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重点字词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字词资料
《马说》字词资料
一、积累通假字:
1.祇:通“只”。
2.材通“才”,才能。
3.见通“现”,表现。
4.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5.食通“饲”,喂。
二、掌握一词多义:
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它)
其真无马邪(通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代词)
以: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孔夫子何以谓之文也(凭,靠)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三、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四、词类活用
1、尽粟一石尽:吃完。
形——动
2、不能尽其才尽:使-------竭尽动词的
使动用法
3、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名——动
4、不以千里称也千里:日行千里。
名——动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
2、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7篇马说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2)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等同,一样(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5)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6)执策而临之执:拿、握临:面对(7)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8)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9)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10)才美不外见才美:指日行千里的卓越才能(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2.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意思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显现、表现(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意思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意思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安定(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6)食之不能尽其材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4.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本文中代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6)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④策之不以其道它(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把、用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在文中意思为受屈辱(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3)数量词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在文中意思为日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在文中意思为使……尽,竭尽二、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有了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把(它)当做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德(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认识(千里)马啊!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马说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马说知识点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马说知识点(一)课文字词详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故③虽有名马,①而:表转折,但是。
②故:所以。
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
②辱:(受)屈辱。
③于:在。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马槽。
⑦以……称:以……著称。
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
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
②一食:吃一次。
③或:有时。
④尽:吃尽。
⑤石:容量单位。
⑥食(sì):同“饲”,喂。
⑦其:指千里马。
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缺乏,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①是:这。
②虽:虽然。
③能:才能。
④食:吃。
⑤才美:才能和美妙的素质。
⑥外见:表如今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⑦且:犹,尚且。
⑧欲:想要。
⑨常马:普通的马。
⑩等:等同,一样。
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①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③尽:竭尽。
④材:同“才”,才能、才干。
⑤鸣:马叫。
之: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
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①策:名词,马鞭。
②而:连词。
③临:面对。
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知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中考必背文言文《马说》重点字词整理
中考必背文言文《马说》重点字词整理 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祗(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
食,吃。
10、或:有时。
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马说》知识点整理(最新)-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整理(最新)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其世居于昌黎,;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给加点字注音:骈.(pián)槽枥..(cáolì)粟.(sù)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三、朗读停顿节奏划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四、重点字词解释: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5.是.马也(指示代词,这样的)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8.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9.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10.执策而临.之(到(它)跟前)五、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喂)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古今异义:1.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2.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安定。
)(三)一词多义:1.食(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2.策(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2)执策.而临之(马鞭)3.之(1)鸣之.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4.其(1)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难道)(2)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语气,大概)5.能(1)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2)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四)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六、文言句式:1.倒装句(1)马之千里者。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 复习要点
23 马说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伯乐:本指春秋时孙阳,因其擅长相马,因此后世泛指擅长相马之人。
虽:即使。
祇:只是。
奴隶:仆役。
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架。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称:著称。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通“饲”,喂。
是:这样。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道:正确的方法。
尽:竭尽。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拿着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
二、文学常识《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论说杂文。
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又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其散文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说”是一种古代的议论体裁,韩愈还有一篇《师说》也很著名。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情感,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和讽刺。
四、知识点1、古今异义虽:故虽有名马。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奴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仆役。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是: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疑问词。
今义:平安,安全。
或: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词类活用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动用,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动用,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动用,用鞭子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特殊句式(1)倒装句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马者。
)(2)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省略宾语“它”。
)4、托物言志,中心明确以千里马自喻,指自己有千里马的才能和志向,只是未遇到伯乐,遭受埋没。
刻画了食马者浅薄愚钝的形象,具有讽刺效果。
5、结构精巧,论说严谨先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韩愈一:生字注音祗辱zhĭ骈pián 槽枥cáo lì 粟sù才美不外见xiàn 食之不能尽其材sì二: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1.故虽有名马——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是马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4.策之不以其道——策:古义:鞭打;今义:计谋,办法——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古义:等同;今义:等候四:词性活用1.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2.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五:一词多义:而伯乐不常有:经常1.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饭2.食食不饱: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其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4.策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六:重点句子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并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打它,不是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足以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发挥出来,听它嘶吁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以下是对《马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作品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二、重点字词1、实词(1)祗:只,仅。
(2)辱:受屈辱。
(3)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两马并驾。
(4)槽枥:马槽。
(5)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6)一食:吃一次。
(7)或:有时。
(8)食:通“饲”,喂。
(9)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10)且:犹,尚且。
(11)等:等同,一样。
(12)安:怎么。
2、虚词(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2)其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马说 》字词,句子翻译 校对版
译文: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石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食:。外见:。见:。
译文:
食:同饲,喂。下文的“而食”同音同义。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译文: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10.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
译文:
且:犹,况且。
译文: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1.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祗:通“只”仅。奴隶人:奴仆。骈死:一同死。骈,并列。槽枥:马槽。
译文: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5.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译文: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6.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
一食:或:石:
译文: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策之:策:材:
译文:
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材:才能,才干。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临:
译文:
临:面对。
译文:(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13.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7.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一食:或:石:
译文: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着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六、结构与主旨一结构层次马说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部分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3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二文章主旨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七、写作方法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八、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九、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5、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8、“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9、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1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12、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13、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14、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15、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16、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17.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18.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十、开放性试题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2、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7、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8.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满井游记知识点梳理1、文学常识袁宏道;_明_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与兄_______、弟_______;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作品风格率真自然;清新清俊他的山水游记很着名..明人张岱说:“古人记山水乎;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2、本文选自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4、文体四、字词小结⑴字音字形燕地花朝节飞沙走砾廿二日鹄波色乍明倩女靧面jìhuán___________浅鬛茗罍蹇浃呷堕事恶⑵、古今异义1.土膏微润古义:肥沃今义:糊状的东西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古义:梳掠今义:夺取3.柔梢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4.恶所无纪古义:安;哪今义:厌恶⑶一词多义1.于:①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②乍出于匣也介词;从2.然:①娟然如拭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②然徒步则表转折;却3.鳞:①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②呷浪之鳞指代鱼4.之:①若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独立性⑷1.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2.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3.泉而茗者名作动;汲泉水;煮茶4.罍而歌者名作动;端着酒杯5.红装而蹇者名作动;穿着艳装;骑驴5特殊句式1.山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为…所…;被动语态..2.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倒装句;应为“而城居者未知之也”3.局促一室之内被动句;可加“于”至“促”字“一室”之前五、重点句子翻译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7.恶能无纪2、各段段意第一段写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第三段: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3、关于第二段的理解:①这段描绘了哪些景山光水色;柳条麦田;游人之乐;鱼鸟之乐;其中山水的描写是重点..②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乍暖还寒;万物复苏③写景之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渗透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的作用: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5、“土膏微润”的作用:写出了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6、“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的作用:写天气转暖;冰雪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7、“麦田浅寸许”的作用:写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8、对“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的理解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巾切而有新意..9、“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的理解以新妆倩女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研明媚;生动而又传神..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理解这一句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因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六、理解性背默1.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摘录原句4.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写水:写山:5.文中写了哪些人6.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七、文章分析1、段意: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第二段写满井春色;2、第二段顺序: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a写河的小峦;b写柳条麦苗;c写游人;d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3、文章主题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希望在公事之余能够继续出游的美好愿望..4、写作手法①白描的笔法..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②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③比喻的妙用..八、课堂练兵一、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茗míng罍léi髻鬟jìhuán汗出浃背jiáB.偕jiē膏gāo娟然juān飞砂走砾shuòC.蹇jiǎn靧huì倩女qiàn脱笼之鹄húD.呷xiā廿niàn明媚mèi羽鳞鬣liè二、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饮少辄醉未百步辄返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于时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冻风时作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E.风力虽尚劲游人虽未盛三、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A.若脱笼之鹄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四、问答思考题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2.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3.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五、本段主要是写城郊之春景;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作者抒发的是A.歌赞春光明媚..B.赞美满井山清水秀C.抒发春游感慨..D.抒发春游时悠然轻松之喜悦1.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2.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3.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5.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4.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写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写山: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5.文中写了哪些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复习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1.重点词义: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2.古今异义: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④趋:奔;快走;尝趋百里外;今表趋向..3.一词多义:①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②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③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④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达;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⑥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⑦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⑧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⑨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⑩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4、词语活用:①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②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③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④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⑤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⑥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⑦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5.特殊句式及翻译—1.省略句:①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请教..②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译: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③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译: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3.倒装句: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解释加点的词语--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买;援疑质理援:提出;质:询问;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俟其欣悦俟:等到;持汤沃灌;以衾以覆汤:热水;覆:蒙盖;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再:两顿;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跑;逾约:超过期限;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报”穿着..翻译句子—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译: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译: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译: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译: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阅读课文回答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勤奋学习的精神谦虚求学的态度..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借书之苦..求教之难..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8、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9、默写: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12、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马说》知识点
古城学校初二语文《马说》知识梳理一、词语解释:1、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句意: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3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2、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3、词语活用: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受屈辱。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4、重要字词解释: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八下《马说》知识清单
《马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三)词类活用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一词多义。
①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
②食:食不饱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③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驱使。
④以:不以千里称也拿、把;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⑥其: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五)古今异义虽有千里之能(古义:即使。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马说》文言知识分类整理一、重点字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lì)粟(sù)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二、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三、古今异义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才美.不外见(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美丽。
)四、一词多义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鞭子)之鸣之不能通其意(调整音节,无实义)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其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猜测,大概)能虽有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五、词类活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六、文言句式倒装句1、马之千里者。
2、尽粟一石。
点拨:1、2、均为定语后置,分别为“千里马”“尽一石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点拨: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状语(介词结构)。
省略句1、策之不以其道。
点拨:省略主语。
2、执策而临之。
点拨:省略主语。
判断句其真不知马也。
点拨:“……也”表判断。
七、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词语整理
马说词语整理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而伯乐不常有: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同“衹(只)”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骈死:一同死。
于:在。
槽枥:马槽。
6、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以:用。
称:著称。
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
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泛指粮食。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者,……的人。
其:指千里马,代词。
10、是马也:是,这样,指示代词。
11、虽有千里只能: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能:才能。
12、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4、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能,能够。
15、策之:驱使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鞭策,驾驭。
策之、食之的“之”:都是代词,指千里马。
16、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17、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材:才能,才干。
1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9、执策而临之:拿,握。
策:马鞭。
临:面对。
20、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 论证论点的?试对课文作详细分析
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 各比喻什么? 3、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 实际 含义是什么?
第 提出论点:
一 世有伯乐,
段
然后有千 里马
第
进一步
二
从反面 论证:
段
开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 有,而伯 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 称也。
•虽
•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马鞭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马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
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 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话“伯乐与千里马”之佳话
1、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
• 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 4.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语句
•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 直接原因)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 本原因)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 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 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 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 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 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 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 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 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 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 “伯乐不常有”之叹。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
用鞭子打 正确的方法
通“才”,才能
执策而临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其真无马邪?其
拿着 面对 真不知马也。
难道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 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 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 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 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 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 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 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 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 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 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 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 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 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吃(一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ì饲养,或通“饲” 食不饱,力不足 Shí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喂养
3、用原文填空: ________________是全文的主旨句,因为
这种客观现象,造成了“千里
马”___________ 的遭遇。所以文章最后,作者 感情达到高潮, 大声感叹__________________, 斥责那些不识 马的人。在结构上,与主旨句相
照应。
4、理解课文填空。 文章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
把愚 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将人 比作 “________”,而把伯乐喻指 _____________集 中抨击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
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接连,连续 早晨
过问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词类活用
•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隶人
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
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 句:策之不以其道。
•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例句: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
发的情感。
• 听课文朗读,把握准确字音。
lè 伯乐
zhǐ
祗
rǔ 辱
pián 骈
cáolì
yé
槽枥
邪
shísù dàn cè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
sì 食马者
xiàn 外见
原文欣赏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
古: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
今:判断词.
•
古: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 安{
•
今:安全;安定;安装.
• 古: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 等{ • 今: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
古: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 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 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 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 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 马吧!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表现,表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 “才”,才能。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
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 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 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 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 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 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 或{
•
今:或者
•
古: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 食{ 今:吃。
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
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
译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开
关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分析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
寓指识才的明君。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封建守旧者。
开
关
您的位置:>>马说>课文分析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 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 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 辱、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
重
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 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 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 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 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
有。故虽有名马,祗辱辱于奴隶人之手,骈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辱没
一同
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吃一顿
能够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才美美
这种,这样
能力
才能,美好的素质
不外见见,且欲与常马等等不可得,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
“见”通
等同
怎么
“现策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刘 备——诸葛亮 周文王——姜子牙 党和政府——袁隆平
当堂训练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通____ ____通____
b、才美不外见
____通____
c、其真无马邪
____通____
1、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执策而临之 鞭子
2、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 的原因食马者不知 其能 千里而食也”
关
第 痛斥
三
执策 者的
段 愚蠢
勾画执 策者狂 妄无知 的形象
作者厉声 反诘执策 者,表达 中心:其 真不知马
归 纳
全文共151字,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言辞华丽,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借伯乐
全
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
文
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
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同而“顾环”之,,环臣绕
同“价”,酬金
回头望
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
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您的位置:>>马说>作者简介
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 作者韩愈,字沛之,登洲南阳人。唐 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宗族原本出于 昌黎,今河南省昌黎县。因昌黎韩氏 是旺族,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本 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 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 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 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 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 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 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