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6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
《道德经》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一《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
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
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
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6篇《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道德经》读后感一第一次接触老子的《道德经》,感觉是这个老人家的细想抽象性很高,果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怀着对大家的敬畏大略浏览了一番《道德经》。
本人自觉《道德经》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
“道”孕育万物,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运行中,即道是万物之母,时时有道,处处有道。
第二部分是“修身处世”。
老子劝诫世人放下虚无缥缈的外在事物,例如名利。
以退为进,追求内心世界的平静宁和,做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部分是“治国”。
老子推崇的国家类型是“小国寡民”,希望人民的生活是“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人民再恢复到远古的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思想与众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区别,在人们所普遍认为的事物规律当中看到事物的反面,。
例如“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一般人都会认为,事物的数量与获得之间是成正比的,但老子确认为“少则得,多则惑”。
这个道理可以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当中发现。
现在的人将金钱名声看得相当重要,金钱越多越好,名声越响亮越好。
为了追逐这两者,生命可以忽视了(那么多白领过劳死),良心可以抛弃了(学术造假、官场权钱交易)。
连生命都没有了,名利从何谈起,连良心都没有了,如何做人。
那些置身于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社会的所谓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人儿呀,在他们光鲜亮丽的皮囊下,是一颗千疮百孔的心,他们空虚的灵魂在风中凌乱了。
世人所认为的“多则得”虽是有积极向上的意思,但实则在追求“多”的过程中会失去更多,会迷失自我。
“少则得”,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路上,不必要太多的金钱名利,适可而止,反而能觉得人生更充实。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500字《道德经》读后感500字1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
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
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
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
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
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
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
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
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
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道德经》读后感500字2一年里,为了弥补自身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身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身做老板,锻炼自身做项目的能力。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十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哀悼短信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
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学老子读后感范文(20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7篇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7篇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7篇是时候写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了,快来看下吧。
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你知道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希望大家喜欢!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篇1《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
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
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
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
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
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
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
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老子道德经学习心得及体会篇2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的确如此,在我上过选修课之后,《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认为《道德经》讲的就是一个字——道。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6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写了哦。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子被后人按照西方哲学体系的标准,被归入自然主义哲学家的范畴,是有道理的,他对社会、个人存在、开展的哲思观点,都是从自然规律类比推理过来的,一句话以天道推理人道,用道德经的话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规律非常多,难以用详细语言驾驭,所以创造了本体论的“道”,整体代表自然规律。
此章,用反例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证明天道的规矩是不居功,不作为,不占有,隐含了一个观念“得道高人~圣人应该循天道,做到功成身退,不贪功,不念名,治理社会不要因为个人欲望而下发过多指令制定过多政策”。
当代,我认为,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修道得道了的,顺应天道而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境界非常高,东哥一直想跟他玩,人家直接不玩了,急流能勇退,足见其道行只高。
东哥有多想跟他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持人把马云的照片发出来,问东哥,“马总你们做一个行业,你们应给很熟悉吧“,他答复“不熟悉,这么多年一起吃过一次饭,另外,可能没有共同语言,因为不是一代人”,从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东哥内心是把马云当做超越的对象,商业上的敌人,所以才如此急于用马云年龄比我虚长几岁,我比他年轻来向人证明我可以,我比他可以。
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证明,马云绝对是读道德经而得道的例子,在赢在中国的节目里,阿里巴巴当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如日中天,他也没有如此功名,当时节目组是把熊晓鸽,吴鹰等人作为更大贵客对待,但是马云节目中金句百出,如鱼得水,其中一句话“心中无敌,那么无敌于天下”的金句,他这个观点和道德经中上经二十二章的观点一模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伤害,有伤害就有怨恨,怨恨那么是其他不良情绪的根源。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
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法自然《老子》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道教故里楼观台大兴土木,重修庙宇,规模宏大,器宇轩昂。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抬为开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经》,区区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卖家最高。
《道德经》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为当权派写成的气势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阐扬"道"和"德"主旨。
老子在挥洒五千字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向。
后人把老子曾经谈经论道的楼观台作为道教故里,以纪念老子。
秦岭北麓的楼观台古木参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处求道成神的仙境。
以前课堂上听老师批评老子思想落后,总希望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深入读《道德经》,发现老师误解了老子,我们也在错误的品评老子。
一、老子在哲学上首先提出"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道,这种观点直抵宇宙本体。
哲学家和神学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五行"之说,认为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印度古代神学家认定宇宙由地火水风四种物质构成;西方神学家则认为上帝创生世界。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物质构造的直觉猜想,认为天地万物概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的冲气组成,既不同于一,又不同于二,故称之为三,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与近代西方实证科学中的原子构成学说十分近似。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构思当中,实在难能可贵!老子提出的"有无相生,祸福相依"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是先秦时代的.哲学高峰。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对战争,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3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 ⽼⼦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灵的⽢泉”。
⼈们看事物多是从正⾯看,⽽⽼⼦却是从反⾯看。
其中“以柔克刚”,就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
接下来⼩编为你带来⽼⼦道德经读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读后感篇1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式,事物的产⽣、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章⼤部分⽤近乎诗体的语⾔,有些晦涩难懂,但⽤“博⼤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为”,“尊重规律”。
第⼀段“道可道,⼗分道,名可名,⼗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语⾔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异名。
”是说有和⽆这两⽅⾯都同出于道却有不⼀样的名称。
“同谓之⽞”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之⼜⽞,众妙之门。
”那⾥指的是这种⽞⽽⼜⽞的道是⼀切奥妙的门径。
这⼀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道指的就是规律。
⽽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然的,变化的,不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规律。
”这是⼀种⼗分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体现了我国古代⼈民对⼤⾃然的探索与思考,⽽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的,是⼗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化思想产⽣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切都会顺利,⽽违背规律会得到⼤⾃然的惩罚。
老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老子读后感老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子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无我的自然空灵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静里蕴含无限玄机。
或许,没有读《老子》之前,我对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历史课本上——“无为而治,消极避世”。
在花费了颇长时间研读之后,掩卷之余,不免为自己先前那狭隘片面的肤浅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伟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澜不惊,但体察其深处,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隐幽的忧郁和痛苦之情。
读罢此书,我能深深地、切实地感受老子也是热爱人世,关心人世的。
与孔子采取的积极入仕以推行仁义不同,老子另辟蹊径,探究人与自然,人与道法,人与天地的内在关联,极力使人道符合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客观规律来求得自己的理想社会。
唉!可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样,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圣人所重视。
那怎么办呢?孔子选择了著书立说,论诗书,授弟子;而飘逸的老子,没有了俗世的羁绊,选择了更富历史传奇性的方式——夕阳古道,羸弱青牛,函谷关口,飘然而逝。
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强的东西中自由穿行),好比人的舌头和人的牙齿——当你老了的时候,坚硬的牙齿都掉光了,而柔软的舌头却依然存在。
“柔能克刚”,这个现实的规律被老子三言两语揭示出来。
又及五十八章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啊,幸福紧靠在它旁边;幸福啊,灾祸正在里面躲藏),这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提到的唯物辩证法的具体阐释,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灾祸”,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环境,却能相互地转换,或者说和谐地共处。
行文至此,让我想到了“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祸耶?老子是浪漫的。
《老子》读后感(精选多篇)
《老子》读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的帮助读后感其一,王蒙的语言太罗嗦,老子的帮助读后感。
也许是王蒙老了,爱絮叨,老年人大都如此;也许是王蒙怕读者不明白他的意思。
总之,他颠三倒四、翻来复去地说了又说,不厌其烦,却让人读着有点烦。
王蒙充分发挥了汉语的优势,而且耐心地把读者想像为小学生,运用了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描述同一件事,让人实在难以忍受。
其二,王蒙还是没有彻悟。
书中,王蒙一再强调自己现在很超脱、很看得开,彻底想明白了。
但字里行间,可以读得出王蒙还是很看不开的,他还是有些火气,有些怨气,象是受了委屈的孩子,虽然想表现得豁达大度一点,但言辞间总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真实感受;又象是失宠的佳人,虽然想显得淡泊从容一些,但却忍不住为花落而伤春。
读过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南老则真正是通家,是了家,其言辞柔和,不偏不倚,心态淡定,无欲无求。
王老勉之矣!其三,王蒙的解读并没出什么新意。
王蒙大约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也说明这本书主要是结合个人的感受来谈老子。
如果王老能立足于亲身感受,而不囿于自身感受,舍弃卿卿我我,解悟大道无边,那这书就真有价值了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
“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
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
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
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
《道德经》读后感(精选6篇)《道德经》读后感1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
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
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质。
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解读》,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
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国。
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
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
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之术。
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所有。
如果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
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对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
”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
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
安然,顺天道,合人道。
生生不息,永恒长存。
领悟之后,寻求解脱。
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
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
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待,于是记之。
《道德经》读后感2作为一部流传千年而不失其光彩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一直以来受到许多人的推崇。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地球上的人们之间联系也日益紧密,《道德经》在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老子》的读后感(通用5篇)
《老子》的〔通用5篇〕《老子》的1老子,这位哲学的圣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岁月轮回里传递着不变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却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哲思。
他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们一起读这本书,不但有经典阅读的影响,也有此书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
老子用一个“道”字,就把世上万物万象归于自然。
在我看来,道的内涵就是一种客观规律,虽看不见,摸不着,而世间的每个细微之处都存在着道的本真。
做人之道,为学之道,谋事之道,道道相关,处处都是智慧,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和领悟。
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上下,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
《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进步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假设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承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有这样,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华,篇篇精华,浸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仰的大智。
我想用平静的心态,渐渐地品,读,看,听,思,悟,像老子一样,坦然地生活!《老子》的2今研读南怀瑾先生《老子他说》颇多感触,现抄录如下,以加强记忆,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内涵》这样写到: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
”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净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
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
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
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
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老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老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老子》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老子》读后感1《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
二十八章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
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
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
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
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
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
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
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
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
我们凡人如照此修心养性,对身心健康是大有好处的。
今天中午听一位医生谈某文章上说,把病人分两组:一组服药,一组学《道德经》,几个月后,学《道德径》这组的疗效好过另一组;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心病(烦恼心)还需心药治。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它主要讲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道家哲学的博大精深和实用性。
在《老子》中,老子以其独特的文笔和深刻的洞察力,生动地描绘了道家哲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
他强调道、德、无为而治等概念,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谐,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使得《老子》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
读完《老子》,我深受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道家哲学的智慧和实用性,也让我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
同时,它也启发了我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老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道家哲学,还启发了我对于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读物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读后感(一):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期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
我们每应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
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
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
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老子读后感(二):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
老子何许人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
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
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
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
孔子怀着感激的情绪离开了洛阳。
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明白;鱼会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就应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
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
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
自己示弱能够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
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
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
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老子读后感(三):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延续至今,此后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加以诠释而没有更多的创新。
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伟人。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明白;鱼会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就应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
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
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期望于透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期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以前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比较,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
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能够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这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
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
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这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
所以我们就应从用心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
我们就应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
老子主张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
所以我们就应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也就是爱国思想。
这样就应是对这一思想更用心的理解。
老子读后感(四):《老子》读后感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
《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
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
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应顺其自然,而但是过分强调主观意愿。
教师的权威就应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尊重自然之道。
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就应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能够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
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
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
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就应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
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
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
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透过无为到达有为,透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
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老子读后感(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
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潜力相匹配。
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道可道,十分道。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能够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
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
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
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
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
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
只有每一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
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
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取,因为能够选取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
选取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
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取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
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
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主角恰恰就是自己最厌恶的那个人!所以每一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取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一种交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老子读后感(六):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