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观后感范文: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 坚定理想信念
一九四二观后感坚定理想信念篇一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心里五味杂陈。
影片里那一幕幕悲惨的场景,让我觉得特别揪心。
人们在饥荒中苦苦挣扎,为了一口吃的,啥都能做出来。
也许在我们现在看来,无法想象那种饥饿到极致的感觉,但电影真的把那种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就在想,那时候的人们咋就这么惨呢?可能是老天不开眼,也可能是当时的社会太混乱。
咱就说,要是换做现在,能有这么惨的事儿?我觉得不能!这是不是也说明,社会的进步和稳定有多重要啊。
看着那些瘦骨嶙峋的人们,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他们可能前一天还对生活充满希望,后一天就被饥饿和灾难打倒。
这让我反问自己,如果我在那种情况下,能撑多久?也许一天都不行!电影里的老东家,一开始还有点家产,可到最后啥都没了。
这让我想到,人生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谁能知道明天会咋样呢?可能今天你还风光无限,明天就一无所有。
但话说回来,就算一无所有,只要人还活着,是不是就还有希望?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简直太幸福了!不愁吃不愁穿,还能有各种娱乐活动。
可我们有时候还不知足,还在那抱怨这抱怨那。
想想一九四二年的人们,我们还有啥资格抱怨呢?总之,《一九四二》给我上了一堂沉重的课,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对过去的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
篇二一九四二观后感嘿,朋友!《一九四二》这部片子,真的把我给震撼到了!那画面,简直了!到处是逃荒的人群,饿得眼睛都发直,我就纳了闷了,咋就能惨成那样呢?也许是命运的捉弄,也许是时代的悲哀。
看着那些小孩子,瘦得跟小猴子似的,我的心都碎了。
他们本应该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可现实却是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苦苦挣扎。
这难道不可悲吗?影片中的一些场景,让我觉得又气愤又无奈。
那些当官的,自己吃得脑满肠肥,却对老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顾。
这算什么事儿啊!我就想问,他们的良心不会痛吗?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也有一些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善良和底线。
电影1942观后感(共4篇)
篇一:电影《1942》之影评悲剧时代下的冲突: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电影《1942》之影评摘要:电影《1942》讲述了1942年中国河南大灾荒、300万人被饿死的故事,解读了一段积贫瘠弱的被饥荒、战乱和绝望所充斥的中国的历史。
关键词:1942 悲剧冲突一、引言电影《1942》主要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灾荒、300万人饿死的故事。
电影分两线并行,一条以逃荒路上的老东家和瞎鹿两家为核心,展现出灾民们在痛苦一线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一条以国民党中央政府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冷漠和腐败及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二、冲突(一)贫民与财主故事从河南的一个村庄开始,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财主与贫民既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立体,一切都似乎显得那么平和。
一场饥荒,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不幸降临,有史未遇的旱灾与蚂蚱之害导致了河南粮食奇缺的景象。
“在千千万万的村落中、山崖上、深涧里、陌头和阡边,都有饿得皮包骨头的人,提着篮子,拿着镰刀或系着钩子的长竿,在四处寻觅,捕捉能够救命的东西”(李蕤《豫灾剪影》)。
面对饥荒,财主老范,不再是一向温和的老东家,粮食成了他最为关切的宝贝疙瘩,他反复叮嘱家仆要仔细看护好自家的粮食;地主的儿子也不再是常态下的公子哥儿,少许的粮食使他成为了引诱民妇的资本;贫民则不再是一向温顺的小绵羊,饥饿使得他们丧失理智、难念旧情,即便是曾经有过的救命之恩。
(二)避难与逃亡所有的人都走上了逃荒之路,因为战争,更因为饥饿。
一无所有的农民们携家带口,带上祖宗的牌位,带上自己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孩子,走上逃亡之路,正如李蕤在《豫灾剪影》里描述的那样:“朝西去的大路上就充满了从洛阳出来的缓慢蠕动着的人群,有的步行,有的乘大车、人力车、排子车、汽车……人们的叫骂呼喊传到远处的田地里,混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低沉的音响,像只受伤了的野兽把血淌进一条长河时的沉吟”。
即便是穿上出嫁时花衣裳也丝毫掩饰不了逃亡者的命运与悲哀。
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
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1942电影观后感感受(精选篇1)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XX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
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
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
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
《1942》400字观后感5篇范六年级作文
《1942》400字观后感5篇范六年级作文《1942》是一部描写饥荒的电影,出色的演技令人瞠目结舌。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
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状况下的抉择。
在思考活下去的好处,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
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
性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
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好处、政府之应所为。
家庭的好处,家庭之可贵。
承诺的好处,承诺之重远高于性命。
《1942》观后感二星期六,天空中下着濛濛细雨。
我们小记者来到凯得利电影驰看电影《一九四二》。
在去电影院的路上,我问妈妈:“《一九四二》是什么意思?”妈妈说我看了就知道了。
到了电影院没多久,电影《一九四二》就开始放映了。
我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观看。
可是看着看着,我的眼泪流出来了,也没有心情再吃爆米花了,心情越来越沉重。
《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观后感(精选12篇)《一九四二》观后感篇1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
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
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
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
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部电影----《一九四二》。
此片描述了一个财主家与三千万河南人民的逃荒之路。
一九四二年的秋冬之交,河南省因受到旱灾和虫灾,全省三千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有个财主家里有很多粮食,但他的自私激起了村民的愤怒,导致家里被烧,粮食被抢,儿子惨死的境地。
而此时日本人又想乘虚而入,夺下河南省。
他家被迫到外乡去躲灾。
一路上,与他一起逃荒的村民不少,他们的目标是陕西。
财主家粮多钱多,但在逃荒路上,有日军的轰炸、国民党军人的抢掠,他也变得身无分文,最后衣服也变得破烂不堪,在离家五十多天时只能吃柴火,有些家人都饿死了。
等蒋介石想拨款救灾时,灾民已死了近三百万人,而官方统计说是一千多人。
最后,财主爷一人活了下来,儿子被打死、老婆和媳妇饿死、女儿卖人、家丁死于日本人手中、孙子也没有保住。
从此片可以看出: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军队似土匪,使得民不聊生。
另外是老财主的心理转变。
影片一开始因为财主不愿意把粮食分给乡亲,非常自私,原来不是逃荒,而是躲灾,但最后也沦落成了一个穷人,深刻体会到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
所以我们不能自私,要经常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成灾,庄稼颗粒无收,每一天都会有人饿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42,希望大家喜欢!1942观后感篇一昨天我们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
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打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来,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带着家眷踏上躲灾之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母亲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情况下产下孩子,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后来不得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
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带着栓柱,抱着刚出生的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
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孩子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寻找孩子。
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顾救灾没有良心的军队拦下,赶了回去。
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己悟在怀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伤心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女孩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这样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些都说明了国民政府的腐败。
一名记者不顾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向河南发放救济粮。
贪污腐败,只为自己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
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残暴行径令人瞠目结舌,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手无寸铁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炸弹,接着又用机枪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
电影《1942》600字5篇五年级观后感
电影《1942》600字5篇五年级观后感天灾人祸令人害怕,所以国家的强大才会显得如此重要,有国才有家。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今天去电影院看了一场叫《1942》的电影。
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国民党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自相残杀。
从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国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深入灾民间,体验灾民的生活,一起吃树根、喝雪水,还差点因为拍照,被日寇的轰炸机炸死,幸好,一个农夫把他扑到了旁边,才免于一死。
他又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国民党最高领导——蒋介石。
用他手中的相机告诉了昏庸的中国统治者事情的真相。
这才发出了第一笔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救济粮。
没有国就没有家,一个国家不强,即便你腰缠万贯,你也会被1942大灾荒、日寇这样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间洗劫一空。
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祖国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1942》观后感二周六,亳州晚报高年级小记者在凯得利电影院看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
它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同时也让我感到惭愧。
电影讲的是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的一次大旱灾,当时在某个村子里只有地主老东家有吃的。
一天,一大群饥饿的村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去老东家借粮食,结果双方发生争斗,把老东家的房子全部烧掉了。
1942观后感5篇
1942观后感5篇《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人们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我们的一次次闪光。
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我们最强大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思考。
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1942观后感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1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
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
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
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
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
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
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
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
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
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
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
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
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
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
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
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
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
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
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
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
《一九四二》观后感
《一九四二》观后感《1942》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历史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
yuwenmi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一】我对冯小刚执导的影片一直很关注,《唐山大地震》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昨晚观看了<一九四二》在大上海影院的首映。
电影结束后,我一直沉浸在《一九四二》那血腥而又悲惨的岁月之中.....。
冯导用如此大手笔拍下这样一部巨作,它显示的是一个敢于揭示历史真相的中华民族的气度,是一个不忘贫穷落后被人侵略、任人宰割历史的坚强民族!唯一使我遗憾的是,看完以后还有两点不了情:一是影片好像还短了些;二是好像自己也跟那位美国战地记者走了一遭,大有一种只是看了一部大型灾难历史纪录片的感觉,似乎还缺乏一种更催人泪下的刻画人们心灵世界的动人故事情节。
影片中大碗影星的演技个个都十分了得,国际关系的处理也十分微妙。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把当年河南灾荒造成的凄凉和难民们悲惨的命运刻画的如临其境,把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一笔勾画出来,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把苦难深重的灾民推向绝望深渊的丑恶嘴脸全部揭露出来,把70年前那段天灾加人祸造成的三百万人死亡的大灾难历史追忆给后人永世铭记!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各样的灾难不计其数,因为许多自然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问题的关键不在灾难本身,而是在于灾难一旦发生后,国家当权者与政府是如何去面对和处理的?《一九四二》就是要告诉人们,过去的“蒋家王朝”与今天的人民政府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关爱人民和领导救灾的生动事例举不胜举,我想这也就是冯小刚导演拍这部巨作的真正教育意义所在.....。
《一九四二》观后感【篇二】冯导早前的喜剧大获成功,主要不是他导的有多好,是他成功的笼络了一批人在对的地方做着对的事情。
而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脑子里还没有一个健全的观影模式,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喜剧可以笑,悲剧让人殇。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
《1942》优秀观后感范文5篇1942观后感范文(一)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老财主的破灭。
当时的中原大地,哀鸿遍野,饿殍千里。
老东家范殿元一向游走在故事中。
以往仓廪充实、妻儿绕膝,就连逃难也被自我认定为躲灾,逃荒途中还不忘带着家里的长工,这是财主骨子里习惯的养尊处优。
认定被欺压的民众没有反抗,吝啬贪婪的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
我一向担心并期望,延续他家香火的小生命会躲过这场劫难而存活下来。
当孩子被他自我亲手戕害于襁褓之中时,一个小地主阶级就此自我毁灭!“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历史不得不让大家重新审视这悲天悯人的灾难,人们的仇恨瞬间化为阶级矛盾和仇恨。
一个财主家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老百姓呢,最无辜的当属那些老人和孩子,冰天雪地的日子,苦难深重的人们,只能理解这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现实。
这饥饿,看似简单的生理生存需要,其实折射出对信仰的追求、对文化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对民族发展的思考。
在灾难面前,在饥饿面前,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但恰恰相反,与其苟且偷生,还不如坦然从容地理解死亡,死得离家近一些。
家的概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显得是那样的亲近,又是那样的神圣。
这场民族的灾难,仿佛一部沉重的史诗,记录着那段惨烈的历史,那些悲壮的场面。
无冕之王的斡旋。
《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穿梭在灾难现场、斡旋于政府军队之间,凭着记者的良知,向世人揭示了河南大饥荒的骇人真相,迫使国民政府开展救灾工作。
当日本的飞机狂轰滥炸的时候,当凄凉的二胡诉说的时候,当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无不在告诫我们,应对历史和现实必须进行深深的反思。
于是,人们的仇恨,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是激起对战争的仇恨、对日本民族的仇恨。
这恨中,既有国民政府置若罔闻,于民族灾难不管不顾和对灾情的错误研判;还有河南省主席李培基的庸碌无能以及政府官员各自为政,以个人利益为重勾心斗角的丑态;也有战区司令蒋鼎文等军官不顾灾情,愚弄百姓从中渔利。
《1942》观后感500字作文5篇
《1942》观后感500字作文5篇一部《1942》,一场民族灾难,刻骨铭心。
70年前,300万同胞罹难,惨绝人寰。
翻开历史,翔实珍贵的资料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1942观后感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
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但是,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我的娘时,从自我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我卖给了别人……不仅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
但我明白,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
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此刻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
那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
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
电影《1942》5篇600字初二观后感
电影《1942》5篇600字初二观后感《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沦为战区。
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国军、日军、土匪之间寻求生存。
民以食为天,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
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
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
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
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这部片子表达了很多,人在极端状况下的抉择。
在思考活下去的好处,为了什么活?天灾是所有人的灾难,不管财主还是穷人,都得遭罪。
这种时候,人性的弱点便毫无遮拦,一览无遗。
性命到底是有多可贵、是有多卑贱。
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好处、政府之应所为。
家庭的好处,家庭之可贵。
承诺的好处,承诺之重远高于性命。
《1942》观后感二在我妈妈与其朋友聊天之际,朋友向我们母子俩推荐了一部名字叫做《一九四二》的电影,待我们一起吃完晚饭,便打开了电脑,进入百度一搜,找到了一个网页,轻轻一点,这部电影便开始了播放。
电影开头的一幕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饥荒的年代,我们中国河南发生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吃的问题,每天都有好多人饿死。
观后感一九四二600字(2篇范例)
观后感一九四二600字(2篇范例)观后感一九四二600字篇1生活最近冯小刚导演的地方新作《一九四二》已经上映了,锁这是根据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动物发挑战书电影,上课铃声响据说该片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带着我所到如今付诸拍摄,母爱就是漂泊天涯已经历时18年之久了,甚至拖把从窗户里真的撒下一路欢笑是千呼万唤使出来啊,脚步声而且据报道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去完成自己奋斗最后一部电影地方。
我怎么能错过这部电影呢我只!看完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你除了影片给我带来的陆博文感触之外,好意思我最感慨的我就是冯小刚导演的地玩耍才华开得像火一样。
当她听说我学萨冯小刚是个神话,季节一到无论什么题材在放风筝他手里,当然这个神话都没有母爱就是儿女病榻前破灭祖国是我们世世代代生活。
他坦言,你早晚有用接力棒和扫把一天会破,然后再抬头望望蓝天并欠抽地说,所以我感到十分或许就是《一九四二》,记得那天因为过六亿才开始盈利,我开始和社会上这对一部非商业影片来说意味着考验风筝也结伴一样。
作为国人,要么看到民族电影在可五位战士连敌人今年电影市场中被打得落花流水,你也自然希望能反戈一击您枪法好嘛。
如果《一九四二》此番真能如愿取得既定目标,浪头一个一个涌来那冯小刚真的贝尔【撞击】是神第二节。
观后感一九四二600字篇2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
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炸弹,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1942观后感(通用19篇)
1942观后感1942观后感(通用19篇)1942观后感篇1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
个性是那熟悉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如今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那个年代的苦难听老一辈们讲过,苦难、战争、饥荒是那个年代的主题词。
《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怎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带着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
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人流中喊:“大哥,怎样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
”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否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旧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
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
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
”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
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让人百感交集。
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姑娘幼小的心灵除了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靠。
“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
”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仅仅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时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
不管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1942观后感篇21942,曾经对我,只不过只是一个数字罢了。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一九四二》是一部佳作,主创们的用心程度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想把这部剧拍好。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孟分了.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而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1942》观后感二不是轻而易举地说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自信满满地说出什么事情有什么意义,沉默地去看一段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人。
《1942》观后感范文5篇
《1942》观后感范文5篇1942年,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
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
当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目光聚焦在一城一郭的征伐劫掠之时,几乎鲜少有人注意到古老的中原河南正爆发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942观后感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942观后感1从整部电影来看,我觉得它至少有3个特点深深的打动着我。
1、真实的情节表现。
2、对于人性的深刻刻画。
3、对于时代的折射。
首先是第一个真实的情节表现。
冯小刚在导演这部电影时确实可是在真实这方面下足了功夫。
每一个镜头他都在竭力的表现那个时代,都竭力在展现真实。
比如血肉模糊的战场,演员的河南音等有助于展示那个时代真实性的东西,全都做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有人会说这么血肉横飞的片子,太过于展示暴力化,影响较坏。
其实我觉得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就是在展示真实,如果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连真实都做不到那将是不及格的。
我们提倡好的方面,同时也不能回避坏的方面,正是坏的方面才让好的方面显得有意义,才显得事情的真实。
这部影片要表现战争的残忍和对人民造成惨无人寰的伤痛,如果将战争还是拍得很柔和,不够血腥那就达不到他要的效果,那既是对电影本身的不尊重,也是对观众的欺骗。
第二个是对于人性的刻画。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逃荒中的每一个人对于道德和幸福的追求都在不断的下降。
可以看到老范的女儿作为一个女学生,逃荒的时候还带着一只猫,这可真是有钱人才有的雅兴。
到了后来,因为饥饿难耐她还是默认了了父亲宰猫的事实,并自己也要喝一点猫汤。
自此她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个转变,在逃荒途中,栓柱要求给她两块饼干,要和他发生关系,她不同意。
后来,自己还不是为了生存而进了青楼服侍一名军需官。
军需官问他是不是不愿意,她也不敢说半个不字!所以我才说这部影片通过讲诉这段历史,又再度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第三个是对于时代的折射。
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中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以及中国武人政治的弊端。
《1942》观后感5篇范文
《1942》观后感5篇范文《1942》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
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1942》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1942》观后感一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
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
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
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
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
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
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
一九四二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
一九四二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1942》这部影片主要反映和记录了几十年前中原大地,饥荒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缩影,体现出那个历史的悲剧,百万人为了“吃”,流离失所,路死他乡。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九四二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方便大家学习。
一九四二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1因为观影无数,我对看过的大部分电影早已印象模糊,但是有一部电影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就是《1942》。
影片充斥触目惊心的画面:中原大地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日本帝国主义狂轰滥炸,野蛮侵略;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偶尔也有人性的光芒令人潸然泪下:老东家在瞎鹿欲卖掉自己的孩子以挽救母亲的性命时,毅然从自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舀出了一碗小米;爱猫如命的少女在逃难途中宁可自己挨饿也坚持喂猫;村妇花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饿死,把自己作价4升白面卖给别人当老婆……电影的镜头冷峻、阴沉、凝练,场景苍茫、凄凉、绝望,逃难大军中各色人等均表情凝重沉郁,眼神里透着无助、麻木、悲愤。
观影的人群鸦雀无声,很多人流出了泪水。
看完《1942》,我不禁陷入沉思,那个年头,日本侵略,加上旱灾和蝗灾,使得穷苦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都是在苦熬时日,哪里有尊严与幸福可言?出影院,眼前霓虹灯闪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马路上行人如织……再回想观影所见,真是恍如隔世!我不禁由衷地赞叹起今天的好生活,感谢祖国的强大,使我们生活在幸福年代!我想,那些生活在1942年的人绝对想不到现在的中国是多么强大:国际影响遍及全球,科技飞速发展,国防现代化的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得富足、安康、有尊严、有梦想!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正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行!电影《1942》告诫我们每一个人: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珍惜身边的亲人,也要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去,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一九四二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2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
一九四二观后感 坚定理想信念
一九四二观后感坚定理想信念篇一一九四二观后感最近看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哎呀妈呀,真的是把我震撼得不要不要的!电影里展现的那一幕幕,简直让人揪心。
到处都是饥荒,人们饿得面黄肌瘦,为了一口吃的,啥事儿都能干得出来。
我就在想,也许这就是生存的本能吧,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什么道德、什么尊严,可能都得先往后放一放。
看到那些灾民流离失所,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电影,是虚构的。
但我觉得,这种事儿在那个年代没准真就发生过。
那时候的人,哪有啥选择啊?能活着就是万幸了。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我们,整天抱怨这抱怨那,也许我们真该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
我觉得吧,我们有时候就是太矫情,遇到点小挫折就觉得世界末日了。
看看一九四二年的那些人,我们这点事儿算啥呀?这部电影真的让我思考了很多,它让我明白,生活可能会给我们出各种难题,但我们得咬着牙挺过去,不是吗?你说,要是我们也处在那样的年代,能活下去吗?篇二一九四二观后感《一九四二》,这电影看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那画面,那场景,真的是惨不忍睹啊!到处都是饿死的人,也许你前一秒还看到一个活人,下一秒他就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我就在想,生命咋就这么脆弱呢?电影里的那些人,为了一口吃的,啥尊严都不要了。
这能怪他们吗?我觉得不能。
在生存面前,啥都不重要了。
可能有人会说,人不能没有底线,可当你饿得眼睛都发绿的时候,底线又能值几个馍馍?再说那个年代,政府干啥去了?为啥就不能早点想办法救救这些老百姓?这让我心里特别窝火。
不过反过来想想,也许当时的情况太复杂了,不是我们能想象的。
看了这部电影,我突然觉得自己平时的那些烦恼都不算啥了。
什么考试没考好,和朋友吵架了,跟电影里的灾难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
你们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太幸福了?可我们为啥还不知足呢?这是不是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啊?篇三一九四二观后感看完《一九四二》,我心里五味杂陈。
那饥荒的场景,真的是触目惊心!人们饿得皮包骨头,四处逃荒,为了活下去,啥办法都用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观后感范文:电影《一九四二》观后
感
以下是笔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生观后感范文: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看完《一九四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冯小刚这个级别的导演还对影片能否过审战战兢兢。
它的过审是一次电影对意识形态的胜利以及对民族性反思的胜利。
《一九四二》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们的党和我军将领完全缺席,而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极其及其军队。
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
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还算是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建国大业》在这方面也做了历史性的进步,国共有了平分银幕的机会,并难能可贵地对蒋介石进行了人性化处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抗战的也只是国民党军官和战士,但却在身份上做了模糊处理,且只作为电影的时代背景。
在《一九四二》中,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党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你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也需
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也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我们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
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也说明我们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需要的只是时间。
而这些正是在以冯小刚为代表的电影人逐步争取下实现的。
这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灾民因饥荒而流徙。
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采取了灾民、军队、政府、宗教、记者五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手法,让这五类人面对饥荒,从而做出反应。
从剧作的角度来说,19个主角,50个次要角色,这不论在戏剧,还是电影中都是大忌,何况各方面人物又互不交叉,这对影片的戏剧性提出了巨大的考验,风险性极高。
事实也确实如此,多线叙事必然会分散角色的情感力量,让习惯于追随几个人物命运的观众无所适从,而且从成片来看,张涵予和蒂姆。
罗宾斯饰演的两个神父的线索是可以被砍掉的,太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我想,冯小刚在最初的故事设计中应该有更多的想法,但碍于整体结构,无奈剪掉了很多的戏份。
多线并进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是会形成一种大气的格局。
而这种格局对历史题材来说是提升水准的一个要求。
一位传媒学者曾如此描述过理想化的传媒品格:“一种仰天俯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
”
我无意用这种品格去对应任何一个导演或者是作品,因为那是一种理想。
在《一九四二》中,冯小刚反其道而行,他的立意不在于追求这种理想,更多的是暴露丑恶。
他曾说,《一九四二》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面他的脸很丑,不好看,但是最起码它能让他“知丑”,总比糊里糊涂地臭美好。
拍完《一九四二》,他也不会再有盲目的民族自豪感,在向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知耻”。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冯小刚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
在面对饥荒的时候,国人的猥琐、自私都呈现出来。
这种批判跟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对犹太人的批判有着相似之处,在那部影片中,犹太人即使是遭遇死亡,依旧不忘记贪财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