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心理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题型: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判断、论述、事例分析填空题1、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感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的2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的特征。
3、个性倾向性研究的主要内容: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4、心理科学的产生时间1879年,代表人物:冯特——75、“注意”的定义: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
6、注意了涣散时的主要表现2个:情绪上的变化、行为反应。
7、感知觉的规律——528、联觉现象的冷暖色调:红橙黄——暖色调、青蓝紫——冷色调9、记忆的种类4个: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10、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11、有意想象的分类: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2、思维的种类:(按思维的水平和拼接的不同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按思维的创新程度的不同分)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13、创造性思维的特点:①新颖性和创见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标志②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图式③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统一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④迷恋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14心理冲突:①双趋冲突:同一时间既想学画画又想学跳舞;②双避冲突:得了蛀牙非常痛,又不肯治③趋避冲突:喜欢吃糖,又担心发胖;④多重趋避冲突15、青少年的应付方式:应付方式是应激与心理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身心健康起着调节作用——14016、气质的类型①多血质(活泼好动)②胆汁质(急躁冲动③黏液质(稳重安静④抑郁质(多愁善感17、性格类型:外倾型和内倾型——16218、性格的结构特征:——163~16419、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295一、名词解释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或回忆后学习的材料所起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或保持先学习的材料所起的干扰作用。
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心理学概论复习提纲
《心理学概论》各章复习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1、认知过程2、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4、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5、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自然科学的性质,可从研究对象、历史渊源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说明。
6、自然科学研究的属性社会科学的性质,如社会、管理、消费心理学都强调对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对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背景等社会状况进行研究。
7、心理学的超科学的人文性质超科学的人文性质,研究人的幸福感、美感和价值观等主观性很强的问题。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及其特点、分类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者创造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2、个案研究法及其分类个案研究法,把任何社会个体,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研究单位,以这些单位的某一个或几个特性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相关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对个体进行直接研究的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可将个案研究法分为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和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个案两种类型。
3、抽样的方法4、内省法及其分类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它是心理学家们最早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5、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避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伤害,不能强迫被试参加研究或实验,严格保护和尊重被试的个人隐私。
凡是有可能引起持久危害的东西都不能对被试进行实验,即使被试同意,也不应该让其在有潜在危害的条件中接受实验。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及冯特的主要贡献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精神动力学派以及弗洛伊德的主要研究成果精神动力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于1896年创立,被成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势力”。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主要心理学派:1.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斯金纳主要观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②将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人的行为的一切工具;③强调心理学研究要采用客观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2.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主要观点:①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叫做前意识。
②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3.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主要观点:①着重研究人的价值与人的发展②关心人的本性、潜能、尊严与价值③人的本质是好的④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4.认识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奈瑟,皮亚杰等主要观点:①把人看作一个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②从信息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③强调计算机模拟心理过程。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状态】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二、注意的基本特征:①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特定对象上,对其进行深入加工三、注意的种类:(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含义: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情所发生的注意。
如上课时,教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突然站在门口,大家都不由自主的转头去看那个人。
(不随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表现,人和动物都具有不随意注意。
)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和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等都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2.个体自身的状态。
个体的需要、兴趣、期望和情绪状态等也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心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理学概论复习资料⼼理学概论复习资料张旭东、刘益民、欧何⽣主编版本第⼀章绪论⼼理学:是研究⼼理现象及其发⽣、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
⼈类和动物都有⼼理现象。
⼈的⼼理现象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理过程和个性⼼理。
⼼理过程:⼼理过程是⼼理现象的⼀种,是在客观事物的作⽤下,⼼理活动在⼀定的时间内发⽣、发展的过程。
⼼理过程通常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是⼈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内部⼼理活动过程,所以叫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
注意不是⼀种⼼理过程,⽽是认识过程中各种⼼理因素共有的特征,没有它的参与,任何⼀种⼼理过程都难以进⾏。
情感情绪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的需要⽽产⽣的某种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是⼈⾃觉地确⽴⽬的,调节并⽀配⾏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标的⼼理过程。
个性⼼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理特征。
个性倾向:是指在⼀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识倾向。
它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性和选择性上。
主要研究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理特征:指能⼒、⽓质和性格等⽅⾯的特征和差异。
能⼒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完成的个性⼼理特征。
⽓质是先天的、表现在⼼理活动动⼒⽅⾯的个性⼼理特征。
性格个⼀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为⽅式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理特征,是个性的核⼼部分。
⼼理过程和个性⼼理是⼼理学研究的两⼤⽅⾯。
⼼理学是⼀门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具有⾃然科学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
主要理由如下:①从⼼理的主体来看,作为反映主体的⼈是社会的实体或社会历史的存在物,但⼈⼜是“⼀种活动着的⾃然实体。
”因此,⼈既不是离开了社会的⾃然实体,也不是脱离了⾃然的社会实体。
'②从产⽣⼼理的器官来看,⼈脑是在社会⽣产劳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脑的机能也是⾃然与社会的统⼀。
心理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1.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涵盖了对心理过程、行为和情感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入理解。
2.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学科发展是在19世纪。
20世纪的心理学发展更是蓬勃迅猛,分支学科众多,理论体系日臻完善。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来观察心理现象,以验证心理学理论,了解心理规律。
2. 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了解大众心理状态,观察社会心理现象。
3.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来了解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思维过程。
4. 临床方法:通过个案资料,来揭示心理学现象。
5. 实地调研: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来了解心理学现象。
三、生物心理学1. 大脑和神经系统:心理学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涉及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对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2.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它对大脑的活动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四、感知和知觉1. 感知:感知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接受和加工。
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2. 知觉:知觉是指我们对感知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它涉及了对空间、时间和物体的理解。
五、学习和记忆1. 条件反射:通过条件刺激和自发反应建立起的一种自发性行为。
2. 意识反射:在特定情况下做出的过去有过相同情况的行动反射。
六、认知心理学1. 认知: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它包括了感知、思维、知觉和记忆等多个方面。
2. 信息加工模型:信息加工模型是人类对知觉、思维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一种解释。
它强调了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七、人格心理学1. 人格:指个体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特征和行为模式。
2. 人格理论:指试图解释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理论。
八、社会心理学1. 社会认知: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过程。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主要心理学派:1.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XXX;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XXX主要观点: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②将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人的行为的一切工具;③强调心理学研究要采用客观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2.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XXX主要观点:①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叫做前意识。
②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并认为三者发展平衡就会形成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
3.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代表人物:XXX、XXX主要观点:①着重研究人的价值与人的发展②关心人的本性、潜能、尊严与价值③人的本质是好的④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4.熟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XXX,XXX等主要观点:①把人看作一个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②从信息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③强调计算机模拟心理过程。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状态】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二、注意的基本特征:①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②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特定对象上,对其进行深入加工三、注意的种类:(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含义: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情所发生的注意。
如上课时,教室门被推开,一个穿红衣服的人突然站在门口,大家都不由自主的转头去看那个人。
(不随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表现,人和动物都具有不随意注意。
)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和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比较等都市影响不随意注意。
2.个体自身的状态。
2023心理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2023心理学概论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
结
本文档旨在为2023年心理学概论考试进行知识点复,总结重点考点。
1. 心理学的定义和历史
-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2. 神经系统和感觉知觉
- 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传递信息的特殊细胞。
- 感觉器官和传感器官:负责接收外部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
3. 研究和记忆
- 经典条件作用:通过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
- 操作性条件作用:通过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联来形成新的研究反应。
- 记忆的过程:编码、存储和检索。
4. 情绪和情感
- 情绪的定义: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涉及生理反应、认知和行为。
- 情绪的分类:快乐、悲伤、愤怒等。
- 情感的作用: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人际关系。
5. 发展心理学
- 婴儿期发展:语言、运动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 儿童期发展: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 青少年期发展:身份认同和独立性的发展。
6. 社会心理学
-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 社会影响:个体如何受到他人的影响,并对此作出反应。
- 社会关系: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建立关系。
以上为对2023年心理学概论知识点的复考点的归纳总结。
希望对考试复提供帮助。
(此文档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结合教材和课堂讲义进行复习。
)。
心理学概论复习要点
<<心理学概论>>复习要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志行为体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
人格(个性心理倾向)主要表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力。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
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它们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对象。
心理学的目标是陈述、解释、预测、调节和控制心理现象和行为.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包括参与和非参与两种.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探究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为实验组,另一组被试为控制组。
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的各个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关于个体过去和现在的信息,经过分析推知其行为的真正原因。
测验法是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心理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学的定义和内容1.1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关注着认知、情绪、个性、社会关系、意识和无意识等方面。
1.2 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多个分支领域,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2.1 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现代心理学则源自19世纪末,由德国的心理学家威廉·旧金在1889年正式创立心理学学科。
2.2 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在20世纪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等不同的学派和理论的发展。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1 实验方法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验证不同因素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3.2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收集大量数据,以了解人们的态度、价值观以及心理特征。
3.3 观察法通过观察人的行为、表情和表现来研究心理现象,特别适用于对儿童和动物的研究。
3.4 临床研究法以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录音、视频等方式来了解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四、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4.1 结构主义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试图通过对意识的分析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
4.2 功能主义关注心理现象与其在生存适应中的功能,认为心理现象与行为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产生的。
4.3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4.4 认知心理学强调思维、记忆、感知等心理过程的机制和运作,是一门注重内在心理活动的研究。
4.5 社会文化心理学关注社会性和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
五、心理学的应用领域5.1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用于治疗心理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和人格障碍等。
5.2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大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心理学概论资料整理(题)
大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心理学概论资料整理一.填空题(包括选择)1.心理的构成:共同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
2.公元前300年,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是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专著。
“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的提出者是艾宾浩斯。
3.1879年,德国著名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心理学的流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按心理学上的第一、二、三大势力顺序排列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代表马斯洛和罗杰斯。
5.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和机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曾说过:“你给我一打儿童,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和小偷”。
6.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7.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8.!!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9.伟大的俄国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将人脑称为“自然界的皇冠”10.第一次脑激增是在妊娠第10-18周,第二次是从出生后开始。
11.!!心理学上一般习惯于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夏)、多血质(春)、黏液质(冬)、抑郁质(秋)。
12.最早提出气质概念的是古希腊的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
13.需要具有对象性、动机性、社会性的特点。
按起源分可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按需要指向对象不同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4.高峰体验是一种超越一切的体验,其中没有任何焦虑,有回归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愉快情绪15.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
心理学概论总复习资料Chapter 1: Overview of PsychologyXXX:1.rismFounder: Watson。
Representative of rism: SkinnerMain views:Oppose the study of usness and advocate the XXX.Use stimulus-response (S-R) as the tool to explain human XXX.XXX。
XXX.2.PsychoanalysisFounder: FreudMain views:XXX main parts: usness and usness。
usness is XXX activity that can be perceived。
while usness contains XXX usness and usness is called usness.XXX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id (pleasure principle)。
ego (reality principle)。
and superego (moral principl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balance of the three will form a XXX。
it will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 illness.3.XXX (The Third Force)Representatives: Maslow。
RogersMain views:Emphasize the study of human values and development.Concerned with human nature。
potential。
dignity。
and value.XXX XXX good.Believe that people have free will and the need for self-XXX。
心理学概论-各章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概论各章知识重点总结河大李佳乐Q Q187211957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感觉、性格、能力(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那些心理特性,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记忆表象、气质、挫折、注意的动摇、定势、观察法、感觉的适应性、注意的迁移、创造性思维、观察法、发散思维、有意注意、功能固着、组块简答:什么叫心理学/心理现象、分析:狼孩第一章绪论重点:什么叫心理学(现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图)3、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科学分支是以1879年冯特在德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4、心理学的理论任务是通过对自身对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地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心理与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从用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5、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是通过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积极地适应环境,主动地改造环境,通过对各种资源的科学开发,创造出新事物。
6、心理学的建立根植于哲学和自然科学国揭而7、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①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②教育是促进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当代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8、重点: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①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指研究者在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观察实验观察法:将被观察者集中在特定的实验室中,让其自由活动或规定一些特定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对一些特定行为进行仔细而系统的观察。
②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而进行的实验研究。
自然实验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研究的试验方法。
《心理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心理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1.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和动物的思维、感觉、行为、情感等心理过
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组成。
树突负责接受信息,轴突负责传递信息。
3.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化学物质,常见的神经
递质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等。
4. 睡眠与梦
睡眠是生理状态,通过脑电图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睡眠状态;梦是在睡眠状态下自发产生的心理现象,通常包括图像、声音、情
感等。
5. 经典条件反射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一个条件刺激会触发一种自然反应,后来会出现一种无条件刺激,最终条件刺激就能激发反应。
6. 操作性条件反射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一个行为会产生结果,如果结果是积极的,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果结果是消极的,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弱化。
7.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记忆、知觉、语言等认知过程,重要的理论有信息处理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
8. 情绪与情感
情绪是在刺激下产生的短暂心理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自身经历等的主观评价和反应,比如喜怒哀乐、爱恨等。
9.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的心理学领域,研究个体的特质、惯、态度等因素对行为的影响,重要的理论有五大人格特质理论等。
10.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影响,重要的理论有集体
行为、亲社会行为、社会认知理论等。
以上是心理学概论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大家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和个体行为。
2: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心理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3: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2)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4:注意: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5:注意的规律性(1)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订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上课,突然有人推门进来,于是大家都转头看他)无意注意的规律性: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强烈的刺激、新异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对比的刺激);主体本身的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的事物)。
(2)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有预订目的,必要是还需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的规律性:明确的目的任务;组织有关活动;激发间接兴趣;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3)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或继有意注意,有预订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
6:注意的规律在教与学中的应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2)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3)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4)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2)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适当;(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4)组织学生实际操作;(5)利用间接兴趣;(三)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
(有――无――有――无)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使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
7:记忆的概述: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分为三个环节:实际、保持再认(或者重现)8:记忆的规律性一、识记的规律识记就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心理学概论知识要点整理(全)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一、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根据研究的目的(以建立系统的理论还是实际应用)把心理学分为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类。
理论心理学旨在探讨人或动物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应用心理学旨在研究心理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理论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普通心理学探讨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的实质问题与心理的结构问题)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它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进一步分为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应用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过程、原则、技巧和方法的心理学分支。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消费心理学是以大众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法律心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自然科学的性质,可从研究对象、历史渊源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章 感觉和知觉 感觉: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的信息的过程。
知觉: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过程。
绝对阈限:要使观察者知觉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最小物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
绝对阈限是差暗适应:视觉系统在黑暗中对连续无变化的光刺激感受性提高的倾向.错觉: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有些错觉好像是天生的,些错觉则依赖于文化和经验。
01.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是我们常说的“五感”。
02. 所有感觉道都符合下列三种基本原理:(1)生理和心理存在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2)感觉和知觉是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3)感觉和知觉具有适应生存的意义。
03. 感觉从环境刺激开始;缺乏客观刺激的感觉被称之为幻觉。
各种感觉系统都有专门分化的细胞:受体,它们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一般在相邻的感觉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这个过程称为转换(客观存在变04. 要使观察者感知到一个刺激,刺激必须具备必要的物理能量,这种最小物理能量称为绝对阈限。
信号侦察论认为,侦察刺激的能力不仅依赖刺激的特点 (比如物理,也有赖于观察者的特点。
检测信号有一个反映观察者反应偏差的决策过程:没有把握时如何报告检测到刺激。
05. 辨别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异,要求两种刺激的强度有一定的差别。
当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刚好能引起我们的差别感觉06.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07. 眼睛对称之为光的一小部分电磁波敏感。
光线通过角膜、瞳孔和晶体聚焦到视网膜上。
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对光线非常敏感,允许昏暗光线下的视觉;视锥细胞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特别敏感,产生心理学的色彩体验。
视锥细胞集中在网膜中心地带的中央窝。
神经节细胞有感受野, 即某个神经元的反应区域。
特征觉察器,是枕叶皮层中的专门细胞,只有当感受野中的刺激符合特定的模式或定向,诸如竖条或横条时,细胞才反应。
08. 色觉刺激有09. 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两种适应的生理过程不同,主要是视杆和视锥细胞参与作用不同。
10. Y a n蓝-黄系统、红-绿系统、黑-白系统。
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疲劳时,另一个成分的作用就相对突出,因而产生颜色后效。
某个系统受损时,就会成对地失去颜色觉察能力,如红绿色盲。
当物体导致空气震荡时就产生了听觉。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
声音通过耳道到达耳膜而得到放大;附于基底膜的毛细胞,通过充满液体耳蜗震荡,将声音转化为听神经的动作电位,然后向大脑传送。
11.听觉刺激有三个物理属性:频率、振幅和纯度;相应心理属性为音调、音响和音色。
12.有两种一度被认为相互对立的听觉理论:地点说和频率说。
地点说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不同的频率做出反应,似能很好地解释高频声音。
频率说则认为基底膜的震荡频率反映了声音的频率,能很好地解释低频声音。
两种理论都认为声音响度反映为放电的神经元的数目。
13.除了视觉和听觉之外,其他感觉还有:嗅觉、味觉、肤觉、动觉、平衡觉等。
其中肤觉又可分为触觉、痛觉、温觉与热觉。
14.嗅觉的刺激来自物质散发在空气中的看不见的分子。
空气进入鼻腔,流向嗅膜,嗅膜上有成百上千的各种受体,对各种分子做出反应,产生复杂的嗅觉。
嗅觉受体细胞的轴突构成嗅神经,它把信息传导到额叶下的嗅球和额叶深部的感受区。
15.味觉,对可溶于唾液的分子敏感。
但是,实际中的味觉很多是由嗅觉引起的。
味觉产生于舌部和整个口腔的味蕾。
16.肤觉的感觉信息经过丘脑,传向大脑的主要触觉中心:躯体感觉皮层。
该皮层与躯体表面的对应关系犹如一张躯体图。
17.痛觉很大程度上受信念、期望和情绪状态的影响。
控制阀理论认为,疼痛体验受神经纤维的影响,神经纤维能关闭疼痛的阀门,阻断来自其它纤维的信息通过。
痛觉反应比较复杂:有时没有痛觉刺激,但有疼的感觉,如幽灵痛;有时有痛觉刺激,但没有痛的感觉。
18.本体感觉是对躯体位置和运动的感觉。
动觉觉察身体位置和运动,并自动协调肌肉的运动。
平衡觉根据对重力和运动的感觉提供躯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信息。
19.知觉的最大特点是组织和解释。
知觉组织,涉及形状、深度知觉,知觉常性。
形状知觉指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型或模式。
深度知觉是按三维组织知觉。
知觉常性指将不断变化的感觉组织为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相对稳定的知觉。
20.形状知觉的原理包括格式塔(Gestalt)的几条原理:图形和背景、相似性、接近性、良好连续性、简洁性和完整性。
深度知觉将两维的视网膜形象组织成三维的世界,主要通过双眼和单眼视觉线索。
大小和颜色常性指知觉到不变的大小和颜色,虽然视网膜上的形象在变化。
由于组织特性,知觉者容易产生错觉。
错觉是知觉经验与引起知觉的刺激特征之间不一致的现象。
有些错觉好像是天生的,有些错觉则倚赖于文化和经验。
21.知觉解释,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
知觉解释依赖于感觉和记忆的结合,因为大脑以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的感觉。
知觉不是完全天生的,也不完全是后天习得的。
22.自下而上加工,指从下层开始加工原始的感觉材料,再向大脑供给。
如特征觉察器的发现就证明我们是将刺激分解为成分进行分析的。
自上而下加工,从上层开始,从观察者的期望和知识开始加工。
格式塔(Gestalt)就强调我们是感受整个刺激而不是刺激的组成成分。
事实上,知觉过程往往是同时从两个方向上开始的。
环境体验所塑造的知觉解释倾向或知觉期望,称为知觉定势。
知觉定势包括当前上下文情境和持续的知识结构(图式)两个方面。
练习题一、判断题(F)1. 物理刺激的强度低于绝对阈限时,绝对不可能引起个体有意识的感知。
(T )2. 在两可图形间转换注视,反映了知觉的不稳定性。
(T )3. 研究显示,男性的色盲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
( F )4. 知觉常性反映了人先天具备的一些能力,它无须借助后天经验。
( F )5. 疼痛是纯粹的生理现象,与信念、期望等文化因素无关。
1.疼痛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信念、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对)2.物理刺激的强度低于绝对阙限是,绝对不可能引起个体有意识的感知.(错)3.一般的感觉适应现象中,个体的感知能力总体上是提高的.(错.是降低)4.研究显示,男性的色盲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对)5.知觉常性反映了人先天具备的一些能力,它无须借助后天经验.(错.)6.光线的波长同颜色感想对应.(对)1、感觉有什么特点?(对事物属性细节的孤立的认识sensation)答:感觉指感觉器官收集有关环境信息的过程。
2、知觉有什么特点?(对事物属性整体的关系的认识perception)答:知觉指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的过程。
最大特点是组织和解释知觉组织,涉及形状、深度知觉,知觉常性。
形状知觉指将感觉组织成有意义的型或模式。
深度知觉是按三维组织知觉。
知觉常性指将不断变化的感觉组织为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相对稳定的知觉。
知觉组织的基本规律包括相似性、接近律、良好连续性、简洁律、封闭型。
知觉解释,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
知觉解释依赖于感觉和记忆的结合,因为大脑以过去的经验来解释当前的感觉。
知觉不是完全天生的,也不是完全后天习得。
第 4 章学习件刺激产生作用,条件刺激(CS)是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
强化物,就是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环境后果。
指预期自己不能逃避不利的事情,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和动机上的不足。
01. 学习,是因为经验而使有机体的反应方式产生持久的改变。
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基础。
02. 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一类学习。
经典条件作用,指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
先天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
能产生无条件反射反应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03. 桑戴克(Thorndike )的效果律指出,动物的行为倾向有赖于该行为对环境的效果。
斯金纳(Skinner )将这个观念发展为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是自发的而非诱发的行为。
如果行为后果增加了行为反应的概率,那么这种后果称为强化。
强化物,就是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环境后果。
04. 正强化,是提供奖赏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
负强化,是终止一个反面刺激(负强化物)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
惩罚,将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
05. 强化有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之分。
间断强化又分固定比例和变化比例、固定间隔和变化间隔等方式。
这些不同方式的作用不同。
06. 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都有泛化、分化和消退等现象。
07.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都是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具体应用。
行为塑造,主要应用了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及时地给予强化的思想。
08. 完形心理学反对桑戴克的“尝试-错误”假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即对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关系的某种理解。
09. 认知-社会理论指出,认知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
托尔曼(Tolman )的实验说明,大鼠对其所处的环境形成了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能说明潜伏学习的机制。
所谓潜伏学习,是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学习。
10. 认知-社会理论指出,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很大。
控制源, 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不能带来他们期待的结果所持的一种总体的期望。
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指预期自己不能逃避不利的事情,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和动机上的不足。
解释风格,指对不利事件的理解方式。
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把不利事情看成是内在、稳定和全面的。
11. 心理学家研究了几种社会学习练习题一、判断题(F)1. 正强化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
(F)2. 负强化在本质上等同于惩罚。
(F)3. 由学习引起的行为上的改变必须是可观察和测量的。
1.正强化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错.正负强化都会增加行为出现的概率,惩罚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2.负强化在本质上等同于惩罚.错.负强化是因为这个行为的后果是终止了反面刺激(也就是一些令你痛苦的事情,比如生病),因而令行为更可能出现的过程(典型的负强化例子是看医生,因为看医生能终止生病,所以人们会增加看医生的频率).惩罚是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1、奖惩为什么不总是有效?请举例加以说明答:惩罚效果的差的原因可能有:惩罚与操作难以对号;对惩罚人而非受罚行为害怕;存在其他奖励;惩罚(领导、长辈之间)一致性差:攻击性惩罚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
此外,学习效果不是单纯依赖于外部情境,认知-社会理论指出,认知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很大。
因此如果忽视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单一的奖惩措施就很可能失效。
2、从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为什么要控制电影、电视的播放内容?答: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可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