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启示
六尺巷读后感
![六尺巷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25aee4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c.png)
六尺巷读后感“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所讲述的“六尺巷”的故事,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
而当我深入了解这个故事后,内心可谓是感慨万千。
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在安徽桐城有张、吴两家是邻居。
两家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出入使用。
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
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这个故事听起来简单,但其背后蕴含的深意却不简单。
当我最初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特别大的感触,只觉得这不过是一个邻里之间互相谦让的普通事例。
但当我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其中的细节,才发现其中的不寻常。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张家满心期待京城的大官张英能为他们撑腰,讨回公道。
那封信里或许充满了委屈和不甘,觉得自家被吴家欺负,希望张英利用权势让吴家低头。
然而,张英的回信却如同醍醐灌顶,一下子让张家从愤怒和争夺中清醒过来。
“让他三尺又何妨?”这短短几个字,传递出的是一种豁达,一种宽容,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再看吴家,当他们看到张家主动让出三尺地,那种震撼和感动可想而知。
他们原本或许觉得张家会仗势欺人,或者会和他们僵持不下,没想到张家居然做出了让步。
这种出乎意料的宽容,让吴家也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于是也跟着让出了三尺地。
这一来一往的让步,让原本充满火药味的争端,变成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美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
有时候可能只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谁家的垃圾放在了公共区域,或者谁家的孩子吵闹影响了别家休息,就能引发一场激烈的争吵。
读六尺巷的故事读后感
![读六尺巷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aa7674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e.png)
读六尺巷的故事读后感《六尺巷》是一部由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以描写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为主题,展现了封建社会下人民的疾苦和压迫。
小说以描写一个小巷的故事为主线,通过小巷里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引起了读者的深刻思考和共鸣。
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一个名叫六尺巷的小巷里,这里住着一群贫苦的人,他们生活在极度贫困和压迫之中。
小说以一个叫做小福子的孩子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人民的疾苦和压迫。
在这个小巷里,人们生活在极度的贫困和苦难之中,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和尊严,只能任人宰割。
而小福子的命运更是凄惨,他在这个小巷里经历了种种不幸和磨难,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通过这个小巷里的故事,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这个小巷里,人们生活在极度贫困和压迫之中,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和尊严,只能任人宰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凄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阅读《六尺巷》,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这个小巷里,人们生活在极度的贫困和苦难之中,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和尊严,只能任人宰割。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凄凉,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通过这个小巷里的故事,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而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是经过无数人的牺牲和奋斗才换来的。
通过阅读《六尺巷》,我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也更加珍惜那些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牺牲的人们。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六尺巷》,我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每个人都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
学生读六尺巷个人心得体会5篇
![学生读六尺巷个人心得体会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1f8d2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b.png)
学生读六尺巷个人心得体会5篇读书是一种美妙,让人增长学问,使人明白道理,令人憧憬将来,叫人品味生活,给人好处多多,这种美妙别无取代。
世界读书日祝愿伴侣美妙读书,读书美妙。
下面是我带来的有关读六尺巷心得,希望大家宠爱。
读六尺巷心得1在我们安徽的桐城县城,有一条巷子特别知名,人们叫他“六尺巷”,人们总爱讲起这条巷子的来历: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看完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意思是说,从千里之外来的家书只是为了一堵墙,你再让对方三尺又有多大损失呢?你看,雄伟的万里长城今日照旧曲折曲折,但是当年建筑它的秦始皇早已经不在人世了。
其实,这首诗就是劝告他的家人,不要为小事而斤斤计较,再有价值的东西也是身外之物,又何必争来抢去呢?张家人看罢来信,深深领会到张英和谐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于是马上给对方让出三尺地。
邻居看到张家礼让三尺,也随即退后三尺。
两家不仅化解了纠纷,还为过路的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方便了百姓。
如今,这六尺巷已成为了我中华民族和谐谦让美德的见证。
是呀,让人三尺又何妨呢?生活中常常需要我们大度地让出这“三尺”,谦让会让我们的心境更加明澈。
英国的《太阳报》曾以“什么时候最快乐”为题进行有奖征答,他们从八万多封来信中统计出了选择人数最多的答案:礼让别人时最快乐!因为,我们的谦让,会换来别人的感谢和微笑,也会为自己换来快乐的心情。
谦让,就是一种心平气和的谦卑与互让;就是一种心明眼亮的虚心与互利;就是一种心比天高的谦逊与互惠;更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谦敬与互存。
学会谦让,小鸟们出笼的时候不再是争先恐后的,而是井然有序的飞出笼子;小鱼们出海的时候不再是你追我赶的,而是慢条斯理的玩耍汪洋;小马吃草的时候不再是蜂拥而上的,而是各奔东西的查找嫩草;渔人捕鱼的时候不再是集体撒网的,而是各自为营的分头捕捞;人们挖金的时候不再是你抢我夺的,而是分道扬镳的辛勤挖拣。
六尺巷的故事20字
![六尺巷的故事2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7932fb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e.png)
六尺巷的故事20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六尺巷的背景和历史
2.六尺巷的故事内容
3.六尺巷的象征意义
4.六尺巷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正文
六尺巷位于我国安徽省桐城市,是一条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巷。
它的名字源于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胸怀,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六尺巷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据传在清朝康熙年间,当地两位名士张英和吴敬梓为了解决两家之间的土地纠纷,决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划分土地。
他们商定,两家各自让出一段土地,使道路拓宽,从而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这条巷子便被命名为“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了一种宽容和大度的精神。
张英和吴敬梓通过互相谦让,解决了纠纷,这种以和为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其次,六尺巷的故事也反映了古人的智慧。
他们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是争斗,展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最后,六尺巷的故事还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
张英和吴敬梓身为名士,他们以身作则,为国家和民族的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
六尺巷的故事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启示。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和大度,以和为贵。
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通过协商和沟通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争斗和暴力的方式。
此外,我们还要具有家国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六尺巷的故事是一则充满智慧和胸怀的佳话,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启示。
六尺巷的故事20字
![六尺巷的故事2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bb62cd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1.png)
六尺巷的故事20字【最新版4篇】目录(篇1)1.六尺巷的背景和历史2.六尺巷的故事:两家争地,张家让地3.故事的启示:宽容礼让,和谐共处4.六尺巷现状:成为旅游景点,弘扬礼让精神正文(篇1)【六尺巷的背景和历史】六尺巷位于我国安徽省桐城市,是一条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巷。
它的名字源于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宽容礼让的传统美德。
【六尺巷的故事:两家争地,张家让地】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六尺巷的两侧住着张家和吴家两家大户。
一天,张家想在巷子旁搭建一个厨房,却与吴家发生了争执,双方都认为这块地属于自己家。
争执愈演愈烈,两家人都在为自己的权益据理力争。
这时,张家的主人张英出了一个主意:他决定让出这块地,并在墙上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的这个决定让吴家深感愧疚,于是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最终形成了这条六尺宽的巷子。
【故事的启示:宽容礼让,和谐共处】六尺巷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教育人们宽容礼让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学会退让、宽容和理解,这样才能化解纷争,实现和谐共处。
【六尺巷现状:成为旅游景点,弘扬礼让精神】如今,六尺巷已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人们在欣赏古巷风貌的同时,也能了解到这个充满智慧和礼让的故事,从而弘扬我国传统的宽容礼让精神。
六尺巷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礼让,还传递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去营造。
目录(篇2)1.引言:介绍六尺巷的背景和历史2.六尺巷的传说:描述故事的起因和经过3.故事的寓意:分析故事所传达的道理4.结论:总结全文,表达对六尺巷故事的感悟正文(篇2)六尺巷,位于我国安徽省桐城市,是一条有着美丽传说的古老巷子。
它的名字源于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善良,还传递了一个关于宽容和谅解的道理。
故事发生在清朝,当时六尺巷的两侧住着两位邻居,一家是名门望族,另一家则是普通百姓。
礼让六尺巷的故事
![礼让六尺巷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1c1ee9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3.png)
礼让六尺巷的故事《礼让的智慧——从六尺巷说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就是著名的六尺巷。
说起六尺巷,那可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谦逊的故事。
当时张英在朝为官,老家的人与邻居因为宅基地的事儿起了争执。
嘿,这事儿要是放到现在某些人身上,那估计得脸红脖子粗地吵个不停,甚至大打出手。
可张英呢,多淡定啊,一封信回去,就给劝和了。
让三尺就解决问题了,这邻居一看,哟呵,人家当官的都这么大气,咱也不能差事啊,于是也让三尺,六尺巷就这么诞生了。
我就一直在想啊,这礼让三尺咋就有这么大的魔力呢?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可太深了。
你想啊,要是两边都固执己见,互不相让,那最后得闹成啥样,估计得结仇一辈子,说不定下一代还接着斗呢。
可就是这么一让,矛盾没了,还美名远扬。
在生活中,咱也得学学这礼让的精神。
就好比坐公交,有时候大家都抢着上车抢座位,要是都礼让一下,先下后上,那秩序得多好,也不至于有人被挤得龇牙咧嘴的。
还有排队的时候,总有些人爱插队,觉得自己的时间比别人金贵,这时候要是大家都喊一句:“嘿,朋友,排个队呗,咱都赶时间呢!”是不是插队的人也得脸红一下,乖乖排队了?再说说邻里之间,有时候因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也能吵起来,比如你家的花盆占了我家一点地啦,他家的狗冲我叫啦。
要是都能像张英他们一样,各退一步,那邻里关系得好成啥样啊,说不定还能一起搓麻将呢。
话说回来,这礼让也不是一味的软弱退让,而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让得恰到好处,既能解决问题,又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要是遇到那些不讲理的,咱也不能一味地让,该刚的时候还得刚,不过这刚也是要讲究策略的,可不能莽撞行事。
总之啊,六尺巷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礼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胸怀和智慧。
咱们在生活中可得多多发扬这种精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下一次如果遇到矛盾,咱就想想那六尺巷,然后心平气和地说一句:“咱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呗!”保准能把问题解决得妥妥的。
六尺巷读后感
![六尺巷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ef3492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1.png)
六尺巷读后感“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所讲述的“六尺巷”的故事,一直以来都令我感慨万千。
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在朝廷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出入使用。
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
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那首诗。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读完这个故事,我仿佛能看到那狭窄却充满温度的小巷,能感受到那微风中传递的谦和与包容。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妈妈去菜市场买菜。
菜市场里人头攒动,声音嘈杂,各种气味混合在一起。
我们在一个摊位前挑选蔬菜,妈妈正在和摊主讨价还价,我则百无聊赖地四处张望。
这时,旁边一个大妈挤了过来,不小心碰掉了我们已经挑选好放在一边的一把青菜。
我心里顿时升起一股无名火,刚想开口指责,却看到大妈一脸歉意,赶忙弯腰捡起青菜,嘴里不停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
那一瞬间,我的怒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宽容。
我笑着对大妈说:“没关系,您也不是故意的。
”大妈感激地看了我一眼,继续去挑选她的菜了。
这件小事让我明白,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和碰撞,如果我们都能像张英那样,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主动退让一步,那么很多矛盾都能迎刃而解。
回到六尺巷的故事,张英的宽容和大度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的修养和智慧。
他明白,争一时之气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胜利,反而会让邻里关系变得紧张。
而他的退让,不仅化解了一场纷争,还赢得了吴家的尊重和邻里的称赞,更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疏离。
六尺巷的故事的道理
![六尺巷的故事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a72b7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2.png)
六尺巷的故事的道理“哎呀,你踩到我脚啦!”我气呼呼地对同桌说道。
同桌赶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啦。
”我还是有点不高兴,嘴里嘟囔着:“哼,都不知道小心点。
”这一天在学校里,我和同桌因为这样的小事闹了点不愉快。
回到家后,我心情还是不太好。
妈妈看出了我的异样,就问我怎么了。
我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和妈妈说了。
妈妈笑着说:“宝贝呀,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妈妈开始讲了起来:“在清朝的时候啊,有个叫张英的人,他老家的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
两家互不相让,都觉得自己有理。
张英家人就写信给张英,想让他利用职权来摆平这件事。
张英看了信后,回了一封信,信上只有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他家人看了之后呀,就主动退让了三尺。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退让了三尺,这就有了六尺巷呀。
”我听了妈妈的故事,陷入了沉思。
我想到今天和同桌的那点小矛盾,突然觉得自己好小气呀。
人家张英面对那么大的事情都能退让,我却为了这么点小事就不高兴。
我问妈妈:“妈妈,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妈妈摸着我的头说:“宝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呀,做人要大度,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就像你和同桌,互相让一让,不就没事啦?”我点点头,说:“妈妈,我明白了。
我明天就去和同桌和好。
”妈妈欣慰地笑了。
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中不就是有很多这样的小事吗?如果我们都能像张英那样,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那我们的生活该多么美好呀!我们和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不就会少很多争吵和矛盾吗?我们不就能更加和谐地相处了吗?六尺巷的故事,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退让吗?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可不容易呢,但我一定会努力去做到的呀!。
六尺巷读后感
![六尺巷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dec553190c69ec3d5bb7583.png)
六尺巷读后感(一)邢思成《六尺巷》说的是安徽桐城有个宰相的侄子想建处宅院,请来算命先生找了块风水宝地,可当地的一位富豪也看好那块宝地,于是两家都想把围墙打过些,各不相让。
宰相的侄子只好写信求助京城的叔叔,宰相看信迅速提笔写下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侄子见信后惭愧不已,便拿信来到富豪家,结果两家都让出三尺,留下了名扬后世的六尺巷。
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必过分看重。
古代的财主大多过分看重钱财,活着是个守财奴,吝啬鬼,死后还要将大量的珠宝带进坟墓,妄想世代享用,岂不知无论过去多少年,终逃不脱盗墓贼的魔爪,死了也不能安身,何其可悲?反之,如果将这些珠宝作为慈善接济穷人,活着心宽,死后身安,何乐而不为呢?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钱是上帝,金钱是万能的,我认为不然。
如果你给沙漠中即将渴死的人黄金,你等于给了他一刀。
相反,给他一瓶矿泉水,就能救他一命。
设想你身处一条触礁的航船,你是愿意丢弃一船财物,还是抱着它们沉入水底?毋庸置疑,生命才是最宝贵的。
有了生命,千金散尽还复来。
《六尺巷》不仅告诉我们钱财乃身外之物,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礼让。
为什么富豪也让三尺?因为富豪也被宰相的宽容大度所打动!宽容能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还能保护你我的生命。
新闻中常有报道两人因发生口角或一些芝麻大的小事而引起打斗致死或是坐监的事件,令人不寒而栗。
如果其中的一方能宽容或礼让一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会有惨剧的发生吗?六尺巷读后感(二)东方红小学小记者:董妍《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六尺巷》的故事让我感触最深。
故事讲得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安徽省桐城县有一条巷子,一边是张家,另一边是吴家。
两家人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冲突,互不相让,事情越闹越大。
后来张家写信告诉在北京为官的张英,张英阅后写来回信,信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读后感100字
![六尺巷读后感1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8a255c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3.png)
六尺巷读后感100字六尺巷读后感我读完了《六尺巷》,这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
从小说中,我感受到了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真挚呈现,以及对人性的深度思考。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带给我很多感悟,让我对生活、人际关系、以及人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六尺巷》以封建社会的兄弟情谊为主线,讲述了孙毓兰和顾大儿子顾杲之间的故事。
他们两人因为共同的背景和遭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尽管生活困境不断,但他们互相扶持,共同面对困难。
小说中充满了对生命力、坚持和勇气的讴歌,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支持的力量。
除了兄弟情谊,小说中也展现了作者对女性情感的细腻描写。
孙毓兰对顾杲深情厚意,默默付出着,这种爱情不求回报,无条件的爱让人动容。
同时,作者通过对女性的塑造,也表达了对女性权益的思考和关注。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个性鲜明,独立自主,她们拥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让人看到了女性力量的无穷可能。
《六尺巷》还通过对封建士人、权贵之家的描绘,展现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封建社会的种种规矩束缚了每个人的自由,让人们在保护自己利益和追求幸福之间左右为难。
小说中的角色都在这个封建社会中奋力生存,他们的命运、选择和矛盾让人感到心酸和深思。
通过阅读《六尺巷》,我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各种关系和选择。
我们要懂得宽容、关爱,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勇气,不被身边的困境所动摇。
总之,我觉得《六尺巷》是一本值得深思和品味的小说。
它让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封建社会的束缚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它让我明白了关爱他人、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让我们在心灵的角落找到一份真挚的温暖。
《六尺巷》读后感(通用11篇)
![《六尺巷》读后感(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8a132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3.png)
《六尺巷》读后感(通用11篇)《六尺巷》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六尺巷的故事》。
传说在清朝时的安徽桐城,出了一位宰相,名叫张英。
当时,他们家的人想盖一座房子。
于是,大家便找来了工人,盖起了房子。
可是,盖好的房子占了邻居家的三尺宅基地。
为了这事,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要求上告朝廷,也告到了张英那里。
张英一看这事,便作了一首诗,差人带回了老家: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阅罢,知道了其中的意思。
于是,就把外墙向后挪了三尺。
邻居见了,深受感动,于是,也把外墙向后挪了三尺。
于是,之间就有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
转眼,时光回到现代。
现代的人可不像古代人那么讲礼貌。
现代的人很烦,一丁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闹个。
我曾经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两个年轻人,一个偷了另一个人便利店里的小包餐巾纸,被发现了两个人立即大打出手。
小偷被打的头破血流,血“滋滋”的往上涌。
为什么现代人不像古代人学习学习呢?因为现代人一遇到什么事就要“报仇雪恨”,不可以沉着冷静地想问题,遇事就冲动。
而且,也都不想让步,都以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力气,就可以出头。
其实一点也不是这样。
如果人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明争斗、勾心斗角。
那么,我们的世界上就不会有“和谐礼让”四字。
和睦、和谐、礼貌、谦让,这就是“和谐礼让”的意思。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那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和谐礼让吧!《六尺巷》读后感篇2星期天,在南湖三八巷的老师家里,我和表哥正在上英语辅导课。
上着上着,表哥旁边的顽皮小子苏语泉就挤起表哥来。
“嘿,你别挤我呀。
”表哥大叫道。
“呃,我只是想看看你的书。
”苏语泉答道。
老师见状说道“你俩上课别闹了,要不画个三八线。
”“三八线?三八巷里画三八线?”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表哥和苏语泉只好乖乖坐好,各自往旁边移了移,尽量离对方远一些。
这样,这首课堂小插曲就谢幕了。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六尺巷的观后感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六尺巷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6dbd77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65.png)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六尺巷的观后感“六尺巷”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六尺巷”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两户读书人家因宅基地而发生的一场纠纷,最终双方和解后形成的一段佳话。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些道理都体现在《六尺巷》中。
《知荣辱、树新风——“六尺巷”典型故事》教育片给予我很多启示,比如说:遇到问题要冷静思考,不能冲动;对自己要有信心,积极面对等等。
以前,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与别人交往就必须争斗,才能赢取胜利。
但通过学习这部影片,我认识到其实并非如此。
比如,当我们被小偷从身边经过,却去追赶时,恰好另外一名小偷已抓住他想抢钱包时,如果我们正义感十足,那么便可能耽误打击罪犯,同样也会损失财物。
反之则不然,你可能为了追回被盗财物丢掉工作或者受伤甚至危及生命。
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既然结怨无法避免,那么“化干戈为玉帛”是一种明智选择,一笑泯恩仇也许更适合现代人的观念。
当我们再次走进桐城市文昌街道三义阁村文昌组吴氏祠堂的那块“万善皆宜”的牌匾下,面对老人诚挚的谢意,请收下我的祝福吧!真正的礼貌应该是把“爱”放在首位,将互敬互爱作为行为准则。
还记得李雪健主演的电视剧《焦裕禄》吗?虽然那里面所写的情节与真实历史有着出入,但他真切地向我们展现了“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是“公仆”的真谛体现。
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某校高二(2)班王一梅在开展班级管理中坚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原则,重点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从点滴做起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职尽责。
她在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中强调“八个凡是”的口号,即:谈吐举止要求文雅,见人接物要懂礼仪,不打架骂人,敢于承担错误,待人处事要豁达大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每个人都要遵守法纪和公德,要养成节俭美德。
六尺巷的故事的启示作文
![六尺巷的故事的启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9d6fb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f.png)
六尺巷的故事的启示作文示例文章篇一:《六尺巷的故事给我的启示》嘿,小伙伴们,你们听说过六尺巷的故事吗?我可知道哟!这故事可有意思啦!话说在清朝的时候,有个地方叫桐城。
在那里呀,有两家人,一家姓张,一家姓吴。
这两家紧挨着,中间就隔着一堵墙。
这本来也没啥,大家各过各的日子,相安无事。
可后来,问题来了!吴家要建新房,想把院墙往外扩一点儿。
这一扩,可就占了张家的地啦!张家不干呀,这是我的地,你咋能占呢?于是两家就吵起来啦,谁也不让谁。
张家的主人叫张英,他在京城做大官呢!张家的人就写信给张英,让他给撑腰,把地要回来。
你们猜猜张英会怎么做?要是我,可能会很生气,让手下人去把吴家好好教训一顿!可张英没有哟!他回了一封信,信里就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哎呀,这可真是太让人佩服啦!张家的人看到这信,一下子就明白了张英的意思,就主动把院墙往后退了三尺。
吴家的人一看,哟,张家这么大气,这么有度量,自己也不好意思啦!他们也把院墙往后退了三尺。
就这样,两家之间就有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精彩?我一直在想,要是我遇到这样的事儿,我能像张英那样大度吗?能像张家那样主动退让吗?我心里可真没底!这让我想起了在学校里,我和同桌也经常会为了一点儿小事儿闹别扭。
比如说,他不小心越过了“三八线”,我就会很生气地推他的胳膊。
或者我借给他的橡皮,他用得太久了,我也会不高兴。
现在想想,这些事儿多小呀,我为啥就不能让一让呢?就像六尺巷的故事里,如果张家和吴家都不让步,一直吵下去,甚至打起来,那结果会怎么样?肯定是两败俱伤,邻里关系彻底破裂,大家都过不好日子!再想想我们的班级,如果大家都为了一点儿小事斤斤计较,谁也不让谁,那班级还能有温暖和快乐吗?还能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吗?六尺巷的故事不就像一盏明灯吗?照亮了我们做人的道路。
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退让,不要为了一点点小利益就争得头破血流。
六尺巷读后感
![六尺巷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132aa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0.png)
六尺巷读后感最近读了关于六尺巷的故事,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这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清朝康熙年间,在安徽桐城有张吴两家毗邻而居。
吴家要建新房,想占两家之间的空地,张家不让,双方就把官司打到县衙。
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张英,让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只是淡淡一笑,回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了张英的回信,明白了他的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
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退后三尺,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
我能想象到张家那焦急的神情,满心期待着京城的大官能给自己撑腰,那寄出去的信仿佛承载着全家的希望。
而当信送到张英手中时,他坐在那宽敞的书房里,周围堆满了书卷,他轻轻展开信笺,脸上没有丝毫的恼怒,只有那云淡风轻的一笑。
这一笑里,包含着多少的智慧和胸怀啊!再想想张家的人收到回信时的不解和困惑,“让他三尺又何妨”,这话得多大气才能说得出来啊!一开始或许心里还犯嘀咕,觉得受了委屈。
但慢慢地,当他们想通了,决定主动让三尺的时候,那一定是怀着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那种从纠结到释怀的转变,一定很奇妙。
吴家呢,本来可能还觉得自己占理,想着张家凭啥不让。
可当看到张家主动退让三尺,心里头那肯定是翻江倒海一般。
是愧疚,是敬佩,或许还有那么一丝的无地自容。
最终决定也退后三尺,这一退,退出来的可不仅仅是六尺宽的巷子,更是邻里之间的和睦与尊重。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在小区里玩耍。
我们都看上了同一个秋千,谁也不让谁。
我觉得我先来的,就该我玩;他觉得他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
我俩就这么僵持着,谁也不肯让步,最后甚至还吵了起来。
这时候,我妈妈过来了,她没有偏袒我,而是轻轻地对我说:“宝贝,让弟弟先玩一会儿,咱们等一下没关系的,大家要友好相处。
六尺巷的故事的启示作文
![六尺巷的故事的启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1f8b6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5.png)
六尺巷的故事的启示作文在安徽桐城,有条著名的巷子叫六尺巷。
这巷子背后的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深的人生哲理,给了我许多启发。
话说清朝康熙年间,桐城有个叫张英的大学士。
他老家的宅子和隔壁吴家紧挨着,两家之间有块空地。
吴家要盖新房,想占了这块空地,张家不同意,于是两家就闹起了矛盾。
这事儿传到了在京城当官的张英那儿。
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权势给家里撑腰,强行争回那块地。
可张英不是这样,他回了一封家书,信里就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了这封信,一下就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主动让出了三尺地。
吴家一看,哟,张家这么大气,自己也不好意思了,也往后退了三尺。
这一来二去的,就有了六尺宽的巷子。
你可能会说,不就是让个地嘛,有啥了不起的。
但你仔细想想,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先说说这“让”的智慧。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争抢的情况。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抢座位,在超市里抢打折商品,甚至在学校里抢个班干部当。
有时候,我们为了争那一点点眼前的利益,争得面红耳赤,头破血流,可最后得到了又能怎样呢?就像这六尺巷,如果张家坚持不让,吴家也不让,两家肯定会结下仇怨,说不定天天吵架,日子都过不安生。
可张英选择了让,这一让,让出了邻里和睦,让出了好名声。
我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买冰淇淋。
那天天气特别热,卖冰淇淋的小店前挤满了人。
好不容易轮到我们了,结果就剩最后一个巧克力口味的,我和朋友都特别喜欢巧克力味。
我俩都伸手去拿,谁也不让谁。
就在我俩僵持不下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六尺巷的故事。
我犹豫了一下,把手缩了回来,让朋友拿走了那个冰淇淋。
朋友当时特别惊讶,我笑着说:“没事儿,你吃吧,我吃别的口味也行。
”朋友特别感动,后来他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想着我。
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更好了。
你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让步,换来了更珍贵的友谊。
再说说张英这个人的胸怀。
他在京城当大官,权力不小,可他没有仗势欺人,而是用宽容和大度来处理家里的纠纷。
六尺巷的故事读后感
![六尺巷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97108b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b.png)
六尺巷的故事读后感《六尺巷》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韩少功。
这部小说以一条六尺宽的胡同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他们的家人在这条胡同里的生活故事。
小说通过对胡同里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小说中对六尺巷的描写令我印象深刻。
六尺巷是一条狭窄的胡同,但它却承载着许多人的生活和情感。
在这条胡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故事,他们有着各自的命运和情感。
通过对六尺巷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和胡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人们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这种邻里关系的温暖和亲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味的浓厚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其次,小说中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也令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妻,他们在六尺巷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情感。
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挫折,但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坚定地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
通过对这对夫妻的命运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环境里,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这种坚韧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
最后,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六尺巷的描写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性的美好。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环境里,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这种坚韧和执着让我深受感动。
总之,读完《六尺巷》,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这部小说通过对六尺巷的描写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好友在桐城工作,一次在合肥短暂的相聚后便随之一道去了桐城。
提起桐城,给我的第一认知就是桐城派文学,所以引发去桐城的最初动机也是冲着这座独领明清几百年的文都而去。
繁华落尽,寂寞成殇。
这种寂寞是习惯了都市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后的一种孤独,一种对文化与自然的渴望;这种寂寞是习惯了职场中的尔虞我诈,追名逐利后的一种无奈与挣扎,一种对灵魂与肉体的净化。
想必,在当下这种唯利是图,一派经济欣欣向荣的时代背景下,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着至圣先贤的古老思想的桐城,或许能带给我一些启示与思考,或许能带给我一碗丰富的心灵鸡汤。
“千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记得什么时候就已经记得这首打油诗了,可对于诗的作者与典故却不得知的。
或许就因为是打油诗,又非名家之作,后来也渐渐的淡忘了。
然而若干年后,随着年龄渐渐的大了,仍然能信口背出。
随后在网络上搜索,才知晓这首打油诗是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写给家人的一份家书。
说起张英这个人,或许现代人没有多少了解的,然而张英的儿子张廷玉的知名度远远高出他的父亲。
在整个清代也是为数不多的名臣。
通过很多影视剧以及历史小说,让我对张廷玉这个人有了兴趣,也就是因为这个人拉近了我与桐城的距离,让我知道了桐城的龙眠山,文庙,孔城老街,嬉子湖,小花茶,从那一刻起,也让我渐渐的关注了桐城派文学,由此又让我记住了一连串的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
汽车驶进桐城的时候,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这不像一座小县城,城市中的布局是现代与古典两种风格的相互融合。
到达桐城的当天下午,在同事的陪伴下,我去了离住所较近的桐城文庙,很难想象在城市之中还能有这样的一处僻静之所,外表的古朴典雅,内在的精神文化,都让人折服惊叹。
虽然听同事说六尺巷不过就是一条小巷子,没有什么可看之处,可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最终还是陪我去一探究竟。
绕过繁华的街道,转过一道又一道的巷口,在紧挨着的一座座古名居之间,确实看到了一条很不起眼的小巷,若不是看到巷口旁边一块标志着六尺巷三个字的石牌,你是全然不会知晓这就是传说中的六尺巷。
刹那间,内心仿佛有些许失落感,或许是自己对六尺巷的期望值过高,或许是那一首经久传唱打油诗给六尺巷覆盖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正对着巷口,耸立着一座现代建造的石牌坊,上面镌刻着“礼让”二字。
穿过石牌坊,进入视线的是一条长不足200米,宽仅为2米的巷道,很少有行人往来,从而也给这条平静的小巷添加了一股幽静之美。
这是一条看似及其寻常的巷子,走完整条巷子不过三五分钟,然而细想这条巷子的背后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历史,这段历史又岂是几分钟的距离所能承载的。
巷子虽短,但留给后人的思索却很长。
我试图踏上这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去寻觅当年的历史场景,触碰当年的人文情怀。
六尺巷的两边分别是两座古宅,巷子刚好夹杂在两座宅子之间。
宅子里面的古木枝桠相互延伸,仿佛给巷子盖起了一层绿顶。
人置身于巷道内,感觉全身的清凉,这种清凉如同带你穿越到几百年前,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当我查找资料,方才得知,在当年,巷子的两边分别住着两户名门望族。
一户姓张,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张廷玉家族,一户姓吴,也是当朝有着显赫官位的家族。
吴氏欲占用张氏宅旁的空隙之地,最后将官司闹到县衙,县官考虑两家都有显赫的家庭背景,遂不敢轻易评断。
无奈之下,张氏家族只好上书在京为官的张英,而那首打油诗正是张英回的家书内容。
收到家书,张氏家人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空地,吴家人见此羞愧难当,也让出三尺空地,于是六尺空地诞生,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一直保留至今。
人们都说小故事,大寓意,小道理,大哲学,大道至简。
六尺巷或许不能成为一个单纯的典故,或许应该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印记。
小巷的岁月是漫长而深远的。
生活
在小巷周围的人们,一代又一代,终归有一天,沿着这条六尺巷,走出了通往巷外的大路,谁也无法阻挡岁月的侵蚀,然而这种记忆想必一定会深深地定格生活在周围人们的脑海里。
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知这条巷子命运如何,能否依旧绽放昔日的光彩?随着城市中推土机、挖掘机阵阵轰鸣,那些承载了岁月沧桑、留下过每个人幼小足迹的无名小巷,以及曾经带给我们的欢乐与烦恼或许都将渐行渐远。
当环境竞争极度激烈的时候,人们都拼命的想着要前进。
记得几年前,我在九华山佛学院做客的时候,看到院长师傅手书一副“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偈语,深有感触。
当你不顾一切一路攀爬到山顶时,回首过往,却失去了欣赏一路的风景,或许还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叹。
一个人的内心无论强大与软弱,基本的要素还是一样子的,那就是公平与正义。
包容忍让、平等尊重,作为一种美德,何尝不是每个人内心所向往的。
其实六尺巷的故事不必放大,不必扣上假道学的帽子,因为一个典故、一个传说又岂能改变什么。
六尺巷不过是一个影子,一个光鲜照人,能环顾四周的一道光环。
一个心胸宽广、荣辱不惊、进退自若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内心都是安静的。
在物欲横流、物质第一性的前提下,提倡这种人生哲学,似乎是有必要的。
然而真正做到,真正领悟其中三味,恰恰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在六尺巷内,我凝视着那古老的青石墙,屋顶如鱼鳞般的灰色瓦片,院内一棵棵的古树,宁静的小巷除去俗世的尘埃,让人久久不愿离去。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反射在青石墙上,风雨洗刷的青砖泛出淡淡的白光,两道光芒相互辉映,给人点点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