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三复习_ 《孟子》二则》课件PPT
合集下载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3A26.《孟子》二则(共30张PPT)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 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 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 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 于我焉”。)
讲授新课
疏通文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 停止,放弃
讲授新课
内容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 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 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
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 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 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 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讲授新课
疏通文义 动词,超过、胜过 做,干 苟且偷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祸患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 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 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 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 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上午9时48分 56秒上午9时48分09:48:5621.11.22
九年级下册18课、《孟子》两章PPT课件
内容解析
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还在后面以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不同结局
来形成对比,再次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2020年9月28日
11
本文结构简图
摆出观点:
(总)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 道理论证:
(分) (治国)
进攻失败
防御失败 排
比
域民…… 论 固国…… 证
1、城:内城 2、郭:外城 3、环:围 4、而:
表修饰关系,译为“着”
5、而:但是、却
6、夫:读作fú,句首发语词
7、得:得到
8、然:这样9、而:但是、却 10、者:……原因
11、是:这 12、城:城墙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
16、坚利:坚固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委:放弃 19、去:离开
8、威:震慑、威服
9、兵革:武器装备
10、利:锋利、锐利。兵革之利:武力强大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 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内容解析:前面列举了两个战争中的事例来论述,强调
了战争中需要“人和”,这里用“域民……固国……威
天下……”讲道理,论证“人和”在治理一个国家中的
件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其中
“人和”是最重要的。作者首先摆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020年9月28日
6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ppt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 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 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 结啊。
守 城 :
粮多
城 高
池深
守方
兵 革 利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今义:姓氏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是: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译:(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 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 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 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 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 重要经典之一。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 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 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 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 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十分痛苦。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仁政”、“王道”, “民贵君 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提倡君 王要“与民同乐”, 人与人之间要 相亲相爱, 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 。 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 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3.《孟子》二则 (共33张PPT)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比“生”“熊掌”比“义”
(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写作 意图又是什么呢?
主旨——说明在面临人生抉择时, 我们应以“义”为重,摒弃利己 的私心。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 择时,将“义”放在首位的做法。
义存于心(正)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举
对
乞人
例
比
论
论
证
证
宫室之美
见利忘义(反) 万钟之禄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 者得我
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 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 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断然拒绝 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 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 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 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 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那么请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92021/9/9Thursday, September 09,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92021/9/92021/9/99/9/2021 4:31:15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92021/9/92021/9/9Sep-219-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92021/9/92021/9/9Thursday, September 09, 2021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比“生”“熊掌”比“义”
(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写作 意图又是什么呢?
主旨——说明在面临人生抉择时, 我们应以“义”为重,摒弃利己 的私心。
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 择时,将“义”放在首位的做法。
义存于心(正)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举
对
乞人
例
比
论
论
证
证
宫室之美
见利忘义(反) 万钟之禄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 者得我
请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 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 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官回家,断然拒绝 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 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 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 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 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那么请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92021/9/9Thursday, September 09,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92021/9/92021/9/99/9/2021 4:31:15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92021/9/92021/9/9Sep-219-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92021/9/92021/9/9Thursday, September 09, 2021
九年级语文上册23.《孟子》二则ppt课件
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
17
优质课件
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 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 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
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 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5
优质课件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想要,喜欢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同义词复用,能
同时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为了 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 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却 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
(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
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 (如果这样 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丧失“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思想境 界 10
优质课件
译 文
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 能够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如果人们厌恶的 东西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 手段,有哪一种不不能采用呢? 运用某种方法就可以生 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运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 然而却有人不采纳它。因为这个缘故(可知人们)所追求 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有胜过死亡的。不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件:《孟子》两章(共18张PPT)
三、课后习题
•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 注意节奏。
•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
(1)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
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
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
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
(2)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
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
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对比论 证),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 并学习恰当使用,如:
•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
二、问题研究
•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相同: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
• ①短文首先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 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 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举例论证)② 其次,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③ 再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 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对比论证)④最终提出 本文的中心论点。
为本”。
一、整体把握
•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 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 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8《孟子两章》课件(62张ppt)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 性,无义
施行仁政的君主
有不战,战必胜矣。
或者
2020/2/2
答问
2020/2/2
理清结构
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2020/2/2
第二、三句话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第四句话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 都采用了 对比 论证法
2020/2/2
第2、3自然段有四个短句代表 了“地利”,它们是:
者:指“得天 然而:
这
时”这种情况。虽然这样,
矣:语气助词,但是
表肯定。
表判断
2020/2/2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城墙 表判断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
甲胄
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坚韧 锐利
放弃
而去 之 ,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离开 代城郭
这
2020/2/2
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 界, 固 国
《孟子》 二章
2020/2/2
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管夷
2、故 /天
将吾/降/举大于任//士于
-------
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 肤, / 空 乏 其 身, /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 性,无义
施行仁政的君主
有不战,战必胜矣。
或者
2020/2/2
答问
2020/2/2
理清结构
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2020/2/2
第二、三句话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第四句话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 都采用了 对比 论证法
2020/2/2
第2、3自然段有四个短句代表 了“地利”,它们是:
者:指“得天 然而:
这
时”这种情况。虽然这样,
矣:语气助词,但是
表肯定。
表判断
2020/2/2
城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城墙 表判断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
甲胄
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坚韧 锐利
放弃
而去 之 ,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离开 代城郭
这
2020/2/2
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 界, 固 国
《孟子》 二章
2020/2/2
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 “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 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 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 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管夷
2、故 /天
将吾/降/举大于任//士于
-------
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 肤, / 空 乏 其 身, /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孟子》二章 (共33张PPT)
21《孟子》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孟子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 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为“亚圣”,与孔子 并称“孔孟”。 • 主要思想: • 性本善 施仁政 • 行王道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练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 • 方面的具体内容。 • ①思想方面: • ②生活方面: • ③行为方面: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通“横”,梗塞,不顺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3.理解“大丈夫”的含义;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 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难点)
孟子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 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代表人物,尊称为“亚圣”,与孔子 并称“孔孟”。 • 主要思想: • 性本善 施仁政 • 行王道而死于安乐也。
主旨探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对大量关
于人的成败、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忧患意识”是国家 长盛不衰的法宝,特别在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就,人民基本安居乐业的今天,尤其要具有忧患 意识,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继续推向
练
习:
阅读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 2.下面是上文中所写对“是人”进行磨练的几个方面,用原文填写几 • 方面的具体内容。 • ①思想方面: • ②生活方面: • ③行为方面: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通“横”,梗塞,不顺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语文版2020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二则》ppt教学课件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宽大的住所
正道。指最高的 中正之位 治世原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
循着
使昏乱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 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 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 才叫作大丈夫。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生命
大义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舍弃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 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 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
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 “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让人认 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 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 1、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 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 有教无类"。 2、义 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3、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 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 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 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 智慧等。 5、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孙、庞四大弟子,皆战国时风云人物。
战国后期,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公
孙衍与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秦
国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叫做“连
横”。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公孙衍和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这 能够 叫做,成为 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第一大块:文言字词句
难道
真正,确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语气词,吗 表顺接的连词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有大志、有作为、 害怕,恐惧 有气节的男子。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 发怒,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
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纵横家
课外知识
公孙衍、张仪:战国魏国人 纵横家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
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
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其祖乃鬼谷子,战国时人,以隐于鬼谷而得名。曾授苏、张、
用了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从正面论证大丈夫 应有的行为准则。
最后 归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这个中心论点。
对比分析孟子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 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 守。(有原则、有底线)
孟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提出了 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 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
熄。”//
• 全文的论证思路: • 第一段:借景春的话引出关于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
“大丈夫”的论题。
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 第二段:①举例反驳观点
顺从
最正确的道路,义
遵从,遵循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最正确的位置,礼
道路
独 行 其 道。
独自
走 自已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把顺从作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 居天下之广居, • 立天下之正位,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 宅—仁,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 此之谓大丈夫。”
•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 • 贫贱不能使他动摇, • 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 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第二大块:文章内容理解
驳论文的知识
驳论点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
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
驳论文
驳论据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错误的那么论点就不成立。
死亡
安乐也。
安逸,享乐
1.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2.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3.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人恒过,然后能改: 名作动,犯错误。
2.行拂乱其所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扰乱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动用法,使……震动;使……坚忍。
4.必先苦其心志: 使动用法,使……痛苦。 5.饿其体肤: 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 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7.劳其筋骨: 使动用法,使……劳累。
答案:C(应该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4)下面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 )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 ”和“论据” 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搞示了大丈失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本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述了 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 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 。
(1).下面对原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 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 出结论。 B.本文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 的“眉目”,本文以论点为题,文章眉目分明,主旨显豁。 C.原文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从反面讲 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正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D.文章第一段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于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3.困于心,衡于虑:在 4.生于忧患:在
历史上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土,成为他们坚守正义的座右铭。
答案:C(由妾妇之道谈到大丈夫之道。)
•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但孟子并不同意他的看法。 B.本文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且善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 势和感染力。 C.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这三句话最能概括其精髓。 D.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 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
答案:C(从正面讲磨炼激发人的斗志,从反面揭示国家
灭亡的原因。)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内容为景春提出大丈夫的标准。
B.及本文第二段内容为孟子反驳并提出自己关于大丈夫的标
准。
C.在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大丈大之道谈到妾
妇之道,深人浅出,极具说服力。
D.孟子关于大丈大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
D. 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 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 证。
答案:D(“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 “仁”“礼”“义”,运用了比喻论证;分析不正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第一大块:文言知识
被起用 田地
被举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富
贵
驳论点: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驳(破)
不
驳论据: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能
淫
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比喻)
大
立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对比) 丈
富贵不能淫,论
首先 引用景春的话,提出一个错误的论点。
接着 然后
用了举例论证、类比,举男子加冠和女子出嫁的事 例,类比公孙衍、张仪以顺从为准则,反驳了景春 认为这样的人是大丈夫的观点。
困
使…坚忍
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使… 震动
同“增” 不具备的才能 增加
同“横”,阻塞,不通畅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常常 犯错误
在国内
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表现 流露
明白 同“弼”,辅弼,辅佐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匹敌、相当
常常灭亡 生存
必 敬 必 戒 , 无 违 夫 子 !是’大以丈顺 为夫正。者 , 妾 妇 之 道 也 。
孟子举了丈夫之冠和女子出嫁 的例子提出妾妇之道
本文是大丈夫之道,为何此 处孟子谈妾妇之道?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怎么,哪里
语气词,呢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助词,不译 行冠礼 教导,训诲
谨慎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到……去
告诫 同“汝”,你
无违夫子!’
一定
违背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 •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你没有学过礼吗?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男子成年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导; 往送之门,戒之曰: •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以训导,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无违夫子!’
• ‘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
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把 作为 准则,标准
最宽广的住宅,仁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富贵不能淫
作者知多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 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 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 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 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 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