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ppt
现代文学三十年
——概说
现代文学三十年
新文化运动 肇始于1915年。《青年杂志》 在上海创刊。 文学革命爆发:1917年1月,胡适在《新 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童年2 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划分:1917—1927 1928—1937年6月 1937年7月—1949年9月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 进步知识分子在历史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一 场思想启蒙运动。他们利用晚清以来留学生 译介的大量的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 界文化交流参照系,向民众宣扬灌输资产阶 级民主主义思想,抨击封建主义文化。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例文
他的故乡,是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去杭州水程 不过八九十里。这一 条江水,发源安徽,贯流全 浙,江形曲折,风景常新,唐朝有一个诗人赞 这 条江水说“一川如画”。他十四岁的时候,请了一 位先生写了这四个字, 贴在他的书斋里,因为他 的书斋的小窗,是朝着江面的。虽则这书斋结 构 不大,然而风雨晦明,春秋朝夕的风景,也还抵得 过滕王高阁。在这小 小的书斋里过了十几个春秋, 他才跟了他的哥哥到日本来留学。
徐志摩
徐志摩1922年从英国归来到1931年因飞机 失事身亡。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只有短短的十 年,却留下了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 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的抒情诗,追求光明与自由的理想, 表达对爱与美的向往,辞藻华美、音律和谐、 热烈清新、真挚自然。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 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 青荇(xìng) ,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 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 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 似的梦。寻梦 撑一支长篙(gāo), 向青草更青 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 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 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 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一)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 1928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推广 2.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 立。 1936年春解散。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 论。
大学语文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赏析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现代:modem (1917-1949) 当代:contemporary (1949-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文化的催生和新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择取。 2.自身历史孕育的结果,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 启蒙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强调用现代知识照亮人们的 头脑,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启蒙。“立人”(“五四”运动称 为“人的运动”)。梁启超提出“新民”,新的是思想, “欲新一国民,必新一国之小说”。 李大钊《晨钟报》: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 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 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 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 必须革新旧文学。
(五)文学革命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思潮涌入:把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在几年内全 部搬演一遍 3.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创作实绩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问世
三、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三个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 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 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 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小说一」「五四小说。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的《狂人日志》、紧接着第二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
「五四小说」从此拉开序幕。
「林译小说」古文家林纾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
「周译小说」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为代表,直译日俄与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说,影响到了“五四“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风格。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家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形成: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刺激。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写的是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牲一个旧式的弱女子,若不离异又必陷入自己一生于不幸。
小说人物最后就这样处于两难境地。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烦忧”。
《沉思》提出作裸体模特儿的女子为何爱人反对、官吏干涉,甚至男性画师也不理解她的动机,使其陷入沉思之中。
担任模特儿的纯洁美丽的女性是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她向往于用自己的身体通过画面来将“爱”与“美”传诉给人们,但是她的理想破灭了。
《微笑》让一个女犯人“慈祥的微笑”发出奇效,竟然使小偷都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了“有些知识的工人”。
王统照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参杂并存。
《春夜喜雨》常常蒙上一层虚幻的色彩,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缺乏现实力度。
《湖畔儿语》加强了社会现实感,从一个有家不得归的儿童视角,侧写贫苦母亲被迫卖淫的困境,以及这种特异的人生环境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严重残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等短篇以沉实的笔触写底层人民穷苦的生,或惨痛寂寞的死,“爱”与“美”的“问题小说”的玄想,已被真实的图景所代替,艺术上也更加圆熟。
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一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局限性,。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文学研究会(有):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後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
其会刊是《小说月报》。
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
”(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後﹐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戏剧
一广场戏剧 1 国统区的无产阶级戏 剧 2解放区的红色戏剧 3九一八后的国防戏剧 4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5熊佛西的农民戏剧实 验二剧场戏剧曹禺夏衍 李健吾袁牧之宋之的陈 白尘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一.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2 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3 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二.文艺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文学创作(一)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三.文学创作(二) 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 学。
巴金
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 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一起, 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 峰。 第二个十年: 小说:内容:“青年世界” 艺术:主观性、抒情性,情感汪洋恣肆,语 言行云流水。 第三个十年: 小说:内容:1旧家庭的没落 2抗战时期现实生活 艺术:单纯、朴素、流畅中表现鲜明的感情,以 情动人是其一贯的风格。
老舍
小说:内容:市民世界 艺术:“京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沈从文
小说:内容:湘西世界 艺术: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 体式: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 说,被称为“文体作家”。 2追求纯、真的美文效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年——1927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王超冰
著名文学史研究家王瑶之女。九十年代后迁居海外。论文代表作《不容忽视的副笔——试析老舍小说中关于 婚姻爱情的描写》、《读<茅盾作品浅论>》和《“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谈巴金短篇抒情小说的现实 感》等。
就研究的角度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比较注“全方位”的整体研究,突破了以往现代文学史研究和 作家作品评论的某些旧格局,没有像以往的文学史专著一样孤立地讲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 特点,而是变单篇的个体分析为综合性的整体研究,比如就“鲁迅”而言,作者们结合了时代的发展将对鲁迅的 介绍分为两章,分别在第一编《第一个十年》和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中根据社会局势的影响而分析其对作家所 产生的艺术的改变。在作者们的笔下,中国现代文学不是彼此隔离、互不依赖的个别现象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 经纬相连的有机整体。他们既把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个整体单位放中国文学发展史和世界文学发展史的更大的历史 单位中,去探讨它的价值和地位,又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历史尤其是思想发展史另一个整体中,去研究中国现代文 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一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第一编为第一个十年 (1917一1927),第二编为第二个十年(1928一1937.6),第三编为第三个十年(1937.7一1949.9)。这种分法最简 明,彻底撇开了现代文学史上对于历史分期纠缠不清的说法,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 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非常客观。在 内容选择上和编排上,教材每编又按照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新诗和戏剧的顺序安排具体内容。它虽然也按传 统的文体分类法,但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然后设专章论述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 作家作品,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也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 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 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 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 人的同情和理解。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对于文学流派,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 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 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同时它还包括台湾文学,每章后也都有注释和年表,这是其一大特色。而注释 和年表对每章所提及的文学社团、期刊、运动、论争、事件,有影响的作家、作品都作了全景式的扫描,使本书 更加具有了立体感和时间感。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前言
• 什么叫“中国现代文学”? • 1917-194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相适应;是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结 果,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变革。 (前言) 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胡适、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1929-1933, 清华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王瑶、刘缓松、 唐(韬)。(王序)
第二章 鲁迅(一、二)
•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
• • • •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30)陈哲衡的《一日》(1917年6月)。 它的创新之处:1、打破了传统情节结构;2、用第三人称描述人 物的心理、幻觉,所有叙述都渗透了主人公的心理;3、“小序” 形成了文本的双重视角—我、余、隐含作者。(34)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
•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二、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现代文学三十年
绪论一、历史发展进程: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
“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
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思想文化基础: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政治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伦理道德)语言基础:新文化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陈独秀主张“以欧化为是”、胡适提出“输入学理”、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
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废文言倡白话,提出文学改良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4、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6、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是文学革命的内容更加具体化。
二.文学革命取得的重大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随后有创作了《孔乙己》、《药》。
除此之外还有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赵树理
小说:内容:农民形象的代表 艺术: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艾青
诗歌:内容:1土地与太阳的意象 2忧郁的情感 艺术:1中西结合 2自由诗体
5现实与民间赵树理孙犁康 濯孔厥刘白羽丁玲周立波欧 阳山柳青
6讽刺诗臧克家、袁水 拍
7穆旦和中国新诗派
8新歌谣叙事诗:李季 阮章竟艾青抒情诗:何 其芳、陈辉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创作(二)
区域 国统 区
文学创作
初期昂扬激奋的基调、爱国主义的主题、民族战争中新人、新的民族性格。小说艾芜的《秋收》姚雪垠 的《差半车麦秸》,丘东平《一个连长的遭遇》等;诗歌有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的创作;散文有 秋东平《第七连》,骆宾基《救护车里的血》等;戏剧出现了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等。相 持阶段沉郁苦闷的基调、面向现实重体验、转向历史重追忆、描写知识分子的苦难。小说路翎《财主的 儿女们》等;艾青长诗《火把》等;戏剧夏衍《法西斯细菌》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暴露讽喻的基调、 对黑暗的诅咒、对腐朽现实否定、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与总结。小说张天翼《华威先生》等;诗歌袁水 拍《马凡陀的山歌》等;散文有冯雪峰、聂绀弩的杂文;戏剧有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陈白尘《乱世 男女》《升官图》等。 明朗素朴的基调,歌颂新社会新制度,描写农民士兵干部,描写解放了的新人。小说有赵树理《小二黑 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等;诗歌有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等,戏剧出现了秧歌剧和新歌剧,新歌剧《白毛女》《赤叶 河》味”与幽默是其独 特的风格
曹禺
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家》五部经典 内容: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 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艺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东北作家群与新感觉派)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深化研究领域
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深 化对东北作家群和新感 觉派的研究,包括对作 家的个人经历、作品的 艺术特点、思想内涵等 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和研究。
拓展比较研究
建议未来研究将东北作 家群与新感觉派与其他 文学流派或作家进行比 较研究,以更全面地了 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艺术手法的比较
要点一
叙事风格
东北作家群的叙事风格多以粗犷、豪 放、真实为主,强调对生活原貌的再 现。而新感觉派的叙事风格则更注重 对现实世界的变形和抽象,强调对生 活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
要点二
语言特点
东北作家群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多 使用东北方言和口语,表现出浓郁的 地方特色。新感觉派的作品语言则更 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运用大 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呈现出独 特的艺术魅力。
新感觉派研究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 重要流派,其作品多以都市生活为背 景,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艺 术手法,展现了都市人的精神世界和 情感体验。通过对新感觉派的研究, 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一流派的产生背景 、艺术特色和影响,进一步认识了中 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比较研究
通过对东北作家群与新感觉派的比较 研究,我们发现两者在文学理念、创 作风格和主题选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 差异。东北作家群更注重民族性和地 域特色,而新感觉派则更关注都市生 活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这种比较研 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 国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游戏》《风景》等,以描绘都市生活和人物心理见 长。
穆时英
《上海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注重运用新 奇的比喻、象征和意象。
现代文学三十年
1、“学衡派”:1922.1,在南京创刊《学衡》,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2、对“甲寅派”的斗争,反击:文研社、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等进行反击。
鲁迅:《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评文化运动〉》,徐志摩:《守旧与玩旧》等。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等12人。
将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还陆续出版了《文学旬刊》、《诗》月刊、《戏剧》月刊、“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
文学研究提倡“为人生的艺术”,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视为“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4、创造社:l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其代表人物是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等。
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视文学创作的“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
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创作上看,创造社的流派色彩比较显著。
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创作社致力于倡导“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5、语丝社:1924年11月,在鲁迅的支持下由孙伏园发起创办《语丝》周刊,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川岛、刘半农、冯文炳、俞平伯等。
6、鲁迅巨大的思想深度(“表现的深切”)以现代意识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首先,鲁迅从启蒙主义的角度和立场出出发,观察中国的社会现实,因此他关注的中心是人的精神状态,进行的工作是批判“愚弱的国民性”。
其次,鲁迅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小说深刻的反映了一个时代。
现代文学三十年
1、“学衡派”:1922.1,在南京创刊《学衡》,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昌明国学,融化新知”。
2、对“甲寅派”的斗争,还击:文研社、制造社、语丝社、新月社等进行还击。
鲁迅:《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评文化运动〉》,徐志摩:《保守与玩旧》等。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等12人。
将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还陆续出版了《文学旬刊》、《诗》月刊、《戏剧》月刊、“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
文学研究提倡“为人一辈子的艺术”,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制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视为“为人一辈子而艺术”的一派。
4、制造社:l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其代表人物是郭沫假设、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
刊物有《制造季刊》、《制造周报》、《制造日》、《洪水》、《制造月刊》等。
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咱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视文学创作的“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
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创作上看,制造社的流派色彩比较显著。
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创作社致力于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5、语丝社:1924年11月,在鲁迅的支持下由孙伏园发起开办《语丝》周刊,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提倡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要紧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川岛、刘半农、冯文炳、俞平伯等。
6、鲁迅庞大的思想深度(“表现的深切”)以现代意识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第一,鲁迅从启蒙主义的角度和立场出动身,观看中国的社会现实,因此他关注的中心是人的精神状态,进行的工作是批判“愚弱的国民性”。
第二,鲁迅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小说深刻的反映了一个时期。
现代文学三十年课件
第三节-抗战爆发后小品散文的 第三节 抗战爆发后小品散文的 多样风致
萧红和何其芳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拾取一个个生活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拾取一个个生活 的片段, 的片段,以敏锐的女性感觉捕捉日常的生 活化细节, 活化细节,让人们看到一个伟大作家的诸 多侧面。 多侧面。 • 何其芳从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其作品 何其芳从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 星火集》表达了他的深情抒发、 《星火集》表达了他的深情抒发、沉思和 想象交织的特点。 想象交织的特点。 •
巴金、 巴金、李广田和冯至
• 巴金作品在抗战后更加严谨坚实,其散文 巴金作品在抗战后更加严谨坚实, 梦与醉》《黑土》 》《黑土 集《梦与醉》《黑土》等表达了他的爱和 以及强烈的名族意思。 憎,以及强烈的名族意思。 • 李广田的作品在此期间表现了乡土意识、 李广田的作品在此期间表现了乡土意识、 传统风致,透漏着诗的静美。其中《 传统风致,透漏着诗的静美。其中《灌木 最具艺术水准。 集》最具艺术水准。 • 冯至的散文集在此期间只有一本《山水》, 冯至的散文集在此期间只有一本《山水》 其中所写的并不是名声而是战时西南艰苦 生活中的山乡风物。 生活中的• “长日无哩,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 长日无哩,写作自遣,随想随写, 长日无哩 雅舍》写作者战时的住所, 章。”《雅舍》写作者战时的住所,虽然 太过简陋却“有个性就可爱” 太过简陋却“有个性就可爱” • 钱钟书在此时的作品同样以遣趣为主。其 钱钟书在此时的作品同样以遣趣为主。 写在人生边上》议论人生百态, 《写在人生边上》议论人生百态,措辞入 微透骨,但有时过于尖刻。 微透骨,但有时过于尖刻。
沈从文、 沈从文、张爱玲
• 沈从文抗战以后主要的散文集是《湘西》。 沈从文抗战以后主要的散文集是《湘西》 写尽了湘西的风土人情, 写尽了湘西的风土人情,表现了下层人民 的实际生活状况。 的实际生活状况。 • 张爱玲的艺术个性在散文中也得到了发挥。 张爱玲的艺术个性在散文中也得到了发挥。 这一时期散文主要在《留言》一集中。 这一时期散文主要在《留言》一集中。写 城市生活种种凡庸琐事,语调略带调侃, 城市生活种种凡庸琐事,语调略带调侃, 不是融入作者的体验与感觉。 不是融入作者的体验与感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主要著作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16《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上篇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2离去—归来—再离去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现代文学(30年)
茅盾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于浙江桐乡一个古老的文化气息颇厚的 水乡乌镇。“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 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 最主要的笔名。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茅盾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 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 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极其成长史的写法,逐 渐使他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 远,“社会剖析小说”便由此而来。 他的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 艺术,视野,对他开创“社会剖析小说”起了绝大 的作用。
茅盾的小说成就(一)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 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 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的同步,自 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能反映时代全貌极其发展的史诗性。 其次,时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 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更注重于表现人物性 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 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然而如果我们更近一步探究,就会发现这部小说还 有更深入的意蕴,那就是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 的思考。 这部作品所写,即是一个来自农村 的纯朴的农民与 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 的故事。 《骆驼祥子》中对城市贫民性格弱点的批判,就不 自觉的纳入到了老舍小说“批判国民性弱点”这一 总主题中。
茅盾的小说成就(二)
以茅盾的文学观念来说,人物是小说的中心, 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客观条 件,客观环境造就了人,所以他总是从多方 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 人物性格极其发展。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 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端:1917年1月《新青年》发 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 月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论》,文学革命由此展开。
截止: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 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 开。
2020/10/191学习要求:补习文学史知识 课前读作品,有 情感投入的“主 体性的阅读”。 上网获得资料 提出问题,讨论 交流。
《两地书》书信集,1933年出版,与许 广平的通信。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
2020/10/19
15
思考题目:
鲁迅对传统文化 的态度如何?为 什么会受到有的 人的指责?应该 怎样看待鲁迅的 这种态度?结合 《狂人日记》或 鲁迅的其他作品 加以分析。
鲁迅对中国国民 性主要持一种什 么态度,试以 《阿Q正传》中 阿Q精神的种种 表现加以分析。
191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在北京期间,先后在北大、北师大 和女师大任教,讲授“中国小说史”和 “文艺学”。
2020/10/19
6
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 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 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从此 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
寿裳等筹办《新生》杂志,因经费等原 因而失败后,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 说集》(1、2),著有《人之历史》、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科学史教篇》等论文。
1909年(28岁)回国,在杭州当中学教 员。1911年创作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 言小说《怀旧》。
2020/10/19
5
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赴南京任教育部 部员,后随临时政府赴北京,任教育部 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袁世凯复辟后, 沉没于古籍。
《野草》:散文 诗 集 , 共 23 篇 。 另有一组散文诗 《自言自语》 (共7篇)发表于 1919 年 , 开 “ 独 语体”散文先河。
2020/10/19
《朝花夕拾》: 回忆散文集,共 10篇,1928年出 版。1926年最初 在《莽原》周刊 上发表时题为 《旧事重提》, 创“闲话风”散 文的传统。
1926年出版,共11篇。 第一篇《祝福》作于1924年。 末一篇《离婚》作于1925年,也是鲁迅
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作于1925年的《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一
篇以青年爱情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2020/10/19
12
《故事新编》:
1936年出版,共8篇: 《补天》、《奔月》、《铸剑》、《非 攻》、《理水》、《采薇》、《出关》、 《起死》。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铸 剑》原名《眉间尺》,作品中的人物 “黑色人”名叫“宴之敖者”,而“宴 之敖”正是鲁迅的一个笔名。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 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
从“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 别”看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
2020/10/19
18
《呐喊》、《彷徨》的主要内容 及其思想价值 :
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和《长明灯》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 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药》、《风 波》、《阿Q 正传》 和《示众》
2020/10/19
20
题材的变革:从过分追求传奇 形 命
性和非凡人事的偏向中,转为 描写普通人事和社会真相。 《孔乙己》、《伤逝》
1927年前后,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任 教,9月到上海。
1936年10月病逝于上海。
2020/10/19
7
2020/10/19
鲁迅1933年 在上海
8
鲁迅作品
3部小说集: 2部现实题材作品集《呐喊》、《彷
徨》, 1部历史题材作品集《故事新编》。
2020/10/19
9
2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10
《呐喊》:
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 《狂人日记》作于1918年,也是现 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 白话小说。前三篇:《狂人日记》、 《孔乙己》、《药》,也是鲁迅在五 四运动前创作的三篇小说。末一篇 《社戏》(少年时与农民朋友的交往) 作于1922年。
2020/10/19
11
《彷徨》:
2020/10/19
阅读教材,理解 其观点和分析角 度,归纳总结。 及时做作业,注 意答题思路,熟 悉考试题型。 统一开卷考试
2
鲁迅生平
参读《呐喊自序》
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与 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 “五四”时期。
1898年(17岁)到南京求学期间,读到 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受到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2020/10/19
16
鲁迅对现代文化转型的探索和思考
对于外来文化:“拿来主义” 在发展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记 “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 的重建。 对于“平等”和“民主”的警惕 鲁迅所衡量的“现代性”:“立人”
2020/10/19
17
如何理解《呐喊》、《彷徨》 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1902年(21岁)到日本学医,想用新的 医学来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2020/10/19
3
留学日本时摄(1903年)
2020/10/19
我寄风灵 以意雨台 我寒如无 血星磐计 荐荃暗逃 轩不故神 辕察园矢 。,。,
4
1906年,看到日本兵在日俄战争中杀害 中国人的幻灯片,思想发生转变 。与许
2020/10/19
13
16部杂文集:
《热风》、《华盖集》、《坟》、《华盖 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 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 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拾遗》。
2020/10/19
14
三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 的探讨。 《孔乙己》、《在酒搂上》、 《肥皂》、《伤逝》
2020/10/19
19
《呐喊》、《彷徨》的创作基 调 :忧愤深广
鲁迅并非简单地 “听将令”,他更 关注和极力要表现 的是社会变动和文 化转型时期人的精 神困扰和出路等问 题。
他的“忧”、他的 “愤”,都和深受 封建礼教和制度所 毒害所束缚的国民 性病苦有关,和对 民族命运的思考与 焦虑有关。所谓 “哀其不幸,怒其 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