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单元学习任务(一)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华文明之光”单元的人文主题实施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华文明之光”单元的人文主题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中华文明之光”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人文主题是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在单元目标中的具体表述)。

该单元选入的文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都是教师们熟悉的老课文,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反复出现,这体现了统编教材选文注重典范性、重视中华文化的共同记忆。

但是,教材功能的发挥及育人目标的实现,除了取决于教材选文和单元组织形式之外,还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正确使用。

现在的突出问题在于,教师熟悉的是课文、课堂、课时等微观目标,缺乏将微观目标导向宏观目标的可靠路径,即如何通过该单元的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之光”。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统编教材的单元组织形式上溯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2017年版”)的高度来讨论,以下具体分析。

二、单元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的上位概念要讨论“中华文明之光”,需要教师就政策层面进行背景分析。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它包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劳动教育等内容;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单元,这是强化立德树人的需要。

高中课标2017年版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也就是说,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语文课程目标中具体表述为增强文化自信,这就是单元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的上位概念。

统编教材是高中课标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的核心载体,它的编写思路为:先理出“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三条隐性的精神主线,再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合”的基本思路,将三条精神主线分解成若干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的重要依据。

统编教材必修下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属于精神主线“文化自信”的系列,对应高中课标2017年版当中的“思辨性表达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大单元群文教学任务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大单元群文教学任务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一 单元目标
● 3.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 言文的能力。分析对比,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史传散文在叙 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手法。
● 4.领悟古人的智慧,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意 义,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多重的。有人认为“随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 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 【审题立意】 结合任务1的讨论理解立意,阐述见解,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证。 ● 从中任选一题课外作文。
●第5-7课时 倾听历史的声音
● 活动一
● 这些途径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学生可以联系实际自由阐述。)
● (3)庄子重视“依乎天理”,强调的就是尊重自然规律。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 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 (学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从正反两面讨论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 2.《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恒晋文之事》都展现了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阅 读这两篇文章,结合文章写作时的社会现实,思考这些理想的意义,理解儒家治理国家的主张,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三 情境创设
● 有人说,“传统是现代的向导”,有人却不以为然。这是 时代的话题,横亘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头,需要我们用心来回 答。本单元选取了《论语》 《孟子》 《庄子》中的经典片段, 孔子的理想与主张、孟子的治国理念、庄子的养生思想无不 闪烁着独异的光芒。不仅代表了当时最理性的思考,还穿越 时空,闪耀于中华文明的苍穹。
●2.阅读《鸿门宴》,思考:沛公能从险境中脱身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你怎样发现的?司马迁在记录史实时有无褒贬?你从哪些地方 看出?如有褒贬,原因是什么?.这与我们一般认为的史实记载应 力求客观是否冲突?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文明之光》教案

《文明之光》教案

《文明之光》教案教学目标:能够比较、归纳青铜器纹饰的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

重难点分析:培养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增强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文明之光》。

二、赏析1、彩陶(1)、基本知识彩陶最早于1912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其后在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地陆续发现。

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2)、回归课本半坡彩陶——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

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

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庙底沟期——主要有盆、碗、罐等。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

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

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

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

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马家窑期——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

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3)、欣赏深入欣赏课本提供的图例《彩绘龙纹陶盆》、《彩陶旋纹尖底瓶》、《语文才陶盆》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等器具,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并从花纹和造型上进行解说。

完成课本上的思考·练习和活动一内容。

2、青铜器(1)、基本知识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

悟先贤智慧,汲话语力量——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单元解读】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和《左传》《史记》中的精彩片段,旨在引导学生从先秦诸子学说中了解先哲优秀的思想,从古代典籍中体会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进而体悟前人的智慧,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同时,本单元也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阅读中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要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对古代优秀文章中的也典观点、论述方法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论,合理表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精练,论摒洽当,有理有据。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文章都在对话中表达观点,阐述事理。

在对答中或畅述平生之志,或巧解燃眉之急,字里行间蕴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理想的场景,孔子对各个弟子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语言平实练达,于眼前平易事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图。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对答,通过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说理曲折委婉,因势利导,层层深人,思辨性强,设喻生动。

《庖丁解牛》借庖丁与文惠君谈解牛之道的寓言,表达庄子“依乎天理”的养生之道;层次分明,语言生动,体现了庄子文风的汪洋恣肆。

这三篇课文通过不同人物间的对话体现了儒家和道家不同的理想追求,凸显了先秦诸子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与追寻。

《烛之武退秦师》以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军为核心内容,烛之武陈说利弊,论证严谨,改变了秦晋围郑的局面。

《鸿门宴》中,刘邦及其身边谋臣勇士与项羽势力进行巧妙的言语周旋,化险为夷。

文中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言词,耐人咀嚼。

这两篇史传皆记录了凭借话语力量消弭危机的经典场景,蕴涵先贤高妙的智慧。

单元学习任务中华文明之光教案

单元学习任务中华文明之光教案

单元学习任务中华文明之光教案教案标题:单元学习任务-中华文明之光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学习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性成果。

3. 掌握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

4.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资源:1. 课本:包含有关中华文明的相关知识和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

3. 网络资源:提供更多中华文明的相关信息和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就,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中华文明有哪些重要代表性成果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等。

2. 分析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

3.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就。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找网络资源等方式,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3. 小组讨论并整理出一个简单的展示报告,包括该成果的起源、发展过程、影响等。

四、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中华文明成果。

2. 全班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就和影响,并帮助学生理解其对世界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更多中华文明的相关资料和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2.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明的短文,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对你个人有何影响?你对中华文明有何新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和展示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19-20 第1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一)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19-20 第1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一)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
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栏目导航
20
失误作文 正向引导,让奖励发挥作用 ①某中学对于“二诊”中优秀的同学奖励肉这前所未闻之举火 爆网络。在我看来,这所学校的做法有失妥当,不切实际,应让奖励 去认可学生,给予其正向的引导,而不应剑走偏锋,使学校学生成为 热议的话题。
栏目导航
9
最后是“求自在”。人如何方能“求”得“自”己之所“在”? 反过来说,人应该是“在”当下所处的状态中,在自己的工作中,在 自己所做的这一份事业中,“求”证“自”己何以是自己的。如果我 们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像月亮离开了它的运行轨道,离开了适合自 己的那个位置,你还怎么“在”呢?“我在哪里?”——“我在这里!” 知道自己在这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庖丁成就了自己——“提刀而 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正是一种自在而圆 满的人生姿态。
栏目导航
26
第③段分论点的设置与第②段有交叉之处,第④段的分论点又与 第③段重复。
第⑤段回扣材料,重申立场;但“理性对待”这一词语表述含混, 与上文所论无法有机照应。
栏目导航
27
升格作文 奖励当务实 某中学一组奖励优生肉的图片火爆网络。在我看来,奖励务求实 效,不必哗众取宠。该校将每一份肉贴上红纸,上写“分享成功”字 样,意在让获奖者能与家人、老师、同学等分享其学业成就感,激发 全体同学奋发向上的斗志。从这点看,其动机是好的,值得点赞。
栏目导航
28
奖励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就物质角度看,以肉作为奖品 或许比奖学金,奖励文具、书本等形式另类一点,有新鲜感,因而赢 得网络围观。就精神层面看,无论奖给学生什么物品,其本质一样, 是为鼓舞与激励,进一步释放其学习内驱力。所以,学校以肉奖优一 事火爆网络时,当事者须警醒,不可借以自我炒作,爆红网络却迷失 奖励的本意。

《文明之光》教案

《文明之光》教案

《文明之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明的定义和特征,认识到文明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4.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文明的定义与特征:讲解文明的定义,分析文明的基本特征,如文字、法律、宗教、艺术等。

2.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介绍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和古巴比伦的起源、发展和文明成果。

3. 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讲述古代文明之间的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现象,以及其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4. 文明融合与进步:分析文明之间的融合如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如希腊文明吸收埃及、印度等文明成果,形成西方文明的基础。

5. 当代文明发展:介绍现代文明的特点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促进文明的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明的定义、特征,以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

2. 对比法:分析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文明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如希腊文明吸收埃及、印度等文明成果。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现代文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分析、团队协作等方面。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文明之光的试题,全面考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文明之光》教材,提供丰富的文明历史资料和案例。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3. 视频资料:收集相关文明历史纪录片,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二:思考与表达》名师单元教学设计(4课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二:思考与表达》名师单元教学设计(4课时)

《学习任务二:思考与表达》名师单元教学设计本任务重点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两篇文章,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思考和学习学者认识事物、把握规律、阐释事理的方法,进而认识文体与语体的关系,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适宜的表达形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学习第8、9课,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文章的行文逻辑。

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文章的行文逻辑。

教学过程1.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从屠呦呦团队的科学贡献和加来道雄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本单元另外两篇文章,了解科学家和学者在说明事理、阐释规律时是如何组织材料、表达思想的。

2.学习活动一:通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完成下列任务。

(1)通读全文,划分层次结构,填写下面表格,学习阐述事理的简洁和严谨。

提示:在梳理文章层次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展开。

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清晰严密。

(2)在理清顺序的基础上,概括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探究作者在阐释这些特征时采用的顺序及所产生的效果。

提示: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在其斗拱和屋顶。

“斗拱”是中国建筑“结构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屋顶”是中国建筑“装饰性”特征的集中体现。

在对“九大特征”进行由主到次的阐释过程中,“斗拱”在“结构性”部分,“屋顶”在“装饰性”部分,都被放在了相应部分的靠前位置。

这样的阐释顺序,能使读者快速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把握全文的逻辑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划分层次结构,理清作者阐释事理的顺序,感受科学研究的清晰和严谨。

3.学习活动二:阅读《说“木叶”》,圈画作者提出的关键性问题,思考作者是怎样推进对“木叶”的阐释的。

4.小结。

学者在呈现研究观点时,并不是堆砌所有的认识和结论,而是以目的为中心,有逻辑地组织观点和材料。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案(含5篇课文,群文阅读、单元学习任务及单元测验)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案(含5篇课文,群文阅读、单元学习任务及单元测验)

第一单元学案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2 -1.2 齐桓晋文之事 ........................................................................................................ - 11 -1.3 庖丁解牛 ................................................................................................................ - 32 -2.烛之武退秦师............................................................................................................. - 45 -3.鸿门宴 ........................................................................................................................ - 57 -群文阅读一文化传承.................................................................................................... - 78 -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 85 - 单元综合测评................................................................................................................ - 88 -中华传统文化本单元三课五篇课文对应“中华传统文化——与经典对话”课标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我们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于思辨中传承中华文明之光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于思辨中传承中华文明之光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感谢观看
3、通过研究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和作品,如杜甫、苏轼等,撰写一篇小论 文,阐述自己对中华文明之光的理解。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切入,全面展示中华文 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4、结合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组织学生参加“中华文明 之光”主题读书活动。通过阅读相关的经典著作,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 中华文明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于思辨中传承中华文明之光高 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
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目录
01 一、中华文明之光的 内涵
03 三、学习任务的设计
02
二、于思辨中传承中 华文明之光
04 四、结语
于思辨中传承中华文明之光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设 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耀千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然而,面对世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如何在现代社 会中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之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次演 示将通过分析中华文明之光的内涵、探究如何在思辨中传承文明之光,并针对高 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进行设计,以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 养和思辨能力。
通过以上学习任务的设计,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之光的兴趣和 爱好,提高其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传承与弘扬文明之光的过程 中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
四、结语
于思辨中传承中华文明之光,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过程 中,我们应通过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中华文明之光的 内涵与价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 于创新、勇于探索。
二、于思辨中传承中华文明之光
在传承中华文明之光的过程中,思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思辨,即通过分析、 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对某种观念、思想进行评估与修正。在此过程中,我们 需要对中华文明进行深入的研究与理解,以便更好地传承其精髓。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任务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任务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1.观点比较法 要使自己的观点更明确和更易于接受,就要强化自己的观点与其他观点的 不同,那么,在阐述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其他观点拿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 在比较中显示出自己观点的优势。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将自己主 张的“王道”与齐宣王心仪的“霸道”进行了比较,最终“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 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 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的美好图景与“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的可怕后果,让齐宣王自然接 受了孟子的观点。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也阐明了“亡郑”会“阙秦 以利晋”与“舍郑”则“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的不同结果,让秦 伯接受了自己的观点。
单元写作任务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单元
语文
学习目标
1.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基本内涵。 2.掌握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常用方法。
技法指导
一、阐述观点的要求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态度和看法的一种文体。本单元写作活动要求我们学会阐述自己的观 点——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要想准确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 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内在修为是必需的。鲁迅说得好:“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先贤圣哲倡导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 雕饰”是另一种美,关键是要美得适度。如宋玉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 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则恰到好处。残花香犹存,蜂蝶恋旧 枝。外在与德行、品格与学识能力等综合起来,方能彰显高贵气质。【5】
2.层进阐述法 在阐明观点时,要根据写作的意图和观点合理安排行文的结构,如层进式、 并列式等,通过合理安排结构让文章思路更清晰,信息更明确。如在《齐桓 晋文之事》中,孟子为阐述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观点和回答齐宣 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的疑问就采用了递进式阐述法,先确定齐宣王 不忍心以牛衅钟便是“不忍之心”,然后谈及如能推恩则自可爱护百姓、治 理国家,最终便可称王天下。从牛到百姓、到一国再到全天下的层层推进 式阐述,不仅使文章思路和结构层次清晰,而且更能让齐宣王明确感知到实 行仁政的简单、有效,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孟子的观点。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一:阅读思考与写作训练》名师单元教学设计(5课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学习任务一:阅读思考与写作训练》名师单元教学设计(5课时)

《学习任务一:阅读思考与写作训练》名师单元教学设计本单元选了三篇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虽然分属于儒、道两家,思想内容不尽相同,但本质上它们都在讨论理想社会、理想人生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对“人应该如何生活于这个世界”这一命题进行了讨论和阐发。

这一点对于当代人,尤其是当下的中学生而言,是有学习和思考价值的。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他们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们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应该持有一种怎样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而形成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进一步沉淀思想、明晰思路的过程。

当然,一切的前提都是全面阅读、准确理解,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阅读,理解、积累是文言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课时安排:5课时。

设计意图这项学习任务是针对三篇诸子散文而设计的,学生需在疏通文意,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两篇儒家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准确掌握字音。

2.填写知识点清单,理解文章大致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1.导入。

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华文化经典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尤其是《论语》《孟子》,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而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思想内涵。

对于当代人而言,儒家经典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

当然,我们今人在学习诸子散文的过程中第一要义是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活动一:熟悉文章,梳理文章内容。

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作业,下发知识点清单,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工作:①通读课文,订正字音。

②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并完成知识点清单。

③有不解之处可以存疑,留待交流和老师指导。

3.学习活动二:交流学习,纠正、补充知识点上的错漏之处。

请同学在课堂上轮流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两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互相查缺补漏,扫清知识点上的障碍。

①学生朗读课文,大家共同订正字音,加以标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文明之光单元学习任务(一)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下册[题目展示]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丰富的。

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800字左右。

【范文借鉴】佳作赏读亮点评析明其位,做好事,求自在《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寓意深刻,每次阅读总会有新的发现和体悟。

走近庖丁,深入研究其人生哲学,对于我们具有重要意义。

庖丁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一辈子做着很平凡的事,然而他却能够把平凡的事做得“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这正是我们这些人所缺乏的。

反观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一方面是不甘于平凡,另一方面却只能在平凡中抱怨、沉沦以至于堕落下去,与庖丁相比,何其可悲!庖丁的人生哲学,可以引发我们三个角度的思考:首先是“明其位”,就是自己知道人生的位置和方向。

我们每一天都在“活着”,在短暂的人生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就曾告诫我们要“认识你自己”。

庖丁是一个能够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的人,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这一辈子也就是做一个屠夫而已,这没有什么丢人的,这个世界上,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职业有分工,生活有差别,在这则故事中,庖丁是真正的主角——即使梁惠王在旁边,他也是心无旁骛,而且自得其乐,他的态度不卑不亢,他的动作娴熟流畅,他的回答充满自信又富有哲理。

①《庖丁解牛》寓意深刻,其多义性会引发读者的不同思考。

作者另辟蹊径,从其“人生哲学”入手,可谓独到。

②文章第二段从“庖丁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切入,运用对比手法,批评那些在平凡中抱怨、沉沦以至于堕落的人。

③“明其位”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这是真正回归自我,获得生命自由的前提。

④“做好事”就是要把事情做好,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珍惜生命,活出价值,从当下做起,做好自己的本分之事。

⑤“求自在”就是弄清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事业中,求证自己,获得价值的实现。

⑥文末总结观点,收束全文,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技法指导]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

观点,也就是议论文的中心论点;阐明,就是指如何来对观点进行分析。

在写作中,应如何阐明自己的观点呢?一、观点要鲜明一篇议论文,观点是其灵魂,因此,观点必须要鲜明正确,文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这就要求在写作之前想清晰,考虑成熟,只有预先“想明白”,下笔才能“说得清”,才会使观点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

二、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写作中,不要盲目否定,可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加以分析,找出其中合理的成分,再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必须否定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

三、要有充分的论据怎样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找出论据。

你的观点是如何得来的,需要顺着思路回到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观点形成的源头,多从生活中捕捉论据,再回过头来论证观点,更能够令人信服。

四、要有明确的思路,恰当的结构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有明确的思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最后再说什么,思路要清晰,要合乎情理,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在写作中,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结构技巧,比如并列结构、层进结构、对照结构等。

文章选用哪种结构来阐述,要由写作的意图和观点本身来决定。

[升格研讨]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中学一组奖励学子肉的图片火爆网络,该中学在“二诊表彰大会暨高考冲刺签名大会”上给“二诊”模考成绩排名前20名的学生,颁发5斤肉作为奖励,每一份肉都贴上红纸,上面写着“分享成功”的字样。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失误作文正向引导,让奖励发挥作用①某中学对于“二诊”中优秀的同学奖励肉这前所未闻之举火爆网络。

在我看来,这所学校的做法有失妥当,不切实际,应让奖励去认可学生,给予其正向的引导,而不应剑走偏锋,使学校学生成为热议的话题。

②学校是育人之地,给学生的奖励应有助于学习,才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受奖励的学生是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突出的学生,在表彰大会上颁发给他们肉实属不妥。

一来对于受奖的学生,并没有促进他们的积极性,让“分享成功”成了“分享尴尬”,倒有反面效果。

二来对于其他未领奖的普通学生,并没有激发他们力争上游、努力拼搏的奋进之心。

倘若各地学校纷纷效仿,这个学校奖励肉,那个学校又奖励肉,学校便更不像教书育人之地了,教学风气也会受到影响。

③奖励应该合适且有益,才能对个人和集体起促进作用。

对于个人来说,奖励有益便促进了积极性。

对于集体来说,奖励能使后方的力量赶上,齐头并进。

学校奖励好的学生如果适宜了,那对于后头的学生和整体的学风便有了引导作用。

对于学校之外也是如此。

安徽凤阳小岗村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验之地,各家各户生产达到要求后多出来的粮食都可自己收获。

这样的奖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整个村也迅速发展,走向了富裕。

奖励起到了引导作用,使个人和集体都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④如今的社会也需要奖励的引导和支持。

在创新已经变得格外重要的今天,一个国家、企业、公司的动力便从中而来。

万众创新的今天,仍需要有国家的奖励支持和社会的积极引导。

对创新的人进行支持和表彰,为其他人树立模范,这样才会使奖励在更大层面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果缺乏正向的引导,那样后果便是不言而喻的了。

⑤学校奖励学生肉是一时奇闻,但却应理性对待,不应赞赏模仿。

无论是学生还是如今的奋斗者,因取得优秀成果而获得的奖励应是积极有益,对个人和集体有引导作用的。

如今的管理者们在对待奖励时应审慎思考,正向引导,更好地让奖励发挥作用。

名师点拨第①段引论部分概述材料之后简要点评并提出中心论点,写法是对的,但论点表述前后矛盾:以肉奖励优生,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和正向引导,作者所谓“有失妥当,不切实际”,语焉不详。

第②段所谈两点理由站不住脚,分论点之后对材料“就事论事”的分析显得偏执、武断。

第③段分论点的设置与第②段有交叉之处,第④段的分论点又与第③段重复。

第⑤段回扣材料,重申立场;但“理性对待”这一词语表述含混,与上文所论无法有机照应。

升格作文奖励当务实某中学一组奖励优生肉的图片火爆网络。

在我看来,奖励务求实效,不必哗众取宠。

该校将每一份肉贴上红纸,上写“分享成功”字样,意在让获奖者能与家人、老师、同学等分享其学业成就感,激发全体同学奋发向上的斗志。

从这点看,其动机是好的,值得点赞。

奖励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就物质角度看,以肉作为奖品或许比奖学金,奖励文具、书本等形式另类一点,有新鲜感,因而赢得网络围观。

就精神层面看,无论奖给学生什么物品,其本质一样,是为鼓舞与激励,进一步释放其学习内驱力。

所以,学校以肉奖优一事火爆网络时,当事者须警醒,不可借以自我炒作,爆红网络却迷失奖励的本意。

奖励务求实效。

所谓“实效”,即通过奖励,能够树立楷模,催生集体向上、奋进的斗志。

学校是育人之地,给学生的奖励应有助于学习。

肉作为奖品,可能比其他奖品,显得“物质”一点;但“分享成功”的动机,才是最重要的。

应该质疑的是,有没有比分享肉更具实际功效的奖励方式呢?“肉食者鄙”,奖优若只停滞于分食肉这物质化层面,未免太过短视。

“分享成功”,更重要的是分享成功的学习经验。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优生学法讲坛、录制优生学习方法访谈视频、制作优生学习心得宣传栏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宣传先进榜样,这要比奖励肉更具实效。

奖励须远虚名。

奖励合适、有益,才能对个人和集体起促进作用。

奖励须远离虚荣之恶习。

以肉奖优,可谓新矣,它爆红网络,或许给这所学校带来了知名度。

但这样的“奖励溢出效应”,倒是校方要警惕的。

创新,不可舍本逐末。

学校教育亦然,与其在奖品提供上翻新花样、吸引公众眼球,毋宁在育人理念与践行上求真务实、守正出新。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奖励学生不可止步于物质,而应积极探索奖励的科学与艺术,顺应、养护、催化学生崇善、向学、尚真、求美的动机,促进学风的优化、校风的和谐。

学校如此,社会亦然。

奖励作为一种调动员工生产劳动积极性的手段,或者作为一种鼓动公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机制,应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让受奖者得实惠,有一定的物质上的获得感,更有深远的精神上的成就感。

这样的奖励才是正向引导,才能在更大层面上发挥其作用。

例如我国政府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旨在奖励在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中取得卓越贡献的公民,自1956年设立以来,极大地释放了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发明的积极性,为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引擎。

以肉奖励学生火爆网络,校方要理性看待,切不可以之为“噱头”,热衷于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标新立异”而裹足不前。

奖励当求实效,远虚名,应更认真而深入地研究奖励的科学与艺术,使之发挥更好的长善救失、激浊扬清的功用。

【总评】升格文标题“奖励当务实”切中“以肉奖励学生火爆网络”这一时事要害,直接表明观点,提挈全篇。

引论部分简述材料,加以点评,提出论旨,表明态度。

第②段是本论第一层,以“奖励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为分论点,剖析奖励的两重内涵,然后顺势回应材料,指出“火爆网络”值得警醒,把说理推进一层。

第③段是第二层,以“奖励务求实效”为分论点,先阐释“实效”的概念内涵,后针对材料斟酌、探讨怎样“分享成功”更好,提出对策,这是就事论事,而且深入事背后的“理”(奖励的对策)。

第④段是第三层,以“奖励须远虚名”为分论点,是从反面说,先阐明奖励的基本原则,再指出“奖励溢出效应”须警惕,提出学校教育奖励学生的应有做法。

第⑤段是第四层,由此及彼,推而广之,举例论说奖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要让受奖者得实惠,发挥正向引导的功能。

末段是结论,扣合材料,重申看法,呼应标题,总结观点,首尾圆合。

[实战演练]1.请以“接纳并正视自己,也不排斥他人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为观点写一段话,论事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200~300字之间。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片段训练,写作时,需考虑文段之间的论证思路,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再写什么,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总之,一定要思路清晰,符合阐述观点的要求。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此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对做好本年度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做出部署,严禁各地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然而,随着高考成绩发布,“状元”等词眼倒是很少出现,可是一些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体一点也没有放松炒“状元”。

如某著名网站上出现“××省高考第一名及理科前 1 000名名单”,这和“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又有什么区别?作为一名高中学子,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一名高中学生的身份,给相关“炒状元”的媒体机构写一封信,表达你对此事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