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传统中医药资源,拓展黟县旅游新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传统中医药资源,丰富黟县旅游新内涵
舒育玲
摘要:黟县中药材十分丰富,中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如今依然拥有一定中医人才资源和中医药活动平台基础。这些不仅使得徽州文化中的新安医学能够得到新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为黟县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特色资源,从而极大丰富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旅游等内涵,以开拓黟县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黟县中医源远流长,随徽州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而世代传承。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步入鼎盛,文化教育空前发达,在带动百业强劲发展的同时,黟县医学也随之得到很好发展。根据史志记载,黟县在明清时期就产生过不少名医,他们在府县内外、大江南北,有的专攻经典,阐发医理;有的涉足百家,融会贯通;有的重于临床,深究一科;有的悬壶四方,治病无数。数百年来,他们治学方法严谨,济世医术高明,医德医风高尚,医著内容丰富,在黟县古代医学史上写下辉煌篇章,在新安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极大丰厚了黟县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为今天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份特色资源。
一
据史志记载,黟县明代以前有名医家7人。其中宋代汪四七,时人称之“天医星君”,求治者日以千计。元代汪佳一,自制“避瘟丹”,施药救人。明代黄古潭,著有《赤水元珠医旨》为新安一代名医。明代史谋,善针灸,求疗灸者日以百数。
黟县清代有名医家65人。其中汪纯粹,对张仲景《伤寒论》理论的应用、阐发、普及有独到之处,著有《孝慈备览》、《伤寒论编》。程国瑞,入太医院供奉,授御医官首领,著有《难经释义》。卢云乘,雍正年朝廷举行医科考试,遴选精通《类经》、《伤寒论》、《本草纲目》三书者,授以该省医学教授;卢氏赴县、府、司三试均拔头筹,官授全楚普济堂医务。胡新楫,行医数十年,年近八十时因年高多病,为避诊务避居于麻田“广安寺”内,但求医者依然络绎不绝,又避居淋沥山之层岩峭壁,但求诊者却牵绳而上,胡喟叹曰:“吾仍返家,死而后已。”
潘元森,承家学尤擅幼科,求医者满庭,每遇贫者不受其酬,著有《可行集》《本草略》行世。李能谦,咸丰年间,张文毅(芾)、曾国藩带兵入徽州,因治疗张文毅风疾头痛有功,保六品衔;又曾治愈曾国藩“时疫”等症,受到曾氏赞赏。
民国时期,黟县曾成立“黟县中医师公会”。民国36年(1947年),公会成员有李培桂、汪镜澄、程贻荪、程铁生、胡哲民、李筱芳等75人,其中不乏有多人为一代名医。其中程大猷,操练南拳,武艺高强,用长铁条打头顶,铁条打弯而头无伤痕;十块厚砖,一击之下,片片断裂。对前来习武者,只取火油费,尽其所知悉心传授,兼精伤科,方圆百里经常为人治病。戴在廷,世代精于歧黄,擅长内科、小儿科,先后应邀去武汉、武穴、黄石、九江、景德镇、安庆、芜湖、青阳、大通、屯溪等地,为旅外同乡治疗顽疾。上海名医王仲奇非常赞赏他的医案,称其为“新安流派后继之佼佼者”。严春生,清末国学生,寓居屯溪黎阳,精通脉理,医德高尚,有“济世良医”之誉。民国23年(1934)年,屯溪、休宁两地中医成立国医公会,被推为首届常务理事。李培芳,祖辈六世业医,人称“三都先生”,精妇、内、小儿诸科,曾救六都程鸣鸾老人于垂危,获“庐扁再也”金匾。曾任“黟县国医公会”主席。胡剑华,新安医学派名医。早年行医于上海、南昌等地,曾在《中华医学报》上连续发表专题论文,并撰写《伤寒论新注》四卷,上海宏大书局于1930年铅印问世,封面题字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吴长熙,专治内科,擅长疑难杂证。常彦言为医应具备二个条件,其一足够的学识和经验,利人而不误人;其二,革除重财重利思想,著有《老鹤医验录》及其案例等多种。
建国后,虽然西医发展渐成气候,但中医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发展,如麻田街戴永仪、东街胡如海、宏村汪济甫、碧山李筱芳、桂墩里程铁生等名中医在民众中都广有名望。
二
古徽州是宗族制度最为盛行的地区,黟县更是如此。偌大家族聚集而居,即使是分家开侬也少有离开供祖宗祠地。在黟县,一般都是一个村庄一个姓,人丁的增长与减少也就直接关系到宗族实力的消长和村落的盛衰。因此,各氏族便普遍都注重医事,藉以保障本族人的健康水平。当时,对一个数十人口的大家庭来说,拥有一、两个精通医术并世代相传的本姓医家,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应该必备的。数百年来,这也就成为黟县民间的约定习俗。对于专门以医学为
业的家族来说更是如此,其中当然不排除谋生捷径的重要因素。这些医学世家他们少则几代,多则二十余代,形成黟县中医历史重要特征之一。如:县城东街万氏世家。万氏世家世居县城,其行医始于明洪武年间万高甫。高甫以医鸣于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辟授医学训术,子孙世承其业。子万友仁承家学,精医术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袭医学训术官职。友仁有二子腾远、腾懋,相继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二十二年袭职为医学训术。腾远子文清,随叔腾懋习医,亦以医鸣于世,于天顺三年(1459年)袭医学训术职。文清子贯、硕,俱敦义睦族,乡人颂之。贯子盛,正德四年(1509年)袭医学训术职。硕子芳,承传家学,有善行。尤精于医,活人不责其报,得朝廷优赏。万芳有二子,长子曰赐善,承祖父之志,重振前业;次子曰福,精医术,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袭医官职,有儒雅,缙绅咸推重之。万氏一族,从洪武二十四年至嘉靖二十九年裔孙万福袭医官职,共历七世,达二百年左右,名医辈出,活人无数,堪称医学世家。
碧山李氏世家。李氏世家精于内科,而始于清初。始祖为李文意,其行医济世,施药不受值。文意传子李寿昌,寿昌传子能谦、能敬。李能谦长于治瘟病和疮疡。时值太平天国军兴,张文毅、曾国藩相继带兵入徽。能谦因治愈张文毅风疾头痛而得六品官衔,又曾治愈曾国藩“时疫”等症颇受曾氏赞赏。其孙李培芳将能谦临床医案整理成册,“江南大儒”歙县汪宗沂为之撰序,有《启赞医案》行世。谦弟能敬亦精医,远近求诊者接踵。第四代传人有能谦子永泽、永泗、永铎、永昆、永铉。第五代传人李培芳,幼得“医之精义尽在书”家训,入乡庠后习医,文医相通,精妇、内、小儿诸科,为民国时期名医,曾任“黟县国医公会”主席。曾孙女李筱芳,长于妇科,善治“不孕之症”,年过八旬后,慕名求医者仍接踵于门。
五都旧庵胡氏世家。胡氏世家始祖为清代名医胡学本,熟本草,精太素脉。道光辛卯年,邑多疫,其市药以济贫,慕名求治者踵至。胡学本传子胡天养,延至第四代,传胡克明、胡允明,均为一代名医。传说,当时屯溪镇某清将,突患眼疾,营医束手无策,请克明赴营治疗后,很快见效,清将特书“克媲父美”金匾致谢。克明传其子嘉琮、侄少章。少章为民国期间名医,传哲明、云青、永发等多人;胡允明传孙如海;云青与如海传侄女再华。胡如海(1914—1985年)22岁行医,医术远近闻名。建国后,历任县医院、徽州专署医院中医师,晚年回本邑红旗医院任主治中医师,当选为黟县政协副主席、“黟县中医学会”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