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案例 液氧贮槽爆炸事故

合集下载

液氧储罐事故案例

液氧储罐事故案例

液氧储罐事故案例近年来,液氧储罐事故频频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液氧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和易燃性,因此在使用和存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起液氧储罐事故案例。

案例概述:2024年市一家化工厂发生了一起液氧储罐事故。

液氧储罐是该工厂重要的储存设备,储存有大量的液氧用于生产和研发。

该储罐是一种密封式容器,直径为3米,高度为10米,存放液氧重量约为50吨。

事故过程:当时,该工厂正在进行一次液氧供应中断期间的检修工作。

由于液氧储罐的泄漏和减压装置出现故障,储罐内部气体压力逐渐升高。

工作人员发现储罐内的压力异常后,立即将供氧管道切断,并向周围区域疏散工作人员。

然而,由于储罐内压力快速增加,导致储罐的脱压阀无法正常工作,最终发生了气体爆炸。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导致储罐的安全阀发生故障,液氧从储罐中大量泄漏。

同时,液氧的高度活泼性使得泄漏的液氧迅速蒸发并产生大量氧气。

由于周围环境中的可燃物质存在,如油漆、纸张等,加上氧气的存在,爆炸所引发的火灾迅速蔓延。

事故处理:当地消防部门和相关救援力量迅速赶到事故现场,展开灭火和救援工作。

由于事故发生在工厂内部,火势扩散迅速,给灭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经过近10个小时的紧张扑救,终于将火势得到控制,防止了事故的进一步发展。

在事故过程中,由于火势的猛烈和浓烟的扩散,导致1名工人失踪,6名工人受伤。

事故原因分析:经初步调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储罐内的泄漏和减压装置故障。

在检修工作期间,对液氧储罐进行了维护保养,却没有及时发现减压装置的故障。

当液氧供应中断后,储罐内部气体压力逐渐增加,超过了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此外,事故的扑救过程中,由于对液氧的特性了解不足,防护措施不完善,也使得火势得不到有效控制,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事故教训:该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液氧储罐事故的危害巨大,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液氧储罐事故案例

液氧储罐事故案例

液氧储罐事故案例公司是一家从事液氧生产和供应的企业。

该公司的液氧储罐采用了旧式的设备和技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然而,由于成本考虑以及对风险的缺乏认识,公司没有及时对储罐进行维护和更新。

在其中一天的清晨,由于储罐系统发生故障,液氧开始泄漏。

液氧的泄漏导致周围的温度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也随之增加。

不幸的是,当时正值工人进入储罐附近进行例行维护的时间段。

由于液氧泄漏导致的低温和高氧环境,工人无法立即逃离,并出现呼吸困难、昏迷以及冻伤等不良症状。

事故发生后,公司应急措施不及时,没有立即报警和启动应急预案。

并且周围的居民也没有得到及时的通知和疏散。

随着时间的推移,泄漏的液氧与周围环境中的可燃物质发生剧烈反应,引发了巨大的爆炸。

储罐周围的建筑物和设备被摧毁,燃烧所产生的火焰和烟雾弥漫在空中,给工人和周围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在事故发生后,消防部门迅速赶到现场进行灭火和救援工作。

经过多小时的努力,火势才得到控制,伤者也被送往医院救治。

此次液氧储罐事故造成了多人死亡和伤亡,并给地区的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

当地政府对涉事公司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并要求其进行整改并赔偿相关的损失。

这起液氧储罐事故的教训是,对于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储罐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并及时更新更新落后的设备,确保其安全性能。

此外,在事故发生后,企业需要及时报警和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疏散,并与当地政府和消防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扑灭火源。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全面实施,才能避免类似液氧储罐事故再次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健康。

空分装置液氧罐发生燃爆

空分装置液氧罐发生燃爆

空分装置液氧罐发生燃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1 事故危险性评估1.1一般危险性评估1.1.1一台液氧罐局部发生燃烧,未发生爆炸,能及时控制。

1.2严重危险性评估1.2.1任一台液氧罐发生爆炸,液氧罐体被摧毁,爆炸产生冲击波摧毁四周工业设备及建筑,击伤现场人员;爆炸碎片向四处飞溅,再次损坏其它设备建筑物和击伤行人;大量低温液体涌出,现场氧气汽雾弥漫。

1.2.2爆炸会引起联锁反应,如:另一液氧罐、氧气、氮气、氩气、氢气管道破裂,遇激发能源诱发新的燃烧爆炸。

1.2.3危及周围人员的生命安全。

2 控制及消除事故源2.1按氧气公司应急救授预案总则报警程序报警。

2.2一般危险性事故。

2.2.1控制事故源2.2.1.2通知电工房切断罐区的所有电源。

2.2.1.3采取隔离等措施,防止事故液氧罐周围设备发生燃烧。

2.2.2消防事故源2.2.2.1按氧气公司一般灭火程序进行灭火。

2.2.2.2视情况转移事故区域内易燃易爆物品。

2.3严重危险性事故。

2.3.1控制事故源。

2.3.1.1通知电工班岗位人员切断罐区所有电源。

2.3.1.2关闭空分装置的液氧输送阀。

2.3.1.3根据液氧罐燃爆后的损失程度和部位,切断事故源,必要时停止制氧机生产,控制故事发展。

2.3.1.4尽可能禁止人员进入液氧罐区。

2.3.2消除事故源2.3.2.1在专业消防人员未到达之前,按氧气公司一般灭火程序灭火;在专业消防人员到之后,配合专业消防队进行灭火扑救。

2.3.2.2视情况转移事故区域内易燃易爆物品。

3 救治伤员、疏散非相关人员、减少财产损失3.1以事故液氧罐为中心100米为半径拉起警戒线,迅速疏散警戒区内槽罐班、销售部人员,尽量减少进入警戒区内的抢险救援人员。

3.2对警戒区周围马路实行通行管制,禁止非抢险救援人员及车辆进入,引导抢险救援人员及车辆进入事故现场。

3.3协助抢险人员转移物品,做好抢险过程中的安全、保卫工作。

3.4督促化验分析人员对事故现场大气、附近地沟、电缆沟中氧含量进行取样分析,结果随出随报。

一起液氧罐出口管道爆炸事故

一起液氧罐出口管道爆炸事故

一起液氧罐出口管道爆炸事故一起液氧罐出口管道爆炸事故戴春花(太原钢铁公司氧气厂)1988年10月8日22时,我厂氧气站内一声巨响,随之整个站区即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值班人员检查时发现,爆炸是发生在10000 m3/h 空分设备1号液氧罐出口管道,该管道为Φ80mm 铜管,爆炸后100m3液氧罐内所剩约38%的液氧全部泄漏出来。

所幸的是,这次事故的发生未造成人员的伤亡和其它引发性事故。

检查7月16日运行操作记录发现,该液氧罐内液位为76%,即停止向该罐内充装液氧,改充其它贮罐。

从7月16日至9月29日,该罐内液体随着充装槽车和自然蒸发,液位由76%降低至14%。

按我厂规定,液氧罐内乙炔含量的分析情况如下:8月14日分析一次,乙炔含量为0.015PPm ;8月31日分析一次,乙炔含量为0.05PPm 。

9月份分析时因取样管内取不出液氧,认为是液位低造成的,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很可能是一些有害杂质结晶造成管路堵塞。

10月3日起,再次向该罐内充装液体,至10月7日液位由14%增长至38%。

10月7日空分设备停车,10月8日白班再次向罐内充装液体,至8日22时液氧罐出口管发生爆炸。

一、原因分析事故发生后,我们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罐内液氧液位降低,乙炔及其它碳氢化合物在出口处局部富集。

随着向罐内充装液体,出口管内部分蒸发的气体与液体发生摩擦,从而引发了该管道的爆炸。

二、防范措施为了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我厂采取了以下措施:1.液氧罐内液位在任何时候,均不得低于20%。

2.乙炔含量按周期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3.罐内液体不可长时间不用,应经常充装及排放,以免引起乙炔等有害杂质的浓缩。

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树

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树

1.1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树事故树是按照演绎分析的原则,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一直分析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将特定的事故和各层原因(危险因素)之间用逻辑门符号连接起来,得到形象、简洁地表达其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的逻辑树图形。

通过对事故树简化、计算,可达到分析、评价的目的。

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树见图1-1,图1-2。

图8-1 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树X8X7X21X22图8-2 液氧储罐(化学性爆炸)事故树1.2求最小割集由于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树图较为复杂,计算最小割集时如全部具体到基本事件,则割集十分庞大,即不便于表达,也不便企业采取控制措施。

因此,可视具体情况对事故树取某一便于采取措施的中间事件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得到的“最小割集”如下:K1={X1A211A212} K2={X1X15X16X17}K3={A11A211A212} K4={A11X15X16X17}K5={A12A211A212} K6={A12X15X16X17}K7={X18X25} K8={X18X26}K 9={X 18X 27X 28} K 10={X 19X 25} K 11={X 19X 26}K 12={X 19X 27X 28} K 13={X 20X 21X 23X 25}K 14={X 20X 21X 23X 26} K 15={X 20X 21X 23X 27X 28} K 16={X 20X 21X 24X 25} K 17={X 20X 21X 24X 26} K 18={X 20X 21X 24X 27X 28} K 19={X 20X 22X 23X 25}K 20={X 20X 22X 23X 26} K 21={X 20X 22X 23X 27X 28} K 22={X 20X 22X 24X 25} K 23={X 20X 22X 24X 26}K 24={X 20X 22X 24X 27X 28}1.3结构重要度分析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树有24个“最小割集”,含19个基本分析单元,根据结构重要系数计算公式得到:314131232121)(=+=--x I314152323)(==-x I 314162323)(==-x I314172323)(==-x I 31312182102122)(=+=--x I31312192102122)(=+=--x I 31514202102428)(=+=--x I3151421252224)(=+=--x I 3151422252224)(=+=--x I3151423252224)(=+=--x I 3151424252224)(=+=--x I31412252122422)(=+=--x I 31412262122422)(=+=--x I3151327262422)(=+=--x I 3151328262422)(=+=--x I3141311232121)(=+=--A I 3141312232121)(=+=--A I3132112623)(==-A I3132122623)(==-A I因此,得到结构重要顺序为:I(x 25)=I(x 26)>I(x 18)=I(x 19)=I(x 20)>I(x 27)= I(x 28)=I(A 211)=I(A 212)>I(x 21)=I(x 22)=I(x 23)=I(x 24)>I(x 1)=I(x 15)=I(x 16)=I(x 17)=I(A 11)=I(A12)。

液氧储槽超压事故

液氧储槽超压事故

液氧储槽超压事故一、事故经过2010年3月20日,车间设备副主任杨×无意中发现液氧储槽放空管线倾斜,检查发现膨胀节变形。

向筹建处汇报膨胀节损伤后,决定进行膨胀节更换。

2010年04月14日膨胀节到货,设备人员联系检修进行膨胀节更换。

在检修人员割开膨胀节连接管后发现内部管道严重扭曲,于是紧急向筹建处汇报情况。

经过筹建处研究决定,储槽进行扒砂检查。

2010年4月25日,储槽珠光砂扒砂结束,发现储槽地基损坏,储槽底部变形严重。

车间组织人员经过检查液氧储槽投运、吹扫进行过程分析:2009年底,对空分装置最后一次三查四定时,空分车间提出两套空分装置到液体储槽的进液管线上无手动隔离阀。

随后中冶东方提供阀门,浙江开元负责施工。

2010年1月15日开始进行手动隔离阀安装;2010年1月17日安装结束;2010年1月18日生产操作过程为:09:23分检修人员回装液氧、液氮进储槽手动阀;10:55分接工艺技术员祝×通知液氧、液氮进行手动阀吹扫,班长马××指挥,梁×在分馏塔二层检查出手动阀拆开处气量,刘×在现场开加温阀吹扫,梁×回复手动阀吹扫法兰处无气,汇报班长马××及设备技术员王×,王×随后上分馏塔检查手动阀安装没有问题;12:00分经过中控确认将液氧、液氮送出调节阀开大后继续吹扫;14:10中控主操冯××发现储槽压力PIC21710显示持续升高,值为7Kpa;14:15分联系电仪人员校对压力变送器;在仪表校对压力变送器过程中,14:37分PIC21710突然起涨至15.05Kpa,由于正在检修压力变送器过程,中控人员未进行确认。

14:55仪表人员回复已处理好PIC21710;15:20中控主操再次显示PIC21710显示压力再次升高,吹扫完毕后停加温气进行处理;15:25液氧、液氮进储槽管线与冷箱连接(吹扫口)回装;16:35液氧、液氮进储槽手动阀已复位,出冷箱壁法兰已复位。

液氧罐泄漏、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液氧罐泄漏、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晋城集中供热分公司液氧罐泄漏、爆炸事故专项应急预案1事故风险分析1.1基本情况晋城集中供热分公司供热一车间现有2个50m3的液氧储罐。

经专用运输车辆将液氧装进液氧罐内,罐内液氧温度为-183℃,使用时,将出液门打开,即可将液氧输送到气化器气化、随后送至臭氧发生器进行反应。

1.2事故类型液氧罐事故主要有泄漏、爆炸两大类。

1.3可能发生事故的部位液氧罐系统一般易发生的事故部位主要为阀门、法兰连接部位泄漏,发生冻伤事件。

制造质量不良,罐体及管道、阀门发生泄漏及爆炸。

1.4事故原因液氧罐泄漏、爆炸主要原因分为设备缺陷、人为操作失误、自然灾害原因和人为破坏。

2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2.1应急指挥机构成立特种设备事故救援指挥部,指挥部设在主控室。

总指挥:经理副总指挥:党支部书记成员:各分管领导及各部门车间负责人2.2指挥部和成员单位的职责2.2.1指挥部职责(1)重大事故发生后,分析判断事故、决定启动应急救援预案;(2)召集指挥部成员到达指挥现场,协调物资、设备、消防、救护、医疗、通信、后勤等专业小组活动;(3)批准现场抢险救灾方案,组织指挥现场抢救;(4)负责事故上报工作;(5)负责组织公司液氧罐泄漏、爆炸事故应急预案的演习,监督检查各相关单位的应急预案的演习。

2.2.2成员单位职责生产技术科:承接液氧罐泄漏、爆炸事故报告,请示总指挥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指挥部成员单位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各成员单位的抢险救援工作,向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汇报事故情况和应急处理进展情况;落实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关于事故抢险救援的指示和批示;做好相关记录。

供热一、二车间、电气车间:负责组织车间义务抢险队伍对灾区遇险人员的救援和事故抢险;负责液氧罐泄漏、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置和应急恢复工作。

电气车间:负责协助事故单位制定抢险工作的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和方案;牵头组织抢险安全技术措施的会审工作;根据现场情况制定停送电、停送气等工作安排,并执行停送电命令;负责保障各种通讯设备、设施的正常使用和网路畅通。

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案例 液氧贮槽爆炸事故

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案例 液氧贮槽爆炸事故

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案例液氧贮槽爆炸事故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液氧贮槽爆炸事故”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液氧贮槽爆炸事故内容摘要: XX公司400M3液氧贮槽的爆炸现场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根据现场实况和对全系统的综合分析,可以判定:该400M3LO贮槽的爆炸不是物理因素引起的。

爆炸的根本原因是碳氢化合物进入了400M3LO贮槽的内筒。

恰巧又在不足十分之一液位的状态下向外部LO槽车灌充LO。

低液面操作造成了碳氢化合物的析出和聚集。

碳氢化合物颗粒的相互摩擦和与槽壁的摩擦,使其温度升高并发生了静电放电,引燃了碳氢化合物并在LO中剧烈燃烧,猛烈的爆炸便在一瞬间就发生了。

必须以防止碳氢化合物进入贮槽内筒为主线,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避免爆炸事故再次发生。

1一、设备运行情况:XX公司供气厂400m3LO贮槽由杭州制氧机厂设计并提供设备的主体材料,四川简阳低温工程服务公司制造、安装。

89年下半年进场,90年一季度完工交付使用。

93年以前由一万空分装置提供LO贮存。

94年至98年7月期间基本停用。

98年7月50吨液化装置投运后,400m3贮槽又开始贮存LO。

每天进出LO量在38,40吨左右,50吨液化装置的氧气源在今年5月7日前均由三万五空分装置和一万四空分装置共同提供氧气。

5月7日后由三万五空分装置和一万空分装置共同提供氧气。

400m3贮槽内槽呼吸阀由于资料不齐未装,用一只DN50的截止阀常开代替。

贮槽外筒表面没有结霜、”冒?quot;现象,运行正常。

二、事故发生时间及贮槽破坏后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于99年5月11日晚7时40分,此时正有一辆4m3LO槽车在充装LO。

事故发生时未见有火光、烟雾,只听到两次巨大的很沉闷的响声。

事故使贮槽内筒体与底板整圈焊缝断开,外筒顶盖与外筒体焊缝处整圈断开,外筒顶盖坠落在LO泵房顶上(口朝上),内筒体坠落外筒顶盖旁(口朝向50吨液化装置)。

(详情见现场录像和照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氧储罐爆炸事故案例液氧贮槽爆炸事故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液氧贮槽爆炸事故”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液氧贮槽爆炸事故
内容摘要: XX公司400M3液氧贮槽的爆炸现场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根据现场实况和对全系统的综合分析,可以判定:该400M3LO贮槽的爆炸不是物理因素引起的。

爆炸的根本原因是碳氢化合物进入了400M3LO贮槽的内筒。

恰巧又在不足十分之一液位的状态下向外部LO槽车灌充LO。

低液面操作造成了碳氢化合物的析出和聚集。

碳氢化合物颗粒的相互摩擦和与槽壁的摩擦,使其温度升高并发生了静电放电,引燃了碳氢化合物并在LO中剧烈燃烧,猛烈的爆炸便在一瞬间就发生了。

必须以防止碳氢化合物进入贮槽内筒为主线,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避免爆炸事故再次发生。

1
一、设备运行情况:
XX公司供气厂400m3LO贮槽由杭州制氧机厂设计并提供设备的主体材料,四川简阳低温工程服务公司制造、安装。

89年下半年进场,90年一季度完工交付使用。

93年以前由一万空分装置提供LO贮存。

94年至98年7月期间基本停用。

98年7月50吨液化装置投运后,400m3贮槽又开始贮存LO。

每天进出LO量在38,40吨左右,50吨液化装置的氧气源在今年5月7日前均由三万五空分装置和一万四空分装置共同提供氧气。

5月7日后由三万五空分装置和一万空分装置共同提供氧气。

400m3贮槽内槽呼吸阀由于资料不齐未装,用一只DN50的截止阀常开代替。

贮槽外筒表面没有结霜、”冒?quot;现象,运行正常。

二、事故发生时间及贮槽破坏后的基本情况:
事故发生于99年5月11日晚7时40分,此时正有一辆4m3LO槽车在充装LO。

事故发生时未见有火光、烟雾,只听到两次巨大的很沉闷的响声。

事故使贮槽内筒体与底板整圈焊缝断开,外筒顶盖与外筒体焊缝处整圈断开,外筒顶盖坠落在LO泵房顶上(口朝上),内筒体坠落外筒顶盖旁(口朝向50吨液化装置)。

(详情见现场录像和照片)。

2
事故除使400m3LO贮槽损坏和一个面积约为3,4m2的LO泵房屋顶压裂外,没有人员伤亡,没有造成其它设施的损坏。

三、 XX公司供气厂人员对事故的有关情况介绍:
1、事故发生后,为便于有关人员接近现场查看情况,对散落在现场的珠光砂进行了清扫。

2、事故发生后内筒液体已泄漏蒸发,便对事故发生时正在充装LO的4m3槽车内的LO进行了取样、分析。

分析结果是:”乙炔含量:痕迹(含少量二氧化碳)”(详见XX公司供气厂99•5•13报告单),该4m3LO槽车经公司领导同意后于5月12日下午放行出厂。

3、对400m3LO贮槽的仪表进行了检查,内槽有升压报警装置,事故发生时未发出报警信号,事故发生后检查该报警装置是正常的。

另该400m3LO槽液位指示计停在约1/10液位。

4、有关其它情况:
1) 在93年400m3LO贮槽放液阀曾发生过爆炸,于95年修好。

2) 内筒上的薄膜调节阀设定压力较低,大约为工作压力的50,60%。

3
3) 内筒压力在中控室没有显示装置。

事故后现场查看,就地压力表显示
为”0”,未见有超压显示痕迹。

四、分析人员对事故现场的实查情况:
1、内筒从20米以上的高空坠落后,在中部有较大部分的凹陷。

2、外筒扶梯上部及小平台栏杆受严重压缩变形。

3、内筒顶盖冠顶明显变平,内部加强角铝全部有规律折弯。

4、内筒顶盖外部管道有受外筒顶盖内部角钢压迫的明显压痕。

5、外筒顶盖内部角钢有受内筒冲撞后发生的明显的角变形。

6、内筒与底板内、外角焊缝拉断,并有内筒体角焊缝以上的地方发生外弯,局部撕裂开底板;也有筒体本身被局部拉断和纵向撕开,裂口长达300mm左右。

7、内筒8根拉带座的双面角焊缝全部拉断。

8、外筒顶盖与外筒体焊缝全部拉断,外筒体发生明显缩口变形,有几处外筒体被撕裂长达300,500的裂口。

9、外筒体下部靠基础一周有数处受LO冷冻而发生龟裂。

10、内筒与底板分裂,底板变形成平锅底形,边缘高度为
4
300,600mm。

五、事故原因分析:
(一)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本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内筒压力瞬间骤然剧烈升高,(其数值高达内筒允许承受压力的数百倍乃至更高,超压信号尚未传至有关安全控制仪表,各种仪表及安全报警装置均来不及作出超压反应。

)致使内筒与底板的内、外角焊缝断裂,固定内筒的八根拉带座共16条纵缝焊缝断裂,内筒(连同内顶盖)穿过珠光砂层后顶开外筒顶盖(外顶盖与外筒体的焊缝断裂),并继续上升,克服自重,冲向20米以
上的高空,由于受内、外顶盖相连接管路的牵制,故最后外筒顶盖和内筒体坠落在400m3LO槽高架基础东面方向的建筑物上(详见现场录相及照片)。

(二) 下述事实,排除本次爆炸是物理因素引起的爆炸:
1、外筒表面无结霜、”冒汗”现象;
2、外筒顶盖上的封气筒无气流夹带珠光砂喷出现象;
3、与内筒相通的DN50常开截止阀和薄膜调节阀无LO喷出现象;
4、内筒升压报警装置未发出报警信号(事后检查该报警装置技术状况是正常的);
5、事后检查内筒就地压力表是完好的,未留下超压痕迹现象;
5
6、爆炸前未发生异常响声和其它各种不正常现象出现。

(三) 爆炸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分析:
对400m3LO贮槽系统及爆炸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作如下判断:
1、有害杂质进入了400m3LO贮槽内。

有害杂质进入的途径:一是一万空分未采用分子筛净化流程,碳氢化合物净除不够彻底。

二是400m3LO贮槽周围大气空间有污染源,在400m3LO贮槽液面下降时,含碳氢化合物分子的空气经常开状态的Dg50截止阀进入了400m3LO贮槽的上部空间,碳氢化合物分子遇冷凝结颗粒漂浮上LO液面上。

2、根据事故发生后,检查现场液位指示计所指示的位为总液的十分之一。

这说明爆炸事故发生时,正好是此400m3LO贮槽的液位在最低的时候。

根据林德公司的经验:在低液面下操作,会使LO中的有害杂质析出和聚集。

3、由于液面的波动,碳氢化合物固体颗粒的相互摩擦或与槽壁的摩擦,就会产生能量(温度升高或静电放电),引燃碳氢化合物的燃烧。

4、碳氢化合物在LO中的燃烧是非常剧烈的,其能量是极其巨大的。

事实证明本400m3LO贮槽的压力表、安全装置和报警装置均来不及作出反应,而异常猛烈的燃烧爆炸在瞬间就已完成了。

6
六、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弄清爆炸的原因,建议再做下面一些分析工作:
1、分析空分装置愿料空气的有害杂质是否超标;
2、分析”三万五” 、”一万四” 、特别是”一万”空分装置所产的LO中的乙炔和碳氢化合物的含量(定量分析)。

3、检查”一万”空分装置直接至400m3LO贮槽的管路是否有LO流入,如有,分析其乙炔和碳氢化合物的含量(定量分析)。

4、分析50吨液体装置LO的出口处的LO中的乙炔和碳氢化合物的含量(定量分析)。

5、查看50吨液化装置的膨胀机供油装置所排除的废气,是否有可能顺风向吹入常开状态的Dg50截止阀,进而进入LO贮槽的上部空间。

七、对今后空分装置防爆的一些建议:
1、经常检查空分装置原料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注意顺风向和逆风向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如果超标,则在空分操作中采取相应措施;
2、对50吨液化装置的膨胀机供油装置所排除的废气,要采取有效措施,不能吹到400m3LO贮槽的呼吸阀处。

3、加强对原料空气中有害杂质的净除,如”一万”空分装置是切换流程建议改为分子筛流程;
7
4、防止有害杂质的浓缩和聚集。

例如避免贮槽在低液位情况下对外供液;
5、检查防静电接地装置。

例如LO贮槽内槽接地电阻应,10Ω,且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6、强监测措施。

例如采用气相色谱仪按安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测LO中乙炔和碳氢化合物的含量
空分事故
空气透平压缩机事故有二起,分别发生在湖南湘潭钢铁公司和湖南涟源钢铁公司,97年2月28日,湘钢一万四制氧机刚刚检修完毕,第一次启动过程中,突然发生一声巨响,高速旋转的一级叶轮破碎,飞出的碎片打穿了空压机的蜗壳,并使在场的两位同志受伤。

事故发生后,各方专家到现场进行勘察,但对事故的具体原因,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有人认为是空压机制造质量问题,也有人认为是空压机的检修质量问题。

98年5月1日,涟钢一万制氧机正在稳定运行中,突然发生一声巨响,操作工立即进行停车,发现低速轴在齿轮根部断裂,一级蜗壳破碎,轴瓦严重损坏,机座变形,压缩机组除冷却器尚能使用外,其它机体部分,需全部更新。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具有权威性的分析结果。

由于沈阳
8
鼓风机厂正巧有一套DH80空压机(那是通化定做的),还没有发货,经协商,涟钢高价买走。

98年7月15日安装完毕。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