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文章标题】: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深入回顾与展望未来【引言】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回应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引领世界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将深入回顾中国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一、新中国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思想,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与中国特色的深度融合所形成的。
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1.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展开了艰苦卓越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独特的特点,即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的农村经济改造,共同富裕等。
2. 实现工业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
然而,通过实施合理的经济政策和积极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制定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方针的实施,使得中国经济逐渐走上了世界舞台。
3. 推进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农村合作化运动和农村集体经济都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加强文化建设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注重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三、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当前人工智能、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中国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三大改造 (1)措施 ①农业: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 的高潮。
第13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结果:1956 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
2.城市 (1)背景: 农村改革 突破性进展的推动。 (2)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 ,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 城市 ,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3)内容:增强 企业活力 为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第35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 “一五”计划为我国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一 五”计划的重点是在 A.东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D.珠江三角洲地区 ( )
第29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析]
“ 一五” 计划是在苏联帮助下制定实施的,主要
在原料丰富、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实施,这从“一 五”的建设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方面也可以推断出来,故选 A 项。
第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 复习本专题要结合必修一的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设和祖国统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必修三的 专题四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有 机结合起来。最好是将新中国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新中国 建立初期、十年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 期,并将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放在一起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一、引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经验总结。
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进行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1. 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最重要意义在于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导。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和曲折,并没有动摇党和人民坚定的信仰和信心。
通过初步探索,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启示作用中国的初步探索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注重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关注民生改善,探索了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在中国的初步探索中,我们看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注重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获得感,使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够真正受益。
2. 保持改革创新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保持改革创新的动力。
在初步探索中,我们看到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动力。
只有保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国家的发展优势。
3. 加强党的领导初步探索的教训之一是加强党的领导。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领导是必不可少的。
初步探索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来解决和克服。
只有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党的领导地位,才能够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4. 坚决抵制腐败现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告诉我们,腐败是严重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大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探索1. 引言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艰苦卓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探索。
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农业第一、以农为基础”的发展方针,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党领导下的工业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一系列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力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3.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新决策与改革开放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决定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通过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外资和技术,中国取得了惊人的经济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的探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基础。
4.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的思想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提出更具特色和时代性的理论,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理论意义深远,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动力。
5.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总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已经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
从经济上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
从社会发展上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从国际事务上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编制人:崔玉玺审核人:冯永强审批人:马全金时间:2010-4-20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前预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
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
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课标展示]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自主梳理]1.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成为当务之急。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建设提上日程。
2.1953年,中共中央在中提出了的主张,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的,以建立的经济基础。
3. 年,中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期间借鉴了的经验,优先发展,并强调处理好、、之间的关系。
到年底,我国新建了制造、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由此全面展开。
4.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为特征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就,也产生了一些失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寻找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只有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的寻找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来。
因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等人的探索是以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为起始的。
在探索实践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和主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探索者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有过成功,也发生了严重失误。
这一探索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和理论成果(难点)1、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1956年,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①从国内情况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但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中,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怎么搞,这是整个国际共运中尚未很好地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方式方法上,毛泽东等人大胆地创造性地开拓出了一条带有中国色彩的成功的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体系引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和实践的结果。
这一知识体系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入分析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演变。
起源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深化。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紧接着,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核心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性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为中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理和方法。
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指导。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特点与实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内容:一、探索的历程二、探索的初步成果三、探索发生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教学重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中的经验教训教学内容: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全新课题;(2)苏联模式暴露出学多弊端,党已经开始觉察到;(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以苏为鉴】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它们依次是:(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其中,前五种关系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的问题,后五种关系主要是如何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指出: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和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照抄照搬;(2)对外国资产阶级地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要进行抵制和批判;(3)学习外国要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学习外国的目的是为了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显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阐明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956年9月召开。
(1)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政治形势,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大会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摘要】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
他还提倡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这一运动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他的实践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为后续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思想、指导、农业、工业化、人民公社、阶级斗争、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重要意义1. 引言1.1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历程。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和思想理论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他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工业化道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他提倡人民公社化运动,通过实行集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的集体化和社会化。
毛泽东还重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仅仅依靠经济手段,还需要加强对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他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的方针,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 正文2.1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作用毛泽东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独辟蹊径。
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剥削和压迫的旧中国解放出来,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紧密围绕着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的实践。
在经济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集中体现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经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经济体制相对不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发展,逐渐实现工业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体现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行人民民主,通过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民主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化保障,为人民提供了广泛参与国家事务的机会。
同时,也不断加强法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文化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包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问题,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发展教育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体育事业等,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军事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体现在坚持人民军队的建设。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将从中国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历史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秉持着自己的独特的治理理念和模式,这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和社会问题。
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革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革命措施,成功地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国家。
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经过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开放措施,中国逐渐走上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以农村经济的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通过引进外资、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始终坚持发展以人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中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改善民生措施和扶贫攻坚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坚持了政治稳定的原则,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国家法治等举措,确保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历史背景下,通过改革开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最全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专题九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实施:安徽、四川等地首先放宽政策,试行包干到户、包产 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初见成效。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迅速推广。
(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 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始: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 (3)内容: ①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 ②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返回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 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 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②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 力水平相适应。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2.(2018·绍兴学考诊断)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毛泽东曾说:“一个 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毛泽东说
这话最有可能是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一)建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1、依据 2、主要任务 3、主要成就 (1)工业化 (2)社会主义改造 概况: 影响: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949—1957)
(一)曲折前进的十年(1956—1966) 1、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 (1)背景 (2)内容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当前主要任务: 制定了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3)意义
第 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建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原因 (1)落后的农业国; (2)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2、表现 (1)在中共领导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 国民经济; (2)进行土地改革,解放生产力,为工业 化准备条件。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949—1957)
D
(2014·课标)“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 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 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 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2014·安徽文综)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 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 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 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 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 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949—1957)
高考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 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知识延伸: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
(2012·天津文综,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
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革”十年时
十年时期
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 1953 1954 1956 1958 1961 1966
“
新 中 国 成 立
一 五 ” 计
宪 法 颁 布
划
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开
三 社大 恢 大 会跃 复 改 主进 国 造 义、 民 完 建人 经 成 设民 济 , 总公 八 进 路社 字 入 线化 方 初 运针 级动 阶和 段
B
1963年1月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1)建立:通 的过 社“ 会一 主五义”计计划划经和济三体大制改。造,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2)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
(3)积极作用:对超集额中 完人成力,、保物证力市、场财稳力定进和行 人国民家的重基点本建需设求,,发促挥进过“重一要五作”用计。划
◆知识延伸: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社会主义改造后
经济成分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①1949—1956年: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历史条件)●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②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③1966--1976年:“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坏④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1.背景:经济恢复(土地改革)和政权巩固2.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①过渡时期:半殖半封社会(1840—1949)——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1956—)②内容:一化三改③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④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3.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建设的开始)⑴一化: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成就、意义p47)⑵三改:1953-1956①内容: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②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私有制变为公有制)③意义:p47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历史上最深远的社会变革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提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共八大19561)、背景:①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苏共二十大后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2)、内容:①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⑴、指导思想: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⑵、“大跃进”: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⑶、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⑷、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为什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行不通?材料一:毛泽东痛切地感到: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新中国为什么 会选择向苏联学习。
新中国选择向苏联学习,除了两党 两国性质一样,有共同的前途和理想之 外,还有另外一些原因——
经济建设经验相对不足
苏联当时的成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苏联对新中国的支持是真诚的、实质的。
2、关于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关于经济所有制结构。毛泽东、刘少 奇、刘伯承。 (2)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毛泽东、陈云。 (3)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设想。 ★这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类同
(1)经验主义。夸大意识和精神的反作用。中国革命是在难以
想像的情况下胜利的。革命与建设不同。如“大跃进”运动。“人有多大 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教条主义。毛泽东曾说:“教条主义连牛粪都不如。”可 自己最后也陷入教条主义泥坑。不切实际地搞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用政治斗争打压反对派。如,“彭德怀反党集团”事件。 (3) :中国经济没有搞上去,政治问题成堆, 人民生活改善不大。
完
三、社会主义主要 矛盾的偏离
1、主要矛盾的偏离。
(1)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 继续革命的理论。十年“文革”。 (2)政治斗争第一,经济建设受到轻视。 重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发展处于 次要地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 的苗”。
2、主要矛盾偏离与毛大有关系。
毛泽东搞曾坚决反对主观主义
(1)既要搞社会主义,又要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马 恩的一些设想不对,苏联的搞法不对,毛泽东的搞法也不对。 重新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 (2)既要发展社会主义,又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发展社会 主义。 (3)共产党领导要坚持,又要提高执政能力。资产阶级 执政不可能共同富裕。
2、辩证的方法。
(1)以主要矛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就是 硬道理”,“紧紧扭住这个中心不放”。为了发展,稳定是最大的政 治。 (2)为解决主要矛盾,不搞争论。 4次姓“资”与 姓“社”的争论:第一次,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 二次,1979年党中央决定在福建和广东两省开办“经济特 区”。第三次,关于商品经济。第四次,关于市场经济。 (3)勇于实践,反对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国家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改革和建设。
对于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核心因素:政策制定、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
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并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政策的执行需要精细化管理,确保政策能够落地生根。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核心。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思维,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
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公有制经济和保护劳动者权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目标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要致力于消除贫困、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还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司法体制改革,确保社会公平的实现。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倡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融合,注重培养和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文化传承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要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也需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共同保护好美丽的地球家园。
结论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政策制定、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传承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
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取得进步,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与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核心因素的重要性,并积极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务的著作是()A、《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论人民民主专政》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是()A、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以便迅速进入共产主义B、反修防修,巩固无产阶级专制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D、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3.5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A、苏联模式B、欧洲模式C、美国模式D、日本模式4.()正式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强国A、中共七中全会B、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共八大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其关键是()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B、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C、加强党的领导D、发展社会生产力6.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大干快上,超英赶美7.中共八大提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A、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B、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8.()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陈云9.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A、发展生产B、人民民主专政C、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D、社会主义制度本身10.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健全民主和法制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11.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是()A、发展无产阶级的思想文化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12.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应该是()A、古为中用,洋为中用B、厚今薄古C、厚古薄今D、中学为主,西学为用二、多项选择题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A、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B、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C、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D、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目的2.毛泽东提出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原因是()A、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中,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B、发展马列主义理论的需要C、苏共二十大前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D、新中国在几年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3.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理论成就有()A、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B、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C、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D、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涉及到的主要方面有()A、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B、经济建设C、经济体制改革D、民主政治建设E、思想文化建设5.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6.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错误有()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B、急于求成,盲目冒进C、不重视发展生产力D、把变革生产关系绝对化,以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最主要的关系有()A、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B、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C、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D、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8.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B、统筹兼顾C、自力更生为主D、争取外援为辅9.毛泽东在“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中,提出重工业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应该是()A、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B、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C、三大类别的排序应为重、轻、农D、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三、简答题1.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四、论述题1. 试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2. 如何正确认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同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之间的关系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C5.B6.A7.C8.D9.D 10.B 11.C 12.A二、多项选择题1.ABCD2.ACD3.ABCD4.ABCDE5.BC6.ABCD7.ABCD8.ABCD9.ABD三、简答题1. 答:(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学说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生活水平 “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建设,导致 _____________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易错提醒】
准确区别“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 产关系方面。 (2)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 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
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2——1965年) (1)背景: 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针。 (3)结果: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_________ 开始好转 ,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
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 过渡时期的结束。
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
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 建设的高速度。
(3)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2.“一五”计划(1953——1957) (1)任务:
①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处理好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②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占据主体地位。
通史链接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 过渡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为三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 族区域自治制度 物质基础;1956年底三大改造 国基本确立;为调动知识分子 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6 “双百方针”的提出 年提出“双百方针” 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一 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 五”计划、三大改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49——1978年)
最新考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背景: (1)新中国的建立及其政权的巩固 (2)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经济 思想 文化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 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 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 分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要矛盾: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
(2)成就: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的 工业体系 ,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的基础。
【名师指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
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而且以工业化
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
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1.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 (1)内容:正确指出了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 经济 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确定了主要任务是尽快从
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_____________
(2)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 开展起来。(★“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 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探究】
三大改造
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 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
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
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 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探究】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 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
2.探索中的初步失误:
(1)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 高速度 _______。 (2)表现: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 大跃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路线。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_______”和以“一大二公” 为特点的_______________。(★“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 “左”倾错误 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 ) (3)影响:使_____________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 工业化 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概况 ①农业: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②手工业: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 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运用加工订货、统 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 国家资本主义 轨 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全行 业公私合营。 (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在中国基本确立,为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