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文学接受的过程讲解

合集下载

15文学接受的过程解析

15文学接受的过程解析
❖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 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 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学问点:
❖ 期盼视野、承受心境、隐含的读者、召唤构 造、共鸣
❖ 期盼视野及形成缘由及其作用。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
❖ 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总纲是“色空”、 “梦幻”,作者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愁与苦 闷;
❖ 王希廉认为,是一部感慨家世盛衰之作; ❖ 王国维认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 王梦阮认为,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 ❖ 蔡元培认为:是政治小说,“吊明亡,揭清
之失”。 ❖ 景梅久认为:表现了作者的排满思想。
2.产生异变的缘由: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共性化 的期盼视野导致异变
读者的期盼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 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 个人阅历 文学欣赏力气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净化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 之后不由自主地到达的一种调整精神、排 遣心情、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2.净化的作用
❖ 一方面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 地,而临时淡忘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苦 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 一方面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气的震憾, 使读者的某种心情得以宣泄,使畸变的 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粹。
❖ 《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 而有种种:经学家观看《易》,道学家观看 淫, 才子观看缠绵,革命家观看排满,流言 家观看宫闱秘事……

第15章文学接受的过程

第15章文学接受的过程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 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 蝶恋花 晏殊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基 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 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 与观念结构。这些既成的思维 指向与观念结构会影响读者对 作品的评价。这种既成心理图 式与观念结构叫做期待视野。 这一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 表人物姚斯(Has Robert Jauss)提出来的。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 文体期待 ❖ 形象期待 ❖ 意蕴期待
(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
❖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 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二、隐含读者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这一概 念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 (Wolfgang Iser)提出来的,指相对于现 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 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 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
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隐含读者的存 在会影响作家的创作活动。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 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的文本中,隐含 的读者主体不可能是普通群众,而是学 者型读者。乔伊斯本人曾经宣称:他期 待的理想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 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 2、情感的再度体验。如对“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体验。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的过程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的过程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的过程第十五章:文学接受的过程教学目的:了解文学接受的发生、发展和高潮的过程。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接受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及有关规律。

第一节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提出的概念。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接受主体基于自己的审美理想、阅读经验和接受动机在心理上形成的关于未来作品的“既成图式”。

接受美学把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中,期待视野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1、文体期待指读者依据自己的阅读动机,希望从自己选择的文本中读出某种文体可能具有的艺术韵味和技巧惯例。

2、形象期待指读者期待着能从自己选择的文本中读到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

如看武侠小说,希望看到武艺超群、刚正不阿的英雄形象。

看言情小说希望看到风流潇洒、多情浪漫的白马王子或纯情少女。

3、意蕴期待指读者期待作品能够出现切合自己意愿和审美趣味的情感境界,期待文本能表现出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期待着与自己思想情感相通的思想倾向,以满足自己的接受动机。

二、接受动机接受动机有几种情况:1、审美动机,即所谓悦情悦性的娱乐动机。

人们希望通过阅读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和享受,这是最常见的动机。

2、求知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种知识的动机。

3、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4、批评动机,这是为了研究分析文学作品,探讨文艺创作、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产生的动机。

一般表现在以文学研究为职业的人们身上。

5、借鉴动机,为了学习、借鉴、模仿他人的创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而产生的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作家或某些作者身上。

三、接受心境影响读者阅读的情绪状态叫接受心境。

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三种情境。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2、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3、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文学概论第15章讲解

文学概论第15章讲解
者的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 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 及个人境遇有关,其次,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第三, 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㈡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当读者处于 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 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 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 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其中的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 味到作品的奥妙。
接受动机
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 在文学的阅读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 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审美动机;二、 求知动机 ;三、受教动机 ;四、批评动机 ;五、 借鉴动机 。
文学理 论教程
接受心境 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 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 中断,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
接受心境之于阅读效果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面对 同一作品,由于情绪状态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阅 读境界。
文学理 论教程
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所谓“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相对
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 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三个因素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一、作家 的创作动机;二、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三、作 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
二、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情感经验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情感经验的相同或相似。
三、由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意志愿望与作者或作品 中人物意志愿望的相近。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15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15章文学接受过程一、文学接受的发生(一)期待视野1.期待视野的含义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称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的层次(1)文体层的期待视野文体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和魅力。

(2)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形象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

(3)意蕴层的期待视野意蕴层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此外,诸如作家的姓名,作品的篇名、题记、开本以及装帧设计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3.期待视野的形成与期待视野的形成有关的因素:(1)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即读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这些都会影响读者期待视野的形成。

(2)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即读者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等。

(3)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所有这些,也会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

如女性读者往往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会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等。

总之,从整体上来看,正是由这些源于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艺术素养和特定生理机制的先在欲求、先在经验,逐渐形成了读者阅读活动中的某种心理图式,这便是期待视野。

4.期待视野的类型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1)个人性期待视野,是指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2)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是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特殊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文学概论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概论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9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读者。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 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 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 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
2020/10/2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21
(三)选材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读者。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 伊斯,在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意识 流”手法,往往晦涩难懂。在这样 的文本中,隐含的读者主体不可能 是普通群众,而是学者型读者。乔 伊斯本人曾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 读者,是那些“毕生研究《尤利西 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而其他 什么都不做的人。”
16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1、不同接受心境明显影响 阅读效果。 2、面对同一作品,不同心 境导致不同的阅读境界。 3、实际阅读过程中,接受 心境随作品改变。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7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 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 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 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 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1
学习要点
1、概念:期待视野、隐含读者 2、接受动机 3、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异变 4、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5、文学接受高潮的几种情况
2020/10/2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贺晓武

文学接受的过程PPT课件

文学接受的过程PPT课件

.
12
(一)创作动机与隐含读者
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者。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 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 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
.
13
(二)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 ❖ 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
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 之中。
.
17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 以哲学解释学为基础,把艺术 当做是真理得以显现的方式
❖ 真前见、时间距离
❖ 文本的解释活动是不同视域的 融合,由于相异而向对方开放, 进行平等对话
❖ 效果历史
.
18
(二)兴 味
❖ 兴:孔子“诗可以兴”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像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 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
19
二、还原与异变
完全的还原是不可能的,读者阅读的“第二文 本”总是“第一文本”的种种异变。
——王国维:《人间词话》26
.
24
三、理解与误解
(一)正解与误解
❖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存在而对于作品 先入为主的看法
❖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 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 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
25
(二)正误与反误
❖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 牾,但作品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3课时)文学接受的产生期待视野1定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很常见)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

文体期待。

在电影中有类型片,比如看武侠片要刺激、激烈。

恐怖片越刺激越好。

在戏曲中有程式,在文学中同样有许多固定的文体对应某种程式,比如童话,比如词,读者阅读一篇词,诗歌,读者往往有所期待。

形象期待。

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阅读武侠小说,其中的主人公一定是玉树林风,潇洒俊朗。

经典改编是历久弥新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新的改编经典现身荧屏,每每谈及也总有新意。

近期荧屏上蜂拥而至的所谓翻拍“红色经典”,又引发了对经典改编的不同争论。

是与非,功与过,改与不改,如何改,都需要艺术家切实把握好经典改编的尺度。

人们期待视野中的经典和改编后的经典不可避免会有距离,一旦距离过大,也必然会带来误读,这不仅是对经典的伤害,也是对文化、对受众的伤害。

而只有当人的期待视野和改编经典之间的距离维持在一定尺度时,人对于改编的接受才处于一个最大值。

意蕴期待。

希望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2期待视野的形成。

相关因素(1)世界观、人生观。

(2)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

(3)特定的生理机制。

从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以分为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

个人指一般的个体性读者阅读某一具体作品过程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集体期待视野则是众多读者的个人期待视野累积而形成的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社会性期待视野。

比如才子佳人小说的流行、目前商战小说的走红、情感类小说的再度走俏。

接受动机:审美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育动机批评动机。

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接受效果问题的分析:鲁迅说过一段很有趣的话,大意是一部《红楼梦》,多情男女看到缠绵、禅学家看到“空”、易学家看到“阴阳”、道学家看到“淫”……。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的过程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 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ª¡ª《管子¡¤内业》
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 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 个人性期待视野 ❖ 集体性期待视野
❖ 审美动机 ❖ 求知动机 ❖ 受教动机 ❖ 批评动机 ❖ 借鉴动机
二、接受动机
受教动机
影响一代人的书
三、接受心境
(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虚静
❖ 庄子¡°心斋坐忘¡± ❖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 杜甫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
(二)文本内涵与隐含读者
作家赋予文本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读者。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富 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
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一)填空、对话
❖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
进行再创造。 ❖ 伽达默尔: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开放的,
不确定的,处于无限的对话之中。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ª¡ª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 等 如历朝的文字狱

15.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15.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2.“兴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强 调的,实际上包含有和填 空”.“对话’相近的见解。
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对话.填空.兴味的

理论分析李商隐诗歌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弱柳
谢 谢 大 家
海明威小说经典结尾
永别了,武器
• 我往房门走去。 •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
护士说。 • “不,我可以的。” •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 出去。”
海明威
伽达默尔(Hans-George Gadamer)
• 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
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的回 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 就构成了对话。 作品意义在读者与文本的“对 话”中生成。文学作品的意义 是开放的,不确定的,处于无 限的对话之中。
1.
行动处弱柳扶风
填空对话与兴味出现的原因

2.文学作品主要使用描述性的 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 定性。所以,文学作品的接受, 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 上展开想象才能进行。
海伦石雕像
为了这样一个女人,难 怪希腊人打了十年的仗
小结与作业: 小结
• 填空,对话时文学作品阅读 1.“填空”与“对话”是文学 作品 阅读时存在的常见现象文学 作品的意义不是取决与一次 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
乡色酒
舒兰
• • • • •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梢头 人约黄昏后 人约黄昏后
热带植物椰树
你满 乡愁也满

十五 文学接受过程

十五  文学接受过程




3、现实生活中读者的情绪状态可能会伴随 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 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被称为接受心境。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 悦、抑郁和虚静三种情况。 心境的产生原因: 首先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 其次与主体身体状况有关; 再次与自然环境有关。 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
3、文学接受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某 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接受者的“前理解” 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 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的“对话” 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 能相悖,即产生“正解”和“误解” “误解”又分为“正误”和“反 误”。




4、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常常 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顺向相应,读者会得到一种先见之明 的满足,欣赏过程也十分轻松,但会 因期待指向的畅通无阻而兴味索然; 逆向遇挫,常常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 待视野而感到欣悦与满足。 读者正是在一种遇挫与开释交替出现 的精神活动中,体验到文学作品的艺 术魁力




4、“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 后和被读者接受之前,便已隐含着读者。 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 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 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文学接受的发生,意味着本文中隐含的读者 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 隐含读者的存在,决定于作家的创作动机、 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作家的选材及文 体特点。
2、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 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 表现 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 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 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15文学接受的过程

15文学接受的过程

15文学接受的过程第一阶段:创作阶段。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首要的是作家的创作。

作家通过思考和感受,借助于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力,创造出具有独特性和独创性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还需要将自己的创意和观点转化为文字,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他们的作品。

第三阶段:传播阶段。

一旦作品发布,就会通过各种媒介渠道传播给更多的读者。

这些媒介渠道包括书店、图书馆、网络等。

媒介的选择和方式对于人们了解作品和获取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阶段:阅读阶段。

当作品传播到读者手中时,接受的过程进入到了关键阶段。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与作品进行对话和沟通,通过解读和理解作品中的细节、情节、主题等,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情感。

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式,受到个人背景、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接受文学的过程是主观和个体化的。

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评价和观点。

其次,文学接受的过程是动态的和演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会发生变化。

有些作品可能在第一次阅读时并未引起特别的注意,但在后来的阅读中,可能会产生更深的共鸣。

最后,文学接受的过程是相互作用的。

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反馈可以影响其他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因此,读者的接受和作品的传播是相互依存的。

总的来说,文学的接受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它涉及到作家、作品、读者等多个参与者和因素。

这五个主要阶段是文学接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情况可能会因时间、地理、文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理解和研究文学接受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

文学概论 第十五章_文学接受的过程第一节

文学概论 第十五章_文学接受的过程第一节

(五)借鉴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 过程。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模仿接见他人的艺术 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 因此,对于自己特别崇拜的作家及作品,他们往往 会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甚至摘录抄写,记忆背诵。 接受动机不同,必然导致读者不同范围的阅读 选 择;即使面对同一部作品,读者的着眼点也会 不同。但是,接受动机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他们之 间是彼此无关的。在实际阅读活动中,不同的阅读 动机有时又是相会联系的。
所谓整体的意蕴期待,是读者对一篇或一部本文, 所谓整体的意蕴期待,是读者对一篇或一部本文,在接受 之后总结印象和体验,总体上悟出深刻的意蕴。 之后总结印象和体验,总体上悟出深刻的意蕴。如我们读杜甫 登高》一诗,应该体会到诗人目睹秋景秋色,观景生情, 《登高》一诗,应该体会到诗人目睹秋景秋色,观景生情,抒 发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意。 发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意。 整体的意蕴期待也有不同层次,有较浅的,有较深的。 整体的意蕴期待也有不同层次,有较浅的,有较深的。这 里只说较深的一类,试看下面一首古诗: 里只说较深的一类,试看下面一首古诗:
一、发生 二、发展 三、高潮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 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 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 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诸如国家政治经济的昌盛、衰微或稳定、动乱;
情绪状态。
其次,与读者的身体状况有关。
如当疾病缠身、健康欠佳、疲劳过度时,往 往会导致抑郁心境; 而当精力旺盛、身体健壮时,则易形成欣悦 心境等。 第三,与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比如乌云低垂、狂风淫雨时节,会使人郁 闷不乐; 艳阳丽日、春光明媚时节,会令人欢欣鼓 舞。
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三种情况
欣悦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
的振 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抑郁心境是指主体迸人阅读活动时所特有
的失意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呈现 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与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有关。 个人工作、事业的成功与失败 人际关系的和谐或恶化; 家庭生活的和睦或失常,都会形成读者的某种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 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 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像 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 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 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感受到“余音绕梁”的 延留魅力。
一、共鸣 1、共鸣的含义:
净化
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使读者的某种情 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 得纯正。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 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 《勤务》诗,可劝薄妇淳。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
三、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 和净化之后而进人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 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 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期待视野

(二)期待视野的形成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 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 年龄、 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一、期待视野

(三)期待视野的类型
个人性期待视野:一般读者在阅读某一具体作品
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期待视野 集体性期待视野:主要指专门从事研究和批评的 读者所拥有的期待视野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二、接受动机 三、接受心境
文学接受的发生(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是在特定的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接受动机的 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
一、期待视野

(二)兴 味
兴:孔子‚诗可以兴‛( 宋人朱熹释为“感发志意”) 味:钟嵘《诗品序》“滋味说‛( ‚使味之者无极,闻之
者动心‛ )

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 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三)产生的原因(P332) 第一,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读者看到的文学作品只是 抽象性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 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成、色彩、线条之类。文学本文中 的文字符号,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 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 伴随读者的再创造因素。 第二,与其它科学著作相比,文学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 述性语言,有着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像科 学著作那样准确、严密和清晰。因此,文学作品的接受, 只有伴随着读者在文字符号基础上展开的想象才能进行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从总体上说,始于读者的阅读,但它是 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 机支配下,在特定心境影响下展开的. 一,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 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 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 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一)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 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本文加以具体化的预 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 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二)隐含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本文中隐含的读者 的存在. 其次,作家赋予本文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读 者的存在. 第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读者 的存在.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之间, 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一)顺向相应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 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 即是顺向相应. (二)逆向受挫 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遇挫. 由于本文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 人难以介入期间,这种情况称之为期待指向的 "完全遇挫".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三,领悟 (一)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 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 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二)与共鸣,净化相比,领悟的特征是: 1,基于理解的体味.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 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 憾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 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 2,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家 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一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 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 向,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领悟则不同,由 于它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然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 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 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
题西林壁
苏轼
(三)领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延留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 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 有余快、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一)期待视野 1.期待视野的定义 西方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德国接
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在文学阅读 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 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 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产生异变的原因: 1.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导致异变。文学文本是
一个具有意义不确定及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 需要读者去填空、对话、兴味。 2.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第一,某些政治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二,某 些预定文化观念会导致异变。第三,文学视 野会导致异变。第四,个人经验会导致异变。 第五,文学欣赏能力会导致异变。
(二)异变与还原(差异性与一致性)
1.异变的表现:
形象的异变: 情感的异变: 思想观念的异变:
2.产生异变的原因:
文学语言的不确定和个性化 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异变:
政治观念



预定文化观念 文化视野 个人经验 文学欣赏能力
王国维从自己的视野,把古人的三句词理解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 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 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白居易:《寄唐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 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白居易:《新乐府序》

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 斯曾经宣称:他期待的理想读者,是那 些“毕生研究《尤利西斯》和《芬尼根 的守灵夜》而其他什么都不做的人。”
(三)理解与误解
1.正解与误解
前理解:读者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而对于作 品先入为主的看法 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 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对话”,相应者 为正解,相悖者为误解。 正解——还原;误解——异变

2.正误与反误
正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
所抵牾,但符合作品的实际。
(二)接受动机:
1.审美动机
2.求知动机 3.受教动机 4.批评动机 5.借鉴动机
(三)接受心境
1.指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 2.产生接受心境原因:社会环境与个人境遇、
身心状态、自然环境。 3.文学接受心来自: 欣悦 抑郁 虚静
虚 静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 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心斋坐忘”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杜甫 静者心多妙,先生艺绝伦
2.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文体期待 形象期待 意蕴期待
3.期待视野的形成原因 接受者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审美趣味、情感
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 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 特定的生理机制,即读者的性别、年龄、 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
4.期待视野的类型:
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 5.作用: 决定读者对所读作品内容的取舍 决定读者的阅读重点 决定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

(四)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1.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德国接
受美学家伊瑟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 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 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 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 应该出现的读者。
2.隐含的读者形成的原因:
(1)作家的创作动机会决定文本中隐含的读 者 (2)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会决定隐含的 读者。 (3)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也会决定隐含的 读者。

知识点:
期待视野、接受心境、隐含的读者、召唤结
构、共鸣 期待视野及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 共鸣及其产生的原因。
思考:怎么理解“一千个读
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
怎么理解“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
特” ? 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再创造的现象及其规律。 “一千个哈姆莱特”中的“一千个”是异变, “一千个哈姆莱特”还是“哈姆雷特”而非 别的什么人物,则是还原。 所谓异变,是说经由读者阅读创造的“第二 文本”和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产生了不 同。异变的表现:情感、形象、思想的异变。
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 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 作用:①获得超越期待视野的新奇艺术空间; ②因扩充和丰富期待视野而满足 。





埃及的麦子 祭司的预言爬满虎皮 麦子随之而来。从没见过的麦子 黑色的麦子,紫色的麦子 那一年尼罗河涨水 成群结队的鱼在街头露宿 甲虫推动一块块巨石垒成公墓 卡住喉咙的不是饥饿,是温柔的雨水 广场上,鸽子和狗一道散步 生火煮麦粒的人早已躲到金字塔里去了 烧死的全是年轻的麦秸
反误,指读者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
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
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总纲是“色空”、 “梦幻”,作者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愁与苦 闷; 王希廉认为,是一部感叹家世盛衰之作; 王国维认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王梦阮认为,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 蔡元培认为:是政治小说,“吊明亡,揭清 之失”。 景梅久认为:表现了作者的排满思想。
传神文笔足千秋, 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 几番掩卷哭曹候。

永忠
3、共鸣的种类
①个体共鸣 ②群体共鸣 ③人类性共鸣
文学欣赏中的共鸣,是文学作品自身价值实
现的重要途径 能不能将共鸣的强弱有无视为评价作品的尺 度?
(二)净化
1.净化,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与《诗学》。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 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净化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 鸣之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一种调节精神、 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
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 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 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集外集拾遗》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
期待视野与文本的两种关系:
1、顺向相应:作品与期待完全一致。 2、逆向遇挫;读者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
3.隐含的读者与现实的读者的关系: 不能完全对应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
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一)填空、对话与兴味
1.填空、对话
伊瑟尔: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 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进行再创造。 英加登:文学作品最终完成依靠读者去“填空”。
所谓还原,是说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原
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经验及思想见解的 过程。 还原的原因:异变有阈限,不能完全无中生 有。不论如何异变,由于特定文字系列组合 的限制,总会含有“第一文本”潜在意义的 某种因素即文本内在的质的规定,如人物身 份、性格、事件等。 文学接受既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又存在着 广泛的社会共通性。 故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 个哈姆莱特。
2.净化的作用
一方面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
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 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一方面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憾, 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 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净化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管子·内业》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 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 《勤务》诗,可劝薄妇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
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 如醉如痴,站了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 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 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 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 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2.产生“共鸣”现象的原因:
作品的魅力:形象感人,思想情感深刻 与读者感情的相通:思想观念相通、情感经
验相似、意志愿望相近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
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 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 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 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 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 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 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 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 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 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 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 的趣味。”
顺向相应与逆向遇挫的结合:
①以顺向相应唤起读者期待视野的预定积累;
②以逆向遇挫打破期待惯性而遣动想象
三 、文学接受的高潮:
(一)共鸣
1.共鸣是文学接受过程进入高潮的重要
标志,通常指这两种情况:一、在阅读 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 情感或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 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二、指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 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 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