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中国数学发展战略

合集下载

微分方程模型——数学建模真题解析

微分方程模型——数学建模真题解析

请你参考下面给出的数据(或自己收集资料)建立饮 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的数学模型,并讨论以下问题: 1. 对大李碰到的情况做出解释; 2. 在喝了3瓶啤酒或者半斤低度白酒后多长时间内驾 车就会违反上述标准,在以下情况下回答: 酒是在很短时间内喝的; 酒是在较长一段时间(比如2小时)内喝的。 3. 怎样估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在什么时间最高。 4. 根据你的模型论证:如果天天喝酒,是否还能开车? 5. 根据你做的模型并结合新的国家标准写一篇短文, 给想喝一点酒的司机如何驾车提出忠告。
方程)。 (2)微元法。
微分方程的稳定性理论: 对微分方程组
dx f ( x) dt
若f(x0)=0,则称x0是方程组的平衡点。
如果在平衡点x0处,f(x)的Jacobi矩阵
f1 f1
x1
x2
Df D( f1, f2 , Dx D(x1, x2 ,
, ,
fn ) xn )
f2 x1
f2 x2
fn fn x1 x2
f1
xn
f2 xn
fn xn
的所有特征值的实部都小于0,则x0是稳定的平衡点, 如果存在某个特征值的实部大于0,则x0是不稳定的 平衡点。
稳定的平衡点的实际意义: 如果微分方程存在稳定的平衡点,设x(t)是微分方 程的解,则当t时, x(t)趋向于某个稳定的平衡 点。
养老金的发放与职工在职时的工资及社会平均工资有着密 切关系;工资的增长又与经济增长相关。近30年来我国经 济发展迅速,工资增长率也较高;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和工 资增长率都较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要在21世 纪中叶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现在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正处于过渡期。养老保险管理的一 个重要的目标是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它关系到社会 稳定和老龄化社会的顺利过渡。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 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替代率。替代率是指职工刚退休时的 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 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替代率确定为 58.5%. 替代率较低,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准低,养老保险基 金收支平衡容易维持;替代率较高,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准 就高,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较难维持,可能出现缺口。 所谓缺口,是指当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时出现的收支之 差。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中国数学发展历史
作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及与王元合着的数论 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等都已成为经典著作.华罗 庚在复分析和典型群方面也有许多工作,其中论
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量函数论被国际学术界 称为「华氏定理」.
陈景润,中国现代数学家,世界著名解析数论 学家之一. 1966年,陈景润攻克了世界著名数 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 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 辉煌.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 先地位.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 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 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 Weil曾 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 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 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 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 傲
唐朝在数学教育方面有长足的发
展.656年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
博士和助教,由太史令淳风等人编纂注
释算经十书
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海岛算经、孙子算经
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
缉古
算经、五曹算经
五经算术、缀术,
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对保存古代
数学经典起了重要的作用.
淳风 公元604-672年 唐代岐州雍人今陕西风翔
梅文鼎幼时注意观察天象,27岁起,始治数学、 历法,终身潜心学术.后接触西方书籍.康熙年间进 京,以学识为康熙帝赏识,曾系统考察古今中外历 法,又介绍欧洲数学,研究中西历算.其间,为明史馆 校订历志舛错10余处,撰成明史历志拟稿.近人称 梅文鼎和日本的关孝和、英国的牛顿为当时世界 的三大数学家,著有方田通法、方程论.
近现代数学发展时期
陈省身
数学家,美国国籍 .曾获美国国家科学 奖1975,沃尔夫数学奖1984等.1994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是20世纪 的伟大几何学家,在微分几何方面的成就尤 为突出,被世人称为微分几何之父.

“数”说中国,“学无止境,资料

“数”说中国,“学无止境,资料

“数”说中国,“学无止境,资料摘要:一、引言二、数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1.古代数学2.近现代数学三、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1.科学领域2.工程领域3.社会领域四、数学教育在中国1.基础教育2.高等教育3.数学竞赛与人才培养五、数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1.国内数学研究水平2.国际合作与交流3.数学创新与发展六、结语正文:【引言】“数学”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自古以来,数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数学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将从数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数学教育在中国、数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等方面,与大家一同探讨数学在中国的魅力。

【数学在中国历史的发展】1.古代数学中国古代数学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著名的数学家张丘建撰写了《算经》,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随后的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成功地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古代数学家们的杰出成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近现代数学近现代数学的发展与西方数学的传入密切相关。

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数学家们在消化吸收西方数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如华罗庚、陈省身等一大批优秀数学家的涌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数学的蓬勃发展。

【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1.科学领域数学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天文学到物理学,再到生物学,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强大的研究工具。

2.工程领域数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无论是航空航天、土木建筑,还是信息技术、新能源开发,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持。

3.社会领域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计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为政策制定和社会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数学教育在中国】1.基础教育在我国,数学基础教育得到了高度重视。

从小学到高中,数学课程一直是必修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数学素养。

2.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数学专业及相关学科得到了长足进步。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石河子大学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石河子大学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石河子大学第一章测试1.海王星的发现 , 又一次成功地证明了以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牛顿宇宙力学模型的合理性().A:错 B:对答案:对2.蝴蝶效应是谁发现的( ).A:奥古斯丁·路易斯·柯西 B:爱德华·诺顿·洛伦茨 C:约瑟夫·拉格朗日 D: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答案:爱德华·诺顿·洛伦茨3.SI模型实际上是()模型.A:Logistic 模型 B:Malthus模型 C:Volterra模型答案:Logistic 模型4.用A表示进食而摄取的能量,B表示基础代谢消耗的能量,R表示活动而消耗的能量,那么()表示由于能量的摄入而增加的体重。

A: B: C:答案:5.SI模型实际上是Volterra模型模型().A:对 B:错答案:错6.SIR模型建立的是传染病有免疫性——病人治愈后即移出感染系统()。

A:错 B:对答案:对7.SIR模型建立的是传染病无免疫性——病人治愈成为健康人,健康人可再次被感染()。

A:对 B:错答案:错8.减肥最好的方法是节食()。

A:错 B:对答案:错9.减肥最重要的措施有()。

A:服用肥药 B:多吃营养品 C:增加运动量 D:控制饮食量答案:增加运动量;控制饮食量10.下列哪些现象可以看成蝴蝶效应()。

A:厄尔尼诺现象 B:美国发生的股市风暴 C:1997年金融危机答案:厄尔尼诺现象;美国发生的股市风暴;1997年金融危机第二章测试1.简单图指的是没有环的图().A:对 B:错答案:错2.下列哪些选项中的图可以一笔画()A:恰有两个奇度点的图 B:都是偶度点的连通图 C:恰有一个奇度点的图 D:恰有两个奇度点的连通图答案:都是偶度点的连通图;恰有两个奇度点的连通图3.无圈的图就是树()A:对 B:错答案:错4.本节渡河问题中的摆渡人经过( )次渡河可以将狼羊菜顺利运过河去.A:6 B:5C:8 D:7 答案:75.用先深搜索算法可以找到一个连通图的生成树().A:对 B:错答案:对6.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树一定有完备匹配 B:图G的最大匹配指的是图G的边数最多的匹配 C:完全图一定有完备匹配 D:完全二分图一定有完备匹配答案:图G的最大匹配指的是图G的边数最多的匹配7.关于四色猜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一个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来着色,使得任何两个相邻的面着不同的颜色。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是()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是()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是()战略重点之一:建立完善的数据生态系统海量数据是训练人工智能系统、吸引人才、加速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可以通过建立并落实数据规范、向私营领域开放公共数据、鼓励跨国数据交流来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数据生态系统。

首先,建立数据标准是进行广泛数据分享和实现系统间交互操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有助于提升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

潜在的庞大数据体量是中国的天然优势,使中国有机会在国际上更好地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而且,在与中文语言相关的数据规范制定方面,中国也应起到主导作用。

对于特定行业数据,政府可要求现有的监管机构制定必要规则。

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9年出台规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使用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格式发布财报,确保所有公开数据的机器可读性。

其次,为了提升数据的多样性,政府应提高公共数据的开放程度,并带头建设行业数据库。

这些举措同时能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政策制定洞见,从而带来额外益处。

比如纽约市政府就建立了公开数据门户网站,为市民提供经济发展、医疗、休闲、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数据。

2012年纽约市还颁布了《开放数据法案》,要求政府部门使用机器可读取的数据并建立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方便软件研发人员直接连接政府系统并获取数据。

最后,中国政府还需考虑国际数据流的价值。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调查表明,2014年,跨境数据流为全球经济创造了2.8万亿美元的价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实体贸易。

此外,研究还指出,由于经济体需要接触全球的思想、研究、科技、人才和最佳实践案例,数据流入和流出都能十分重要。

数据是未来的货币。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如果没有全球海量临床数据的支持,人工智能的潜力就无法得到充分挖掘。

过多的桎梏将会束缚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导致其丧失开发具有全球竞争力产品的能力。

战略重点之二:拓宽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应用只有当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真正普遍的应用于传统行业,而不仅仅属于科技巨头时,其经济潜力才会充分彰显。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是()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是()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是()战略重点之一:建立完善的数据生态系统海量数据是训练人工智能系统、吸引人才、加速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国可以通过建立并落实数据规范、向私营领域开放公共数据、鼓励跨国数据交流来构建一个更为完善的数据生态系统。

首先,建立数据标准是进行广泛数据分享和实现系统间交互操作的重要前提条件,有助于提升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

潜在的庞大数据体量是中国的天然优势,使中国有机会在国际上更好地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而且,在与中文语言相关的数据规范制定方面,中国也应起到主导作用。

对于特定行业数据,政府可要求现有的监管机构制定必要规则。

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9年出台规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使用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格式发布财报,确保所有公开数据的机器可读性。

其次,为了提升数据的多样性,政府应提高公共数据的开放程度,并带头建设行业数据库。

这些举措同时能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政策制定洞见,从而带来额外益处。

比如纽约市政府就建立了公开数据门户网站,为市民提供经济发展、医疗、休闲、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数据。

2012年纽约市还颁布了《开放数据法案》,要求政府部门使用机器可读取的数据并建立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方便软件研发人员直接连接政府系统并获取数据。

最后,中国政府还需考虑国际数据流的价值。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调查表明,2014年,跨境数据流为全球经济创造了2.8万亿美元的价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实体贸易。

此外,研究还指出,由于经济体需要接触全球的思想、研究、科技、人才和最佳实践案例,数据流入和流出都能十分重要。

数据是未来的货币。

例如在医学研究中,如果没有全球海量临床数据的支持,人工智能的潜力就无法得到充分挖掘。

过多的桎梏将会束缚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导致其丧失开发具有全球竞争力产品的能力。

战略重点之二:拓宽人工智能在传统行业的应用只有当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真正普遍的应用于传统行业,而不仅仅属于科技巨头时,其经济潜力才会充分彰显。

中国数学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数学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数学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数学有悠久灿烂的历史。

有史以来的两千多年间,特别是公元13世纪前(宋元时代),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数学各分支的许多重要领域内,一直是独立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对世界数学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和巨大影响。

明、清(17世纪),西方数学开始输入中国,使中国数学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数学到近代逐渐落伍。

到20世纪初,中国数学已落后世界数学水平二百年以上!1911年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大量向美国派遣留学生。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并于1918年创建中国第一个数学系。

此后,一小部分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数学家回国走上教学岗位,各地大学纷纷办起数学系,使中国的数学水平有所提高。

例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并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返国的姜立夫,1920年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1921年,熊庆来和段子燮创办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数学系;1924年,陈建功和黄际遇创办武昌大学数学系;胡明复在上海大同大学、陈建功和苏步青先后至浙江大学、熊庆来1926年在清华大学分别创办数学系。

当时的南开大学系是“一人系”,姜立夫靠他的博学多能,在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培养了如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陈省身、孙本旺、吴大任等一批中国数学界的栋梁之材。

然而,在当时数学是一门自生自灭的学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当日本数学家高木贞治留学德国哥廷根,向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学习代数数论后归国,并于1920年创立类域论解决希尔伯特第9问题而使日本数学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之时,中国现代数学尚未诞生。

1921年,陈建功在日本《东北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关于无穷积的一些定理》,“无论在时间上或在质量上,都标志着中国现代数学的兴起”(苏步青:《陈建功选集》序言)。

1928年,陈建功在日本《东京帝国学士院进展》上发表博士论文《关于具有绝对收敛傅里叶级数的函数类》,成为第一位在日本取得理学博士学位的外国科学家,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数学研究首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未来中国数学发展战略

未来中国数学发展战略

未来10年中国数学发展战略未来十年我国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一、基础数学包括数论与代数、几何与拓扑以及分析三大部分。

历史遗留的问题,如波奇和斯温纳顿-戴雅猜想(Birch and Swinnerton Dyer conjecture),Hodge conjecture,Riemann假设和Yang-Mills量子理论等。

二、应用数学包括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偏微分方程,概率论,组合论,运筹学。

待解决的问题:流体运动,从微观到介观、再到宏观的数学建模及其理论基础;纳维-斯多克斯方程的光滑性;P与NP问题。

三、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高性能计算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包括流体计算,电磁场计算,幅射物理计算,纳米计算和物理计算中的先进算法研究,多尺度模型的分析与计算,以及非平衡态的计算。

四、统计学与海量数据分析高维数据、缺失数据和复杂结构数据的分析。

由复杂现象产生的海量高维数据开展“数据驱动”的研究。

五、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蛋白组学,系统生物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量子计算和量子调控,纳米材料,复杂系统的控制等。

六、重点研究方向:1.数论与代数中的前沿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Langlands纲领,算术代数几何,Riemann猜想,Diophantus逼近,超越数论,模形式,代数数论,Lie理论,群及其表示,代数K-理论,现代模论,微分算子代数,非半单代数的表示理论,群上调和分析,多元自守形式和多元超几何函数,代数组合论,代数编码等。

2.流形的几何与拓扑。

主要研究内容:整体微分几何研究;流形上的度量的局部不变量与整体性质的关系。

近年来物理产生的微分几何问题倍受关注,各种模空间的研究成为热点。

3.现代分析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①复分析前沿交叉应用。

复动力系统,拟共形映射与Teichmuller空间理论,值分布理论和正规族理论,共形不变量与Schramm-Loewer-Evolation,调和拟共形映射理论,Klein群理论,Circle packing与离散几何、多复变函数论与复几何、自守形式。

数学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数学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

数学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教育领域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而数学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更是备受关注。

数学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深远而又紧密,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学教育对于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技术和理论。

无论是工程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还是医学领域,都需要数学的支撑。

因此,提高国民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技能是提高国家科技水平的必要条件。

只有国家拥有足够的数学人才,才能够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其次,数学教育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想让一个国家取得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培养优秀人才的努力。

而数学教育则是面向未来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在逻辑思维、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属性十分突出。

在未来,需要更多的人才去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中。

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思维习惯,激发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等。

此外,数学教育还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愈发重要。

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数学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环境下的竞争。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将在未来越来越重要,因此数学教育在提高国际竞争力上必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数学教育对于推动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也很关键。

在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在这方面越发投入。

数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并且,数学教育还可以为未来的数学研究和数学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为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供重要支持。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是紧密而且深远的。

数学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而且还可以培养一批批优秀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及推动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学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国教育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安康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安康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陕西省安康市国家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测试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10题)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其中,《规划》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坚持()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A.农业农村优先B.农业农民优先C.农村农民优先D.农业农村农民优先2.6月30日晚间,国内首个大型商业化槽式光热电站——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兆瓦( )项目一次带电并网成功,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的空白,使我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大规模光热电站的国家。

A.光热B.光风C.光伏D.光能3.8月1日,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幕,4名数学家在开幕式上获得数学界最高奖项——( )。

A.普利兹克奖B.普利策奖C.图灵奖D.菲尔兹奖4.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 )。

A.反腐倡廉B.密切联系群众C.为人民服务D.坚持群众路线5.1949年4月,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写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抓住机遇促成质的飞跃B.量变引起质变C.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D.对未来要有信心6.下列诗句按其所描写的季节,分别对应春、夏、秋、冬的一项是()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②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③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④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A.④①③②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②①④7.“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A.下棋B.战场C.戏台8.作为半封闭内海,( )的海水交换能力差,海洋生态系统脆弱。

天津市日前出台计划,到2020年,( )天津海域水质稳中趋好,水质优良(一、二类海水)比例达到16%,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

新中国成立70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趋势与诉求

新中国成立70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趋势与诉求

第15卷㊀第6期教育学报V o l 15,N o 62019年12月J o u r n a l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D e c 2019收稿日期:2019G06G23作者简介:赵娜(1988 ),女,山西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㊁教师教育研究,E Gm a i l :z h a o n 197@n e n u .e d u .c n ;孔凡哲(1965 ),男,山东人,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㊁教师教育等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㊁趋势与诉求赵㊀娜1㊀孔凡哲2(1.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山西晋中030619;2.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4)㊀㊀摘㊀要: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内容的发展足以映射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诉求.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 以算术知识技能为中心 阶段(1949 1977年)㊁ 重视双基,着眼数学思想与能力 阶段(1978 2000年)㊁ 四基并重,强调四能 阶段(2001 2013年)㊁ 素养统筹 阶段(2014年以来),呈现出 由专宠显性到关注隐性 的发展趋势.据此,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形成了兼顾显隐性的 两类四面七要素 的现实样态.显性课程内容(即 双基 )的课程教材建设已相对成熟,竭力完成素养统领的隐性课程内容的课程教材建设则成为课程发展的时代诉求.关键词:课程内容;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标准中图分类号:G 632.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3G1298(2019)06G0034G06D O I :10.14082/j.c n k i .1673G1298.2019.06.005㊀㊀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课程内容建设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良性发展,阶段性地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和调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文件.在全球性 基础教育正从 知识本位 走向 核心素养 时代 [1]的趋势下,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同样经历了波折与平稳共存的发展历程.基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回顾我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总结阶段特征,梳理现实样态,分析时代诉求,如此方能实现课程的理性发展,助力课程深化改革,强化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一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㊀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作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指向标,体现了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时代定位与发展历程.通过对1950年至2017年我国所有数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数学课程目标及其他内容的梳理与分析来获得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四阶段.(一) 以算术知识技能为中心 阶段(1949 197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教育事业亟待统一与发展.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重点商议旧教育改革的问题,明确了 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2]的基本方针.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大纲偏重 仿制参照 ,主要包括«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1950年)㊁«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1952年)㊁«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1956年)㊁«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该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特别重视算术知识的培养,如1952年大纲规定小学算术教学的任务,是保证儿童自觉地和巩固地掌握算术知识和直观几何知识,并使他们获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 [3].同时,课程内容也侧重算术知识与技能,如 整数四则运算的巩固知识 度量第6期新中国成立70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㊁趋势与诉求35㊀衡计算法 简单小数四则的计算技能 解各种整数应用题的技能 [3]等.1956年大纲和1963年大纲基本沿袭1952年大纲的基本理念,略作调整.虽然1956年大纲和1963年大纲的课程目标在强调算术知识的同时,注重 智慧发展 和 道德品质 ,甚至开始关注 逻辑推理的能力和空间观念 ,但其课程内容依然局限于整数㊁小数㊁分数㊁面积㊁体积㊁珠算等算术知识和技能.(二) 重视双基,着眼数学思想与能力 阶段(1978 2000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教育部开始了中小学教育恢复㊁调整和整顿.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奠定了教学大纲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数学教学内容,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4]的指导理念.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大纲逐渐开始 自主化 ,主要包括«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㊁«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986年)㊁«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1988年)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该阶段的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以往一直强调的 最基础的知识 和基本技能,内容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首次提出数学简单思想的渗透,内容包括 集合思想 函数思想 统计思想和方法 等;同时兼顾数学能力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目标,内容包括 逻辑思维能力 空间观念 目的教育 学习习惯 爱国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等.这样,数学课程基本形成了知识㊁能力㊁思想三方面的目标框架.需注意的是,至此,我国的数学一科才由 小学算学 到 小学算术 ,而正式更名为 小学数学 .并且,1988年大纲明确提出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课程目标,这一提法既是对先前数学课程目标的总结,也是后来 双基 说法的源头.此阶段数学课程目标的设置表明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不再仅仅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开始加入能力㊁品格等内容.(三) 四基并重,强调四能 阶段(2001 2013年)21世纪伊始,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改革阶段.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我国开始了一场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广泛㊁深入㊁系统的改革.2001年,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这个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致力于 完善发展 ,主要包括«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2011年).该阶段的数学课程目标突破历史瓶颈,逐步提出并完善了 基础知识㊁基本技能㊁基本思想㊁基本活动经验 的 四基 目标和 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的 四能 目标,同时开始关注并提炼蕴藏在知识技能中的数学素养目标,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具体而言,在强调 基础知识 和 基本技能 基础上,2001年课程标准提出了 数感㊁符号感㊁空间观念㊁统计观念㊁应用意识㊁推理能力㊁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㊁合作能力 以及 意志自信 态度习惯 [5]等目标;2011年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发展为 数感㊁符号意识㊁空间观念㊁几何直观㊁数据分析观念㊁运算能力㊁推理能力㊁模型思想㊁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6].这样,数学课程目标实现成功转型,由知识技能为主的结果型目标过渡为素养为主的综合型目标.与之相对应的数学课程内容在保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强调数学思想方法㊁能力和经验内容的呈现与渗透.(四) 素养统筹 阶段(2014年以来)201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深化阶段.为推进教育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它提出 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教育部基教二司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味着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成为全新的课程理念.这个阶段的课程标准应 深化提升 ,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①.«普通高①该标准虽非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但最新修订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思想,故而摘录在列.36㊀教育学报2019年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充分解读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明确了 数学抽象㊁逻辑推理㊁数学建模㊁直观想象㊁数学运算㊁数据分析 [7]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及品格习惯㊁科学精神㊁实践能力㊁创新意识㊁价值教育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从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可以预测:即将投入修订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目标也必然致力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数学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规定下的课程内容应统筹知识类内容与素养类内容,尽可能实现立足知识但超越知识的素养渗透.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数学课程的育人目标从普及基本生活必需的数学知识与计算能力逐步拓展为渗透未来生活必需的数学思想㊁情感㊁品格等,数学课程的目标定位已逐步超越数学学科本身的界限而拓展为教育本身.与之对应的数学课程内容,从数学知识㊁技能,逐步扩展为数学思想㊁方法㊁情感㊁品质等,随之拓展为教育意义上的数学学科可承载的人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等.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㊀㊀历经70年的课程改革之路折射出了课程内容发展逻辑与规律.(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呈现 由专宠显性到兼顾隐性 发展趋势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数学课程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可以映射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20世纪后50年的数学课程注重数学知识㊁技能等的传授,已初步形成 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显性内容,但思想㊁态度等隐性内容的渗透才开始被关注.进入21世纪,数学课程较大篇幅地呈现数学隐性课程内容, 四基 四能 数学核心素养 等概念的提出,使隐性课程内容已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70年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所呈现的课程内容的关键词进行筛选㊁摘录㊁汇总㊁归类㊁整理,结果(见表1)显示,四个阶段中指向隐性课程内容的关键词句分别有20个㊁26个㊁42个㊁18个(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其数量基本呈现线性上升趋势( 素养统筹 阶段除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统计限于2017年课程标准).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与数学课程目标定位的发展趋势一致.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目标从重结果发展为重过程,所规定的课程内容也从显性的结果性内容向隐性的过程性内容转型,且呈现出侧重倾向愈演愈烈之势.(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表征为 两类别四方面七要素显性内容是隐性内容存在的基础,而隐性内容则是显性内容的最终归属.数学课程内容应同时兼顾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这是历史发展趋势.数学显性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在数学课程发展历程中早已清晰,即 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清隐性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是对隐性课程内容现实样态的理性思考.按照功能特性对所筛选的数学隐性课程内容归类,结果(见表1)显示:A类是指向学科的隐性课程内容,在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其中,A1类旨在发展学生的数学理性,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眼光㊁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可称为 数学理性类隐性课程内容 , A2类旨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感性,促使学生获得数学态度㊁数学情感及数学行为,可称为 数学感性类隐性课程内容 ;B类是指向一般能力的隐性课程内容,在于发展学生一般素养,其中,B1类旨在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可称为 自主发展类隐性课程内容 ,B2类旨在发展学生的意志㊁品格㊁情感㊁态度㊁道德㊁价值观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可称为 文化基础类隐性课程内容 ,B3类旨在发展学生国家认同㊁社会责任以及一般智力㊁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可称为 社会参与类隐性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已然明晰(如图1所示).其中,学科性隐性内容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一般性隐性内容的学科性弱,只是借助数学学科呈现,也就是说,其或可借助其他学科呈现.具体的,数学理性类隐性内容是指形成数学眼光㊁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的数学抽象㊁逻辑推理㊁数学建模㊁直观想象㊁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内容;数学感性类隐性内容是指数学态度㊁数学精神等数学文化积淀内容;自主发展类隐性内容是指乐学善学㊁勤于反思㊁信息意识方面,以及珍爱生命㊁健全人格㊁自我管理方面的内容;文化基础类隐性课程内容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文化情怀与情趣方面,以及理性思维㊁批判质疑㊁探究克难方面的内容;社会参与类隐性课程内容是指国家认同㊁社会责任㊁国际理解方面,以及劳动意识㊁问题解决㊁技术应用方面第6期新中国成立70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㊁趋势与诉求37㊀的内容.一般性隐性内容的要素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的 学生应该具备的㊁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的要点相一致.㊀㊀(三)小学数学隐性课程内容的具体要素仍需探析本质上,数学课程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数学课程目标,所精心选择的一系列资源要素及其系统化组合的课程事实,指向人的数学智慧的成长,是承载学生数学的和非数学的知㊁行㊁情㊁意㊁品格发展的资源要素的综合体.数学课程内容应该包含外显的38㊀教育学报2019年图1㊀小数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事实性内容和内隐的素养性内容.虽然数学隐性课程内容并没有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给予描述和定义,但事实上,这种隐性的课程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㊁锻造学生数学能力㊁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以及促使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不考虑隐性课程内容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结构,对其具体要素进行归类整理发现,70年发展历程中的隐性课程内容主要包含数学活动经验㊁实践能力㊁数学思想㊁数学应用㊁数感㊁符号意识(感)㊁数学交流㊁数据意识㊁推理能力㊁模型意识㊁空间观念㊁问题解决能力㊁概率意识㊁数学价值㊁数学表达㊁数学美㊁创新意识㊁规则意识㊁合作能力㊁学会学习㊁情感㊁信心等22个基本要素.隐性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与发展性的特点,随着时代发展和学科完善而不断变化的隐性课程内容的具体要素还在探析中.针对隐性内容的两方面来说,数学学科性隐性内容包括数学理性类隐性内容和数学感性类隐性内容;一般性隐性内容包括自主发展类隐性内容㊁文化基础类隐性内容㊁社会参与类隐性内容.更为详细地,数学理性类隐性内容是指形成数学眼光㊁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的数学抽象㊁逻辑推理㊁数学建模㊁直观想象㊁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内容;数学感性类隐性内容是指数学态度㊁数学精神等数学文化积淀内容;自主发展类隐性内容是指乐学善学㊁勤于反思㊁信息意识方面,以及珍爱生命㊁健全人格㊁自我管理方面的内容;文化基础类隐性课程内容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文化情怀与情趣方面,以及理性思维㊁批判质疑㊁探究克难方面的内容;社会参与类隐性课程内容是指国家认同㊁社会责任㊁国际理解方面,以及劳动意识㊁问题解决㊁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值得关注的是,一般性隐性内容的要素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规定的 学生应该具备的㊁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的要点相一致.三、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对课程教材的诉求㊀㊀全面贯彻«关于审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实 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推进的重要任务, 只有进行系统㊁深入㊁细致的基础研究,才能编出高水平㊁有特色的教材 .[8]设计兼顾显隐性内容的课程教材,尤其是完成 承载素养发展的隐性课程内容为主导 的课程教材转型,是课程内容发展的时代诉求.(一)以 素养发展 作为价值指导,在数学课程教材中寻找显性数学知识技能与隐性数学素养间共存互促之路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与组织的现有课程方案是以学科课程为主.这样的课程方案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但素养发展的紧迫性,对课程内容提出了绝对要求.在这样两难的境地中,尝试将承载素养的隐性内容融入到显性的学科知识技能内容中,是最具实操性的解决方案.但该方案也面临着最为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寻找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互存共促之道?两者间该维持怎样的分离度?这是一个需要课程研究者共同思考并合力解决的课题.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内容的张力与合力如何,都应以学生心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学段特点以及学科内容的本质内涵为基础.(二)基于 回归真实生活 的课程理念,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内容主题为主体的数学课程教材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即培养学生获得利于其终生发展的能力,这也是 核心素养 提出的根本所在.核心素养的形成仅仅依靠某一门单一学科内容是无法完成,而是需要借助基于真实生活提炼的多学科内容的综合体.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设计,既要有单一学科视角,更要有多学科视角.这是由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的.以数学课程为例,无论是数学素养还是一般素养的形成,更需要跨学科内容的融合呈现.具体而言,就数学素养而言,通过数学内容习得最为合适,但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内化却更需要姐妹学科内容提供生长沃土;就一般素养而第6期新中国成立70年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㊁趋势与诉求39㊀言,跨学科内容共同滋养的诉求则更为明显.因此,基于 回归真实生活 的课程理念,尝试结合生活情境建构以跨学科内容为主题的课程设计,已成为应对素养时代的主要策略之一.S T E AM就是最好的从跨学科内容主题为主体的课程,对于学生各种素养的发展具有强有效的作用.(三)树立 资源性的课程内容观 ,尝试设计指向人智慧成长㊁承载学生数学知㊁情㊁意㊁行发展的内容资源型教材在推进 承载素养发展的隐性课程内容 落实的过程中,无论是试图将隐性内容融入显性内容的学科课程内容改进,还是尝试通过跨学科内容主题彰显隐性内容的整合课程内容重构,本质上都只是缓兵之计.要解决核心素养培养,落实隐性课程内容的课程教材渗透,最为根本的,是建立课程内容资源库.隐性课程内容具有隐蔽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这使得隐性课程内容需要借助并且可以借助显性内容而呈现.同一个隐性课程内容可以以多个显性内容为载体,多个隐性课程内容也可以同时以一个显性内容为载体.因此,开发课程内容资源库,提供多选择的素养渗透路径,是应对素养指向的课程教材建设难题最为彻底的解决方案.参考文献:[1]石鸥,张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呼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J].课程 教材 教法,2016,36(9):14G19.[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 1949 1981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684.[3]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张玺恩,陈宏伯.我国建国以来中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的演化[J].课程 教材 教法,1986(10):10G15.[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G13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余慧娟,施久铭.2018:努力开创课程教材建设新局面 访教育部党组成员㊁部长助理㊁教材局局长郑富芝[J].人民教育,2018(5):24G28.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P r i m a r y S c h o o lM a t h e m a t i c s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t e n ti n t h e70Y e a r s S i n c e t h eF o u n d i n g o fT h e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 o fC h i n a:C o u r s e,T r e n da n dD e m a n dZ H A O N a1,K O N GF a nGz h e2(1.S c h o o l o fE d u c a t i o n,T a i y u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S h a n x i J i n z h o n g030619,C h i n a;2.S c h o o l o fE d u c a t i o n,S o u t hGc e n t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W u h a n43007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i so n eo f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c o n t e n t so fb a s i c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C u r r i c u l u m c o n t e n t r e f o r mi s t h e c o r e o f 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I n t h e70y e a r s s i n c e 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t h eP e o p l e sR e p u bGl i c o fC h i n a,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c o n t e n t o f p r i m a r y s c h o o lm a t h e m a t i c s c u r r i c u l u mh a s g o n e t h r o u g h f o u r s t a g e s: t a k i n g a r i t h m e t i c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s k i l l s a s t h e c e n t e r (1949G1977); a t t a c h i n g i m p o r t a n c e t o k n o w l e d g e a n d s k i l l,f o c u s i n g o nm a t h e m a t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a n d a b i l i t y (1978G2000); a t t a c h i n g e q u a l i m p o rGt a n c e t o f o u r f o u n d a t i o n s,e m p h a s i z i n g f o u ra b i l i t i e s (2001G2013); q u a l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p l a n n i n g (s i n c e 2014).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t e n t o fm a t h e m a t i c s i n p r i m a r y s c h o o l s s h o w s a t r e n d f r o me mGp h a s i z i n g k n o w l e d g e t o p a y i n g a t t e n t i o nt o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A c c o r d i n g l y,t h ec o n t e n to f p r i m a r y s c h o o l m a t h e m a t i c s c u r r i c u l u mh a s f o r m e d a r e a l i s t i c p a t t e r no f t w o t y p e s a n d f o u r s i d e s t h a t t a k e s a c c o u n t o fb o t he x p l ic i t a nd i m p l i c i t c o n te n t s.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f t h e 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t e n t o f t h ee x p l i c i t 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t e n t(t h a t i sd o u b l eb a se )h a s b e e n r e l a t i v e l y m a t u r e.I t i s t h e t i m e t o t h i n ka b o u t h o wt o c o n s t r u c t t h e t e x t b o o kof h i d d e n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t e n t o f q u a l i t y e d u c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c u r r i c u l u mc o n t e n t;p r i m a r y s c h o o l m a t h e m a t i c s;c u r r i c u l u mo b j e c t i v e s;c u r r i c u l u ms t a n d a r d s(责任编辑㊀王本陆)。

从学术引领到科技创新——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实践与启示

从学术引领到科技创新——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实践与启示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国科学院学部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实践与启示■ 李雪 魏秀 高洁雯 赵剑峰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北京 100190作者简介:李雪,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研究员,E-mail:**************.cn ;魏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副研究员;高洁雯,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业务主管;赵剑峰,通信作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数理化学办公室副主任,E-mail :***************.cn 。

摘要:[目的/意义]组织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是促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方法/过程]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为案例,梳理了学部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历史沿革及重要举措。

[结果/结论]本文提出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为我国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学部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历史沿革 发展方向分类号:G251DOI: 10.19318/ki.issn.2096-1634.2022.03.111 引言学科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其发展和演化是知识创新的突破口,是推动知识创新乃至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石。

学科作为知识体系结构分类和分化的重要标识,既在知识创造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也在知识传承中发挥主体性作用[1]。

研判学科发展的大势、前瞻学科发展的方向、谋划学科发展的布局,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主要提高自主创新和实现跨越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不断制定学科发展的战略,可为把握科技前沿、抢占新一轮增长制高点提供重要支撑。

例如,德国物理学会出版的《物理学研究:课题、意义和前景》中[2],研判了物理学发现的前沿和重点;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无尽的前沿:科学的下一个75年》(The EndlessFrontier: The Next 75 Years in Science )中,指出未来将有更多的来自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和工具在融合科学中发展;美国克雷(Clay )数学研究所提出了7个“千禧年大奖问题”[2],引发对数学领域7个重要难题的关注,这与1900年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 )在巴黎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形成呼应;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2020科学技术白皮书》(《令和2年版科学技術白書》)。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中文简体| 中文繁体 | 邮箱 | 搜索本网站搜索搜索网站首页|今日中国|中国概况|法律法规|公文公报|政务互动|政府建设|政务要闻|人事任免|新闻发布 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02月09日 来源:新华社【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目 录一、序言二、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1.指导方针2.发展目标3.总体部署三、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1.能源(1)工业节能(2)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3)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4)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5)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2.水和矿产资源(6)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7)综合节水(8)海水淡化(9)资源勘探增储(10)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1)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12)综合资源区划3.环境(13)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14)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15)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16)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4.农业(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 (18)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19)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20)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21)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22)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和生态农业(23)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24)农业精准作业与信息化(25)现代奶业5.制造业(26)基础件和通用部件(27)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28)流程工业的绿色化、自动化及装备(29)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与装备(30)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31)基础原材料(3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33)军工配套关键材料及工程化6.交通运输业(3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技术及装备(35)高速轨道交通系统(3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37)高效运输技术与装备(38)智能交通管理系统(39)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7.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40)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 (4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42)高效能可信计算机(43)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45)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46)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8.人口与健康(47)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48)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 (49)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50)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51)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9.城镇化与城市发展(52)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53)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54)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55)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56)城市信息平台10.公共安全(57)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58)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59)食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60)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61)生物安全保障(62)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11.国防四、重大专项五、前沿技术1.生物技术(1)靶标发现技术(2)动植物品种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3)基因操作和蛋白质工程技术(4)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5)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2.信息技术(6)智能感知技术(7)自组织网络技术(8)虚拟现实技术3.新材料技术(9)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10)高温超导技术(11)高效能源材料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12)极端制造技术(13)智能服务机器人(14)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 5.先进能源技术(15)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16)分布式供能技术(17)快中子堆技术(18)磁约束核聚变6.海洋技术(19)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20)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21)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22)深海作业技术7.激光技术8.空天技术六、基础研究1.学科发展(1)基础学科(2)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2.科学前沿问题(1)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2)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3)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4)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5)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6)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7)脑科学与认知科学(8)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3.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2)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问题 (3)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5)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6)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7)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8)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9)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10)支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4.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蛋白质研究(2)量子调控研究(3)纳米研究(4)发育与生殖研究七、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4.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八、若干重要政策和措施1.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2.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3.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5.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6.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7.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8.扩大国际和地区科技合作与交流9.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九、科技投入与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4.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享机制十、人才队伍建设1.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2.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3.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4.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5.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国务院据此制定本纲要。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总论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总论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结第一部分 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第二章学科发展规律性认识P11: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学科交叉、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是科学发展内在逻辑造成的,也与大科学(见延伸阅读12)时代科研的新特征有关。

学科交叉现象日益明显(见延伸阅读13),也是研究问题P12:○1源头创新期通常出现在一门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

源头创新期即创新密集期大量新现象的发现、新概念的提出和新规律的揭示,学科的基本问题逐步明确,学科的主导理论将在此期间形成并确立起来。

P13:○2创新密集期是学科的主导理论得以形成,新、旧主导理论更替的过程,对于学科发展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3完善与扩散期是学科发展周期的第三个阶段。

一是科学内涵的丰富与理论的精致化。

P14:二是提高理论与观察实验之间的符合程度。

三是理论的实际应用。

第三章学科发展趋势P15:一些学科(如生命科学等)处在创新密集期,一些学科(如化学等)处于完善与扩散期,一些学科(如认知科学等)处在源头创新期的前夜。

P33: 使得管理科学中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法论和研究对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与交叉融合特征进一步凸显,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邻域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与研究方法为管理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复杂经济管理系统的行为建模和涌现。

第四章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P34: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突破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技术、电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出现及广泛应用。

电子信息产业、核工业、航空航天产业、生物技术产业。

第五章新科技革命的学科基础与准备P40:一流科技人才是在创新实践中因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脱颖而出的,一流领军人才是因其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高远的战略眼光而被同行公认的。

第二部分延伸阅读7、中国科学院学部P68:学部自1955年6月成立至今,共有1258位科学家当选院士(学部委员)。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正逐步从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通过加强基础研究、 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我们有望在算法优化、数据挖掘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未来10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对 基础研究的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科技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学科间融合的加速,交叉学科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引擎。生物与 信息的交叉将催生出更多医学和健康领域的创新,材料科学与能源科学的结合将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我被书中对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视所感动。在今天的科学研究中,学科交叉 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这本书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仅在各个章节中详细介绍 了各个学科的交叉点,还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这让我深深感到,未来的 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只有在这种合作中,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突 破。
再次,我被书中对于创新研究的强调所触动。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也是 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这本书在描述各个学科的发展战略时,始终贯穿着创 新的思想。它鼓励我们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将改革教育体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科学研究。”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是提升学科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积极参与 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共享与转化。”
这些摘录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未来10年学科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体现了我们对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肩负起历史使命, 努力学习知识,为实现这些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 积极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内容摘要

面向未来,我国将从哪些方面推动数学经济不断发展心得体会500字

面向未来,我国将从哪些方面推动数学经济不断发展心得体会500字

面向未来,我国将从哪些方面推动数学经济不断发展心得体会500字篇一:第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要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尽快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以5G网络、全国一体化数据中心体系、国家产业互联网等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要全面推进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软件企业,重点突破关键软件,推动软件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第三: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当然,要脚踏实地、因企制宜,不能为数字化而数字化。

篇二:作为一名采购人员,深切的感受到了数字经济的到来,对工作的积极影响。

所以,想借助这个问题,分享以下观点,希望看完能够点个赞~~ 有人会因为数字经济实现自动化而失业,有些人对数字技术可以做的事情感到好奇。

所以,面对未来,人们真正怀疑这是否会转化为向最需要它的人提供服务。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技术和社会趋势的支持下,经济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改变商品和服务的交付和消费方式。

虽然一切事物的数字化正在改变我们的商业和个人生活,但目前很少有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

我国将从哪些方面推动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1、强化数字经济治理能力。

数学教育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 朱育红

数学教育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  朱育红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改革开放 的新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提出 来的具有战略性的教育理念。是中国 人以自己的智慧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 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的现代 教育理念的集中概括。
①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科学性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新的投入,而是新的改革。是 向我们的学生要求更多的时候了,是奖励优秀教 师,不再为差教师寻找借口的时候了,是向各级政 府要业绩的时候,是为每一个美国儿童,无论他 在哪里,作好战胜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任何工作者 的准备的时候了。是到了给所有美国人从摇篮到 就业(from the cradlc up rhrough a caree ) 完整的、具有竞争力的教育的时候。我们接受失 败已有太长的时间。够了。美国的整个教育体制 必须重新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这正是我们 想要做的。
10月11日公布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温家宝(2009年9月4日) (一年前提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应该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事 业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 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 这些成绩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为什么社会上还有那么多人对教育 有许多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我 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LOGO
第二讲 数学教育的前沿 信息和发展趋势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 朱育红
2010.1.29
主要内容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从解决问题看数学教育的变化
前言
中国在发展,中华民族在复兴。在民族复 兴的光辉旅程中,教育也踩着时代的鼓点, 改革、创新、发展。在教育改革的旋律中,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亮丽的音符。 我们一直在学习、在思考、在实践;在回 顾、在梳理、在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10年中国数学发展战略未来十年我国优先发展领域与重大交叉研究领域一、基础数学包括数论与代数、几何与拓扑以及分析三大部分。

历史遗留的问题,如波奇和斯温纳顿-戴雅猜想(Birch and Swinnerton Dyer conjecture),Hodge conjecture,Riemann假设和Yang-Mills量子理论等。

二、应用数学包括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偏微分方程,概率论,组合论,运筹学。

待解决的问题:流体运动,从微观到介观、再到宏观的数学建模及其理论基础;纳维-斯多克斯方程的光滑性;P与NP问题。

三、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高性能计算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包括流体计算,电磁场计算,幅射物理计算,纳米计算和物理计算中的先进算法研究,多尺度模型的分析与计算,以及非平衡态的计算。

四、统计学与海量数据分析高维数据、缺失数据和复杂结构数据的分析。

由复杂现象产生的海量高维数据开展“数据驱动”的研究。

五、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若干重大问题包括蛋白组学,系统生物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量子计算和量子调控,纳米材料,复杂系统的控制等。

六、重点研究方向:1.数论与代数中的前沿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Langlands纲领,算术代数几何,Riemann猜想,Diophantus逼近,超越数论,模形式,代数数论,Lie理论,群及其表示,代数K-理论,现代模论,微分算子代数,非半单代数的表示理论,群上调和分析,多元自守形式和多元超几何函数,代数组合论,代数编码等。

2.流形的几何与拓扑。

主要研究内容:整体微分几何研究;流形上的度量的局部不变量与整体性质的关系。

近年来物理产生的微分几何问题倍受关注,各种模空间的研究成为热点。

3.现代分析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①复分析前沿交叉应用。

复动力系统,拟共形映射与Teichmuller空间理论,值分布理论和正规族理论,共形不变量与Schramm-Loewer-Evolation,调和拟共形映射理论,Klein群理论,Circle packing与离散几何、多复变函数论与复几何、自守形式。

②算子代数与泛函分析交叉应用。

不变子空间问题及其相关代数算子,非交换几何及其在几何、拓扑和物理中的应用,自由概率论及因子分类,Banach空间及算子空间理论,非线性泛函分析中的大范围变分及拓扑方法及其在偏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③调和分析前沿方法与交叉应用。

经典调和分析,几何测度论,非交换调和分析,度量空间上的调和分析,小波分析,调和分析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应用与计算调和分析及其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4.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的理论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非线性方程解的适定性、正则性和渐近性态,混合型及变型微分方程定解理论、高维双曲守恒律的激波理论、非线性(包括完全非线性)椭圆或抛物型方程定解理论,非线性波动理论,自由世界问题,非可积系统,散射理论和弥散效应等。

动力系统的各种重要运动形式和定性理论与分岔理论,运动轨道的拓扑结构及稳定性,不变集和KAM理论,吸引子及分形和混沌理论等。

5.随机分析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与非线性期望理论及其应用,拟正则狄氏型与马氏过程位势论及其应用,无穷维空间上的马氏过程理论及其遍历论,随机微分几何与无穷流形上的Malliavin分析及其应用,随机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随机微分方程与马氏过程在金融保险等学科中的应用;量子态的纠缠和量子不确定性的数学刻画;渗流、随机矩阵等模型下的随机分析理论与SLE理论(随机劳维纳演化)。

马氏过程的大偏差理论以及极限理论等。

6.数据建模与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因果网络构建,相依结构建模,数据采集新技术等。

探讨各种复杂层次结构数据、时空数据等的统计分析及统计计算方法。

在高维数据研究方面,着重研究降维与特征提取问题。

探讨函数型、非参数降维和有效聚类与判别的新理论、新方法,探索大维随机矩阵的关键特征,寻求对模型维数进行惩罚限制的新的变量选择方法等。

7.复杂系统中的优化与控制。

主要研究内容:非线性规划理论与方法,凸分析与变分理论,网络流,排队论与系统可靠性理论,马氏决策理论与对策论,组合优化多项式算法与连续化方法及启发式方法,随机模型的优化设计等;多个体系统集体行为及其干预与控制,复杂网络系统与复杂自适应系统建模,随机层面的优化与方法以及安全控制,非线性、分布参数型与离散事件型复杂系统的优化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等;综合集成的理论及其系统建模,综合集成的知识系统理论和支持技术,复杂系统的预测理论和方法等。

8.科学与工程计算的算法分析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多尺度建模,分析与计算方法,流体力学高精度(自适应)计算方法的设计、分析和程序实现。

包括粒子输运问题的计算方法研究;高维电磁场数值模拟的新型计算方法,包括电磁散射问题的各向异性电磁场(涡流)问题的数学建模;生命科学中的计算方法,成像技术的理论与方法;适用于高性能计算机的并行计算方法、算法和软件实现技术,基础计算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包括新型有限元、自适应方法,谱方法,结构算法、优化问题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几何方法等。

9.复杂离散结构数学方法与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代数组合,组合数论,离散几何与构造性组合学,代数图论、结构图论、拓扑图论和随机图论;图的Ramsey理论和着色理论;组合矩阵论;自由概率论和随机矩阵论中的组合方法;离散数学与物理学交叉,如角动量理论和Diamma-Monmer问题;离散数学与化学交叉,如RNA与DNA 的二级结构的组合学研究;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如组合数学机械化与网络图论研究;离散数学在通信安全中的应用,如组合设计与传感器网络研究。

10.科学与工程中的反问题的理论分析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具有主要应用背景的反问题的数学模型的研究与解释;可测量的数据是否可以决定我们要求的未知量,即反问题的唯一性;反问题的稳定性(条件稳定性),尤其关注在符合实际条件的约束下的稳定性;反问题的稳定算法(正则算法等)以及数值实现。

11.确定与不确定现象的数理逻辑与数字机械化。

主要研究内容:可计算理论与证明论,数理逻辑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机械化的交叉融合,数理逻辑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不确定性定性与不确定性推理的数理逻辑,不确定性数理逻辑与构造性数学,不确定性数理逻辑的时空演化性质,不确定性数理逻辑与自然语言逻辑、认知科学的交叉融合。

通过数学机械化研究提高计算机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研究重点包括符号计算,自动推理,代数、微分与差分方程求解的理论与高效符号算法,基于几何不变量的高效几何计算与推理方法,基于符号数值混合计算的可信算法,经典量子计算复杂性,计算数论及其在密码学中的应用,数学机械化方法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12.生命科学中数学建模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生物信息学中的数学问题,包括高通量生物工程技术中的数学问题和方法(如SNP芯片,下一代测序技术等),利用系统生物学策略和数据进行生物信息挖掘的方法(如疾病基因的预测,药物靶标预测等),生物信息中经典网络问题(如蛋白质结构预测和比对方法,蛋白质相互作用热点区域识别等)。

系统生物学中的数学问题,包括分子生物网络的建模与方法(如分子生物网络的构建、分析、比较、控制、设计等),生命科学研究中涉及的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多层次异源生物数据集成的数学模型与方法等。

13.环境与能源科学中的数学建模与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清洁能源技术(特别如制氢,燃料电池,太阳能转换,风能转换技术)的数学建模与模拟,运用数学建模与信息技术的数学基础,能源设备制造与能源输运中关键技术的数学基础与方法,转基因作物潜在生态风险的评估理论与数据分析,能源消耗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数学建模与分析,水污染及其治理过程的定量描述与预测,我国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数据建模与分析,化肥和农药对特定地区水体与土壤,特定生物影响的定性分析,某些特定污染物在空气、土壤、水、生物体之间转化的数学模型及人体危害的建模分析,基于数据建模对濒危物种监测与保护技术基础等。

14.管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模型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经济金融系统的建模仿真、演化与危机的传导机理,其风险的定价、度量与控制;战略资源需求价格的定量预测、评估与监测预警系统的数学建模与分析;重大突发事件的非线性特征与数学描述;供应链网络管理布局的数学建模与求解、协调机制的数学刻画与分析、中断时风险的分析与计算;社会系统的协调管理机理的演化的数学刻画和分析;社会系统中网络联系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机理分析;社会科学研究中大量数据处理方法及其所提供的对于我国国情的统计分析和决策建议的依据。

15.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更新与换代中的关键数学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钢铁,石油,航空,机械,建筑等重要工程领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相关数据建模、分析与求解,为产业改造,更新和换代提供必要的数学支撑。

16.复杂连续介质动力学中的数学机理及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复杂连续动力学方程整体解的适定性、正则性,渐近性态,奇性分析与传播,非线性波的运动,相互作用及稳定性,幅射磁液体力学的典型问题与分析,多尺度近似模拟及其动力学行为等。

问题涉及非线性微(积)分方程,随机分析,数值模拟和科学计算,多相复杂流体,结构流变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化工等学科。

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高分子材料,生物力学与工程,幅射流体、能源科学、地球物理学、航空航天、相分离动力学等学科领域。

17.信息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的问题与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新型信息获取技术的数学基础,压缩传感的数学理论与方法,信息安全的数学理论与方法,稀疏编码与稀疏信号恢复的数学理论与方法,面向特定领域的数据处理新方法与新理论,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数学理论与方法,数据集配准技术的数学理论与方法,机器学习的数学理论,多元异构信息融合的数学理论与方法。

18.经济预测与金融安全中的数学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随机控制与随机博弈理论,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统计和计算方法,随机分析及不确定环境下一般均衡理论。

措施:1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2.培养和稳定高水平的数学人才;3.建设一些有国际影响的研究基地;4.加大对数学学科的稳定支持;5.关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