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之科举考试

合集下载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学常识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文学常识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B.“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C.“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鞠躬尽瘁”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诸葛亮的《出师表》。

D.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稼轩长短句》《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项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采用的是“号”而非“字”。

9.下列文学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9.CA.《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所以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资治通鉴》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威尼斯商人》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都是他的悲剧作品。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到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兵家的孙武等。

B.《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愈、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C.资阳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

东周内史大夫、孔子之师苌弘,西周谏议大夫、辞赋鼻祖王褒,东汉五官中郎将、经学家董钧就出生在这里。

D.明清科举考试的乡试在秋天举行,故又称“秋闱”;会试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初中文学常识:中国古代科举教育

初中文学常识:中国古代科举教育

03 科举制名称
(八)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有固定的格式,规定由 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在 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 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 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 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 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 的作用。
04 古代学校
(五)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 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案例】高中语文必修四《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八年级下册《送东阳 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五)国子监 汉魏设太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 构的职能。 【案例】明代设“国子监”,而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六)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 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 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案例】高中必修四《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 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02 科举前选拔官员
(三)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 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 书;举孝廉,父别居。”
03 科举制名称
03 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至 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 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 式为八股文。

2017年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11、古代要进入府,州,县学习,必须要通过童试。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乡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

称为秀才。

考试第一名叫案首。

2、乡试在明清两代时,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应多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会发布正副榜揭晓名次,称为桂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例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正是参加了乡试。

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

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

3、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称为会试。

因为在春季举行,故又称为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

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考后揭晓名次的布告,成为杏榜。

4、科举制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称为殿试。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考核,以定甲第。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统称进士,考试后会发布金榜,假如考不中,则称落第。

5、科举考试制度在明清时规定的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部分的句数,句型都有严格限定。

文章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内容也不得超出这个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不能自由发挥。

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2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

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

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人学的附学生员。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教育科举教育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合适的人才进入官府任职。

1. 请简要解释什么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评选合适的人才,使其有机会进入官府任职。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会试和殿试。

2. 请简述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唐代,唐太宗设立明经科,唐玄宗扩充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

随后,宋代继续发展科举制度,并在宋仁宗时期设立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直到清末废止科举制度。

3. 请列举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流程?乡试:由县举行,考察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章、诗歌和词曲等。

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由省举行,考察学问和才德,主要内容包括经义、史书、文述和题对等。

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察政治能力和礼仪,主要内容包括策问、论述和诗词等。

通过殿试的考生即可取得进士头衔。

4. 科举制度的意义是什么?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推动教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科举考试,社会上的人才得到机会晋升,底层百姓也有通过竞争进入官府的可能。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并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注重记忆和死读书而不注重实际能力,造成了一些文人官僚的产生,以及对于其他才能的忽视。

此外,科举考试对于女性和农民等社会群体的限制也是一个争议点。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系列

中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系列

中学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系列之一关于科举制的一些常见要点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明清科举制度,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场考试:县试是童试考试中的第一场,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

府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

童试是预备考试,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统称为童生。

各县皆有考场,考四场还是五场由县官决定。

普通科考棚,大小均座北朝南,最南有东西辕门,圈以木栅,有一大院,院北为正门,叫“龙门”,龙门后为一大院,供考生立院等候喊名。

第二场考试:院试(童生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

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

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

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

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

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统称诸生),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

2017年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名著阅读与文化常识(一)(1-50)(含答案)

2017年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名著阅读与文化常识(一)(1-50)(含答案)

2017年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名著阅读与文化常识(一)(1-50)一、(2017年浙江嘉兴)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

(6 分)(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 分)A.“范进中举”是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胡屠户、张乡绅等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众生相。

B.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经历了“三起三落”,由一个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车夫,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C.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个贪婪、阴险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D.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中,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充满爱心的人。

(2)读名著要读懂内容、读出感悟。

请仿照下面演示文稿中的示例,完成相关任务。

(每组二选一,各60 字左右)(4 分)二、(2017年四川眉山)名著片段阅读。

(6分)现在,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办。

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都使他觉到满意。

他也学会跟朋友们借钱,借了还不想还;逼急了他可以耍无赖。

起初人家都知道他是好体面讲信用的人,所以他一张嘴,就把钱借到。

他利用着这点人格的残余到处去借,借着如白捡.....,借到手便顺手儿花去。

人家要债,他会作出极可怜的样子去央求宽限,这样一来,他连一个铜子也借不到了。

他开始去骗钱花,凡是以前他所混过的宅门,他都去拜访,主人也好,仆人也好,见面他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央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到手马上也变了钱,钱马上变了烟酒;他竟变成这个样子。

——老舍《骆驼祥子》节选,有改动1.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3分)(1)选文从三方面写祥子的无赖,依据提示,补充内容。

(2分)爱占小便宜→→(2)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祥子什么性格特征?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1分)他利用着这点人格的残余到处去借,借着如白捡.....,借到手便顺手儿花去。

2017年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文言文阅读(一)(1-40)(含答案)

2017年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文言文阅读(一)(1-40)(含答案)

2017年中考(学考)语文试题精编:文言文阅读(一)(1-40)一、(2017年浙江嘉兴)范石湖①使北淳熙中,范至能使北,孝宗令口奏金主,谓河南乃宋朝陵寝所在,愿反侵地。

至能奏曰:“兹事至重,须与宰相商量,臣乞以圣意谕之,议定乃行。

”上首肯,既而宰相力以为未可,而圣意坚不回。

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至虏庭,纳之袖中。

既跪进国书,伏地不起。

时金主乃葛王也,性宽慈,传宣问使人何故不起。

至能徐出袖中书,奏曰:“臣来时,大宋皇帝别有圣旨,难载国书,令臣口奏。

臣今谨以书述,乞赐圣览。

”书既上,殿上观者皆失色。

至能犹伏地。

再传宣曰:“书词已见,使人可就馆。

”至能再拜而退。

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至能将回,又奏曰:“口奏之事,乞于国书中明报,仍先宣示,庶使臣不堕欺罔之罪。

”虏主许之。

报书云:“口奏之说,殊骇观听,事须审处,邦乃孚休。

”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由是超擢,以至大用。

(选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注释】①范石湖:即范成大(公元 1126-1193 年),字至能(致能),自号此山居士,又号石湖居士,世称范石湖。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 分)(1)愿反.侵地(2)议定乃.行(3)至能徐.出袖中书(4)虏主许.之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 分)虏中群臣咸不平议羁留使人而虏主不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 分)(1)至能遂自为一书,述圣语。

(2)既还,上甚嘉其不辱命。

4.同样是出使,范成大使北,始终“伏地不起”;唐雎使秦,最终“挺剑而起”。

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请简要分析。

(3 分)二、(2017年四川眉山)(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节选)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度【科举】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从隋代一直沿用至明清。

《诗话二则推敲》中“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的一种选官形式。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的一种选官形式。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童生试与生员】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中“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 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专题练习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专题练习

文化常识之科举制度专题练习1.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长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B.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比如七月的“节气”是立秋,“中气”是中秋。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提出“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的主张,宣扬“仁政”,反对战争。

D.科举制度是指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共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级,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2.下列说法无误的一项是()A.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B.族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族"指代书信,此外“尺牍”“鸿雁”“ 双鲤” “彩笺”也是书信的别称。

C.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

乡试中举,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亚元”。

D.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年龄的词语,“垂髫”“ 加冠” “不感”“ 始龁” “耳顺”五个词语在这里的顺序,是按它们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的。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特写以形象化的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兼具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B.明清科举时,秀才或监生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如“范进中举”。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为一种文体,如《陋室铭》。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据战国时史料编写的国别体断代史,《唐雎不辱使命》即出自此书。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常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耳顺”指六十岁。

B.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

乡试中举,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中的代表作,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借屈原的时代来反映当时的时代。

统编初中语文复习文化文学常识“科举文化”复习笔记整理

统编初中语文复习文化文学常识“科举文化”复习笔记整理

科举文化
①乡试年: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

轮到乡试这一年叫“乡试年”。

②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考在一起写文章、切磋学问的集会。

③亚元: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

④京报连登黄甲:科举时代写在喜报上表示祝贺的恭维话,意思是以后还会有会试、殿试连续的捷报。

殿试录取进士分为三等,叫“三甲”,榜用黄纸写,所以称“黄甲”
⑤房师:科举时代乡试和会试分房阅卷,由各房考官加批后推荐答卷给主考官,考中的人称推荐答卷的房考官为“房师”。

⑥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后也指考试不及格。

⑦进学:明清科举制度,童生经过县考初试、府考复试,再参加由学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县学籍,叫进学,也就成了秀才。

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省一级考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⑧殿试:科举考试最高一级考试,皇帝亲临殿廷主持。

初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五科举制度

初中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五科举制度
■序
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文学常识】文言文中的科举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文言文中的科举常识汇总

【文学常识】文言文中的科举常识汇总科举常识1.概念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2.发展历程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

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

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

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

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

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

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

元、明、清均用其法。

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

变法失败后复旧。

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3.古代学校(1)“庠”是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促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2)“太学”是出现于汉代的全国最高学府: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后汉书·张衡传》)5.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

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

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

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2)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中学语文常见文化常识一、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中学语文常见文化常识一、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

中学语文常见文化常识一、科举制度乡试-------会试----------殿试举人-------贡士----------进士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二、地理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阴阳:古时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南京:建康、金陵扬州:广陵苏州:姑苏成都:锦官城三、官职任免拜:授给官职;除:免除旧职任新职;授:授给官职;擢:提拨;迁:调职,一般指升官;左迁:降职调动;罢:免职停职;免:免除官职;黜:废黜,贬退;谪:降职并调动四、时间旦:早晨(夙) 中午:(日中、亭午、晌午) 傍晚:暝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人物、事物并称王孟: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韩柳:韩愈、柳宗元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王苏辛:苏轼、辛弃疾孔孟:孔子、孟子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亚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三苏:苏轼、苏辙、苏洵苏黄:苏轼、黄庭坚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岁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代称学生:桃李妇女:巾帼弟兄:手足诗人:骚人菊花:黄花杜鹃:子规家乡:桑梓国家:社稷史册:汗青平民:布衣战争:烽烟音乐:丝竹文学才华:风骚自己的作品:拙作人物别称:李白:诗仙青莲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孟子:亚圣蒲松林: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杜甫:诗圣诗史陶渊明: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陆游:放翁欧阳修:醉翁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辛弃疾:稼轩名、字、号:古人幼年时取名,成年时取字。

初中文学常识题及答案

初中文学常识题及答案

初中文学常识题及答案初中文学常识题及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的'“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

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

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考初中文言文文学常识之科举考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