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蒙文学的残酷人生到怀旧电影的_省略__暖_对小说_白狗秋千架_的改编_阳海燕
返乡故事的两种讲法--谈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返乡故事的两种讲法--谈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dd0e962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5.png)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Jul.20 2020第40卷第7期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7月20日Vol.40 No.7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7.101返乡故事的两种讲法——谈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常爱心(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 要: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对莫言的意义重大,不仅开启了他日后创作的重要话题、场景、地域,也 使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电影《暖》根据此小说改编,于2003年上映。
就这两部作品而言,从文 学作品到电影改编,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艺术实践。
从小说中的乡村呈现、电影中的乡村想象、归乡模式三方 面对比电影《暖》与小说《白狗秋千架》,将有助于揭示两部作品不同的情感诉求与精神意蕴。
关键词:返乡故事;电影改编;《暖》;《白狗秋千架》中图分类号:J905; 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 (2020 ) 07-0236-02《白狗秋千架》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返乡” 的故事。
已经阔别家乡十年之久的“我”以知识分 子的身份重返故乡,以与旧日恋人暖在村口桥头偶 遇的情节,牵扯出了 “我”十年之前的沉痛记忆—— 秋千架事故。
莫言的“返乡叙事”背离了鲁迅的知 识分子启蒙立场,走向民间立场,以乡村人的视角 反窥返乡的知识分子,在对立与隔阂中展现了乡村 人生活的真实现状,进而开拓出“返乡叙事”新的 意义空间。
电影以不同的讲述方式诠释了同一个故 事,而故乡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小说到电 影发生了明显改变。
从煥热难耐的高密东北乡到烟 雨蒙蒙的江西婺源,随着故乡地点的转变,小说与 电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小说中的乡村呈现莫言出生在一个苦难的年代,贫困、饥饿笼罩 着他的整个童年。
小说中对故乡的独特表达自然与 其特别的乡村记忆分不开,使其产生了既“怨乡” 又“怀乡”的矛盾情感。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656bbd471fe910ef12df890.png)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作者:桑朋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6期摘要: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被霍建起改编成电影《暖》,二者在先锋抒写和散文化温情表达对立中面貌迥异。
却共同沿用“返乡与故乡”故事模式,在当下和过往的空间中,展现了一条有效的“救赎”路径;人物暖由宿命认识里勇敢抗争到默默承受、守护希望的变迁,展示了一种将生存内化为希望的精神理想,并在隐含着创作者主体意志力的结局里,将这一精神理想推向极致。
关键词:希望;乌托邦;隐含主题;趋同性作者简介:桑朋雷(1992-),男,河南省禹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2003年,霍建起将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成电影《暖》,并获得金鸡百花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编剧奖等。
《白狗秋千架》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在莫言看来,故事及表达的丰富性其最为满意,霍建起将其改编成电影《暖》,与莫言小说的展现迥异,这和莫言对小说改编影视的认识以及霍建起导演的自我风格相关。
莫言小说,残酷叙写充满张力,而霍建起坚持自我散文化风格,将其作为温情故事展现,“我希望在悲之中有美好的、温暖的东西”。
本文并非极力比较二者的差异,相反,笔者关注二者在隐含主题表达上的趋同性。
无论是残酷的小说故事还是以残酷为核心的温情电影表达,二者都在“返乡救赎”中昭示生存“希望”,并以此满足人们的期待性想象,展现着一种精神理想。
一、“故乡与返乡”里的“救赎”莫言虚构“东北高密乡”,小说《白狗秋千架》是其“返乡”的初探。
而电影《暖》则以旁白或画外音的方式,在“故乡与返乡”模式中,不断转换“当下”与“回忆”。
小说《白狗秋千架》中,井河作为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展开“故乡与返乡”。
“暑假前,父亲到我任教的学院来看我,说起故乡事,不由感慨系之。
他希望我能回去看看,我说工作忙,脱不开身,父亲不以为然地摇摇头。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d1084d9bb4cf7ec4afed045.png)
我 的 心 中无 端有 些 惭 愧
回 来得如此 匆 忙
。
不 知 是 因 为离 开得太久
,
还 是 这次
,
影《 暖 》 并 获 得金鸡 百 花最 佳 故 事 片 奖 和 最 佳编 剧 奖等
《白
”
开场独 白 的话 语 埋 下 伏 笔
,
一 切 人 事都 同时 也
狗 秋千架 》 万 字 左 右 的短 篇 小说
文学 评论
·
影视 文学
小 说 《 白狗 秋 千 架 》 与 电 影 《 暖 》 比 较 研 究
桑朋雷
摘 要
《 暖》
,
四 川 大 学 文学 与 新 闻学 院
释怀
,
:
莫言 小说 ( 白狗 秋 千 架 》 被 霍建 起 改 编成电影
。
拉 着 暖 一 起 去 荡 秋千
。 。
,
使 暖从秋千跌落 一 只眼 失 明的
,
返 乡救赎
,
”
中昭 示 生
“
回忆
,
其 己 经 发 生 在 井 河 的经 历 中
。
以 上 两个 场景
存
“
希望
。
’ , ,
并 以此 满 足人 们 的期 待 性 想 象 故 乡 与返 乡
“
。
展现 着 一 种 精
的独 白 对 于 他 来 说 是 所 有事情都 经 历 后 ( 对 暖 的爱 恋 和 遗 现在的 心 灵 状 态
希望
:
;
乌托 邦
;
事中
,
,
这 些 隐 约展现 的
,
希望
”
是 抹不 去 的
作 者简 介
。
桑 朋雷 ( 1 9 9 2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二)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二)](https://img.taocdn.com/s3/m/8e8c0ed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9.png)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二)电影《暖》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
《暖》给我的感觉清新,自然,贴近生活。
场景与对白犹如静水流深。
人物很少,也没有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台词,只是简单的爱情故事。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
真实,唯美,让人遐想。
像《那山那人那狗》、《爱有来生》、《美人草》和《我的父亲母亲》。
读了原着《白狗秋千架》,觉得电影拍完的好多了。
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其原因吧!原着里,暖是个半瞎子,嫁给了一个嫁给粗暴颇有性情的聋哑人。
生了三个双胞胎,一样的聋哑。
暖身体丰腴。
无论走到哪,都有一条科狼跟随。
暖还有个外号,叫“个眼暖”。
“我”是因为幼儿园放暑假,离开故乡多年,回来看看。
喊暖叫做小姑,很奇怪的称谓,因为暖比“我”小两岁。
暖爱上了临时驻扎在村里的年轻英俊的蔡军官。
后来部队开拔了,暖也就丢失了这份短暂的一纸爱情。
她在等待蔡军官的年岁里,和“我”慢慢的好了。
“我”科灰藓在荡秋千的时候,绳子断了,暖摔进了刺槐沟,被密叶戳瞎了右眼。
而“我”风风光光的考进了大学,许诺一定会回来娶暖。
可是日子一天天远去,暖也许自己已经配不上“我”了,便自动断了和“我”的通信。
我也就没有这份再坚持这样一份爱情。
时隔十年,“我”已经有了未婚妻,而暖已经堕落进了这样的劳作。
灰蒙蒙的眼神,好似已然对生活丧失了有如任何兴趣,有的只是行尸走肉。
故事的结尾,暖借出孩子们出去做衣裳,出门,在路上等“我”,以白狗为媒介,真的见着了“我”为结尾。
谈话内容除了暖和暖的伤心与绝望,还有我的愧疚与惊慌失措,这样的谈话自然是没有结果的,作者给予我们的也即便是省略号省略号。
电影里,“我”的名字叫井河。
井河因为处理过程恩师的事情,回了趟故乡,巧遇了暖。
在此之前的十年,他都没有回来过,除去远的缘故,也是因为要不然见到暖。
这次却意外事件见到了,还是那样的震撼。
暖已经变成了沧桑的农家幼童。
虽说暖不是瞎了一只眼,而是瘸了一条腿,走路不方便。
她嫁给了哑巴,生了一个乖巧的女儿。
温情脉脉的忏悔——谈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的演变
![温情脉脉的忏悔——谈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c095a0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7a.png)
作者: 吕新娟
作者机构: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出版物刊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27页
主题词: 《白狗秋千架》 《暖》 苦难 忏悔
摘要:文学作品与电影有着质的区别,但两者却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反映人类情感的本质。
在现代,文学作品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
获金麒麟最佳影片大奖的《暖》是导演霍建起根据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
《暖》删掉了小说中许多的苦难与残酷,留下了淡淡的惆怅,给人许多甜和涩的回忆,以致使原作犀利尖锐的批判演变为一种温情脉脉的忏悔。
白狗秋千架的读后感
![白狗秋千架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279a46c647d27284a73513c.png)
白狗秋千架的读后感白狗秋千架的读后感莫言的《白狗秋千架》创作于1985 年4 月,这篇小说写得也非常精彩,是这部小说集的点题之作,电影《暖》就是由《白狗秋千架》改编的。
写道阔别高密东北乡十年后的“ 我” 回故乡看看,在桥头碰到了一条白狗,后从路边高梁地里艰难地走出了身背大捆高梁叶子的白狗主人,“ 我” 认出了她原来是十几年的故人暖。
白狗也是和他们一块长大的老伙伴。
年轻的时候,两个人喜欢音乐,想参军未果。
十几年前,在一次荡秋千的时候,暖和白狗摔下秋千架,导致暖左眼失明。
后嫁到王家丘子一哑巴家,一胎生了三个哑巴儿子,生活极其艰辛。
“ 我” 念及旧情,不顾叔叔的反对,到王家丘子去看望他们一家人,心情异常复杂。
在回来的路上,白狗把“ 我” 引到了高梁地,暖提出了一个让“ 我” 无法拒绝的要求,就是想要一个会说话的孩子。
女主人公叫“ 暖” 多好的一个名字啊,暖,是人生太多的无奈,太多的冷意,有太阳照着的爱----- 暖!人生没有如果,如果那年暖硬要去部队找蔡队长;如果那年能去当兵;如果“我”追求暖,暖不自卑大胆的回信。
那么,一切将是多么美好,人生也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
十几年前暖是全村最美的女孩儿,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想暖做自己的新娘。
如果不是破相没准早成了大演员。
十几年后的重归故里暖问“我”:要是我当年提出要嫁给你,你会要我吗?“我”感激地说:一定会要,一定会。
读了到这我的思绪回到了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十年动乱结束国家恢复高考后,有多少人考上大学或当兵提升后,与农村的恋爱对象断绝关系,涌现出大批的“陈世美”,那是不要农村媳妇就像就像一阵风一样,刮得找了对象的姑娘们人心惶惶,巴不得对方在家务农。
没有断绝关系的,老百姓就说“没忘本”。
进入城市生活后领着城市的卷发媳妇回老家显摆,引来满村人的鄙视和羡慕。
记得我上初中时的物理老师叫周斌,他本是代课教师,78 年考上水利学校,他接到通知后的一天晚自习,脸涨得通红,可能喝了点酒,在班里兴奋地胡拉八侃,同学们也瞪大了眼睛兴高采烈地听着,难得碰上有这样的课,我的同位悄悄地对我说:“他找媳妇了,很可能不要,走着瞧。
影像构建与文学文本的互动——谈《暖》对《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影像构建与文学文本的互动——谈《暖》对《白狗秋千架》的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b7266b1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d.png)
影像背景下,电影和小说文本形成了双向互动关系,小说成为了电影取材的源泉,同时电影与小说之间也发生了多元化的审美转向。
由于电影《暖》取得的巨大成功,莫言和文学文本《白狗秋千架》为更多的人熟知。
电影和文学文本相互促进,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在小说《白狗秋千架》中,莫言第一次提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概念,其作品中的怀乡和怨乡的情绪也在这部小说中初现端倪。
小说中井河对暖的愧疚和难以弥补的心情,正是抒发了一种矛盾尴尬的乡愁情结。
总体看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沉重和伤感。
霍建起在《暖》中忠实了原作的核心情节,但由于导演和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审美价值观不同,以及电影和小说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受众等方面的不同,使影片和小说呈现了不同的风貌。
《暖》运用多种影像化的手法,将电影主题从小说文本中外化出来,使电影自身具备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影像叙事——冷暖色调交叉运用电影中的色彩,交融于银幕光影的时空变换中,是电影人依托于科技的进步真实再现事物的渴望,是电影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
“在彩色故事的影片里,构成能够传递人物内心情感、显露人物个性特质,展现空间氛围与诗化意境,表现剧作情节与矛盾冲突、宣示影片主题与思想,呈现电影作品造型风格的色彩,以及能够传达电影人对事物进行评判的色彩。
”[1]5人们共识性符号色彩可分为七种——红、橙、黄、绿、青、蓝、紫。
七种色彩又被划分为三个色区。
红、橙、黄为暖色区,绿为中色区,青、蓝、紫为冷色区。
影片中展现的不同色区,表现了电影人不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同时给观影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
冷暖交融、冷中带暖是霍建起导演常用的一种色彩基调。
电影《暖》中现实和回忆两部分呈现出了空间色彩差异。
现实世界以冷色调为主:夜晚昏黑的小城、青灰色的石板路、孤月照映下的秋千、绵绵细雨中黑白交错的斑驳墙壁、昏暗的阁楼、单一的冷色调的服装……都暗示着现实的无奈与伤感。
除此之外,绿色色调也在现实世界的叙述空间中频繁地出现,多表现为涌动的麦田和大片的芦苇。
熨帖着乡土生命的疼痛与温情
![熨帖着乡土生命的疼痛与温情](https://img.taocdn.com/s3/m/e821cfcd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5.png)
熨帖着乡土生命的疼痛与温情【理论】刘恩波刘恩波,1968年出生,现居沈阳,供职于辽宁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
副研究员,辽宁作家协会特邀评论家,辽宁文学院客座教授。
现主要致力于中外戏剧名家、史铁生和黑泽明研究,兼及现当代文艺作品、现象和思潮评论写作。
在城市里生活多年的习惯有时候很容易让人淡忘自己的来路,那浓郁的乡土气息、简单质朴的乡村风情、那乡原里忘我劳作的农民兄弟姐妹,还有土坯炕、草垛、喜鹊窝、房檐上结的冰棱,以及清晨抑或傍晚家家户户烟囱里冒出的炊烟,丝丝缕缕,伴随着晨曦落日,曾经飘散过我们记忆中恒久的惦念和牵挂。
然而,现在,时过境迁,故土和故乡都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也许不是心的有意疏忽冷漠才造成人与它们的难以弥合的空隙,实在地说,是历史文明正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工业后工业化脚步乃至商业浪潮的席卷,无形中使得乡土社会日益面临瓦解消融,成为点缀着轰轰烈烈行驶着的都市欲望号街车的某处临时抛锚之所。
乡村的原始格局的改观随着一大批农民工的进城而日益变本加厉,乡村的劳动力资源在急剧萎缩,土地也仿佛失去了应有的感召力和弹性。
“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一时间成为整个社会舆论热议的焦点。
正如某些预感到精神危机存在的人类学家所言,“一个社会在面临外来的超级文明时,会有文化休克的现象。
”如果说乡土社会遭遇到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巨大裹挟和洗礼,从而有可能变得奄奄一息走向衰落,要么通过某种适当的形式脱胎换骨重塑自我,大概都是它的悖论式的生命境遇的必经之路。
而艺术和文学对于古老乡村文明的写照、捕捉、定格和挽留又会是怎样123YALUJIANG LITERATUREMONTHLY一种惊心动魄的不平静的审美旅程呢?文学艺术就其本质来说当然是务虚的,也只能作“无用之用”,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城乡二元对立的巨大差别及其由此带来的精神空缺,就如同作家余华在一篇文章里做过的对比性反差的描述:闭塞山村的孩子最大的梦想是能买到一双耐用的球鞋,而大都市的同龄人则可能已经乘坐波音747环球漫游了。
电影与文学的叙事差异化研究——以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为例
![电影与文学的叙事差异化研究——以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fb3e12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1b.png)
电影与文学的叙事差异化研究——以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为例黄婷【摘要】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被改编成电影《暖》多次获得大奖,这次改编也成为21世纪初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一个成功案例,同时,这一成功也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优秀的电影所能够到达的触及人类灵魂与诗意栖居的高度.本文尝试以文学和电影两种艺术的审美特点为视角,从主题的选择、叙事的技巧和受众的接受等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与电影的艺术表达的差异性,强调过度的强调文学的“影像化”和电影的“文学化”都有可能适得其反,唯有保持这两种艺术的独立性,肯定它们各有所长,才能使它们共同发展服务大众.【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5)001【总页数】4页(P115-118)【关键词】主题;叙事技巧;受众;差异【作者】黄婷【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学部,湖南长沙410205【正文语种】中文莫言先生于1984年发表了影响较大的作品《白狗秋千架》,该作品于2002年被著名编剧秋实改编为电影剧本,同年由霍建起导演拍成电影《暖》,该片在第1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麒麟”(即最佳影片)奖,同时又分别获得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1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这次改编无论是在创作主旨还是人文关怀和美学理念等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21世纪初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一个成功案例,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优秀的电影也可以达到触及人类灵魂与诗意的栖居的高度。
本文尝试以文学作品和电影两种艺术的审美特点为视角,从主题的选择、叙事的技巧和受众的接受等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表达的差异性。
关于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差异问题深圳大学的吴予敏教授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学形象具有独特性、多义性、模糊性、独创性和立体性,而电影形象则表现为公约性、指向性、直观性、模仿性和平面性等,同时电影形象作为文化生产的产物,实际是对文学形象的拟像和拼凑,在创作和生产的过程中受技术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同时他还考虑了对传播效果的预期。
悲凉到温情——《白狗秋千架》到《暖》中“暖”的形象差异
![悲凉到温情——《白狗秋千架》到《暖》中“暖”的形象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c7f8e6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7.png)
悲凉到温情——《⽩狗秋千架》到《暖》中“暖”的形象差异摘要::《⽩狗秋千架》中暖的⼀⽣令⼈惋惜与哀痛,她摆脱不了现实亦看不到未来,现实中灰暗的⼀⾯被莫⾔⾚裸裸地剖摘要析开来,让读者反思命运的偶然性以及⽣活不堪承重的隐痛。
电影《暖》中,霍建起给了暖⼀个与⼩说不⼀样的⼈⽣,虽也曲折,却通过视觉的张⼒让观众体味到苦痛可以化解的温情。
《暖》满溢着怀旧的情绪和寻梦的氛围,具有类似于⽼照⽚或红⾊经典曾起到过的寻找记忆、抚慰⼼灵、宣泄情感的作⽤。
《⽩狗秋千架》是莫⾔踏⼊⽂坛不久后的作品。
莫⾔称这篇⼩说对他的整个创作具有⾮同⼀般的意义。
就是因为在这篇⼩说中,第⼀次出现“⾼密东北乡”这⼀⽂学地理概念,就像马尔克斯笔下的马孔多镇⼀样,莫⾔在这⾥找到了⾃⼰⽂学创作的故事策源地和精神出发的虚拟故乡。
时隔近⼆⼗年后,霍建起将这部⼩说改编后搬上了⼤荧幕,更名为《暖》。
在电影《暖》中,⼩说中的⾼密东北乡,被调到“中国最美丽的⼩村庄”江西婺源。
对于选景动机,霍建起说: “影⽚拍摄时是秋天,秋天的北⽅是很难看,因此我把故事发⽣地挪到了南⽅,选择了江西古徽州的⼀部分,是⼀个⽂化氛围和⾃然景观都特别好的地⽅。
那⾥的感觉像世外桃源,⼈特⼲净,在那⾥,你会产⽣⼀种离现实很远的感觉,是⼀种只有在中国古诗句中才有的境界。
”这样从总体格调上来讲,⼩说中悲凉凄怆的格调就被⽔墨画般恬淡含蓄的意境所取代了。
⼩说和电影中都围绕着暖和井河的故事展开的,⽽暖这⼀形象在两部作品中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形象差异在⼩说中,井河回乡后见暖的第⼀⾯时,是这样形容的“她⽤左眼盯着我看,眼⽩上布满⾎丝,看起来很恶。
”⼗年前秋千架上的事故,让曾经婷婷如⼀枝花, 双⽬皎皎如星的少⼥变成了如今只能嫁给哑巴的个眼暖。
让⼀个美丽可⼈的乡村少⼥变成邋遢的农妇。
“⼩姑,难道你真的不认识我了吗?”井河看到了暖她脸上凄凉的景⾊。
“汗⽔依然浸涸着,将⼀绺⼲枯的头发粘到腮边。
黝⿊的脸上透出灰⽩来。
新与旧的博弈和交相辉映所诞生的作品
![新与旧的博弈和交相辉映所诞生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14b1e7433c1ec5da50e270d4.png)
新与旧的博弈和交相辉映所诞生的作品——谈杨刚良的六篇小说王景陶近日把刚良散发于《北京文学》、《阳光》、《热流》等期刊上的六篇小说集中拜读后,感觉刚良小说成功的要素就是对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对现实中的人与事有深刻的思考,对小说创作的规律及具体艺术手法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突出的一点,就是他极善于运用新与旧的对立统一创造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并由此创作出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曲折紧张的故事情节、深沉厚重的思想内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远的历史性。
就题材而言,他敢于把触角伸展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敢于进入‚无人区‛并树起自己的标志:《白乌鸦》、《春去春会来》、《瘿变》、《雪落无声》、《吃官司》、《找》这六篇小说前四篇都选择了改革大背景下国有企业改制这一关系到经济改革成败的社会重点、万众瞩目的焦点、鲜有作品问津的冷点、改制利弊尚有争议的难点。
这类题材在当今小说中实属罕见,而写得这么深刻、这么生动、极具影响力的确是绝无仅有。
刚良既为自己开创了一个新的创作领域,又为新时代小说创作探索了一片新鲜的生活天地。
在这新题材中,新体制与旧体制、新思想与旧思想、新生活与旧生活、新地位与旧地位、新闯入的老板与旧有的工人……等等一连串的新与旧的博弈成为主线。
新生事物本来应该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尽然。
尤其在改革大舞台上,新上场的人物未必就是正角色,而改革大潮挟裹的泥沙也会玷污人们的身体,甚至埋没人们的心灵。
刚良文学之心洞若观火地捕捉到这些新的生活素材,又以安东尼用心脏作火炬照亮夜路让人们前进的胆识和贡献精神,艺术地付诸笔端,披露于世,使企业改制中的种种弊端无所遁形——这正是刚良的责任心使然。
作家是否有责任,自然与人品有关,刚良为人真诚且热情,为文亦如此,并增添了一份庄严,他拿起笔来,就有一份对读者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也有对自己的责任。
正因为如此,他创作极为严谨,他选择题材也极为慎重,他的思维也极为深广与敏锐。
于是,他总有区别于他人的新发现,他的创作也总有别人绝少涉足的新题材,作品里就有新的人物、新的事件、新的主题,小说也有了新的价值、新的意义,这几篇小说就是这些‚新‛的代表。
电影和文学是一对双生子,文学作品改编向来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式
![电影和文学是一对双生子,文学作品改编向来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abadc62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d.png)
电影和⽂学是⼀对双⽣⼦,⽂学作品改编向来是电影创作的⼀个重要⽅式 电影和⽂学是⼀对双⽣⼦,⽂学作品改编向来是电影创作的⼀个重要⽅式。
⽽反过来,电影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给予⽂学⽂本以更加直观和充分的表达空间。
⽼舍写于七⼗多年前的⼩说《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何复现于21世纪的银幕之上,让⽹络时代的观众不觉出“隔”,饶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也想必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梅峰所⾸先⾯对和思考的问题之⼀。
梅峰是“新学院派”的代表,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同时也是业内“道⾏”不浅的编剧。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他的导演处⼥作,处处闪现着浓厚的实验性征和⽂⼈化的审美趣味——⼤幕拉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的画⾯、⽔墨画的质地、对称的画框式构图、含蓄的微讽、潺湲的节奏、耐⼈寻味的留⽩,这些都令⼈想起半个多世纪前的民国电影经典之作《⼩城之春》;⽽故事所聚焦的圆滑的⼈情世故、复杂微妙的⼈事关系,⼜仿若《围城》之重庆乡下的翻版。
可以说,电影不仅尝试回到⽼舍的⽂本,也努⼒尝试着回到抗战⼤后⽅的历史现场和民国电影史的呈现现场。
梅峰曾在采访中谈到,这⼀次在改编剧本时颇下了⼀番功夫,“最⼤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电影的层次感”。
这种“层次感”,在最终成形的电影中卓有显露。
⼩说中的故事⼀直发⽣在重庆郊外的树华农场,电影则增添了许⽼板的重庆⼤宅,并充分描摹了宅中阔⼈们打⿇将、看川剧、过⽣⽇、唱《贵妃醉酒》等丰腴的⽣活细节,通过丁务源的船来船往,实现了这两处场景的变换和勾连。
⽽许⽼板⼀家⾃上海来内陆,⼀⼝地道沪语,和农场⼯⼈的四川话,丁、秦、尤等⼈的国语普通话形成了语⾔上参差不齐的交映。
⽼舍的⼩说,主线是三个男⼈和⼀个⼥⼈的故事,三个男⼈即丁务源、秦妙斋、尤⼤兴,⼀个⼥⼈是尤的太太明霞。
电影⾥,⼜添了若⼲个新⼈物,不仅把原作中处于模糊背景位置的股东们明朗具象化了,还着⼒突出了两⼤股东之间的⽃争,尤其是增添了许⽼板的三太太和佟⽼板的⼥⼉佟⼩姐(秦妙斋在戏中屡屡称其“密斯佟”)这两个新的⼥性⾓⾊,为原来的⽂本进⾏了⼀些性别上的平衡。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类文本阅读练习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小说类文本阅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ac71a9495fbfc77da369b12b.png)
专题三 小说类文本阅读必备知识建构热点提分1 分析情节作用题(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步舞[法]莫泊桑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
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
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
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
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
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
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
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
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
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
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
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
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白狗秋千架》
![《白狗秋千架》](https://img.taocdn.com/s3/m/7a52c47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5.png)
作者简介
Nunc viverra imperdiet
2011年
2011年7月,获得韩国万海 文化大奖,成为首个获得该 奖的中国作家;8月,《蛙》 获得茅盾文学奖;11月,当 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 委员会副主席。
2月,小说《等待摩西》获第六届汪 曾祺文学奖;同年,长篇小说《红高 粱家族》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 小说典藏”; 被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 园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学院同时 宣布成立以莫言命名的国际写作中心; 被秘鲁天主教大学、迭戈·波塔莱斯 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白狗秋千架》
Nunc Viverra Imperdiet Enim
2023年4月23日
PART 01
莫言简介
目录
CONTENTS
PART 02
情节结构
PART 03
人物形象
PART 04
主题思想
PART 05
艺术特色
01
莫言简介
作者简介
Nunc viverra imperdiet
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男,1955年2月17日出生 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 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 中国 当代作家,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国际写作中心主任 ,河北大学特聘教授 ,中 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012年10月,成为首 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人物形象
Nunc viverra imperdiet
井河
井河是以还乡,及内心深处对暖的愧疚的一个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因为秋千架事故 让她变成了“眼暖”,使井河内心对暖有愧疚,后来暖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哑巴;井河求学离 开了高密东北乡,十年后,成为大学教师的井河,衣锦还乡。当井河和暖在家乡窄窄的田 间小路上相遇,井河心中的美丽单纯、富于幻想的少女,变成了邋遢得令井河不敢相认的 村妇。这时,本就因荡秋千偶然的事故而身背良心十字架的井河,内心更感沉重;当井河了 到暖因此被迫嫁给了一个哑巴,又生了三个小哑巴的现实时,井河受良心谴责的沉重感更 加强烈了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走进暖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走进暖](https://img.taocdn.com/s3/m/fbc543773169a4517723a3f2.png)
《白狗秋千架》读后感,走进暖走进暖——读《白狗秋千架》有感刘金萍\文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后,他的作品再次走进更多人的视线,《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白狗秋千架》被我也一一读完,而一个叫”暖”的女子,不由自主地吸引了我。
暖是《白狗秋千架》中的主人公,年轻时候貌美如花,”鼻梁挺秀如一管葱,脸色黝黑,牙齿洁白。
”“十几年前,她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暖的貌美吸引了蔡队长,当时暖天真地想要参军做文艺兵嫁给蔡队长。
“红颜命多薄”吧。
一次在秋千架下发生的小插曲,彻底改变了这个女人的命运。
暖与青梅竹马的井河一起荡秋千而摔断了腿,眼睛被槐树枝刺伤,左眼失明。
这次变故让曾经承诺要接她到省城演戏的”小武生失去了音信;这次意外让曾经承诺她考上大学就接她进城的井河不敢回故里,暖看着他的信,他买的鞋泪水湮没池塘……暖的悲惨命运流进了暖的生活,和美好相伴的一切似乎忘记了这个名字叫”暖”的女人。
文中的井河看见暖辛苦地背着高粱叶子跟着白狗艰难地走着时,心里不忍,没想到暖的家庭更让人揪心。
哑巴丈夫无知,行为粗鲁,喜怒无常,粗鲁地管教孩子粗鲁地对待着暖。
哪怕就是想爱护妻子的举动也是透露着粗鲁和野蛮。
文中哑巴丈夫给暖吃糖的行为让我心里格外不舒服,暖不想吃那小小的糖果,哑巴”嗷——嗷——”愤怒地吼叫着,左手揪住暖的头发,往后扯着,使她的脸仰起来,右手把那块糖送到自己嘴边,用牙齿撕掉糖纸,两个手指捏着那块沾着他粘粘口涎的糖,硬塞进她的嘴里去。
暖的嘴被他那乌黑的像两根小黄瓜一样的手指撑开。
在他的大手下,那张脸变得单薄脆弱。
”然,丈夫粗鲁就把希望寄托孩子身上,但暖的三个儿子是什么样呢?她的孩子也是哑巴,文中描写到”三个同样相貌、同样装束的光头小男孩从屋里滚出来,站在门口用同样的土黄色小眼珠瞅着我,头一律往右倾,像三只羽毛未丰、性情暴躁的小公鸡。
孩子的脸显得很老相,额上都有抬头纹,下腭骨阔大结实,全都微微地颤抖着。
”三个孩子是他们父亲的翻版,粗鲁又无知。
从启蒙文学的残酷人生到怀旧电影的感伤成长——论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从启蒙文学的残酷人生到怀旧电影的感伤成长——论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https://img.taocdn.com/s3/m/7dad0d5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8.png)
从启蒙文学的残酷人生到怀旧电影的感伤成长——论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阳海燕;唐红卫
【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6)2
【摘要】小说《白狗秋千架》是刚进入文坛不久的莫言的标志性作品之一,通过塑造闭塞沉闷的高密东北乡,冷酷的叙说苦难的人生和种的退化的寓言,从而成为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杰作.电影《暖》是日益成熟的霍建起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通过选景世外桃源的婺源,诗意地叙说成长的感伤和生活的美好期待,从而成为新世纪怀旧电影中的精品.
【总页数】6页(P97-102)
【作者】阳海燕;唐红卫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 4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3.5
【相关文献】
1.跨媒介视野下的改编——从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 [J], 张欣
2.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美学转换——《白狗秋千架》到《暖》 [J], 常静;秦明超
3.返乡故事的两种讲法——谈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J], 常爱
心
4.返乡故事的两种讲法--谈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J], 常爱心
5.视觉文化视域下的改编——从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 [J], 毕莉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迟子建《请接受残酷》阅读练习及答案
![迟子建《请接受残酷》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737c09770bf78a6429544c.png)
5.(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请接受残酷迟子建①一个儿童站在漆黑的楼道里敲一扇铁灰色的门,他没有听到回答声;一个年轻女子伫立在百货商场柜前为丈夫购买丧服的衣料;一个探险者倒在茫茫无际的丛林中,弥留之际他发现鹰和乌鸦在头顶鸣叫盘桓不休;一个终日坐在河边洗衣的女人突然有一天发现河对岸那棵美丽的椴树让人砍了,而那椴树正是她曾与弃她而去却缅怀不已的恋人约会过,从此她不再来河边洗衣。
这些景象的出现,标志着残酷的诞生。
残酷走来的时候总是步履从容,不动声色。
残酷可以出现在战场、医院,也可以出现在阳光明媚的网球场绿草簇拥着的花坛。
生活让人学会残酷,而艺术必须让人接受残酷。
②一幅画的失败,一首交响乐的流产,一篇小说的流于平庸,并不意味着残酷。
艺术的残酷是一种精神自虐的残酷。
当你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对全世界的人发表演说时,心里却突然涌起一股莫名的空虚、恐怖、甚至厌倦,残酷在这个时候威风凛凛地走向艺术。
③那些伟大的艺术家在残酷微笑着向他们走来时总是采取积极态度。
海明威和三岛由纪夫,一个在西方用枪口对准自己的头颅,一个在东方用刀剖开自己的腹部。
他们冷静地接受了艺术的残酷。
尽管有许多饶舌的社会学家对他们的自杀做出了种种看似理由很充分的分析,但那只是社会学家的误解而已。
能使艺术家结束生命的,只能是艺术。
而我们总是在接受别人残酷上领略辉煌,这实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哀。
④生活中出现残酷时尚有补救之机,而残酷走向艺术时只能面对死亡,你别无选择。
没有任何伟大的艺术家会不断创造高峰,人在艺术的探索中越是执着、激动而勇往艺术的人(不是艺术家)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尚且能在生活中占一席之地。
而真正走到艺术临界点的艺术家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接受了双重残酷:生活的和艺术的。
⑤卢浮宫的藏画,巴黎图书馆的藏书,莫扎特、肖邦、柴可夫斯基、拉威尔留给我们的音乐,无一不是残酷的表现。
我们在领略伟大和辉煌的同时,必须明白我们首先应该接受残酷。
凡•高的金黄色的像太阳一样燃烧着的向日葵是残酷的,因为它曾使凡•高的心灵备受摧残而又令后来者手持画笔望洋兴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的概 念, 高 密 东 北 乡 是 一 个 开 放 的 概 念 而 不 是一个封闭的概念。”[2]正因为如此,在 《白狗秋 千
之后的我 的 很 多 小 说 里 面 都 变 成 了 舞 台,此 后, 架》中环境背景高密东北乡仅仅只是一个模糊的
我的小说 就 有 了 自 己 固 定 的 场 所。所 有 的 故 事、 概念,仅仅是人物存在的大致范畴。一方面它闭
DOI:10.13914/43-1453/z.2015.02.022
一、启蒙思潮下的残酷人生
《白狗秋千架》(原名 《秋千架》) 于1985年发
表在 《中国作家》 第4期,是刚进入文坛不久的莫
言的标志 性 作 品 之 一。 不 仅 莫 言 自 己 非 常 看 重 这
品,是他认 为 能 够 进 入 世 界 短 篇 小 说 经 典 行 列 的 作品 ; [4] 并曾获 得 过 1988 年 “台 湾 联 合 文 学 奖 ”, 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
的代表性作品之一,通过选景世外桃源的婺源,诗意地叙说成长的感伤和生活的美好期待,从而成为新世纪怀
旧电影中的精品。
关 键 词 : 《白 狗 秋 千 架 》; 《暖 》; 启 蒙 ; 怀 旧
中 图 分 类 号 :I053.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3-0313(2015)02-0097-06
3.苦 难 的 人 生 有史以 来, 人 类 始 终 面 临 着 来 自 各 方 面 的 生 存和发展的 巨 大 压 力, 苦 难 从 来 没 有 停 息。 倾 诉 苦难并试 图 拯 救 苦 难 成 为 启 蒙 文 学 的 主 题。 新 时 期文学伊 始, 大 量 的 作 品 就 以 浓 墨 重 彩 开 始 了 对 苦难主 题 的 挖 掘, 试 图 揭 示 苦 难、 唤 醒 民 众, 最 终达到祛 魅 和 拯 救 的 目 的, 实 现 启 蒙 者 内 心 深 处 的人文憧憬。 《白狗 秋 千 架》 中 的 女 主 人 公 暖 的 苦 难,一方面体现在物质 生 活 的 艰 辛 贫 困: “她 上 身 只穿一件 肥 大 的 圆 领 汗 衫, 衫 上 已 烂 出 密 密 麻 麻 的小洞。 它 曾 经 是 白 色 的, 现 在 是 灰 色 的。 汗 衫 扎进裤腰里,一根打着卷的白绷带束着她的裤子, 她再也 不 看 我, 撩 着 水 洗 脸 洗 胳 膊。 最 后, 她 旁 若无人地 把 汗 衫 下 摆 从 裤 腰 里 拽 出 来,撩 起 来, 掬水洗胸膛。 汗 衫 很 快 就 湿 了, 紧 贴 在 肥 大 下 垂 的乳房 上。 看 着 那 两 个 物 件, 我 很 淡 地 想, 这 个 那个的,也不 过 是 那 么 回 事。 正 像 乡 下 孩 子 们 唱 的:没结 婚 是 金 奶 子, 结 了 婚 是 银 奶 子, 生 了 孩 子是狗奶子。” “她 的 头 与 地 面 平 行 着, 脖 子 探 出 很长。是为了 减 轻 肩 头 的 痛 苦 吧? 她 用 一 只 手 按 着搭在肩 头 的 背 棍 的 下 头, 另 一 只 手 从 颈 后 绕 过 去,把着背棍 的 上 头。 阳 光 照 着 她 的 颈 子 上 和 头 皮上亮 晶 晶 的 汗 水。 高 粱 叶 子 葱 绿、 新 鲜。 她 一 步步挪着,终于上了桥。…… 她挺直腰板后,暂 时地像失 去 了 知 觉。 脸 上 的 灰 垢 显 出 了 汗 水 的 道
2001年撰文回 忆 说 到 这 是 第 一 部 让 自 己 失 眠 的 作 乖戾的、无法 容 忍 他 人 的 性 格 特 征, 极 端 环 境 中
收 稿 日 期 :2014-11-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一般项目 “绿色家园与黄土桎梏的纠缠———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影视创作研究”(11YJC751111)。 作者简介:阳海燕 (1981—),女,湖南衡阳人,讲师,从事近现代文学与影视文学研究。
第 36 卷 第 2 期 2 0 1 5 年 4 月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No.2Vol.36 Apr.2 0 1 5
从启蒙文学的残酷人生到怀旧电影的感伤成长
———论电影 《暖》对小说 《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阳海燕,唐红卫
(衡阳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南 衡阳 421002)
摘 要:小说 《白狗秋千架》 是刚 进 入 文 坛 不 久 的 莫 言 的 标 志 性 作 品 之 一, 通 过 塑 造 闭 塞 沉 闷 的 高 密 东 北 乡,
冷酷的叙说苦难的人生和种的退化的寓言,从 而 成 为 新 时 期 启 蒙 文 学 的 杰 作 。 电 影 《暖》 是 日 益 成 熟 的 霍 建 起
1.闭 塞 沉 闷 的 高 密 东 北 乡
篇小说,声 称 这 篇 小 说 对 他 的 整 个 创 作 具 有 非 同
从 《白狗 秋 千 架 》 开 始, 莫 言 逐 渐 构 建 起 高
一般的意义: “为 什 么 这 部 小 说 我 特 别 看 重 呢? 是 密东北乡的文学王国, 他 多 次 强 调: “高 密 东 北 乡
98
了自 己 的 身 份” 的 训 斥; 到 了 暖 家, 出 来 迎 接 “我” 的 是 “满 腮 黄 胡 子 两 只 黄 眼 珠 的 剽 悍 男 子。 他用土黄 色 的 眼 珠 子 恶 狠 狠 地 打 量 着 我, 在 我 那 条牛仔裤上 停 住 目 光, 嘴 巴 歪 歪 地 撇 起, 脸 上 显 出疯狂 的 表 情。…… 哑 巴 显 然 瞧 不 起 我, 他 用 翘 起的小拇指表示 着 对 我 的 轻 蔑 和 憎 恶。” 我 送 给 暖 家的糖,先是 哑 巴 拒 绝, 后 来 在 暖 的 帮 助 下 让 哑 巴对 “我” 有 了 好 感, 糖 立 即 被 暖 的 三 个 小 哑 巴 儿子和哑 巴 丈 夫 一 起 争 抢 不 已。 暖 家 的 残 酷 而 又 乱糟糟的 氛 围 无 法 产 生 任 何 温 暖 而 又 有 诗 意 的 怀 旧,吃饭 时 暖 “站 在 炕 下, 端 饭 倒 水 伺 候 我 们, 让她吃,她说 肚 子 难 受, 不 想 吃。” 吃 完 饭 后 暖 在 太阳正狠 毒 的 时 候 就 借 口 到 乡 镇 给 三 个 哑 巴 儿 子 裁衣服 而 带 着 白 狗 先 走 了, 我 在 害 怕、 无 聊、 恶 心和燥热 中 陪 了 哑 巴 一 阵 子 后 也 离 去。 半 路 上 白 狗把我引 到 高 粱 地 里, 等 待 已 久 的 暖 向 “我 ” 诉 说自己的 绝 望 与 悲 苦 后, 祈 求 “我 ” 与 她 野 合, 以便 “要 个 会 说 话 的 孩 子 ” 来 支 撑 继 续 活 下 去 的 念头。加上 全 文 穿 插 的 当 年 的 满 含 诗 意 的 美 好 回 忆,更加映衬出现今的残酷。
97
的极端性格之间的抵触、摩擦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黑暗”、 “窒息” 和 “憋 闷” 等 字 眼 就 成 为 启 蒙 文 学对这种旧有的社会环境的概括。另一方面它沉 闷。《白狗秋千架》 中 的 故 乡 高 密 东 北 乡 “农 历 七 月末,低洼的高密东北乡燠热难挨。…… 很清楚 暑天里钻进密不透风的高梁地 里 打 叶 子 的滋味, 汗水遍身胸口发闷是不必说了,最苦的还是叶子 上的细毛与 你 汗 淋 淋 的 皮 肤 接 触。 ……” 此 时 高 密东北乡是一个北方的场景,在盛夏的季节显得 燠热单调;高 粱 地 给 人 的 感 觉 也 不 是 热 烈 奔 放, 而是成了让人痛苦的蒸笼;营造的小说的氛围显 得沉闷压 抑、 令 人 沮 丧。 因 此 在 “我 ” 抒 情 般 地 诉说到对故乡的眷恋: “我 很 想 家, 不 但 想 家 乡 的 人,还想家 乡 的 小 河、 石 桥、 田 野、 田 野 里 的 红 高粱、清 闲 的 空 气、 婉 转 的 鸟 啼 ……” 初 恋 情 人 暖则满怀怨 恨 地 回 应 到 “有 什 么 好 想 的, 这 破 地 方。想这破桥?高 粱 地 里 像 他 妈 × 的 蒸 笼 一 样, 快 把 人 蒸 熟 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