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弥足珍贵的革命导师完美画像
十大元帅油画肖像
![十大元帅油画肖像](https://img.taocdn.com/s3/m/e92bc78ea0116c175f0e48f1.png)
十大元帅油画肖像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北京怀仁堂隆重举行授元帅军衔及授予勋章典礼,毛泽东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元帅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
1956年军旅画家吕恩谊接受了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下达创作十大元帅肖像的任务,这是对他艺术观念深厚程度的检验,也是对他人物肖像画功力的检验。
经过画家的艰苦努力,精心创作,十幅元帅肖像画次圆满完成,《解放军画报》10个月连载。
画家笔下的十大开国元勋,英姿勃发,神情兼备,惟妙惟肖,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在全国画坛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这可以说是吕恩谊油画创作的里程碑。
这套画册绝大部分版权归解放军画报社独有,一部分由元帅家属补充提供,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和使用价值。
朱德(1886-1976)
彭德怀(1898-1974)
林彪(1907-1971)
刘伯承(1892-1986)
贺龙(1896-1969)
陈毅(1901-1972)
罗荣桓(1902-1963)
徐向前(1901-1990)
聂荣臻(1899-1992)
叶剑英(1897-1986)。
一张油画两个伟人
![一张油画两个伟人](https://img.taocdn.com/s3/m/c658eba965ce05087632133a.png)
一张油画两个伟人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时隔一年的两次拍卖会上的同一幅何孔德的布面油画作品,在拍卖图录和网上刊载的竟是两个作品名称。
一个是2012年5月19日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何孔德1974年作布面油画“刘少奇与《新青年》”,另一个是2013年12月1日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的何孔德1984年作“元帅与新青年――聂荣臻的青年时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何孔德创作的画面中画的伟人到底是谁?何孔德布面油画《刘少奇与“新青年”》作品带着一系列疑问,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许多与本画有关的人士。
何孔德(1925――2003),四川西充人。
1943年入国立重庆师范美术科学习,1946年转学四川省立艺专印染科。
1946年参加解放军,在十二军文工团工作。
1951年参加志愿军,到朝鲜从事美术宣传工作。
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1957年毕业到总政文化部创作室任美术员。
1962年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从事美术创作。
1980年任军博创作室副主任,1987年退休。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擅长油画、水彩画。
油画《出击之前》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与高虹合作的油画《军委全会》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曾参加创作半景画《卢沟桥战斗》。
出版有《何孔德油画选》、《何孔德画集》。
何孔德是新中国军事美术创作的代表画家之一,他创作的《出击之前》、《祖国来信》、《古田会议》等作品,曾风靡全国、家喻户晓。
他是一位基本功非常扎实而全面的油画家,无论人物、花卉或静物,都能表现出很高水平的绘画技巧。
他在朝鲜战场创作了大批的战地写生,那些战斗英雄的肖像、行军的队列、集会的场景、战地的生活、朝鲜的风土人情,都被画家饱含情感、一丝不苟地画在小小的日记本上。
画家与画中人同生活共战斗,所以他画到哪里都能自然而然地多一分质朴,多一分真切。
这些作品真实、艺术地展现了当年朝鲜战场的硝烟战火,使人们从另一个侧面对何孔德的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永垂不朽
![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永垂不朽](https://img.taocdn.com/s3/m/b4ac4d6b0b1c59eef8c7b48f.png)
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永垂不朽!2013-2-25 李大钊(1889-1927)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字守常。
河北省乐亭县人。
图1:李大钊塑像图2:李大钊塑像图3:李大钊像图4:李大钊像1907年夏至1913年夏,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求学。
1913年底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期间,曾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卖国的斗争。
1916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主编。
1917年1月又任《甲寅》日刊编辑。
在此期间,在《甲寅》、《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宣传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进步的文章。
1917年底,入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先后任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系教授。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率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著名论文,和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并和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作坚决斗争。
1920年春,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
同年10月,在北京创建共产党小组,11月小组改称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任书记。
中共一大后,成立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任书记,负责领导北京和北方地区党的工作。
1922年8月,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为候补中央委员,赞成国共合作。
1923年6月,赴广州参加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驻北京委员。
会后,组建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兼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1924年3月兼任委员长(1925年1月中共四大后委员长改称书记)。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负责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北京执行部的工作。
同年6月,作为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同年11月离苏回国。
1925年1月,当选为中共四大中央委员。
同年10月,取消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兼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建制,分别组建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简称北方区委)和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任北方区委书记。
抗美援朝震撼油画激情重温
![抗美援朝震撼油画激情重温](https://img.taocdn.com/s3/m/2b80885869eae009581becae.png)
(本人2009年夏使用卡片机摄于首都军博展厅)
油画《毛泽东与军委第一次会议》局部之一(本人2009年夏使用卡片机拍摄于首都军博)
油画《毛泽东与军委第一次会议》局部之二(本人2009年夏使用卡片机拍摄于首都军博)
油画:《志愿军第一次后勤工作会议》
【2009国家重大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油画:《跨过鸭绿江》250cm×565cm吴云华2009年作
我阅读了所能找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书籍、电影、电视光盘;访问了曾入朝参战的首长和战士、战地记者和摄影家,聆听他们的讲述;学习了著名画家侯一民、高虹、何孔德等前辈有关该题材的经典画作;研究了国外特别是丹东的画家朋友,他们把多年积累的创作“抗美援朝”的经验传授给我。可以说,我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心血与愿望来参加这一“国家工程”的。
高泉,1936年11月生于安徽蚌埠。1961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并留校任助教。1962年11月我军第二位志愿调干入伍,先海军后总政画报社、解放军艺术学院至军事博物舘,历任美术员、美术编辑、美术教授、美术创作室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解放军美术创作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历史画的前提是尊重史实。但对史实、对原始素材与资料的运用不能是被动的复制与图解,应当是选择和提炼,以艺术的真实再现历史的真实。据史料记载: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分批在三个渡口集中过江赴朝。我的创作将时空锁定在丹东鸭绿江赴朝渡口。1950年冬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隐蔽地开过鸭绿江,完全出乎敌人意料地出现在朝鲜战场,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因此我以鸭绿江和江桥为背景,选取了冬天的夜里队伍过江这一特定情节,在“跨”这一动词上做文章,构思了两个方案:其一,画面呈冷色调;其二,画面呈暖色调。
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
![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e1313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c.png)
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一画一课:红色美术经典作品赏析之革命历史篇在漫长的革命历史中,红色美术家们创作的众多经典作品展现了无数无私奉献的英雄们的英姿和光荣事迹。
这些作品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向全社会展现了革命的艰辛与胜利,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一些革命历史上著名的美术作品,深入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意义,给广大读者带来一个红色美术欣赏的视觉盛宴。
一画:《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是伟大画家徐悲鸿的杰作之一,以独特的手法展现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及其战友在长征中的英勇和顽强。
画中,毛泽东领导下的红军士兵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仍然始终坚守原则,勇往直前,表现出了他们堪战抗敌的英雄气概。
这幅画的创作是在抗战初期,徐悲鸿被派往西南采风时完成的。
当时,徐悲鸿在山间欣赏到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及其战友,深受感动。
他决定展现他们的英勇和顽强,以表现中国人民在革命中的奋斗。
这幅画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同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斗争精神,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的艰辛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二画:《黄土地》在革命历史上,徐悲鸿的另一幅作品——《黄土地》,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幅画中,中国工农红军占据了全画面,背景是中国西北地区那片贫瘠的黄土地。
红军士兵们排成了整齐的队形,手持武器,显现出他们奋发图强、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
《黄土地》是在革命胜利后,纪念苏区的建立而创作的。
徐悲鸿看到了革命胜利后红军进驻苏区进行生产和建设的情景,深受感动。
他通过创作《黄土地》,表达了对苏区新生活的祝福和对中国人民在革命中所表现出的顽强和毅力的敬意。
这幅画向人们展示了苏区红军拼搏在黄土高原上的艰苦卓绝,并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为国家繁荣发展而奋斗的精神,是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那些永载史册的英雄画像
![那些永载史册的英雄画像](https://img.taocdn.com/s3/m/67ceb02e03d8ce2f00662371.png)
那些永载史册的英雄画像作者:王小琪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8年第05期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众多英雄画像,生动塑造和刻画了革命战士一往无前、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形象和向死而生的英勇决绝,通过这些气壮山河的震撼性画面,英雄的事迹广为传诵,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英雄的精神化为永恒。
“写封信给黄继光,听我们的誓言在回荡。
告诉他我们和他一样,挺起了军人的胸膛。
一样爱祖国和家乡,一样筑铁壁与铜墙。
”在黄继光烈士牺牲60多年后的今天,一位年轻的空降兵战士写下了这段歌词。
虽然战争年代已经远去,但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依然被人民铭记。
——一头短发的刘胡兰,昂首屹立,在敌人的铡刀面前毫无惧色;——高举炸药包的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当支架,拉燃了导火索;——一跃而起的黄继光,面对地堡中喷射出的火舌,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枪眼;——烈火灼烧中的邱少云,为避免暴露目标纹丝不动,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许多人记忆中的这些英雄形象,并非来自照片,而是缘于美术家的精心创作。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些烈士生前没有留下照片,烈士的形象常常是由美术家根据亲人、战友的描述或者相关资料而绘制的。
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的圆雕《刘胡兰像》将英雄形象定格于就义前的时刻,着力表现刘胡兰为了信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代表作。
由于刘胡兰生前没有照片,为了创作好这一作品,王朝闻曾找到刘胡兰的继母胡文秀,请胡文秀详细介绍刘胡兰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他按照自己的艺术主张,以庄严和如归的乐观态度来描绘英雄的死,牺牲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强调。
冯法祀创作的油画《刘胡兰就义》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绘写英雄的经典之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据《红画往事》一书介绍,创作选题确定之后,当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的冯法祀来到烈士故乡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现场采访和写生。
白天,他在烈士就义现场采风;晚上,他找到刘胡兰的家人和相关当事人了解情况。
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
![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9ff96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9.png)
》红色文物HONGSEWENWU□黄领展现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经典之作——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赏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是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刻画和表现的重要内容,众多美术家以此为蓝本,精心创作了许多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油画,生动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党史故事,留下了一幅幅精美的美术经典之作。
本文为大家介绍中国美术经典中的一幅党史油画——方增先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广泛关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唤起工农千百万》画卷,解读油画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欣赏油画所采用的精湛技法,探寻油画创作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油画党史解读1921年秋冬和次年5月,毛泽东先后三次到江西安源进行调查研究,点燃安源革命火种,巡视和指导安源革命发展,制定适合安源革命斗争发展的策略方针。
1922年9月,毛泽东第四次来到安源,实地考察安源路矿能否发动罢工斗争。
其间,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安源党支部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对策,经全面考察安源实际情况和客观估量阶级力量对比后,认为组织安源路矿工人进行罢工斗争的条件已成熟,决定立即组织安源路矿两局工人罢工。
他指示安源党组织,在罢工斗争中必须依靠工人群众的坚固团结和顽强斗志,有勇有谋地领导工人坚持斗争,夺取胜利,并从安源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哀而动人”的罢工斗争策略。
毛泽东号召广大共产党员站在罢工斗争的前列,领导工人进行义无反顾的罢工斗争。
会后,中共安源地方支部依据毛泽东的策略,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红色文物HONGSEWENWU的罢工口号。
1922年9月14日,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一万三千余名工人高举罢工猎旗,“罢工,罢工”“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响彻了整个安源山。
经过五天的罢工斗争,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与安源路矿两局签订了《十三条协议》,并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取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工运高潮中“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
品画观史油画《井冈山会师》的赏析与解读
![品画观史油画《井冈山会师》的赏析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d525425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6b.png)
作者: 周芸[1];刘小花[1];辛玥[1]
作者机构: [1]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物
页码: 282-28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摘要: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珍藏着一幅珍贵的油画《井冈山会师》.这幅画是著名的江西籍革命美术家漆德琰所创作.画面描述的是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军1万余人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的场景.画面正中位置,毛泽东和朱德同志,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旁边是两军战士们欢呼胜利会师的场景.画面中红旗招展,群情激昂,充满着热烈、喜悦的浓厚氛围.这幅油画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还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见图).。
油画-名人佳作 艾中信之《红色记忆》
![油画-名人佳作 艾中信之《红色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7e23277bf5335a8102d2202c.png)
油画-名人佳作艾中信之《红色记忆》油画-名人佳作艾中信之《红色记忆》艾中信艾中信(1915年10月15日~2003年12月28日)生于上海川沙县养正村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副研究员。
1946年至1949年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4年起兼任油画系主任,1979年至1984年任副院长。
1986年起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会主任。
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理事长。
他师从和追随徐悲鸿、吴作人等第一代油画大师,成为致力于绘画写实主义创作的一位传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油画系主任,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编辑委员会主任等职。
2002年5月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2003年巴月获中国文联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2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
艾中信提倡现实主义,主张创作立足于生活,是参与推进中国现代油画的优秀先驱。
重要贡献艾中信对中国油画的重要贡献当属革命历史画。
他创造性地使用了“全景式风景”的样式,被美术界称为“艾家祥”,即构图超宽幅,集人物、现场与风景为一体,壮阔宏大,气势逼人。
如《通往乌鲁木齐》(中国美术馆藏),《红军过雪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东渡黄河》(国家博物馆藏),《夜渡黄河》(国家博物馆藏)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通往乌鲁木齐》作于1954年,表现的是大建设时期人民创建新业的壮阔局面。
生活、传统和作者的豪兴融合在一起,具有催人奋发的震撼力。
《东渡黄河》采用大场景的手法,表现了在日寇进逼的民族危机面前,红军英勇挺进前线的场景。
画家从俯视的角度画出滚滚黄河奔流而下,队伍向渡口集结的待发之势,磅跨壮阔。
《夜渡黄河》在主体、构图、风格、题材都是前作的继续,表现出了更大的成熟性。
夜空高悬,大河沉暗,凝聚着,深藏着巨大的张力,而突然照明弹裂响,刘邓大军强渡的队伍从夜雾中奔涌而出。
《迎接曙光》画评
![《迎接曙光》画评](https://img.taocdn.com/s3/m/bb5b467bf242336c1eb95e7e.png)
104号《迎着曙光》画评11月22日,我们艺术设计专业在李维世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陈承齐老师的油画创作展览。
,一进展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陈承齐老师的大型历史题材的油画创作——《迎着曙光》。
这是一张非常符合本次展览含义的一张创作,下面我们来对这一张油画进行一些分析。
弘扬西柏坡精神是本次画展突出强调的内涵与精神,这张油画是以我党老一辈先进领导人的形象进行创作的。
首先在人物排列上,这张画结合了领导人们在领导地位的先后顺序与虚实变化,突出强调了最前列拥有特殊功绩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
在虚实方面着重刻画了毛泽东等人的形象,以由实到虚的先后顺序,从前往后进行刻画,当然,后面的人是最虚的,在颜色变化上也是最少的。
其次,这张画的创作元素并不单单是对领导人们的刻画,对一些后背景的景物,如巍峨耸立的山石,也是这张画很重要的创作元素。
这些山石的表现也是依据前面我所说的那些表现规律进行表现的,从前到后,虚实关系依次递减。
并且它们的颜色黑白灰变化,也是最强的,恰恰可以体现这张画强烈的空间感。
再回到人物的表现上,在人物表现方面,画家将后背景景物与人物表现很恰当的结合到了一起。
我们首先看到这张画的时候,看到的是以众领导人组合的最前方拔地而起的高峰,与其说是高峰,不如说是丰碑。
为什么说是丰碑呢?因为画者是以表现山石的手法与理念进行表现人物的,也许我们会说他表现的人物很僵,其实这是错的,一般人都会将人物的表现更加贴切现实中的人,但我们不要忘了,画家的这张画所表现的内涵与精神。
这种对人物僵硬的表现手法,很好的与画家想表现的丰碑结合在一起,就好像这些人物的形象本身就是存在于“丰碑”上的,僵硬的表现也是对这张历史题材的画很好的尊重。
从人物的颜色表现上,没有过多的变化,有一些原因是刻画山石手法的因素影响的,也是为了营造一些肃穆庄重的效果,如果人物的颜色变化过于丰富,就体现不了这张优秀历史画的庄重感了。
从山石表现上来讲,后面的山石处理的比较虚,黑白灰变化最小颜色变化也是最少最微妙的,前面的山石与“丰碑”的表现较后边要实的多,这体现在很多方面,相比较而言,前面的山石颜色变化是很丰富的,颜色的纯度与明度也是最高的。
诞辰革命导师永远崇敬怀念
![诞辰革命导师永远崇敬怀念](https://img.taocdn.com/s3/m/ccecf41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6.png)
诞辰革命导师永远崇敬怀念革命导师确定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领导了长征,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他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导师,我们要永远崇敬怀念他。
革命导师,伟人纪念日的庄严时刻,我们再次向伟大导师致敬,追忆他的丰功伟绩,缅怀他的崇高精神。
革命导师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不朽名声将永远载入中国历史的长卷中。
诞辰革命导师永远崇敬怀念,这是对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崇高精神的敬仰。
他余热在岁月中不断涵养,他的境界在人民心中永不改变。
纷繁的历史只留下了他崇高的思想,弥足的遗产和崇高的品格。
纵观革命导师的一生,他以一往无前的英勇姿态,率领人民开辟新天地,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社会的进步而奋斗。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以革命的勇气、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才能够开创出属于人民的美好未来。
革命导师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政治的解放,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推动了重要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国家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回首革命导师的光辉岁月,我们深感他的丰功伟绩,他无数次的呼唤,一次次的决策,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精神和他给予我们的指引将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我们要将他的遗志传承下去,格外重视党的建设,继续奋发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也许革命导师曾经说过,“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现在,我们已经沿着他的指引走了很长一段路程,也创造出了无数的辉煌。
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有信心,继续砥砺前行,不断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
在这个特殊而神圣的时刻,让我们默默祭祀革命导师,表达我们永远的崇敬和怀念。
他不仅仅是一个革命导师,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领袖。
他的一生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育,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的脚步。
诞辰革命导师永远崇敬怀念,他一生的奋斗始终鼓舞着我们。
结合党红色主题的画
![结合党红色主题的画](https://img.taocdn.com/s3/m/ff7ea652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b.png)
结合党红色主题的画
1. 《延安五老像》:这幅画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的五位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形象。
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导师,他们的思想和指导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雄岳红旗》:这幅画描绘了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青年学生手持红旗向雄岳山进发的场景。
红旗象征着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在这幅画中,青年学生们展示了他们对社会革命和民族独立的追求。
3. 《沂蒙山的红色记忆》:这幅画描绘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在山区组织的红色根据地。
画面中,革命者们站在雄伟的沂蒙山上,手持武器,准备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
这幅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困境中坚持抗争的精神。
4. 《星星点缀的红色苏维埃》:这幅画描绘了苏维埃时期中国农村的景象。
画面中,红色的星星照亮了农村的夜晚,代表着农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新社会的希望。
这幅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通过农村革命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
这些画作都是以党红色主题为基础,通过描绘共产党的创始人、革命者们和革命场景,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革命精神。
这些画作不仅具有纪念历史的意义,更是激发人们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思考和追求。
革命领袖,革命英雄写的诗词画
![革命领袖,革命英雄写的诗词画](https://img.taocdn.com/s3/m/7f3ea73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9.png)
革命领袖,革命英雄写的诗词画哇塞,你知道吗?那些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们写的诗词画,简直就
是一个个璀璨的宝藏啊!就像毛泽东的诗词,那气势,那豪情,真的
太震撼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瞧瞧这话说得多霸气,多有魄力!这就好像是在告诉全世界,我们才是这个时代的主角!
还有方志敏烈士,他在狱中写下的,那是怎样的一种深情和坚定啊!他把对祖国的爱,用文字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感人。
“朋友!中国是
生育我们的母亲。
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
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这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
祖国的热爱,不就像我们对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一样吗?
像这样的诗词画还有很多很多呢!每一首,每一幅都承载着他们的
理想、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就好比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
行的道路。
革命英雄们用他们的诗词画,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内心的世界。
他们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
希望。
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他们的诗词画不只是艺术作品,更是一种
精神的传承,一种力量的传递。
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去欣赏,去学习,去从中汲取力量吗?我觉得我们必须要这么做,要让这些宝贵的财富
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红色革命英雄人物绘画
![红色革命英雄人物绘画](https://img.taocdn.com/s3/m/018e6f97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a.png)
红色革命英雄人物绘画
时隔十几年,画师还是清晰地记得那一次任务——绘制一幅英雄人物红色革命肖像画,把这位叫做“革命只有一个家”的英雄化身,以肖像画的形式流传于千古。
画师他净化自己的灵魂,他听见那位英雄发出“民族思想是共产主义,实践是革命” 的口号,他定盯着脸谱,画出英雄面庞,细致勾勒革命的神态,浓重的强烈的肤色深入骨髓,仿佛
一个世纪的红色宣言在深沉的眼神中迸发出神力,他脸上的笑容透露出一种温暖的气息。
这幅肖像画上,英雄红色革命的容颜不仅将脉络鲜明地展现在画师面前,更让他感受到英雄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共产主义理想!
时过深秋,肖像画完成,画师无比满意,每一次看到这幅画,画师便会复苏在英雄身上的气势壮观,重新与英雄凝视,充满荣耀的英勇的身影仿佛真的活在脸浆之中,它们融汇在
一起,它们糅合出真实而又优美的风景,一种浓厚的感慨和一种大国之风在画板上活灵活现地传承着!
诉说一个英雄的旅程,传承一个革命的精神,就从这幅美丽红色革命肖像画开始!。
两张珍贵的革命纪念画
![两张珍贵的革命纪念画](https://img.taocdn.com/s3/m/385efa8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8.png)
作者: 王用功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老区建设
页码: 55-55页
主题词: 革命烈士 纪念 革命老区 人民政府 毛泽东 长汀县 福建省 老红军
摘要:在革命老区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街上村革命烈士家属戴带家中,至今仍保存着两张1951年中央访问团访问南方革命老根据地时,赠给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老红军等革命人员的珍贵的革命纪念画。
其中一张是毛泽东主席的像,该像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左边印有“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赠”16个字(如图);另一张为革命纪念字画,面积为4开纸大小,上面印刷着由毛泽东亲笔手书:。
一幅弥足珍贵的革命导师完美画像——读《马克思传》有感
![一幅弥足珍贵的革命导师完美画像——读《马克思传》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1a5d2fe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c.png)
一幅弥足珍贵的革命导师完美画像——读《马克思传》有感董继华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 近日,萧灼基先生积五十年心血创作的<马克思传>终于面世,作为他的学生,我真的为萧老感到由衷的高兴.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董继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做一个用简单和专注达到完美极致的人——读《乔布斯传》有感 [J], 刘学智
2.读《马克思传》有感 [J], 杨国昌
3.不完美才是最好的完美——读《我不是完美小孩》有感 [J], 倪洁
4.读《马克思传》有感 [J], 杨国昌
5.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J], 毛志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幅弥足珍贵的革命导师完美画像
发表时间:2009-04-14T16:35:42.45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董继华[导读] 读《马克思传》有感。
近日,萧灼基先生积五十年心血创作的《马克思传》终于面世,作为他的学生,我真的为萧老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部伟大的作品需要时间的浇铸,诚然,作者的才华与学识是一部作品名留青史的重要条件,但是,若没有时间的精雕细琢,作品就会像流星一样,划过瞬间的精彩,然后销声匿迹。
因此,若要使一部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就像水之于生命一样必不可少,这时,四两拨千斤式的写作技巧已经无关紧要,而作者深厚的知识积累、雄厚的文化底蕴才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于是我们看到,歌德耗费六十年时间完成的鸿篇巨制《浮士德》,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被冠以“不朽”二字。
也正是因为该作品所蕴涵的哲学深意以及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因而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
于是我们看到,曹雪芹穷十年之功创作的《红楼梦》,始终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其人物之包罗万象、其主题之丰富多彩、其内涵之博大精深,至今令后世学者欲罢不能,甚至有“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之说。
于是我们看到,亚当·斯密耗费九年时间写成的《国富论》,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书中的两个主题“市场与分工”,至今仍是主流经济学家研究的主要内容。
尽管两百多年来物换星移,世事变迁,但对于每一个立志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国富论》仍是必读书籍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学识渊博的萧老积毕生所学、穷五十年之功所创作的《马克思传》也必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绚丽的足迹。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萧老对马克思的尊敬是出自真心的,不带任何世俗目的,完全是晚学后辈为革命导师高尚品格及博大精深的理论所折服后发自肺腑的那种尊重与崇敬。
于是,为革命导师写书立传,便成为萧老毕生的心愿。
萧老写《马克思传》可谓是苦心孤诣,从1956年立志写传以来,无论条件如何艰苦,世事如何动荡,工作如何繁忙,他都不曾放弃自己的信念,不停地读书、写书,读书、写书,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我成功,因为志在要成功,未尝踌躇。
”拿破仑的这句名言可以看做是对萧老坚守信念写《马克思传》的最好诠释。
萧老写《马克思传》称得上是穷首皓经,不消说50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已了然于胸,4卷的《资本论》也是耳熟能详,但凡是涉及马克思的相关资料,萧老也是广泛涉猎,务求详细。
于是,每次去萧老家里拜访,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他那巨大的书柜,书柜中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与资料,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最终,经过50多年的精心雕琢,在几易其稿之后,在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190周年之际,萧老的《马克思传》终于在2008年隆重出版。
这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讲,可以说是一件大事。
通读萧老的《马克思传》,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描述了一个与我以前所感知的完全不同的马克思,一个更加饱满的马克思,一个更加完整的马克思,一个更加人性化、有血有肉的马克思。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教师在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时候,主要是讲一些乏味的概念和枯燥的理论,讲授方式也基本是以灌输为主,鲜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龙去脉的精彩讲解,对马克思本人的描述也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仅仅是那种刻板式的描述、宣传口号式的赞美,缺乏真实性,没有亲切感。
因此,在众多学子的心目中,对于马克思的形象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对马克思的了解可以说是片面而又模糊。
而萧老的《马克思传》可以说是为当代学子全面认识了解马克思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它赋予了革命导师鲜活的生命力,从多个角度全面地描述了革命导师学习、工作、战斗的一生,堪称是一幅关于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完美画像。
在此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学习的革命导师。
马克思说“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
他之所以能够掌握如此广博而又精深的知识,除了其天资聪颖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拼搏、对知识的忘我追求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以马克思在大学时代的求学生涯为例,这位“不知疲倦的旅行者”自学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法学、文学、艺术和外语。
他读书非常用心,每本书都做提要和摘录,写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他学习非常刻苦,工作时间很长,有时甚至彻夜不眠。
紧张的学习和过度的用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以至于在医生的坚持下,他不得不放下工作,到柏林郊外一个小村子休养。
但是,当健康稍为恢复,他就回到柏林,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这种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贯穿了革命导师辉煌的一生。
在此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
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明确了自己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
从此,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为实现理想,马克思忘我地工作着。
为了在舆论上反对封建思想专制,争取一个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
为了拥有一个宣传革命思想的战斗阵地,马克思及其盟友创办了“一种主张彻底改造社会的定期刊物”——《德法年鉴》,宣传革命理论,普及革命思想。
为了给人类解放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当时革命理论鱼龙混杂的环境下,马克思在系统地研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为以后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等等。
这种为实现个人理想、追求人类解放而忘我工作的精神贯穿了革命导师辉煌的一生。
在此书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为追求人类幸福而战斗不止的革命导师。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马克思在刻苦学习、进行理论研究之时,也不忘革命实践对社会发展和理论创作的重要作用。
为创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活动,与各种敌对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但却颇有成效的斗争,成功改组了正义者同盟,并最终成立了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从此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人类争取解放与自由的新纪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工人运动重新兴起,马克思敏锐地感觉到国际工人联合行动的重要性,国际工人协会产生的条件成熟了。
于是,便积极投入到第一国际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为第一国际起草了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纲领性文件《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从而为国际工人协会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活动上的基础。
马克思本人也在革命实践中成为第一国际的灵魂人物。
纵览全书,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为追求人类解放、幸福而战斗不止的革命实践精神贯穿了革命导师辉煌的一生。
总之,萧老的这本《马克思传》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精神的革命导师的光辉形象。
单从励志的角度来看,此书就可称之为书中上品。
当然,此书博大精深、内容涵盖广泛,不是我只言片语就可以概括了的,因此,若您想更进一步地了解革命导师马克思一生的光辉事迹,不妨先读一读萧老的这本《马克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