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摩擦力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c9092b910ef12d2bf9e724.png)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只有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 3.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 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探究,理
1
-摩擦力教学设计
解在实验探究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们说说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归纳总结】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
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 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3 就是滑
【思考与讨 论】 两相互接触的 物体间,存在 相对运动时,在 接触面上产生 的一种阻碍相 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
(二) 动摩擦力。
探究滑
动摩擦 (二)实验探究、合作研讨
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
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 【课件展示】 摩擦力 的利用 与防止
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涉及到不 少有关摩擦的知识。自行车的哪些部位 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用的呢?哪些是有 害的?请分析一下自行车增大和减小摩 擦力的地方及方法
【学以致用】 分析交流自行 车增大和减小 摩擦力的地方 及方法。
置作业 里,我一天的遭遇,题目自拟。
巩固提高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摩擦力是比较抽象的,也是力学部分较难的知识点之一,不止一次地出现
在将来的学习中,在初高中都具体学习这一步分内容,在中高考题中都以难点 的形式存在。因为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对物体间相对 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和物体 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一致,这与所想所见不同,需要理性分析考虑周 全才可以,这就就给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达 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课堂上会出现很多上课前预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探究摩 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学生还会猜想跟接触面积、物体的速度等因 素有关。作为教师应及时做好指导,让学生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排除干扰 项。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 的具体操作,因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物体速度、接触面积无关的讨论时间较 为少。这些内容不可能在这一节课就能让学生全部探究完成,应该让学生先熟 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摩擦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9a33f8a8e9951e79a8927c9.png)
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
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
探讨,取长补短的协作意识。
重点:知道滑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猜想和探究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各环节的方法
与思路,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法。如果有学生提出重力是影响因素,可做简单比较加 以说明。对于材料性质这一影响因素,不过多强调,通 过事例让学生了解即可,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适当安 排。(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科学的猜想与假设,鼓励自 主探究。)制定计划和实验方案,选择器材。怎样测量 滑动摩擦力怎样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其中某个因素 的关系怎样测摩擦力更准确测量时应注意什么渗透思 想方法--让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渗透和强化 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 需要记录的实验内容什么如何记录便于比较(初中学生 往往对记录方法不太熟悉和重视,需要强调记录对于实 验结论得出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设计 实验记录表格的科学意识。)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 解学生情况,发现学生问题,指导探究。(为评价和反 思做好准备)具体的问题应具体解决,但不能包办代替。 指导小组之间对实验结果评估,交流,讨论,并得出结 论。(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尊重事实的科 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愿望和尊重事实的 科学态度。)3、摩擦知识的应用分析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的方法教师启发:现在我们知道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 素,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 擦力我们为什么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摩擦的应用和危
方法。
本节课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
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基本完整的探究 教学策略选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案例5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案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b9c81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d.png)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案例5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案例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重点有时常常与节的名称类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案例(篇1)一、领会综合理科的要旨理科应该如何进行综合,应充分注意在理科综合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科的修养和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包括理科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定量描述自然科学发展现象和定律,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能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能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出实验结论,能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3.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包括能理解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能读懂一般性科普类文章,并能根据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
4.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包括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设计综合题,促学科间融合理科综合包括文理学科的大综合、理科之间的大综合和各学科中各分学科的小综合。
至于物理学科教学如何体现在理科综合课程中,一方面应当重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还要重视物理学科本身各分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在综合理科的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各种物理问题,以及多学科综合问题所涉及的物理问题,可以促进各学科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适应理科综合的教学,高中课程虽然是分科教学,为了适应高考的综合类题目,教师应当寻找相关科目的那些学科交叉点进行探讨,学生考试时可适当增加一门综合理科考试,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真正做到逐步培养学生由掌握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的作用。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4449b7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d.png)
摩擦力的教学反思2019-10-06摩擦力的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是力学部分较难的知识点之一。
因为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对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阻碍作用,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和物体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往往不一致,所以单从物质表面上往往是不能直接看出是否有摩擦力存在的,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获得感性体验,使其通过探究活动将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深化。
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等过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改进实验环节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虽然有些方法还值得商榷,但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反思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入课题环节,对教材进行了改变,没有用问题引入而是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游戏进行导入。
游戏中与猜想截然相反的结果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迸发出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迅速的进入了学习状态。
2、实验设计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可能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猜想。
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各种猜想列出后,师生共同分析,逐一排除,得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这对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是有好处的。
3、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常用到的思想方法。
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学生在实验结论的表达上往往忽略了前提条件。
因此,在每个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注意哪些因素是要控制不变的,哪些因素是要改变的,在归纳实验结论时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前提条件的设定。
通过实际体验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都有了提高。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 摩擦力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 摩擦力教案与反思牛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34bfae9448d7c1c709a145c8.png)
第5节科学探究:摩擦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翰皓学校陈阵语第一课时摩擦力【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方向.【过程与方法】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结论的能力.【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难点】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知识点滑动摩擦力【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7,完成以下问题: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合作探究】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什么?答: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接触面粗糙,两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答: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不一定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如人拉车向前运动,则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后,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人向前走路,脚需要向后蹬,产生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前的,与人的运动方向相同.3.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什么地方?答:滑动摩擦力发生在接触面上,所以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但我们常把作用点画在重心上.4.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在甲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 与乙一起匀速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甲和乙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方向如何?答:由于甲相对于水平面向右运动,所以甲与水平面间有了摩擦力,水平面对甲的摩擦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左,阻碍甲向右运动;而乙和甲一起相对于水平面向右匀速运动,所以甲、乙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所以乙不受甲对它的摩擦力.【教师点拨】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阻碍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跟进训练】1.公共汽车沿水平公路做匀速直线运动,站在汽车上的人在水平方向( D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C.受到向前的动力D.不受力的作用2.如图所示,一物体以某一速度冲上表面粗糙的固斜面,请画出物体在上滑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解:滑动摩擦力(1)定义(2)产生的条件(3)方向(4)作用点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素材积累】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通用16篇)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8ce52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1.png)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通用16篇)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篇1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摩擦力这一节,摩擦力是我们初中阶段也是这一章要学习的弹力、重力、摩擦力中的一种,下面我对这节课进行一些反思。
一、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我们东、南两校几位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摩擦力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二、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定位于要把这节课的内容拉近学生的生活。
本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参加一个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并不像学生夹菜那样得心应手,引出摩擦,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
在认识摩擦的现象产生的条件时,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在课堂上学生说出了搓澡巾与身体的摩擦,黑板擦与黑板的摩擦等摩擦现象。
教师还通过三个对比试验:1、把两手合在一起;2、两手离开移动;3、两手合在一起搓动,来逐渐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时候必须有两个物体,并且这两个物体要接触到一起,在接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运动。
学生是在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摩擦现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将手放在桌面上拖动,手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
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突破重难点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参与其中。
如果按照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来做,同学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很不稳定,并且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设计了一个让弹簧测力计静止,抽拉下面木板或棉布的实验,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来研究摩擦力跟压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3cdc9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e.png)
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通用5篇〕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通用5篇〕初中物理磨擦力教学反思1课本上首先用一幅卡通画让学生“考虑与讨论”,然后按照箱子状态改变的顺序引入静摩擦力,且用实验和摩擦力与拉力的关系图线帮助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最后用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一节内容强调物理实验在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中的作用,突出“经历”和“体验”。
考虑到学生在初中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仍然从学生熟悉的滑动摩擦力入手,首先从滑动摩擦力的现象引入,由学生观察并总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
进而给出静摩擦力的情境,继续由学生观察总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其方向的判断方法。
在对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开场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在这里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以便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处理数据的才能。
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后,让学生观察由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变化的过程,利用数据采集系统清楚的展示难以准确观察的实验现象,使得学生对最大静摩擦力有清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展了合理的编排、剪裁,教学设计合理。
教学中师生活动积极,课堂上教者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给学生提供了动脑想的时间,动手做的空间,让学生质疑、动手、讨论、积极参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手段先进,教者设计了一些新颖有助于新概念理解的小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延长了教学的“时间”、放大了教学的“空间”,特别是教学中应用了数据采集器,使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过程直观的显现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缺乏之处是在实验时还可以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使学生的实验更加有成效;在问题的设计上的更加有梯度,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散,最后可以再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消化,理解。
初中物理_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065b286360cba1aa811da6d.png)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地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 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4. 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和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重点】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运用"变量控制"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棉布、木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问题:骑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行驶,停止蹬车,无论路面多么光滑,自行车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下来; 在地面上滚动的足球也是这样.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力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师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情况探究知识点一:摩擦力体验摩擦力在分析摩擦力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摩擦力。
1.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2. 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提出问题,引导讨论。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作用在哪?作用方向如何?(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感受,纠正学生的错误。
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具备什么条件才会产生摩擦力呢?教师演示实验用两个刷皮鞋的毛刷毛对毛和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学生看到刷毛的毛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弯曲,引导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方向还有产生的条件.2.摩擦力产生条件: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c.接触面不光滑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3b795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c.png)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ab4469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c.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一、引言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对《摩擦力》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现象,如行走、跑步、刹车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2. 新课讲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两个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不光滑。
讲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f=μN 来计算,其中 f 表示摩擦力,μ 表示摩擦系数,N 表示正压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讲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行走、跑步、刹车、写字、拿东西等。
摩擦力在工程技术中也有很多应用,如机械传动、制动系统、摩擦焊接等。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包括: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等。
实验步骤如下:将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
在木块上放上一个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
在木块上放上两个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e84a84c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8.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引言摩擦力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等方式来介绍和说明摩擦力的概念和特性。
然而,我在进行摩擦力教学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并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问题一:理论讲解过于抽象在课堂上,我通常会先通过介绍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来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然而,我发现学生对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缺乏直观的认识,很难理解分子为什么会产生摩擦力。
这导致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理解其本质。
解决方案一:加强直观示例的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我计划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直观的示例。
例如,通过使用一个大型磁铁和一些小铁片,让学生模拟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并观察铁片之间的摩擦力。
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直观的认知。
问题二:实验演示的效果不佳在进行实验演示时,我发现学生对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结果的理解有限。
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观看,缺少主动思考和探索。
这种情况导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实验中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解决方案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分析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理解度,我打算在实验之前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观察和测量摩擦力。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我还会鼓励学生主动观察和记录数据,并引导他们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摩擦力的实际效果,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问题三:应用能力的欠缺在课后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对摩擦力的应用能力较弱。
虽然他们可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性,但在实际问题中却很难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解决方案三:增加实际问题的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计划在课后作业中增加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
这些问题将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应用场景,如摩擦力对运动车辆的影响、摩擦力在日常摩擦力中的应用等。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3302c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5.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摩擦力》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摩擦力》教学反思1这接课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同学们在生活中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切身体会,所以,根据教材安排,在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后就直接进入实验探究过程。
通过实验时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以日常生活中事例为基础加以分析得出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体会,我感觉该实验的可见度、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不够理想,实验原理比较容易理解,但实验的操作性难度比较大。
实验原理:根据二力平衡知识,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很难做到:用手拉着弹簧测力计使木块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木块在做变速运动,这样,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不是平衡力。
同学们通过观察也发现: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稳定,读取数据不方便,同时,对实验的准确性也产生了怀疑。
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我经过思考和实验操作,个人认为进行以下改进实验效果更理想。
将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系在木块上,在木块的下面放置一块长木板。
实验过程中,拉动木块下的长木板,使木块与长木板之间发现相对运动,木板受拉力和滑动摩擦力作用,长木板的运动状态,并不能影响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这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稳定了,读取实验数据也就方便了。
经过对该实验设计理论的'改进,实验效果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也大大加强,由于木块自身质量有限。
引起压力太小,致使滑动摩擦力太小,所以,实验的可见度还是不很理想为了使实验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我采用弹性系数比较小弹簧测力计来完成本实验。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77db38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4.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等方式,认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1. 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实验,如“筷子提米”“拔河比赛”“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这些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理的实用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力,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思考讨论等方式,自己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不足之处1. 实验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进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实验,虽然这些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实验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进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合理安排实验时间,提高实验效率。
2. 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全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全面。
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实验探究时,我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也没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
3. 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
在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时,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
《摩擦力》教学反思2篇
![《摩擦力》教学反思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89f6cf1eb91a37f0115c6a.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2篇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friction《摩擦力》教学反思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本教案根据物理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摩擦力》教学反思2、篇章2:《摩擦力》课堂实录与反思教学设计篇章1:《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教材的特点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
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319694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2.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和许多科学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需要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物体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情况,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提问学生:“什么是摩擦力?它是如何产生的?”2. 讲授新课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讲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摩擦力是由于物体表面的不平整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产生的。
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3.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作出假设: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关系。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学生分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鞋底的花纹、铅笔的橡皮擦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摩擦力》](https://img.taocdn.com/s3/m/06b9412c52d380eb63946d14.png)
1 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2 如何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活动详情教学活动1:活动目标知道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作用点、方向解决问题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滑动摩擦力。
技术资源课件动画常规资源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木板、牙刷活动概述问题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探究性学习活动1:(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
感受桌面对手的力。
并画出此力的力的示意图。
(2)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感受桌面对手的力。
并画出此力的力的示意图。
图1探究性学习活动2:将牙刷的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水平向左推动或水平向右图2拉动牙刷,使牙刷匀速运动,观察牙刷运动时,刷毛的弯曲方向。
并画出使刷毛弯曲的力的示意图。
学生思考,并讨论下,逐渐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作用点、方向几个方面讨论,并得出结论。
教与学的策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教育学生,分析事物首先要从观察开始。
反馈评价观察准确,能对比分析,用物理术语描述清楚。
实际操作示范,学生观察,亲自实验,能画出规范的力的示意图。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教学活动2:活动目标知道摩擦力大小?用什么工具去测量?解决问题锻炼实验能力。
了解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技术资源课件动画常规资源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木板、活动概述问题2:提出问题:如果知道摩擦力大小?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探究性学习活动3:(1)用二力平衡知识画出受力示意图分析实例如图4甲所示,小明沿水平方向用75N的力F推动箱子向右匀速运动。
分析:1.箱子处于_____________状态;(判断箱子的运动状态)2.箱子在水平方向受到什么力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图4乙中代表箱子的O点上作出箱子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2e4a3c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9.png)
摩擦力教学反思摩擦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接触而产生的一种力。
在教学中,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摩擦力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首先,摩擦力教学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摩擦力的作用,如车辆行驶时的刹车、滑雪时的制动等。
通过这些实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摩擦力教学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自体验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变化。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摩擦力的特性和变化规律,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此外,摩擦力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验中,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摩擦力实验,并要求他们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效果。
另外,摩擦力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摩擦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摩擦力教学需要注重巩固和评估。
在教学结束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或作业,检验他们对摩擦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评估,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针对性地进行巩固和复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总结起来,摩擦力教学反思的核心是通过生动的实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巩固和评估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可以使摩擦力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效高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摩擦力》教学反思
黑石乡中学校
殷方全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这一节主要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演示实验为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讨论交流、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积
1、本节课成功之处
成功地展示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性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的时空。
并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置于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2)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有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其次,对实验数据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处理。
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集中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2、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1)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讨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物体速度无关的讨论时间较为少。
(2)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
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