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30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术语
高考历史答题术语及高考历史答题术语汇总
背景(原因)类答题思路1. 看分值确定要点数,要点适当增多。
2. 注意两种设问:根据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一类:根据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答案主要在材料中找关键词——概括总结关键词在哪里?特殊标点处:“”、;、……、——、《》、()逻辑关系词:因果、转折、条件史论处最后一句如何概括?缩句、翻译、颠倒顺序背景(原因)类答题思路原因类常见术语:1.XX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2.社会矛盾尖锐(民变)3.政府的支持(皇帝认为、皇帝说)4.XX的影响(多为思想上)赋役改革常用术语①增加政府收入②发展商品经济③社会赋税公平④缓和社会矛盾⑤巩固统治背景(原因)类答题思路1. 看分值确定要点数,要点适当增多。
2. 注意两种设问:根据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第二类:材料中未直接体现的,可从以下角度归纳。
(1) 结合所学,注意时代特征。
如魏晋南北朝北方战乱,隋唐统一包容开放。
(2) 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3)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4) 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5) 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6) 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7) 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吏治改革常用术语①减少贪腐②提高行政效率③缓和社会矛盾④减轻百姓负担⑤加强中央集权⑥巩固国家统治内容措施类答题思路(此类题较少)划分层次(注意标点符号),——划出每一层次关键词、核心词——概括总结(不要照抄材料)。
注意与前面设问相联系内容:改变拓跋珪时的做法,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尊崇“天子七庙”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少数民族改革常用术语1. 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2. 移风易俗3. 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4. 促进了民族融合5. 加强了中央集权6.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法律改革常用术语1. 严刑峻法到宽松2. 繁多到简化3. 法律更细分、专业4. 调整社会经济纠纷,缓和社会矛盾5. 促进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6. 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经济发展7. 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8. 为后世、他国法律制度提供借鉴经验影响、作用、意义类答题思路•影响:正反都有,范围大•作用:正反都有,范围小•意义:一般是正面的1. 按照主题的方面分拆,由内及外,由小到大2. 结合之前给定的设问答案分别作答,如特点措施带来的影响3. 关注材料后半部分影响、作用、意义类答题思路常见角度1. 政治+经济+文化2. 国内+国际3. 积极+消极4. 现实+深远5. 主观+客观影响、作用、意义类答题思路原因类常见术语:经济:1. 促进/阻碍了商品经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业的发展2. 减轻/加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3. 提高/打击了(一般是农民)生产积极性4. 增加税收,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5. 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照成财政困难6.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影响、作用、意义类答题思路原因类常见术语:政治:1. 整顿吏治,抵制贪污腐败,政治风气清明2. 缓解社会矛盾3. 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4. 加强中央集权5.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6. 有利于社会公平综合:1. 加强了政府对……的管理,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地方的控制力2. 为……的出现奠定基础,为后世……创造条件3. 开创……制度,对后世他国影响深远4. 终止了……(坏的,过时的),开启了……(新阶段)5. 移风易俗,接受了先进的汉族/西方/某某文明2014高考历史答题术语汇总---中国通史整合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中考历史万能答题术语
中考历史万能答题术语
一、古代中国文明
1.古代中国政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宗法制、科举制。
3.古代中国经济
4.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土地私有制。
5.古代中国文化
6.百家争鸣、儒学、宋明理学、科举考试、四大发明。
二、近代中国文明
1.近代中国政治
2.列强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救亡图存、辛亥革命、新民主主
义革命。
3.近代中国经济
4.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官僚资本主义。
5.近代中国文化
6.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现代中国文明
1.现代中国政治
2.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
3.现代中国经济
4.三大改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
5.现代中国文化
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
历史答题术语
历史答题术语
历史答题术语指的是在答历史考试时应熟记的术语、句式和重要概念等,它能够帮助考生在答题时更加准确快捷,有利于考生在历史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历史事件术语:
1、公元前前217年罗马军队在迦太基之役中击败了埃及军队;
2、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大举占领了古巴比伦;
3、公元609年发表的《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法律文献;
4、公元1066年曼丁哥一世率军入侵英国,勇夺英格兰王位;
5、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维新之战中战胜元军,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6、1517年,拉丁美洲开拓者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
7、1815年拿破仑在莱茵河边的拉姆斯贝格之战中同英军作战;。
8、1895年日本吞并朝鲜,建立把朝鲜变成日本的殖民地;。
10、1960年,非洲七国实行统一计划,建立欧洲的第二大国家——联合非洲国家;
二、历史术语:
1、代数:用来研究一般形式里的变量及关系的数学学科;
2、时间:把历史事件划分、标注和描述的虚拟纬度;
3、社会主义:以建设共同富裕为目标、把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客观依据的社会思想体系;
4、宗法:指一个国家在宗教上独立的政治体系、政治制度;。
中考历史必考的30个知识点
中考历史必考的30个知识点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派。
2.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帝国。
3.秦朝的法律制度:秦朝实行严苛的法律制度,最有名的是法家学派的法家思想。
4.秦朝的遗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统一前各个地方统治者的残酷统治下,导致了苛刻的法律制度和广泛的民众怨愤。
5.汉朝的建立:刘邦在经历多次战争后,建立了汉朝,宣告秦朝统一失败。
6.汉朝的统治: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提倡儒家思想,使国家逐渐稳定下来。
7.汉朝的经济发展:汉朝的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8.西汉的灭亡:西汉末年的宦官专权和官员腐败导致了西汉的灭亡。
9.东汉的建立:刘备在曹操执政时期的混乱中,建立了东汉。
10.东汉的统治:东汉时期经历了许多混乱和内外战争,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
11.三国时期:东汉统治的末期,中国分裂为三个国家:魏、蜀、吴。
12.三国之战: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最终以魏国胜利结束。
13.三国之后的统一:曹操的儿子曹丕在三国之战结束后,建立了晋朝,统一了中国。
14.唐朝的开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开创了新的文化和科技。
15.唐朝的经济繁荣:唐朝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6.唐朝的政治制度:唐朝采用了科举制度,大大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17.宋朝的建立:赵匡胤在五代十国时期结束后,建立了宋朝。
18.北宋和南宋:南宋是从金国侵略者手里夺回统治权的政权,而北宋在金国入侵后沦为金国的附属国。
19.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宋代的经济和文化十分繁荣,科技和艺术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20.南宋的灭亡:南宋最终被元朝征服,结束了七百年的中央政权之争。
21.元朝的建立:蒙古人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元朝。
22.元朝的统治:元朝的统治者对中国实行蒙古文化的强力推行,导致了严重的民众压迫和残酷政治制度。
初中历史万能答题术语
初中历史万能答题术语1. 朝代: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历史上相对连续的统治者的历史时期,如中国的商、周、秦、汉、唐等朝代。
2. 王朝:一国或一地区由同一家族统治的朝代,如中国的汉朝、唐朝、明朝等。
3. 皇帝:帝王的最高称号,主要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帝位继承者。
4. 诏书:君主或政权颁布布告、律令的文字文件,一般公布各类政令、政策、法律等。
5. 章程:政治团体、组织或机构的基本规章,规定了其组织形式、运作方式、权力划分等。
6. 经济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如封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
7. 农业文明: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明形态,如中国的古代农耕文明。
8. 文化交流:不同地域、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传播和交往活动。
9. 军事冲突:两个或多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武装冲突。
10. 功绩载文:记录历史上某人的成就和贡献的文字材料,如史书、碑碣等。
11. 封建等级制度: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按照地权和官职的等级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12. 重农抑商:指封建社会主张重视农业经济,压制商业经济的政策。
13. 开疆拓土:指国家或国家领导人扩大疆域、开辟新土地的行为。
14. 统一战争:旨在统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战争,通常由中央政权组织并对达到统一目标的力量进行指挥。
15. 罗马法:古罗马时期的法律制度,被认为是现代比较法的基础。
16.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时期,分别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标志着诸侯国之间的严重分裂和争斗。
17. 秦始皇统一六国:指中国历史上秦王朝的嬴政(秦始皇)通过征服其他六个诸侯国完成统一。
18. 长城:古代中国修建的防御性建筑物,用于抵御外族入侵和维护边境安全。
19.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被认为标志着中国现代历史的新起点。
20. 多民族国家:一个国家中有多个民族群体共同生活和共同发展的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等。
初中历史万能答题术语
以下是一些初中历史万能答题术语:
1.历史背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等因素。
2.历史原因:指导致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
面。
3.历史影响:指事件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4.历史意义:指事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
5.历史人物:指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通常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
人等。
6.历史事件:指在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通常包括战争、革命、改革等。
7.历史时期:指历史上的某个时间段,通常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等。
8.历史趋势:指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9.历史评价: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和看法,通常包括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和
中性评价等。
这些术语可以帮助学生在回答历史问题时更加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高考历史-50个答题术语
(2)客观上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推动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9.文艺复兴对西欧思想领域产生的影响
(1)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 促使人的觉 醒,使人们把目光从来世转移到现世。
(2)提倡民主与科学,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的精 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 了道路。
6.对外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 原则开展外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坚 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外 交政策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
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对我们的启示
防止对权力的滥用,应加强民主监督,推动民主建设;从本 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进政治民 主化,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 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宗法制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 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导致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 人唯亲的作风等。 家长制、任
2.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8.罗斯福新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要大胆吸收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将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有机统一,防患于未然;要关注弱势群体 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注意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建设和 谐社会。
(2)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沉重地打 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的解放斗争。
(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 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历史老师总结的30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术语!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答题术语:(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高频考点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题术语:(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答题术语:(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答题术语:(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答题术语:(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晶市场和大商人。
历史:古代中国史答题术语汇总
古代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
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高考历史30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术语
高考历史30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术语高考历史30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术语:一、夏商周时期1.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地位: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朝代,夏代是中国最早的朝代,商代是中国文明的开端,周代是封建制度的开始。
2.甲骨文:商代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用于记录卜辞和祭祀等事务。
3.商朝的社会结构:以王室和贵族为统治阶级,下分中下层贵族、中下层平民和奴隶阶层。
4.商朝的宗法制度:以家族、宗族为基本单位,血缘关系决定社会地位,实行族长制度。
5.商朝的宗教信仰:主要信奉神灵和祖先,认为祖先有保佑作用,进行祭祀活动。
6.商周青铜器文明: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的代表文明,包括礼器、乐器、兵器等,反映当时社会繁荣和发展水平。
二、春秋战国时期7.春秋时期的国家制度:以诸侯向周王朝称臣的分封制度为主,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
8.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晋景公、楚庄王,他们在春秋时期的一些政治改革中起到积极作用。
9.西周与东周的政治制度变迁:西周先后经历王室衰落、姬姓争霸、东迁灭亡等过程,东周建立后实行世袭制。
10.春秋时期的战争发展:诸侯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形成以齐、晋、楚、鲁、韩、魏、秦七雄之势。
11.战国时期的动乱:各国争霸,内部矛盾激化,社会出现严重动荡,人民生活艰苦。
12.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兴起,相互竞争。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3.秦朝的政治改革:推行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开创了中国封建制的先河。
14.秦始皇统一六国:通过一系列征战,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15.汉初的政治制度:实行郡县制、推行科举制度、设立官僚体系等,奠定了汉朝封建制度的基础。
16.汉朝的物质文明:农业发展、手工业繁荣、文学艺术兴盛,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
17.汉代的思想文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并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
历史高频答题术语汇总
历史高频答题术语汇总历史学科标签语言:继承、批判、创新、近代化、现代化、民主、法治、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倾向、制度化、全球化、多极化、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精耕细作、关注民生、制度变革、多元并存、社会转型、区域性分工、从本国国情出发、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等。
历史非选择题常用的经典学科语言(1)民族问题: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认同感、归属感等(2)社会转型1、经济方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改善民生;加速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经济体制改革或者调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尊重客观规律,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等等。
2、政治方面: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推动政治的近代化,或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壮大某阶层的力量或提高某阶层的政治地位;政治体制变革或者调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有利于反抗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等等。
3、思想文化方面: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是历史的进步;冲击了传统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某思想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等等。
(3)改革相关1、常考改革:a、币制金融改革:废止了旧货币,推行了新货币,建立起新的货币体系;金属货币到纸币,更规范统一:;更方便携带,促进商品流通;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等。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术语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术语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高考历史一般原因,表面原因,根本原因都往社会矛盾上靠拢,这些总结好了。
答题的时候不光针对题目,最好把这件历史时间的历史阶段,所发生的大事,都简要概述,然后扣题,最后升华到社会矛盾等方面。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区别1、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它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比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二是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高考历史个高频考点答题术语
高考历史个高频考点答题术语高考历史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科目,而学习历史的核心是掌握历史知识点,尤其是那些高频考点。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术语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本文旨在介绍历史学科中的高频考点以及相关的答题术语,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科目。
一、高频考点1.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考生需要掌握其经过、影响和意义等内容。
它是一次具有思想性、启蒙性、民族性和革命性的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事件。
2. 反对外来侵略战争反对外来侵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项重要事件,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等。
考生需要明确这些战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3. 中国革命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历史必然。
它包括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
考生需要认识到,在这些革命中,中国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进行的斗争,成为推动中国民族独立与民主进步的重要力量。
4. 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汉、唐、宋等历史朝代,农耕文明、商鞅变法、孔子思想等等。
考试中,考生需要重点掌握一些历史人物、事件及其背景和影响,以及建筑和文物等方面的知识。
二、答题术语1. 概括题概括题是高考历史科目中常见的题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某个历史事件或知识点的概括能力。
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考生需要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答非所问。
同时,考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也要注意概括能力的培养。
2. 解释题解释题是另外一种高考历史科目的常见题型,通常会给定一个历史术语并要求考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解释题是考察学生对历史术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
中考历史必考的30个知识点(经典)
中考必考知识点一、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支持者:秦孝公2、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3、意义: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二、孔子及其主要贡献1、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思想家:“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教育家: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孔子言论被弟子整理成《论语》三、历代帝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b、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
②经济上:a、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b、统一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④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结果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⑤军事上:北御匈奴修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南统越族开灵渠(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加强南北联系。
2、汉武帝的大一统3、元、明、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四、张骞出使西域1、中原与西域的关系:汉朝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a、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b、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C、丝绸之路的路线:五、隋朝大运河1、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大运河2、隋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⑴一个中心:洛阳;两端:北抵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⑵、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高考历史大题常用答题术语总结
高考历史大题常用答题术语总结表示“特点”的术语:(Ⅰ)中性:①随意性延续性独立性渐进性必然性偶然性②制度化、体系化、全球化、集约化、多样化、西化③着眼于……倾向于……服务于……④以……为核心以……为标准以……为纽带以……的方式/手段以……带动……⑤注重……强调……重申……⑥……与……相结合⑦由下往上由上到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⑧……的色彩浓厚允许……的存在(Ⅱ)正面:①稳定性优越性扩张性进步性开放性②自由化、法制化、法治化、民主化、现代化、科学化、公平化、工业化、商业化、商品化、城镇化、多极化、近代化、集团化、区域化③易于……④……与……相制衡兼顾……和……的利益(Ⅲ)负面:①曲折性非理性封闭性②僵化、封建化、专制化、极端化③不易于……④……与……相妥协⑤……较为落后……长期动乱……过于狭隘……过于集中……过于分散……不充分……不完善……不彻底⑥……受……的制约表示“原因、背景”的术语:(Ⅰ)中性:①……逐步兴盛……势力壮大……广泛传播……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强……透明度高……存在差异……的基础深厚②……成为……的主角……深受……的影响……成为……的象征……成为……的标志……成为……的来源③……占据主导地位……占据统治地位(Ⅱ)正面:……较为完善……高度发达……受到重用……发展迅速……深入人心……日趋完善……较为开明……有所松动……的意识增强(Ⅲ)负面:①……危机加深……逐步瓦解……不断萎缩……式微……繁琐……弱化……降低……消失……受限……停滞……落后②过度地……缺乏必要的……没有扩大……表示“作用”的术语:(Ⅰ)中性:……体现……的本质/性质(Ⅱ)正面:①形成……对……的垂直管理……推动……的传播明确……和……的权限②有利于维护……有利于增强……有利于增加……有利于巩固……有利于促进……有利于形成……③明晰……精简……加深……④符合……的要求适应……的需要具有……的意义促进……的完善使得……更加全面有助于……的发展给……提供借鉴(Ⅲ)负面:①……遭到严重破坏②削弱了……制约了……忽视了……打击了……冲击了……限制了……轻视了……表示“影响”的术语:(Ⅰ)中性:①对……产生深远影响②破除了……的情形加速了……的进程巩固了……的统治结束了……的局面推动了……的形成成为了……的准则改变了……的格局顺应了……的趋势(Ⅱ)正面:①……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以后的典范②为……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为……提供了理论基础③促进了……的兴起/解放/传播/流动/积累扩大了……的基础/来源维护了……的秩序稳定了……的秩序吸收了……的经验突破了……的限制培养了……的精神唤醒了……的意识抵制了……的侵略防止了……的恶化改革了……的制度创新了……的形式缓和了……的矛盾引入了……的技术保证了……的提高增加了……的权利拓宽了……的空间维系了……的统治克服了……的弊端带动了……的发展(Ⅲ)负面:①推翻了……的统治②影响……的公平公正保留了大量的……残余不利于……的再生产表示“发展、变化”的术语:①从……到……发展由……过渡到……进入……的阶段/时期②使得……变得更加……日益…………越来越……③使得……转移到……促使……和……的分离/融合……发生……的变动。
高考历史30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术语
高考历史30个高频考点及答题术语高频考点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答题术语](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高频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题术语](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一公九卿到一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答题术语](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 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答题术语](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一个领域手工业成就突出。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高考历史一线教师总结的30个高频考点
高考历史一线教师总结的30个高频考点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历史成为了备考候选人们最关注的科目之一。
历史作为一门文化载体,既代表了过去的辉煌与荒芜,也承载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历史考试中有着许多高频考点,掌握这些考点对于备考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本文将综合多位高考历史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出30个历史高频考点。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社会的四大职业,商周封建制的转型与发展,世袭制度的特点和作用,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建制度的来龙去脉,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组织,士族的作用和地位,儒学的兴起、发展及其影响。
三、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形成和发展,农民起义与改革运动的兴起,商业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市井文化与科技发明。
四、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及其发展《尚书》、《周礼》、《礼记》、《道德经》等主要政治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儒家、道家、墨家等主要政治思想的渊源和主要思想。
五、秦汉帝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秦汉帝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演变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与冲突,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儒、道、佛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
七、中国古代的思想变革近年来的重要研究发现,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变革密不可分。
文化与社会都在不断地变革,以适应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发展的需要。
八、中国古代的文化变革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又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它是由各种不同文化、民族、历史和地理背景等复合而成的。
九、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斗争及其历史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及其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方面的发展。
十、隋唐帝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隋唐帝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演变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高考历史备考必考考点归纳(答题术语)
高考历史备考必考考点归纳(答题术语)高考必背十大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
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考点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答题术语:(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3)宗法制的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高频考点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题术语:(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清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
从分封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答题术语:(1)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答题术语:(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3)两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高频考点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答题术语:(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
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经商活动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3)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高考频考点6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答题术语:(1)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
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环境下形成的儒家思想由于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一直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5)西汉时期:两汉董仲舒糅合百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了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高频考点7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答题术语:(1)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
形成了理学。
理学是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更具思辨性、哲学性,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缓和了危机。
(2)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社会环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高频考点8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答题术语:(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
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
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
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高频考点9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
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3)《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6)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7)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频考点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答题术语:(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1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6)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高频考点1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高频考点1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答题术语:(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发生重大变化。
(3)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
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4)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5)报刊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进行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报刊多样化和更加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6)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高频考点1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答题术语:(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高频考点1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答题术语:(1)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蒙古自治区早在1947年就已成立,其它自治区在建国后成立。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5)“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高频考点1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答题术语:(1)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