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

合集下载

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

传统孝道与养老问题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龄人口持续增加,尤其是中国“421”家庭结构模式呈增长趋势“,孝”在维系家庭关系和解决养老冲突问题上显得能力有限。

人们一方面忙于工作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还要顾及养老以维系社会稳定,尽忠和尽孝如何两全尽管已纠结中华民族数千年,但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答案。

于是,构建以解决养老冲突、维系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代养老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一、中国传统孝的内涵及其双重影响1.孝的内涵及其内容养亲敬亲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

“孝”兴于周代,它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还是一种社会规范,是我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主要包括尊祖敬宗、生儿育女、敬亲、奉养、侍疾、善终。

(1)尊祖敬宗。

这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尽孝的主要内容。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事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如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可见“,孝”的对象是祖先“,孝”的方式是祭祀。

(2)生儿育女。

西周“孝”的另一内涵是生儿育女,我们所熟悉的《诗经》,其中大部分作品成文于该时期,诗中不乏关于生儿育女的内容。

《周颂?闵子小子》:“于呼皇考,水世克孝。

”朱熹《诗经传》云:“孝子,主任之嗣子也”。

[1]这里的“孝”都与生命延续和后代有关。

(3)敬亲。

中国传统“孝”的精髓在于对父母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论语》中记载,在子游问孝时,孔子答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子夏问孝时,孔子进一步指出“: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2]毋庸置疑,孔子认为“孝”首先要敬亲。

(4)奉养。

即赡养父母,这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也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

《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

”[2]《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孝顺与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道观念源远流长,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体现。

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被视为子女的根本和血脉,子女们对父母的敬爱与孝顺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道观念强调子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尊重父母,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种孝顺的行为通常是细小而亲切的,如向父母问候,给予他们关怀和尊敬,尽力为他们解决困扰等等。

孝道并不只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价值和伦理观念,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也被认为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子女们尽职尽责地履行孝道观念时,不仅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能促进社会的和睦与稳定。

孝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道德伦理,也在法律上得到了强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4条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并且明确规定了赡养父母的权利和责任。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孝道观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年轻一代的子女们常常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父母。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家庭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家庭也出现了三代同堂的现象。

这使得子女往往无法履行传统孝道观所要求的所有责任。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对传统孝道观持有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孝道观念过于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和自由,限制了个人追求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权利。

一些人还认为,孝顺父母应该是基于对父母的真诚关心和爱,而不应该只是一种传统习俗或社会压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与照顾,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孝道观念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并寻找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来履行孝道。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并追求家庭和谐与亲情的延续。

在中国传统孝道中,养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之一,因此它对我国现代养老制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这种尊重和照顾对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至关重要。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社交孤立和孤独的问题。

然而,传统孝道提醒子女们应该尊重老年人的存在,并为他们提供关爱和陪伴。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孝道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

其次,中国传统孝道鼓励子女为父母提供物质支持和照顾。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和照顾。

然而,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养老金不足、医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

中国传统孝道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关心父母的物质生活,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无论是通过经济补贴还是共同抚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精神都为现代养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框架。

再次,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被社会边缘化和孤独的问题。

然而,中国传统孝道提醒人们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对于老年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孝道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

最后,中国传统孝道的意义在于倡导尊老爱幼的社会价值观。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尊重老年人并重视子女照顾。

通过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可以在社会上建立起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让社会更加关注养老问题,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孝道对于我国现代养老制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精)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精)

摘要自古以来孝就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处理子女与父母、晚辈与长辈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

孝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做到养老、尊老、敬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养老便是传统社会延续至今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面临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以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大力弘扬我国的孝道传统,对缓解我国日趋严重的养老压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传统孝道养老家庭养老1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作用1.1中国传统孝道的涵义1.1.1周人的孝观念产生于周初的孝,大体上有两个涵义,即尊祖敬宗和传宗接代。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尽如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国语·周语上》:“夫祀,所以昭孝也。

”《鲁语上》:“夫祀,昭孝也,各致斋敬于其黄祖,昭孝之至也。

”这里的“孝”与“享”与“祭”同义,“孝”的对象是祖先,“孝”的方式是祭祀。

这是周初“孝”的最主要涵义。

1.1.2儒家的孝道理论儒家所倡导的孝道的核心就是“善事父母”。

那如何才能做到孝呢?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能养,满足父母生活的物质需要。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养亲,这是对父母尽孝的基本。

那如何养亲呢?孔子进一步阐述,“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 学而》;《礼记》中也说要“生则养”;在《二十四孝》中也不乏“奉养”的例子如鹿乳奉亲、怀橘遗亲、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都是千方百计地为父母提供饮食。

(2诚敬,从心里尊敬父母。

正如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敬只有养,与养鸡养狗就没有区别了。

子夏问孝时,孔子进一步指出:“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儿子侍奉父母时,经常有愉悦的脸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子女去效劳,有酒食,长辈来享用,那能算“孝”吗?言外之意,要想做到“孝”就必须首先做到“敬亲”。

(3悦亲,使父母高兴,为父母争光。

中国礼仪文化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

中国礼仪文化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

中国礼仪文化的尊老养老传统美德中国礼仪文化注重尊老养老,这一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尊老养老是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的一种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之一、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尊老养老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要求之一尊老养老的美德体现在中国社会对老年人的特殊关照和尊重方面。

中国的封建家庭中,子女一般尊敬父母,父母则负有养育子女的责任。

子女在成年后往往会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照顾和养老父母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传统观念也延续至今,许多家庭仍然遵循这一原则,子女在长大成人后通常会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和身体健康。

除了家庭层面,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也在社会层面有所体现。

中国社会重视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在社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许多公共场所,老年人享有特殊的待遇,例如,公共交通中有为老年人预留的座位,医院和官方机关通常有专门的窗口和服务,供老年人快捷办理业务等。

这些措施都是出于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长者在家庭和社区中通常被视为智慧和道德的化身。

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被视为宝贵的财富,他们被尊重为家族中的长辈和社区中的长者。

年轻人应该虚心听取老人的教诲,并向他们学习和寻求指导。

这种尊重和孝顺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观念中优先尊重“长”,尊长者的意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逐渐受到冲击。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独自生活和工作,无法时常陪伴父母。

此外,快节奏的生活和现代化的价值观也导致一些人对尊老养老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

这种现象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是对个体家庭的责任,也是对整个社会道德的警醒。

因此,尊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提供更好的社会养老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尊老养老的教育,培养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的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孝亲敬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秉承着孝道的原则,将尊敬长辈、关心亲人视为一种美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亲敬老观念的来源、特点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孝亲敬老观念的历史渊源孝亲敬老观念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古代,孝亲就被视为一种道德的核心和家庭伦理的基石。

《孝经》中有“至于精神,神明托也。

”的记载,强调孝亲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

《论语》中的“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也再次强调了孝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孝亲敬老观念在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

二、孝亲敬老观念的特点1. 尊重长辈:中国人民重视长幼尊卑之序,并且注重尊重长辈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往往会依靠长辈的指导和支持,尊重他们的决策和意见。

2. 照顾弱势群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关爱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

孝亲敬老观念体现在子女们对父母的关心和照料上,包括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

3. 地位的传承:孝亲敬老观念也涉及到社会地位的继承。

长辈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也被认为是宝贵的财富。

因此,年轻一代必须尊重和维护长辈的地位。

三、孝亲敬老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不断变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亲敬老观念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家庭和谐:孝亲敬老观念对于建立和谐家庭至关重要。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石。

尊重和照顾长辈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增进家庭的幸福指数。

2. 社会凝聚力:孝亲敬老观念在社会中也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中国人民都将尊敬长辈和照顾亲人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这种价值观念促使人们更加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福祉,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3. 文化遗产:孝亲敬老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和传承这一观念对于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从中国的孝道入手,探析我国古代的养老制度

从中国的孝道入手,探析我国古代的养老制度

从中国的孝道入手,探析我国古代的养老制度引言中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孝道,古代就有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提出,更是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流传给后人。

所以在中国,很早就不断有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保障的政策出现,并且这些养老敬老的政策,随着时代不断改变升级,即使在古代,也在一套很完善的养老规划制度。

二十四孝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一.秦朝的养老制度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被称之为老人?《礼记》中有作解释:“人生十年曰幼,学。

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壮,有室。

四十曰强,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

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颐。

”其中规定,人道理六十岁就算老年人,并且对待老年人以上年纪的人,都有与前面截然不同的定义,六十岁开始作为老人,可以指使别人干活,七十岁的时候身体不行了,应该交代好家事,八十九十岁的都是耄耋老人,不受约束。

在秦朝,老人们不必担心晚年会吃不饱,先秦时期十分关注老年人的饮食。

在《礼记》中就有记载道,五十岁开始,老人就应该开始吃细粮,因为牙口不好。

道理六十岁的时候就要准备隔宿的肉食,七十岁要增加各种副食,八十岁则是要供养各种山珍海味,九十岁的时候行动不便,所以要准备老人喜欢吃的东西随时伺候。

在当时对于老人有很好的福利待遇,朝廷会在仲春和孟冬两个季节给没有劳动能力,有没有妻子、儿女供养,无依无靠的老人,送去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

另外有供养者的老人,家庭中实行减免徭役的政策。

如果家里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那么一家人中有一个人可以不用服徭役,如果家里有九十岁的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用服徭役。

二十四孝之卖身葬父另外还有一些老人,可以享受国家给他们养老的待遇。

这些能够让国家给他们养老的主要有四种人,一种是一辈子属于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

第二种是家中有烈士为国牺牲的老人,第三种是从官场离休退仕的老人,第四种是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老人的生活和饮食都有了着落之后,秦朝还推出了医保服务,先秦时期的免费医疗和养疾之政都是惠民的项目。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传统孝道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其仍然具有一定的传承和影响。

传统孝道文化所强调的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传统孝道文化鼓励子女尽职尽责地照顾老年父母。

在传统文化中,子女的责任不仅限于照顾父母的生活,同时也包括了照顾父母的精神和心理健康。

子女应该和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需求,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帮助。

这种亲情关系一旦形成,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疾病时可以获得家庭的帮助和支持,这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传统孝道文化还强调了建立多代同堂的家庭模式。

在这种家庭中,老人和年轻的子女一起生活,彼此关心,互相照顾。

这种家庭模式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提供了一个更为完整和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使老年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和物质上的支持。

老人和年轻人之间可以相互帮助,互相学习,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

此外,传统孝道文化还强调了敬老尊老的传统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仅来自于对于老人年龄的尊重,更多的是对于老人的经验、智慧和精神力量的尊重。

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老人的故事都表达了这种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这种尊重老人的价值观能够带来社会的关注和对于老年人的赞扬,对老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促进老年人在生活中的健康和幸福。

总之,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传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文化,建立起父母与子女、老人与年轻人之间共同照顾的家庭模式,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加完善和细致的照护,同时这也是推动社会老龄事业的一个有益探索。

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和支持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

养老服务孝文化

养老服务孝文化

养老服务孝文化
养老服务与孝文化是紧密相关的,以下是关于养老服务孝文化的一些观点:
1. 传统孝道的重要性: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赡养责任。

在养老服务中,弘扬孝文化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2. 尊重和关爱老年人:孝文化体现在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上。

养老服务提供者应该以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和需求为前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老年人感受到被关爱和重视。

3. 代际传承与家庭价值观:养老服务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传承家庭价值观和代际情感。

通过孝文化的传承,可以培养年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尊重长辈的意识,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4. 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孝文化也强调了社区和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支持。

养老服务应该建立在社区的基础上,鼓励邻里之间的互助和互动,形成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

5. 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也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

弘扬孝文化的同时,也要关注科技的应用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总之,养老服务孝文化是养老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弘扬孝文化,我们可以强化家庭的养老责任,提高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服务,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养老环境。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家庭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家庭养老问题有着特殊的影响。

本文将从孝文化和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的角度展开研究,探讨孝文化对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1 孝文化的传统影响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对城市家庭养老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孝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普遍认为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照顾他们直至老年。

这种传统观念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这种观念也在城市家庭中扩散开来。

许多城市家庭在面临养老问题时会受到孝文化的影响,选择将父母接到城市居住,尽最大努力照顾他们。

尽管孝文化对养老问题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传统孝道观念受到了新型文化价值的冲击,年轻一代的孝道观念开始发生改变,他们更加注重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自由。

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现代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也在增加,这使得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照顾老人。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小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主流,一个孩子可能要同时照顾两位老人,这对年轻一代造成了更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尽管孝文化对城市家庭养老问题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孝文化强调子女应该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社会的养老责任。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孝文化对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的影响也可能出现一定的减弱。

城市家庭养老问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解决方案。

二、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与挑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老龄化问题严重,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养老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家庭养老问题不仅体现在生活照料上,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和情感沟通需求。

城市家庭养老问题也包括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需求。

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与陪老思想

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与陪老思想

留守教育1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与陪老思想★陈志方摘要:传统孝道文化既是家庭伦理中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是为人之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尊老敬老折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总体特征。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父母在基础的物质方面给予满足后,转向精神层面的孝的探寻,注重父母的内心诉求,切实体现精神层面的追求,凸显亲情的价值。

传统孝道需要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融合找到切合点,使自然生发的伦理秩序递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探讨;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新途径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来自于儒家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既丰富,而且涉及面广。

既是家庭伦理中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孝是为人之本,是所有行善的根本;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最朴素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孝为美德。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对父母在基础的物质方面给予满足后,转向精神层面的孝的探寻。

一、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折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总体特征。

1、孝道的内涵孝道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

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奉养。

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

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

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

谏诤。

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

善终。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2、孝道的特征传承性。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孝伦理体系,中华孝文化思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

浅论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保障功能【论文关键词】传统孝道文化养老思想养老保障功能【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养老敬老的思想,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教化、导向、凝聚、调控和传承作用。

为发挥传统孝道文化在养老敬老中的作用,应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公民孝道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提供支持。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养老敬老的思想,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文化传统。

什么是“孝”?《说文解字》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这一解释指明了孝是儿女对父母的敬养。

儒家的孝的学说从子女角度阐述了父辈与子辈之间有关敬养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行孝的规定要求。

敬老和养老是孝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其精神所在。

敬老是指对父母及老年人的敬爱和敬重,不仅包括在物质生活上保证父母和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合理需要,而且包括在精神上满足父母及老年人的需要。

养老是指对父母和老年人提供物质供给,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氛围,达到生命延续,社会发展之目的。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蕴藏的养老敬老思想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其中“安老”是孔子的重要社会思想。

孟子在养老敬老方面的贡献表现在:首先,他从人的本性上论证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次,孟子提倡“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

”他把养老与“有善”、“仁人归矣”联系起来,并推崇“养老敬贤”、“敬老慈幼”。

管仲在治国实践中提出国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其中明确的养老措施有二项,即“老老”和“养疾”。

所谓“老老”,就是“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

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

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家庭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孝敬父母被认为是子女们应尽的天职。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孝文化在城市的家庭养老中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孝文化和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话题。

一、孝文化的演变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孝敬父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子女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来孝敬长辈。

在古代,孝敬父母被认为是一种对天地神祇和社会秩序的尊重,这种观念深植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孝文化的核心是“孝”,就是尊敬父母,照顾长辈,以及对长辈的敬畏和感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传统的孝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人口流动加剧,许多年轻人都离开了家乡,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很多老人在家中无人照顾的现象,而且老人孤独寂寞的情况也逐渐增多。

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家庭模式也变得越来越少见。

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孝文化观念。

二、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的现状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城市家庭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7.3%,随着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剧,城市家庭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

随着子女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很多家庭面临着养育子女和照顾父母的双重压力。

许多城市家庭由于工作繁忙,无法全心全意地照顾老人,导致了养老问题的日益严重化。

城市家庭养老问题还表现在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方面。

由于子女们忙于工作,老年人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且,随着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的存在,老人们的养老需求并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要解决城市家庭养老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关于传统孝道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分析

关于传统孝道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分析

关于传统孝道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分析论文关键词:传统孝道农村养老现实意义论文摘要:养老敬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社会现实要求人们重新考察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的合理内涵对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孝道的内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我国古代解决养老问题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善终。

用孔子的话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通俗地说,孝就是…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

一是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吝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二是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三是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四是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中国人往往把身后事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既有传统美德的凝结,也有旧文化的积淀。

在当代,提倡孝道并不意味全盘继承,应对传统孝道进行科学的认识与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去封建因素,但无论如何,尊老、敬老、养老仍然是我们应具有的传统美德,在孝道逐渐弱化的今天,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一定保障作用。

中国孝文化对养老的积极意义

中国孝文化对养老的积极意义

中国孝文化对养老的积极意义中国的孝文化啊,那可是像一条温暖的河流,流淌在咱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养老有着数不清的积极意义呢。

孝文化里呀,有对老人的敬重。

老人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人生的故事和经验。

在养老的过程中,这种敬重就像是一阵轻柔的风,让老人心里舒坦。

你想啊,当老人说话的时候,子女们都恭恭敬敬地听着,就像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

这时候老人会觉得自己还有价值,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被尊重了。

这可比给老人多少物质上的东西都强呢。

我就见过这样的家庭,老人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可是每次家庭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围着老人,听老人讲过去的事情,老人的眼睛里总是闪着光,精神头都好了很多。

这敬重就像是给老人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清泉,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滋有味。

孝文化里的孝顺,那也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啊。

孝顺就像一把伞,在风雨来临时给老人遮风挡雨。

比如说在老人生活起居方面,子女细心照料。

老人行动不便了,子女就像照顾小婴儿一样,耐心地扶着他们走路,给他们喂饭。

这可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这是实实在在的爱啊。

而且这种孝顺是持续的,不是心血来潮。

就像每天的太阳都会升起一样,子女每天都会关心老人的冷暖。

我邻居家的大爷,他儿子每天都会给他打来电话,问问今天吃了啥,身体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

要是天气冷了,就赶紧给大爷送厚衣服过去。

这种日常的关怀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老人的心田。

在孝文化影响下的养老,还有一种家庭的凝聚力呢。

一个家庭就像一艘大船,老人就是船上的压舱石。

子女们因为孝顺老人而紧紧团结在一起。

大家一起商量怎么照顾老人,怎么让老人过得更好。

这种凝聚力就像胶水一样,把家庭的各个成员粘得牢牢的。

过年过节的时候,一家人都围在老人身边,热热闹闹的。

这时候的家庭氛围是最温馨的。

这种凝聚力也给老人带来了安全感。

老人看到子孙满堂,家庭和睦,就像一棵大树看到自己的枝叶繁茂一样,心里别提多踏实了。

孝文化中的感恩也是养老的重要部分。

老人把子女养大不容易啊,就像燕子辛辛苦苦地筑巢养育小燕子一样。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一种基本的道德理念,尊敬老人、孝顺父母一直被奉为美德。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孝文化在城市家庭中的体现和传承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围绕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孝文化对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的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孝文化的传统价值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家庭伦理,社会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多个领域。

在孝文化中,孝顺父母被视为儒家道德的核心,被誉为"天下第一孝”、“百善孝为先”。

古往今来,孝道一直被奉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被视为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基石。

在传统孝文化中,尊敬老人、照顾老人被视为子女的天职。

孝道教育也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父母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子女懂得孝敬父母。

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之心和责任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现代城市家庭养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多代同堂模式逐渐消失,父母独居或者与夫妻俩同住的独居老人越来越多。

随着老龄化加剧,大量的城市家庭面临养老问题。

在城市中,孝敬父母的传统习俗逐渐淡化,一些家庭甚至出现了忽视父母养老的现象。

现代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增加,很多人无暇顾及父母的养老问题。

有的夫妻双方都要工作,无法长时间陪伴老人,导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贫乏,情感上的孤独感增加。

养老金的问题也成为困扰城市家庭的一个难题,一些老年人缺乏经济支持,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养老服务和保障。

传统孝文化在今天的城市家庭养老问题中仍然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孝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们仍然照顾和关爱着他们的父母。

尤其是在一些老年人的丧偶后,子女们会更加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健康,尽量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城市家庭养老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孝文化成为了解决城市家庭养老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孝文化与城市家庭养老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孝文化来解决城市家庭养老问题。

我们来理解什么是孝文化。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一种关于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的传统文化。

孝文化强调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认为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社会的基本伦理。

在孝文化的引导下,儿女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照顾和养老父母。

当今社会的城市家庭养老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家庭结构变化。

城市家庭普遍存在小家庭化的问题,子女较少,父母独居或者夫妻二人生活的情况增多。

这种家庭结构对养老问题提出了挑战,因为老人往往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而家庭成员却有限。

其次是经济压力。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医疗、护理和生活费用不断增加,这导致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无法为老人提供足够的养老条件。

再次是职场压力。

城市的竞争压力增加,很多年轻人需要外出工作,无法长时间照顾父母。

这使得老人面临着孤独和抑郁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孝文化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孝文化可以激励家庭成员更多地关心和照顾老人。

传统的孝文化让人们认识到养老是一种义务和责任,鼓励年轻人尽可能地回家照顾父母。

孝文化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加强。

孝文化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支持,使家庭成员更加有责任感。

这有助于改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凝聚力。

孝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养老体系建设。

在孝文化的引导下,社会可以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建立更多的养老机构,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我们也要意识到孝文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孝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

许多年轻人独居在城市,无法体验到传统的家庭关系,缺乏孝文化的教育。

孝文化可能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冲突。

孝文化主张子女应该尽最大努力照顾父母,但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由。

中国文化中的尊老与孝道

中国文化中的尊老与孝道

中国文化中的尊老与孝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尊老与孝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尊老与孝道的理念贯穿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文化中尊老与孝道的背景、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尊老与孝道的背景中国尊老与孝道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孝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弘扬孝道的经典著作,对于传播孝道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孝顺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被认为是人们道德修养的核心。

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同时也包括兄弟姐妹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

中国古代尊老与孝道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社会的特点密切相关。

在农耕社会中,尊老是一种农民文化的体现。

老人在家庭和社区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是家庭中的权威人物。

孝道的实践也可以帮助家庭维持和谐稳定的关系,增强家族的凝聚力。

二、尊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社会中,尊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最常见的方式是对老人的尊称和敬意。

中国人习惯称呼年长者为“老师”、“老人”、“先生”等,这是对长者身份地位的尊重。

此外,人们还会主动让座给老人,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

尊老还体现在对于老人意见和建议的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格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言行中学到很多东西,尊敬老人就是表达了学习和尊重的态度。

三、孝道的实践孝道作为尊老的延伸,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孝顺父母被认为是道德和良心的体现。

在中国,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子女们都会尽力照顾年迈的父母,包括经济上的支持,精神上的慰藉以及生活的照料等等。

孝道的实践也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节日和仪式来表达。

例如,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邀请父母和长辈一起共度这个节日,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

四、尊老与孝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是尊老与孝道的观念依然在中国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对养老服务的启示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对养老服务的启示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对养老服务的启示与传承养老服务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照料、陪伴和关怀等服务,以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孝顺和家庭观念一直被重视和传承。

这些价值观对于养老服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从敬老、家庭、传统文化积淀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养老服务的启示与传承。

一、敬老观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敬老观念是一种基础的道德准则。

尊敬老人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照顾,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这种敬老观念对于现代的养老服务很有启示意义。

在养老服务中,应该尊重老年人的需求和意愿,提供适宜的活动和社交环境,以满足他们的精神和社交需求。

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提供合适的营养和健康管理,使他们能够在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中养老。

二、家庭观念的传统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也是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持系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的敬孝具有重要的道德义务。

这种家庭观念对于现代的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家庭可以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子女可以为父母提供亲情、关怀和照顾,让他们享受温暖和安宁的晚年生活。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支持和鼓励,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帮助,减轻他们的养老压力。

三、传统文化积淀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关于养老服务的宝贵经验和智慧。

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身心健康的平衡以及重视社会关系的和谐。

这些价值观对于现代养老服务有着深远的启示。

养老服务应该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合适的养生活动和健康管理,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同时,养老服务要重视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构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社区环境,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心。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养老服务的启示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敬老观念的传承、家庭观念的传统以及传统文化积淀的启示都对于我们构建和发展现代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
曹立前;高山秀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53)005
【摘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养老思想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细心奉养父母,而且要孝顺、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还提出了孝丧和孝祭的要求.汉代"以孝治天下",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纷纷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制度和措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对当代养老事业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曹立前;高山秀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3
【相关文献】
1.崇孝与尊老——西汉诏令中的“孝”伦理思想探究 [J], 王传林;
2.崇孝与尊老——西汉诏令中的“孝”伦理思想探究 [J], 王传林
3.魏晋士人“孝先于忠”思想盛行之原因探究--由《世说新语》中的士人说起 [J],
张泰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J], 姜莉莉;徐国亮
5.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与企业竞争战略探究 [J], 张晓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 HANDONG NORM AL UNIVER SITY (Hu mani t ies and Soci al Sciences) 2008年第53卷第5期(总第220期)2008 Vol.53 No.5(General No.22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探究*曹立前,高山秀(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传统养老思想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它要求子女不但要细心奉养父母,而且要孝顺、孝敬,使父母心情愉快,儒家还提出了孝丧和孝祭的要求。

汉代/以孝治天下0,历代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纷纷仿效,制定了一系列的养老制度和措施。

传统文化中的孝与养老思想的合理成份对当代养老事业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关键词: 传统文化;孝;养老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8)05-0088-04*收稿日期:2008-06-28作者简介:曹立前(1960) ),男,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高山秀(1984) ),女,山东沂水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孝与养老孝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道德规范。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它首先是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家族血缘关系在伦理观念上的反映。

中华民族一贯重视孝道。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0明确把孝看作是人类的高尚品德)))仁的根本。

5孝经6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0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0,明确认定孝是至高无上、天经地义的法则。

5劝报亲恩篇6中说:/人生五伦孝当先,自古孝为百行原。

世上惟有孝字大,孝顺父母为一端。

0肯定孝为人伦之首、百行之原。

5劝孝歌6中说:/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0把孝作为区分人与禽兽的根本标志。

以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孝的重要性,表明孝作为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早已为人们所认同,因而在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

养老敬亲,即家庭内部的养老敬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

从奴隶社会起,善事父母,赡养双亲就是孝道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以及人们的传统习惯中,总是把/孝0与/养0密切联系起来。

5说文6中说:/孝,善事父母者。

0孟子在5孟子#离篓下6中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0不孝者五,其中三不孝均为/不顾父母之养0,明确指出和强调了不养父母即为不孝。

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及其思想家虽然在孝道中融入了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善事父母、赡养双亲这一内容却始终没有改变。

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更加全面化、具体化,进而走向了政治化、实践化。

孝的思想与观念之所以数千年来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始终,既与儒法等文化的大力提倡有关,又与中国传统民族习俗及佛道文化的渗透有关。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孝文化深入人心,使家庭养老有条不紊的持续下去;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它为统治者笼络了大批忠才良将,使政府养老举办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老思想实则是孝的思想。

二、家庭养老思想家庭养老模式是农业经济社会的产物。

在农业经济社会,生产率不高,资源短缺,而天灾人祸使小农经济更加脆弱,其生产状态是靠天吃饭。

在这样一种生产状态之下,年老体弱的人是难以胜任农耕劳动的,必须依靠子女获得生存资料,因此,养老的责任主要是靠家庭来承担和实施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家庭养老是养老的主体,而支持家庭养老得以长久、稳定发展下去的则是孝的思想。

孝的倡导与实行,一方面是家庭内的亲情需要,因为父母生我养我,在其/颁白0之年,理应让其衣食无忧。

/善事父母0是为人子女应该履行的义务,也是他们表达爱亲敬亲的情感需要。

另一方面,这也是客观实际状况所决定的,是社会为平衡生存机会不平等而发出的号召,其核心是家庭为社会养老。

5孝经#纪孝行章6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0以儒家孝文化为核心,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孝养善事父母,最基本、最经常的义务是养亲。

5诗经#小雅#蓼莪6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0,/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0父母养育子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之后当思反哺之情,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的物质生活需要,使其安度晚年。

5孝经#庶人篇6中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05战国策#楚策6中说:/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

0这里所讲的/事之以财0,就是要求子女在物质生活资料的供给上尽赡养父母之责。

5礼记#内则6也认为,/孝子之养老0必/以其饮食忠养之0。

可见,养老是孝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能不认真对待。

如何奉养父母呢?5吕氏春秋#孝行6指出:/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第,节饮食,养体之道也。

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

正六津,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

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

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

0在5礼记#王制6中,则在吃穿方面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五十异粮,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于游可也0;/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0孟子也强调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质量,而不仅仅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他根据当时的生活水平提出:/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0这些要求,可谓周备。

(二)孝敬与孝悦奉养父母,使父母食饱寝安是一种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客观义务,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关心、爱戴和尊重老人,使老人心情愉快。

5孟子#离娄上6记载了曾子与曾元养父的不同:/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与。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0在儒家看来,养志或敬亲悦亲显然要高于养体。

5孟子#万章上6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05论语#为政6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0孔子把仅能养而不能敬,提高到人畜之别,君子小人之别的高度来看待,可见,敬确实是孝的实质。

如何做到敬亲悦亲呢?5论语#为政6中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0可见,敬亲要保持对父母态度的和悦,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5礼记#祭礼6中说:/孝子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0所以,人子事亲,当以诚心尽孝,自可悦亲。

5劝报亲恩篇6强调:对父母要/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0。

不仅在态度上要对父母乐心养志,和悦敬亲,而且在行动上也要时时处处行之以礼,以表敬意,这就是居常之礼了。

5礼记#曲礼上6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

0这就是说,首先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冬天温暖,夏天清爽,另外,还要在晚上安顿好父母休息,早上要去省亲问安。

这一要求长期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直至民国时期仍沿此习[1](P264)。

5后汉书#樊宏传6记载:东汉樊宏在家中,/子孙朝夕礼教,常若公家0。

在当时号称为孝敬老人的模范家庭[2]。

(三)孝顺和孝谏对于父母,除了尽心奉养,给予精神上的关心和敬重外,还要顺从他们的意志,惟命是从,即孔子所说的/无违0。

孝与顺二字自汉代开始连用,后成为一个常用词。

5礼记#祭统6中说:/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0畜即顺之意。

5礼记#曲礼上6载:/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

此孝子之行也。

0发展到宋代,便演变成了/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0。

当社会道义和亲子之情发生矛盾,当父祖之辈处于不义之境时,儒家也为谏亲留下了一块地盘,即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要委婉谏诤。

5礼记#内则6中说:/父母有过,下气贻色柔声以谏。

谏若不从,起敬起孝,说则复谏。

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05礼记#曲礼下6也说:/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05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6中说:/父母之行,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

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

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

0孟子等也有类似的表述。

总的来看,儒家经典虽然指出了孝敬父母要做到遵从父母的心愿和意志,但是,并不提倡愚孝。

要求子女遵从父母的心愿和意志,并不是无原则地听从父母之命,而是要以是否合于道德,是否不危害到父母的人格和声望为依据。

在这方面,论述谏亲道理最为明确与坚定的是荀子,5荀子#子道6中指出,/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0。

因此,子女应该/明于从不从之义0,/审其所以从之0之道,/孝子之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

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

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之,是不衷也。

0(四)孝思和孝继孝思是指不在父母身边时,应该时刻思念、牵挂父母。

5论语#里仁6中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0为人子者要忧年忧疾,记住父母的年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一方面为他们健康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为他们的衰老和疾病而忧惧。

5礼记#曲礼上6也说:/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0孝继是指继承父母的正业善道,并将其发扬光大,正如孔子5论语#学而6所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05中庸6亦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0也就是说要继承父祖遗志,完成他们未竟之业。

5论语#子张6中记载了孔子评价和赞许鲁国大夫孟庄子的话:/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志,是难能也。

0在孔子看来,孟庄子对父母行孝之事一般人都能做到,但其在居丧期间不撤换家臣不改变其父的施政方针,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孝行。

基于对人伦社会的存续和发展的重视,儒家特别关注家庭的延续,后代的有无,将其看作是孝道的内容之一。

故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