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第8课 张居正改革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8课张居正改革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内阁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
1.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张居正改革的措施有哪些?1.了解张居正改革的背景,认识改革的必要性。
2.归纳张居正改革的内容。
3.正确认识张居正改革的作用。
一、背景1.时代的呼唤。
明朝中期以来,陷入内外交困的危局,主要表现为政治腐败,边防废弛和社会矛盾尖锐。
其中,外患主要表现在蒙古贵族反复南下劫掠,东南沿海的倭寇猖獗,葡萄牙侵占澳门。
2.张居正登上历史舞台: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大权在握,推行新法。
二、内容1.整顿吏治。
(1)措施。
①倡导“尊主权”,强调“朝廷尊,而下有法可守”。
②提出治理天下须“悬法于众”,以法理政。
③1573年,创设颁行考成法。
(2)作用:使内阁成为变法中枢,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面推行改革铺平了道路。
2.加强边防。
(1)内容。
①“内修守备”:起用戚继光等名将,并加固长城边防。
②“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往来。
(2)作用。
①大大提高整体抗御能力,并节省了军费。
②古丰州兴起归化新城。
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清丈田地。
(1)原因:明中期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
(2)实施:1578年,张居正下令清查天下田亩以“均田税足民”。
(3)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300万顷。
4.“一条鞭法”。
(1)推行:1581年,正式在全国颁行。
(2)内容: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
(3)作用。
①按田地多少征收赋役,打击了豪强地主,减轻了农民、工商业者的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②简化手续,限制地主和官吏舞弊。
③以银代役、计亩征银,稳定了生产,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城镇手工业雇佣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三、结果:失败1.表现: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
高中历史选修一高考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
上述变化发生于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统治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10.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A.王莽改制B.周世宗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11.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12.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
高二历史选修一练习题
高二历史选修一练习题近年来,历史选修课程在高中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历史选修一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一部分,涵盖了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
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一些高二历史选修一练习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
1. 古代文明与交流在古代,各个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交流与影响。
请简要描述古代希腊与古代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影响,并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2.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分析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对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请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战争进程以及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4. 泛非主义运动泛非主义运动是非洲殖民地时期兴起的一场反殖民主义运动,对非洲大陆的独立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请简述泛非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对非洲独立的影响。
5.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动荡的事件,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阐述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意义。
6. 冷战时期的美苏竞争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竞争。
请分析冷战时期的美苏竞争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7.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当前,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请围绕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进行论述,并分析当前全球化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8.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请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政策演变,并分析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解答以上练习题,可以让学生们对高二历史选修一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巩固,同时加深对各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历史选修一(改革)全国卷高考题整理A3(2010-2017)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国卷高考题整理(2010—2017)1、(15分)(2010新课标全国卷)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
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
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2、(15分)(2011新课标全国卷)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
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部地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
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境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
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纠纷,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
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
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了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
(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
高中历史选修一练习题
高中历史选修一练习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A. 皇权至上B. 土地私有制C. 封建等级制度D. 市场经济2. 科举制度在哪个朝代开始实行?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3. 明朝时期,以下哪位皇帝实行了海禁政策?A. 明太祖B. 明成祖C. 明宣宗D. 明英宗4. 清朝末期,哪一次战争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A. 甲午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第一次鸦片战争D. 第二次鸦片战争5.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抗日战争6. 以下哪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A. 废除科举B. 推行新学C. 建立君主立宪制D. 恢复八股文7.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以下哪个地区?A. 华北B. 华东C. 华南D. 西南8.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以下哪三项?A. 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民生主义B.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C. 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民本主义D. 民权主义、民主主义、民生主义9.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不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围?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D. 红军长征10.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A.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 辛亥革命爆发C. 八国联军侵华D. 甲午战争爆发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是_________。
12.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13. 清朝末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是_________。
14.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其首任临时大总统是_________。
15.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最著名的是_________。
16. 五四运动中,学生提出的口号是“外争国权,_________”。
17.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主张_________。
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
高中历史选修一精选试题(含答案)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2、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
政治上,他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分享不同的权利与义务。
由此在雅典确立了( )A .宗法等级制B .贵族等级制C .官僚等级制D .财产等级制3、亚里斯多德这样评价某次改革:“采取曾是最优秀的立法,拯救国家”。
因为这次改革A .初步改变了雅典贵族统治的局面B .在雅典实现了以法治国C .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D .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4、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
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 .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5、下列图表内容,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
其中推论合理的是( )6、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农民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
下列措施能体现他的这一改革理念的是( )A .颁布“解负令”B .实行陶片放逐法C .成立五百人会议 D.向低等级公民发放津贴7、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关系正确的是( )8、战国时期,推动秦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因素有( )①推广牛耕 ②修建都江堰 ③开凿灵渠 ④商鞅变法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9、以下关于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的相同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富国强兵为目的②重视加强法制 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④建立什伍连坐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答案)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
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
这表明西周时期( )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D.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注重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和后世的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类似,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诸侯国,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针对各级贵族的,材料中是对平民进行考核,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迹象出现,排除D项。
2.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
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
”这一转变(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反映了再也没有世卿世禄的基础,故选A项。
春秋以来宗法制逐渐瓦解,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勾结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D排除。
3.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
”这表明()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答案】A【解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A项正确;平民流动性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
4.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爵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练习:第7课 忽必烈改制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在成吉思汗掀起的草原风暴摧垮中原之后,元朝变通创新,废旧俗,立新法。
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元朝何以能够“改就亡国之俗”,转而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忽必烈改制的最大成效是什么?1.了解忽必烈改制的历史背景。
2.掌握改制的内容、影响。
3.分析改制对蒙古民族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一、改制的背景1.忽必烈即汗位后,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2.忽必烈粉碎顽固派的挑战,严厉禁止屠城,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
3.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在“汉法”和“旧俗”之争中取得胜利。
二、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
(1)中央。
①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2)地方。
①设置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③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云南省,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④在全国设通政院,建立驿站制度。
2.经济方面。
(1)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2)保护土地。
①严禁蒙古贵族强占民田、废耕田为牧场。
②组织军民在边疆地区屯田,发展农业。
(3)完善机制。
①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②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③颁布“农桑之制”,详细规定农业生产。
④编写《农桑辑要》等农书指导生产。
三、改制的影响1.通过制度更新,有效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由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忽必烈以农桑为立国之本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3.忽必烈改制获得了巨大成功。
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在推行行省制、加强对边远地区开发管理、促进民族交往和中外交流等方面也颇多建树。
高中历史选修一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练习试题选择题北宋中期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其中主要有( )①阶级矛盾②民族矛盾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④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
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下列措施中,不属于庆历新政措施的是( )A.限制权贵子弟亲属通过恩荫做官B.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加强各级官吏的保举和选派C.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D.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
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
”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A.淘汰冗员B.改革贡举C.减轻徭役D.重视农桑北宋初年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A.养兵政策B.守内虚外政策C.更戍法D.一职多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
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
高中历史综合卷本试卷总分100分,标准答题时间3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共计48分)1:梭伦改革措施中,打破贵族政治专权,使工商业奴隶主得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是(8.0分)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 颁布“解负令”C.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 废除“六一汉”制度2: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②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③封建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④资本主义文明完全取代了封建文明(8.0分) 吉林省毓文中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3: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经历了缓慢而谨慎的酝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 )①改革必然触动封建地主利益,阻力非常大②大力发展资本主义③害怕引起人民大规模暴动④为了维护封建地主利益(8.0分) 安徽省合肥一中A. ①②B. ①②④C. ①③D. ①③④4:木户孝允明确指出:“立国之本,惟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而无穷者,惟在于教育而已。
”材料反映了明治政府“文明开化”政策的重点是( ) (8.0分) 安徽省合肥一中A. 培养出国人才B. 教育改革C. “求知于世界”D. 派使团出访西方5:“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不可变通。
”持这一观点的政治派别是(8.0分) 吉林省毓文中学A. 顽固派B. 早期维新派C. 维新派D. 革命派6: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能说明的史实是(8.0分) 河南省师大附中A. 春秋诸侯争霸B.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 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1小题,共计52分)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2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2023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附参考答案)
2023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
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
这一现象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
这说明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3.唐德宗(779—805年在位)时,“上命玉工为带,坠坏一錡(腰带上的饰物),乃私市以补。
及献,上指曰:“‘此何不相类?’工人伏罪……”。
在宰相柳浑的坚持下,有司以“误伤乘舆器服”定罪。
据此可知,唐代A.三省六部制发生了变化B.市坊制被打破C.官私手工业技术有差异D.法律运行合理4.南宋临安城水路沿岸建有塌房数十所,房屋达数千间。
塌房主将其租赁给本地铺户及外来客商存放货物,并向承租者征收保护与管理费用。
材料表明,南宋时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都市商业繁盛C.商旅安全有所保障D.海外贸易发达5.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
该作品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6.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
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B.口岸幅射效应显著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7.优贡考试是清廷废除科举后保留的善后举措。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后强化演练.右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
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 ).抑制.禁止.放任.鼓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答案:.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官僚占有大量土地.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解析:题目中的、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答案:.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解析:北宋建立以后,面临的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统治者必须首先集中军权。
答案:.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辽夏经常攻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入不敷出解析:首先项是军事方面,排除。
、两项虽然属于经济方面,符合题干要求,但是都属于表现得某一方面,不符合“根源”的限定,由于项,才出现了、、三项的表现,所以项是根源。
答案:.某同学在学习十一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辽.西夏.金.元解析:世纪初,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接受了屈辱条件。
答案:.《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北宋冗官,吏治腐败.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混战不休,农民破产.佛教寺院强占民田解析:题干中的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答案)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1898年,京师大学堂开办。
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
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
”新式教育困境的出现表明( )A.废除科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B.新旧教育体制的矛盾不可调和C.教育改革缺乏社会共识及国家支持D.科举制妨碍学堂的推进和开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 1903年清政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转向时务。
同年乡试前夕,‘大学堂两馆生均已纷纷赴汴乡试,两馆所存学生不过三十余……设诸公乡试得意,似较学堂出身为优’”可知,学堂的推进和开展受到了科举制的阻碍,D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未体现,错误。
2.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 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
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答案】D【解析】由材料“留学生”“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
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A项错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项错误。
3.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教育近代化起步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答案】D【解析】材料中丁文江从英国留学归来并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体现了传统因素与近代教育的融合,说明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D项正确。
高中历史选修课人民版选修一全套试题
《高中新课标学案与测评》高中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专题一梭伦改革一雅典往何处去巩固方案一级目标1.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A.实质上是君主专制B.贵族可以任意处死平民C.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D.妨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的公民不包括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债务奴隶3.在梭伦改革以前,雅典公民分为A.奴隶主和奴隶B.贵族和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D.农民和手工业者4.雅典共和国时期,人们根据社会上不同人群的生活主要区域给予不同的称号,下列对应准确的是A.“平原派”一贵族,“山地派”一平民,“海岸派”一工商业奴隶主B.“山地派”一贵族,“平原派”一平民,“海岸派”一工商业奴隶主C.“海岸派”一贵族,“山地派”一平民,“平原派”一工商业奴隶主D.“平原派”一贵族,“海岸派”一平民,“山地派”一工商业奴隶主5.公元前631年,雅典发生的武装暴动遭到谁的反对和抵制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贵族和平民6.对早期雅典贵族政治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B.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和终身任期制C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D.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7.雅典贵族剥削平民的方式有①高利贷②债务奴隶制③直接处死④兼并土地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8.下列关于雅典的“六一汉”的状况,表述准确的是①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②失去了人身自由③依然保留着平民的政治权利④不仅自己而且妻子儿女都成为富人的依附民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9.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决这种困扰。
”与此相对应的措施应该是A.克里斯提尼的改革B.梭伦改革C萨拉米危机D.基伦暴动10.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1.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历年高考大题及答案
1.梭伦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7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8分)二、梭伦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说到取消债务,说到本为奴隶而在实行解负令后得到自由的人们:“……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界标:指抵押地产的标识),以前她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我都使他们解放,我使这样的事情普遍流行,调整公理和强权,协和共处,这样我应允的事都已一一完成。
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摘自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材料二(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梭伦改革的哪一措施?其内容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各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8分)(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的主要特点。
(7分)[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孝文帝改革和梭伦改革都涉及政权机构,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6分)(2)对上述观点一、观点二,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看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选修一测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B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将第I卷各题所选答案字母涂抹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A。
颁布“解负令”B。
恢复议制度答案:A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改革是?A。
梭伦改革B。
改革答案:A3.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A。
管仲改革B。
克利斯提尼改革答案:A4.商轶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A。
废井田开阡陌B。
奖励耕战C。
废除“世卿世禄制”答案:A5.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A。
秦孝公大力支持B。
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C。
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D。
“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答案:D6.从商鞍变法的思想看,商鞅主要是贯彻落实了战国时期谁的思想?A。
墨家B。
儒家C。
法家D。
兵家答案:C7.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
①②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B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C。
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之风D。
推动了北魏社会政权封建化的进程答案:B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②设立三长制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10.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实行宗主督护制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
A。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习题
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习题一、选择题1.有学者说,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趋于激化、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这一产物是指A.第三产业的发展B.“福利国家”的建立C.凯恩斯主义理论D.“新经济”发展潮流2.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A.社会扶贫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计算机网络3.“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
”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A.大化改新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C.庄园制D.伊凡四世改革4.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这表明资本主义国家A.开始实行计划经济B.滞胀现象频繁出现C.社会矛盾得以消除D.加强对经济的干预5.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增长2.7倍,社会福利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A.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B.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C.消除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D.冲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6.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 )A.市场运营B.政府主导C.顺其自然D.基层自治7.俾斯麦说:“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
”在此俾斯麦是针对( )A.民众要求建立福利国家的愿望B.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C.德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日增D.动员民众投入对外扩张的需要8.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创新精神。
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新政的创新性最突出的体现是( )A.成立负责救济的政府部门B.发放救济补助C.实行“以工代赈”D.以立法来保障救济9.下图漫画中的人物陷入泥潭,日显疲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福利制度的弊端难以避免B.高福利与超前消费相辅相成C.高福利可以缓解政府债务危机D.债务危机将使福利制度被取消10.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册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册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修建长城D. 以上都是答案: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增强了中央集权C.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D. 以上都是答案:D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展示国威B. 扩大贸易C. 寻求海外支持D. 传播中国文化答案:A二、填空题1.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______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答案:儒家思想2.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其中______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答案:江南地区3. 清朝康熙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设立了______。
答案:驻藏大臣三、简答题1. 简述唐朝时期“贞观之治”的特点。
答案: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局面,其特点包括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等。
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革官制、实行科举、减轻赋税、加强中央集权等,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2.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答案:康熙帝在位期间,有多项重要历史事件,包括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叛乱、加强对外交往等。
这些事件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是为了防范倭寇的侵扰和维护国家安全。
海禁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保护了国家安全;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繁荣。
长期来看,海禁政策对明朝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学习和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高中历史选修1的相关知识,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考点】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解析】(1)据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结合所学商鞅为法家代表可知“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由材料“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结合所学周礼是儒家经典得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第一小问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和所学西周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统一得出“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从材料“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可知“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
上述变化发生于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人首席将军期间2.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5.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
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3.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5.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
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B.统一度量衡C.迁都咸阳D.按军功授爵6.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张居正改革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9.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统治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10.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A.王莽改制B.周世宗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11.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12.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
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变法1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5.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16.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17.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A.马丁·路德B.克伦威尔C.亨利八世D.加尔文18.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
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19.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
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20.)19世纪中期,一些主要欧美国家殊途同归,发展了资本主义。
下列国家中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A.俄国B.美国C.德国D.法国21.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D.农民成为商品22.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
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A.军备落后B.制度腐朽C.经济凋弊D.吏治腐败23.通过推行改革使国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是A.亚历山大二世B.明治天皇C.俾斯麦D.甘地24.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③推行征兵制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5.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
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①开展工业革命②废除封建制度③实施“大陆政策”④推行“文明开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6.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都是提倡民权和西学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都是抨击封建思想文化27.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28.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A.魏源B.曾国藩C.康有为D.张之洞29.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30.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31.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32.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33.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维新变法,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34.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C.变科举、开学校D.办报刊、立学会35.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A.制定宪法B.召开国会C.开制度局D.废除科举36.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二、非选择题37.阅读下列材料: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
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4分)(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4分)38.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
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39.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
(1)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2)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3)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4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
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分)(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3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