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 PPT
合集下载
病理学课件PPT 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
病原微生物感染为发病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病原体为A族B 型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
发病机制:
急性增生性肾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有研究显示C3先于IgG 沉积于肾小球基膜,提示最初的损伤可能由补体引起。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GBM和肾小囊基底膜均断裂,新月体 形成。
图注: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细线状沉积(直接免疫荧光)。
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 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进展快,预后差,一般认为病人预后与出现新 月体的肾小球的比例有关;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血尿明显,蛋白尿较轻, 迅速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可于数周、数月 内死于肾衰。
• 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 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 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
GN病因发病机制
原位IC
(抗GBM等)
循环IC
原位IC
(抗植入抗原)
肾小球
炎症细胞
激活炎症介质
凝血系统
血管活性物质
(组织胺,5羟色胺) ET等)
激活补体
(C3a,C5a,C567,C5b-9)
细胞因子
(IL,TNF,TGF,
GN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 病理变化
大体表现:
• 肾脏体积增大,色苍白,切面皮质见黄白色条纹。
光镜表现:
•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大量脂质沉积; • 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电镜表现:
• 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图注: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无明显病变(PASM染色)。
病理学课件之泌尿系统疾病
变 预后与新月体数量有关
膜性肾小球肾炎
(membranous GN)
一、概述: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增厚 临床:起病缓慢,病程长,儿童少,表现为成人
肾病综合征。 二、病因、发病机理:
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原发—原因不明,占85% 上皮膜Ag+相应Ab→IC 在上皮、基底膜间沉积
继发—乙肝Ag,SLA,。。。 DNA Ag﹢Ab→IC
(二)病理变化:
肉眼:双肾肿大、充血—大红肾,出血—蚤咬肾 镜下:多数肾小球受累 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 生,血管腔狭窄,严重病例血管壁纤维素坏死
2. Morphology
kidney are swollen and enlarged,with petechial hemorrhages on the cortical surfaces
系膜区 IgA 沉积
慢性肾小球肾炎 (chronic GN)
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 一、病理变化:
肉眼:两肾对称缩小,弥漫细颗粒状,质硬。 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
镜下:肾小球纤维化、玻变,肾小管萎缩消失, 间质纤维增化(可引起肾小球集中现象)。 代偿肥大的肾单位。
There is one relatively normal-sized kidney with a granular surface and a few scattered, shallow cortical scars. The other kidney shows atrophy
• 肾小管上皮变性,细胞内玻变
• 肾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线形--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占25%左右;
颗粒--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占25%左右; 阴性--其他或免疫反应不明显型,占
膜性肾小球肾炎
(membranous GN)
一、概述: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增厚 临床:起病缓慢,病程长,儿童少,表现为成人
肾病综合征。 二、病因、发病机理:
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原发—原因不明,占85% 上皮膜Ag+相应Ab→IC 在上皮、基底膜间沉积
继发—乙肝Ag,SLA,。。。 DNA Ag﹢Ab→IC
(二)病理变化:
肉眼:双肾肿大、充血—大红肾,出血—蚤咬肾 镜下:多数肾小球受累 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 生,血管腔狭窄,严重病例血管壁纤维素坏死
2. Morphology
kidney are swollen and enlarged,with petechial hemorrhages on the cortical surfaces
系膜区 IgA 沉积
慢性肾小球肾炎 (chronic GN)
各种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到晚期 一、病理变化:
肉眼:两肾对称缩小,弥漫细颗粒状,质硬。 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
镜下:肾小球纤维化、玻变,肾小管萎缩消失, 间质纤维增化(可引起肾小球集中现象)。 代偿肥大的肾单位。
There is one relatively normal-sized kidney with a granular surface and a few scattered, shallow cortical scars. The other kidney shows atrophy
• 肾小管上皮变性,细胞内玻变
• 肾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线形--肺出血肾炎综合征,占25%左右;
颗粒--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占25%左右; 阴性--其他或免疫反应不明显型,占
病理学-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滤过膜 1. cap内皮细胞
2. cap基底膜 3. 脏层上皮细胞
(足细胞) GBM的多聚阴离子蛋白多糖、 脏层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表面 的唾液酸糖蛋白均带有大量负 电荷,对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 分子具有排斥作用
系膜基质
具有支持作用
系膜细胞
具有收缩、吞噬功能, 并能产生基质和胶原,分泌具 有生物活性的介质。
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肾病综合征,蛋白
上皮细胞剥脱
尿
无异常改变
可有可无
致密沉积物少或无, 肾小球肾炎起始阶
足突变短
段或恢复好转阶段
特别强调 (重要) 大红肾/蚤咬肾 多见于儿童
新月体(壁层上皮 细胞增生形成)
大白肾;早期称: 膜性肾病 引起成人肾病综合 征最常见的原因
双轨征(下图)
脂性肾病; 多见于幼儿 继发性颗粒性固缩 肾 (原发性颗粒性固 缩肾见于:高血压)
8、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特点: 光镜:肾小球中央有一片胶原硬化区(玻璃样变)
电镜: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剥脱
免疫荧光:IgM / C3
临床特点:肾病综合症, 容易发生非选择性蛋白尿、 血尿; 容易发展为慢性肾衰, 皮质激素效果差; 继发与其他慢性肾疾病或 伴发与某些特定情况
(HIV肾病、海洛因成瘾者)
颗粒状荧光 线性荧光
①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GBM所致 如:急性肾炎、膜性肾炎
①抗GBM抗体沉积所致;如:Ⅰ型新月体肾炎
无免疫荧光 ①轻微病变性肾炎GBM正常,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② Ⅲ型新月体肾炎无荧光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为各种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而来的肾小球疾病 的终末期共同病变,故又称为终末期肾(end-stagekidney)。 由于大量肾小球纤维化、硬化和玻璃样变,又有慢性硬 化性肾炎之称。
病理学9第12章泌尿系统疾病ppt课件
• (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 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常发 生在感染后1-4周。多见于5-14岁儿童。临床主 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免疫荧光: • 颗粒状。
• 镜下:肾小球 肾小管 间质
• 临床病理联系:急性肾炎综合症 • 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 结局: • (1)多数痊愈; • (2)少数转为慢性; • (3)极少数转为新月体性肾炎。
•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 又 称 新 月 体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 crescentic
管袢发生硬化。 •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免疫荧光:病变处有IgG和补体沉积。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并有明显的 上皮细胞从GBM剥脱现象。
•临床病理联系:多为肾病综合征,少数表现为蛋白 尿。是儿童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
•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鉴别诊断很重要。本病特 点:出现血尿和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常出现肾小球滤 过率降低;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对皮质类固醇治疗 不敏感;免疫荧光显示硬化的血管球节段内有IgM和 C3的沉积。
•解剖生理: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 胱
和尿道组成。
肾冠状切面
1.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及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2.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成。
肾小球
3.滤过膜: 内皮细胞 基底膜 脏层上皮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 概念: glomerulonephritis
acute diffuse 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 以毛细血管丛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为主, 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最为常见,常发 生在感染后1-4周。多见于5-14岁儿童。临床主 要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免疫荧光: • 颗粒状。
• 镜下:肾小球 肾小管 间质
• 临床病理联系:急性肾炎综合症 • 少尿、蛋白尿、血尿、水肿和高血压等。
• 结局: • (1)多数痊愈; • (2)少数转为慢性; • (3)极少数转为新月体性肾炎。
• (二)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 • 又 称 新 月 体 性 肾 小 球 肾 炎 ( crescentic
管袢发生硬化。 •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免疫荧光:病变处有IgG和补体沉积。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并有明显的 上皮细胞从GBM剥脱现象。
•临床病理联系:多为肾病综合征,少数表现为蛋白 尿。是儿童肾病综合征常见的原因。
•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鉴别诊断很重要。本病特 点:出现血尿和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常出现肾小球滤 过率降低;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对皮质类固醇治疗 不敏感;免疫荧光显示硬化的血管球节段内有IgM和 C3的沉积。
•解剖生理: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 胱
和尿道组成。
肾冠状切面
1.肾单位是由肾小球及其相连的肾小管组成。 2.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成。
肾小球
3.滤过膜: 内皮细胞 基底膜 脏层上皮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 概念: glomerulonephrit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体:肾脏肿胀,色苍白,切面皮质现黄白色条纹; 光镜:
肾小球: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被吸收的脂滴 和蛋白小滴;
免疫荧光: 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电镜:肾小球基底膜正常,无沉积物,弥漫性脏 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胞体肿胀,胞质内常有空 泡形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增多,滤过膜阴离子丧 失
有孔内皮细胞 基底膜(主要机械屏障) 脏层上皮细胞 足突 滤过隙膜 足突
又称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2.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3.遗传性性疾病
病因:尚未明确,但大部分为免疫损伤;
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3.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4.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慢性肾小球肾炎
最常见病原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免疫复合物沉积 又称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链、非链)
大体:双肾中度肿大、被膜紧张,大红肾或 蚤咬肾,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绝大多数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 胞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 细胞浸润;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肾小球血 量减少;严重者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局部出血或 伴血栓形成,部分可见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管型;
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大体:双肾增大、色苍白,表面可见点状出血, 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新月体(crescent)形成,主要由增生的
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纤维素渗出;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可因蛋白吸收过 多出现玻璃样变,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甚至消 失;
电镜
Hypercellularity
基本 病理变化
BM thickening 炎性渗出和坏死 Hyalinization and sclerosis
肾小管和间质变化
少尿:<400ml
尿量 无尿:<100ml
多尿:>2500ml 夜尿:
临床表现 尿性状: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 高血压
急性肾炎综合征
光镜: 肾小球:局灶性分布,早期仅累及皮髓交界处,
后波及皮质全层,病变部分系膜基质增多,基膜塌 陷,管腔闭塞;
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免疫荧光:IgM、C3沉积;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部分上皮 细胞从肾小球基膜剥脱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与微小病变性肾病鉴别:
1.出现血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高血压的比例较高 (微小病变性肾病通常不出现高血压或血尿); 2.蛋白尿多为非选择性(微小病变性肾病为选择性); 3.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微小病变性肾病相 反); 4.免疫荧光显示病变部位内有IgM、C3沉积(微小病变 性肾病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预后:多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小儿患者预后较好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水肿:最早临床症状; 蛋白尿:择性蛋白尿; 通常不出现高血压或血尿; 好发人群:多见儿童; 预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明显,部分出现皮质类 固醇依赖或抵抗现象,但远期预后较好,至青春期可缓 解,成人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缓慢或不明显
主要由脏层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改变引起; 局部通透性明显增高,血浆蛋白和脂质在细胞外 基质内沉积,激活系膜细胞,导致节段性玻璃样 变和硬化;
引起成年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因 又称膜性肾病(早期病变)
大体:双肾肿大,色苍白,“大白肾”; 光镜:
肾小球:早期基本正常,进展后肾小球毛细血管 壁弥漫增厚,毛细血管管腔缩小,最后硬化;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被吸收的蛋白 小滴;
免疫荧光: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颗粒状荧光;
电镜: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下“钉状 突起”致密基膜样物质沉积,基底膜PASM 染色形 如梳齿,继而如虫蚀状
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疾病; 免疫复合物常沉积部位:
1.系膜区(中性复合物) 2.内皮下(阴离子复合物) 3.上皮下
免疫复合物常沉积部位:
1.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线性) 2.Heymann肾炎(上皮下颗粒状) 3.抗体与植入抗原的反应(颗粒状荧光)
病理学 检查方法
HE
PAS
组织化学 PASM 免疫荧光 MASSON
泌尿系统疾病
熟悉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掌握肾小球肾炎基本病理变化; 掌握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掌握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 掌握肾细胞癌及尿路上皮肿瘤;
重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
难点
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
肾小球
内皮细胞
毛细血管 基底膜
上皮细胞
系膜区 系膜细胞 系膜基质
滤过屏障
滤过膜 滤过隙
免疫荧光:颗粒状IgG、IgM、C3沉积; 电镜:上皮下驼峰状沉积物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常见,多数为镜下血尿,可见肉眼血尿; 蛋白尿:通常<1g/d; 管型尿: 水肿:肾小球滤过率过低,钠、水潴留导致; 高血压: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一般肾素水平不高 好发人群:儿童多见,成年人少见; 预后:儿童预后较好,成年人预后较差
免疫荧光: Ⅰ型线性、 Ⅱ型颗粒状、 Ⅲ 型阴性; 电镜:基膜断裂或缺损
临床表现(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蛋白尿、血尿后迅速进展为少尿、无尿; 管型尿:细胞管型 血清学:抗GBM抗体和ANCA有助于Ⅰ型和Ⅲ型的检出; 好发人群:儿童多见成年人少见; 预后:预后较差,治疗不及时将在几周至数月死于急性 肾衰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基膜严重损伤导致); 好发人群:多见成年人; 预后:慢性进行性过程,病程长,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效果不明显,多数患者可持续蛋白尿,肾小球硬化提示 预后不佳。
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因 又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或微小病变性肾病 又称脂性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质沉积)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或脂尿
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慢性肾炎综合征
氮质血症 尿毒症
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型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病
病理类型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肾病综合征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相关肾炎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
肾小球: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被吸收的脂滴 和蛋白小滴;
免疫荧光: 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电镜:肾小球基底膜正常,无沉积物,弥漫性脏 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胞体肿胀,胞质内常有空 泡形成,细胞表面微绒毛增多,滤过膜阴离子丧 失
有孔内皮细胞 基底膜(主要机械屏障) 脏层上皮细胞 足突 滤过隙膜 足突
又称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2.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3.遗传性性疾病
病因:尚未明确,但大部分为免疫损伤;
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3.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 4.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慢性肾小球肾炎
最常见病原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免疫复合物沉积 又称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链、非链)
大体:双肾中度肿大、被膜紧张,大红肾或 蚤咬肾,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绝大多数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 胞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 细胞浸润;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肾小球血 量减少;严重者可见纤维素样坏死,局部出血或 伴血栓形成,部分可见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管型;
又称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大体:双肾增大、色苍白,表面可见点状出血, 切面皮质增厚;
光镜: 肾小球:新月体(crescent)形成,主要由增生的
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可有中性粒 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并伴有纤维素渗出;
肾小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可因蛋白吸收过 多出现玻璃样变,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甚至消 失;
电镜
Hypercellularity
基本 病理变化
BM thickening 炎性渗出和坏死 Hyalinization and sclerosis
肾小管和间质变化
少尿:<400ml
尿量 无尿:<100ml
多尿:>2500ml 夜尿:
临床表现 尿性状: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水肿 高血压
急性肾炎综合征
光镜: 肾小球:局灶性分布,早期仅累及皮髓交界处,
后波及皮质全层,病变部分系膜基质增多,基膜塌 陷,管腔闭塞;
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
免疫荧光:IgM、C3沉积;
电镜:弥漫性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部分上皮 细胞从肾小球基膜剥脱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与微小病变性肾病鉴别:
1.出现血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高血压的比例较高 (微小病变性肾病通常不出现高血压或血尿); 2.蛋白尿多为非选择性(微小病变性肾病为选择性); 3.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微小病变性肾病相 反); 4.免疫荧光显示病变部位内有IgM、C3沉积(微小病变 性肾病无免疫复合物沉积) 预后:多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小儿患者预后较好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水肿:最早临床症状; 蛋白尿:择性蛋白尿; 通常不出现高血压或血尿; 好发人群:多见儿童; 预后: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明显,部分出现皮质类 固醇依赖或抵抗现象,但远期预后较好,至青春期可缓 解,成人患者对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缓慢或不明显
主要由脏层上皮细胞的损伤和改变引起; 局部通透性明显增高,血浆蛋白和脂质在细胞外 基质内沉积,激活系膜细胞,导致节段性玻璃样 变和硬化;
引起成年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因 又称膜性肾病(早期病变)
大体:双肾肿大,色苍白,“大白肾”; 光镜:
肾小球:早期基本正常,进展后肾小球毛细血管 壁弥漫增厚,毛细血管管腔缩小,最后硬化;
肾小管: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可见被吸收的蛋白 小滴;
免疫荧光: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颗粒状荧光;
电镜: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下“钉状 突起”致密基膜样物质沉积,基底膜PASM 染色形 如梳齿,继而如虫蚀状
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疾病; 免疫复合物常沉积部位:
1.系膜区(中性复合物) 2.内皮下(阴离子复合物) 3.上皮下
免疫复合物常沉积部位:
1.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线性) 2.Heymann肾炎(上皮下颗粒状) 3.抗体与植入抗原的反应(颗粒状荧光)
病理学 检查方法
HE
PAS
组织化学 PASM 免疫荧光 MASSON
泌尿系统疾病
熟悉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掌握肾小球肾炎基本病理变化; 掌握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掌握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 掌握肾细胞癌及尿路上皮肿瘤;
重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
难点
肾小球肾炎病理变化;
肾小球
内皮细胞
毛细血管 基底膜
上皮细胞
系膜区 系膜细胞 系膜基质
滤过屏障
滤过膜 滤过隙
免疫荧光:颗粒状IgG、IgM、C3沉积; 电镜:上皮下驼峰状沉积物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常见,多数为镜下血尿,可见肉眼血尿; 蛋白尿:通常<1g/d; 管型尿: 水肿:肾小球滤过率过低,钠、水潴留导致; 高血压: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一般肾素水平不高 好发人群:儿童多见,成年人少见; 预后:儿童预后较好,成年人预后较差
免疫荧光: Ⅰ型线性、 Ⅱ型颗粒状、 Ⅲ 型阴性; 电镜:基膜断裂或缺损
临床表现(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蛋白尿、血尿后迅速进展为少尿、无尿; 管型尿:细胞管型 血清学:抗GBM抗体和ANCA有助于Ⅰ型和Ⅲ型的检出; 好发人群:儿童多见成年人少见; 预后:预后较差,治疗不及时将在几周至数月死于急性 肾衰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
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基膜严重损伤导致); 好发人群:多见成年人; 预后:慢性进行性过程,病程长,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效果不明显,多数患者可持续蛋白尿,肾小球硬化提示 预后不佳。
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因 又称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或微小病变性肾病 又称脂性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质沉积)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临床表现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或脂尿
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慢性肾炎综合征
氮质血症 尿毒症
急性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型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小球病
病理类型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肾病综合征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相关肾炎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IgA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