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联大
从北平大学到西北联大
一
一
月 十 日, 为学 生 到 校 最 后 期 限 , 逾 期令 其 南 郑 , 因该 地 居 民较 多 , 可 便利 民众 的诊 病 ,
农学院设于沔县 休学。” 4 1 1 3 又由于学生赴陕颇费周折, 开学较 法商学院设于本城两关外 , 迟 ,不得不延长学期 , “ 延至二十七年二月 武侯 祠 , 利 用 汉 水 开 掘 沟 渠从 事 灌 溉 , 利 用 及锻炼身心 , 这是分配校址 的大概情况” 。
临时 大学 。” [ 2 1 2 随后 , 除北 平 研究 院 常务委员成立以徐诵 明等 1 7人为首的“ 准备 迁 往 昆 明外 , 平 津地 区的 北平 大 学 、 迁移事务委员会” , 下设布置、 运输及膳食 i
北平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等三所 个 委 员会 。3 月 1 6 日, 西 安 临大 师 生正 式从 国立高等院校奉命迁往西安 ,组建 西安 迁往 汉 中 , 全校 师 生 由西 安 坐火 车 至宝
北大学 、 西北工学院、 西北农学院 、 西北师范 但“ 本大学本学期筹备伊始 , 所有教职员学 明与陕西省官员商量长期借用军校校址 。 由 学 院、 西北医学院五校 , 除西北师范学院外 , 生, 前后到校 , 参差不齐 。关于原j校 院学 于 汉 中无 集 中 的可供 办 学 的地 址 , 所 以将 全 皆为陕西众高校的前身。 尽管西北联大为保 则 规定 : “ 学 生缺课 逾 三分 之一 者令 其休 校 分 置 在 城 固 、 南郑 、 勉县三县 , “ 本校 大学 留中国教育火种 、 奠定西北高等教育格局作 学 ” 一节 , 应 即从 宽 规 定 。 兹定 于二 十七 年 本 部 文理 教育 T 学 院设 于 城 同 , 医学 院设 于 了杰出贡献 , 但是学界对西北联合大学 的
西北联大精神意蕴及其对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启示
西北联大精神意蕴及其对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启示作者:王永颜韩旭帆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22年第01期摘要:西北联大在抗战烽火中艰难办学,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兴学强国、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精髓的西北联大精神。
伟大的西北联大精神对今天的教师教育发展也有着新的时代意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在教师培养体系、师范生培养质量、扎根乡村的教师培养方面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
回顾历史,立足时代,传承西北联大精神,培育矢志爱国奉献的新时代师范生,创新高质量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路径,强化师范生扎根乡村的时代使命与担当是西北联大对发展高质量教师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西北联大精神; 教师教育; 师范生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1-0087-06西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西迁高校的典型代表。
1937年9月,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国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后迁往陕西汉中,于1938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
西北联大存在时间虽短,但在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西北联大精神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独特的存在,同时又带有抗战时期的大学精神特色。
西北联大精神历久弥新,经过历史的沉淀,以及后继高校传承与发扬,已更具时代价值。
研究西北联大精神一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二是为了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因此,有必要从西北联大精神中寻找养分,探寻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熠熠生辉的西北联大精神西北联大组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其在高等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西北联大的后继高校,对传承西北联大精神矢志不渝,丰富了中国的大学精神,也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爱国主义:西北联大精神的精神内核西北联大建立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国外列强虎视眈眈,国内日本帝国主义不断逼近中国内陆。
西北联大一体化办学受挫的历史评析
西北联大一体化办学受挫的历史评析魏书亮袁姜 文(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100875) 摘 要: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办学联合体,西北联大自建校始就有团结御侮、共克时艰的使命意识。
针对各组建校鲜明的异质性,以及国民政府通过肢解西北联大使之永驻西北的意图,西北联大建立了常委会议决、各类委员会研议、行政机构执行的管理体制,整合各方面资源,进行了一体化办学的努力。
但这种行政主导型的整合机制有着强力易入、基础不稳的脆弱性。
关键词:西北联大;常委会商决;一体化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20)07-0029-04 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是抗日战争催生的、由来自平津地区几所高校合组的办学联合体,它从1938年4月正式成立到1939年8月完全解体,加上其前身西安临时大学的办学时间,存续时长合计不足2年。
其间,西北联大面对战时辗转的诸多困难、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以及国民政府的权力操控,通过设置行政机构、构建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体化办学的尝试。
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客观认识西北联大的历史处境。
一、国民政府的政策意向:“收容”与“整合” 组建西北联大是国民政府对于平津地区流亡高校的战时处置措施,在国民政府“经营西北”战略中占有一定位置。
1937年前后,面对中日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以及当时的严峻形势,一些国民党政府要员认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
从国防考虑,从经济考虑,从文化考虑,都需开发”[1]。
“建设西北国防,当先借西安为起点……关中之建设完毕,乃经营兰州,而以甘肃为起点,完成整个中国国防建设。
”[2]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更明确为:“今长江南北各省既多数沦为战区,则今后长期抗战之坚持不懈,必有赖于西南、西北各省之迅速开发,以为支持抗战之后方。
”[3]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各种专门人才的重要渊薮、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凭借,在基础异常薄弱又亟待建设的西北,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迁校植入在国危民艰的非常时期成为最佳的选择。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陕西高等教育发展
【 西北联大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
国立 西 北 联合 大 学 与 陕 西 高 等 教 育 发展
赵 弘 毅
( 西北 大学 , 陕西 西安 7 06 ) 10 9
摘
要: 陕西近 现代 高等教 育发 展 具有 两 大源 头 : 源与 京 源 。在 陕 源 即将 断 流之 际 , 源 济 陕 京
中山大学 。13 年 4月 , 安 中山 大学 改 为 陕西 高 91 西
国立北洋工学院的前身是天津海关道盛怀宣始 创 于 清光 绪 二 十 一 年 八 月 十 四 日(85年 1 19 0月 2
日) 的天津 西学 堂 , 用过 北 洋 大学 堂 (93 、 后 10 ) 北洋 大学校 (92 、 11 ) 国立 北 洋 大学 (9 4 、 1 1 ) 国立 北 平 大 学 第二 工学 院 、 国立 北洋 工 学 院 等校 名 。 13 97年 西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国立西 北联合大学是陕西 高等教育发展的再生之源
、
中 国近现代 高 等 教育 的 发展 历 史 , 早 可 追 溯 最
到清末时期 的大学堂。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两 大历史源头: 陕源与京源。在陕源即将断流之际, 京 源济陕, 成为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再生之源。 所 谓 陕源 , 可追 溯 到清 末 光 绪二 十八 年 (92 10 ) 四月十二 日, 陕西巡抚升允奏请慈禧太后 与光绪皇 帝“ 圣鉴训示” 开办的陕西大学堂 。11 , 92年张凤翔 创建的省立西北大学、93年刘镇华恢复的 国立西 12 北大 学 、97年 的西 安 中 山学 院和 12 12 9 8年 的西 安
西北联合大学的命运_刘海峰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7日/第005版高教周刊西北联合大学的命运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抗战时期存在的西南联合大学,至今仍声名显赫,为人们津津乐道。
但与之同时诞生的西北联合大学,命运却大不相同,不仅一般人多没听说过,甚至许多高教研究界的人士都不知其名。
作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学者,过去我对西北联合大学也很少关注。
日前,我应邀到西北大学出席“西北联合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论坛”筹备会议,对西北联合大学才有较多的了解。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后来,长沙临时大学改为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3日,教育部下发了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的《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
该《方案》规定:“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现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并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院系仍旧,经费自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份起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各原校院经费各支四成为国立西北联大经费。
”1938年7月,教育部又指令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为西北工学院;农学院则迁往陕西武功,与当地原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改组成立西北农学院。
教育学院改称为师范学院。
1939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北大学,共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医学院4个院。
不久,师范学院和医学院又相继分别独立为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文理、法商学院组成西北大学。
1940年,西北师范学院开始迁往兰州,成为现今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西北联大精神阐释的另一种尝试 魏书亮
西北联大精神阐释的另一种尝试魏书亮西北联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源远流长。
但在历史的沧桑中,西北联大的校园文化不断演变,形成了西北联大经典的校园文化精神。
这种校园文化精神,不仅仅指祖训、传统、历史精神、校园文化,而是西北联大及其校友特有的价值观念,历史上西北联大特有的校园文化精神也是西北联大永恒的经典。
西北联大的校园文化,以学术气息浓厚而闻名,以敢为人先、担当民族重任而著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因此,许多著名的西北联大人,都以自身行动,彰显着西北联大校园文化精神,推动西北联大精神发展,有着良好的传统。
其中就有西北联大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魏书亮一位深入文化理论探索,以自身品格和行动彰显西北联大精神的传奇人物。
魏书亮1914年出生在四川成都,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曾是四川大学、西北联大的教授。
他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具有出色的学术才能,能够较好地运用文化理论,发展西北联大的文化精神。
魏书亮有非凡的品格,德行高尚,勇于担当,因此,他的学说是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的。
他发展西北联大校园文化精神的重要贡献,是倡导“文化为本”、“思想先行”和“以文会友”,在当时社会中广为流传,被广大文化学者及广大师生借鉴并评价非常高。
魏书亮还是文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文化学研究的开拓者。
他曾提出重大的文化理论,深入探索文化的内涵,发展文化学研究,在西北联大文化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给西北联大的文化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时,魏书亮还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及积极的行为精神,活跃在当时的社会,对社会及国民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西北联大进行社会服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魏书亮一生深入文化理论,勇担民族重任,以自身的行动彰显西北联大的精神,可以说,他的一生受到了广大西北联大人的敬仰。
西北联大的校园文化精神,得到了历史的传承和魏书亮的弘扬,充分体现出西北联大的文化精神学术严谨求实,勇于担当,敢为人先。
今天,西北联大大学生以联大精神为榜样,以不懈的努力,全心投入社会,为实现家国梦想而奋斗,彰显出西北联大文化精神风骨,在历史的发展中承载着西北联大文化的传承。
国立西北联大时期的管理模式及其历史意义
国立西北联大时期的管理模式及其历史意义国立西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其管理模式和历史意义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教育史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管理模式和历史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管理模式(一)自治管理模式:国立西北联大实行了一种相对独立自主的校务管理模式。
联大实行的是校务自治,由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校方得以在财政、招生、人事等方面具备相对独立的决策权,校务决策归校方自行处理,政府对校办中等教育的监督也相对松弛。
这种自治管理模式使得学校能够更为专注于办学目标和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提高。
(二)西化教育模式:国立西北联大在办学模式上积极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采用了西化教育模式。
联大实行了平等、博雅和综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素质,强调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教育原则。
联大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这种西化教育模式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三)社会合作模式:国立西北联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联大积极与政府和企业合作,获得了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吸引了众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加入学校建设,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联大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推动产学研结合,为地方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种社会合作模式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二、历史意义(一)西方文化的传播:国立西北联大集聚了众多的西学专家和西学研究机构,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联大倡导的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教育理念,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联大还积极传播西方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帮助国内培养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立西北联大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之办学比较
“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之办学比较刘明伟摘要:在历史的特殊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但就是这样灾难深重的时期,中国人民却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奇迹——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并成为中国大学办学的典范。
相比较而言,同一时期,中国西北部的也存在同样的一所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就要逊色许多,也很少为世人所论及。
本文就二者作一简略的比较分析,给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西南联大西北联大比较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一、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的设立和发展(一)西南联大的设立和发展。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与中国抗战共始终的一所著名大学,系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简称西南联大。
一九三七年平津沦陷后,教育部组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一九三八年,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一九四六年七月,西南联大返回北方,分别重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
西南联大自一九三八年五月四日正式上课,至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宣布结束,共计八年,再加上长沙临时大学时期,总共历时九年。
为战时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且许多人今天还活跃在各学科领域。
(二)西北联大的设立和发展。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七月底,天津沦陷。
九月十日,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一九三八年三月西安临时大学改称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并迁往陕西城固。
七月,教育部指令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和西北医学院。
从这两个学校的发展来看,西南联大较为稳定地存在九年之久,而西北联大从合到分不到一年时间。
从这两所“联大”办学的成败,可以从侧面看出办大学成功与否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二、西南联大和西北联大的办学模式比较(一)学校传统与学校发展。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
13 98年 2月 1 t 0 E的统 计 , 校 学 生 总 计 142人 全 7
( 含借读生 1 1 ) 5 人 。太 原失 守, 西安东大 门告急。
13 98年 3 6 日, 月 西安临大奉命 迁离西安 , 翻越秦
作者简介 : 方光华 , , 男 湖南益 阳人 , 西北大学校长 ,博士生导师 , 从事 中国思想史研究。
8
系。
员 的报告 即 说 明 , 本 校 现 改 名 为 国立 西 北 联 合 大 “
抗 战胜 利后 , 些学 校 除西北 工学 院 、 这 西北 师范
学 院一部分 迁 回平 津 复 校 为北 洋 工 学 院 、 平 师 范 北
北农林专科学校合并而成 , 有农艺学 、 设 森林学 、 农 田水 利学 、 牧 兽 医 学 和农 业 化 学 等 6系 ,90年 畜 14
后 又增设 植物病 虫 害系 、 业经 济系 、 业机 械 学系 农 农 和农 产制 造学 系 , 成 了完 整 的高等 农学 教育 体系 。 形 西 北 医学 院汇 人陕 甘 医 学教 育 , 定 了西 北 医学 高 奠 等 教育 和西北 医学科 学 的基础 。西北 师范 学 院设 立 有 国文 系 、 英语 系 、 地 系 、 民训 育 系 、 史 公 数学 系 、 理 化系、 物系、 育系、 育系、 政系、 博 教 体 家 劳作 专 修科
的研 究极 为 薄弱 , 史 实很少 为世人 所 知 。 其 事 实上 , 西北 联 合 大学 对 中 国高 等教 育 的发展
13 年 7月 , 98 教育部将西北联大工学 院、 农学
院独立 设 校 。13 99年 8月 , 西北 联 大 再 次 改 组 , 由
浅论西北联大的办学特色
浅论西北联大的办学特色作者:吴晓明孟凡静石磊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03期摘要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常新话题,是世界范围内的高等院校都普遍追求的目标。
如何凝练特色,发展特色,“以特色带动发展、以特色提升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建立了西北地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影响深远。
关键词西北联大办学特色认识1 对大学办学特色的认识不同的大学总有区别,但区别本身并不构成办学特色。
真正的大学办学特色形成于一所高校的长期办学过程中,表现为在办学理念、教育风格、价值取向、办学目标、培养方式、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机制等方面保持的系统性、稳定性的有别于其他大学的独特风格、鲜明个性或优良特点。
这种特性本身也须具备一定的特征。
如:先进性和优势性,表现为大学的办学特色一定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人才成长发展的需要;稳定性,要求大学的办学特色必须是在高校长期的发展、运行和变革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形成的,必须能经受得住历史和时间的持续考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发展性,要求大学办学特色必须是一个与特定时空联系紧密、与内外环境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要随着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改变和时代变幻不断地发展、丰富;系统性,要求大学办学特色是全方位和整体性的,既体现在办学理念层面,又体现在办学实践每个环节,既要包含显性的、可感知的物化载体,又要包含隐性的、抽象的精神风貌。
2 西北联大办学特色的分析2.1 坚持“公诚勤朴”的特色校训精神西北联大组建之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民族危机深重的关头,抗日救国、学习报国成为一代青年肩负的时代责任,也必然是西北联大师生的历史使命。
1938年,在西北联大第45次学校常委会上,将“公诚勤朴”确定为学校校训。
根据黎锦熙先生的解释,“公”就是指坚持天下为公,表达了联大师生的“兴学强国”的使命感;“诚”就是指不诚无物,表达了联大师生忠诚、诚实的精神追求;“勤”就是指勤奋坚毅,是联大师生奋发有为的写照;“朴”就是指抱朴守真,是联大师生质朴务实的表现。
西北联大西迁办学始末
西北联大西迁办学始末作者:文图/丁虎生来源:《丝绸之路》 2014年第20期西北联大,即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一所与西南联大齐名的综合性大学。
其前身为1937年9月成立的西安临时大学,主要由当时为躲避战乱而撤离平津地区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以及此前已撤离至西安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焦作工学院等院校合并而成。
1938年3月,由于日寇逼近西安,西安临时大学又奉命迁往陕西汉中,并于当年4月正式改组成立西北联合大学。
此后自1938年7月至1939年8月,西北联大又陆续分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五校。
虽然西北联大西迁办学的时间不长,但它却在特殊时期保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对此后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抗战烽火与西安临时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天津陆续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北平、天津等地的高等院校或遭到日伪控制,或被日军强占。
为保存我国高等教育的火种,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大、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此后,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院校的师生开始陆续撤离平津。
三校师生在迁往西安过程中,几经辗转,途中历尽艰辛。
三校师生到达西安后,与同时迁移至西安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焦作工学院等院校合并,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7年10月11日,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发布第17728号令,颁布《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一、校址之勘定;二、经费之支配;三、院系之设置;四、师资之遴聘;五、学生之收纳;六、建筑设备之筹置;七、其他应行筹备事项”等,同时规定“本委员会设主席一人,由教育部部长兼任,设委员七人至十一人,由教育部聘任之”。
城固,城固--西北联大办学始末
城固,城固一一“西北联大”汉中办学始末张立先探寻古路坝长久以来,国人似只知抗战期间由北平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的“西南联大”。
因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等乃大家、文化人翘楚,教授们又多系文坛精英,其受业弟子们后来也多有建树,故“西南联大”声名远播,其办学经历和轶闻趣事,影视、图书等公开出版物层出不穷。
殊不知,与“西南联大”同时存在且同样功勋卓著的,还有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组建的“西北联大”。
它先于西安组成“西北临大”,后被迫迁至汉中城固县扎根,成为理科院校之“西北联大”。
走汉中,去城固,一直是我多年的夙愿。
农历丙申年初夏,当我包车直奔位于城固县古路坝西北工学院旧址时,眼帘一片愕然:这里的一大片房屋哪儿去了?仅剩的一堵残墙和一阙孤碑,能告诉我什么?古路坝:昔日西北工学院残址今日西北工学院孤碑抚摸工程院院士师昌绪2000年在此竖的一阙孤碑,又在断壁残垣内草丛傻站了好一阵子后,才晃悠到当年的院系办公楼一一天主教堂。
这里倒保存完好且作过修缮,门墙居然还嵌有一块陕西省署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识: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
这应说够重视吧,可你听过或见过连校名都能弄错的重视么? 史实是:五校分立后,这里应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所在地。
既然够重视,那这里的一大片教学房舍啥会只剩残垣且片瓦不存?天主教堂:联大时期北洋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教舍教堂乃“铁将军”把门。
困惑里发现门墙上留有电话,拨打后一位非神父模样的矮瘦老头来开门了。
教堂呈长方型布局,正中是花坛苗木,后堂为大礼堂,屋顶装饰着许多洋彩绘,厅内有教坛和十余条长靠背椅,想必是当年院系师生聚会之所也。
两厢有数十间正房、奇怪的是其陈设俱为统铺大炕,难道是当年一间一户的教师宿舍?守护人告知来此五年了,问西北工学院事,他仅回答三个字:不知道。
乘兴而至,扫兴而归。
离去前我冷冷盯着师先生竖的那方碑,在心底发问:您2000年此举,是想对一条红军标语也属重点文物的现状提出置疑,还是给姓国姓共同是中国人的后代们留个提醒呢?一一当年情状,果真可以忘却?一一国立西北联大,未曾在斯办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西北联大读后感
西北联大读后感看完西北联大之后,我感触颇深!就是想给大家讲讲我的读后感!中国的抗战教育史上,有两个大学联合体——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注定不会被忘记。
全面抗战开始,为保护平津地区的高教种子,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但是,当时对日寇的进犯估计不足。
两个大学联合体在长沙、西安开学不久,1937年12月,国都南京沦陷。
次年3月,山西临汾失陷,日寇窜抵风陵渡,陕西门户潼关告急。
两所大学联合体不得不进一步内迁。
长沙临时大学南迁至昆明地区;西安临时大学则越过秦岭山脉来到陕南汉中城固一带。
之后不久,它们就分别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
因为种种缘由,“西南联大”后来声名远播,成为抗战教育的一面旗帜;而“西北联大”,很长时间较少进入人们视野。
一位研究者2012年统计,当时网上有关西南联大的著作有300余部,文章千余篇,有关西北联大的著作却为0,文章不过300余篇。
这种状况今天已有了很大改观。
杨建民先生出版《烽烟不负嘉年华——西北联大的人与事》,为我们奉献了又一部讲述西北联大历史的力作。
该书分“‘联大’春秋”“斑斓史迹”“绝代风华”三卷。
第一卷前三篇分别以“分合跌宕烽烟间”“同根连理一脉承”“播良种万木成林”为题,对西北联大从选址到安置,由聚合到分拆,虽分拆却合作的迁变线索、时间节点及诸种复杂状况,运用大量资料给予细致厘清。
三篇连读,不啻一部西北联大简史。
联合大学在西安开学不久,因战局演变,必须进一步内迁。
内迁的目的地,是陕南汉中一带。
今天,西安至汉中,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汽车,或一个来小时的高铁便能抵达。
可当时,只有西安到宝鸡一段可以乘车,余下的路程,全靠他们用脚步去丈量,而且还是在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苍莽绵延的秦岭山脉之间行进。
西北联大西迁办学始末
员会议 并 商决校 务 。 1 0月 1 8日,国立西 安 临时
大学 正 式成 立 。全校设 文 理 、法商 、教育 、工 、
农 、医六 大学 院 ,共二 十三 系 。1 1 月 1 6日,西
授 率 领 学 生前 往 安 康 地 区进 行 矿 区调 查研 究活
人 ,由教 育部 聘 任 之 ” 。此 外 ,设 秘 书 、教 务 、
编》 记 载 ,西安 临时大学 时期 ,学校 曾先后 多次 组织 师生员工前 往地方 开展社 会调查 、抗 战宣传
总务三处 ,每处各设 主任 一人 。教 育部聘 任徐 诵
明 、李 蒸 、李 书 田 、童 冠 贤 、陈剑 俯 、臧启 芳 、
费之 支配 ;三 、院系之设 置 ;四 、师资 之遴 聘 ;
五 、学生之 收纳 ;六 、建筑 设备 之筹置 ;七 、其
他 应行筹 备事项 ”等 ,同时规定 “ 本委 员会设 主
席一人 ,由教育部部 长兼任 ,设 委员七 人至 十一
织学生 宣传 队赴 陕西各县 进行抗 战宣传 ,并辅 助
地 方 开展 民众 社 会 教育 。据 《 西 北 联 大 史 料 汇
合大学 。此后 自 1 9 3 8 年 7月 至 1 9 3 9年 8月 ,西
长 沙 临 时 大学 ;以北 平 大 学 、北 平 师 大 、北 洋
工 学 院 和 北 平研 究 院等 院校 为 基 干 ,设 立 西 安
临时大 学 。 ” 此后 ,北平 大学 、同立北 平师范 大学 、国立
北联 大又陆续 分立 为国立 西北 工学 院 、西北农 学 院 、西 北 大 学 、西 北 医学 院 、西北 师范 学 院 五 校 。虽然西北 联 大两迁办 学 的时间不 长 ,但 它却 在特 殊时期 保存 了我 国高 等教育 的火 种 ,对此后
三秦史话——多灾多难的西北联大
使命 来 自一个正在遭 受蹂 躏 、践踏 ,濒临灭 绝的国 家
和 民族。他们很 快在 汉 中成立 了西北联 合 大学— — 和
昆明西南联合 大学相呼应 的抗战 时期 中国最大 的两个
大 学联 合体 之 一
西北联 大是 中国现代教育 吏上一道独特 的风 景。
它意 义 非 凡 ,但 看 起 来 不 怎 么 绚 烂 清 新 , 关 于 它没 有
1938年 4月 成 立 ,1939年 8月 就 解 体 了 ;其 次 , 地进 行 ,可就 在 临 大成 立 当天 ,徐诵 明 、李 蒸 和李
这 所 同时与 著 名 的西 南联 大 南北 并 立 ,举 足 轻重 , 书 田i常 委联 名 向教 育 部 长王 世杰 递 交 辞呈 。此 前
培 养 了大量 人 才 ,作 出 巨大 贡献 的大学 ,现 在几 乎 教育部刚下令把原来 只是筹委会普通委员兼秘书的
建 于 1958年 ,现 在 汉 中市 唯 一 的 大 学 ,与 西 北 联 连 常委 都 不是 ,地 位 比童冠 贤差一 大 截 。可 见 ,此
大 没 有直 接 的 历史 渊 源 )分 别成 立 了西 北联 大研 究 时教 育 部 就 已经 对西 安 临大 特 别 “照顾 ” 了。经 过
所 ,后 者还 开 办 了西北 联 大博 物馆 。
改组 西 北联 大 工 学 院 文 件
63
各 界 三秦史话
当 时西安 并 不 好待 ,政府 本 来声 称 教育 是 国 家 托邦式 的顶层设计 ,一开始即遭到各地学政部门群
一
察史话 i l}8晕嚣
多灾 多难 的西北联大
|,谢 志 瑞
上 世纪 抗 战初 期 ,陕西 省南 部 的汉 中 曾经存 在 所大 学 准 备合 建 西安 临 大 ,凑 合过 日子 。临大 不
被遗忘的西北联大
的校舍很难解决 。在当时的行营主任蒋鼎文 、
陕西省省长孙蔚如 的协助下 ,才在西安找到 了 临时栖身之地 ,于 1 l l 开学 。全校分散在三个 f 地方 ,分别为第一 、二 、三院 。农学院 的学生 虽在通济坊第三院上课 ,但学生宿舍却在城隍
西安 临大学生跨越秦 岭
庙第一院 内,两处相距有二三里 。加之西安当 时还无公共交通设施 ,且全为石子马路 ,每 日
组织加 密且 与长沙 临大组 织亦不相同 ,校院长
奇迹 ,那 么西北联大则是 中国教育史上 的一段 传奇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 ,是同时诞生 的同 胞兄 弟,都是 中国抗战期 间大学精神 的 “ 最 高 表 现” 。然 而 ,西南联 大声 名赫赫 ,而西北联
大至 今仍湮没无 闻……
长 安 居 ,大 不 易
他常委感觉此项任命可能是要加 大 “ 改 组”步
5 7
往事历历
的其他师生则设法通过 日租界 ,经百般盘查进 入法租界或英租界 ,然后乘英 国客 、货轮离开 天津入渤海 ,抵达 山东 的龙 口或青岛 ,上岸后 绕一个大弯 ,奔往西安 。分散各地的师生也只 能 自行设法到达西安。 长 安居 ,大 不易 。 由于 国难 当头 ,必 需
究 院 等院校为 基于 ,设立 西安 临时大学 。 ”这 两所大学 ,一个 向南 ,一个向西。后来随着战 局的变化 ,长沙临时大学继续 迁徙到昆明 ,改 名西南联 合大学 ; 西安 临时大学继续 南迁 到汉 中 ,改名 西北联 合大学 。 如果 说西 南联 大是 中国教 育史 上 的一 个
三人 自今 以后 无能 为力 ,校院长等应即 日电请
辞去西安临 时大学 筹备委 员会委员兼常务委员
及原三校 院长职务 ,敬祈 鉴察 ,并即派员接替 卢沟桥 事 变后 ,随 着平 津沦 陷,中 国 的
西北联大精神阐释的另一种尝试 魏书亮
西北联大精神阐释的另一种尝试魏书亮
西北联大精神是中国西北人民在共同奋斗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和活动实践的总和,是西北重庆、陕西、宁夏、内蒙古四省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团结协作、以英勇气概实现反抗敌人思想力量的精神统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西北联大精神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民族团结、爱国主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
西北联大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核心思想。
在中国对日本入侵和侵略的激烈阻击中,西北联大精神以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彰显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凝聚力,在抗击日本的过程中达到了团结协作的巅峰。
二、注重互助
在抗击日本内战期间,西北联大精神强调互助,体现了以协作为中心的思想和实践,联大把众多军民团结起来,通过协作得以取得战争胜利,能够维护民族的繁荣和团结,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完整。
三、充满爱国主义
西北联大的精神充满着爱国主义,其实践行动也表现出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和阻击日本侵略中,西北联大勇于抗击,以爱国的信念和精神支持中国的英勇气概。
西北联大的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注重民族团结
西北联大以民族团结为维系力量,立足于历史,以当代特征宣扬和推进民族团结,致力于促进全国人民的关系,加强革命和抗战友谊,提示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对抗日本残暴压迫,坚持“共担负责任,共分担苦难”的政治宗旨。
五、突出英勇气概
西北联大的精神体现出英勇的气概,以致敬的心理和英勇气概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及英雄气概,向万古以来的传统作为最崇高的表现,激发起民族的创业精神,带来国家无比的荣光。
探访西北联合大学心得体会
探访西北联合大学心得体会讲述西北联大的故事要从一口铜钟说起。
1905年,意大利罗马,一口新铸的教堂铜钟踏上漫漫东行路。
地中海的阳光、印度洋的海浪、太平洋的微风,都没有在它身上留下些许痕迹。
这口钟运抵中国后,沿长江溯流而上,再翻过大巴山,被安安稳稳地挂在汉中城固的古路坝教堂里。
这口钟在古路坝教堂安静地挂了30多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被打破“宁静”。
那段岁月,天空阴沉,时常能听到飞机引擎的轰鸣。
敲钟的声音,往往是战斗的前奏:“敌机来袭!敌机来袭!”1938年,西北联大的师生们来到城固。
古路坝教堂变成了工学院的校舍,铜钟也成了学生们的上下课铃。
飞机的轰响里,有钟声;读书声里,也有钟声。
后来,战争结束了,学生们走了,铜钟又归于沉寂。
2019年,城固县博物馆西北联大展厅落成。
铜钟和古路坝教堂遗址里的一些文物,一起陈列在博物馆里,诉说着西北联大的往事。
一段尘封的记忆6月8日,在城固县博物馆里,日常巡馆的馆长苟保平出神地望着铜钟。
铜钟背后,是博物馆复原的西北联大教室和宿舍。
展厅里有序陈列着书籍、证书等文物,墙上是完整详细的西北联大历史介绍展板。
“不瞒你说,展厅开放后,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和西北联大有渊源的院校都会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
”苟保平说,眼前的铜钟,被复制了3个,2个陈放在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史馆,1个留在天津大学的校史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平津失守,9月,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奔赴至西安的院校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3月,潼关告急,西安临时大学迁往汉中,改组成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
1938年5月2日,西北联大正式开学,设工学院在城固县古路坝教堂内,学校总部及文理学院在城固考院,法商学院在今城固一中校内。
它们像满天繁星,散布在城固乃至汉中各处,而后又独立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
6月7日,记者来到当年西北联大法商学院的旧址,眼前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四合院的样式,有着圆拱形的门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联大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与设在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北呼应的高教界两颗璀璨明星之一,在秦岭与巴山之间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弦歌,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收容流离失所的沦陷区广大师生,培养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而且奠定了抗战时期及战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根基。
然而,目前西北联大的历史处于被遗忘的边缘,无论对西北联大办学地周围的群众,还是对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界来说,它都已经成为“一所鲜为人知的大学”。
如果不及时地去追寻它的点滴、缀连它的足迹、回味它的历程,它也许将永远沉寂在历史的风烟中。
1 西北联大的研究现状在“中国知网”1979年到2012年4月的资源中,以“西北联大”和“西北联合大学”为论述主题的文章共9篇,且简要介绍性的多,研究性的少。
同时,组成西北联大的学校或由西北联合大学分立出来的学校,在编写校史时对西北联大的历史有简要的、线索式的叙述,比如西北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的《西北大学史稿(上卷)》(1902-1949),王明汉、衡均编的《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39-1989)》,刘基、丁虎生主编的《西北师大逸事》,《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1895年10月至1949年1月),《回忆北洋大学》等等。
另外,通过“百度”可以搜索到两篇网络博客文章对西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有所探究。
一篇是刘利民的《走出一片蓝蓝的天——西北联合大学记忆》,对已有的部分有关西北联大的回忆进行梳理之后,阐述了西北联大的来龙去脉;另一篇是刘明伟《“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之办学比较》,主要以西北联大为对照物,分析了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原因与经验。
可以看出,专门研究西北联大的严肃的学术性文章非常少见,系统展示西北联大历史的学术专著至今没有,更不要说能形成一个较稳定的西北联大研究学者群了。
与西北联大研究的冷清相比,对同样是抗战期间由几所大学内迁合组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研究却呈现出一番热闹的景象:在“中国知网”1979年到2012年4月的资源中,以“西南联大”和“西南联合大学”为题名的文章达600多篇;关于西南联大的学术专著已经出版的有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闻黎明《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杨立德《西南联大教育史》、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等十多种,且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群。
因此,相较于西南联大的研究,西北联大的研究目前还基本处于被学术界遗忘的角落,属于一块有待学术界开发的处女地。
2 西北联大研究薄弱的原因西北联合大学的研究何以会如此薄弱?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严格意义上的西北联合大学存在时间较短。
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以第16696号令正式宣布在西安“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9日太原失陷后,日军沿同蒲线南下,迅速占领临汾、侯马,直逼潼关,西安告急。
为避战乱,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开始迁往陕南汉中,于1938年4月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由于种种原因,1938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工学院、农学院陆续独立,与其它高校的相关院系分别合组成立了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1939年8月,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其它院系陆续分立,重组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
至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完全撤销。
此后,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继续在汉中办学,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于1944年全部迁往甘肃兰州外,其余几个院校均于抗战胜利后迁出汉中。
虽然,人们习惯上把西北联合大学和从西北联大分立出来后依然在汉中办学的几所院校统称为西北联大,但严格意义上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从1938年4月成立到1939年8月撤销,存在的时间仅1年零4个月。
存在时间短,直接影响了学术界对西北联大的重视,进而影响到对西北联大研究的重视程度。
同时,从西北联大分立出来的高校除西北大学和西北师范学院外,大都在重组中与其它地区的相关院系相互合并,几经变迁,因此它们在编写校史时,西北联大仅是它们曾经的源流之一支,且是延续时间仅一年多的一支,很容易对它轻描淡写。
其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分立出来的院校陆续离开汉中后,在汉中没有留下办学实体,校址也大都改为它用,没有一处被高等院校继承,当地政府也没有用醒目的标志标注出那里曾经有过一段值得记忆的教育弦歌。
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联大的一些旧址在城市建设中陆续被拆除。
西北联大的历史伴随着联大遗迹的悄然无声,乃至销声匿迹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这一点依然可以从与西南联大的对比中看出。
西南联大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10月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于1938年4月迁至昆明后改名而成。
1946年三校返回平津各自的原址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建制不复存在。
但是,原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的部分教师留在昆明,在原西南联大的校址上成立了国立昆明师范学院(建国后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省和云南师范大学非常重视西南联大旧址这一文化遗产,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复原了西南联大的校门和一个教室,近旁是富有西南联大特色的浮雕群、“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西南联大纪念馆”等。
这些明显的标志性设施,塑造了一种浓厚的西南联大氛围,到过这里的人们自然会去追溯西南联大的历史。
其三,地方政府和高校没有对汉中的抗战文化,尤其是西北联大这一无形的文化遗产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能够组织专门的力量、搭建专门的研究平台来挖掘这段历史。
虽然,西北大学和陕西理工学院有个别学者多年来一直关注西北联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支稳定有力的西北联大研究群。
同时,由于缺乏稳定的研究力量和一定的经费支持,有关西北联大的史料整理与出版比较滞后。
到目前为止,有关西北联大的档案资料散见于陕西省档案馆和城固县档案馆,没有能整理、汇编出版;一些相关院校的校史研究机构保存的《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西北大学校刊》等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也仅限于内部使用。
史料的不易获取,极大地制约了西北联大研究的进展。
西南联大研究的繁荣恰是得力于云南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的重视,以及资料的及时整理与出版。
近年来,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研究院、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相继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网站(/)正常运营,云南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也定期地为西南联大研究成果提供发表的平台。
这些研究机构、网站、刊物通过学术活动不仅将全国各地关注西南联大的学术力量联系起来,而且为西南联大校友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家园,有助于西南联大史料的搜集。
加之,西南联大史料的出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除公开出版、发行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及六卷本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等纸质史料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网站”还以电子形式公开了一些重要资料。
3 加强西北联大研究的紧迫性西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汉中作为后方重镇之一在文化方面的一个缩影,研究抗战时期的汉中不能不提到西北联大的历史;西北联大奠定了抗战时期乃至战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论及今天西北地区尤其是陕西的高等教育,追根溯源,不能避开西北联大的历史。
然而,有关西北联大的许多珍贵史料正在快速地流失。
因此,加强西北联大研究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历史研究的灵魂是史料,没有有效的、丰富的史料就难以勾勒历史事件的线条,更谈不上尽可能地还原它有血有肉的原始风貌。
研究西北联大所需的史料主要有四种:档案史料;当事人的信件、回忆与日记;遗址、照片等实物史料;采访当事人所获得的口述史料等。
档案一旦经过整理,当事人的回忆与日记一旦出版,都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然而,遗址如果没有受到重视,往往会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被夷为平地。
有关西北联大的照片,包括西北联大师生当年的私人照片,如果得不到抢救,大多也会损毁或丢失,尤其是当事人去世后,他们的后代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照片的历史价值,往往会把它们或束之高阁,或随手丢弃。
档案、回忆与日记、实物这三种史料只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是“不会说话”的“哑巴史料”,它们所反映的信息缺乏张力,而对当事人的采访获得的口述史料不仅是“活”的,而且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具有亲和力。
因为,对当事人的采访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尽可能充分地把当事人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挖掘出来,甚至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当事人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同时,通过采访可以对文字或实物史料中未能涉及或记述不清的地方进行查证和补充。
更何况,现存有关西北联大的档案史料主要是文书档案,数量不多;当事人的回忆往往是片断性的,很少有系统的回忆录;信件提供的信息大多仅是只言片语;当事人的日记非常鲜见,因此口述史料在西北联大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是,西北联大的教职员和工友在世的已所剩无几,且近百岁高龄;当年就读于西北联大的学生也已过耄耋之年。
如果不抓紧时间对他们进行采访,随着他们的离世,我们将永远失去一批弥足珍贵的研究资料,给西北联大研究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
此外,保护西北联大遗址迫在眉睫。
西北联大的主要办学点在今汉中城固县城、城固县董家营乡古路坝村、汉中市汉台区七里镇文家庙村、勉县武侯祠。
城固县城近年来建设步伐很快,伴随的一是大量的拆迁和修建,二是地名的更新与变化。
在拆迁和修建中,原本所剩无几的西北联大遗址将消失地更彻底。
城固县古路坝村是西北联大工学院和后来的西北工学院办学的地方,一部分校址早已被农田和农舍占领,另一部分借用的教堂也因年久失修,再加上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波及而多有坍塌。
好在2003年城固县人民政府所立“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碑,与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所立,由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题写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碑,以及由中科院院士、曾任教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张伯声捐资所建的古路坝小学一起见证着西北联大曾经的辉煌。
国立西北工学院另一办学点——城固县龙头镇七星寺如今是一个农场的院落,了无当年办学的痕迹。
今汉中市汉台区七里镇文家庙村原西北联大医学院所在地,几经变迁,现在是文家庙小学的校址,周围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与西北联大有过关联。
勉县武侯祠内已经找不到一丝西北联大农学院的遗迹,就连工作人员也不知道西北联大农学院曾在此办学。
因此,如果不通过对西北联大的研究使地方政府意识到西北联大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那么对西北联大遗址的保护只能是纸上谈兵。
4 加强西北联大研究的对策在现有条件下,加强西北联大研究应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一)政府部门相关的地方政府部门比如汉中市政府、城固县政府等应统一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西北联大遗址保护政策;文物保护部门和文化部门应积极配合、密切联合与西北联大有渊源关系的学校在旧址上建立相关的纪念碑,并适当复原一些标志性的西北联大小型建筑,如教室、照壁、校训等,既可把它们作为地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也可为后续的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宣传部门应做好有关西北联大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使西北联大的历史走进民间,引起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