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兼论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杨亚佳.doc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试析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摘要: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二者紧密关联,政治参与既可以带来政治稳定,又可以带来政治不稳定。
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政治参与中影响政治稳定的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多角度地影响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心理,才能创设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保证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稳步有序。
关键词:现代化转型;政治参与;政治稳定;社会心理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1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主政体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
深入研究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消除政治参与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对创设转型期稳定安宁的政治环境,保证政治现代化以至整个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稳步有序,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相关效应一般地讲,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互动效应。
从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正相关效应看,第一,政治稳定是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
有效的政治参与离不开政治稳定,只有保持动态有序的政治稳定,才能有秩序有步骤地建立有效的政治参与机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需要。
第二,有效的政治参与是政治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力量。
通过有效的政治参与,及时兼容和调整社会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要求,政治体系才能输出恰当的政治产品,化解社会不满情绪,增强其亲和力和合法性,避免非法参与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从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负相关效应看,政治参与并非一定能带来政治稳定,特别是低水平的、盲目扩大的政治参与往往会严重地影响甚至破坏政治稳定。
二、我国转型期政治参与中影响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一)政治参与期望过高。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想直接参与最高层决策;二是想影响和改变国家的大政方针,力图使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顺应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利益要求;三是总希望政治变革的步伐能够加快;四是希望参与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幻想在短期内使经济、政治体制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立即消除腐败现象、分配不公等弊端,把民主政治简单化、理想化。
政治体系知识:民主政治体系与国家治理的相互作用
政治体系知识:民主政治体系与国家治理的相互作用一、引言民主政治体系与国家治理一直是国际政治研究的热门话题。
作为当今时代的主要政治体系之一,民主政治在不断地影响和塑造国家治理的方式和效果。
本文旨在探究民主政治体系与国家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两者的优劣势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局限。
二、民主政治体系民主政治是基于平等、自由、民主、法治原则的政治体系。
在民主政治体系中,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政府必须向人民负责。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自由参与政治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的权利。
通过各种形式的民主程序,人民可以参与国家决策的制定、监督和执行,对政府行为进行合法合理的指导和管理。
民主政治在当今世界占据着主导地位。
例如,美国的联邦制、议会制、总统制等制度都是民主政治的代表。
欧洲多数国家采用议会制、多党制等民主机制,促进了各种政治势力的平衡和协调。
亚太地区的日本、印度、南韩等国家也在推行民主政治,有助于改善政府效能、增强社会稳定。
三、国家治理国家治理是政府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的过程,是“治理整个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民幸福”的总体活动。
国家治理的核心是政府的能力。
政府必须保证社会安全、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维护社会公正、人权和法制。
近年来,世界各国国家治理效果不尽相同。
好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助于改善和推进社会进步,而差的治理模式则会导致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和经济低迷。
例如,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起步较晚,但因改革开放,依据国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政策和法律规范,从而有效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崛起。
四、民主政治与国家治理的相互作用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之间具有极强的相互作用。
民主政治可以为国家政治提供稳定与进步,并为国家治理增加智力活力和民意支持。
同时,民主政治也受到国家治理的制约、管理和影响。
(一)民主政治对国家治理的促进民主政治具有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在民主政治体系中,政治领导人必须履行当选承诺,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我国学者对政治参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尚未出现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典著作。
近十年来,我国学界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政治参与的价值判断、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私营企业主和农民的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以及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等领域。
这一研究为深入了解和推进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1. 简述政治参与的概念及其在民主政治体系中的重要性。
政治参与,指的是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以及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表现为公民对于政治议题的关心,对于公共政策的支持或反对,以及通过选举、投票、示威、游行、请愿等方式表达个人或团体的政治意愿。
在民主政治体系中,政治参与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
民主政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政治参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
通过政治参与,公民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从而影响政府决策,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的利益。
政治参与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公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政治运作的规则和程序,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
同时,政治参与也能够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去。
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民主政治体系中,政治参与为公民提供了表达不满和诉求的渠道,这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防止社会冲突的发生。
同时,政治参与也能够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的形式和途径不断丰富和完善,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也日益高涨。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治参与的不平等、参与方式的单一性等。
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政治参与的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新华文摘2022第11期目录
新华文摘2022第11期目录政治在治理创新实践中寻求“治道”···········徐勇1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逻辑与遵循···········赵中源4从转变政府职能到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视角转换与分析框架包国宪、周豪6 全面发展人民民主的复合结构与战略选择··········佟德志10 法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鲜明特点和突出优势······周叶中14 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内涵·················朱全宝16 商法一般条款的类型化适用················杨峰19新华观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逻辑与实现路径····郝宪印、邵帅24中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主体及实现措施·····宋国恺28 让亿万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田学斌32 哲学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再认识·················安启念35 精神分析语境中的移情··················张浩军38 “赞天地之化育”与“人是对象性活动”的比较与汇通····王南漫40 经济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成效与难题攻坚·······叶振宇、李峰波、王宁45数字经济国际税收改革:理论探源、方案评析与中国抉择···曹明星48 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功能定位、风险及应对··汪彬、阳镇54历史第三个历史决议与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陈金龙59清朝法律的重构与国家治理效能的强化···········林乾63元朝“四等人制”质疑与新说···············蔡春娟67 文艺作品瀑布守门人[短篇小说] ··················弋舟69黑鸟[短篇小说] ·····················张惠雯74 上岭产婆[短篇小说] ···················凡一平80 每个人的傍晚都住着故乡的晚霞[散文] ···········程黧眉82 漫画之页(四幅)····················韦荣景、朱慧卿、郑辛遥等87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选登(六幅) ··········宋晨、冯春雨、刘晓彤、杨东歌、罗荟、赵悦文艺评论新时代文艺评论如何提升有效性【两篇】期待内部的、立体的批评·················阎晶明88 文学批评如何才能成为“利器”?·············吴义勤90 关于“九十年代文学”的一些散见·············张清华92 从风骨到神韵:再探中国诗学之本·············肖鹰94人物与回忆得体合宜:杨廷宝先生的建筑哲思·············祁涛98伴着歌声,追忆李光義··················蒋力100文坛风俗考(二则)···················王干101 《送别》:李叔同与“天涯五友”的聚散离合········李满103美女斗士百岁孩童——记妈妈杜惠············郭晓惠107 文化岭南人文精神与人文湾区·················田丰110从文化小康成就经验看文化强国建设路向··········高宏存113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与“十四五”前景展望········姜同仁、郭振、王松、刘波115视点【两则】增强农民科学素养推动农村现代化············连玉明118 治理科研失信要用好法治方式···············印波119教育破除“唯分数论”,切实立德树人·············石中英120 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终身学习社会的权利转型·······陈恩伦123 未来课程变革的内涵、样态及实施路径···········王振存、张清宇126管理促进企业创新的治理机制·················刘小玄129 以产业互联网打造卓越企业的第二增长极··········贺晓青、刘晓龙、华雨菁134科学技术战略性基础研究:认识与对策···············李晓轩、肖小溪、娄智勇等138异种器官移植,离我们还有多远··············胡正、杨永广141枕头:蕴含大智慧的助眠神器···············董妍143科技点滴(四则) (146)读书与传媒为创造党的出版事业新辉煌贡献力量············人民出版社147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视角、内在逻辑和价值关怀·····支庭荣149 全民阅读: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黄晓新152 妙手缀珍:西方珍本书和中国藏书印············绿茶155报刊文章篇目辑览171。
浅谈政治合法性视角下我国的政治稳定
( 一) 政 治合 法 性 的 含 义
合 法性 是政 治学 的一个 重要 概念 , 李普 赛 特 曾 指出 : “ 合 法性 是 指政 治系 统使 人 们 产生 和 坚 持现 存政 治制 度是社 会最适 宜 制度之 信仰 的能力 。” l 1 I
政治合法性是人们对执政者地位 的一种 自愿
第3 4卷 第 1 1 期
2 0 1 3年 1 1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m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 S c i )
Vo 1 . 3 4 No . 11
基金项 目: 本 文 是 安 徽 师 范 大 学哲 学社 会 科 学 繁 荣 发 展 计 划重 点 项 目“ 社 会 风 险 中的 公 共 安 全 治 理 研 究 ” ( S RZ D2 0 1 3 0 5 ) 的
阶 段 性 成 果之 一 。
一
66 —
展 理性 、 科 学 的政治 合法 性 奠定 了基础 。 政 治合 法性 是 维 系政治 稳 定 的基础 , 是进 行 继 承 与发 展 ; 另 一方 面 , 指 被 统治 者 或公 民愿 意按照 政治权 威 的要求 去思想 和行 动 , 公 民不 会使 用 非法 手段来 参 与政治或 夺 取政权 , 政 府也 不 会采 用暴力 或强 制手 段压制公 民政治行 为l 3 l 。
二、 政治合 法性 和政治 稳定 二者 间的关 系
政 治 合 法性 是 被 统治 者 对 统治 者 政权 的一 种
的关 键成 分相 对来说 不发 生变 化 、 政治 发展 不发 生
认 同, 是他们用来表达和寻求 自己政治利益 的一种
浅谈政治合法性视角下我国的政治稳定
浅谈政治合法性视角下我国的政治稳定作者:谈晓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谈晓敏(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摘要: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动态过程,其内在政治体系的有序性就是政治稳定,而这种有序性是需要人民对政治统治者的认同和拥护来予以保证的,也就是说政治稳定是以政治合法性为前提和基础的。
目前,由于社会结构及体制的转轨和利益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凸显。
这些矛盾使得人民开始怀疑政治统治者的有效性,会影响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威胁政治稳定。
因此,我国政府必须重视合法性危机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来巩固其合法性基础,维持政治稳定。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合法性危机;政治稳定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066-03政治合法性是被统治者对统治者政权的一种认同,是他们用来表达和寻求自己政治利益的一种方式,它是政治体系正常运转、政治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维持政治稳定与促进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政治合法性与政治稳定的基本概念(一)政治合法性的含义合法性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李普赛特曾指出:“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
”[1]政治合法性是人们对执政者地位的一种自愿认同,这种认同感需要执政者采取一定措施来加以维护。
政治合法性关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个方面:其一,统治者借助意识形态、舆论宣传、传统习惯等手段来影响公众之认识,以证明加强其统治的合法性;其二,被统治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并非丧失完全独立的判断能力,其必然根据现实利益情况来分析评判统治者的合法性。
(二)政治稳定的含义目前,学术界对政治稳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的说法:“政治稳定有两个基本要素,即秩序和持续性。
秩序意味着政治体系相对来说不存在暴力、武力、高压政治和分裂;持续性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关键成分相对来说不发生变化、政治发展不发生中断、社会中不存在希望政治体系来个根本改变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政治运动。
论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关系_杨晓雨,郭超
政治参与程度是政治稳定的基础。只有使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保持平衡,才能实现政治稳定。
关键词: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政治稳定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2589(2015)28- 0058- 02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 3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进 入了现代化进程的高速推进阶段。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教 育水平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公民意识的觉醒,他们的政 治参与热情也随之不断高涨起来,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局面 提出了新的考验,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 求。因此,有必要对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三者 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再次,政治参与有利于加强对政治权利的监督和制 约。政治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为人民谋福利、成 就千秋伟业,运用得不好就会祸害百姓、殃国殃民。如果权 力不被监督就容易形成专制,为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 来为人民谋利益,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需要对政治权 利进行制约和监督。而政治参与正是对政府官员权力进行
本之木。政治稳定并不意味着政治系统内各要素不发生变 化,而是系统内各要素比较持续或比较平缓的变化,是一 种积极的、动态的稳定。具体来说,政治稳定是指没有全局 性的社会和政治动荡的发生,政权没有发生突发性的质 变,公民不用非法手段来参与政治或夺取政权,政府也不 采用强制或暴力的手段压制公民的政治行为,而是以一定 的政治系统保持动态的有序性和连续性。
58
收稿日期:2015- 06- 24 作者简介:杨晓雨(1990-),女,山东沂水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郭超(1991-),男,吉林公主岭人,硕 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
Zh e n g Zh iYa n J iu
网络政治参与视角下的政治稳定研究
网络政治参与视角下的政治稳定研究王金水【专题名称】政治学【专题号】D0【复印期号】2013年03期【原文出处】《江海学刊》(南京)2012年5期第215~220页【英文标题】Studies of Political Stability in View of Interne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作者简介】王金水(1966- ),法学博士,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
【内容提要】当前,网络以其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递内容的庞杂性以及参与的便捷性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
网络参与所蕴含的强大聚合功能为各种政治、社会力量在网络上集聚、组织和动员提供了便利,因而网络政治参与带来的网络风险与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
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主体需要控制适度的社会动员,逐步推进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
治理网络风险需要从单一国家政府层面走向国家与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合作共治,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治理资源、技术和机制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政治稳定/合作共治EE84UU11062847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功能分析政治参与是指政治主体为了维护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依据政治系统固有或认可的程序和规范,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参与选择政治领导、影响政治决策和监督政策实施的政治运行过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治体系的生存方式和运行规则。
网络政治参与就是公民以网络为途径介入政治领域,参与公共事务的议决、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生存方式、运行逻辑和政府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
(一)网络政治参与改变了民主政治的特征和运行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以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递内容的广泛性和参与的便捷性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技术基础,带来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革命性变革。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曾经说过,“网络媒介是传统媒介的掘墓人”①。
第十一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名单
河北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名单发表时间:2008-7-28 11:07:43 文章来源:河北社科联一等奖:10项(排名不分先后)《北宋科技思想研究纲要》专著吕变庭《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的当代阐释》专著李士菊《契约法律制度的经济学考察》专著柴振国《环渤海西岸城市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研究》专著郝东恒等《消费行为与经济增长——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的实证研究》专著许永兵《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政府行为:理论与实证》专著王景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改革研究》专著赵新峰等《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专著侯建国《新闻采访学通论》专著杨秀国《边随园集》编著刘崇德等二等奖:50项(排名不分先后)《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专著郑振峰《张我军评传》专著田建民等《文艺美学研究》专著邢建昌《王蒙小说文体研究》专著郭宝亮《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认知研究》专著宋文辉《北福地——易水流域史前遗址》专著段宏振等《中国近代银两史》专著戴建兵《中世纪骑士制度探究》专著倪世光《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两翼制度研究》专著肖爱民《达米特意义理论研究》专著张燕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嬗变》专著王玉平《中国哲学精神》专著惠吉兴《教育转型之镜——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性教育思想与实践》专著王雪峰《财政资源配置学论纲》专著段国旭《家庭消费结构演变的制度分析》专著田学斌《技术创新系统自组织论》专著叶金国《生态文明论》专著姬振海等《河北新发现石刻题记与隋唐史研究》编著孙继民等《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研究》编著辛国恩等《自然资源法基本问题研究》编著孟庆瑜等《信仰的智慧——信仰和科学信仰教育研究》编著盖伯琳等《发展的意蕴:发展观的历史嬗变与科学发展观的当代价值》编著程新英《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编著吴洪成等《青年学生思想品性教化的比较研究》编著黄长春《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编著王春和等《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编著李建平《企业信用制度论》编著叶陈毅等《政府投资项目全面投资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编著段晓晨等《企业贷款风险测度与预警管理研究》编著孙庆文等《美国诗歌研究》编著李正栓等《信息素质教育与企业信息化》编著朱立新等《“三贴近”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编著李延龄等《民国瓷器艺术鉴赏》编著张兆祥等《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编著周振国等《杂技概论》编著边发吉等《西宁回民话的引语标记“说着”“说”》论文张安生《从家产继承方式说我国古代的所有制形式》论文邢铁《圆善之真可能:牟宗三圆善的证成及其意义,兼与冯耀明先生商榷》论文程志华《工作记忆与汉语认知》论文鲁忠义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李会增等《河北省直机关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论文王丛漫等《论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报》研究报告李建国等《河北省农民工问题研究》研究报告宋凤轩等《河北省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知与期望的调查分析》研究报告王余丁等《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研究报告张晋武等《河北省发展生态旅游对策研究》研究报告王会欣等《我省特色产业集群区域布局、发展重点及其培育途径与方式研究》研究报告陈璐等《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规划与招商导向研究》研究报告康凯等《我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魏进平等《河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张义珍等三等奖:140项(排名不分先后)《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专著阎浩岗《〈魏书〉词汇研究》专著李丽《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表现形式研究》专著杨同用等《宋诗与宋代商业》专著张金花《春秋晋国赵氏研究》专著白国红《当代中国教育财政发展史论纲》专著杨会良《华北伪政权史稿——从“临时政府”到“华北政务委员会”》专著郭贵儒等《晚清社会传闻研究》专著董丛林《出土秦律汉律所见封君食邑制度研究》专著董平均《中国逻辑对“必然地得出”的研究》专著张忠义《承洛启闽——道南学派思想研究》专著刘京菊《徐复观美学思想研究》专著刘桂荣《证人证言研究》专著刘立霞《人类文明发展机制引论》专著冯石岗等《传媒业产业组织研究——一个拓展的RC—SCP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专著柳旭波《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专著马彦丽《财政支持农业政策的选择与评价研究》专著陈薇《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管理机制》专著宛玲《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专著马红军《批评性跨文化阅读的主体间评价研究》专著唐丽萍《当代报纸副刊研究》专著田建平等《河北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专著孙桂平等《司马相如考释》编著刘南平等《优良道德论》编著吴然《“总设计师”的管理智慧》编著韩立红《台湾行政法论》编著任万兴《侵犯劳动者权益犯罪研究》编著孙燕山等《转型时期中国律师制度与实务研究》编著何秉群等《国家机关权责平衡问题研究》编著王晓烁《农村妇女素质研究》编著刘秀艳等《边缘化与分异: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编著刘海云《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实践》编著张莅颖《创业计划及其竞赛的研究、应对与启示》编著郑炳章等《体育产业经济前沿》编著王大鹏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编著许月明等《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编著栾文楼等《河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编著袁志超等《城乡经济统筹理论与策略——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编著杨金深等《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管理研究》编著胡宝民等《河北省煤炭资源安全保障战略研究》编著张军等《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研究》编著郄建业《直系军阀史略》编著郑志廷等《千年邢窑》编著赵庆钢等《当代世界民族主义与中国》编著花永兰《金融服务心理学》编著马胜祥《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概论》编著赫成刚《田径运动教程》编著杨金田等《“学科教学论”立体化系列教材》编著王克勤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编著马丽娟等《并购的效应——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案例》编著李春玲等《系统工程学导论》编著袁旭梅等《系统评价学》编著刘新建《公路事业单位激励与约束机制》编著王素君等《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成本管理》编著张艳辉等《金钥匙:开启机关办公又好又快之门》编著郜振廷等《音乐鉴赏》编著段晓军等《依法行政19讲》编著王淑玲等《精神护理》编著雷慧《抗美援朝文学叙事中的政治与人性》论文常彬《论隋代边塞诗》论文任文京《论张说推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的曲折过程》论文曾智安《从“任氏”看中唐文人的性爱审美观》论文张金桐《怨柳文化溯源》论文马艳华等《一次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地位》论文陆仁权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论文肖凌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功能、特征及构建原则》论文武菊芳等《胡乔木晚年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贡献》论文鲁书月《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视角》论文史艳红等《心理和谐研究》论文石国兴等《和谐社会视阈下复合型自然伦理的探索与建构》论文毕顺堂等《制度反腐的理性思考》论文董志霄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姚冰等《论法治与和谐》论文杨亚佳《以和谐家庭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家庭团体辅导实践研究》论文邢秀茶等《“义理决狱”研究——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主要依据》论文张利《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论文冯瑞琳等《基于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论文张庆秀等《智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赵笑梅等《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经验及其启示》论文刘赞英等《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耿文侠等《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论文翟亚军《对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论文王润兰等《高校管理人员心理幸福感研究》论文蒋立杰等《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索桂芳等《中国古代理财思想研究》论文杨智杰《现代市场经济中新儒商涵义诠释》论文苗泽华等《论产权社会化》论文林广瑞《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陈志国等《区域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论文闫军印等《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急需走出五大误区》论文冯兵旺《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论文王金营等《京津冀都市圈管治中政府间行为博弈分析》论文母爱英等《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及启示》论文康书生等《能源产业的产业融合》论文李玉红《基于独立成分的金融市场协同波动溢出分析及实证研究》论文张瑞锋等《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与路径选择》论文李巧等《河北房地产供需矛盾及对策研究》论文张伟民等《基于choquet模糊积分的非线性组合预测及应用》论文纪爱兵等《图书馆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体系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杨文祥等《中共早期党报发行研究》论文王晓岚《编辑生态系统论》论文任火《文化自觉与构建“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理念》论文薛晓萍等《概念隐喻:实现科技语篇语体特征的有效途径》论文于建平《当前农村信息需求的特点及对策研究》论文姜惠莉等《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论文严淑华等《日本动漫文化输出战略》论文李娟等《对速度素质敏感期11岁男生身体素质灰色关联分析》论文及化娟等《基于读者价值的期刊出版团队核心能力研究》论文张军等《教师对在远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设计元素所持的观念》论文郑丽华等《制定我国煤炭采掘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研究》论文张玉兰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功实践的哲学思考》论文李永祥《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探讨——基于河北省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分析》论文王艳霞等《中国人力资本出资制度的构建》论文郭广辉《地方高校内部权力关系研究》研究报告董慧等《晏阳初“定县乡村改造实验”的借鉴与“后定县新乡村建设实验”的反思》研究报告陶佩君等《“十一五”期间全面提高我省人民生活水平研究》研究报告孙健夫等《石家庄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孟华兴等《职技高师学生“双师”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王同坤等《高校人文社科专业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研究》研究报告吴国英等《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研究报告彭云鹏等《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战略研究》研究报告金浩等《邯郸市地方金融调控对策探讨》研究报告郑志瑛《河北省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研究——暨石家庄农村消费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李芬儒等《石家庄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价合理性变动及监测研究》研究报告葛京凤等《投资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沧州市建设投资公司的调查》研究报告张志英等《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问题研究》研究报告夏吉云等《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建立与运作研究》研究报告刘炜等《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李彤等《收费公路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研究报告秘慧琴等《白洋淀水资源及相关生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报告王桂霞等《石家庄市“十五”科技计划实施效果评价研究》研究报告姚培龙等《河北省收费公路载货车辆计重收费率方案测算研究》研究报告王迎霄等《资产评估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研究报告尉京红等《河北省“十五”软科学成果分析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许保全等《河北省高等教育投融资风险预警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马宁等《酒店服务业产品创新与我省同业实证研究》研究报告徐仰前等《新兴媒体对河北省大学生思想影响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报告王俊华等《帮扶和促进少数民族地方加快发展与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研究》研究报告刘新宇等《河北省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研究》研究报告李树平等《河北省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研究报告邸明慧等优秀图书编辑奖:3项(排名不分先后)《燕赵红色之旅丛书》邓子平等《唐音评注》杨金花《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张采鑫。
政治参与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政治参与论文参考文献一、政治参与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论托克维尔心灵习性理论的现代政治价值——对我国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若干启示.《山东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1期.胡艳蕾.[2].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农民政治参与进行分析预测——基于全国272个村庄3993份问卷的调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2期.傅熠华.[3].青年政治参与政策与青年发展.《中国青年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邓希泉.[4].政治参与和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分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4期.伍俊斌.[5].论21世纪欧美国家华人的政治参与——以美国和英国的华人政治参与为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3期.宋全成.[6].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对策.《中州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8期.张铤.[7].藏区公民基层政治参与的特征、趋势和理性目标——以青海等省区的藏族聚居区公民基层的政治参与为例.《青海民族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薛红焰.[8].国家治理转型中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困境及超越.《甘肃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2期.闰彩霞.刘涛.[9].当前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中州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8期.孟蕴华.[10].试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及其发展趋势.《南京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7期.季海菊.二、政治参与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当代中国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被引次数:33作者:谭德宇.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华中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2].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宋超.政治学理论山东大学2013(学位年度)[3].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被引次数:49作者:李春.新闻学复旦大学2004(学位年度)[4].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治理策略研究.被引次数:17作者:朱坤.行政管理中国海洋大学2009(学位年度)[5].村民自治制度下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以“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广西合寨村为例.作者:熊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广西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6].当代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者:张晓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山东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7].微博环境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研究.被引次数:10作者:童春花.公共管理上海交通大学2012(学位年度)[8].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研究.被引次数:22作者:杜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南京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9].从动员式政治参与到主动式政治参与的嬗变——基于建国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变化过程的考察.作者:王婧旖.思想政治教育浙江大学2013(学位年度)[10].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被引次数:15作者:张健.政治学理论苏州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相关政治参与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Trust,participationandpoliticalconsumerismamongBrazilianyouth. LiviaBarbosaFatimaPortilhoJohnWilkinsonVeraniseDubeux 《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Jan.15[2]UsingComputationalArgumentationtoSupportEparticipation. 《IEEEintelligentsystem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5[3]UsingComputationalArgumentationtoSupportEparticipation. 《IEEEintelligentsystem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5[4]Whypoliticalontologymustbeexperimentalized:Onecoshowhomesasdev icesofparticipation.NoortjeMarres《Socialstudiesof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3[5]MeasuringTwitterbasedpoliticalparticipationanddeliberationinth eSouthKoreancontextbyusingsocialnetworkandTripleHelixindicators. Kim,M.Park,H.W.《Scientometrics:AnInternationalJournalforAllQuantitativeAspectsofthe ScienceofSciencePolic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1[6]ExaminingMarginalizedCommunitiesandLocalConservationInstitutio ns:TheCaseofNepal'sAnnapurnaConservationArea.S.DahalM.A.SchuettS.K.Nepal《EnvironmentalManagement》,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41[7]CampaignRelatedSocialNetworkingandthePoliticalParticipationofC ollegeStudents.LaurieL.RiceKennethW.MoffettRamanaMadupalli 《Socialsciencecomputerreview》,被SCI收录SCI.20133[8]FacebookUseandPoliticalParticipation:TheImpactofExposuretoShar edPoliticalInformation,ConnectionsWithPublicPoliticalActors,andNetwor kStructuralHeterogeneity.GaryTangFrancisL.F.Lee《Socialsciencecomputerreview》,被SCI收录SCI.20136[9]ChangingpoliticalcommunicationinGermany:Findingsfromalongitudi nalstudyontheinfluenceoftheinternetonpoliticalinformation,discussiona ndtheparticipationofcitizens.MartinEmmerJensWollingGerhardVowe《Communications》,被EI收录EI.20123[10]Mediauseandtransnationalpoliticalandcivicparticipation:acases tudyofMexicansintheUSA.ANDREAA.HICKERSON《Globalnetworks:Ajournaloftransnationalaffairs》,被EI收录EI.20132四、政治参与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管理的影响试析:兼论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利条件.吕华.罗文剑,2012第二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2]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及政府应对.张佳鑫,2012第二届中国社会管理论坛[3]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公民政治道德建设.黄春莹,2013第八届中国管理学年会——中国管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4]论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和经济发展.徐志达,2012重庆市政治学会2012年年会暨“社会转型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5]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伍俊斌,2011第二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6]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政府廉政建设的思考.刘晨曦,2012重庆市政治学会2012年年会暨“社会转型与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7]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审视.聂静港,20102010中国信息国际会议[8]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审视.聂静港,20102010中国信息国际会议[9]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王懂棋,2008中国改革开放30年暨博士后科学论坛[10]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对发展农村协商的现实意义.邢椿琰,2015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和有效稳定机制的构建——借鉴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
《 信息公 开条例 》发布 以后 ,人 民无 限制 的要求政 府 实政治 以及 现实社会三者之 间的关 系。其二 ,研究 的内容是 借鉴 无 法可依 , 公开所有信 息 ,其中包括一些政治机密 , 但是人 民会利用 法律 空 不 同的理论来 分析 中国网络政 治参 与 ,从而提 出对策性 建议 。例 白来要求政 府做 到信息公开 ,同时还会用传播舆论这种事情来恐 如: 王金水 于 2 0 1 3 年和 2 0 1 5年分别发 表了 《网络政治参 与与政 治稳定机制研究 》和 《 微博微信社会参 与和维稳长效机制建构 》 , 提出 了网络政治 参与的新型作用 以及 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对 于实 现 中国现代化 的道路提 出了新颖 的观点。其三 ,研究 的内容 是描 述 并分析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 的实质 与内涵 ,例如 : 《 网络共 同体 : 网络时代新 型的政治参与主体 》讲述 了网络政治参与 的主体及之 间的关系等 ,并 提出 了网络政治参 与的理想模型。其 四,研究 的 内容是 中国 网络政治参与对于 民主政治发展 的作用 。
农 村 经 济 与 科 技2 0 1 6 年 第2 7 卷 第2 4 期( 总 第4 0 4 期)
百 家争鸣
中国 网络政 治参 与和有效 稳定机制 的构 建
借鉴亨廷顿政治参与理论
强 敏
( 郑 州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河南 郑 州 4 5 0 0 0 1 )
[ 摘 要] 网络政治参与是 最近 几年 来很 流行 ,起初是 官方认证过 的微博 政治参与平 台,现在微信也逐步发挥起 了政治 参与的作 用,而且有很 多官方的公众 号可供 大 家订 阅与评论 ,这 对政 治的改革、民主建设等起到 了很 重要 的作 用。然而 ,微 博微信政 治参与平 台存在制度不 明确 、道德 文明体 系不健全等缺 陷,导致 了不法分子会趁虚而入 ,不利于构建长效稳定的政
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与 , 前者参与主体首先或很快建立起高层次的组 织 , 如全国性 , 甚至是世界性组织 , 在参与较高层 次机构的同时 , 向下发展 , 将参与的对象扩大到基 层组织 , 将参与的主体延伸到基层群众 ; 后者正好 相反 , 参与主体和参与对象从某个地区的基层开 始 , 逐渐向其他地区 、向高层发展 , 形成全国性乃 至世界性政治参与 。当然 , 在每种参与的发展过程 中都有两种方式并存的阶段 。区分这两种参与方 式 , 有助于分析参与的发展情况 、参与的主体和目 标等 。
政 治
关 键 词 政治参与 政治稳定 参与形式 拉美政局
稳
定
为体的巩固为目标的活动 。也就是说 , 政治参与是
一 有关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基本理论
某一特定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 , 即政治领域 。它是
主观的政治意识和客观的政治实践的统一体 。③ 在
论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张力下的维稳
・ 2・
萍 乡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2 l 年 O0
度低 而政 治参与 程度高的政体 , 者刚 好相 反, 后 即制 度 化程度高于政治参与程度 的比率。于是 , 在这两个衡 量
的政 绩 考 核 指 标 , 同时 还要 宽容 媒 体 、 惩 司 法 腐 败 。 严
关键 词 : 政治 制 度 化 ; 治 参 与 ; 政 群体 事 件 ; 稳 ; 绩 考 核 维 政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5 D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7 94 (0 0 0 —0 0 —0 1 O — 1 9 2 1 )5 0 1 5
第2 7卷第 5 期
Vo . 7 N0. I2 5
萍 乡高等专 科学校 学报
J u n l f n xa g C l g o r a g in o l e o Pi e
2 1 年 1 月 00 O
Oc . 01 t2 0
论政 治 制度 化 与 政治 参 与 张 力 - V的 维 稳
— —
二、 治制度化建 设下 的政治 稳定 政
政 治稳 定 , 是政 治 学研 究 中的一 个 重要 领 域 , 历
普 力夺政 体和 公 民政体 。 前者是 指政治 制度化 程
收 稿 日期 : O 0 O —1 21一 8 3 作 者 简 介 : 国越 (9 4 ) 男 , 西 河 池 人 , 士 , 究 方 向 : 府 管 理 。 梁 18一 , 广 硕 研 政
顿 继承 和发展 了托克 维尔 的这 种政治 稳定思 想 。 他采
用 了政 治 制度 化与 政 治参 与 两个 指 标来 分 析世 界各
国政体稳 定 情 况 , 为 “ 何 一种 给定 政 体 的稳定 都 认 任
兼论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
兼论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杨亚佳陈晓玉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社会政治过程,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
(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在现代社会,政治参与不仅是公民的宪法权利,也是政治体制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
有效的政治参与能使政治体系获得公众的感情支持,促进政治的稳定,而无序的政治参与则可能导致权威的迅速流失,造成政治的不稳定。
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变革必然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要求的增加,这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然而,如果这些国家在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求不断扩大的同时,不能相应地提高其本身的政治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就有可能带来政治的不稳定。
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实行社会经济变革的同时,通过法治化的途径,疏通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制度,以有效地吸收和疏导公众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要求。
一、政治参与法治化--在发展中保持稳定的客观要求。
美国政治学家享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随着的利益的分化而增长,如果其政治体系无法给个人或团体的政治参与提供渠道,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就有可能冲破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由此,他得出政治稳定取决于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比率: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
即政治参与与政治不稳定性成正比;政治制度化与政治不稳定成反比。
(参见S·享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在当今法治已成为各国崇尚的体制模式的前提下,所谓政治的制度化,在政治参与领域就是政治参与的法治化。
即在政治行为法治化的前提下,开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法制渠道,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府对政治参与的管理都依据法治原则,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
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民主化进程中保持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联
社会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关联社会参与是指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投票、参加示威游行、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组织等。
政治稳定是指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的稳定性、社会治安的稳定性以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等。
社会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可以相互影响和促进。
首先,社会参与对政治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个社会中,公民的积极参与可以增强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促进民主发展。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行为,使公民更加了解社会和政治的运作机制,有利于建立和加强社会组织以及民间团体,形成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社会组织和团体可以成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桥梁,推动政府更好地回应民意,促进政策的公正和效果的提升。
同时,社会参与也可以监督政府的行为,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制度,防止腐败和滥权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因此,社会参与对于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政治稳定对于社会参与也有积极的影响。
在一个政治稳定的社会,公民更加有信心和安全感,愿意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
相比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冲突频发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可以提供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基础,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和社区建设。
政府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使公民不仅对政府满意度提升,更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因此,政治稳定对于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社会参与与政治稳定之间并非总是呈现正向关联。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过于激烈的社会参与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
例如,在社会不平等、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叠加的社会中,过于激进的社会参与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稳定的实现将需要更加细致和谨慎的思考和策划。
政府和公民需要通过对话、协商和合作,寻求平衡和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参与和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社会参与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使政府更加民主、透明和负责任;政治稳定也可以提供更安全和稳定的社会基础,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
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关系作用机制——政治参与的中介作用
TIBETAN PLATEAU FORUM作者简介:杨潇坤(1994—),男,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政治学。
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关系作用机制———政治参与的中介作用杨潇坤(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30)摘要:文章尝试探讨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关系作用机制。
藉由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建立一个以政治参与为中介变量的单因子中介模型,并利用Amos23.0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通过对夏河县216例少数民族青年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政治参与在其中表现出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是连结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的桥梁和纽带。
此外,由于既有文献显示政治认同、政治参与均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研究结果更加支持了重视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建设、优化少数民族青年政治参与机制的重要性。
关键词:政治稳定;政治认同;政治参与;结构方程模型;少数民族青年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既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深化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政治稳定的前提与基础,政治认同是影响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变量[1]。
民族地区政治生活的持续稳定和有序发展依赖于少数民族社会成员对国家政治体系的同向性情感、态度以及相应的支持行为[2]。
少数民族青年作为民族地区政治生活领域的中坚群体,是维护民族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
本研究针对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与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关系作用机制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增强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提供可资参考的实证数据支持。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在民族地区政治稳定这一问题上,学界已经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探讨[3,4,5,6],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即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核心是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要求少数民族社会成员对其所处的政治体系具备内在认同,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国家统一体的政治心理[7]。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杨亚佳;刘艳梅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3
【摘要】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有效的政治参与离不开政治体系的稳定 ,而政治体系的稳定也必须以广泛的政治参与作为其合法性基础。
但是 ,政
治参与并非一定能带来政治的稳定 ,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统一 ,不仅有赖于政治
系统的开放性 ,也有赖于政治参与的法制化。
政治参与的法制化可以规范权力运行 ,整合公众意志,减缓参与冲击,实现社会公正,这些都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性条件。
因此 ,在我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要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同时 ,为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实现社会稳定 ,又必须用法治原则塑造和规范政治参与的主体、客体和环境。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杨亚佳;刘艳梅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3
【相关文献】
1.民族自治地区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2.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治理——
评《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机制研究》3.少数民族青年政治认同与民族地区政治
稳定的关系作用机制\r——政治参与的中介作用4.政治稳定内生性变量:政治参与制度化5.信息化时代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制)
(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
十七大表述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
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 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 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 不断提高相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式应该概括为“积极稳妥、 逐步深入、协调发展、由党内到党外”
(三)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基本要求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
位一体的建设之中。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 改革必须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协 调发展。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要与人民 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相适应 民主政治建设要防止运动化,实现常规化、法 制化。通过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实现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建设 为基础,通过培养公民意识,使民主政治的制 度建设获得公民的认同而持续发展
1.政治文明的提出。十六大将政治文明确定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民主和法治从 精神文明的概念中凸现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 文明形态,使依法治国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 2.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的确立。十六大和十 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党要依法执政问题,将其作 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从此, 党将领导中国人民从开元建国、致富强国步入 制度治国和制度执政新时代。 3.对政法干警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政法机关权从何来、为谁掌 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问题。标志着 标志着党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规律有了更全面、 更深刻的把握。
基本国情
一是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
度是一种天生的人民民主制度。 二是经济仍然落后。2005年人均GDP是1740美元, 世界排名只有第128位。 三是人口、资源、市场等发展要素不平衡。 (胡焕庸线) 四是民族的多样性和社会变动时期利益诉求的多 样性。 五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利 益冲突,遏制中国发展是美国追求的战略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兼论政治稳
定与政治参与/杨亚佳-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社会政治过程,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
(周光辉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载《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在现代社会,政治参与不仅是公民的宪法权利,也是政治体制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
有效的政治参与能使政治体系获得公众的感情支持,促进政治的稳定,而无序的政治参与则可能导致权威的迅速流失,造成政治的不稳定。
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革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变革必然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要求的增加,这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然而,如果这些国家在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求不断扩大的同时,不能相应地提高其本身的政治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就有可能带来政治的不稳定。
这就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实行社会经济变革的同时,通过法治化的途径,疏通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制度,以有效地吸收和疏导公众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要求。
一、政治参与法治化--在发展中保持稳定的客观要求。
美国政治学家享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随着的利益的分化而增长,如果其政治体系无法给个人或团体的政治参与提供渠道,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就有可能冲破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由此,他得出政治稳定取决于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比率:政治参与
/
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
即政治参与与政治不稳定性成正比;政治制度化与政治不稳定成反比。
(参见S·享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在当今法治已成为各国崇尚的体制模式的前提下,所谓政治的制度化,在政治参与领域就是政治参与的法治化。
即在政治行为法治化的前提下,开通公民政治参与的法制渠道,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府对政治参与的管理都依据法治原则,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进行。
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民主化进程中保持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政治参与的法治化是民主权利的法治化。
政治参与权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
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的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每一个公民不可剥夺的民主权利。
但是,现代民主理论告诉我们,为了社会管理的效率,任何民主都不可能导致人人成为国家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决策者,而只能通过推选代理人的方式实行间接民主,即代理人以主权者--人民的名义行使国家主权。
这种主权的所有和行使的分离是现代政治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各国政治实践又表明,这种分离又是权力异化的根源,易使人民“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的权力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使社会公仆成为社会主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又不失现代管理的效率,各国在选择间接民主的同时,又通过立法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主要是政治选举权(包括罢免权)、政治结社权、政治表达权。
通过政治参与立法,一方面使公民政治参与权法律化,权威化,使这一项重要的公民权不因政治代表人物的好恶而受到侵夺;另一方面,使政治参与经常化,制约政治代理人的政治行为,使政府决策始终符合公众的目标选择。
2.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可以实现政治参与秩序化。
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又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
因为任何政治体系对公民政治参与的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经济发展还不可能满足社会所有集团、所有个人的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为了使政治参与更好地发挥正面效应,促进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将政治参与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使政治参与在公民和利益集团认同的
各种法定程序规则下进行,使政治参与秩序化。
政治参与的秩序化对社会稳定而言,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减缓政治参与对现行体制的冲击。
由于政治参与的法治化,使得无论是公民还是各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均须在一定的程序规则下进行,这种政治过程是程序化、规则化的,即从制度上合法地限制了公民政治参与超出现行体制承载能力的无限制发展,又提供了公民及利益集团表达自己利益的合法渠道,从而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
第二,使政治参与的不同主体间的利益竞争在认同体制的基本程序和规则的前提下进行,从而避免了不规则竞争带来的种种不稳定。
遵守竞争程序和规则本身就意味着认同民主政治的根本制度和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它为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奠定了法制基础。
3.政治参与法治化可以实现最大的社会公正。
利益分配的不公正是社会不稳定的基础性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古希腊的政治变迁时说道:“在所有情况下,我们总是在不平等中找到叛乱的起因”(亚时里士多德,《政治学》,第205页)。
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在所有制方面的改革,出现了利益多元的社会趋势。
在分配关系上,打破了旧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强调各人按照自己的贡献获取应得的利益,这无疑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进步。
但在当前利益格局的转型期,由于新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尚未建立,因而在分配关系上,出现了分配不公的现象。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的国家,群众对分配不公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尤其当个人把他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参照物相比,
觉得其应得而未得到时,就产生了怨恨与不满,甚至会出现挫折心理和由不公平感所导致的行为失范,从而对政治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而法治化的政治参与制度,可以经常地、规则化地为各不同利益阶层提供利益表达的场所和渠道,并通过利益表达使政府注意到他们的利益要求,扶持其利益的实现。
因此,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可以使政府正确及时地洞悉公众的利益要求,制定更为公平的公共政策,缓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加公众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感。
4.政治参与法治化可以促进权力的规范运行。
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权力系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正常进行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任何一种权力都必须要委托给具体的个人来行使。
而权力本身的扩张性和腐蚀性,是每一个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仅仅依靠道德力量无法加以改变的。
即使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也法凭借浪漫主义的理想和道德力量抵御权力的诱惑,从而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过巨大的灾难。
面对利益多无化和世俗功利的计较和冲突,不受制约的权力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公正的挑战是有目共睹的:权力的滥用,权力的专横,政治腐败,失职、渎职,侵犯人权等严重违背法治原则的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的公害。
看来,权力对主体的腐蚀和诱惑是不挑选社会制度
的。
因此,对权力加以监督和制约已经是政治家和政治学家们的共识,包括建立在分权基础上的权力的制约,舆论对权力的道德评价,法律对权力的确认和规范,人民对权力运行的介入和参与等。
其中,人民对权力运行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反映着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决定着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程度:人民通过议事机关决定国家的体制和分权制约的模式;通过选举选择权力的执掌者;通过立法决定权力的授予和运行;通过新闻媒体对权力的运行进行合法性与合理的评价等等。
其实,人民的这些政治参与权在任何一个宣称实行民主制的国家中的宪法或领导人的讲话中都可以找到。
问题在于仅仅宣布人民的政治参与权是不够的,要将人民这一重要的宪法权利落到实处,还必须将之法律化和程序化。
任何缺少法律程序的政治参与或监督制约,都不会对权力的非规范化运行产生有价值的校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