见 解 , 同道 给 予 斧 中 。 该 望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它可以调节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通、减轻疼痛等一系列作用。

在中医学中,血液是人体内养分通畅和运行的先决条件之一,活血化瘀则是保证血液畅通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本文将从活血化瘀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以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详细论述活血化瘀的治则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一、活血化瘀的基本原理从中医学角度来看,活血化瘀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加速血液循环,减少血流阻塞,促进瘀血代谢,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调理阴阳,使人体气血畅通的目的。

在中医学中,活血化瘀的疗效与中药的药性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具有活血化瘀药性的中药有通络、散瘀、散寒、托毒、益气等功效。

例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具有活血疏通作用的中药可以加速血流的循环,消除瘀血,减轻疼痛。

丹参、三七、龙血等具有止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可以减小血管的栓塞,消除瘀血,促进血液循环。

二、常见的活血化瘀方法1、中药治疗在中医学中,常常采用中药治疗来调理血脉、活血化瘀。

例如,手术后出现的血栓,可以使用四物汤活血化瘀;月经不调可以使用桃仁、川芎、丹参等具有活血通络的中药来治疗。

2、针灸治疗针灸也是一种常见的活血化瘀疗法。

针刺穴位可以刺激局部的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局部肿胀和疼痛。

例如,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中,常常采用针灸治疗来活血化瘀,缓解病情。

3、理疗治疗理疗治疗是指通过用物理方法来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从而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例如,康复治疗中的按摩、浴疗、热敷等均可以用来缓解肌肉疲劳,活血化瘀。

三、临床应用1、血栓症血栓症指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中药治疗中的四物汤、丹参等中药均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2、月经不调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女性气血失调导致的。

使用桃仁、川芎、丹参等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可以对月经不调产生很好的治疗作用。

2024年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2024年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

2024年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是中医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因气血瘀滞导致的各种疾病。

下面,我们将从活血化瘀治则概述、活血化瘀药物分类、治则临床应用范围、活血化瘀在内科应用、活血化瘀在外科应用、活血化瘀在妇科应用、活血化瘀在儿科应用以及活血化瘀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活血化瘀治则概述活血化瘀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之一,旨在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方法,消除体内的瘀血,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瘀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液在体内停滞、凝固,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

瘀血的产生与气滞、寒凝、热结等多种因素有关,而活血化瘀治则就是针对这些瘀血进行治疗的方法。

二、活血化瘀药物分类活血化瘀药物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活血化瘀止痛药:主要用于治疗因瘀血阻滞引起的疼痛,如川芎、延胡索等。

活血化瘀消癥药:主要用于消除瘀血形成的肿块、结节等,如三棱、莪术等。

活血化瘀调经药:主要用于治疗因瘀血导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如桃仁、红花等。

活血化瘀通络药:主要用于治疗因瘀血阻滞导致的经络不通、麻木不遂等症状,如鸡血藤、络石藤等。

三、治则临床应用范围活血化瘀治则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科,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凡是因瘀血导致的疾病,如疼痛、肿块、结节、月经不调、痛经、痹证、中风后遗症等,均可应用活血化瘀治则进行治疗。

四、活血化瘀在内科应用在内科领域,活血化瘀治则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肝病等。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中,瘀血常导致心脉痹阻,出现胸痛、心悸等症状,此时可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川芎等进行治疗。

在脑血管疾病中,瘀血常导致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此时可应用活血化瘀通络药物如鸡血藤、络石藤等进行治疗。

五、活血化瘀在外科应用在外科领域,活血化瘀治则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疮疡等。

活血化瘀治则在中医内科临床的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在中医内科临床的应用

活血化瘀治则在中医内科临床的应用【摘要】目的:本文对活血化瘀治则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方法:参阅了相关资料,对活血化瘀治则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中风、糖尿病、慢性肾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内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结果:活血化瘀在内科临床应用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结论:在治疗内科疾病时,可以很好的应用活血化瘀治则。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医;内科;临床【中图分类号】R82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242-01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中一项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对血行不畅、离经之血滞留等证候有着很好的疗效。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活血化瘀可以治疗血液流变异常、血栓、血管狭窄以及脏器出血等症状。

血瘀是内科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疾病,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本文对活血化瘀这种中医治疗方法在内科疾病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促进我国中医治则的推广,从而提高我国医疗水平。

1、活血化瘀治则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临床中比较多见,是由于心脉瘀阻导致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提倡采用中医活血化瘀的治疗方式。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这主要是因为导致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很多,常见的主要是气虚、气滞、寒凝、阴虚等,有时还会出现心绞痛。

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标本兼治的原则,用药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表现进行调整,不能随便滥用药物。

活血化瘀在治疗冠心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药品市场中,复方丹参滴丸对治疗冠心病有着很好的疗效,并且是美国FDA首个通过认证的中成药。

这也肯定了中医治疗方法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治疗冠心病时,有的医院也会介入先进的技术,比如动脉搭桥,这也使得传统中医治疗的活血化瘀方法的使用率有所降低,采用新的技术后,见效较快,但是无法保证不出现复流现象。

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活血化瘀治则,对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法进行了改进,重新证实了活血化瘀在防治血管重塑中发挥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中国运用活血化瘀这一治则已有悠久历史,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血瘀的总法则。

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瘀血病因病机的记载。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更详述了瘀血的病症和治疗方药,奠定了血瘀的辨证论治基础,又经清代王清任、唐容川的不断补充。

血瘀是指血液循环迟缓和不流畅的病理状态。

瘀血则是血不归经, 滞于脏腑、肌肤或停于血管的病理产物。

血瘀或瘀血的形成主要由于气滞、寒凝、痰浊阻滞或跌仆损伤等原因。

1血瘀的临床表现疼痛明显,如针刺,痛有定处,可形成包块,皮肤青紫,粗糙,肥厚,唇舌紫暗, 有瘀斑, 指甲紫绀等。

临床疾病如风湿病及结缔组织变性类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骨关节炎等。

皮肌炎,硬皮病,色素沉着,还有肌肤甲错亦是血瘀的另一种表现。

有人干脆将水肿、溃疡、糜烂、坏死、变性、增生、硬化和萎缩也归入血瘀证, 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举例2.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男,35岁,患者3年前因寒受凉后出现腰骶部不适,僵痛,渐出现左臀、髋酸痛,查HLA-B27阳性,骶髂关节CT检查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变窄,边缘模糊、硬化,见小囊状低密度区”,为Ⅲ级骶髂关节炎改变,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曾多方治疗, 不见好转,就诊时患者腰骶部、脊背僵痛,疼痛以夜间明显,伴畏风寒,喜暖,舌暗红、苔薄,脉弦细略沉。

中医诊断:痹证(肾虚督寒证),予补肾壮骨、祛寒除湿、活血化瘀通络,方药为:熟地20g,淫羊藿15g,金毛狗脊30g,制附片10g,杜仲20g,骨碎补20g,补骨脂15g,羌、独活各10g,桂枝15g,川断20g,赤白芍各15g,知母15g,防风15g,土鳖虫10g,怀牛膝20g,炙山甲5g。

每日1剂,分2次饭后服。

服药60剂后,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2.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女,60岁,患者30年前外受风寒后出现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疼痛,伴晨僵1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内容: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已形成系统的理法方药,以指导辩证施治。

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进行异病同治开辟了卓有成效的途径。

瘀血学说始于《内经》。

汉代张仲景总结前人的经验,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制订了不少活血化瘀的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蓄血证,鳖甲煎丸治疟母,桂枝茯芩丸治妇人症病,下瘀血汤治腹中干血及经水不利等。

又如宋代《局方》的失笑散治后心腹痛,金·李果《医学发明》的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处坠下,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明·龚信《古今医鉴》消瘀饮治瘀血腹痛;其子龚迁贤《寿世保元》活血汤治死血腹痛,痛处不移;清《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治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和痛经;陈修源《时方妙用》丹参饮治气滞血瘀导致了的心腹胃脘痛等,及至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于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活血化瘀学说有重大贡献,制订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他还用补阳还五汤主治半身不遂;身痛逐瘀汤主治痹症诸痛;癫狂梦醒汤主治癫狂;古下瘀血汤主治血臌,其治疗范围更加扩大,他用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没药、地龙等活血化瘀药外,还配合柴胡、玄胡、香附、枳壳、乌药、小茴香、麝香等理气通络药。

这些方药都具有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凝滞所致的各种疾病,这是《内经》“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和“血实者决之”等治则的具体运用。

我们近几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历代医学家的上述理论,运用活血化瘀与其他治则的辩证关系,治疗了一些过去认为无法治疗或难以治疗的疾病。

(一)开窍通络与活血化瘀法治疗颅脑损伤我们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用赤芍、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通络,葱姜通阳,麝香,石菖蒲等芳香开窍,活血散瘀组成复方,通过通络开窍,行气活血,是从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化载而成,为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的方剂,对痊愈出院者,经过几年随访,均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且能照常工作。

例一:刘××,男,46岁,住院号:33021。

被火车撞伤,深度昏迷14小时,于80年1月19日6时收住外科。

查:体温36.4℃,脉搏12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00/80毫米汞柱,深度昏迷,双侧瞳孔小,对光反射存在,眼睑水肿,且有瘀斑,鼻筷有瘀血,头皮裂伤,外耳道无血及脑脊液流出,心律整,无杂音,双肺可闻及粗大鼾声。

诊断:脑挫伤,因无开颅探进指征,采用脱水,降低颅内压,抗感染及支持疗法,住院21天,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处于半昏迷状态。

遂结合中医治疗,开窍通络,行气活血。

通窍活血汤加减:麝香0.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桃仁9克,生姜2片,葱白两根,九剂,神志渐趋清楚,能简单答话,仅感头晕头痛,无呕吐,进食正常,能下床活动,住院47天,痊愈出院。

随访三年,能政党工作,无头晕头痛等后遗症。

例二:张××,女,42岁,职工,住院号:47299,骑自行车跌倒,昏迷红二十分钟,剧烈头痛,呕吐4天,于1982年1月19日收中医科。

查:体温37.1℃,脉搏7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8/70毫米汞柱,神志模糊,急性痛苦病容光焕发,头枕部、顶部和额部有明显压痛,诊断:脑挫伤。

治以开窍通络,行气活血。

通窍活血汤加减;麝香0.6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桃仁6克,生姜三片,葱白三根,二剂,呕波士顿止,进少量半流汁,仍头晕头痛,继守上方十剂。

头痛止,能下床活动,食欲增进,住院35天,痊愈出院,随访一年,能正常工作,无后遗症。

例三:翁××,男,26岁,工人。

住院号:31667,从行进的机动三轮车上跳下,左手及鼻唇部着地,当即昏迷,于1978年10月27日下午半收外科。

查:体温38.7℃,脉搏7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毫米汞柱,神志模糊,烦躁不安,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左头顶有3×2厘米的伤痕,鼻及上唇擦伤,左腕擦伤肿胀明显。

诊断:脑挫伤。

治以养血安神,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与归脾汤化裁:枣仁15克,远志9克,石菖莆6克,郁金9克,当归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枳壳9克,苡仁30克,茯芩15克;8剂。

神志清楚,头痛身痛减轻,精神尚可,食欲增进,二便调和,能下床活动,住院23天。

痊愈出院。

随访二年半,能正常工作。

(二)通里攻下与活血化瘀法治疗争腹症急腹症常见腹痛,腹胀,便结等,多属六腑等病象,腑的功能是以下行通降为顺,以滞塞上逆为病,即所谓“不通则痛”,因此,“以通为用”是治疗急腹症的总则,我们根据《金匮要略》“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灵活运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与活血化瘀等药组成复方,治疗20例急性阑尾周围脓肿,均获满意疗效。

(见附表)附活血化瘀治则及临床应用第2页表急性阑尾炎与阑尾周围脓肿治疗总表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药物疗效胡××男3561334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银花,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4剂愈夏××男5963585大黄,赤芍,桃仁,冬瓜仁,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苡仁5剂愈秦××女4664167大黄,丹皮,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4剂愈陈××男4563598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银花,连翘,败酱,红滕,苡仁5剂愈周××男1263618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制附片 4剂愈龙××男5163838大黄,丹皮,赤芍,桃仁,蒲公英,厚朴,枳壳,苡仁6剂愈严××男4064353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附制片,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 3剂愈杜××男2163650大黄,丹皮,冬瓜仁,蒲公英,地丁,当归,白芍5剂愈夏××男2763347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附制片 4剂愈杨××男3466475大黄,丹皮,桃仁,蒲公英,地丁,二花,连翘,败酱,苡仁5剂愈王××女2365032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连翘,地丁,败酱,苡仁7剂愈郑××男306438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蒲公英,地丁7剂愈陈××男2463384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二花,连翘,蒲公英,地丁3剂愈倪××男456414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蒲公英,地丁6剂愈余××女3063899大黄,丹皮,桃仁,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制附片 6剂愈杨××男3763155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二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桔梗5剂愈曾××女2266666大黄,丹皮,冬瓜仁,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苡仁,地丁6剂愈郑××女2563289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蒲公英,地丁,败酱4剂愈陈××男4264472当归,赤芍,冬瓜仁,制附片,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9剂愈孔××女5063332银花,连翘,当归,赤芍,蒲公英,地丁,败酱,苡仁,制附片8剂愈(三)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和乳房脓肿魏××女,25岁,工人。

住院号:4714。

双侧乳腺反复肿痛四月。

产后四天双侧乳腺肿痛,畏寒发烧,用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治疗效不显,近两天左侧乳腺肿痛加剧,伴高烧。

于1982年1月7日收中医科。

查:本温39.7℃,脉搏124次/分,血压110/80毫米汞柱,咽部轻度充血,左侧乳腺红肿,有明显压痛,右侧乳腺外下象限有压痛,脉滑数有力,舌质红苔薄黄。

诊断:双侧乳痈,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五味消毒饮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化裁:银花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王不留行9克,青皮12克,陈平12克,漏芦12克。

两剂。

体温正常,双侧乳腺疼痛明显减轻,左侧乳腺内下象限红肿消退,内上象限可触及4×4厘米肿块,无明显波动感,右侧乳腺未触及肿块,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脉弦继上方六剂,双侧乳腺不再疼痛,肿块消失,食欲可,体温正常,苔微腻,脉缓,痊愈出院。

(四)清热解毒与活血开窍法治疗急性筛窦炎刘××,女19岁,工人。

住院号:48837。

因前额头痛,眼睛发胀半个月,伴农鼻涕三天,曾用青霉素,链霉素,滴鼻净等治疗,疼痛未减,4月10日副鼻窦华氏位片:左侧筛窦密度增高,边缘不清,左侧额窦上缘欠佳。

意见:左侧筛窦炎。

于1982年4月13日收中医科,诊断:鼻渊(急性筛窦炎)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开窍:苍耳子12克,辛夷花9克,白芷9克,枸杞12克,菊花12克,银花12克,地丁15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细辛1.5克,五味子9克,15剂。

前额疼痛消失,食欲可舌质淡红,苔菁白,脉弦。

继守上方治疗,于5月14日拍片:额窦,双上颌窦及筛窦各窦腔清晰,住院32天,痊愈出院。

(五)益气健脾与活血化瘀法治疗胃十二指肠复合多发性溃疡江××,男,36岁,干部,住院号:20301。

上腹部疼痛,吐酸一年余,反复黑便7次,曾因上消化出血,在内科住院6次,近一月来上腹部疼痛加剧是。

于3月26日作胃镜检查。

诊断:胃十二指肠复合多发性溃疡。

于1982年3月30日收中医科。

查:体温、血压正常、心肺正常,腹软,剑突下有轻度压痛。

治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白芨15克,杭芍15克,玄胡15克,乌贼骨28克,黄芪15克,焦白术12克,山药15克,麦冬12克,干姜6克,肉桂9克,地榆炭15克,厚朴9克,18剂。

上腹仍有隐痛,睡眠欠佳,舌质炎红,苔薄黄而腻。

守上方去山药,干姜,地榆炭,厚朴,加枣仁15克,远志9克,砂仁6克,佛手9克,20剂。

腹痛消失,不吐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住院48天,痊愈出院,随访一年,无复发,能正常工作。

(六)清热利湿和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痢疾例一:吴××,男,21岁,农民,住院号:13531。

腹痛里急,痢下赤白,红多白少,日达10余次,时发时止,已10余年久治难愈近二月加剧,伴头晕心悸,胸闷不饥,腰酸背胀,神疲乏力,口不干渴,小便如常。

大便常规:有阿米巴包囊体,细菌培养阴性,于65年4月28日收传染科,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化裁:白头翁15克,秦皮9克,黄柏15克,黄连6克,黄芩9克,二花15克,连翘9克,葛根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木香6克,地榆炭9克,21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