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_李向明
十字水度假村对中国本土生态旅行的启发
十字水。后来果树老化、果园废弃,度假村筹建征名时曾有“双溪”、“梦溪”等多个提议,最后定名为“十字水”正是基于尊重历史、尊重本土文化,是生态旅行的重要原那么之一。而山民的聪慧与唐诗意境的不谋而合更让度假村的品牌更具生命力。
徐董事长为笔者就十字水计划设计上的生态理念作了总结道:建筑的理念是尽可能少建,利用和享受建筑(土地)所在地的专门性。好的生态建筑应该消失成为背景,而突出利用者和建筑(土地)所在地的专门性。十字水建筑的生态原那么要紧有以下几点:(1)全面了解本地自然生态,合理分析,运用科技手腕,如地理分析系统,实现可持续进展。(2)合理的建筑选址,依山势而建,建筑与自然充分和谐。(3)合理爱惜植被,不占用天然植地丛林建设;采纳自然能源和环保能源。(4)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工艺,如利用本地产的砖、瓦、石、沙,木材,回收利用旧瓦、旧枕木,利用本地客家夯土墙工艺。(5)合理爱惜土壤、水资源,所有建筑采纳架空结构,尽可能不挖山取土,以维持原有水文状况不改变。(6)采纳高标准水质净化和污水处置技术,处置后无色无味的中水用于园林浇灌等遍地,尽可能减少排放。(7)合理建设进程,在建设进程中幸免利用大型机械,减少施工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8)妥帖处置社会和文化问题,在计划设计中结合中国环境造园原理和风水堪舆理论,汲取客家地域传统建筑元素,如夯土墙、瓦屋顶、竹子利用。将西方度假理念与中国建筑,本地人文有机结合起来。
十字水度假村对中国本土生态旅行的启发
《旅游小镇发展模式》课件
案例三:黄山屯溪古村 落旅游小镇
依托黄山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 历史文化底蕴,成功打造了一 个兼具古朴韵味和现代便利设 施的旅游目的地。
未来展望和发展趋势
1 旅游小镇发展的机
遇和挑战
新一轮旅游消费升级和 国内外游客需求的不断 增加为旅游小镇的发展 带来了机遇,但也面临 着市场竞争和环境保护 等挑战。
2 政府支持的政策和
2 以文化为核心的模式
以本地的文化资源和传统为基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小镇。
3 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模式
以特定的产业为支撑,发展相应的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
案例分析
案例一:张家界旅游小镇
通过开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打 造世界级的旅游设施,成功吸 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案例二:三亚南山寺旅 游小镇
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结合南山 寺的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打 造了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 小镇。
《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探讨旅游小镇的发展模式,介绍旅游小镇的定义、 意义和趋势,并分析了发展旅游小镇的关键要素和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时, 我们还将通过案例分析来了解成功的旅游小镇模式,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什么是旅游小镇
旅游小镇是指以旅游业为主导,结合当地资源和文化特色,通过规划、开发和管理,打造成一个集旅游 休闲、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措施
3 未来发展的趋势和
前景
政府将继续出台支持旅 游小镇发展的政策和措 施,为其提供资金、税游体验的 需求不断增加,旅游小 镇将更加注重创新、数 字化和可持续发展,将 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 点。
结语
旅游小镇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和旅游业的贡献不可忽视。通过学习旅游小镇 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发展自己的地方旅游小镇时能够更加 有效地利用本地资源和文化,提高旅游小镇的竞争力。
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参考论文篇1浅析中国生态经济建设发展为贯彻党的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由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学重点学科、《鄱阳湖学刊》编辑部联合承办的2014中国生态经济建设暨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论坛,于2014年6月28在南昌举行。
来自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所、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江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山江湖办、江西省科学院、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就如下问题展开了学术研讨。
一、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周研究员从供需双方面分析了当前生态建设的形势。
从供给方面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具有了开发利用所有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能力。
机械的投入使用,使人类的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四通八达的陆海空交通系统的建成,保鲜技术的提高以及冷链运输装备的增强,大大弱化了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对应性。
从需求方面看,医学成果推广导致的人口爆炸,引发了农产品总需求量的显著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发了工业品和各种享乐品总需求量的显著增加,农产品、工业品、享乐品总需求量叠加在一起的显著增加,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力度越来越大的冲击。
李周认为,生态经济现在已经上升为一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的理论体系。
伴随着生态运动的全球化,追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经济形态,正在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伴随着实业家和政治家的介入,现实经济也在朝着生态经济模式的方向发展。
中国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董锁成认为,建设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脆弱和人居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建设生态城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长远大计。
开题报告古镇开发
开题报告古镇开发开题报告:古镇开发一、引言古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古镇面临着破败和衰落的命运。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镇文化,许多地方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古镇开发。
本文旨在探讨古镇开发的意义、目标和可行性。
二、古镇开发的意义1. 保护文化遗产古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镇开发,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后代子孙能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古镇开发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
例如,古镇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从而带动当地酒店、餐饮、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 增加城市吸引力古镇作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可以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通过古镇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古镇开发的目标1. 保护古镇的原汁原味在进行古镇开发时,应尽量保持古镇的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和文化同质化。
保留古镇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让游客能够真正感受到古镇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2. 提升古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古镇开发需要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
例如,改善道路交通、增加停车场、建设更多的公共厕所等,同时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游览体验。
3. 推动古镇与现代城市的融合古镇开发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古镇的传统文化,更要推动古镇与现代城市的融合。
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古镇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使古镇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四、古镇开发的可行性1. 市场需求中国拥有庞大的旅游市场,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的兴趣日益增加。
古镇作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具备很大的市场潜力。
旅游特色小镇开发的原则
旅游特色小镇开发的原则作者:杜朝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07期目前,全国掀起一股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尤其是旅游特色小镇,旅游特色小镇依托小镇的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进行经济集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提出几条小镇开发的原则,旅游特色小镇在建设中应该遵循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规划与开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小镇的特色文化,开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树立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理念。
坚持这几条原则能促进旅游小镇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旅游特色小镇开发的意义旅游特色小镇是指小镇定位为旅游特色产业,融“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区域,它是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它必须有一定的人口基础、产业结构、城市建设配套和生活配套,还要有与居住者相适应的文化环境、氛围,能为游客提供游玩、度假等体验的小镇。
旅游特色小镇开发的意义:开发旅游特色小镇有利于促进小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小镇居民发家致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缩小城镇城乡差距,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居民的创业空间,为小城镇的就业减轻压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可以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建设到达一个更高的高度;有利于增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有利于小城镇的形象建设,提高居民素质;还能减少小城镇的人口流失,挽留住一部分青壮年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农村空巢化现象,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还可以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城镇的经济发展,以协调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及农村的差距。
二、旅游特色小镇开发的原则(一)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逆城市化也开始出现,而旅游特色小镇应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将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在城乡结合部或交通便利的远郊区。
乡村文旅的发展意义
乡村文旅的发展意义
1.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旅为乡村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吸引游客,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 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文旅的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遗产。
游客的到来可以增加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文旅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同时,也可以吸引人才回流,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 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民对于乡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向往日益增加。
乡村文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对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体验的需求。
5.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文旅的发展有助于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这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6. 增强文化自信:乡村文旅的发展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乡村文化,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7. 保护生态环境:乡村文旅的发展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可以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总之,乡村文旅的发展对于乡村地区、城市居民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在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城乡融合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特色小镇实践意义
特色小镇实践意义特色小镇是指以具有独特特色和地域文化为依托,通过规划、建设和经营等手段打造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力的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特色小镇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特色小镇实践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传统上,城乡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城市发展更加繁荣,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
而特色小镇作为一个城乡融合型的平台,可以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也能为城市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和空间。
通过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村经济活力,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其次,特色小镇实践对于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而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展示景区特色,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品牌。
通过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提高地方文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另外,特色小镇实践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中国正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刻,特色小镇作为乡村振兴的载体之一,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互联网+农业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村庄环境和民生福祉。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变农村发展模式,还可以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农民素质提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最后,特色小镇实践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的分散城市发展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吸引人才流动,推动资源的集聚和优化配置,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特色小镇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可以提高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加快实现城市化进程,推动国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实践意义重大。
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题报告
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成为了全球性的经济产业,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产业。
而旅游所带来的人口流动、环境破坏、文化融合等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如何将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和目标。
古镇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文化形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了中国旅游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古镇包括各种类型,如北方的皇家园林古镇、水乡古镇、客家山寨古镇等,地域性特征非常突出,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娱乐设施不可避免地进入其中,而保护传统古镇文化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古镇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充分发挥古镇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研究古镇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对古镇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探讨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推进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理论研究- 古镇旅游业的概念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古镇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 问题分析- 古镇旅游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人口流动问题等问题分析- 古镇旅游业中存在的文化问题、建筑保护问题等问题分析3. 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古镇旅游业中的应用- 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4. 对策与建议- 古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对古镇旅游业的管理建议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后续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提供理论支持。
2. 实地考察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镇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古镇旅游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获得一手资料。
特色小镇实践意义
特色小镇实践意义特色小镇是近年来在我国城乡发展战略中出现的新概念,旨在通过培育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实践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
首先,特色小镇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特色小镇依托当地的资源和特色产业,在提供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还能够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特色小镇的建设往往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消费,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同时,特色小镇还能够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特色小镇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一直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将城市与农村联系起来,实现资源、人才和产业的互补。
通过特色小镇的引领作用,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前往特色小镇观光、休闲,实现城乡之间的互惠共赢。
此外,特色小镇还具有社会意义。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更是一种社会建设、文化传承的过程。
特色小镇往往富有历史文化底蕴,通过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特色小镇还能够带动当地居民的文化创造活动,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文化产品的供给。
最后,特色小镇还能够带来环境效益。
特色小镇的建设通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倡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特色小镇的出现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对于大城市而言,特色小镇也可以分流人口,减轻城市的环境压力。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还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环境质量。
当然,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积极地支持和引导。
希望通过持续的努力,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为我国的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创建旅游名镇发展朝阳产业奋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新亮点
创建旅游名镇发展朝阳产业奋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新亮点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作者:钟祥市人民政府市长马朝晖钟祥市位于江汉平原北端,版图面积4488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和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500多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点,建成了明显陵、黄仙洞两个国家4A级景区和大口国家森林公园。
地处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景区的客店镇,境内景区规划面积104.7平方公里,拥有黄仙洞、猴王寨、八折河、陈湾温泉等众多景点景观,素有“山水客店,福地洞天”的美誉。
今年6月份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客店镇被列为全省旅游名镇创建试点镇这一历史性机遇,科学规划,集中投入,强力推进,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深层次开发景点景区,旅游名镇创建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统一思想,增进共识,齐心协力抓创建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创建旅游名镇的英明决策,这是加快全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收到开发一处、致富一方、辐射一片的效果。
客店镇被列为创建试点镇,是我市加大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倍加珍惜,积极响应,迅速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进行研究部署,确立了“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创建模式,并多次召开动员会、督办会和座谈会,印发宣传资料,广泛宣传,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同时,先后组团到河南滦川、焦作等地和省内先进县市学习取经,广泛开展“看先进,想钟祥,旅游名镇怎么创”的大讨论,深入推进“比、学、赶、超”活动,充分调动了全市上下创建旅游名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等省直部门及荆门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临客店检查指导工作、研究解决问题,为客店旅游名镇创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创建名镇的信心和决心。
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与路径选择共3篇
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与路径选择共3篇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与路径选择1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意义与路径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
而农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休闲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这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如何实现农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实现高质量农村旅游的现实意义1. 加速乡村振兴: 农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激发农民的发展活力,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促进文化传承: 农村旅游的开发与维护能够保护乡村文化的历史传承,创造新的文化形态,提升农村文化内涵,形成“招商引资、文化传承、乡村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3. 提高生态环境: 农村旅游可以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农村地方的生态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让农村景观更加丰富多样,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
路径选择1.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将农村旅游业纳入重点发展领域之中,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业进入农村旅游市场。
2. 提高农村旅游供给水平,采取全新开发思路,重在提升品质,规模布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3. 保障旅游安全,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提高农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4.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企业开展规范化经营,积极推行“责任保险”,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5. 夯实团购市场,开展多元化经营,加强农村旅游营销手段,加快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和营销网络建设,把宣传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结语农村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也是实现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等一系列目标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农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游客共同合作、共同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得农村旅游行业成为全新的动力源泉,涵养出更加美丽的乡村风貌,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加积极的力量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重需要催生了农村旅游业的崛起,它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旅游收入和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传承。
开题报告古镇开发
开题报告:古镇开发1. 引言古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旅游业的兴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镇的开发和保护。
本文将探讨古镇开发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种基于“step by step thinking”思路的方法来推动古镇的发展。
2. 古镇开发的重要性古镇开发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推动文化传承和旅游业的繁荣。
首先,古镇开发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通过开发古镇,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旅游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外,古镇开发还可以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3. “step by step thinking”思路“step by step thinking”是一种逐步推进的思维方式,通过分阶段的规划和实施,可以确保古镇开发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实施“step by step thinking”思路的具体步骤:3.1 阶段一:规划和调研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古镇的规划和调研工作。
首先,要了解古镇的历史和文化,找出其特色和优势。
然后,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偏好,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3.2 阶段二: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古镇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改善。
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如厕所、停车场、医疗服务等。
同时,还可以考虑引入现代科技,提升古镇的智能化水平,以提升游客体验。
3.3 阶段三:文化保护和传承在这个阶段,要重点关注古镇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可以通过修缮古建筑、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游客和居民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古镇的文化底蕴。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和传承古镇的手工艺技术,以保护和发展古镇的传统产业。
3.4 阶段四:旅游推广和服务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古镇的旅游推广和服务工作。
可以通过建立旅游网站、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小镇的文化资源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热门景点。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小镇成为了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本文将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现代特色小镇的建设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瑰宝,是一个地方的记忆,它记录了地方的发展变迁,承载了地方的文化底蕴。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兴旺起到积极作用。
1.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精神财富,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间传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
2.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的独特优势,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从而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带动当地的商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3. 塑造地方形象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历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让地方树立起独特的形象,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旅游业发展中,形象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有了吸引人的地方形象,才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二、现代特色小镇的建设方向现代特色小镇是对传统小镇进行运用现代科技和理念的再创造,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展现出现代化的景观和服务。
建设现代特色小镇,可以使传统小镇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以下是建设现代特色小镇的一些方向:1. 保护传统建筑小镇的特色主要在于其传统的建筑风格,保护传统建筑是建设现代特色小镇的基础。
传统建筑代表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保护传统建筑不仅可以让小镇更具历史韵味,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 创新旅游产品现代特色小镇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要具备一些特色的旅游产品。
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一、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特色小镇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通过开发特色小镇,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乡村,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游客的增加将带动当地饭店、农家乐、手工艺品店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政府增加了旅游税收,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促进当地产业升级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中还发挥着促进当地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激活乡村生产力。
通过挖掘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可以带动当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当地产业的转型发展。
特色小镇还可以为当地政府提供更多的产业发展合作机会,引进更多的投资和技术,促进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三、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特色小镇的发展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特色小镇带动了农村旅游业和当地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特色小镇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来到乡村,促进城乡人口的流动,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四、带动乡村经济增长五、促进文化和生态保护特色小镇的发展也为当地的文化和生态保护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特色小镇的建设将促进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
特色小镇的发展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好的保障,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保护了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
为了更好地发挥特色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应该加大对特色小镇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提高特色小镇的社会影响力。
特色小镇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和社会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我国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旅游小镇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
旅游小镇开发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休闲的需求,同时也可以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拓展就业空间。
然而,目前国内旅游小镇开发还
存在一些问题,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旅游产品单一、景区建设不够完
善等。
因此,开展旅游小镇开发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旅游小镇开放模式的探讨和分析,探讨一种
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以推动旅游小镇在实践中发展
和应用,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学习国内外旅游小镇开发的经验,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原因。
2. 分析我国旅游小镇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找出其不足之处。
3. 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设计,包括整体规划、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内容。
4. 对已实施的旅游小镇样本展开调研分析,从而总结提出可行性的
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实证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
收集大量的数据素材,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可行性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五、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期将提出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旅游小镇开发模式,为旅游小镇业务员、相关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供参考,促进旅游小镇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同时,本研究的成果也可为我国其他地方及其他国家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基于乡愁文化基因解码的乡村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第50卷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1月V o l.50 N o.1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a n.2024D O I:10.13718/j.c n k i.x d s k.2024.01.013经济与管理基于乡愁文化基因解码的乡村文旅融合路径研究李星明1,李笑玲1,时朋飞2,谭辉丽1(1.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2.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基于乡村居民视觉系统解析乡愁文化内涵,并探讨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是留住乡愁㊁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㊂借鉴生物学基因遗传研究中的逆转录提取法,结合扎根理论提取出乡愁文化的八大基因,进一步运用共现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乡愁文化基因的层级结构㊂研究发现:(1)乡愁文化基因包括家庭牵绊㊁乡村生活㊁自然景观㊁建筑风貌㊁劳作场景㊁文化记忆㊁地方节庆㊁传统技艺;(2)乡愁文化基因按照其重要程度呈现四大层级结构,结合功能属性将八大乡愁文化基因划分为主体基因㊁附着基因㊁混合基因㊁变异基因;(3)基于乡愁文化基因及其层次结构特征,最终提出四大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主体基因决定旅游发展主题㊁附着基因指导旅游景观设计㊁混合基因融入旅游文化空间建设㊁变异基因指导文创产品开发㊂关键词:乡愁文化;文化基因;文旅融合;融合路径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24)01-0156-09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要坚持 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的理念[1],充分肯定了乡愁文化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㊂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 文旅融合 在政府机构层面得到彰显㊂政府机构的保障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基于乡愁体验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㊂乡愁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有利于打破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实现 以文塑旅㊁以旅彰文 的发展愿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实现创造性转化㊁创新性发展,同时对于留住乡愁,延续乡村文脉,助推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国外关于乡愁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主题集中于乡愁的情感构成[2-4]㊁触发机制[5]等;国内乡愁研究则集中于乡愁的文化表达[6-7]㊁保护开发[8-9]㊁组成要素[10]与资源价值[11]等㊂这些研究多是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结合乡愁的时空特点,通过描述性总结和逻辑推演对乡愁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整体上看,乡愁的系统研究及其多层次多维度解析尚显不足㊂在学科交叉思潮背景下,生物学科的 基因 提取方法逐渐应用在其他领域,从文化现象中提取 基因 成为新的研究主题㊂文化基因的研究首先应用于传统聚落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与发展[12],后又逐渐扩展到文化现象这一研究主题[13-15],从乡愁文化现象中提取文化基因,成为解析乡愁文化内涵的有效路径㊂随着旅游活动的兴起,乡愁与旅游之间的联系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㊂国外学者集中于怀旧旅游的动机[16-17]㊁旅游体验[18]等领域;国内则围绕乡愁的旅游价值[11]㊁旅游效应[19]和旅651作者简介:李星明,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文化基因解码的文旅深度融合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22B J Y156),项目负责人:李星明㊂游发展策略[20]等方面进行研究㊂近年来,在 互联网+旅游 的发展趋势下,网络大数据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如王新歌等学者通过对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网络游记进行分析,辨识出地方乡愁的文化要素[10]㊂然而既有的研究多从旅游发展和旅游者的视角出发,探讨乡愁文化,对于准确解析乡愁文化的内涵存在一定局限性㊂本质上讲,乡愁文化是基于本土居民的集体记忆而衍生的特殊地域文化,基于旅游者而非本土居民来研究乡愁文化,势必导致乡愁文化内涵的扭曲和文化真实性的弱化㊂因此,基于乡村居民的视觉系统研究乡愁文化的内涵,并构建乡愁文化基因图谱,根据基因图谱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这是保护㊁传承与活化乡愁文化的必然逻辑㊂本文在收集和筛选研究资料时,不局限用户的地域,选取以乡村居民或拥有过过去居住于乡村地区的社会群体往居民身份的社会群体对其故乡乡村生活 回忆录 文本数据,以亲历者的视角去记录最贴近乡村真实现状的乡愁感受,借鉴生物学基因遗传信息提取思维,借助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解析乡愁文化基因的构成,并深入探究乡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㊂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一)数据来源与处理乡愁是以个体为单位的一种主观情感,乡愁文化的形成受到当地民俗风情㊁乡土人物㊁饮食风俗㊁民居建筑㊁山水地貌等各个方面的影响㊂为最大范围搜集居民认知中的乡愁文化现象,本文选择时下用户多㊁受众广的网络社交平台,设置相关问题并收集用户回帖,以此获取关于乡愁文化的文本资料㊂经比较,贴吧㊁豆瓣和知乎三个平台的用户评论内容详实完整,且大多以第一人称对个人经历进行描写,表述真实,利于筛选和抓取核心内容㊂确定以 乡愁 何为乡愁? 你的乡愁是什么 等为关键问题,从上述三大平台收集相关问题的用户回帖,获取用户对乡愁的综合认知,初步收集344份用户回帖㊂为保证文本内容准确高效,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122份研究样本(表1)㊂筛选主要遵循3个原则:①选取以第一人称进行乡愁叙事的用户回帖,以保证资料真实性和有效性;②回帖内容主要表达对所经历的乡村生活的怀念;③内容侧重描述具象化的乡愁文化元素,而非长篇情感宣泄㊂筛选完成后对文本资料进行规范处理㊂表1贴吧㊁豆瓣㊁知乎社交平台用户回帖最终采纳篇数关键词贴吧豆瓣知乎乡愁采纳/篇采纳/篇采纳/篇141692(二)乡愁文化基因的提取方法1.逆转录提取法基因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㊂所谓 文化基因 ,是指在 传统文化 中孕育而成㊁可以承继发展 文化传统 的最小文化因子,是过去㊁现在和未来时空中传承㊁传播文化的基本功能单位[21]㊂在生物基因工程中,遗传信息从D N A传递给R N A,再由R N A传递给蛋白质㊂而逆转录提取法是在已知蛋白质的情况下,以R N A为模板,反求出包含稳定遗传信息的D N A㊂借鉴生物基因提取法,乡愁文化基因提取的逆转录过程实质上就是以乡愁文化现象为基本表征单元,从中梳理提炼概念性㊁代表性更强的乡愁文化元素,并进一步提取具有稳定历史传承性的文化内核,即乡愁文化基因(图1)㊂751图1乡愁文化基因提取利用过程2.词频分析运用由澳洲Q S R公司推出的N v i v o10软件对网络文本数据进行词频分析㊂N v i v o作为国际上主流的质性分析工具,主要与扎根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对于需要处理大量原始资料的质性研究而言,辅助软件的运用可以大大缩短研究周期[22]㊂运用N v i v o10对文本资料进行词频分析,可获得有意义的高频乡愁文化现象及其频数㊂3.扎根理论扎根理论由G l a s e r和S t r a u s s在20世纪60年代共同提出,提倡从经验材料出发 自下而上 地构建理论[23]㊂扎根理论通过对系统收集的质性数据进行分析,以提炼㊁抽象出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具有灵活性㊁适应性㊁深度性的特点[24]㊂扎根理论的分析过程主要分为3个步骤:第一,开放式编码,即分析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并将其初步概念化;第二步是主轴编码,将初步概念化的资料进一步抽象化,得到一些更为凝练的范畴;第三,选择性编码,将第二步得到的范畴进一步归纳,提炼出主范畴,并得到主范畴中的核心范畴㊂本文依照扎根理论的架构程序,首先将收集到的文本资料初步概念化为乡愁文化现象,接着进一步抽象为概括性更高的乡愁文化元素,最后将第二步得到的乡愁文化元素归纳提炼为乡愁文化基因,从而完成乡愁文化基因的谱系构建㊂4.共现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本文通过共现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确定乡愁文化元素的内部结构关系,对应地划分出乡愁文化基因等级层次㊂共现分析最早由C a l l o n等提出,即当两个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文献中时,表明这两个词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并且共现的频次越高,说明两者的关系越紧密[25]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 N A)是社会学领域里比较成熟的一个方法,能够把个体之间的关系与宏观结构结合起来,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以揭示各成员之间深层次的关系[26]㊂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来看,乡愁文化元素即为关系网络中的节点,共现现象由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体现[27]㊂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 c i n e t6.560,将乡愁文化元素的内在联系进行可视化,分析节点之间深层次的关联,直观㊁客观地分析乡愁文化元素的内部关系,进而推理出乡愁文化基因的层次结构㊂二、结果与分析(一)建立乡愁文化现象数据库运用N v i v o10软件,对所获取的122个研究样本进行词频分析,提取出用户关于乡愁认知的111个词频,分别对应不同的乡愁文化现象,类似于生物基因工程中的蛋白质㊂以此构建乡愁文化现象数据库作为乡愁文化基因研究的基础数据(表2)㊂851表2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愁文化现象梳理及其词频统计现象频数现象频数现象频数现象频数现象频数亲人307海鲜8民歌4大雨3赶集1瓜果77同学8石磨4三轮车2制茶1树木57玩耍7胡同4文化2手工木头玩具1传统节日35乡音6蓝天4茶话会2会肉1房屋25田地5蝌蚪4洗衣板2赶会1院子22蛙声6青山4牛肉面2祈福锦带1洋芋21柴火6大街3抓鱼摸虾2价值观1小河19竹排6山坡3石子路2歌谣1鸟雀19小路5泥鳅3柳岔村1鹅1黄县17杀年猪5深山3雾霾1猫1邻居15池塘5湖南3光明村1宠物1饺子15煤窑5父老乡亲3叫卖声1槐花香1朋友14田野5猪圈3叫好声1水腥味1炊烟14石板5狗3吆喝声1泥土味1蛙声蝉鸣13码头5祭祖3土地庙1棚户区1石桥12语言5庭院3家乡话1樟脑丸1家常菜10乡亲4扁担3打牙祭1红灯笼1学校9中学4拉萨3文具店1老黄牛1故事9做饭4习俗3菜市场1轩岗镇1小伙伴8农业4农具3青石板1小吃8稻田4商店3黄鼠狼1小学8呼唤4四合院3洗衣服1方言8巷子4大海3掏鸟窝1(二)乡愁文化基因谱系构建以筛选出的111个乡愁文化现象为基础,根据各文化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文化属性较为统一或相似的乡愁文化现象进行分类,最终归纳总结形成28个乡愁文化元素(表3),乡愁文化元素中携带着特定的文化特征,具备生物基因中R N A的功能和特性㊂表3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愁文化元素提取及其频数统计乡愁文化元素乡愁文化现象总频次比例(%)传统制作工艺竹排㊁制茶㊁手工木头玩具80.82特色产业农业㊁煤窑90.92节庆场景红灯笼㊁祈福锦带㊁传统节日373.79地方方言方言㊁乡音㊁语言㊁家乡话202.05地方民歌民歌㊁歌谣50.51家乡地名黄县㊁轩岗镇㊁柳岔村㊁光明村㊁拉萨㊁湖南242.46村落格局石桥㊁码头㊁棚户区181.85故乡房屋院子㊁房屋㊁四合院㊁庭院535.44乡间街道巷子㊁胡同㊁大街㊁小路㊁石子路㊁青石板㊁石板191.95乡间学校小学㊁中学㊁学校212.15乡间店铺文具店㊁商店40.41劳作场景炊烟㊁做饭㊁洗衣服191.95劳作工具石磨㊁农具㊁扁担㊁老黄牛㊁洗衣板㊁三轮车㊁猪圈㊁柴火242.46传统风俗土地庙㊁打牙祭㊁杀年猪㊁祭祖㊁会肉㊁赶会㊁习俗151.54故乡食物洋芋㊁饺子㊁瓜果㊁海鲜㊁家常菜㊁牛肉面㊁小吃14114.46故乡气味樟脑丸㊁槐花香㊁泥土味㊁水腥味40.41故乡声音呼唤㊁蛙声蝉鸣㊁叫卖声㊁叫好声㊁吆喝声㊁蛙声202.05邻里友谊邻居㊁乡亲㊁父老乡亲㊁朋友㊁同学㊁小伙伴525.33乡风民风文化㊁价值观㊁故事121.23乡间集市菜市场㊁赶集20.21乡间娱乐活动玩耍㊁抓鱼摸虾㊁掏鸟窝㊁茶话会121.23家庭成员亲人30731.49家养动物鹅㊁狗㊁猫㊁宠物60.62山体景观山坡㊁深山㊁青山101.03绿植风光树木㊁田地㊁田野㊁稻田717.28气候景观大雨㊁蓝天㊁雾霾80.82水体景观小河㊁池塘㊁大海272.77自然生物景观鸟雀㊁黄鼠狼㊁蝌蚪㊁泥鳅272.77951将得出的28个乡愁文化元素放回原始资料,通过反复比较,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浓缩和提炼,得到具有传承能力和稳定特性的文化基因,完成由元素向基因转换的逆转录过程㊂最终根据28个意义广泛的乡愁文化元素凝练得出8个乡愁文化基因:家庭牵绊㊁乡村生活㊁自然景观㊁建筑风貌㊁文化记忆㊁劳作场景㊁地方节庆㊁传统技艺(表4),构建乡愁文化的基因谱系(图2)㊂表4 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愁文化基因凝练及其频数统计乡愁文化基因乡愁文化元素总频次比例(%)传统技艺传统制作工艺㊁特色产业171.74地方节庆节庆场景373.80文化记忆地方方言㊁地方民歌㊁家乡地名㊁传统风俗646.57建筑风貌村落格局㊁故乡房屋㊁乡间街道㊁乡间学校㊁乡间店铺11511.79劳作场景劳作场景㊁劳作工具434.41乡村生活故乡声音㊁故乡气味㊁故乡食物㊁邻里友谊㊁乡风民风㊁乡间集市㊁乡间娱乐活动24324.92家庭牵绊家庭成员㊁家养动物31332.10自然景观山体景观㊁绿植风光㊁气候景观㊁水体景观㊁自然生物景观14314.67图2 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愁文化基因谱系图其中,家庭牵绊基因是乡愁文化的核心内容,人们在提及乡愁时,表达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如 乡愁就是思念至亲的家人 ㊂乡村生活基因是人们对乡愁的深入感知,包含故乡美食㊁邻里友谊㊁乡间娱乐活动等多个方面,如 非要说乡愁的话,那就是襄阳牛肉面!每个襄阳人出门一周,必定想念襄阳的牛肉面㊁牛杂面㊁牛油面㊁豆腐面,还有黄酒 乡愁是一种舒服的在家感觉,那里的围墙围出了一个个小家庭,却围不住邻居的往来,红白喜事就是全村的悲喜 ㊂自然景观基因和建筑风貌基因作为乡愁文化载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 我的乡愁是村东流淌的小河,它是一条家与外面的分界线,跨越后就是我们孩子的远足 乡愁就是老家那间破旧的小屋,我实际的恋家就是那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㊂除此之外,文化记忆基因㊁劳作场景基因㊁地方节庆基因㊁传统技艺基因都在不同方面深化了人们对于乡愁文化的认知,如家乡方言㊁袅袅炊烟㊁节日 赶会 ㊁制作 竹排 等㊂(三)乡愁文化基因层级划分运用U n c i n e t 软件,分析乡愁文化元素之间的共现关系和社会网络关系,形成以28个圆形节点为中心的540条线形结构网络,得出乡愁文化元素之间的共现关系及乡愁文化元素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的重要程度[28],进而完成对乡愁文化基因的层级划分㊂表5呈现了基于重要程度由高到低而划分的4个层级㊂在第一层级中, 家庭成员 和 故乡食物 两大乡愁文化元素的点度中心度明显高于其他元素,是乡愁文化元素结构网络的两大中心㊂其中 家庭成员 中心度最高,是结构网络中最重要的61元素㊂中国人重伦理血缘㊁且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刻,家族观念强,强调 百善孝为先 ,离乡后会格外思念故乡亲人,因此,思念家人是最根本的乡愁文化元素㊂ 故乡食物 是结构网络的次中心㊂ 民以食为天 ,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补给,从原料到烹饪,无不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㊂此外, 家庭成员 和 故乡食物 两大元素之间的共现关系最为紧密,人们的日常饮食多是由身边亲人制作,因此,家庭成员和故乡食物是乡愁文化的核心元素㊂第二层级共计8类乡愁文化元素,分别是邻里友谊㊁乡间街道㊁故乡房屋㊁山体景观㊁水体景观㊁故乡声音㊁绿植风光㊁自然生物景观,与第一层级的乡愁文化元素关系较为紧密,但元素之间的共现关系相对较弱,明显低于上一层级㊂第三层级共计7类乡愁文化元素:劳作场景㊁劳作工具㊁乡间娱乐活动㊁地方方言㊁节庆场景㊁传统风俗㊁家乡地名,与第一层级的乡愁文化元素关系较弱,元素之间的共现关系亦较弱㊂其余11类元素属于第四层级,与其他层级关系最弱,元素之间没有或仅存较弱的共现关系(表5)㊂表5乡愁文化元素的层级划分层级乡愁文化元素第一层级家庭成员㊁故乡食物第二层级邻里友谊㊁乡间街道㊁故乡房屋㊁水体景观㊁山体景观㊁故乡声音㊁绿植风光㊁自然生物景观第三层级劳作场景㊁劳作工具㊁乡间娱乐活动㊁地方方言㊁节庆场景㊁传统风俗㊁家乡地名第四层级传统制作工艺㊁特色产业㊁地方民歌㊁村落格局㊁乡间学校㊁乡间店铺㊁故乡气味㊁乡风民风㊁乡间集市㊁家养动物㊁气候景观乡愁文化元素是提取乡愁文化基因的基础,乡愁文化元素的层级划分是明晰乡愁文化基因结构的直接依据㊂各类乡愁文化基因均由不同重要程度的乡愁文化元素凝练得出,其中词频占比最大的乡愁文化元素为相应基因的主导元素,其余频次较低的为次要元素,并依据乡愁文化基因主导元素所在层级,对八大乡愁文化基因进行再次划分㊂如家庭牵绊基因中词频占比最大的乡愁文化元素是家庭成员,且该元素属第一层级乡愁文化元素结构(表5),因此将家庭牵绊基因分至第一层级,从而逐一完成乡愁文化基因四大层级结构的划分(表6)㊂表6乡愁文化基因的层级结构地位乡愁文化基因主导元素次要乡愁文化元素第一层级家庭牵绊家庭成员家养动物乡村生活故乡食物邻里友谊㊁故乡声音㊁乡间娱乐活动㊁故乡气味㊁乡风民风㊁乡间集市第二层级自然景观绿植风光自然生物景观㊁水体景观㊁山体景观㊁气候景观建筑风貌故乡房屋村落格局㊁乡间街道㊁乡间店铺㊁乡间学校第三层级劳作场景劳作工具劳作场景文化记忆家乡地名地方方言㊁传统风俗㊁地方民歌地方节庆节庆场景第四层级传统技艺特色产业传统制作工艺三、乡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旅游规划与发展的宗旨是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要[29],乡村旅游的兴起源于游客的乡愁体验需求[30],因此将乡愁文化基因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中是满足乡村旅游者精神需要的必然途径㊂根据乡愁文化的八大基因及其四大层级结构,结合较多学者对景观基因的分类[31-33],将八大基因最终分为四类:主体基因㊁附着基因㊁混合基因与变异基因,运用四类基因指导乡村旅游开发的旅游主题定位㊁旅游景观设计等核心内容,以实现乡愁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图3)㊂161图3基于乡愁文化基因图谱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一)主体基因与旅游主题定位家庭牵绊基因㊁乡村生活基因位于乡愁文化基因结构的第一层级,说明二者是决定乡愁文化存续的核心与本质基因,即为乡愁文化的主体基因㊂因此,可根据乡村家庭成员及其相关事件㊁乡村生产与生活特色进行乡村旅游主题定位,确保乡村旅游围绕乡愁文化主体基因方向发展㊂全面梳理乡村家庭代表性人物与有价值的历史事件,研究乡村地区的特色产业㊁生活习惯㊁民风民俗等,凝练具有乡村生产与生活特色的文化主题,并基于文化主题进行旅游功能分区㊁旅游项目设计与景观营造等,使家庭牵绊基因㊁乡村生活基因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充分表达㊂(二)附着基因与旅游景观设计自然景观基因㊁建筑风貌基因位于乡愁文化基因结构的第二层级,是家庭㊁生活所依附的物质环境,真实反映了乡村地域的人地关系和景观特征,是乡愁文化的附着基因㊂因此,乡村旅游景观设计要遵循乡村自然肌理,保持村落山水林田湖草良好的生态系统,借助旅游景观设计突显乡村地域独特的建筑风貌基因㊂例如:维系自然河道的原貌,保留承载乡村记忆的老树,基于原本的乡野田径进行道路建设等;乡村建筑和街巷格局的改造应保留地域独特的传统建筑格局和文化元素(宗祠㊁弄堂㊁高台阶㊁纹雕等),促进自然景观基因的保护㊁建筑风貌基因的传承与乡村旅游景观设计相协调㊂(三)混合基因与旅游文化空间劳作场景基因㊁文化记忆基因㊁地方节庆基因位于乡愁文化基因结构的第三层级,三类乡愁文化基因形成于当地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是主体基因与附着基因衍生出的各具特色的文化事项,综合记录和反映了地域特色信息,因此将以上三类乡愁文化基因定义为混合基因㊂旅游活动介入乡村原住民的生产生活后,与乡村的建筑㊁山水㊁街道㊁历史㊁交通甚至当地人的生活起居方式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空间,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包含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历史文化㊁建筑文化㊁饮食文化及民俗艺术文化等内容,该文化空间是游客与在地文化最直接㊁最全面接触的场域㊂因此,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空间可通过文化体验㊁文化创意㊁节事活动策划等方式,将混合基因蕴藏的乡愁味道充分释放㊂如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劳动号子㊁传说故事㊁节日仪式等),通过劳作体验㊁实景剧创㊁节庆表演等方式与村民合作进行再开发,重构在田间地头躬耕播种的传统乡村劳作场景,从而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促进乡村文脉的延续㊂(四)变异基因与旅游文创产品传统技艺基因位于乡愁文化基因结构的第四层级,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工艺条件下,由乡愁文化其他基因派生形成,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与创新的手工技艺㊂传统技艺可随社会工艺㊁材质等的发展而演变,因此,将传统技艺基因定义为变异基因㊂变异基因决定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特色文创产品是变异基因的重要表达方式㊂因此,可广泛梳理民间技艺,如编织㊁面塑㊁261糖画㊁雕刻等,结合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术设计制造文创商品,经过历史传承的民间技艺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从而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㊂此外,借助各类新媒体进行文创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打造乡村独特的文化I P,也是实现乡愁文化传承延续的重要手段㊂四、结论与讨论(一)结论解析乡愁文化基因,构建乡愁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是留存和传续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㊂本文对文献进行梳理总结,提出了提取乡愁文化基因的理论路径;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收集到的网络文本资料进行分析,构建了乡愁文化基因体系;基于基因解码和软件分析结果凝练了乡愁文化基因及其层级结构,最后提出了乡愁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㊂具体结论如下:①乡愁文化基因体系包含八大基因,依据词频从高到低,依次为家庭牵绊㊁乡村生活㊁自然景观㊁建筑风貌㊁劳作场景㊁文化记忆㊁地方节庆㊁传统技艺㊂②乡愁文化基因分为四大层级结构:第一层级为 家庭牵绊㊁乡村生活 ;第二层级为 自然景观㊁建筑风貌 ;第三层级为 劳作场景㊁文化记忆㊁地方节庆 ;第四层级为 传统技艺 ㊂根据乡愁文化层级结构㊁重要性以及文化基因的功能,将乡愁文化八大基因划分为四类:主体基因㊁附着基因㊁混合基因㊁变异基因㊂③基于乡愁文化四类基因提出了实现乡愁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依据乡愁文化的主体基因凝练旅游发展主题,由附着基因指导旅游景观设计,将混合基因融入旅游文化空间建设,应用变异基因指导文创产品开发㊂(二)讨论文章从本土居民或居民身份视角对乡愁文化基因的概念㊁内涵进行解析,构建了乡愁文化基因体系,强化了乡愁文化内涵研究的理论基础㊂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 乡愁文化 乡愁文化基因图谱 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是对 文化基因 和 文旅融合 的理论深化和拓展研究,更为解决当前乡村地区文化的衰落与消亡,乡村旅游发展中文化空洞㊁泛化与雷同等现实困境提供理论指导㊂乡愁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复杂情感,游客复杂的生活背景会对乡愁情感产生影响,不同社会生活背景的居民,其乡愁表现存在一定差异㊂因此,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下,分析游客或居民背景与其乡愁表现之间的联系,以及乡愁发展演化的动态历程,是未来的研究重点㊂本文尚存在以下研究的不足:由于行文之时受疫情影响,所选取的数据仅来源于网络,缺乏对不接触社交网络但同样拥有浓厚乡愁情思的群体进行访谈与调研㊂此外,受限于平台机制,样本的人口特征资料无法获取㊂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对以上不足进行改进与完善㊂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城镇化会议在北京举行[E B/O L].(2013-12-14)[2023-11-24].h t t p://p o l i t i c s.c n t v.c n/s p e c i a l/g w y v i d e o/l i k e q i a n g/2013/2013121401/i n d e x.s h t m l.[2] HO L A KSL,HA V L E N A WJ.F e e l i n g s,f a n t a s i e s,a n dm e m o r i e s:A n e x a m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e m o t i o n a l c o m p o n e n t s o f n o s t a l g i a[J].J o u r n a l o f b u s i n e s s r e s e a r c h,1998(3):217-226.[3] V A N T I L B U R G M AL,V I N G E R HO E T SAJ JM,V A N H E C KGL.H o m e s i c k n e s s:Ar e v i e wo f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J].P s y c h o l o g-i c a lm e d i c i n e,1996(5):899-912.[4] D A V A L O SS,M E R C HA N T A,R O S EG M,e t a l.T h e g o o do l dd a y s:A ne x a m i n a t i o no f n o s t a l g i a i nF a c e b o o k p o s t s[J].I n t e r-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h u m a n-c o m p u t e r s t u d i e s,2015:83-93.[5] B A R R E T TFS,G R I MM KJ,R O B I N SR W,e t a l.M u s i c-e v o k e dn o s t a l g i a:E f f e c t,m e m o r y,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J].E m o t i o n,2010(3):390-403.[6]刘保昌.刘继明与中国乡村乌托邦意象的营构 以长篇小说‘人境“为中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42-150.[7]洪学婷,黄震方,陈晓艳,等.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 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J].地理科学,2021(1):55-63.[8]李蕾蕾. 乡愁 的理论化与乡土中国和城市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51-57.361。
古镇型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中的理念创新-百度文库
古镇型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中的理念创新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李庆雷●在这个“物质充裕”和“全民压力”并存的时代,“轻旅行”重新被提及,并被赋予“简约旅行”和“旅游减压”双重意义,是新时期人们对旅游活动的本质进行不断反思的结果。
这一理念对古镇型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创新和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时间安排与活动节奏不仅仅是游客心态的问题,也与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氛围、服务设施、活动内容紧密相关。
亦即,目的地应给游客一个愿意慢下来的理由,创造一个可以慢下来的环境,提供一些能够慢慢品味的活动。
●从供给方面来看,“深体验”理念有利于古镇型旅游目的地从“走马观花”升级为“下马赏花”、最终提升为“养马种花”,有利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释放旅游产业潜能,增加综合收入。
●古镇深厚的文化、闲适的氛围、舒缓的节奏、淳朴的民风、新鲜的菜食有益于养生,养生旅游是古镇型旅游目的地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向。
古镇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满足了游客对怀旧和真实性的需求,并且能够提供一站式消费体验,因而成为我国旅游目的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开发,许多古镇型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区域性古镇目的地已经进入了生命周期中的停滞期,出现了“成长中的烦恼”。
和其他类型的目的地一样,古镇型旅游目的地现阶段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
旅游转型升级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点是理念创新。
有鉴于此,本文以云南禄丰黑井古镇为例,对古镇型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中的理念创新进行初步探讨,对“轻旅行、慢生活、深体验、全健康”这一组具有普适意义的新理念进行简要阐释。
一、轻旅行“轻旅行”(Travellight)意为轻装、轻便、轻松的旅行方式,亦即放下一切不必要的负担,让身体和心情同时轻松起来。
当然,轻旅行并不意味着随意、马虎地对待旅游活动,而是去掉冗赘的、矫饰的部分,学会享受简单生活和简约旅行。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国内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特色小镇建设不仅创建了一批具有独特特色的小镇,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以下是国内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些经验与启示。
注重特色定位。
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自身独特的特色,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小镇的特色资源,同时进行差异化和定位的策略。
比如一些小镇以农耕文化为特色,通过打造美丽乡村和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而一些小镇则以红色文化为特色,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宣传和展示革命历史,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注重产业融合。
特色小镇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创建一个美丽的场所,更应该注重产业融合和升级。
通过将传统产业与现代化发展相结合,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比如一些小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传统的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了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
通过打造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保持小镇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
特色小镇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保证乡村的绿化和生态氛围。
注重公共设施建设。
特色小镇建设要注重提供便民的公共设施,为居民和游客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比如建设公园、休闲广场、医疗设施等,增加居民和游客的福利和满意度。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小镇的整体形象和居住品质。
国内特色小镇建设在推动乡村振兴和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特色定位、产业融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吸取经验与启示。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各方的合作与支持,共同打造出更多具有独特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
乌镇文旅小镇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乌镇文旅小镇的成功经验与启示近年来,文旅小镇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而乌镇文旅小镇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乌镇文旅小镇能够成功,不仅在于其美丽的水乡风光,更在于其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模式。
本文将通过分析乌镇文旅小镇的成功经验与启示,探讨文旅小镇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一、打造一流的旅游体验乌镇文旅小镇的成功,首先在于其独特的旅游体验。
在乌镇,游客可以体验到传统的水乡文化,感受到浓郁的历史底蕴。
同时,乌镇还融入了现代的设计和技术,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例如,乌镇推出了智慧旅游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了解景点信息、购买门票、预订酒店等,大大提高了旅游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二、注重文化创意和品牌建设乌镇文旅小镇的成功,也在于其注重文化创意和品牌建设。
乌镇文旅小镇在建设中注重挖掘和传承水乡文化,推出了一系列文化主题活动和产品,如乌镇戏剧节、乌镇文化展览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同时,乌镇还注重品牌建设,将其打造成为“文化之旅、科技之旅、休闲之旅”的品牌,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三、推进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乌镇文旅小镇的成功,还在于其推进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
乌镇将文化、旅游、科技等产业紧密结合,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项目,如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乌镇互联网医院等。
这些项目不仅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资源,也为乌镇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乌镇文旅小镇的成功,还在于其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乌镇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水乡生态环境,推行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绿色理念,保持了水乡的原始风貌和生态环境。
同时,乌镇还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项目和活动,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为乌镇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乌镇文旅小镇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为中国文旅小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未来,随着国家对文旅小镇的支持和投资不断增加,相信文旅小镇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将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生活方式。
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
论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四川为例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作者:王雪梅近几年来,古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喜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景观、景物随处可见,中国各地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却十分罕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那些保存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镇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观赏。
近几年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几处民居宅院、云南丽江古城以及未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江苏周庄等地在旅游黄金周期间,游人如织,其数量直追山水风光景区的客源。
由此可见,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旅游,其市场前景不可低估。
就四川而言,四川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少见的乡村民居,乡土建筑集中之地便是场镇。
而场镇又是当地自然经济和小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传统的集市贸易促成了场镇发展,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人口密度决定着场镇的分布及大小。
场镇的历史就是由场而镇的发展史,能称得上“古镇”的,必定有悠久的历史,又具备相当的规模。
据粗略统计,四川拥有1400多座古城镇,其佼佼者作为该地区的传统生活形态和建筑文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研究及观赏价值。
随着热点景区的爆满,一部分旅游者开始另辟蹊径,寻求新的旅游目的地。
而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满足了部分旅游者寻求精神家园的愿望,因而四川省内的古镇旅游日趋火爆。
四川的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公布了若干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人故居文物保护系列。
2002年,四川省旅游局根据“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否具有相对成熟的旅游开发条件、规模”等标准,推出了双流黄龙溪、宜宾李庄、阆中古城、雅安上里、合江佛宝、理县桃坪羌寨、丹巴嘉绒藏寨、广元昭化、大邑安仁、盐源泸沽湖镇“十大古镇之旅”,并展开了宣传促销推介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报/2010年/5月/12日/第011版
视野
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
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李向明
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是我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小镇是特色城镇化的重要方式。
2006年,由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在云南大理召开了全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
云南省一批示范小镇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突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建设,把小镇建设成为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窗口和基地,增强了小镇对游客的吸引力,形成了旅游小城镇建设的“云南模式”。
旅游小镇建设丰富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内涵,是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一发展模式。
一、旅游小镇的内涵
在我国旅游小镇是近年来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但旅游小镇在国外旅游发展实践中,却极具特色与旅游吸引力。
2005年,云南省提出了“旅游小镇”的战略构想,把小城镇发展与云南已经形成优势的旅游产业相结合,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对于旅游小镇的概念,目前大部分学者主要从小城镇的功能与主导经济的角度来定义。
如,刘德云认为:旅游小镇是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市镇,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
李晓阳认为:旅游小城镇主要是指以旅游为主要功能,以提供迥异于城市、乡村的旅游产品,并产生良好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小城镇。
张仁开认为:“旅游小镇”又可以称为“旅游型小城镇”、“特色旅游小城镇”,实质上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属于“特色小城镇”的范畴,是“旅游专业镇”。
杨世瑜等认为:旅游小镇是位于城市周边,乡村生态环境优美或历史文化渊源、自然及人文景观独特,具有旅游吸引力,有通达条件和旅游产业的村镇。
笔者认为,完整的“旅游小镇”概念,应从四个方面来界定。
第一,地理区位,旅游小镇位于城市周边或远离城市的乡村地区;第二,人口规模,旅游小镇的人口规模应符合按国家镇建制的标准;第三,资源特色,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特色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第四,经济成分,旅游业是小镇的主打产业或优势产业,或旅游产业是促进乡镇经济提速与发展的动力源,同时,对区域旅游业的提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
二、旅游小镇的功能
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旅游小镇具有五大功能:保护(建筑文化、历史遗存、生态资源)功能、展示(田园牧歌式的“世外桃源”、农耕文明那种自然循环经济的良性模式、大自然与人工创造的和谐之美)功能、利用(民俗风情、田园风光、历史风貌、风味特产)功能、旅游功能、社区发展功能。
小镇旅游是在保护的前提下,渗透、激活并服务于旅游小镇的其他功能,这是旅游小镇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旅游小镇的意义
1.从宏观层面看。
旅游小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有益探索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设旅游小镇,有助于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是破解“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式。
同时,建设旅游小镇,有利于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从中观层面看。
推动旅游小城镇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延
伸,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推动村容村貌的整治和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变。
旅游小城镇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农民致富;发展旅游与发展小城镇相互结合,推动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和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形成了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机制。
3.从微观层面看。
有效解决农民带资进城(镇)和就地就近就业问题,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旅游小镇,有效改善农村群众生活条件,有利于提高乡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旅游服务和促进小城镇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形式。
增加了农民自力更生、发展创业的能力。
有助于提升农民素质,促进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优秀农村文化。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实现文化遗产的不断升值。
4.从旅游发展看。
旅游小镇是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突出民族文化的承继与建设,把小镇建设成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窗口和基地,增强小镇对游客的吸引力。
通过建设旅游小镇的方式,把过去单纯的保护变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实现保护,是在新形势对历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的创新探索。
将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互相融合。
发展小城镇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
利用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依托市场化运作,把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既为有效促进城镇建设找到一条创新之路,又为区域旅游深度开发、提质增效提供新思路、新办法,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通过科学合理地开发建设旅游小镇,形成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能不断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旅游小镇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有助于培育新的旅游市场。
小城镇发展又拓展了旅游市场的服务能力和空间范围,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托。
现代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在农村地区的巨大消费需求,推动了小城镇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催生了传统农业向具有附加值旅游产品加工的延伸,带动农村交通运输、商饮服务、文化娱乐、地方工艺品制作和无公害蔬菜、水果、花卉等特色农副产品的发展,实现多种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