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必备精华
事业编考经济知识点总结
事业编考经济知识点总结1. 经济学基本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资源配置的学科,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方面。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如国民经济总量、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微观经济学则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与决策,如企业的生产决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等。
2. 市场和价格市场是商品买卖和交换的场所,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市场可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等不同种类。
在市场上,价格是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价格的形成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制度。
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到生产的效率和资源的配置。
4. 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经济总量、价格水平、就业、国际贸易等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
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是各国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买卖进行经济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形式,国际金融则是指跨国货币、信用和资本的流动和交易。
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规律对于应对全球化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6. 经济发展与增长经济发展是指经济体整体水平的提高,涵盖着物质生产、科技创新、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经济增长则是指国民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
经济发展和增长的规律将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国家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以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优势和问题是经济知识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8. 新经济与新兴产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新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出现成为经济领域的重要议题。
新经济和新兴产业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也是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常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常识需求和需求定理在整个微观经济中是高频考点,对这一知识点,希望广大考生在了解什么是需求的基础上,一定要深刻理解影响需求的几大因素并熟记于心。
以下,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经济,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考点精讲一、需求(一)含义经济学中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1、关于商品的价格。
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
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2、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对于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
3、关于相关商品的价格。
(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如洗衣粉和肥皂。
互补品是两种商品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汽车和汽油。
替代品的价格提高,则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反之亦然;互补品的价格提高,则对该商品的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4、关于消费者的偏好。
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
5、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的某一时期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
反之亦然。
二、需求定理需求定理研究的是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需求数量的关系。
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反比关系。
考点点拨:1、(多选题)影响需求的因素是什么?记忆2、(单选题)几大因素与需求存在什么关系?理解3、(单选题)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化是什么关系?理解二、知识框架图注(P表示价格,Q表示需求)三、例题演练1、需求曲线是显示( )与需求量的关系的曲线。
A.质量B.价格C.劳动力D.资本2、(多选)影响一种商品需求的因素有( )。
A.商品本身的价格B.相关商品的价格C.生产成本D.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答案:1.B 2.ABD。
公务员事业单位经济常识
1、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2、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3、市场行为的竞争性 4、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5、市场运转的有序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二、现代企业典型形式: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三、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机构组成
2、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
1、劳动密集型:大力使用劳动力,生产成本中工资占较大比重 2、资本密集型: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主要依赖技术和智力,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第六节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三、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各种形式的有用劳动,它生产有用价值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的实体 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二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
四、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越低 4、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八节 收入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初次分配: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八大) 2、再分配: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分配;其分配工具是国家财政和各种经济杠杆 3、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范围内;
事业编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
事业编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政治经济学1. 政治经济学概念及其发展历程2. 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3. 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4. 经济制度与经济秩序5.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比较6. 市场与政府的调节7. 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8.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开放9.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0. 基本经济周期理论11. 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应用12. 货币理论及其应用13. 国际贸易理论14.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发展战略15. 企业理论及实践二、管理学1. 管理学概念和特点2. 管理学理论体系3. 管理者的行为和作用4. 组织理论及实践5. 组织结构与组织行为6. 组织规划和控制7. 组织战略与管理变革8. 管理决策及其实践9. 企业文化管理10. 管理效率与效益11. 管理技巧与管理方法12. 现代企业管理与管理科学13.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管理创新14. 国际企业管理三、市场营销学1. 市场营销学概念及其特点2. 市场营销组织及其特点3. 市场环境与市场机会4. 市场调查与市场分析5. 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6. 产品定价与产品策略7. 渠道选择与渠道管理8. 市场宣传与市场推广9. 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10. 市场营销管理的发展趋势11. 营销传播理论与实践12. 营销策略与营销管理13.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际市场战略14. 企业品牌管理四、人力资源管理1.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及其特点2.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战略3. 人力资源规划与发展4. 人力资源需求分析5. 职能分析与职能评定6. 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估7. 培训与继续教育8. 薪酬与福利管理9. 员工激励与员工关系管理10. 劳务派遣与外包服务11. 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12.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13.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14.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五、财务管理1. 财务管理概念及其特点2. 财务目标和财务决策3. 管理财务与会计分析4. 资本操作与资本成本5. 筹资与融资决策6. 投资决策与项目评估7. 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8. 财务计划与控制9. 现金管理与现金流量10. 经营风险与金融市场11.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12. 国际财务管理六、法律法规1. 宪法和行政法2. 经济法和民商法3. 劳动法和企业法4. 知识产权法和保护法5. 环境法和国家法6. 合同法和紧急法7. 公共法和行政法8. 财政法和税收法9. 股权法和证券法10. 仲裁法和民事法11. 结算法和管理法12. 国际法和国籍法13. 法律发展趋势七、信息管理1. 信息管理概念及其特点2. 信息资源与信息环境3.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4. 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资源管理5. 信息传播与信息服务6. 信息安全与信息保密7.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8.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9. 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以上就是事业编考试必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考经济知识点总结
公考经济知识点总结一、市场与价格1. 市场的概念与功能市场是供求双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联系,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
市场的功能包括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和信息传递。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的配置朝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向,从而提高社会效率,另一个是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使供求双方达成交易,在实现之间价值的基础上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价格是市场中的信息传递者和资源配置调节者,通过价格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2. 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调节机制,其基本原理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价格机制通过价格的上涨和下跌来传递市场信号,引导资源向市场需求端流动,调节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
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地协调市场资源供求关系,引导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市场结构1. 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的供求者都是价格接受者,价格是完全透明的,任何一家企业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都可以轻易被其他的企业替代,企业间产品是同质化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的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竞争决定的,不存在垄断者。
2. 垄断市场在垄断市场中,市场上的某一家或几家企业占据了整个市场的主导地位,能够控制市场上产品的供给和价格的制定权。
在垄断市场中,企业的利润取决于它们的垄断程度,而不再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垄断市场可以分为单一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3. 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在市场中存在有几家垄断企业,这几家企业之间能够实施一定程度的价格协调,对市场的供给和价格进行操纵的市场形式。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企业之间的价格协调程度较高,市场上的价格由这几家企业共同决定。
4. 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是在市场上同时存在有大量的小型企业,企业之间都能够对市场上的价格进行自主决定,在市场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产品差别。
在垄断竞争市场中,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竞争,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地竞争。
事业编考试经济知识点总结
事业编考试经济知识点总结一、宏观经济学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模型等内容。
2.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民支出、经济增长率等指标。
3. 经济增长和周期性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就业和人均收入等指标的增长。
周期性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
4.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交换的市场。
包括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流动率等指标。
5. 效率和公平效率是指生产和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公平是指在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中实现公平。
6. 经济增长和环境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消耗、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7.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汇政策等,是政府用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
二、微观经济学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相互作用的关系。
供求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2. 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中的竞争程度和市场参与者的数量和规模。
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
3.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是衡量需求和供给变化对价格和数量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指标。
4. 成本和利润成本是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资源投入的总和;利润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中所获得的收益。
5. 竞争和垄断竞争是市场中多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垄断是一个市场中只有一个企业或少数企业控制着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的情况。
6. 生产和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资源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效率;分配效率是指在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过程中的效率。
7.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出现不完全协调的情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等问题。
三、国际经济1.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公务员事业单位经济常识
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
1、劳动密集型:大力使用劳动力,生产成本中工资占较大比重 2、资本密集型: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主要依赖技术和智力,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第六节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1、内容:价值量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2、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核心)、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4、作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按比例分配、自发刺激创新
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者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2、理想状态下,市场上既无过剩也无短缺,刚好出清,所以均衡价格也叫出清价格
第四节 市场竞争
1、完全竞争市场(产品无差别,如:农产品) 2、不完全竞争市场 3、完全垄断市场(存在于公共事业部门;定价方法:单一定价、歧视定价) 4、垄断竞争市场(产品有差别,如:轻工业) 5、寡头垄断市场(重工业:汽车、钢铁、石油等
资本集中---把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 5、资本职能
1、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实质
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社会保障制度分配
注:生产要素 资本要素: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利息收入、(资金)股息分红和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等。 技术信息要素:是指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土地要素:是指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 劳动力要素收入: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知识点
经济常识政治经济学第一节商品一、人类社会三种基本经济形式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商品经济:交换前提和基础:社会分工一共3次分工(恩格斯)①农业、畜牧业分离②农业、手工业分离③商人的出现产品经济:共产主义按需分配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区别:目的不同二、商品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三、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天生存在)是商品的有用性或效用,是能够满足人需求的属性(自然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与统一统一:某一物品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对立:生产者与消费者只能得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一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四、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补充知识交换价值:比列关系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商品商品一定有价值(√)商品→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价值→商品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一定是商品(×)自给自足有使用价值的一定有价值(×)自给自足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价值→使用价值五、商品的价值量概念(1)商品价值量:单位商品价值(2)商品的价值总量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 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含义:劳动者的生产效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分类: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比与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六、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决定价格(奢侈品和古董等例外)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关键字:指挥棒)哪里赚钱去哪里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字:鞭策)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关键字:筛)第二节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一、货币的产生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货币产生二、货币定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使用价值纸币是一种货币符号货币时间排序商朝刀币秦朝半两汉朝五铢唐朝开元通宝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纸币、硬币、纪念币都不是商品纪念金币是商品三、本质一般等价物四、货币具有五种职能考点: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的或想象的货币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贮藏手段它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为足值的货币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在的足值的金银货币。
经济(事业编、公务员考试)必备知识点
经济1、追求利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驱动力。
2、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起着导向作用,如进入什么行业并决定生产什么产品。
3、按资本要素分配:①利息收入②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③从事实业投资④租金收入4、购买力平价:根据各国不同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
5、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并由国家权力机关批准通过,因而具有客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等特点。
6、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7、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我国所有制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8、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物价,引导货币中信贷平稳适度增长。
但这种稳定不是绝对的,而要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但是我国的国币政策目标的基础是稳定币值。
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力保证施行的价值符号。
货币和纸币不能等同。
萧条时,应该采用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比如在公开市场上买证券、减低利率、多放贷款、降低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9、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实现。
本币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不利于本国的进口。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财政支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扩张性的作用。
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10、与股票相比,债券的特点是稳健股票的风险高于债券11、在商店买东西时货币的流通功能。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
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经济常识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考察考生对经济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我将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国际经济和产业结构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些经济常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宏观经济方面的知识。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总体运行规律的学科。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需要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货币政策等一系列重要指标和政策。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规模的重要指标,它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方面的经济活动。
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水平上涨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计算。
失业率是衡量就业市场状况的指标,包括就业人数和劳动力参与率。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其次,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的学科。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需要了解供求关系、价格弹性、边际效应等概念。
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价格弹性是衡量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指标,即需求量相对于价格变动的变化幅度。
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资源对总效益产生的变化。
再次,国际经济是研究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和国际贸易的学科。
在国际经济学中,我们需要了解国际收支平衡、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汇率等内容。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与外国进行经济交流产生的经济与金融关系的总和。
关税是国家对进口货物征收的一种税费,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进口许可证、反倾销措施等各种限制进口的手段。
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可以是固定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产业结构方面的知识。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经济体中不同行业分工和组织形式的总和。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可以分为一、二、三产业。
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和渔业,二产业主要是工业,三产业则包括各种服务业。
在产业结构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概念。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提纲
1、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度量,有两个基本指标: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属于生产概念;另一个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属于收入概念。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经济核算中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为GDP)。
(2)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3)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全部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税负后的余额,加上政府和社会对个人的救济补助(转移支付)。
2、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总需求=总供给
即: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消费+储蓄+政府收入+进口
进一步可以改为:(储蓄-投资)=(出口-进口)+(政府支出-政府收入)即:储蓄投资差额=进出口差额+政府收支差额
3、财政收支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它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这是财政的本质。
(1)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
来的货币资金。
(2)财政支出。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及哲学常识
货币与银行一.货币与信用(一)货币狭义的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M)和可以开支票的活期存款的总和,可以直接用做支付手段。
广义的货币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它们在履行一定的手续后可以变为火器存款。
货币的五种职能: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蓄手段、世界货币(二)信用信用:是用契约关系保障本金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其实质是证明资金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约。
信用特性:期限性,流动性,安全性,风险性以及赢利性等特性.信用工具: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债券、股票等。
二.利率利率是由银行决定,在我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
常见的利率:1.基准利率2.市场利率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4.固定利率与实际利率5.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三.我国的金融机构:泛指从事金融业务、协调金融关系、维护金融体系正常运行的机构。
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它是国家的银行,是发型货币的银行,也是银行的银行。
具体来说,包括集中保管(1)各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准备金;(2)组织全国范围内的清算;(3)是最后的贷款人四.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一)金融工具1.货币市场工具:短期国债、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2.资本市场工具:股票、债券(二)金融市场功能:转化储蓄为投资,改善社会经济福利,提供多种金融工具并加速资金流动,提高金融体系竞争和效率,引导资金流向。
金融市场构成:交易者,交易中介,交易对象,交易工具金融市场分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
五.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目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1)利率,中央银行可以观察利率的动向,间接调节市场利率(2)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可控性较强,、(3)货币供给量:2.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影响政策中间目标,再通过中间目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法定存款准本金率:商业银行按中央银行的规定,必须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
事业单位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事业单位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事业单位概念及特点事业单位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公益性活动的单位,其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确立和实施的。
事业单位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益性质:事业单位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存在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如教育、医疗、科研、文化等领域。
2. 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经营活动主要以提供服务为主,盈余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3. 政府主导:事业单位通常由政府主导和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质,并受政府的监管和指导。
4. 社会责任:事业单位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公共使命,其行为应当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
二、事业单位的经济学分析1. 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来源包括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和自产自销等几种方式。
其中,政府补贴是事业单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它可以用于支付工资、购买设备、改善条件等。
社会捐赠是指企业或个人出于慈善目的向事业单位提供的资金或物资,而自产自销则是指事业单位通过自身的劳动和业务活动获得的收入。
2. 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人力成本、物资成本和管理成本等几个方面。
人力成本是事业单位最主要的成本之一,其管理要求合理控制人员编制和工资支出,并保障员工的合理收入。
物资成本包括设备采购、材料消耗等费用,需要合理采购和使用以降低成本。
管理成本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障正常运转所需的管理工作产生的各项费用,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和控制。
3. 事业单位的经营策略事业单位的经营策略包括市场定位、产品定价和竞争策略等几个方面。
市场定位是指事业单位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服务对象,以便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服务。
产品定价是指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成本和市场需求来确定服务收费标准,以保障经济效益。
竞争策略是指事业单位要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来确定适合的竞争策略,以增强竞争优势。
4. 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作为公益性单位,事业单位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行为需要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
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事业单位考试经济常识(一)经济,作为一门学科,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中,还是在个人家庭理财中,经济常识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掌握经济常识对于参加事业单位考试的考生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经济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的经济体系。
经济是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和追求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资源配置决策来实现的一种社会活动。
而经济体系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青年主要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形式和制度安排。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系有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体系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系。
它的主要特点是资源的私有化、供求关系的自由形成和价格的市场调节。
市场经济体系下,个体的自主选择和竞争是引领经济的主要力量。
计划经济体系是指由国家对资源的配置和分配进行全面统筹和计划的经济体系。
它的主要特点是由国家集中统一决策,通过计划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和分配。
计划经济体系下,国家在经济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混合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体,它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和国家在资源配置中共同发挥作用。
混合经济体系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国家也会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整。
了解经济体系,对于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非常重要。
不同的经济体系,存在着不同的运行机制和规律,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在具体的经济问题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在经济中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
常见的经济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指数、失业率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状况。
熟悉并掌握这些指标,对于研判经济走势和作出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学家的观点。
比如,亚当·斯密提出的市场自由主义经济学观点,凯恩斯提出的总需求决定总供给的观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常识1、西方经济学理论简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从17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7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西尼尔、穆勒、马尔萨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这一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学体系,这标志着经济学的诞生。
古典经济学代表性的教科书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这一教科书流行了20年。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的“边际革命”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包括英国经济学家杰文史、马歇尔、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
瓦尔拉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被称为经济学上的第二次革命,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始。
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书。
现代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琼·罗宾逊、斯拉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弗里德曼和卢卡斯。
其中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产生,该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被人们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著作;而萨缪尔森的1948年开始发行《经济学》至今已出第十六版,是一本很好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19世纪中叶创立的,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英、法、德等国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它本身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革命实践呼唤着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第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思想材料,或者说构成了理论来源。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3、经济: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5、商品经济: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6、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商品经济的类型:分为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
8、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9、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0、商品的价值量:指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3、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14、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15、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16、价格、商品流通、流通手段(1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它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3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17、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18、纸币流通公式、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2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
(3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下降和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的一种经济现象。
1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
它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产物。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取代自然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各种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都通过市场来进行,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覆盖全社会,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这时,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
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长期以来,不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中,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实行社会主义就必然是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
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遇到的就是这种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
邓小平在深刻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思想。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必须认真抓好以下五个重要环节:(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五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4、价值规律的作用(1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 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
(3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5、如何认识国民收入及其分配在社会总产值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三方面内容。
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方面内容,其中,个人消费,就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公共消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
公共消费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一方面,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相一致;另一方面,消费基金必须同全社会的消费资料数量相一致。
此外,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分配中兼顾三者利益。
26、如何认识财政及其作用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表现为组织收入、筹集资金的过程。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包括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国家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就是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规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也可以反映政府的政策,按其用途,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他支出。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财政的作用如此重要,为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27、税收的作用及其与公民的关系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必须在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凭借国家政权赋予的权力,对欠税、骗税、抗税者不仅要追缴税款,处以罚金,有的还要交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不同税种有不同的纳税人。
在我国,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与此同时,还应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权利。
28、我国的银行体系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它被称为银行的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力量,具有极其重要的职能:第一,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第二,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第三,管理国库;此外,还具有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蓄、黄金储备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