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上海三四十年前的公交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说上海三四十年前的公交车
我们小时候六七十年代时,上海的公共汽车比较空,一般就算是座位坐满,车厢里还是非常空的。那时的公交车是一节车厢很短的那种,每辆车上是一位驾驶员一位售票员,车子很旧是老式的式样。虽然上海是大城市人口众多,可是当时根本没有外来人员,都是上海本地的市民,最多就是从全国各地来上海出差开会的外地客人,但是公交车是不挤的,乘车的秩序也很良好。
那时的售票员服务态度蛮好,见到老年人上车必定会叫道“哪位乘客给年纪大的让个座”,一般都会马上有人起身让座,有时还没等售票员叫,已经会有乘客起身给老年人让座了。记得我第一次自己放暑假去外婆家时,因为妈妈想让我锻炼锻炼,她把我送到42路建国西路车站,送我上了车,然后对售票员关照了下,嘱咐她提醒我别乘过了站。然后我就自己坐到外婆家的石门一路瑞金路口下了车,雄赳赳气昂昂的到了外婆家,外婆一看我是自己一个人乘车来的,高兴坏了,连连表扬我,“乖囡囡乖囡囡,这么小就会自己来了,真聪明真勇敢。”那一年我刚刚读小学二年级。那个年代虽然人们都不富裕,可是治安很好,不用担心路上有什么坏人或者人贩子拐卖孩子啥的。
一转眼到了七十年代末吧,仿佛一夜之间,上海的公
交车爆挤,星期天想去外婆家玩车子挤都挤不上,车厢里人满满的,但是还好,还没有像沙丁鱼罐头那样,松动下还是可以再上去几个人的。那时人还小,搞不懂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间公交车挤成这样,哪里来了那么多人?只听家里大人说好像是我们上海前些年去外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大
部队回城了,他们相应国家的号召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一番后又奉国家政策回来了,所以上海的公交车一下子就拥挤了好多。想想那倒是真的,因为光我们自己家里就有三个堂哥堂姐都是“一片红”时才二十岁不到就去了安徽插队,还有我的两个舅舅也是“一片红”时去的江西,那年小舅舅才十六岁,外婆舍不得这么小的儿子去如此边远的地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是没有办法,居委会、红卫兵天天上家里来闹,只好眼泪汪汪地送个子还没长好的儿子走了。
随着上海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最早的老式公交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出来了一种新型的公交车,车厢是两截的,中间是铰链连着的,这种车很长,转弯时总是先转过去前半截车厢,然后再后半截车厢跟上,反正转弯很笨拙。当时我刚刚参加工作,这种车后来大家俗称“大篷车”,也叫“巨龙”,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承载好多好多乘客,前中后共三个车门,一位驾驶员两位售票员,当时随着外出插队的知青大部队回沪,上海人口已经越来越多了,大篷车也挤得要命。那时我在田林路的单位上班,到
田林路只有89路和224路两条线路公交车,每天上下班挤车是件很头疼的事。几乎每个公交车站都站满了等车的人,那时又不像现在有地铁和轻轨,那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除非你自己骑自行车,除此之外你只能老老实实等那开得和蜗牛爬差不多的公交车。嘿嘿,这车还怪了,你没事不乘车时,就见它一辆辆耀武扬威地开来驶去,你要急着上班赶车,却左等右等心急火燎望眼欲穿它就是不来,那时只见站台上等车的乘客在伸长脖子往远处看嘴里还不停地抱怨,怎么搞得连车影子也不见都快迟到了…..通常在你剁着脚几乎失去耐心时,你想乘坐的车子它终于姗姗来了,一来还不是一辆,经常是好几辆一起来,就像小火车似的,然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一会跑前一会跑后,直到把每辆车都挤得满满当当的。
车厢里的乘客前胸贴后背耳鬓厮磨亲密接触,不得不佩服的是,阿拉上海人不管车子多么拥挤不堪,但是上下车照样秩序井然。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你别看个车厢里挤得前胸贴后背似乎下车的人出不去,嘿嘿,不会的,你看,在仿佛铜墙铁壁密不透风的人群里,准备下一站下车的乘客会轻轻拍下前面乘客的肩,轻声问“前头下去伐”,前面要是下车的会点点头,要是不下的会稍微往旁边靠点让你侧身挤过去,就这样后面一个个问前面的人,前面的人自会心照不宣地回应,然后就会有一支无形的队伍在暗暗紧挨着,等到车
子靠站车门一打开,准备下车的人一个接着一个鱼贯而出,动作迅速干练又麻利,倏拉一下就全部下车完毕,然后等候在车子下面的乘客也很有默契,明明前面车子没来时大家还在各自聊天或者在墙根站着或者独自看报,车子一来所有人会立刻紧挨着车门两边排开,中间留下一个空挡给上面的人下来,等到下车的人下完了,两边等待上车的人迅速从两边上得车去,立刻车厢就挤满了。记得不久八十年代流行羽绒服了,那时的羽绒服我们叫“滑雪衫”,冬天穿在身上很暖和,面子都是尼龙丝做的,穿着这种滑雪衫挤公交车最爽了,互相之间借着尼龙丝面子的摩擦在车厢里密集的人群里唰
一下就滑过去了,可以节省好多力气,o(∩_∩)o…
可惜那时人真的很多,公交车远远跟不上上班族的需求,经常大煞风景的是,为了赶时间上班,为了先上一辆车不至于迟到被扣奖金,大家都想尽快挤上车,往往会有最后一个乘客吊在车门口,尽管售票员已经在叫“再往里挤挤,还有一个没上,大家再挤挤”,可是车厢里面实在是没有空间可以挤了,售票员也拼命用手试图把车门关上,可是总会有挤不上却又实在不愿意等待下一辆车的乘客吊在车门口,摆出一副不让我上车大家就都别想走的架势,在僵持了几分钟后驾驶员就会无可奈何地从驾驶室里出来,来到车门处,用尽力气把最后那位乘客往车厢里塞,人一点点塞进去了,门一点点关上了,但是衣服或者包还露在外面,然后再拼命
塞,最后再狠狠对着车门踹上几脚,然后门全部关上了,车子终于可以行驶了。呵呵,这样的事在“大篷车”年代几乎每天都有发生。
以前上海的马路都很狭窄,马路上汽车又多,又是自行车的王国,可想而知公交车开得有多慢,一路开开停停停停开开,再等等红灯,再一个个车站等着乘客上下车,再不时遇到几个吊车的人,呵呵,经常会急吼吼地感觉要迟到了,我每次下车总会遇到好几个同单位的小姐妹,大家惊呼着“要迟到了”一路小跑着冲进门卫室打卡。
大概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吧,上海的公交车紧张趋势终于开始得到慢慢缓解了,因为随着新上海的建设,我记得最先通车的是地铁一号线,直达锦江乐园(当时一号线的终点站是锦江乐园),那时开通了第一条地铁,上海人民高兴啊,在经过了这么漫长的艰苦的岁月后,阿拉上海终于也像北京那样有了自己的地铁,这无论如何是件值得兴奋的事,我记得我还特意带着我正上托儿所的女儿和浙江来的亲戚
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去乘一号线,我们从一个方向乘过去再从相反方向乘过来,就像兜风一样,在地铁里还看到了好多和我们一样观光地铁的市民,哈哈,现在想来蛮好玩的。
随着地铁和轻轨的线路越来越多,再加上它的快速便捷,使得相当多的人选择它作为交通工具,这样公交车的压力得以大大缓解,到了九十年代初,“大篷车”终于退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