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众文化概述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浅谈大众文化PPT课件

浅谈大众文化PPT课件
16
• 因此,大众文化对我们大学生这个庞大的 群体息息相关,所以如何把握大众文化在 生活中的作用成为当务之急。第一,政府 要进行宏观的管理,要对未来大众文化的 发展进行详细的规划;第二,精英文化的 介入,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第三,“唱响主 旋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7
如何管理文化
• 第一,政府要进行宏观的管理,要对未来 大众文化的发展进行详细的规划;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弱化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 由于电影电视剧、广播、流行小说、流行 出版物、广告等等,往往被大学生不假思 索地大量消费。而影视作品的传播方式具 有跳跃性的特点,声音和画面经常随意切 换,大众文化“使得他们的思维也变得零 散、游移、思考力日见萎缩,难以进行艰 苦的思想劳动,创造力也逐渐丧失”。可 见,大众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6
• 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个性。 •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 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 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7
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个性
• 自我肯定、坚信自我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活 逻辑。就消费而言,大学生开始学习用自 己的眼球去品味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 或者自己进行“创意的搭配”。如在穿着 打扮上,绝大多数大学生总是按照自己的 审美情趣来选择,不在乎别人说自己标新 立异,与众不同。大学生通过对大众文化 的消费来彰显自己的独立个性并把它看作 生活质量的标志。
• 大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极 其特殊的作用。网络文化、影视文化、报 刊杂志等以其广泛性、新颖性、多样性的 特点,负载着很多新的知识和现代观念, 总之,大众文化的高信息量可以提高大学 生的文化素质,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拓 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10
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大众文化导论(第三版) 王一川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

大众文化导论(第三版) 王一川 第一章 大众文化概述

第五,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 是悲或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娱乐效果, 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 松的满足。
■ 第六,双向互动性。由于主要依托以国 际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大众传媒平台去 传播,即有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 又有国际互联网、移动网络及相应的博 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越来 越多的大众文化作品往往可以实现传者 与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了。
■ 第四,媒介含有价值和观点,有内容性原 则;
■ 第五,多数媒介讯息被组织旨在获利或获 权,有动机原则。
■ 这五个核心概念或原则都旨在以专业化的 媒介研究概念系统去承担公众的媒介素养 教育的任务。
■ 把这五个原则引入大众文化素养研究, 也可以照此推论说,大众文化同大众媒 体的本性一样,就该是运用大众媒介手 段取感染和吸引公众并且从中获利。
❏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不同。 ❏ 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不同。 ❏ 大众文化与通常所谓通俗文化也不能
完全等同。
大众文化在文化中的位置:
➢主导文化 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
和睦等为传播核心的文化过程。
➢高雅文化 满足占人口少数的知识界的理
性沉思、社会关怀和个性探索旨趣的文化 过程。
➢大众文化 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
第二,商品性。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 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属性。
■ 第三,流行性。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 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 本等的某些特点,创造出原创性新模式, 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 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 时尚潮流。
第四,类型性。 在一部电影剧本或电视机 剧本中,好人与坏人、情人与情敌、由 顺境转逆境或相反等故事,都是按大致 固定的种类或类属的规模去打造的,从 而有武打、言情、警匪、伦理、体育等 众多类型片、类型剧。

《大众文化概述》课件

《大众文化概述》课件

大众文化与个人身份认同
大众文化对个人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人们通过接受和追求特定的文化元 素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与其他人产生关联。
大众文化与社会认同
大众文化不仅能够影响个人,还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通过共同参与大众文化活动,人们建立起相似的 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形成社会认同感。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关系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成为消费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也 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
大众文化与电影
电影文化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核心元素 之一,通过电影创作与观影体 验,人们共同分享和交流文化 价值。
影片制作
电影创作的流程与技术也是大 众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推动了 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商业化
大众文化成为商业利益的重要方向,产生了 丰富的文化产品市场。
大众文化的影响力
1
个人生活
大众文化对个人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影响人们的娱乐选择、消费行为等。
2
社会价值观
大众文化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与传递起到重要作用。
3
文化认同
大众文化也是人们认同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依据,塑造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电影院体验
观影是人们追求娱乐的一种方 式,电影院成为人们感受大众 文化的重要场所。
大众文化与音乐
1
音乐流派
音乐作为大众娱乐的重要形式,各种音乐流派的出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喜好和需 求。
2
音乐产业
音乐产业的发展,推动了音乐文化的传播与演变,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多元化。
3
音乐社交
音乐也成为人们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音乐分享与讨论,人们建立起相互 联系与共鸣。

7章大众文化

7章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现代的紧张生活、激烈竞争的缓冲剂, 艺术格调是欢快,轻松。大众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 放松身心,需要轻松愉快的形式。
三、大众文化的性质

3.大众文化的消遣性
大众在紧张竞争的生活中,时间紧,空闲少,需要 及时消费,打发空闲时间,要求可读性,消遣性。不
需要深刻思想、宏大叙事或者历史史诗。
四、大众文化的特征
一、大众文化定义
2.大众文化定义
社会生活中最广大的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精神生活 方式、审美原则规范和物质载体的总和.包括共同信仰, 审美趣味和交往场所。
二、大众文化产生
1.大众文化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造成了人口集中,打破血缘 地域分割和道德意识制约。城市化改变了居住格局,
市民取代了乡民,是大众的主要成份。
二、我国大众文化评价


3、表现了平民性,化解了政治性
大众文化以大众主体的轻松风格和幽默语句化解传 统的专制社会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权威政治文化和理性
神圣,解构了传统政治的严肃性,专断性和独断论。
二、我国大众文化评价


4、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分析
发达的工业社会背景下,高福利、高收入的社会福 利政策,使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消弱。大众文化的创
4. 大众文化的成型
现代传播媒体的形象化,及时性,扩大了大众文
化传播的范围。采取了平民视角,吸收大众价值。
三、大众文化的性质
1.大众文化的人民性
大众文化是现代化、城市化中的人民大众的文化 方式,性质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主体是人民大众,
体现了平民视角和平民审美。
三、大众文化的性质
2.大众文化的娱乐性
四、大众文化的特征

第一讲大众文化

第一讲大众文化

3、当下性与思想的深度 娱乐也需要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
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 也是一种经济现象、政治现象。
❖ 小品 ❖ 80后美女作家 ❖ 影视 ❖ 流行音乐 ❖ 电视节目
女子十二乐坊在演出
女子十二乐坊在演出
super star s·h·e
笑就歌颂,一皱眉头就心痛. 我没空理会我,只感受你的感受. 你要往哪走?把我灵魂也带走,它为你着了魔 留着有什么用?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 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你主宰,我崇拜,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爱你, you are my super star
❖ 因工作、学习压力大而引起的紧张心理释放
❖ 从现代人自身看,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 乃至自身发展等方面的沉重心理压力,心理犹 如一张长时间绷紧的弦,在逆反心理作祟下,迫 切需要找到一个释放的空间。这时他们心里 所想的就是“只要快乐就行”。而影视作品 特别是其中娱乐化的影视作品,正好给他们一 个反抗权威、释放紧张的机会和空间。在欣 赏轻松、生活化、情绪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暂 时的缓解。
的娱乐满足。曾有人愤怒地指责中国电视为 “弱智电视”,意指中国电视节目彻底放弃了 思考而一味嬉闹娱乐,颇有侮辱观众智慧之嫌。 但挨骂归挨骂,基于大众文化的复制性和快节 奏、猎奇性,恰巧迎合了现代人所具有的从众、
求新、求异和好奇等审美心理特质和相应的 生活方式,中国大众文化还是游离于文化边缘 地带继续“娱乐”着,被需求着。
大众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 有着密切的关系
❖ 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 大众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政治功能的文化。 一方面,大众文化总是顺应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态潮流,通过满足人们各种隐秘欲望来实现其 利润要求;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又要让其消费者 产生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潮流的个性幻觉,为 其提供抵抗甚至颠覆各种现实价值秩序的感 觉。于是,大众文化就成为一种悖论性的政治 文化:顺应和抵制并存,并通过这种顺应与抵制 的复杂交织,形成大众文化的快感政治。

大众文化概况

大众文化概况

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一、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大众媒介与大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用大众媒介、在广泛的传播对象中大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

相应地,大众媒介是指大众传播得以进行的专业机构和技术。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等)。

(1)大众媒介的应用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

(2)大众媒介对于大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有如下特征:第一,大众媒介性。

这是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二,商品性。

这是指大众文化具有由文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

第三,流行性。

一种大众文化文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高雅文化文本和民间文化文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而流行,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

流行,真是大众文化的必然特征之一。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第六,日常性。

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四、大众文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在大众文化文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因子,从而出现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景观。

大众文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一,大众文化的主导。

大众文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生合法性作用,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文化的规范。

第二,大众文化的高雅化。

大众文化概述PPT课件

大众文化概述PPT课件

哈贝马斯 Habermas 1929—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中国特色 当代性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恩格斯
马克思
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
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
费尔巴哈 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
卢卡契
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主要著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 《心灵与形式》(1911) 《审美特性》(1963) 《社会存在本体论》(1978)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 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卢卡契 Georg Lukacs 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程 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 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 在着了。”
——马克思:《资本论》
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是“人学”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艺术交往论

大众文化PPT课件

大众文化PPT课件

2.情爱题材的喜剧元素
• (1)情色满足人的本能欲望,能带来商业 价值(感官愉悦)
• (2)爱情营造人的情感梦幻,作为烦恼人 生的永恒希望,在当今社会的情感荒漠上 制造温馨与梦想。(心灵愉悦)
• 《罗马假日》
3.暴力、惊险题材的喜剧元素
• 早期,多表现为对不公平的社会秩序的反抗,暴 力是正义的化身。〈佐罗〉、西部片
个案
• 《功夫》——杀手的百老汇歌舞 • 《唐伯虎点秋香》——四大才子的模特步 • 《大话西游》——古代用现代语言对白
《武状元苏乞儿》对白:

儿子:老爹,我要上京考武状元。 老爹:(兴奋地)儿子!我们苏察哈尔家等你这句话等了整 整二十年了! 儿子:错,我是为一个女人。 老爹:好!为女死为女亡,为女去考状元郎!英雄!敢问是 谁家女子? 儿子:怡红院的如霜姑娘。 老爹:啊?!妓女?!! 儿子:有何不妥? 老爹:敢爱人之所不敢爱,品味与众不同,老爹我佩服你!
• 后来,暴力成为人性中潜藏的暴力倾向的化身, 表达对现代生活秩序的反抗,是解除平淡生活乏 味感的烈药。〈邦尼与克莱德〉、〈塞尔玛与路易丝〉
(〈末路狂花〉)、〈不可饶恕〉(〈杀无赦〉)
• 近年,“暴力美学”。技术之美—昆汀·塔伦蒂诺 〈杀死比尔〉、〈低俗小说〉;情感之美—吕 克·贝松〈这个杀手不太冷〉;影像之美—吴宇森; 暴力片之最—〈罪恶城市〉
一样式,也确定了电影排演在电影制作中的地 位。
3. 格里菲斯和爱森斯坦与蒙太奇 格里菲斯(1875-1948)谢尔盖·爱森斯坦(1898-1948
大卫·格里菲斯
• 既继承卢米埃尔等人的纪实风格,也吸取了梅里爱戏 剧电影的因素。
• 代表作1:《一个国家的诞生》

评价:“从未有一部影片会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

【学习课件】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学习课件】第一章大众文化概述

文学作品 构成论
文学创作论
文学接受论
完整版ppt
5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
艾布拉姆斯 M.H.Abrams
完整版ppt
6
二、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 一种意识形态 ➢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完整版ppt
7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 依据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完整版ppt
8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完整版ppt
9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完整版ppt
17
“物感”说
➢ 《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第一编 导论
完整版ppt
1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完整版ppt
2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完整版ppt
3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大众文化特征_ppt

1大众文化特征_ppt

会精神解放的需要
无电 厘影 头《 风大 格话 赢西 得游 了》 市以 场其
技术性
“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的出现,是现代科学
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
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发明电影
网 络 恶 搞 《 阿 凡 提 》
大红大紫的《阿凡达》
在当今电脑技术支持下,无 论是3D还是ps(Photoshop) 都随心所欲
约翰· 斯托雷在《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
中,就列出了六种不同定义。
大众文化是为许多人所广泛喜欢的文化。 大众文化是在确定了高雅文化之后所剩余的文化。 大众文化是具有商业文化色彩的、以缺乏辨识力
的消费者大众为对象的群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人民为人民的文化。 大众文化是社会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群体 的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了高雅文化和大 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文化。
商业性
大众文化依赖市场机制的运作来进行文 化产品的生产、制作、流通和消费,它属于 商业文化范畴。
商品化的逻辑已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新鲜中文网 截图
世俗性
日常生活、世俗生活是大 众文化的主要反映对象。

娱乐性
古人云:玩物丧志
大众文化追求“潇洒走一回”
这种追求精神上的放松满足了人们在当今社
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
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
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定义
西方所说的大众文化,是英文popular
culture的对译形态。
许 多大 人众 所文 喜化 爱是 的为 文 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反映论
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
文学活动是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 映。
➢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 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 志意识形态》
文学反映论
➢ 列宁:文艺反映生活,也反作用于生活。
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们的农 民起义的弱点和缺点的一面镜 子,是家长制农村的软弱和勤 劳庄稼汉的习以为常的懦弱的 反映。
阿多诺
阿多诺 Adorno 1895 —1973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 主要著作:《启蒙的辩证法》
(与霍克海默合著)、《新音乐 哲学》、《否定的辩证法》、 《美学理论》等 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 彻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 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 和受其支配的大众文化采取不妥 协的批判态度。
弗洛姆
弗洛姆 Erich Fromm 1900—1980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
主要著作:《逃避自由》、《心理分 析和伦理学》、《现代人及其未来》、 《爱的艺术》等。
精神分析文论:毕生的宗旨是认识人、 改造人、美化人。
➢ 以“生产性的爱”为核心的人学
➢ 展示人类普遍经验的艺术象征论
➢ 社会无意识和文学
毛泽东在枣园窑洞中写作 奥威尔于1945年冬写作之余
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的内涵
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 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 品的属性
“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观念,
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的著作的书商发财,也就是说, 只有在他作为某一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的时候,他才 是生产的。”
葛兰西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1947)
《狱中书简》(1947) “文化霸权”理论
➢ 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 文化能力的较量。无产阶级通过取 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
➢ 历史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 坚持真善美统一的文学批评标准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展后,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 术生产”
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的内涵
艺术生产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 术现象
“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 (指艺术形式——引者)就再不能以那种在 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艺术生产”概念的内涵
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程 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 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 在着了。”—Leabharlann 马克思:《资本论》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是“人学”
——列宁:《列夫·托尔斯泰 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列夫·托尔斯泰
文学反映论
➢ 毛泽东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 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 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 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 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 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 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卢卡契
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主要著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 《心灵与形式》(1911) 《审美特性》(1963) 《社会存在本体论》(1978)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 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卢卡契 Georg Lukacs 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1885—1971
本雅明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
主要著作:《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 的概念》、《德国悲剧的起源》、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
➢ 古典艺术的终结和现代艺术的费解
➢ 独特的艺术生产论:艺术技巧(技 术)是艺术生产力的代表
➢ 传统艺术“光晕”的消失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 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艺术生产论
经济学的观点
➢ 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之一种 ➢ 文学活动进入现代资本社会后,
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 ➢ 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大众文化概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艺术交往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康德 黑格尔 费尔巴哈 “西方马克思主义”
康德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 义创始人
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8)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艺术交往论
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 人的一种活动,建立“文 学活动论”
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 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 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 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 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 《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 理》
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 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看到社 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费尔巴哈 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
《判断力批判》 (1790)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
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 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 —1804
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 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法哲学原理》、 《历史哲学》、《美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