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简介 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的简介弗列德里克·肖邦的作品及故事资料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钢琴诗人
——肖邦全名:弗列德里克·肖邦
国籍:波兰
生卒年:1810—1849年
地位:伟大的钢琴作曲家
主要作品:肖邦一生创作了约200部作品。
其中大部分是钢琴曲。
著名的有2部《钢琴协奏曲》、3部《钢琴奏鸣曲》、4部《叙事曲》、4部《谐谑曲》、24 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21首《夜曲》、54首《玛祖卡舞曲》、18首《圆舞曲》、侣首《波兰舞曲》和4首《即兴曲》等
肖邦是世界音乐史上唯一只为钢琴创作的作曲家。
虽然他也写过艺术歌曲
和室内乐,但因为他是一位百分百的钢琴家,所以即使为其他乐器作曲,钢琴仍然占主导地位。
钢琴天才
弗列德里克·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个田庄里。
父亲原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参加过波兰反抗异族侵略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出身于波兰贵族家庭。
肖邦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就已显露出来:6岁开始跟随普契尼学习钢琴,7岁便在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开风琴演奏会;9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吃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10岁创作了一首进行曲献给康斯坦丁大公;12岁跟随艾尔斯纳学习作曲。
由于身体赢弱,肖邦直到13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里却毫不费力地学会了各门课程。
1826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
乐学院作曲班,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毕业时他的平素不爱夸奖人的老师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听从他的老师和亲友的规劝,动身到国外旅行,争取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用他的音乐为祖国服务,为祖国争得更大荣誉。
1 1月,他带上一坏祖国的泥土,和朋友一起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奏。
当时离11月29日爆发的波兰武装起义并不久。
这次起义最初是胜利的,但几个月后被血腥镇压了。
波兰人民重新陷入了沙皇日益加重的奴役之中。
这一去,正如他自己预感的那样,就此同他的祖国永诀了。
1831年10月,他在旅途中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万分悲痛,愤然写出了《革命练习曲》这一充满激情的伟大作品。
从此,他便定居在巴黎。
尽管他在这里赢得了欧洲第一流钢琴家的声誉,
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
因此,肖邦在后期的许多作品中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亡国的悲愤之情。
1837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表现出了刚直不阿的坚强性格。
1838年,肖邦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在乔治·桑的文艺沙龙,他还接触到更多的文艺界著名人士,但是最使他神往的却是单独同波兰朋友们在一起,特别是为波兰著名诗人密茨凯维支弹奏,因为在这时候,他好像置身于遥远的祖国,音乐唤起了他的生动回忆,复活了昔日生活的情景。
乔治·桑与肖邦
在巴黎,上流社会的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欢迎肖邦。
他天生具有优雅的仪态,才气横溢,有着在最文明的社会中熏陶出来的温文尔雅的风度。
在这个社会中,他毫不费力地赢得了成功。
在这里,一位女性走进了他的生活与创作。
她就是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
乔治·桑比肖邦大6岁,她长得并不漂亮,身材矮小,体态微胖。
她有一个奇女子浪漫偏激,放荡不羁的一面;也有寻常女子朴素温清,富于牺牲的一面,只不过后者常被前者所掩盖。
他们两个就天性来说很难彼此理解,也很难相爱,但也不能说这里面没有真正的感情。
这两位艺术家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深刻地了解对方性格中的特点,即使如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维持了10年。
1838年到1839年冬天,乔治·桑15岁的儿子健康不佳,肖166邦也在患病(这种病后来导致他过早辞世)。
乔治·桑希望他能恢复健康,于是,带着儿子和肖邦一起离开巴黎,去南方疗养。
从那以后,他们开始了长达10年的同居生活。
1847年,乔治·桑和肖邦之间发生了不和,很快导致了永久的破裂。
这给了他致命的打击。
在此之后便是他一生中最阴暗的日子,生活没有保障。
1848年春,他虽然到过英国,且受到热烈欢迎,
但是他这时的精神状态,正如他的信上所说,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只是拖着生活,耐心等待自己的终场”。
同时11月,肖邦带着重病回到巴黎。
1849年10月17日,一直折磨他的支气管喉结核终于夺走了年仅39岁的天才音乐家肖邦的生命。
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礼进行曲》送他下葬。
根据肖邦生前的意愿,他的一颗忠于祖国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一所教堂里。
“夜曲”和解了夫妻吵架
“夜曲”是肖邦音乐创作中最富于抒隋性和诗意的体裁形式,因为它最能表达肖邦温柔而细腻的情感。
肖邦音乐中最特殊的是他的夜曲。
他的夜曲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歌剧中的咏叹调。
一次,肖邦创作了一首优美的夜曲,写完之后,便把它寄给了自己的好友——作曲家梅亚贝尔,请他给自己提些改进意见。
肖邦把乐谱寄出后,就开始
急切地等待回音。
可梅亚贝尔收到乐谱后却不以为然,这位老朋友由于忙于自己的创作和其他琐事,很快就将放在钢琴上的乐谱忘在脑后了。
一天,梅亚贝尔和他的妻子因为一点儿小事吵起了架,两人谁也不让谁,各说各的理,越吵越凶,特别是他的妻子,不依不饶地嚷嚷,最后,她跑到里屋委屈地哭了起来,弄得梅亚贝尔左右为难。
有心去劝劝妻子吧,可自己又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想来想去,便想随便找点儿什么事,转移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
他走到钢琴前坐了下来,随手拿过肖邦寄来的乐谱,连看都没看一遍就照着谱子弹了起来。
当他刚刚弹了几个音符后,眼睛忽然间亮了起来,一个出奇美丽的音调立即回响在屋子里。
再接着往下弹!太美了,温柔淳朴的旋律,如同一缕淡淡的月光,顷刻间飘洒在屋子的每一个角落里。
梅亚贝尔被这奇妙的音乐牢牢地吸引住了,他不顾一切地往下
弹,内心激动的感情随着音乐的轻轻流淌而不断翻滚着。
不光梅亚贝尔已经完全沉醉在这动人的音乐当中,那位在里屋啼哭的妻子也被屋外那令人心醉的音乐所感染。
她慢慢站了起来,随着音乐声来到了外屋。
听着听着,她脸上的怒气慢慢消失了。
她不顾一切地抱住正在弹琴的丈夫,与他激动地亲吻起来。
梅亚贝尔这时也忘情地抱住了妻子。
他们热烈拥抱着,沉浸在无比幸福的气氛中。
肖邦那优美感人的夜曲,如同一块轻软的纱巾,充满柔情地覆盖在这对夫妻的身上,温情地安抚着两颗受伤的心灵……
肖邦生平及音乐贡献
这位小音乐家是谁呢?他就是孩提时代的波兰音乐家弗雷德里克·肖邦(F.Chopinl810—1849)。
肖邦的爸爸是一位法国人,在华沙中学教贵族子女学法语,妈妈出身于波兰贵族。
幼年的肖邦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肖邦跟父亲外出散步,
无意中听到一个民间乐手出色的演奏,美妙的旋律迷住了他,以至久久不肯离去。
父亲等得不耐烦,叫肖邦回去,父子俩几乎为此争吵起来。
父亲发现肖邦的音乐天赋后,就毫不迟疑地为他请·了一位优秀的钢琴教师佛莱德里克。
肖邦在老师的培养下,很快领悟到音乐的奥秘,显示出早熟的创作才能。
他7岁开始作曲,细小调波洛涅兹舞曲》(又译《波兰舞曲》)就是他的处女作。
12岁时,肖邦开始独立自修钢琴艺术,因为老师认为自己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向学生传授了。
不久,他的音乐创作得到了社会的赞赏。
5年后,他破格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在校期间,致力于钢琴、和声学以及作曲理论的研究,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才华。
然而,随着肖邦的逐渐成长,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音乐里缺少什么东西。
他热爱巴赫、海顿、莫扎特的音乐,却又隐隐约约觉得他们的作品与自己的民族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隔膜。
于是他
开始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进行顽强而热切的探索和追求。
有一次,他在一个偏僻的沙法尼亚乡村里,远眺着美丽的玛佐夫舍大地,茫茫如海的成熟了的庄稼、绚丽的彩虹、溪边的白桦;聆听着鸟』L的歌声、昆虫的音乐会……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了。
这时,不时从远处飘来朴素、粗犷而又亲切动人的牧歌声,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颤抖着走向远方……祖国的文化、人民的歌声,像种子一样播进肖邦的心田,他的创作开始接近生活,接近现实,浸透着人民的忧愁和欢乐,肖邦也被视为负有为祖国争光的使命的民族天才。
与此同时,在肖邦笔下流出的音乐旋律,始终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民族气息,人们开始称他为“钢琴诗人”。
从音乐学院毕业后,肖邦在华沙举行了两次介绍自己新作品的音乐会,大获成功。
1830年冬,肖邦举行了告别音乐会,远离故土和亲人的痛苦及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
当朋友们把一只装满祖
国泥土的银杯送给即将远走他乡的肖邦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起来。
他用颤抖的声音喃喃说道:“我深信,我将永远离开华沙,再也回不来了,我是在向祖国作永远的告别。
”这个令人伤怀的预感,以后竟不幸成为事实。
波兰革命的失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迫害,阻断了肖邦返回祖国的道路,直至他客死异乡。
在巴黎定居后,肖邦以作曲家、钢琴家的身份获得了盛誉,但这一切都无法慰藉他那满怀亡国之痛的心灵。
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的名义授予肖邦“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遭到肖邦的断然拒绝。
19世纪30年代的巴黎是新浪漫主义的中心。
肖邦的简介肖邦在巴黎结识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罗西尼和梅耶贝尔,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拉马丁、乔治·桑、缪塞和大仲马,并在思想上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当时,肖邦的主要活动是出入
贵族宅邸演出、教学,同时也创作、发表作品。
肖邦是个极富灵感的艺术家。
他养着一只猫,有一次猫在钢琴的键盘上跳来跳去,奏出了一个跳跃的音程和许多轻快的碎音来,据说肖邦作所《F大调圆舞曲》后半部分的旋律,就是由此得到启发的,这个曲子也就有了“猫的圆舞曲”的别号。
又有一次,肖邦看到乔治·桑的狗在地上旋转不息,追逐自己的尾巴,他由此获得乐思,创作出《D大调圆舞曲》。
肖邦又是一个作风严谨的艺术家。
他为了修改作品的某些细节,要反复不断地尝试,有时会一连几天把自己关在屋广里,走来走去,一支一支地折断手中的笔,甚至上百次地修改一个小节。
肖邦还是一个多情的男子,但他一生并没真正结过婚。
早在大学读书时,他就爱上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女歌唱家,肖邦为了倾诉对她的爱,曾写下了《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因为如醉如痴的
思慕,以致他在路上被马车撞伤。
后来,肖邦热烈地爱上朋友的女儿玛丽亚,并与玛丽亚订下婚约,但终因肺病复发和玛丽亚父亲的坚决反对而告吹。
肖邦备尝失恋之苦,怀着悲痛的心情,把玛丽亚的情书包扎起来,用波兰文在上面题曰“我的悲伤”,作为纪念。
直到他同著名文学家乔治,桑相爱并很快同居后,那颗屡遭创伤的心才得到些安慰。
但8年后,他们又在痛苦中分手了。
和乔治·桑分居后的第二年,肖邦的肺病恶化,但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抱病赴美国旅行演出,直至幻觉症并发,才停止了演出活动,勉强回到巴黎。
1849年10月17日这一天,贫病交加的一代杰出音乐家,在巴黎一个不惹人注目的偏僻角落里悲惨地死去。
临死前,他央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运回他二十年来日夜牵挂的祖国。
两个星期后,人们唱着莫扎特的《安魂曲》为肖邦举行葬礼。
他们把装在银杯里的波兰泥土撒在肖邦的棺木上。
肖邦的临终愿望实现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存放在华沙的一个天主教堂内。
肖邦在法国几乎度过了他的一半人生,他对酷爱自由的法兰西精神充满了崇敬。
可是肖邦的心是永远属于波兰的,他把自己最大的热情献给了亲爱的祖国。
肖邦的故事简介
肖邦(Fryderyk Franeiszek Chopin,1810—1849)出生在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父亲是一位法国移民、中学法语教师,早年曾参加过波兰的民族解放运动,后来在华沙为来这里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开办了一所寄宿学校。
肖邦早年师从捷克音乐家日尼夫和德裔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18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音乐学院。
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品有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作品13)、《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作品14)、《大型波罗奈
兹舞曲》(作品22);若干首波罗奈兹舞曲(作品71)、玛祖卡舞曲(作品86)、夜曲(作品72)、圆舞曲(作品69),以及两首著名的钢琴协奏曲(作品11,21)。
其间曾赴维也纳举行钢琴演奏会,演奏自己的作品。
1830年底,为了寻求艺术上的发展,他携带了一杯珍贵的祖国泥土,永远地离开了祖国。
逗留维也纳期间,他得知华沙爆发了反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为之振奋不已,为未能参加这次神圣的民族斗争而遗憾。
《b小调谐谑曲》(作品20)可能正是在这个时期构思或完成的。
肖邦的简介次年9月,在从维也纳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失败、华沙陷落的消息,精神上陷人极大的悲愤和痛苦之中。
据考证,练习曲(作品10第12首,后人称之为“革命练习曲”)和前奏曲(作品28第24首)极可能就是在这种情感上受到极大震撼的情况下构思和完成的。
与华沙时期的创作相比,肖邦的创作从内涵、情感的深度到风格、技法
的新颖程度,均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肖邦华沙时期的作品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一个刚刚走人生活的无忧无虑年轻人的热情、明朗、富于浪漫幻想、对生活抱着乐观肯定的态度,这里还缺少深刻的、戏剧性的冲突和力量,有时趋向对缺乏深度的华丽风格的追求。
而如今面对祖国的灾难,身处异国他乡的肖邦,在自己的音乐中进发出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人们心灵的悲剧性力量。
华沙陷落后的第三天,肖邦抵达巴黎,在这里渡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他的思想状况和情感体验是复杂和充满矛盾的。
一方面,他出色的钢琴演奏才华为自己很快在这座欧洲文化名城的音乐生活和上流社会艺术沙龙中立住脚跟、显露头角,他为此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在巴黎的文艺沙龙中结识了一大批文艺精英,大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艺术眼界,他为建立自己辉煌的艺术前程而踌躇满志。
30年代中期开始的与才华横溢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之间的情爱,使他的情
感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炽热。
然而另一方面,7月王朝建立后的巴黎生活中充满了铜臭和虚荣,音乐常常是上层社会自命高雅的绅士仕女们生活中的点缀品和满足他们虚荣心的工具,真正的艺术并不能为他们所理解。
在这样的环境中肖邦感到异常的孤独和苦闷。
作为一个漂泊异乡的流亡者,他怀念故土,思念故国的亲人和友人,自称是“一个不能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的波兰人”。
这一切都使他在周围的那个上流社会豪华客厅之外,还有内心深处的孤寂、郁闷的另一个世界;因而他被真正了解他的友人称为“一个孤独得极其彻底的人”。
肖邦的音乐正是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的真实反映,它是通过一种极富个性和创造性的音乐语言而得以展现的。
在巴黎的19年,肖邦的音乐达到了高度的成熟,特别是从1838至1845年这7年间,是他的创作力最旺盛、成果最丰富的鼎盛时期。
这时期的重要作品
有:后3首谐谑曲(作品3l,39,54)和4首叙事曲(作品23,38,47,52),后2首奏鸣曲(作品35,58),最富代表性的波罗奈兹舞曲(作品40,44,53)、练习曲(作品25)、夜曲(作品37,作品48)、玛祖卡舞曲(作品33,41,59)、即兴曲(作品53)以及幻想曲(作品49) 等。
巴黎时期创作的总的趋向是在更大的程度上从纯粹抒情性的篇幅较小的体裁向较大型体裁的扩展。
音乐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化,更强烈的戏剧性力量和悲剧性冲突在更加庞大、复杂、充满动力性和内在张力的音乐结构中进一步进发出来,音乐时而充满英雄性、史诗般的激情,悲壮而豪迈;时而陷入深沉的忧郁和悲哀;时而又进入梦幻般的意境,清澈而宁静,在美丽朦胧的声音画面中,浮想联翩。
肖邦音乐中的这种既刚强、豪迈,又细腻、柔美的诗一般的意境,在19世纪浪漫主义最繁荣时期的钢琴音乐中是独树一帜的。
肖邦的晚年,境遇凄凉。
波兰于1846
年发生的一度使他振奋的民族起义的再度失败,使他万念俱灰;对还在世和已离开人世亲人和挚友们强烈的思念之情常常使他不能自已;健康情况的日益恶化使他在肉体上忍受着疾病的痛苦折磨,特别是与乔治•桑之间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终于恶化直至破裂,使他的情感生活遭到沉重的伤害和打击。
所有这一切,都使这位漂泊异乡、多愁善感的孤独艺术家陷入一种精神上、情感上的危机而难以自拔。
他在1846年为波兰诗人扎雷茨基的诗歌谱写的一首歌曲中悲哀地唱道:“在异国的空虚无聊中,如能在梦乡中回到家乡,爱和歌唱都会令人感到幸福!啊,如今,爱,爱谁呢?歌唱,又唱给谁听?,,肖邦的创作力逐渐衰竭,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创作出像《幻想波罗奈兹舞曲》(作品61)这样还在发出激昂慷慨声音的作品,以及充满深情的最后几首夜曲(作品62)和玛祖卡舞曲(作品67第2首,作品6U第4苜)。
1848年肖邦带病赴英国演出、教学,在那里他深切体验到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在当时发达的工商业社会的处境和悲哀。
回巴黎后健康急剧恶化,1849年10 月17日,年仅39岁的肖邦逝世于巴黎。
后人遵照逝者生前的愿望,将这位客死异国他乡的同胞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至今安放在华沙的一所教堂里。
与西方音乐历史中绝大多数作曲家不同,肖邦将一生的创作活动几乎全部倾注在钢琴音乐领域。
除了少数室内乐作品和一部分歌曲之外,全部都是为钢琴而作,其中只有少数几部早期作品是供钢琴与乐队合奏的。
肖邦的主要作品包括:有乐队伴奏的两首协奏曲、克拉科维亚克回旋曲、“唐璜”主题变奏曲、波兰主题幻想曲、大型波罗奈兹舞曲;专为钢琴创作的有24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19首波罗奈兹舞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21首夜曲、58首玛祖卡舞曲、3首奏鸣曲、17首圆舞曲、4首即兴曲,此外还有幻想曲、摇篮曲、船歌
等若干首,以及大提琴奏鸣曲等少数室内乐作品和19首歌曲。
肖邦创作的与乐队合奏的钢琴音乐中最重要的是他的两部钢琴协奏曲:e 小调作品1l和f小调作品21。
其共同特点是它们的浓厚的浪漫气质,既明朗、热烈,又具淡淡的多愁善感情调。
一位对未来生活充满罗曼蒂克幻想、初次体验到爱情引起的内心激动的年轻人,他的情感世界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细腻的表现。
精细、华丽、富于色彩感的钢琴音乐织体,悠长的旋律主题,特别是两部作品末乐章浓厚的波兰民间音乐色彩(前者的主题具有强劲、粗犷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后者的主题则来自热烈、明快的玛祖卡舞曲音调),使这两部协奏曲成为19世纪30年代以前欧洲同类音乐体裁中极为少见的独具风格的新颖之作。
前奏曲和练习曲这两种音乐体裁虽然早已存在,但肖邦的前奏曲和练习曲在性质上却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其共同
特征是它们所具有的那种非常情绪化、个性化的浪漫主义气质。
除少数例外,它们基本上都是织体相对统一的、单一艺术形象的小品,然后再各自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而其中的每一首乐曲都是作曲家情感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写照。
其中有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情感激越(如前奏曲作品28第24、16首,练习曲作品10第12首,作品25第10、23首);有的则清澈、透明,散发着一种清新明快的气息(如前奏曲作品28第23首,练习曲作品10第8首,作品25第1、18首);有的则深沉、凝重,营造着一种既温存又忧郁、悲凉的氛围(如前奏曲作品28第2、20首,练习曲作品10第3首,作品25第7首)。
这种种音乐情景恰似作曲家丰富的情感世界的一幅幅生动素描。
夜曲与圆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浪漫气质的体裁。
虽然他早期的夜曲在织体、情调上都有英国作曲家菲尔德的痕迹,但是很快便摆脱了这种影响,成为
纯粹肖邦式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裁了。
它的特点是:悠长、典雅、伴随着大量装饰音的抒情旋律,富于明暗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精心雕琢的精细织体,以及由这一切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情景之间高度交融的音乐境界。
肖邦的夜曲所表现的情感氛围很丰富,有的清澈、明净,没有明显的波澜(作品9第2首,作品15第2首,作品27第2 首);有的在乐曲内部形成不同的情绪对比,中部时时泛起的不安和波动深化了乐曲内涵(作品15第1首,作品2l第1首);有的则打破了夜曲体裁的一般格局,将乐曲的再现部分发展为一种严峻、激越、充满戏剧性力量的内心独白(作品48第1首),使夜曲这种体裁从形式到内涵都进入了一种更加新颖、深刻的境界。
肖邦在圆舞曲创作方面的贡献是使这种原来的市民音乐体裁进一步艺术化、高雅化,赋予它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气质。
这些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沙龙情趣,但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它们与作曲家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