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言之教』
老子的教育方法
老子的教育方法1、知行合一老子认为,要想把道学好,必须认真实行。
德篇第三章说:“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爲道。
”孔子讲“力行近乎仁”(《中庸》引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孔、老的思想虽有不同,但在重视道德实践上却有共同之处。
德篇第三十五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知我者希,則我貴矣。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德篇第十七章:“修之身,其德乃真;…”德篇第十三章说:“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2、行不言之教德篇第六章:“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这里的“不言”,不是什么话都不讲,而是反对发号施令与空洞说教。
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教师要让他的学生在自由活泼的生活中发展,不应当制定繁琐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
要用教师的高尚品德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爱的生活环境中自然得到陶冶。
道篇第四十六章:“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德篇第二十章说:“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老子告诉世人,善于领导国家的执政者,不用强迫命令,按照自然天道,让人民自由生活。
人民在这种慈爱的政治生活中,根本感不到任何压力。
老子以这种人格感化来要求他理想的政治领导,是非常高明的。
3、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老子认为,事物的难和易是互相转化的。
难可以成为易,易可以成为难。
只要把握时机,就可以变难为易。
德篇第二十六章:“圖難於其易也,爲大於其細也。
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就是说,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作起;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
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
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不言之教】的解释、拼音基本信息(拼音、读音等)我要纠错词语不言之教拼音bù yán zhī jiào怎么读【不言之教】成语典故解释解释如下:↓词典附录•修订本参考资料:上位者以德化民,不待言词训诫,而天下平治。
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来源:成语词典【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解释如下:↓•上位者以德化民,不待言词训诫,而天下平治。
《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来源:辞典修订版【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解释如下:↓•不言之教是指善守自然之道的圣人,无心施为,不以言教法合治理百姓,使百姓自然化成。
「不言之教」是老子政治思想的要旨之一,常与「无为」一辞并举,如〔道德经〕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四十三章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都在说明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为政者,能崇法自然无私无欲的精神,无为而治,使得天下百姓皆蒙其利(参见「无为」)。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学说的理想,旨在矫治执政者有为多欲的弱点。
老子深用权力私欲常使执政者嗜杀好战,横徵暴敛,陷百姓于水火之中,无以为生。
老子于是推崇理想的为政者,善守自然之道,不以政令傜役苛扰百姓,以无为取代有为,以不言取代多言(这里「言」泛指言说文字,也指法令),因此可以说「不言之教」正是「无为而治」的一部分。
•同时「不言之教」也是修道者应有的美行。
根据老子学说,「静笃」、「希言」都是修道者的基本品德。
自然无心施化,温柔静笃,所以能长久,修道的人效法自然精神,也当如此。
所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二十六章),德行敦厚沈静的人自然寡言,反之性情躁急的人往往多言。
然而「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多言有为好像自然界的急风骤雨,不会长久。
其次老子认为文辞言说出于人的智伪私心,与自然之道不合,所谓「多言数穷,不用守中」(第五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五十六章),因此老子勉励人「希言」、「贵言」,乃至于「不言」。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意思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意思
摘要:
1.引言:介绍“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
2.无为之事:解释无为的含义及其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
3.不言之教:阐述不言之教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中的体现
4.实例分析:以历史人物为例,说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实践意义
5.结论:总结全文,强调“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引言】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道德经》,是道家哲学家老子关于圣人处世之道的一种阐述。
这句话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无为之事和不言之教。
在这里,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无为之事】
在道家思想中,无为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的一种行为方式。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过分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这种理念旨在强调人们应顺应自然,从自然中汲取智慧,遵循道的法则来生活。
【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顾名思义,是指通过身教而非言传的方式对他人产生影响。
这种方式强调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和教育他人,而非空谈理论。
在教育领域,不言之教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例分析】
古代圣人如孔子、老子等,都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典范。
以孔子为例,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身体力行这一原则,从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孔子的教诲和行为,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
总之,“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智慧的人,应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法则,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感染他人。
行不言之教,抒童心真情——童话作文《小蚂蚁历险记》教学设计与评析
行不言之教,抒童心真情——童话作文《小蚂蚁历险记》教学设计与评析一、教学目标本文教学目标旨在: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想象力,使其了解童话作品的表现手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对童话《小蚂蚁历险记》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创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3.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并理解故事中表达的道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对《小蚂蚁历险记》这篇童话作品展开讲解(2)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剖析和阐释,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3)讲解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的主要情节。
(4)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培养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作者创造的世界的认识。
(5)进行作文创作,并对作文进行评估。
2. 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让学生先读一遍文章,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和蚂蚁主人公的形象。
(2)讲授环节:•分析故事中蚂蚁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成长历程;•整体分析文章的结构、环节以及情节演绎等;•解读文章中的寓意和哲理,例如“民主”、“团结协作”等;•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3)练习环节:鼓励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及描写的场景进行绘画或创意手工等方式进行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懂得作者的用词和文化内涵。
(4)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点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
3.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童话作品的表现手段和意义;•通过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创作能力等;•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并理解故事中表达的道理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教学评析《小蚂蚁历险记》的故事背景简单,情节生动,内容贴近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种有教育意义的童话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清晰的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素养。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理解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理解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儒效》篇,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理念,意思是:处理事情时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说出自己的做法,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示范,以达到教育、影响他人的目的。
其中,“无为”是指无为而治,即不通过强制、命令等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是采用不干预或者渐进式的方法,以达到调和社会矛盾的目的。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减少冲突和矛盾,而且也能够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
“行不言之教”则是说,处理问题时不需要说太多话,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示范,使别人从自己的行为中受到启发,进而跟随自己的方式去做。
这种方法可以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并理解自己的观点,而且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执和摩擦。
行不言之教
行不言之教
行不言之教的意思是指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是老子哲学理论里,重要主张之一,认为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是这些“名”相反而相成。
赏析: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了。
恶,指丑。
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辩证观念,正因为有“美”的观念产生,就说明同时有“丑”的观念产生,否则就无所谓美了,这是事物存在的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的关系。
行不言之教,即实行“不言”的教导,即要求统治者不要硬去发布许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教令,强制实现自己的主观意志。
《道德经》第二章处无为事,行不言教
《道德经》第二章处无为事,行不言教第2章处无为事,行不言教【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①,斯恶②已③;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④相和(hè),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⑤圣人处无为⑥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始⑦,生而不有,为而不恃⑧,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⑨。
【考注】①美之为美:美为什么美,即美的标准。
②恶:丑陋。
③已:古同“以”,因由,缘故。
《康熙字典》:与以通。
如《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④音声:声和音看上去密不可分,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声产生于发音器官的启动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的时候听到它;音产生于发音器官的闭合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感觉到它。
⑤是以:表连接。
⑥无为: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自然状态,不妄为,不刻意为,不强力施为,顺应自然适时而为。
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
”意思是说,事物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不要人为地去干预。
⑦始(shǐ):首倡,首先倡导,最先发起。
⑧恃:依赖、依仗。
⑨去:离去,消逝。
【考译】天下都知道美的标准,那也是知丑的根据;都知道善的标准,那也是知恶的依据。
这正如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是相对应而存在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相随排列才有顺序。
这是永恒的(自然法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自然法则来对待世事、警戒自己,他不是用空洞的语言来教训别人。
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兴作而没有倡始,滋养、抚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成于万物而不依赖,有功于万物而不居功。
唯有象天地那样不居功自傲,才可以成为永恒。
【导读】本章核心思想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围绕这一核心,老子首先阐述了自己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可视作“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哲学依据或理论依据;其后老子讲了“天道”的做法,即四“不”,这这可视作“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直接的根本的原因。
道家哲学为人处世之经典名句
道家哲学为人处世之经典名句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2.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生而身先,外其生而生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5.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知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7.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8.至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位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0.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的,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又不信焉。
1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3.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5.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
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2015《老子》五章1
老子和道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 哲学家。 2、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 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 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 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 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 就是《道德经》。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
•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 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 哲学而已。 • 本章旨在说明: •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 •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 3 、道是精深玄妙.
理解: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 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 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 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 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 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 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 哲学思想的基石。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 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 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行不言之教”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为了实现教育 目标、传递教育内 容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 方法。在 这 里 ,思想方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活动 (如认识对象 、认 识 环境等 )的方法 ,工作方法就是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 促进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 发展 的方法 J。 (二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对 于实 现思想 政治教 育 目标 ,完成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以及保证 思想政 治教育 的实 际效果具 有 重要 意义 。具体说 来 ,可 以概括为 以下三个方面 。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 想政治 教育 目的的重 要 手段。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 ,在 于人 具有 意识与 自我意识 , 在于人 的全部活动都具有明确的 目的性 ,在 于人具 有选择合 适的方法 去实现 自己的 目的的能 力。 “我们 不但要 提 出任 务 ,而且要解决 完成 任务 的方法 问题 。我们 的任 务是过 河 ,
(三 )新 时期思想政治教 育者 面临方法上的困惑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 中一项非常重要 的内容 ,经过 几 十年 的探索和发展逐步 形成 了中国特色 的教育理 念和教 育体系 。然而 ,在面对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 带来 的一系列新 的复杂的 问题 的时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方法 中出现了矛盾和困惑 ,原来 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 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什么“老办法不能用 ,旧办法不 会用 , 软方法不管用 ,硬 办法不 敢用 ”【9 J,这些 流行 于思 想政 治教 育者 中的顺 口}留,就反映 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解决人 们思想问题时所面临的方法困惑。为此 ,本文撷取老子教育 思想之点滴精华为新 时期 思想政治 教育者 提供方法 上的借 鉴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小学第二学段写作指导策略初探
让其 他 同学 看着 他 的表情 , 然后 结合 教 室的 氛 围 , 说 一 说他
的 心情 , 进 行环 境描 写 。
课堂 生成 资 源要 靠敏 锐 的观 察力 才能捕 捉 到 ,教 师抓 得好 就 能使 之成 为课 堂 的亮 点 , 让课 堂 生动 而高效 。
(
一
习作讲坛
以上 问题 导致 多数 学生 害怕 写作 , 厌 恶 写作 , 写 作 基本
有 新 鲜感 的 要 求 , 但是 在 宴际 操 作 中 , 教 师 却 背道 而 驰 , 导 致 第 二学段 的 写作 教学 普遍 存 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的问题 。 1 . 要 求被 拔 高 第 二学 段 的 小学 生 知 识经 验 有 限 ,掌 握 的词 汇 不 多 , 语 言 的 发展 还不 充 分 , 很多教师却常常以杂志、 书 籍 中 的 作 品 为范 本 , 指 导 学生 写作 , 拔 高 写作 要 求 , 使 初 学 写作 的
习作讲 坛
处无为之事 , 行 不言之教
小学第二学段写作指 导策略初探
浙 江绍 兴 市群 贤小 学( 3 1 2 0 0 0 ) 方 苗苗
小 学 第 二 学 段 的 写 作 教 学在 小学 语 文 教 学 中有 着 举 足 轻重 的地 位 , 是 小 学语 文教 学 的 一个 难 点 。2 0 1 1年版 的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对 小 学 第二 学段 的 写作 教 学 的 要 求 是 : ( 1 ) 乐于书面表达 , 增 强 作 文 的 自信 心 , 愿意 与他 人 分 享 作 文 的快 乐 ; ( 2 )观 察 周 围世 界 ,能 不 拘形 式 地 写下 自己 的见
闻、 感受 和 想象 , 注意 把 自己觉 得新 奇 有趣 或印 象 最深 、 最
庄周家贫文言文逐字翻译
庄周家贫,布衣蔬食,箪瓢屡空,而弦歌不辍。
邻人见之,曰:“先生固穷矣!”周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闻之,曰:“由!女闻夫庄周之言乎?夫道不可极,言不可尽。
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顺天下之理。
吾闻之,至德之人,无以为德,是故其德大矣。
若夫儒者,其学小而其志大,其行狭而其志广。
吾闻之,广土众民,君子之器也。
吾闻之,至德之人,无以为德,是故其德大矣。
由!女知之乎?”翻译:庄周家境贫寒,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素食,饭盒和瓢常常空着,但他弹琴唱歌从不间断。
邻居看到他这样,就说:“先生你实在是穷困啊!”庄周回答说:“君子在穷困中也能坚守道义,而小人一旦穷困就会放纵自己。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仲由啊!你听过庄周的话吗?那道是无法穷尽的,言语也无法完全表达。
所以圣人施行不言的教育,身处无为的状态,来辅助万物自然发展,顺应天下的道理。
我听说,道德极高的人,不把德行当做德行,因此他们的德行才是最大的。
至于那些儒者,他们的学问虽然小,但志向却很大;他们的行为虽然狭隘,但志向却很宽广。
我听说,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是君子应该拥有的器量。
我听说,道德极高的人,不把德行当做德行,因此他们的德行才是最大的。
仲由啊!你明白这个道理吗?”逐字翻译:庄周(庄周)家(家中)贫(贫穷),布衣(穿着粗布衣服)蔬食(吃素食),箪瓢(饭盒和瓢)屡空(常常空着),而(但是)弦歌(弹琴唱歌)不辍(从不间断)。
邻人(邻居)见之(看到他这样),曰(说):先生(你)固(确实)穷(贫穷)矣(啊)!周(庄周)曰(说):君子(有道德的人)固(确实)穷(贫穷),小人(无道德的人)穷(贫穷)斯(就)滥(放纵)矣(了)。
孔子(孔子)闻之(听说了这件事),曰(说):由(仲由,孔子的弟子)!女(你)闻(知道)夫(那)庄周(庄周)之言(说的话)乎(吗)?夫(那)道(道义)不可极(穷尽),言(言语)不可尽(完全表达)。
故(因此)圣人(道德极高的人)行(施行)不言之教(不言的教育),处(身处)无为之事(无为的状态),以辅(辅助)万物之自然(万物自然发展),而(并且)顺(顺应)天下之理(天下的道理)。
言传不如身教
庄子曰:言传不如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老子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俗话说呢,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家庭教育的成果在于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会在身边大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在不知不觉间长大,就像杜甫那首《春夜喜雨》中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面对天真的孩子,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而有些父母一天到晚只会给孩子讲道理,提要求,让孩子用心去写作业,自己却在旁边刷手机。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寓言故事,螃蟹妈妈教小螃蟹走路的故事,螃蟹妈妈看见小螃蟹走路的样子,觉得很难看。
就对小螃蟹说:“儿子啊,你走路的样子很难看,你能不能别横着走,你直着走不行吗?”小螃蟹就说了,“好的,妈妈。
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直着走,您可以演示下吗?”,螃蟹妈妈有点生气了,可还是耐着性子说,“好吧,在我示范的时候,你可要好好看清楚了。
”结果,螃蟹妈妈试了好多次,也没能成功的做出示范。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写一篇作文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写一篇作文翻开《论语》,通篇的名言警句让人回味无穷。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人懂得了一去不复返的时间的珍贵;“小不忍则乱大谋”,让人学会了欲图大业,必先忍耐;“生命至重,贵于千金”,令人明白了生命无价……一本《论语》包含了通俗却又深邃的哲理,是留给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儒家的“根”。
它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部分,而着重论述强调了伦理和教育。
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谈起《论语》,我们自然会想到儒家的始祖——孔老夫子。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虽然据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一捧起《论语》,他那慈祥而严肃的面孔,花白的鬓发,缕着长长的胡须沉思的神态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他少年时代贫贱而好学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他孜孜不倦地引导人们走进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
他的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境界高入云端,明如皓月,净如白雪。
我由于尚未成人,生活阅历和知识浅薄,对《论语》的一些内涵似懂非懂,但我仍对《论语》爱不释手,在夜晚,在月光下,在书桌前,我常常聚精会神地翻阅着书中的精彩语录,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著作中的精髓。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字里行间中表达的好学不倦,亲爱友人,修身善养的意义,这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至理名言,余音绕粱,代代相传。
宋代学者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不仅对华夏这个泱泱大国的文化和传统有着巨大的贡献和影响,也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推进起着重大的作用。
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清末,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深达治国安邦,浅涉为人处世,《论语》无处不在,《论语》惠及四海。
试论隐性德育的艺术性——基于老子“行不言之教”的思想
一
、
“ 行不言之教” 的哲学基础
性, 即清净元 为 、 知无 欲。 “ 无 生之 畜 之 , 而不 有 ; 生 为而不 恃, 长而不宰。是 谓玄 德 。 ( 1 ” 第 0章 ) 孔德 之容 , 道是 “ 惟
从。( 2 章) ”第 l 万物的玄 德 、 孔德 与“ 保 持一致 , 道” 因而人 的本性也与“ ” 道 一致。老子 认 为“ 见素抱朴 , 私寡欲 ” 少 的 原始人性在婴儿身上体现得最为完整 , 多次流露出对婴儿的
和道德呈正负 发展 。对此 , 老子 提 出的解决 方案是 , 绝 “ 学, 无忧 ; 绝圣弃智 , 民利 百倍 ; 绝仁 弃义 , 民复孝 慈; 巧弃 绝 利, 盗贼元有。 ( 1 ” 第 9章 ) 老 子这 种救 国救 民的 方法, 但 否
为, 而是“ 以辅万物 之 自然 而不 敢为 ” 第 6 ) 即符合 大 ( 4章 , 道、 遵行 自然 规律而为 。将“ 遵道而行 , 为而治 ” 无 的哲学 思 想应用到教育上 , 就是“ 行不言之教 ” 。
只注章数 ) 道生 一 ,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 4 ” 第 2章 ) “ 是天地万 物的本原和总规 律及 由此引 申出的社会基本 道” 规律或准则 。“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 刍狗 。 ( 5章 ) 躁胜 ”第 “ 寒 , 胜热 , 静 清净为天下正 。 ( 4 ) 道” 为无 所不在 、 ” 第 5章 “ 作
( ) 子 的 天 道 观 一 老
“ ” 道 是老于思想体系的最高哲 学范 畴。“ 有物混成 , 先
天地生。寂兮寥兮 , 立不 改 , 行 而不殆 , 以为天下母 。 独 周 可
吾不知其名 , 字之日道 。 ( 道德经》 2 , ”《 第 5章 下引《 道德经》
《道德经》第二章: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二章:不言之教第二章:不言之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字面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之所以有“美”,是因为有“恶”存在的原因。
之所以有“善”,是因为有“不善”存在的原因。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所以,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声与音、前与后……,万事万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阴阳平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维持了万事万物永恒的平衡和发展。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就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人,由于圣人顺应自然规律行事,所以,他们无为而无所不为。
他们的行为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化教化周围的其他人。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圣人是要万物顺其自然而生长,不会人为的加以干预;任万物生长繁衍,不会据为己有;有所作为都是建立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绝不会自恃其功;功高而不会居功自傲。
正因为圣人从不居功自傲,所以他们不会远离社会、远离人民。
弗:不。
1、通俗理解美之为“美”,如果没有“恶”的存在,美就没有了类比的参照系,美的价值也就显现不出来了。
“美”与“恶”是阴阳(正反两个方面)的关系,正因为有了美与恶这一对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使美的真谛不断得到升华。
善之为“善”,如果没有“不善”的存在,善就没有了类比的参照系,善的价值也就显现不出来了。
“善”与“不善”是阴阳(正反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关系,正因为有了善与不善这一对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使善的真谛不断得到升华。
万事万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之中,老子给我们列举了几条: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声与音、前与后。
以不言之教行管理之道
80经世致用HXGX HXGX··Practical use《道德经》第二章中说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作为一名管理干部,常常在思考应该怎样管理好一个学校,制度管人固然重要,但从人的内心来看,谁都不希望被管,这是每一个人的本性。
但是当人们从心底佩服某个人时,他就不会抵触这个人对他的管理,而会主动服从。
聪明的管理者能够从自身寻找办法,正人先正己,“行不言之教”,让被管理者心甘情愿地服从。
作为学校领导,不但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制定学校相关制度外,工作上还必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保证做到,例如规定的坐班时间必须严格遵守,甚至比老师还要早半个小时到;要求每个教师上教研课,自己首先带头上;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冲锋在前,起到领导、带头的作用。
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行为通常比语言更重要,领导力与威信,往往不是由语言,而是由行为动作体现出来的。
有智慧的管理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作为家长也是一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任其对孩子说教100遍,还不如改变自己的言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成长。
管理者就像冬日里灿烂的阳光,把周围人们暗淡的心理照亮。
管理者就是单位的主心骨和顶梁柱,如果能给教职员工带来希望,大家都会跟着您的步伐往前走。
对于管理者来说,在激励团队,做好表率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四点:首先,要用行动来表明自己的决策意图。
决策一旦作出,管理者必须坚持身体力行,切莫律人不律己,律下不律上。
第二,要用行动来表明自己的决策决心。
决策一旦作出,下属在最初阶段往往容易处于观望状,在这个时候,如果管理者行动上与决策保有一定距离,那么必然影响下属执行决策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要用行动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
科学研究表明,绩效的确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但也只能调动全部积极性的60%,其他部分就靠管理者的特殊魅力来调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不言之教』(上)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第一篇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荣格先生,在读遍古今中外著作以后,认为老子是心理学的鼻祖。
这个说法很让人迷惑,但是老子所讲的东西,我们用现代心理学角度去分析,果真如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对于老子提出的“行不言之教”,南怀瑾先生解释为:“万事以人教不如身教,光说不做或做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舌唇而已。
”他的前半句说得很好!但是,后半句中“做而后说”为什么不行呢?做完之后我再说这件事,是已经先有结果了,还不行?邓小平都讲要先做后说嘛!另外,我们所说的不言之教,不仅仅是言传身教的意思,所以,“光说不做”是南怀瑾自己的发挥,可见,在他对《道德经》的注解中,属于个人经验性的东西比较多。
而唐玄宗对“行不言之教”的批注是:“无为之事,无事也。
老子的养育智慧 004寄以事名,故云‘处’。
不言之教,忘言也。
寄以教名,故云‘行’也。
”用现在的语言来直译:不言之教,就是忘掉语言——你在进行教育时,要先把语言给忘掉。
唐玄宗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的理解有独到之处。
较之南怀瑾,唐玄宗的眼光十分深远。
在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家班杜拉先生认为:我们的孩子、我们人类的教育,甚至包括动物的教育,第一有效的方法,是“模仿”。
模仿,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人类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使我们人类真正能够进步的主要原因,是本能——因而,言教、说教,没有用。
各项学习能力之间,比如语言能力和领悟能力,是有很大差距的。
语言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人对于语言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有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如苏格兰郊区的农夫,他们一辈子用到的语言词汇大概是600个;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用到6000个词汇;而一位教授,能用到60000个词汇,差别很大。
同样都是说话,词汇量的大小并不影响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如果不用语言,那用什么呢?前面我们谈到唐玄宗对于这句话的御注批释:“无为之事”就是“无事”,“不言之教”就是忘掉你的语言,说得很精彩。
把语言忘掉,那你还能怎么做?身体力行、去做孩子的榜样。
一个功能废掉只能用另外一个功能,这就是代偿功能。
往往我们易于理解的是,一个盲人,眼睛失去了视觉功能,他的听力便会比其他人敏锐许多。
如果你教育子女,不用语言,那用什么?只有身教了!思考一第一篇 “行不言之教”(上) 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 005为什么说,母亲如果只知道用语言来教育孩子,就一定会失败?一位母亲必须不善于使用语言来教育子女;一位领导必须不善于使用语言来带领自己的团队。
不用语言带团队的领导,要用什么呢?就是领导自己本身,要用个人的影响力、场力,要用体制、机制、市场的力量……而仅仅靠说、发号施令,是不行的,因此,老总要慎言、少言。
有些妈妈就说了,孩子身上的问题就在那里,显而易见,如果你不给他指出来,那些问题什么时候才能消失呢?这就像两个陌生人在一起,可能会觉得很尴尬,为了打开彼此之间心理的隔阂,会故意找出一些话题来说,是一个道理。
我们要告诉这些妈妈们:孩子本来没有问题,是因为你想说话了、你想要行“言之教”了,他才有问题,这是孩子被有问题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因为你要说话了,你要找点说话的元素,就要去找孩子身上的“问题”,而你只要找,总能找到让你纠结的“问题”,这个后面慢慢分析。
想理解老子《道德经》的本意,一定要依据原文吗?理解老子,我一向提倡一定要依据原文。
不能过多地主观地去说文解字,必须要说准,更不能自我发挥。
思考二思考三老子的养育智慧 006对于老子,几千年前的圣人,他已经离我们那么远了,客观地了解老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诸子百家去了解等,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要真正理解老子的意思,要去解析老子,一定要合乎于道、符合《道德经》原文的意思。
圣人如何可以“不远行知天下、不出户知天下”?如何理解两千年前的人和事以及两万年前的人和事?如何理解一万公里以外的人和事?老子也专门有解释。
他在《道德经》里面讲过,“不窥牖知天下,不远行知天下,行甚远,越偏。
”意思是,不用打开窗户,不用出远门,就可以知道天下之事。
老子还讲过怎样去知道两万年以前,怎样去知道两万年以后。
老子讲,“道”是无始无终,无前无后的。
迎之首,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它是永恒的。
道,是永恒而且不变的。
这又说到了开篇。
“道可道,非常道”,其中所蕴含的内涵可大可小。
像我们常说的太极的“太”这个字一样,大可以大到无边,小也可以小到极限。
但是该大的时候大、该小的时候小。
道是永恒的、不变的。
单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说是玄之又玄。
从古到今,人、事发生了许多变化。
过去有赵飞燕、王昭君,现在有舒淇、章子怡。
美永远存在,美的观念永恒不变,但是人是可以变的。
那么如何理解两千年前的老子,如何知道“道”?老子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叫“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思考四第一篇 “行不言之教”(上) 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 007“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母亲什么样,女儿就是什么样吗?看到妈妈什么样子,就知道她的女儿是什么样子。
现在说娶媳妇要先看她的娘,那是绝对有道理的!比如说荻兰如果有一个女儿,肯定也是乖巧、懂事、贤惠、有灵性、知书达理,绝对不会跟丈夫作对。
但假如说,孙二娘生了个女儿,谁敢要?肯定也是开黑店的。
一般都是这样,得其母而知其子。
老子又讲:“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看到他的母体,便能找到他的子体。
我们有的时候看到头,有的时候看到尾,要么看到母,要么看到子,对不对?那么“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看到一个女孩子,我们知道她既是母,也是子。
看到这个女孩子,就知道她的母亲对她的教育一定是民主的,与她的关系肯定是稳定的,母亲对她肯定是呵护的。
但如果是从小被扔到了伊拉克,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她可能就是腰挎冲锋枪,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了。
所以,看到这个“子”,也可以知道他的“母”。
按老子讲的意思,你就“没身不殆”。
因为,以今可以推史,以史可以推终。
一定是这样。
而且老子讲的这个观点,实际上我们举个例子,很简单。
比如桌上的这个茶杯,我们看到这个杯子,就知道它一定有模子,通过这个杯子可以重新创造出它的模子,这个杯子属于“子”;我们可以把它的模子做出来,在模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再创造出新的杯子,这叫作“没身不殆”。
思考五老子的养育智慧 008在生活中出现危险时,作为父亲应该怎么办?从“善之为善,美之为美”到“行不言之教”,我们看到,还是唐玄宗批注得更好一些。
接下来我们举例子,什么叫作行不言之教?举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例子:一天,毛泽东正在家里写作,他们家的保姆急匆匆地跑过来说:“润之!润之!毛岸青和毛岸英在那边玩玻璃呢!要不了一会儿啊,肯定就该把手给划了,赶紧去看看吧!我管不住,他们太调皮了!”保姆这样的反应,表明她是爱自己照看的孩子们的,也是在尽职尽责地工作。
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父亲一定会立即前去干涉,说:“不要再玩玻璃了!”“万一碰伤手指头怎么办?”“刺烂了还得包扎!”等等,会讲很多话,所谓教育。
如果孩子们不听话,甚至还有可能招致一顿打骂。
这是现在很多家长的常态,看到什么说什么,嘴碎得很,还总是振振有词:“问题明明在那儿啊,我们看见干吗不说?”“说话多,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好!”看毛泽东是怎么做的,理解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成为一代伟人!毛泽东走过去一看,院子里,毛岸青、毛岸英两个人正拿着碎玻璃片,在那里追逐嬉闹,很危险。
毛泽东就在旁边站住了,一句话没说,点了根烟在门口抽起来。
保姆跟过来一看又急了:“润之,叫你过来,是让你说他们、管他们、教育他们的,你光站在那儿干吗啊!”毛泽东笑而不答,旁若无人地看热闹。
连保姆都看不下去了:“润之,你怎么回事?你是亲爹吗?”毛泽东还是不说话。
思考六第一篇 “行不言之教”(上) 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 009 如果你的孩子处在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如果爷爷奶奶、保姆阿姨在旁边插手,你又该怎么办?这还只是一位保姆呢,要是爷爷奶奶在跟前早就受不了了。
毛泽东真的就像唐玄宗说的那样,“忘掉语言”,只是拿着烟在一旁抽。
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嬉闹之中的两个孩子,不知道是谁不小心割破了手指,霎时鲜血如注。
显而易见,孩子们在玩危险系数很高的东西,如果不制止的话,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是必然的。
这时候,有人就会说了:“看看!明知道他会把手划破,你干嘛不去制止呢?为什么还要让他玩呢?”这就是我们不能成为伟人的原因。
毛泽东一看,把烟一掐,走过去了:“手划破了?”“爸爸,划破了!”“疼不疼?”“疼!”“下次还玩不玩?”“不玩了。
”这种深入骨髓的体验,会让孩子牢记一生。
毛泽东就站在旁边,等着他们划破手指,之后,再说这段话。
如何评价毛泽东这位父亲的做法?有人会说:“高人!”“高水平!”也有人仍然接受不了:“虽然道理是这样的,可换成是自己的孩子,谁能‘狠心’做到?”当孩子可能面临危险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家长、亲人,甚至只是作为旁观者,都忍不住要帮孩子一把、所谓“提醒”。
这行的是“言思考七老子的养育智慧 010 之教”。
而毛泽东真正做到了“忘掉语言”。
当孩子说“不玩了”,算不算达到目的?当然不算。
保姆立刻跑过来指责毛泽东:“你是什么爹啊!明知道要划破手,你还站那看笑话!非让他划破手!”现实生活中,这是很平常的场景。
如果一个妈妈如此冷若冰霜、旁若无人地看着孩子们这样玩,肯定旁边会有人站出来“充满正义感”地指责她:“哪有像你这样当娘的!”老子曾经讲过:“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什么意思呢——“道”,是深刻的,不是表面的,它和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是一个范畴,它深埋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规律当中。
一句话:“道”是不能被眼睛看到的。
这也是第一章讲到的“道可道,非常道”。
你不能只凭眼睛去看孩子在干吗,而要看到孩子做这件事情的背后、本质是什么。
如果只凭眼睛看,你只能看见孩子正在干什么,这是表象;还要能看到孩子做这件事情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有很多家长也会说了:“周教授怎么这么讲!”就像保姆说毛泽东一样:“润之!怎么敢这么做?明明知道孩子玩玻璃会划破手!”思考九思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