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团队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人力资源模式的差异及其原因
![美日人力资源模式的差异及其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272d204581b6bd97f19eaa3.png)
美国和日本人力资源分析比较当今世界正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时代,在这场竞争和挑战面前,谁能把握21世纪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谁就能在21世纪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日本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东西放文化的典型,由于文化不同,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两个极端。
所以通过日美比较,可以加深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
美国HR管理特点:(一)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
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
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二)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
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
而公司专业化的管理则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
这也是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避免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强化培训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出去培训,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
但总的来说,美国企业还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四)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美国公司内部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不同经历的经理,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准,表现出强烈的刚性。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个人为激励对象。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152d4a3b0717fd5360cdcaa.png)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配置的方式、管理的手段、使用的原则、激励的措施四方面进行比较。
(一)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美国主要依赖外部劳动力市场,日本则主要依靠内部培训。
美国企业具有组织上的开放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作用。
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几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才,都可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规范的程序招聘,或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从其他企业“移植”;企业过剩的人员,流向劳动力市场。
作为供给方的劳动者,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职业,即使从业后对自己潜能有了新的认识,或有了更理想的工作,也会从容迁移。
企业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的短期供求关系,没有过多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匹配;缺点是企业员工的稳定性差,不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日本企业的职工,有70%在本企业工作时间超过10年,而相应的数字,美国是37%。
日本企业具有用人上的相对封闭性,内部培训是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方式。
认为,高素质的员工,只要经过培训,就能胜任所有工作。
所以,在聘用员工时,特别强调基本素质,不着重个人具体技能。
由于重素质而轻技能,在培训员工上要花很大功夫,日本企业在职工培训上的投入是美国企业的25倍。
培训时不仅要学习技术方面的硬技能,还要学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上下协调关系等“软知识”和“软技能”。
它的一个特点是,职工在本企业继续就业才能发挥作用,一旦离开就会失去,没有市场价值。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就业稳定性增强,员工不愿离开熟悉的企业,企业也不愿意放弃自己培养的员工,这有利于特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缺点是增加了培训费用,阻滞了员工的流动,难以实现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美国实现了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日本则具有情感式色彩。
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契约、理性,重视刚性制度安排,组织结构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和等级层次,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讲求用规范加以控制,对常出现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27e42fe998fcc22bcd10d75.png)
关键词 :人 力资源管理模 式; 乡镇 企业 ;启示
引言
“ 人力资源” 一词是 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 ・ 德鲁 克于 1 9 5 4 年 在其 《 管理的实践》 一书中提 出的 ,作 为组织 重要 资源 之一 的人 力 资 源引起 了组织越来越高 的重视 ,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更是 已成为组织
白 ; 美 日人 力 资 源 管 理 模 式 比较 及 对 中 国 乡镇 企 业 的 日 、
庞景之
袁小辉
向梦斌
徐歆乐
摘
要 :人 力 资 源 管理 模 式在 当今 世 界 上 并不 是 独 一 无二 的 , 它会 因 为 国 家 、 民族 、企 业 的 不 同 而 产 生 差 异 。 美 国 与 日本 的人 力 资 源
1 .2 日本 人 力 2 .1在人员的招聘和录用上 ,以毕业 生的选拔 为主 ,聘用 中等
人 才
1 .1 .2在 培 训 开发 方 面 ,美 国企 业 非 常 重 视 员 工 培 训 ,主 要 通 过 社会 教育机构培训 由于美国的教育体系非常发达 ,美国企业 的员工 培训工作大都是 由 企业 外部的社会教育机构完成的企业 实行专业 化的人 才培训制度 ,任 职 之前 的培训 与在职的培训 并重 ,采用多样化的培训 手段 ,借助先进 的培 训设施 和社会化的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 专业 知识 和技 能培训 。 1 .1 .3在管理制度上 ,美 国的人力 资源管理 具有制 度化 、专业 化 和 员 工 提 升 迅 速 的 特 点 美 国的人力 资源管理实际上是从科 学管理 之父泰勒 的科学管理基 础 之上发展 而来 的 ,因此 非常注重理性 和制度化企业 的工作 岗位都有详 细 的职 位分 析 ,如很 多企业都会对 工作 岗位设计 工作 岗位要求矩阵 ,对 工 作 岗位 的职责以及人员素 质都有 明确 的要求 。另外 ,美 国的企业非常 注 重员工 的个人能力 ,新员工 只要在企业做 出较大 的成绩 ,就能得到快速 提升 ,不会像 日本 企业论 资排辈 只要员工有贡献就能得到 奖励和迅速 提 拔 ,增加 了企业对外部人 才的吸引力 ,强化 了员工 的竞争 意识 ,能让员 工 充 分 在 工 作 中发 挥 自己 的才 能 和优 势 。 _ 3
中,日,美三国人力资源模式比较
![中,日,美三国人力资源模式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a1d158483d049649b66580b.png)
中国,日本,美国三国人力资源模式公司选择:选择三国发展比较优越的电脑公司,分别是美国的惠普,日本人的索尼和中国的联想。
公司具体人力资源模式:一,美国惠普公司分析角度:业绩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发展惠普之道:这是一种由信念中衍生出来的政策和行动,这种信念:相信任何人,都在工作中追求完美和创造性,只要赋予他们事宜的环境,他们一定能成功。
——比尔.休利特业绩管理:1,制定上下一致的计划——个人业绩计划2,注重以下几点:1、领导重视,建立制度2、一线经理是关键3、业绩评定必须与薪酬奖励挂钩,有奖有惩4、该透明的透明,该保密的必须严格保密5、企业文化建设,公司和员工一起成长薪酬管理:员工薪酬=工作岗位的价值+工作业绩表现3,惠普薪资与福利制度的基本原则1 具有竞争优势2 量才付酬,肯定个人贡献3 确保公平与公正4 有效地运用资源与法定福利5 保证员工了解公司的薪酬制度员工发展培训:(惠普留住人才措施)策略措施体制留才•目标管理(明确方向)•流程管理(澄清职责)•业绩管理(奖惩分明)环境留才•尊重信任(性本善论)•走动管理(沟通至尊)•公开交流(建设性冲突)事业留才•内部择业(一专多能)•工作轮换(丰富履历)•择优提拔(鼓励上进)感情留才•人性福利(风险管理)•体育健身(关怀健康)•家庭参与(创造亲和)二,日本索尼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原则1. 选人:千甄万别,唯才是举索尼公司对应聘的人选考试极其严格,30个经理以上干部对应聘的人进行面试,面试完后是三天三夜的集训考试。
对于刚进公司的新员工,索尼公司对其进行彻底的在职培训,制定指南进行教育并向员工传授必须的技能。
同时公司也特别注重选拔和配备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乐于雇佣拥有多种不同经历,喜欢标新立异,有真才实学的人。
2.用人:爱你就给你自由发展的空间公司理念是要“建设一个技术人员积极工作的自由豁达的理想工场”,实行毛遂自荐+内部招聘的方式保证人才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c7fb06d35901020206409c2c.png)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借鉴由于历史基础差异和文化价值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许多的不同。
本文论述美、日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并进行比较,形成系统性认识。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借鉴激励机制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分析1.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美国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企业和个人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从市场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劳动者也可以按照意愿自由择业或辞职,人力资源配置灵活。
这种方式有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灵活地实现个人与岗位的最优化配置,对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任意就业的政策造成短期行为现象严重,员工流动比较频繁,打乱了企业的长期培训计划,影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日本企业推行稳定的雇佣政策,对于员工的培训及政策的制定有一个长期的计划。
在选人方面非常严格谨慎,重视基本素质,即可开发性。
重视员工培训,实行以能力开发为目标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分时期进行系统培训。
这有利于提高日本员工的素质、技术水平及知识的积累,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然而这也增加了培训费用,在经济不景气时期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长期雇佣制度阻碍人才在全社会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美国企业在管理上实现制度化和专业化管理,职务分工明确细腻,岗位专业性要求高。
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考评、工资的制度,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提供了依据。
然而,高度专业化不利于员工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形成。
日本企业一方面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大部分企业实行年工序列制,另一方面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重视情感沟通。
日、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日、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39a8722bd64783e09122b46.png)
美 国企 业具有组织 上的开 放性 ,其人力 资源 管理对市 场的依赣性很强 ,市场 机制在 人力资源配置 中发挥 着基础 作 用 作为需求方 的企业 ,几 乎任何时候所需任何人 才 , 都 可在 劳动力市场上 ,通过 规范的程序招聘 ,或通 过有 目 标 的市 场竞争 ,从其他 企业 “ 移植” ;企业过剩 的人员 , 流 向劳动力市 场 作 为供给方 的劳动者 ,会根据 自身条件 选择 职业 ,即使从业后 对 自己潜能有了新 的认识 ,或有 了 更理 想的工 作 ,也会从 容迁穆 市场对这 种变换 工作 盼员 工 .不仅不予歧 视 ,反 而认 为能在这种市场流动 、竞 争中
19 5
找 到更好工作的员工 是 “ 场价值 很 高的优 秀员 工。企 市 业 和劳动者之间是简单 的短期 供求关系 ,员工耐企 业也很 少有忠诚可言 。这种方式 的好处在 于 ,通过双 向的选择流 动 ,实现全 社会范 围内 的个 人 / 岗位最优化 匹配 ;缺 点是 企业 员工 的稳定 性 差 ,不 利 于特殊 人力 资本 的形 成 和积 累 。 日奉 企业 的职工 .有 7 %在 奉企业 工作 时问超过 1 0 O 年 ,而相应 的数字 ,美 国是 3% 。 7 2 、人力 资源 管理上 .实现最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 美国的企业管理 ,自泰勒的 “ 科学管理”诞 生以来 , 历来讲究制度化 和专业 化 。其基础是契约 、理性 .重视刚 性制度安排 ,组织 结构 上具有明确的指令链 和等 级层次 . 分工 明确 ,责任 清楚 ,讲求用规范加 以控制 ,对常现 问题 处理 的程序 和政 策都有 明文规定 。大 多数企业 都有对其工 作岗位所设 的 《 工作 岗位要 求矩阵》 ,详细描 述每个 岗位 对人员 素质 ,包括 知识 、技艺 、能力 和其他方面的具体要 求 企业分 工精细 、严密 ,专业化程 度很高 ‘ 员工在各 自 岗位上工作 ,不得 随便交卫和 “ 侵权 “。在这样明确和精 细 的分 工条件 下 ,企业 内部实行 垂直 领导 .等 级关 系 明 确 ,上级对重大 同题 进行决 策 ,下 级对 上级 的指示必须无 条件 执行 这 种 手段 的好 处在 于 ,工作 内容简 化 ,易 胜 任 而 且简化 的工作 内容 也易形 成明确 的规章和制度 ,摆 脱经验 型管理 的限制 ,专业化 和制度化加上注重市场调节 的管理 制度 ,使 企业在招聘 和提 拔员工时 ,都有较 大的回 旋余 地。即使出现人员 “ 空穴” ,也能很快填充 ;缺 点是 员工 自我协调 和应 变能力下降 ,不利于通才 的培养形成 。 3 、人力资源使用上 ,采取多 口进人和快速提 拔: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f738a1a964bcf84b9d57b45.png)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杨瑞玲 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典型代表,美国模式的特点是高度市场化和制度化,注重优秀人才的提拔;日本模式的特点是劳资关系融洽,职工队伍稳定,工人积极性高。
其他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大多都处于二者之间,研究比较这两种模式,对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时期美日模式的优劣第一时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企业就率先从传统的家庭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以现代化大企业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大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需要,通过建立大型企业,形成资本密集型的生产,取得规模经济,使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赢利机会。
美国企业的成功和随之而来的美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统治地位,使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迅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模仿的样板。
日本也不例外,在人事管理中引入了美国企业在雇用、训练和调动工人时的评估制度、工作岗位分析制度以及生产过程和人员使用合理化的方法和制度。
但是,在引进过程中,日本企业发现,要与美国老师竞争,并不能完全照搬老师的做法。
鉴于自己国内市场狭小和对生产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必须在调动工人积极性、提高劳动者技能、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比美国企业做得更好。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日本企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这就是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和福利型经营管理制度。
第二时期,60年代至80年代后期。
从60年代开始,日本管理模式的竞争力逐步显露出来,在钢铁、造船、汽车、家用电器、光学仪器等很多领域对美国产品形成了强大的冲击。
有趣的是,美国企业最初以为它们竞争力的缺乏是因为企业历史悠久、设备老化及不公平竞争。
为此,一些企业曾经投巨资更新设备,要求政府采取贸易保护等等,但现代化的设备和强迫日本开放国内市场仍然无法改变美国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现实。
美国人在进一步研究后普遍认识到,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调动起来的职工劳动积极性和献身精神。
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
![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fb7a5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a1.png)
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等方面。
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为各国文化、法律法规和经济环境的差异而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比较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1.招聘和选拔在招聘和选拔方面,不同国家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在美国,招聘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技能,倾向于简历和面试来评估候选人的适应性。
而在日本,公司更注重学历和社会背景,在招聘过程中综合考虑候选人的学校、社团和家庭背景。
此外,在中国,关系网络也被认为在招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培训和发展在培训和发展方面,各国也有不同的做法。
在美国,培训和发展往往是员工个人的责任,公司主要提供资源和支持。
而在日本,公司更加着重于内部培训和发展,通过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能力。
在中国,许多公司也开始重视培训和发展,通过提供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3.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评估员工工作表现的一种方式。
在美国,公司倾向于使用直接和间接的绩效评估方法,例如员工自评、同事评估和上级评估等。
而在日本,公司更注重团队的绩效,通过集体评估和考核来评估员工的表现。
在中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绩效管理模式,不同公司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360度评估、绩效计分卡等。
4.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吸引和激励员工的关键因素。
在美国,薪酬更加注重个人绩效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吸引高薪来留住人才。
而在日本,薪酬福利往往是团队为单位,公司为员工提供稳定和福利丰厚的就业关系。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薪酬福利也开始越来越重要,许多公司通过提供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
总体来说,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与各国的文化、法律法规和经济环境有关。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在相互借鉴和融合中不断发展进步。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课件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b23b1e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a.png)
•28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29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30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31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32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3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34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35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36
•10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11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12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13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14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15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16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17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18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1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2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3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4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5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6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7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8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9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19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20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21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22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23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24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37f40c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a.png)
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第一篇: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内容提要】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东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两个典型代表,各有其显著的特点和适用的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改变,这两种模式都顺应时代的发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总的说来,两种模式出现了交融的趋势。
本文对美国、日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交融趋势。
【摘要题】海外视野【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交融当今世界正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时代,在这场竞争和挑战面前,谁能把握21世纪的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谁就能在21世纪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日本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典型,由于文化不同,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两个极端。
所以通过日美比较,可以加深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1.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很高,强调制度管人,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观,其管理模式属于管理技术型。
(1)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依赖性很强,需要什么样的人,通过市场招聘、筛选,甚至不惜挖别的企业“墙角”;不需要的人,则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场去安排就业。
这样,雇主和雇员之间就是一种直截了当和相当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员工流动性很大,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
(2)以详细职业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的职业分工极为细腻,全国各行各业约有20000多种职称。
比如,美国一家汽车制造厂中蓝领工人的工种有电工、机械工、清洁工、搬运工等,总计达数百种之多,美国的这种职业分工的基础是详细的职务分析。
明确和详细的职业分工对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客观地评定员工的工作成绩,有依据地制定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有目标地发放奖金,合理地从事职务提升,评级提级等打下了基础。
关于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关于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f9060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d.png)
关于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当今世界正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时代,在这场竞争和挑战面前,谁能把握21世纪的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谁就能在21世纪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日本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典型,由于文化不同,而且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两个极端。
所以通过日美比较,可以加深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认识。
一、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比较1.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其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度很高,强调制度管人,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劳动价值观,其管理模式属于管理技术型。
(1)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依赖性很强,需要什么样的人,通过市场招聘、筛选,甚至不惜挖别的企业“墙角”;不需要的人,则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场去安排就业。
这样,雇主和雇员之间就是一种直截了当和相当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员工流动性很大,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
(2)以详细职业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的职业分工极为细腻,全国各行各业约有20000多种职称。
比如,美国一家汽车制造厂中蓝领工人的工种有电工、机械工、清洁工、搬运工等,总计达数百种之多,美国的这种职业分工的基础是详细的职务分析。
明确和详细的职业分工对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客观地评定员工的工作成绩,有依据地制定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有目标地发放奖金,合理地从事职务提升,评级提级等打下了基础。
而且在这种制度化的管理下,企业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等级关系明确,上级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下级对上级的指示必须执行。
(3)人才晋升的跳跃性和物质激励。
美国公司管理阶层注重个人表现,不搞论资排辈,较多地偏重于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价值。
人才晋升的依据主要是工作绩效考核而不是工作年限。
新职工只要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可能很快得到提拔,而不必论资排辈地“熬年头”。
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2925a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2.png)
美日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比分析一、美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权。
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管理上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公司高度的专业化管理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都有科学的依据。
专业化的管理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
3.强化培训。
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培训。
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以及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
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4.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工资制定的基础是职务分工,不同级别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工种,不同性质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职业要求和不同的工资水准,表现出强烈的刚性。
美国多偏重于强调个人的价值,以个人为激励对象。
总裁的年收入(包括奖金)可以高达上千万,是普通员工工资的几百倍,这对激励中高层领导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工作,增加公司的收入起了较大的作用,然而,这种刚性的工资制度是建立在员工与企业之间纯理性的基础上,两者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契约关系,这容易造成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二、日本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1.终身雇佣制。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管理最突出也是最有争议的政策。
这对于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制造业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第二,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发展;第三,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第四,有利于贯彻执行企业的生产营销战略。
直到今天,大部分制造企业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就业政策,但这种稳定的就业政策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企业利润的下降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b2a564e9ec3d5bbfd0a74bd.png)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美日两国的企业都发现了各自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不足,都在相互借鉴对方的长处。
众所周知,70年代以前,由于美国企业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美国模式也成为企业成功的象征,许多企业包括日本企业都纷纷学习该模式;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制造业对美国同行构成了强烈的冲击,日本模式也成为众多企业效仿的对象。
而到了90年代初,美日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形势又发生了逆转,受泡沫经济和经济危机的困扰。
日本的大中型企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经营绩效大幅度下滑,相反,美国高科技企业则在国际舞台上高唱凯歌。
这又迫使日本企业对其模式进行反思,他们又回过头来重新学习,以图建立一个更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而美国企业有了前车之鉴后,也在不断地深化、扩大该模式所获取的成果。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历史上所形成的特点仍然继续存在着: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
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
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村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
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
而公司专业化的管理则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用。
这也是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避免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培训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
美国和日本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美国和日本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6f93f20740be1e640e9a5a.png)
美国和日本两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摘要:美国和日本是东西方世界的代表,由于文化不同,也代表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两个极端.通过日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可以更好掌握日美人力资源管理特点,提高在日美企业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F249。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285—01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直到现在,历史上形成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仍然没有多少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对配置社会上的劳动资源,起着极为关键的中介作用。
美国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依赖性很强,对雇主来说无论需要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到市场上刊登广告,通过规范的市场招聘、筛选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或者通过猎头公司把自己需要的人才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过来;对企业不需要的人,则几乎是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场去安排就业。
所以企业中雇主和雇员之间就是一种直截了当,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劳动者付出劳动,雇主付给合理的报酬,员工对企业很少有忠诚感。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和专业化。
美国文化的理性主义特征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表现为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和专业化。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管理体制上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对常规问题的处理程序和政策都有明文规定。
美国企业的职业分工细腻,例如美国一家汽车制造厂中蓝领工人的工种有电工、机械工、清洁工、托运代收等总计达数百种,并且每一工种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技术技能要求,工作岗位职责等都有明确规定。
明确和详细的职业分工对企业招聘的新员工,客观地评定员工的工作成绩,有依据地制定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有目标地发放奖金,合理地从事职务提升,评级提级等打下了基础.而且在这种制度化的管理下,企业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等级关系明确,上级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下级对上级的批示必须无条件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
美国人继承了欧洲人的传统,在性格方面表现的开朗,具有 责任心,办事果断,敢于冒险,但不乏冲动,个性化较强。
美国人由于传统的冒险性,寻求生活上的刺激,不安于现状, 所以造成很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更着眼于现实。
日本人由于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性格上更为内向, 办事谨慎,考虑周详,但顾虑太多,办事犹豫不定,缚足不 前。
–组织领导得到充分授 权,对经营成败承担 主要责任
–依靠严格而规范的制 度,频繁考核及层层 把关进行控制
J组织
–集体决策制(group)
–管理班子集体决策, 集体承担责任,
–通过对组织管理哲学、 组织的战略与远景的 认同,来指导具体工 作,发挥主动性
人力资源的激励
A组织
–物质激励为主
–多使用外部激励 因素—物质报酬
美、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人力资源配置比较 薪酬与劳动关系比较 人力资源使用比较 人力资源激励比较 人力资源建设比较
人力资源配置
美国企业(A组织) –依靠外部劳动力市场
–相对开放性
–对外亲和性和非歧视 性—职业经理人的出 现
日本企业(J组织) –依靠组织内部人员 –相对封闭性 –对外孤立性,都要 从基层干起
朗咸平先生的命题及论证过程
※ 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必然会 导致成本失控, 所以中国企业不 可以做大做强。
论证过程
北京控股做大做强理念导致成本失控
中
国
化润集团做大做强理念导致成本失控
企 业
不
可
以
青岛啤酒做大做强理念导致成本失控
做
大
做
强
和记黄埔多元化战略实现了稳健经营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日本模式
–对员工的关怀仅 限于工作层面, 员工的生活属于 个人隐私,组织 不予过问
J组织
–精神激励为主
–多使用内部激励 因素—心理因素
–对员工的关怀包 括对其家庭的关 怀,组织成为员 工的大家庭,有 一定的人情味
人力资源建设
A组织
J组织
–专才型培训制度, –通才型培训制度,
着重培养员工的
强调精神培养,
超越团队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指导老师 杨杜教授 组 别 超越团队 主 讲 人 解超朋 陈斐
引子
-------从一道GMAT逻辑题想到的
※ A centralized economy, not the changes in the climat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o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ountry X since its new government come to power.
J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相对封闭、保守。企业间的人力资源相互 独立,企业内以组织的共同利益为发展动力。企业间在 人力资源形成海岛结构,缺乏沟通。
续上
美国和日本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的不同,最根本在于两个 国家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
日本的游戏规则是道德和精神。
美国的游戏规则是制度和市场。
美国和日本都根据自己的游戏规则制定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从根本上都是为了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从而 达到价值最大化。
知识和情报
日本人具有惊人的求知欲,一般知识比较丰富,但在专业知 识上却有所不及。日本管理需要职员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来处 理公司内不同性质的事物 。
美国管理则容许职员拥有更多的时间及自由度在专业工作上, 拥有更多知识代表更高价值,他们所推崇的专业考试亦有利 于提高职员的专业知识水平。
※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f true, would most weaken the argument above?
我们不陌生的一个命题
※ 我们公司应该实行多元化,
因为A公司实行了多元化, B公司实行了多 元化, C公司实行了多元化.
※ 下列哪个事实如果属实会削弱以上论断?
薪酬与劳动关系
A组织 –薪酬市场化决定机制
–岗位等级工资制
–劳动关系实行短期雇 佣制
–员工以合同、职业道 德、规范的约束为工 作动力
J组织 –年功序列制
–员工工龄越长, 工资越高
–对核心员工实行 终身雇佣制
–员工以对组织的 认同感、归属感 为工作动力
人力资源使用
A组织
–个人决策制(leader)
配置: 依靠内部培训
配置: 依靠外部市场
管理: 具有感情色彩
管理: 制度化专业化
激励: 精神激励为主
激励: 物质刺激为主
使用: 限制入口内部提拔 使用: 多入口快速提拔
美国模式
中国模式
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r suggestions, please feel free to interrupt me.
人力资源网状图
逻辑结构
差异 理论
道义论
契约论
差异
产生 的
自然环境
原因
文化
宗教 知识情报 社会
以上美日人滨临大陆海洋,交通便利,
人口相对稀少造成独立性强。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由于气候和 地形的原因使人口相对集中,易于结成团队,依赖性强。
专业知识与技能
树立员工忠诚度
–考评与晋升较为 频繁,以工作业 绩作为职位晋升 的重要因素
–新招员工5—8年 后才首次评估, 业绩与人际关系 是主要评价指标
总结
A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相对开放、自由。企业间的人力资源是基 于整个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人员流动频繁,以个人的 职业发展为主要动力。企业间在人力资源方面形成网络 结构,联系密切。
日本人,寻求生活的安定、和谐,使他们更着眼于未来,注 重长远利益,为自己的生活进行长期打算、考虑。
宗教信仰
美国是移民国家,美国人确信自己是命运的主宰的信念,对于 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极大的选择权,用大量的实用的现实观 来限制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成果来自不懈的艰苦工作 。
在日本的宗教发展史上,儒教、佛教和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 对日本影响最大。日本民族精神的根本,是其非理性主义的 本土神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