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与“科学课改

合集下载

多元化的“亲历”充实科学课堂小学

多元化的“亲历”充实科学课堂小学

多元化的“亲历”充实科学课堂《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通过亲自参与这些活动,即“亲历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从而进一步保持科学兴趣,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实现《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在前几天举行的科学教研活动中,曾听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阳光下的物体。

在此课的探究活动中经历了二个环节,大致按以下环节开展探究:一、同物体对光的反射有没有差异?进行这一环节探究时,⑴张老师先让学生分组选取身边四种不同的物体,预测哪种物体反射能力强,并想出办法验证自己的预测,然后抽小组汇报、演示他们的方法以及探讨可能出现的困难。

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上自己挑选的四种物体和自己确定的方法去有阳光的地方分组验证预测。

⑶小组汇报验证结果,并依据结果评价自己的猜测能力。

二、同的物体对热的吸收有没有差异?第二环节的探究安排:⑴张老师先出示黑、白两纸盒,让学生猜测哪种吸热强。

⑵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抽小组汇报、演示他们采用的方法,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讨论,大家共同解决。

主要探讨了:温度计如何固定?再分组准备好各自的实验装置。

⑶学生分组测量温度变化。

(结论汇报一课时内未完成)在此课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张老师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学生“亲历”——猜想、探讨、实验实践活动中开展的。

比如:对四中不同物体反光能力强弱的预测,对黑色和白色纸筒吸热能力强弱的猜测,这都使学生亲历了对结论的事先预测过程;分组想出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这就让学生亲历了实验设计过程;带上四种选中的物体去阳光下验证,在阳光下用温度计测验黑色、白色纸筒吸热快慢,这就使学生亲历了亲身实验实践的过程。

学生在多种亲历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课改六年回头看总结反思8篇

课改六年回头看总结反思8篇

课改六年回头看总结反思8篇篇1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课程改革热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积极参与其中,为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望过去六年,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与成果令人瞩目,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教育未来的深思。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课改的背景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和高度重视,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这些目标的设定,旨在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二、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成果1.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优化。

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2. 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

我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评价的改革。

我们摒弃了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我们还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在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同时,我们的教师团队也在不断成长,多次获得各级表彰和奖励。

三、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1. 成功经验值得总结。

我们在课改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实践与创新、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

这些经验为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尽管我们在课改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部分教师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面对新的评价方式感到不适应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

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

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

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分析

河北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整体分析作者:夏运库一、三年级教材的编写意图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科学课的起始年级,三年级科学教材是全套教材的基础。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科学课,接触科学探究,用科学的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缤纷多彩的自然现象,认识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因此,三年级科学课具有基础性和导航性的作用。

教材的编写意图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体验科学课的探究学习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实验方法和工具、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感觉器官和简单工具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性质和用途,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像、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年级教材的重点。

在这里有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就是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已经历了两年自然课的学习,对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以及认识事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三年级教材的整体结构1.主线。

三年级教材(上册和下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统整《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规定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三个方面相关的科学教学内容。

形成三年级教材(上册)5个单元,1个开门课,17个课题;三年级教材(下册)6个单元,19个课题的结构框架。

2.单元结构。

三年级教材(上册)各单元排列的逻辑体系是: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认识自己开始,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按照由近到远、从易到难的原则,组织安排单元内容。

教材先让学生认识自己开始,接着认识自己比较喜欢的动植物,再寻找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进而认识学生最常见而又最易被忽视的土壤、水和空气,最后落脚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即食品与健康,与本学期刚刚开始的《认识自己》一课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科学教学内容体系。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计划范例(3篇)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计划范例(3篇)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计划范例一、指导原则与教育宗旨遵循《主探究》的指导思想,我们坚定不移地秉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和“育人第一”的教育使命。

同时,我们将深入理解科学教育的精神,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创新,积极开展科学教学活动。

我们倡导让学生亲身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深化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掌握探究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以期在科学教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1、通过参与真实的科学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观察过程,理解科学观察需要的细致和方法,增强自信心。

2、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活动,鼓励他们关注和亲近周围环境。

3、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基本的观察活动,让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解决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观察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技巧,让他们能够有顺序、有目的地仔细观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5、学生能以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展示观察结果,并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观察结果。

6、通过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相关问题。

7、在观察和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事实意识、观察力、尊重他人意见的素养,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同时保持他们对周围事物奥秘的探索热情。

三、教学策略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和抽象概括。

2、遵循新课程理念,灵活运用教材,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运用多元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制定行动计划,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4、充分利用教具、挂图、音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

5、建立科学学习小组,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助学习。

6、维持课堂秩序,确保准时上下课,不占用学生时间。

7、课堂中实施即时评价,通过提问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8、实验活动实行评分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验技能。

与科学课同行 (2)

与科学课同行 (2)

与科学课同行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

我于2001年参与了“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课题实验工作,率先在我市使用科教版的《科学》教材,在我对“新课改”还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市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和帮助。

两年来,通过一次次的教研活动、学习培训,使我意识到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正是这样的机遇,使我有机会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改”下成长。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科学课的学习活动中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像这样统一规格的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只有了解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在《科学》实验班上,我首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科学成长记录袋》,收集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科学日记、科学作品、实验记录、科技小制作等,由此来把握不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

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我一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分组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状况。

在分组时,我考虑到每个学生自身的性格、态度、学业情况、家境等多方面因素,尽可能地使每个小组趋于平衡。

如:根据学生性格不同,将性格外向、热情、开朗的学生与性格内向、胆小、不善言语的学生相结合;根据家庭住址的远近,将家离得较近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以便使他们有更多地机会开展课外小组探究性活动;根据学业的情况,将优、中、差学生相结合,并设立小帮手,让优生与后进生结对子,做朋友;根据性别的不同,将男女生相搭配;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将家境富裕的学生与家境贫困的学生相结合……通过一段时期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的风气日益增长,曾经学业较差的学生也对科学学习充满了兴趣和信心。

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通用8篇)

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通用8篇)

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通用8篇)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 是将科学学问、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 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展参考和借鉴。

小学科学教育心得体会(一)随着新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公布, 全国小学科学教学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开展, 小学科学教学逐步成为根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在很少的课时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如何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尤为值得探究和探讨。

这学期我担当小学五年级的科学教学工作,依据半年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状况和本人的教学经历, 我在这方面收获很大, 谈一谈我的教学心得: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剧烈的新奇心和踊跃的探究欲, 学习科学应当是他们主动参加和能动的过程。

科学课程必需建立在满意学生开展须要和已有经历的根底之上, 供应他们能干脆参加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老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近的伙伴, 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赐予充分的理解和敬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踊跃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驾驭探究的根本方法, 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得学问, 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造就学生科学思维实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验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在造就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实力根底上, 向学生供应充分的科学探究时机。

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将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

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 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 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实力, 获得科学学问, 形成敬重事实、擅长质疑的科学看法。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

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

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

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有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种影响不但表现为高新利.技持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合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理解这个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

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注重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

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

所以,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升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水平。

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所以,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展开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实行表达与交流。

谈如何上好科学课

谈如何上好科学课

谈如何上好科学课进入新课改多年来,绝大部分科学教师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科学课要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地位。

一节好课,我们会从学生每个学习环节中、教师进行着的导和教中发现新课程的精神和理念,而且,不同学习环节的指导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教师正是通过这些介入和指导,为学生的智慧活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现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当做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我们称之为“预设性强”。

而教师这时的介入与指导对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和帮助的。

新课改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比如: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教师必须随着情景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以“教案”为代表的教学设计文本已经有了他的开放性,不是最后的贯彻计划,而是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上课时学生的反应;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所反映出的行为、思维。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的介入才会显得那么的重要,那么的精彩。

二假设环节应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假设是科学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往往会就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提出许多假设。

在这个时候,教师是不宜于对这些假设进行评判的,因为如果是表扬学生的某个想法,就可能引起其他学生因仿效而限制了思维的广度。

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8篇

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8篇

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计划、汇报材料、心得体会、发言稿、合同大全、申请书、演讲稿、作文大全、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reflection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summari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 draf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8篇我们在体会中发表意见时,可以引用一些读过的文章,通过不断地实践,我们深化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2024年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优秀的小学科学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优秀的小学科学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优秀的小学科学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答:我认为一堂优秀的小学科学课,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因素:1.一节好课,首先必须是真实的。

现在,有些公开课,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热烈,但是却是在演戏。

我认为,这样的课,不管你的设计有多新颖,理念有多新颖,这都不能说是一节好课。

就个人参加吴江市上课比赛而言,是这样理解的,课前15分钟与学生接触,并不是要你告诉他们上什么,怎么去上。

而是和他们一起沟通,一起互相认识对方,一起熟悉教师的上课方式!可能这是我的性格决定的。

2. 一堂好课,应该努力抓三维目标落实。

三位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制定应明确、具体,并满足教材和学生双方面的需求。

同时教学目标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

力争体现民主化、主体化、生活化。

①民主化:课堂的民主氛围。

创新人才就是靠民主的氛围孕育的,学生是否投入,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励上进的动作,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②主体化:着力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小组讨论)。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

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③生活化:要尽可能地生活化,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3.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更好的为生活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如果我们能及时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引发强烈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的欲望。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如何上好一节科学课

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科学,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新增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的课程。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实际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习科学知识是课程的核心,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科学课呢?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究,不防来谈一谈。

一、以新课程理念为准绳。

教师的教育观念关键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依据新课程标准精神,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而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关心生活,热爱科学,并善于把科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一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教师根据讲解的内容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

情境的创设以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自然科学问题。

三、启发诱导,教给学生探究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卷入’科学的发现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就是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之下,尽量放手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

如《不同用途的纸》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一些用纸制作的物品后,就让学生讨论:“你怎么知道它们都是纸呢?有什么办法?”于是出现了“撕、刮、水泡”等方法。

下面的活动才能按其方法一一去探究,在“区别纸与塑料”这一活动时,拿出两块表面上看极像的塑料和纸,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块材料各是什么?”然后商议“你有什么办法识别哪块是塑料,哪块是纸?”有的说用火烧,有的说撕撕看,有的说用水浸泡......真是百花齐放。

课改下自然科学教学的点滴思考

课改下自然科学教学的点滴思考

当好科学探究的引领者──课改下自然科学教学的点滴思考近年来,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正式将培养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

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等四个基本要素。

如果我们把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合称为科学观,把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合称为科学智能,把科学行为与习惯和称为科学行为的话,那么,科学素养就是以科学观为核心,以科学智能为基础,以科学行为为外显标志的有机统一体。

科学观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它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和灵魂。

科学素养的发展是始于科学观为动力、与科学智能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的,而良好的科学行为与习惯的形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与《小学自然大纲》比较,《标准》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就是更加突出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探究成为科学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都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实现。

无论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是自然课还是科学课教学,都应当好学生科学探究的引领者。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及目标定位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倡导者施瓦布认为:探究性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仔细解读施瓦布的这一界定不难看出,探究性学习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探究性学习要求儿童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探究中学习研究自然的方法和技能;二是探究性学习要求儿童形成研究自然科学的基础,那就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三是探究性学习希望儿童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掌握一定的探究能力,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乐于继续对未知世界进行科学探究。

2022科学课程标准

2022科学课程标准

2022科学课程标准1.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2.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

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阐释:这就是学生自学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就是助推学生来到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自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挑选植物做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备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自学提供更多关键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

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阐释:本单元学生将已经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更多了研究周围常用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

在对材料进行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展开观测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特别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特别注意。

自学运用直观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相同,自学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升对材料特性的叙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

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做为初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唤起学生自学科学课程的兴趣,协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自学特点,鼓励他们尝试性地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自学一些准确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

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

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

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

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小学科学教育计划

小学科学教育计划

小学科学教育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调查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5、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为了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针对我们学校学生在今年毕业考试中科学学科存在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子课题“导、学、练"的教学模式,突破教材难点,解决重点,结合现在五六年级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1、课堂常规有序:课本、笔记本准备好摆放在书桌上,铃停准时上(下)课,互不侵占时间。

2、课堂中随时提问评价给分:加分内容(发言、倾听、猜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合理的建议、创新的设计等),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让学生即时掌握自己的平时情况。

3、实验实行评分考核:为了使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实行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轮流制,实验记录考核制、4、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或几个生活问题,真正实现科学的生活化。

5、实行课课内容当堂理解掌握,下节课提问打分制度,单元一练一测验的模式,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作业也实施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历”与“科学课改”摘要: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科学教师与学生在同一起跑线,教师必须是先行者,要先于学生亲历科学教学的各方面内容,以学养教,以教促学,师生共同发展。

课程改革十年来,我感受到最明显的变化与最大的收益就是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观点。

教学观点的转变,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科学教师”也随着科学学科的设立而产生。

科学教师大多是自然教师转行而来,而《科学》与《自然》的教材设计是完全两样的,教学方法、教学观点更不相同。

教师如何进入科学改革的前沿,成为合格的科学教师呢?一、亲历学习、解读科学课程标准的过程,做到目标要求了然于胸。

科学教师第一次拿到《科学》教材翻一翻,一定会感到困惑,那么多的活动,那么多的问题,既没有活动的具体方案,也找不到标准答案,怎么教呢?以前的《自然》知识点都在教材中,问题的答案也很明确,教师教起来相对轻松一些。

而《科学》教材知识点却很少,学生学什么呢?教师该如何解惑?科学教师要明确:小学科学课程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

与过去的“自然”学科相比,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双基”发展到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内涵不但是“双基”,还包括科学方法、科研水平,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实验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自然课中的实验重在验证,目的是得出实验结果,科学课中的实验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这个总目标又将以每一课中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分目标来实现。

二、亲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到课堂应用驾轻就熟。

俗话说“观点先于行动,观点指导行动。

”科学教师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师授生受”的传统教学观点,首先要树立让学生亲历生活感受、发现问题、实践体验、探究问题、构建理解、迁移应用的教学观点。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在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动者。

科学教学是由一个个探究活动组成的,小组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方式。

“主动、探究、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特征。

教学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或人数更多一些),组里分工明确,有组长、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

组长负责全组的纪律,作好汇报工作;材料员负责材料的领取、保管和收回工作;操作员是整个实验的操作人员(一般只能一人实行的实验,先由操作员动手操作,再小组成员轮流实行,避免人多手杂造成实验器具的损坏。

);记录员对整个实验作出详细的记录,并记下每个组员的看法,组长根据记录员的记录统一全组的意见实行汇报、交流。

小组成员间要团结、合作,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聪明才智,实验过程做到有序、高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该从第一节科学课开始,让学生到实验室上课,从坐的方式的改变,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四上科学教材第一课我上的是《我们又长大了》,而后上《旗杆和影长》。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我根据对全册教材的理解,认为教材围绕“科学观察活动”展开的,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描述、交流等水平。

课一开始,教师先安排四人小组的就坐形式,讲明各组成员的分工情况,让学生各人明确自己的职责,学会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模式。

(这个形式学生颇感新奇,但纪律不好控制。

教师要强调听的重要性,把小组竞争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

第一节课仅是个开端,各种要求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中都要给予强化,使之养成习惯。

)安排好位置后,布置学生观察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时间五分钟。

然后汇报,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发言,相同的话不说。

(重在培养学生仔细听的习惯。

)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使用等待、期待、引导等方法让他们开口说话。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教师即时引导学生说出是用怎样测量到的,描述了身高,体重,臂长,坐高,头围的变化情况。

“你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真了不起!”连这么细小的地方你都能感觉到。

”或翘起大拇指鼓励,或握手表示祝贺。

在老师的真诚的鼓励下,原本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全班学生都发过言,对于活跃的学生,教师也会一一指出谁发过几次言,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教师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使用各种体态语言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动者。

)一节课下来,对于“观察”学生有了更深的了解,观察不但是眼看,还包括耳听、手摸。

教师总结后问:“这节课,你给自己打打分,你觉得比别人差吗?”(有生摇摇头)学生脸上的笑容就是很好的答案,“对,你们的表现都很棒!这学期我们就来学习‘观察’,比一比谁观察得最仔细。

谁的眼睛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书本目录,了解一学期所要学的内容。

最后布置作业:选择校园里的一座建筑物,能够先预习课文。

下一节课来交流观察结果,如果记不住,把观察结果记在本子上。

事实证明,第一节课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后进生因为得到尊重,对科学这门学科情有独钟。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已习惯于这种学习方式,各人的任务完成得较出色。

让习惯于危襟而坐听课的学生变得活泼起来,变得会探究、会思考,这完全能做到的。

但这有待于科学教师教学观点的更新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以点带面激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动者。

三、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做到指导、引导游刃有余。

皮亚杰说过,“亲自投入是智力发展的关键,而对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这包括直接操纵物质,这种操纵在科学课上是非常容易做到的。

”“这种操纵”就是指科学课中安排的一个个探究活动。

每个人天生就有探究水平,但那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科学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这种自发行为向科学方向发展。

使他们通过活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准确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那究竟什么是科学探究呢?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实行探索、质疑、和研究。

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包括:(1)提出问题;(2)猜想与猜测;(3)制定计划;(4)观察、实验、制作:(5)搜集整理信息;(6)思考与结论;(7)表达与交流。

小学3-6年级科学教材,让学生探究关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科学知识。

科学教师不但要掌握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的科学知识,还要学会探究,先于学生探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不然,你就没有把握上好这节课,对学生的提问可能答不上来或答错,课堂的调控也可能出问题。

科学教师不但要熟知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自己会探究,还要在教学中使用自如,指导、引导学生去探究。

如教学科学六上《水结冰》当学生观察了水和冰的基本特征后,师: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生:我想知道冰是什么变成的?(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师:对呀,冰是什么变成的呢?在什么情况下变成的?我们来猜测一下。

生:是水变成的。

生:水受冷变成的生:水受冷0℃变成的。

(学生使用旧知实行猜测。

)同学们说的都很对,下面请再来观察一幅图片,想一想:在寒冷冬季的早晨,我们时常在屋顶上,树叶上,草从上能够看到什么自然现象?生:霜师:推想一下,霜可能是什么变成的?在什么情况下变成的?冷到0℃变成的还是0℃以下变成的?生:是水变成的。

生:是冰变成的。

生:冰受冷0℃变成的。

同学们议论纷纷。

师:科学家做实验之前,都会像你们刚才一样实行猜测,那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谁猜得对呢?生:用实验来验证。

师:好,请材料员来领材料。

拿到材料后,写出实验计划再实行实验。

操作员操作时,小组成员仔细观察,记录员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

学生实验。

师:通过实验你们组得出什么结论?各组组长上台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生:冰加盐后,冰加速融化,温度迅速下降突然冒出白烟。

师:这个小组同学观察非常仔细,杯的外壁出现什么现象了没有?生:出现了一层白色的小冰晶就是霜,温度是0℃以下。

师:那么杯子外壁上的霜是怎样形成的呢?生: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0℃以下形成了霜。

师板书后说:你们真是小小科学家。

谁能说一说自然界的霜是怎样形成的?(适当地培养继续观察和探究的欲望。

)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是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而是要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的。

科学教师只有熟知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准确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四、亲历科学知识的储备,做到课堂教学应付自如。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必须有一河水。

”科学教师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就知道,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与水平水平。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如三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观察后实行描述,能够用语言描述、用打比方的方法描述、用文字描述(语文学科方面的要求),能够用图画方式描述(美术方面要求),能够用统计方法描述、比较方法描述(数学方面的要求)等。

在观察过程中,涉及到手工制作、模型制作(劳技学科方面的要求),野外观察时组织队伍,整队,队伍的控制及学生人身安全的保障(体育方面的要求),活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是思想品德学科的要求,而更多的是科学学科方面的要求。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亲自经历新旧教材的变革,教学观点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会搜集资料、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积累了科学知识。

如果科学教师在每一册的教学中都这样踏踏实实的学习、探究,“成为合格的科学教师”就不会成于一句空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培养中国新一代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任落在了任教的科学教师身上,这是一项艰巨的、光荣的使命。

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积极投身于科学课改当中,从点滴做起,勤奋好学,亲自实践,逐步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