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和能力辨析题题库

合集下载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错误。理由:确定课程目标,首先应该处理好课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对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盼课程目标。
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
错误。理由: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事教学的资格证明,不能狭隘地把它作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
错误。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势在必行。素质教育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本题中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是不全面的,它只强调了加强学生的体育和美育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此外,素质教育还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正确。理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错误。理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7.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错误。理由: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3、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21.√【答案要点】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不同种族、性别,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的成员,都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这就意味着要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的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22.教学就是教育。22.×【答案要点】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而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23.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比一般迁移广。23.×【答案要点】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划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两种。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有限的情境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迁移是不重要的,相反,它对于系统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非常必要。24.有人提出“为迁移而教”是有道理的。24.√【答案要点】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如果教学的效果能使学生从一种课程最大限度地迁移到其他课程,或者从学校生活迁移到社会生活,这样的教育和教学是事半功倍的。因此,有人提出“为迁移而教”是有道理的。25.学生在每一次学习时的学习策略都是相同的。25.×【答案要点】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学生在每一次学习时的学习策略都是不同的。但是,相对而言,对于同一类型的学习,存在着基本相同的计划,这些基本相同的计划就是一些常见的学习策略。从本质上讲,学习策略是一步一步的程序性知识,由一套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是学习技术或学习技能的组合。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3、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正确答案:此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国家课程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4、价值辨析观点更强调价值本身,而不强调价值观的获得过程。
正确答案:此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价值辨析强调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强调通过辨析、获得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价值观念是人自身的一种内在价值,不易清醒地意识。
此说法是正确的。
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牛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1.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学习“功一力×距离”是懈决问题学习。
2.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3.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4.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10.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表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错误。理由:题干所述为规则学习,指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2.错误。理由:当新情境与定势一致时,定势对解决问题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3.错误。理由: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4.正确。理由: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而言就是学习的诱因。
6.价值辨析观点更强调价值本身,而不强调价值观的获得过程。
此说法是错误的。
价值辨析强调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强调通过辨析、获得价值观的过程。因为价值观念是人自身的一种内在价值,不易清醒地意识。
7.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此说法是错误的。
国家课程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7.错误。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

辨析题作答思路(总—分—总)1.判断正确/错误2.分析思路:概念解释、关系、理论陈述,抓住关键词;3.总结,回扣观点注意事项1.判断正误:①正确/错误②不能出现“✔”“✖”2.分析理由:①对错都要分析②不要例子堆砌③答案不唯一,思路很重要1.课程就是学科。

该说法是错误的。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题干中,缩小了课程的内涵。

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说法错误。

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故题目说法错误。

3.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

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之外,还能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题干缩小了教学的任务。

PS:教学任务(双基观心+德智体美)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4.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此说法错误。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

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故题目说法错误。

5.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表述错误。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容量为 5 ~ 9 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此说法错误。

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样政治经济制度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P232)2、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此说法错误。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

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故说法错误。

(P321)3、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或: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此说法错误。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说法错误。

(P344)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此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已打印)《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题目汇总

(已打印)《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题目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8分每题(2012下)1.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2.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

3.习得性无助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4.负强化就是惩罚。

(2013上)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2.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3.逆向迁移即负迁移。

4.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2013下)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2.教育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3.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2014上)1.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2.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3.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4.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2014下)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2015上)1.教肓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3.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肓的影响较大。

4.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

2.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3.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但是,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版

⋯⋯⋯⋯⋯⋯⋯⋯⋯⋯⋯⋯⋯⋯⋯⋯⋯⋯⋯⋯⋯⋯⋯最新料介绍⋯⋯⋯⋯⋯⋯⋯⋯⋯⋯⋯⋯⋯⋯⋯⋯⋯⋯⋯第一章(一)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因素构成,这三个因素是相互独立的。

①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教育的三因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好的实践活动系统。

②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行能睁开,受教育者也不行能获取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掉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没法实现。

③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因素的有机联合。

(二)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①这类说法是不正确的。

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差别于其余事物现象的根本特点,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别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假如失掉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可以称为教育。

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觉的,比如模拟,而只有有目的的培育人的活动才是教育。

③如上所述,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这一句话是错误的。

(三)动物界也存在教育①此看法是错误。

②教育是人类的有目的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差别其余事物现象的本质特点,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由此可知,教师是人类的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存心识、有目的、自觉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育的过程。

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不过动物的一种生计本能,不具备社会性,不切合教育的本质。

③综上所知,动物界是不存在教育的,所以能够判断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四)教育发源于小孩对成人的无心识模拟。

①这个看法是片面的②教育是人类的有目的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差别其余事物现象的本质特点,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因而可知题干中的说法能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理论,教育发源于生产劳动中传达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资料一、辨析题1.学生上课时,边听、边看、边记笔记反映了注意具有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1.【参考答案】此题说法错误。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题中强调的不是注意的保持时间,而是在同一时间集中在听、看、记这三件事情上,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题说法错误。

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3.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此题说法错误。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班级管理的功能包括:第一,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第二,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第三,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其中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是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而不是单纯地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4.在教育的功能选择上应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其个体功能是可以忽视的。

4.此题说法错误。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根本功能、基本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一、教育的概念•1.对教育的概念进行缩小•eg: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答案】(1)此说法错误。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

(3)故题目说法错误。

•2.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曲解•eg: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行为。

【答案】(1)此说法错误。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动物在养护幼崽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相似之处,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活动,而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题目说法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因此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都不属于教育现象0(3)故该说法错误。

•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eg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1)此说法错误。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②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3)故题目说法错误。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地位混淆•eg: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答案】(1)此说法错误。

(2)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56道第一章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故该说法正确。

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故该说法错误。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这种说法不正确。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2、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劳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

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的,就形成了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顾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

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因此,学习所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5、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

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错误。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并不一定都发生在学校内部。

而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所谓的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借机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该命题缺少一个前提条件,是错误的。

2)科学教育形成的标志是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参考答案:正确。

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因此,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制度化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出现了学校。

参考答案:错误。

典型特征是建立了学校制度,即学制。

时间大约是19世纪下半期。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左右,制度化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学校,典型表征是建立了学制。

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的科学。

参考答案:错误。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事实只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但不是全部对象。

5)学制是指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错误。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校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它发生在学校系统内部。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种种规范、规则、和规定的总和。

教育制度包括学制,但并不就是指学制。

因此是错误的。

6)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参考答案:错误。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因为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的关系。

7)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14) 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正确。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授之以鱼指传授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则是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
(15) 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错误。 程序教学是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16)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错误。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是正迁移。可能是正迁 移,也可能是负迁移。
(17)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形成的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是教育目的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
(28)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错误。 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到底产生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 的性质以及其与正式群体的目标的一致程度。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对非正式群体要 正确引导。
(29)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错误。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本身有着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指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7)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均属于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三者是并列的关系 错误。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属于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三者使步步具体化的关 系,即课程标准使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8) 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意味着均衡发展 错误。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在不同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个 方面都得到发展,并且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程度不同。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大全)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大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

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答案】正确。

理由:略。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答案】错误。

理由: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答案】错误。

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答案】正确。

理由: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答案】错误。

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答案】正确。

理由: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辨析题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辨析题汇总

第一章(一)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是相互独立的。

①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②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③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二)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①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为教育。

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例如模仿,而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

③如上所述,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这一句话是错误的。

(三)动物界也存在教育①此观点是错误。

②教育是人类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由此可知,教师是人类的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具备社会性,不符合教育的本质。

③综上所知,动物界是不存在教育的,所以可以判断题干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四)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①这个观点是片面的②教育是人类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由此可见题干中的说法是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③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由此也可判断出,题干的说法存在片面性。

(五)从广义上讲,教育指的就是学校教育①题干中提出的观点是错误的②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为教育。

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99题)

教学知识与能力(辨析题99题)

辨析题75题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错误。

理由: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

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答案】正确。

理由:略。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答案】错误理由: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答案】错误。

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答案】正确。

理由: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答案】错误。

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答案】正确。

理由: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答案】正确。

理由: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错误。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并不一定都发生在学校内部。

而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所谓的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借机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该命题缺少一个前提条件,是错误的。

2)科学教育形成的标志是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参考答案:正确。

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因此,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制度化教育的最大特征是出现了学校。

参考答案:错误。

典型特征是建立了学校制度,即学制。

时间大约是19世纪下半期。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左右,制度化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是学校,典型表征是建立了学制。

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的科学。

参考答案:错误。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事实只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但不是全部对象。

5)学制是指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错误。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校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它发生在学校系统内部。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种种规范、规则、和规定的总和。

教育制度包括学制,但并不就是指学制。

因此是错误的。

6)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参考答案:错误。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因为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的关系。

7)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

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答案】正确。

理由:略。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案。

【答案】错误。

理由:在启发式教案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案,而在注入式教案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案。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答案】错误。

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答案】正确。

理由: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答案】错误。

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答案】正确。

理由: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案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答案】正确。

理由: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在实际的教案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0、心理测验就是拿些量表来测测学生。

【答案】错误。

理由:心理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1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答案】正确。

理由:现代社会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1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错误。

理由:十三四岁到十六七岁是个体发展的少年期。

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惶失措。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对这一阶段的少年如果管教过严,会使他们出现逆反心理。

要尊重、支持和引导少年独立的要求,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想。

1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答案】正确。

理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1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答案】错误。

理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案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答案】错误。

理由:确定课程目标,首先应该处理好课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对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1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运用中,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案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案进行研究。

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事教案的资格证明,不能狭隘地把它作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

17、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答案】错误。

理由: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8、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

【答案】正确。

理由: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和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1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意识。

【答案】错误。

理由: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20、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

【答案】正确。

理由: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答案】正确。

理由: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2、课程只包括智育的内容。

错误。

理由: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3、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

【答案】正确。

理由: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24、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较严厉。

【答案】错误。

理由:题干所指是斯巴达的教育。

25、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答案】错误。

理由:这是新时代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6、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答案】错误。

理由: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于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27、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答案】错误。

理由:态度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天生的。

28、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

【答案】错误。

理由: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29、学生对真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间接指导。

【答案】错误。

理由: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以直接指导。

30、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

【答案】错误。

理由: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31、评价量表和行为检查单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正确。

理由:二者都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判断,可以在观察过程中或结束后使用。

但二者的评价标准不同,检查单只需要做定性的判断,而等级评价量表要做定量的判断。

32、阐述规则的时候,新教师往往是简单明了的。

【答案】错误。

理由:阐述规则时,新教师往往是含糊其辞的。

3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4、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

【答案】错误。

理由: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2岁,4~5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35、学习是导致有机体行为变化的唯一因素。

【答案】错误。

理由:行为的变化除学习可以引起外,别的因素如疾病、疲劳均可导致。

36、德育就是品德教育。

错误。

理由:二者不完全等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37、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方面的素养要求就是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精通。

【答案】错误。

理由: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案科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育理论知识等。

38、教材就是教科书。

【答案】错误。

理由: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此外还有其他内容。

39、教案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

【答案】错误。

理由:只有有效的教案才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教育影响。

40、备课就是备教材。

【答案】错误。

理由:备教材仅仅是备课的一方面,此外还有备学生、备教法。

41、教案中应用首尾时间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整理材料之类的事。

【答案】错误。

理由:学习活动开始和结尾效果较好,因为它们只受倒摄抑制或者前摄抑制的单重影响,所以不应处理琐碎的事而应学习重要的新概念。

42、思维越灵活,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提出越多的合理假设。

【答案】正确。

理由:在这样的前提下问题解决的可能性较大。

43、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行为。

【答案】错误。

理由:态度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二者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44、行为塑造法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答案】错误。

理由:题干阐述的是代币奖励法的优点。

45、课堂里的人际关系对课堂气氛没有影响。

【答案】错误。

理由:课堂里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

46、“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答案】正确。

理由:教给学生知识是重要的,但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

47、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答案】错误。

理由:题干所指是雅典的教育。

48、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高等教育延伸。

【答案】错误。

理由:20世纪以后,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

49、杜威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教师中心理论。

【答案】错误。

理由:杜威强调的是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论。

50、西方古代教育以埃及和雅典最为典型。

错误。

理由:西方古代教育以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最为典型。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2.只要升学率提高了,学校就实现的素质教育目标。

3.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班主任工作。

4.课堂情境结构对课堂纪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上。

5.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1.【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这部分知识需要考生理解。

【参考答案】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