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2019-2020年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2019-2020年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一)含答案24.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为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

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在于A.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C.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D.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25.查士丁尼《法学法典》规定:“各省总督应注意各自治市之强制性公务,应依惯例合理分派,并依年龄和地位轮换。

务使重担不经常压在同一批人身上而造成自治市人力和资源之枯竭。

”这表明A.帝国内的地方“自治”有名无实B.帝国对自治市的管理制度化、法律化C.罗马法渗透到帝国各个角落D.维护奴隶制是罗马法的本质特征26.《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

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D.法律至上和因地制宜原则相结合27.南宋曾丰在《缘督集》中说:“居今之人,自农而为士、为道、为释、为技艺者,在在有之,而唯闽为多。

闽地褊,不足以衣食之也,于是散而之四方。

故所在学有闽之士,浮屠老子宫有闽之道释,阛阓有闽之技艺。

其散而之四方者固日加多,其聚而在闽者率未尝加少也。

”材料反映出A.区域内人口流动频繁B.佛教、道教发展冲击经济C.商业移民促进城镇发展D.农耕经济基础严重动摇28.1577年,大学生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

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元辅不可或缺的襄助,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慰留。

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

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A.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帝落B.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C.专制皇权高度强化D.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29.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指出:“一切人生来是平等的,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被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

2019-2020年高三高考模拟试题历史

2019-2020年高三高考模拟试题历史

2019-2020年高三高考模拟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论语·译注》曰:“天子八佾(佾 yi古时乐舞的行列)、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下面与史料有关的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国并行 D.封建等级制度25.“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B.皇帝与宰相的矛盾尖锐,由谏官来调节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D.谏官的职责是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26.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由此可知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的正确理解应该是A.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所以应该实行大一统B.西汉刘邦实行“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他认为对国家不利,所以提倡一统C.春秋大一统,是说《春秋》一书特别不重视一统,所以分裂,这里“大”字是动词。

D.董仲舒认为,要保持汉武帝时期一统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27.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D.树立宋明理学的独尊地位28. xx年是中国传统的龙年,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④29. 有一封张学良于1945年写的信件公之于世:“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当有同感。

2020届上海虹口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2020届上海虹口区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

2020届上海虹⼝区⾼三历史⼀模试题和答案详细解析虹⼝区2019学年度第⼀学期期终学⽣学习能⼒诊断测试⾼三历史试卷2019.12考⽣注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卷包括两部分,第⼀部分为选择题,第⼆部分为综合分析题。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姓名。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律不得分。

⼀、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

每⼩题只有⼀个正确答案)1. 以下最能反映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探究商史提供第⼀⼿资料的是A. 《礼记》B. 《诗经》C. 《封神演义》D. 甲⾻⼘辞2. “君使⾂以礼,⾂事君以忠”,此东周时期⾔论属于A. 儒家思想B. 法家思想C. 道家思想D. 墨家思想3.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秦汉以来的这⼀制度,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之绩效”。

“此项政治制度”是A. 封邦建国B. 内外朝制C. 郡县制D. 君主专制4. 当时民谣说:“萧何为法,讲若画⼀。

曹参代之,守⽽勿失。

载其清靖,民以宁⼀。

”“当时”是指A.西汉初年 B.汉武帝时期 C.光武帝时期D.东汉末年1/ 105. 在中国历史上,东周、东汉、曹魏、北魏诸朝都于此设置都城的城市是: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建康6. 理学家强调⼈对天理⾃觉追求,具体的修⾝⽅法是A. 克⼰复礼B. 重义轻利C. 正⼼诚意D. 天⼈感应7. 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

能证实这⼀观点的是A. 九品中正制B. 三省六部制C. 科举制D. 内阁制8.清朝前期巩固统⼀的多民族国家的⽃争中,历时最久的是A.平定准噶尔部叛乱B.平定回部贵族叛乱C.平定“三藩之乱”D.施琅统⼀台湾9.右图所⽰交通⼯具,出现在中国⼤致在什么时期A.19 世纪 50 年代B.19 世纪 80 年代C.20 世纪初D.20 世纪 30 年代有轨电车10.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其中率先沿⾮洲西海岸南下,驾船绕过⾮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东⽅道路上的主要障碍的航海家是A. 达.伽马B. 迪亚⼠C. 麦哲伦D. 哥伦布2/ 1011. 17―18 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集中批判的是A. ⼈⽂主义B. 理性主义C. 霸权主义D. 专制主义12. “通过分析⼈类社会历史,总结出⼈类发展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关系终将逐步发展为消除剥削、⼈⼈平等的社会关系。

2019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

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

秦国“软件”是指()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C.承继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2. 在《清代中期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下图)中,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农业税相对较稳定B.工商杂税增长说明商品经济发展C.工商业占主导地位D.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3. 恩格斯说:“所有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当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以下能够佐证这个观点的材料是()A.“贫富之道,莫之夺予”B.“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4.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C.《天演论》 D.《变法通议》5.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

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关系时,以下材料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是()A.梁启超的《李鸿章传》B.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6. 霍布斯认为,现有的国家体制解散时,人类将恢复到初民状态。

初民状态中,公众的权力尚未展开,既无政府亦无法律;既无法治,也谈不上公平与不公平。

在作战的条件之下,只有强权与欺诈算数。

下列时期,与这一特征最为相似的是()A.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C.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D.维新变法时期7.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80周年。

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019年山东省德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山东省德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山东省德州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西周初年青铜铭文和文献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东方、封建诸侯,是人臣典范。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开始把周公与禹汤文武并论,出现越来越多更为详细的周公的言论。

汉代以后周公的圣人形象得到进一步充实。

对此演变,合理的说法是()A.周公本人政治经历复杂多变B.后人借助周公阐发自身主张C.历史人物同期记载才更真实可信D.新史料的发现弥补前代研究不足2.(4分)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

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B.汉代儒学的发展C.宋明理学的兴起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3.(4分)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

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4.(4分)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傣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

其目的是()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5.(4分)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

该言论旨在()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6.(4分)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

两种主张都()A.强调托古改制B.宣扬种族革命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D.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7.(4分)20世纪20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的一些戏楼、茶馆出现男女杂处合坐。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下)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下)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淄博一中高三(下)第一次模拟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如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答案】D【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考查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根据图示可知,隋唐时期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隋唐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

故A项错误。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应排除。

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故C项不符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

2.表2: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考点】历史与历史学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

【解答】依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全面,应排除。

故选C。

3. “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模拟考试(一)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模拟考试(一)

2019-2020年高三历史模拟考试(一) 欢迎你参加这次测试,祝你取得好成绩!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2、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面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3、魏源在《海国图志·大西洋英吉利国》中介绍“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材料中的“巴厘满”是该国某一机构的音译词。这一机构是( ) A、内阁 B、议会 C、首相 D、最高法院 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 A、平津战役 B、淞沪会战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5、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6、在19世纪欧洲思想界,发生了两件大事,分别是《共产党宣言》和《物种起源》的发表,这两者( ) A、对当时不公的社会问题的态度完全相同 B、都从根本上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 C、都与宗教思想桎梏直接相关 D、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完全一致 7、2009年11月10日,“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功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9、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0、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11、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它( ) 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②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③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引起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 ) A、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4、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2019_2020天津实验中学高考历史一模三卷模拟题.doc

2019_2020天津实验中学高考历史一模三卷模拟题.doc

试卷第1页,总4页…………○…………外…………○…………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内…………○…………装…………○…………订…………○…………线…………○…………绝密★启用前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分卷I分卷I 注释一、 选择题(注释)1. 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2.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3.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4. 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5.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一模考试试题时量:90 分钟总分:100 分第Ⅰ卷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计50 分)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结合下图“先天弊病”是指A.贵族执政 B.层级严密 C.代远情疏 D.尊卑有秩2.“繆力本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源于A.二者的文化素养 B.法家与儒家对抗C.社会发展需求D.代表的社会阶层3.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 这反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A.居于百家一言 B.地位日趋稳固 C.成为主流学说 D.融合佛道思想4.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 )A.民间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价5.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饮食结构的变化 B.人口增长的需求C.新航路的开辟 D.经济结构的变动6.下表是英国对中国的贸易情况表(单位:镑),对其解读正确的是年代自华输英值自英输华值1833—1835 3779385 8501591837—1839 4273858 9115601842—1846 5323388 17838881854—1856 9157001 1964242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B.条约体系未影响中英贸易状况C.中国已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贸易顺差7.有学者称“中国近代化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自然渐汇成滔滔江河,中国近代化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人工开掘的运河”。

下列选项能够作为其依据的有A《尼布楚条约》B《天津条约》C《资政新篇》 D《天下郡国利病书》8. 20 世纪初张謇创办了南通大达轮步(步即局),先开辟了外江航线,以后又组成了大达轮船公司,在苏北内河开辟航线。

这一做法A.促进了洋务工业的较快发展 B.标志着近代民族航运业出现C.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D.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9.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

”这表明该学者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主张用传统文化稳定秩序C.思想保守落后 D.主张彻底改造儒家思想10.就反对帝国主义来说,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发展阶段,走过曲折的道路。

下列选项中完成了对帝国主义认识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飞跃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11.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C.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 D.西方法律逐渐影响中国12.1929 年3 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强调:“一切军政军令之权,皆完全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务求军事绝对统一。

”决议还规定将地方财政管理系统集中起来,以防各省挪支法律上属于中央政府的收入。

材料反映了A.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开始出现C.北洋军阀削弱了中央权力 D.国民政府力图真正统一中国13.毛泽东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

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

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

”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B.指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C.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14.有学者认为:建国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的城市化” (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

其中,与“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大跃进运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5.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万人)统计图。

据此可以推知,出现下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 B.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C.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16.《罗马法史》载:“(皇帝)授权一个十人委员会删除重复和矛盾之处,将已被废除或不再使用的内容删掉,对法律加以划分、编排、删略、补充以及必要的修改,以便使人得到经过系统编排并划分为章节的‘简单明了’的成文法律”。

为此,制定的法律A.适用范围限于罗马公民 B.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C.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 D.成为罗马成文法的起点17.“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

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他们纷纷组织起实力雄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特性的新型的贸易公司。

”材料体现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商业革命的开展C.工业革命的开展D.世界市场的形成18.卢梭认为社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私有制使不平等牢固起来,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产生国家机关,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出现专制暴政,然后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对卢梭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认为出现私有制是历史的倒退 B.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C.指出了历史是辩证发展过程 D.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19.有学者说,在美国都铎式的政治制度(都铎王朝是英国封建君主专制黄金时期)和大众参与融于一个政治制度之中;而在欧洲,权威的合理化和机构的分离却明显的先于政治参与的扩大。

该学者的言论表明了A.美国民主程度远高于欧洲国家 B.欧洲国家政体更能体现民权C.欧洲国家的代议制度更加健全 D.美国民主制度存在矛盾之处20.某国19 世纪70 年代冶金企业平均投资为10 多万元,20 世纪初则达到近200 多万元;同一时期的冶金企业由上千家减少为100 多家。

据此可知该国A.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B.出现新式的生产组织形式C.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 D.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进行21.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 B.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C.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D.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22.斯大林说“如果一种经济制度竟不知道怎样来处置自己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在群众普遍遭到贫困、失业、饥饿和破产的时候却不得不把它们焚毁掉,那么这种经济制度本身就给自己宣判了死刑”。

对此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A.认为这种经济制度存在着致命的弊端B.这种经济制度下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低下C.这种经济制度必然会走向灭亡D.这种经济制度已无法进行自我调节23.1933 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有250 万青年参与,开辟了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此项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其原因是A.调整农林结构并降低了产品价格 B.基本解决就业并消除了危机隐患C.将失业救济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D.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24.某国际组织为全世界设定了到2030 年要实现的两大目标:一是终结极度贫困,将日均生活费低于1.25 美元的人口比例降低到3%以下;二是促进共享繁荣,帮助每个国家底层40%人口的收入增长。

该国际组织的宗旨(任务)是A.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B.为成员国发展经济提供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C.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货款D.建立统一的经济货币和政治联盟25.1963 年,美国摇滚诗人鲍勃·迪伦的一首歌开始被广为传唱:“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长眠\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这首歌主要唱出了当时A.西方青年的颓废与迷茫 B.美国社会对种族隔离政策的批判C.西方社会对现实的批判 D.美国人民对朝鲜战争的深刻反思第Ⅱ卷非选择题(26 题20 分,27 题18 分,28 题12 分,共计50 分)26.(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

……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

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

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

——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

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

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健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

内地的改革者,如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

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

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

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