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江苏省财政年鉴

合集下载

1996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

1996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

1996年江苏省科技统计公报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统计局(一九九七年六月) 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加快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为主线,围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抓住“九五”开局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突出重点,强化集成,推动科技发展与改革,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了为九五计划开好局、起好步的总体要求。

一、科技队伍科技队伍扩大。

1996年全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89.48万人,比上年增长 2.4%,其中科学家98.88万人。

全省国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163.13万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高级技术职称8.39万人,占 5.1%;中级技术职称45.19万人,占27.7%;初级技术职称93.58万人,占57.3%。

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

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4.36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7.09万人,占16%;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 4.22万人,比上年增长27.9%。

平均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593人。

二、科技经费科技经费投入增加。

1996年,全省科技机构、高等院校和工业企业等单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14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支出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3.6%,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0.52%,高于上年。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研究与发展活动支出,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政府科技拨款6.24亿元,增长33.9%,占地方财政支出的2%,比上年增加0.16个百分点。

政府科技拨款中,科学事业费 2.85亿元,科技三项费3.28亿元,分别占财政支出的0.91%和 1.05%。

银行技术改造贷款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科技开发贷款26.7亿元,增长8.5%,占流动资金贷款的0.98,低于上年。

三、科技成果科学研究成效显著,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江苏省各市县历年地方财政支出

江苏省各市县历年地方财政支出

射阳县 建湖县 盐都县 东台市 大丰市 扬州市 宝应县 仪征市 高邮市 江都市 镇江市 丹阳市 扬中市 句容市 泰州市 兴化市 靖江市 泰兴市 姜堰市 宿迁市 宿豫县 沭阳县 泗阳县 泗洪县
4.55 4.33 3.79 5.93 4.65 39.26 4.17 5.05 3.71 5.93 34.57 6.76 3.73 3.88 41.11 6.7 5.39 6.87 5.85 21.37 3.43 5.42 4.26 3.84
2006 262.46 7.08 7.96 213.40 55.42 21.68 107.31 8.32 10.86 11.83 8.74 8.17 11.70 117.70 13.57 9.56 386.20 42.10 55.61 56.23 30.83 25.83 112.62 9.64 11.40 12.44 13.09 13.14 11.33 57.64 9.95 9.59 6.79 6.43 62.16 8.15 4.21 5.83 4.35 85.89 5.32 8.643 21.39 159.01 19.29 15.63 18.62 24.10 121.32 24.72 12.96 19.30 172.93 30.54 23.89 27.12 20.01 130.06 34.59 22.51 22.72
27.55 30.98 39.90 31.17 201.68 26.36 20.66 23.20 32.92 159.07 35.11 16.84 23.47 215.73 41.44 33.00 35.32 25.40 168.36 47.68 27.45 29.75
2004 191.68 5.31 5.82 143.10 38.61 13.46 66.98 5.10 6.33 7.01 5.10 5.26 7.33 75.66 8.78 5.70 233.13 27.25 33.72 32.95 19.13 13.97 75.65 6.24 7.47 8.15 7.66 8.88 8.24 32.48 4.94 5.00 3.83 3.90 39.61 4.34 2.86 4.96 2.68 54.63 3.39 4.81 5.46

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江苏(1990年至2016年)

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江苏(1990年至2016年)

5.89 3.89 6.37 8.46 9.29 10.78 11.13 9.48 12.47 13.65 15.67 18.58 24.59 33.96 48.79 66.21 90.21 141.39 180.08 208.94 233.3 261.77 291.77 11.56 16.01 21.01 27.51 36.2 45.05 70.32 88.94 100.81 104.19 153.86 172.58
19.36 11.06 13.93 16.01 17.79 20.8 22.37 28.45 35.29 38.73 48.81 52.59 71.99 92.53 127.7 159.59 198.99 290.81 373.69 419.72 485.88 550 625.64 23.58 33.76 42.5 58.5 69.17 102.39 155.04 187.74 192.6 218.75 242.62 272.67
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 入:江苏: 常州市市辖 区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
34.62 17.96 21.46 25.59 30.14 35.14 40.23 55.85 75.1 78.99 104.34 162.14 202.54 235.97 316.07 367.53 409.42 485.28 592 681.82 831.31 903.49 1020.03 135.28 181.68 220.89 300.58 365.43 415.91 511.89 615 658.03 710.91 768.01 830 84.56 115.59 138.75 188.23 225.12 260.13 323.15 390.43 412.46 442.02 472.9 508.58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关于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7年2月 1996年是实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第一年。

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实施三大战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格局,物价涨幅明显回落,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基本实现了为“九五”开好局、起好步的总体要求。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5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3094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988亿元,增长14.9%。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第一产业16.1%,第二产业51.1%,第三产业32.8%。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农业基础地位尚待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效益不够理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生活比较困难。

一、农林牧渔业种植业生产获得丰收,对稳定经济、保障市场供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年完成种植业增加值603亿元,比上年增长6%。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食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棉花在播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仍实现计划目标,油料总产为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其他农产品有增有减。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96年比上年增(%)粮 食36万吨5谷 物3301.1万吨6.2豆 类79.4万吨-10.0薯 类95.9万吨6.3棉 花53.7万吨- 4.3油 料147.5万吨-7.5其中:油菜籽106.3万吨- 2.9甜 菜 2.3万吨318.2烤 烟0.3万吨14.5黄红麻0.3万吨-27.0蚕 茧9.2万吨-50.5茶 叶 1.1万吨3.5水 果123.3万吨21.6 林业生产建设和绿化工作在完善中提高。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6千公顷,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林产品产量有所增加。

畜牧业稳定发展,肉、禽、蛋、奶等畜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江苏省各市县历年均财政收入

江苏省各市县历年均财政收入

2006 246.44 4.55 5.92 220.89 60.48 21.66 71.03 2.44 6.02 7.38 2.46 3.34 5.93 118.88 11.80 8.63 400.23 43.08 61.09 65.37 35.08 27.59 92.53 6.95 6.16 9.24 7.51 10.57 9.62 33.96 4.00 4.00 2.33 2.62 36.94 2.25 2.07 2.59 1.82 48.84 2.24 3.12 3.675.69 6.24 10.96 6.48 12.40 80.26 16.71 8.01 7.51 84.15 9.58 14.95 15.26 11.35 32.92 8.00 4.21 4.43
8.94 13.08 10.02 104.83 7.98 12.52 8.43 15.87 85.66 20.00 9.54 9.50 101.08 12.50 20.84 15.89 13.24 46.52 12.52 6.12 6.71
2004 169.88 3.43 4.31 135.28 37.54 13.19 42.71 1.54 3.27 5.04 1.71 2.09 3.99 67.34 6.82 4.92 219.57 30.06 31.64 31.54 18.22 12.13 52.59 3.75 3.56 5.60 3.94 5.73 6.42 18.58 2.12 2.04 1.44 1.41 22.31 1.33 1.21 1.87 1.28 30.11 1.45 1.97 2.34 3.22
2007 330.19 6.50 7.62 300.58 82.33 30.02 100.38 3.49 8.25 10.23 3.43 5.21 9.15 158.07 16.26 11.27 541.82 60.06 83.98 86.56 48.10 37.26 127.70 9.36 9.02 12.20 11.51 14.01 13.10 48.79 6.30 6.30 4.21 4.46 51.40 3.34 3.16 4.01 2.62 65.45 3.14 4.33 4.70 5.81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及原因摘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对这30 年支出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支出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 的比重则呈U 型变化。

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支出;变化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

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 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1.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30 .96%,1995年降到最低点11.6%,以后逐渐上升,2002年上升到21.4%。

2003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21.6%。

2.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与预算外财政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必须联系国家对于预算外支出资金口径的调整来考察。

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决定的预算外资金范围进行了调整,原来确定为预算外资金的国有企业留利和专项基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而此项资金占预算外资金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左右。

这就是说1978—1992年间预算外资金规模只有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20%,这样对1978—1992年间的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该期间占GDP的比重来计算。

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地方财政部门掌管的预算外资金也纳入地方预算。

1998江苏省财政年鉴

1998江苏省财政年鉴

江苏省1997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 680. 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6年增长120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 008. 41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3 411. 86亿元,增长12.600;第三产业增加值2 260. 07亿元,增长14.10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203. 09亿元,比1996年增长15. 9肠,其中国有经济投资826. 6亿元,增长16.7%。

进出口总额238. 77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8.1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118. 12亿元,比1996年增长9.600。

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 3 e1997年,全省财政收入完成512. 91亿元,剔除列收列支的收入和基金收入等,比1996年同口径增长15.9%。

其中,上划中央收入完成239. 7亿元,增长17纬;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 59亿元,增长14.800,基金预算收入17. 62亿元。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64. 36亿元,比1996年增长15.900,基金预算支出15. 15亿元。

总体上看,1997年全省财政预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促进财政收支平衡(一)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已进行了4年,江苏省已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间财政分配体系,但少数市县对乡镇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未能落实到位。

为此,1997年,省财政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意见,并督促各地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到乡镇一级。

针对全省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苏北地区县市财力增长缓慢的实际情况,省财政厅在认真测算并充分听取有关市县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1997年度省财政对苏北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其主要原则是:有利于调动各地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考虑财政收入努力程度;在支出方面,限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过快增长。

2001江苏省财政年鉴

2001江苏省财政年鉴

江苏省2000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58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8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4439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31177亿元,增长111%。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95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1444亿元,增长26%。

全年进出口总额45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041亿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2000年,江苏省地方财政收入为50132亿元,比上年增收11654亿元,增长303%;上划中央“两税” 收入实际完成3638亿元,比上年增收6835亿元,增长231%;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86512亿元,比上年增收18489亿元,增长272%。

全省财政总支出实际完成63498亿元,比上年增支10641亿元,增长182%。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际数加上上年结余结转、中央税收返还及专项支出指标和补助等,合计收入8096亿元,2000年全省财政支出实际完成数加上定额上缴中央支出、一般预算支出结转、基金支出结转等,合计支出8016亿元。

全省财政收支相抵净结余8亿元,继续保持收支平衡。

一、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一)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任务。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财政厅统一思想,克服困难,加强组织协调,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人员妥善安置,工作正常开展”,仅用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机构改革。

机构改革后,财政厅划入职能9项,划出职能2项,转变职能7项,较好地解决了财政职能“越位” 和“缺位” 的问题。

全厅行政编制从355名精简为186名,核减44%;职能处室由23个核减为21个,内部职责更加分明,财政职能得到加强,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提出全省财政体制调整实施方案。

在1994年国家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和财政工作的具体情况,结合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有关要求,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全省财政体制调整实施方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准。

财政收入与支出:省及直辖市:江苏:支出(1949年至2016年)

财政收入与支出:省及直辖市:江苏:支出(1949年至2016年)

438.27 516.86 568.48 631.24 748.45 820.43 859.41 856.7 845.68 920.93
210.73 252.88 284.75 326.8 371.4 407.78 452.99 473.83 519.92 634.76
3.53 4.01 4.45 4.63 5.06 5.1 5.52 6.46 7.95 10.6 68.73 91.52 117.02 150.35 213.4 257.24 302.59 36 32.57 37.4 41.89 55.57 62.39 75.06 89.52 115.29 148.61 198.21 249.69 349.86 418.14 475.86 560.93 649.31 712.77
14.38 16.38 17.05 18.93 22.19 25.67 32.11 42.92 49.13 48.16 66.74 77.18 88.67 116.86 150.9 173.54 190.86 196.06 193.28
4.26 6.14 11.63 17.15 25.3 33.95 45.38 63.71 83.85 212.53 231.52 299.17 364.48 481.65 557.77 631.15 709.59 838.06 897.93
0.29 0.38 0.38 0.37 0.66 0.85 1.03 2.2 1.97 1.83 4.17 5.32 11.19 12.93 18.46 17.58 22.54 22 18.1 14.61
25.36 23.62 21.27 819 771.5 791.9 832.32 948.96 1246.5 1386.75 148.1 190.58 172.53 157.94 183.18 139.9 115.56 140.11 107.17 67.15

1995江苏统计年鉴

1995江苏统计年鉴

连云港市 市 区 赣 榆 县 东 海 县 灌 云 县 淮 阴 市 市 区 淮 阴 县 灌 南 县 沭 阳 县 宿 迁 县 泗 阳 县 涟 水 县 泗 洪 县 淮 安 市 洪 泽 县 盱 眙 县 金 湖 县 盐 城 市 市 区 郊 区 东 台 市 响 水 县 滨 海 县 阜 宁 县 射 阳 县 建 湖 县 大 丰 市 扬 州 市 市 区 泰 州 市 仪 征 市 兴 化 市 高 邮 市 宝 应 县 靖 江 县 泰 兴 市 江 都 市 邗 江 县 姜 堰 市 镇 江 市 市 区 丹 徒 市 丹 阳 市 句 容 县 扬 中 市
市县
年末总户 人口密度 土地面积 耕地面积 数(万 耕地面积 #水田(千 年末总户数#乡村户数(人/平 (平方公 户) (千公顷) 方公里) 里) 公顷)
南 京 市 市 区 江 宁 县 江 浦 县 六 合 县 溧 水 县 高 淳 县 无 锡 市 市 区 江 阴 市 宜 兴 市 无 锡 县 徐 州 市 市 区 丰 县 沛 县 铜 山 县 睢 宁 县 邳 州 市 新 沂 市 常 州 市 市 区 溧 阳 市 金 坛 市 武 进 县 苏 州 市 市 区 常 熟 市 张家港市 太 仓 市 昆 山 市 吴 县 吴 江 市 南 通 市 市 区 海 安 县 如 皋 市 如 东 县 通 州 市 海 门 市 启 东 市
பைடு நூலகம்

江苏省统计年鉴

江苏省统计年鉴

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江苏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这与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人才等多方面优势密不可分。

而要了解江苏省的经济状况,就不得不提其统计年鉴。

江苏省统计年鉴是一份全面、准确、及时反映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权威性资料。

自1985年以来,江苏省统计局每年都会一本统计年鉴,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有关江苏省经济发展的详细数据和信息。

统计年鉴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江苏省各个产业的发展情况、人口变化、城乡差距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江苏省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其社会发展的状况。

统计年鉴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统计报表和专项调查。

江苏省统计局会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统计调查方案,收集和整理各种数据。

同时,统计局还会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建议。

统计年鉴对于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政府来说,统计年鉴是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通过统计年鉴,政府可以了解到各个产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

对于企业来说,统计年鉴是制定经营策略的重要参考。

通过统计年鉴,企业可以了解到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江苏省统计年鉴是了解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

通过统计年鉴,我们可以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到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情况,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黑龙江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

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丰富,历史文化深厚。

为了记录和展示黑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每年都会一部名为《黑龙江省统计年鉴》的权威性资料。

《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是一部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发展情况的综合性年鉴。

江苏省各市县历年地方财政收入

江苏省各市县历年地方财政收入

23.14 19.01 28.25 35.92 30.07 218.08 20.58 25.95 20.49 181.90 41.13 19.60 20.50 218.00 25.56 48.68 27.90 22.19 120.98 37.28 17.33 14.88
2011 635.00 25.00 18.00 615.00 153.37 71.20 318.42 19.66 31.90 20.20 26.51 35.08 350.88 37.13 23.08 1100.88 122.50 142.32 200.22 112.88 85.41 373.69 28.51 25.39 44.07 45.63 42.35 180.08 23.81 23.50 21.61 22.22 204.63 20.28 14.85 20.11 13.00 269.04 17.01 20.77
2.69 3.72 3.83 5.31 3.85 49.55 3.40 6.75 3.48 7.33 47.14 10.61 4.56 4.20 46.91 5.23 8.48 8.46 5.89 13.77 3.50 1.63 1.89
3.67 4.67 4.66 6.66 5.01 63.02 4.52 8.11 4.70 9.16 60.12 13.29 5.99 5.36 61.07 6.56 11.20 10.89 7.92 20.05 5.01 2.51 2.78
4.70 5.81 6.32 8.75 6.82 85.69 6.24 10.96 6.48 12.40 80.26 16.71 8.01 7.51 84.15 9.58 14.95 15.26 11.35 32.92 8.00 4.21 4.43
6.69 7.67 8.94 13.08 10.02 104.83 7.98 12.52 8.43 15.87 85.66 20.00 9.54 9.50 101.08 12.50 20.84 15.89 13.24 46.52 12.52 6.12 6.71

1997江苏省财政年鉴

1997江苏省财政年鉴

江苏省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国有经济投资664.7亿元,增长10.3。

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19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0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

抑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物价涨幅降至199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6.8,涨幅回落7.5个百分点。

1996年,江苏省财政收人完成427.99亿元,为年度调整预算的107.1,比1995年增长22.3 % ,其中,上划中央收人完成20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地方财政收人完成223.17亿元,为调整预算的112.7%,比上年增长29.3。

全省财政支出310.94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7.8,比上年增长22.7 % >剔除列收列支、先征后返及新成立地级泰州、宿迁两市等支出后,同口径支出增长17.20%0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全省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并消化了历年老赤字5.48亿元,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分期消化老赤字的任务。

从总体上看,全年全省财政运行情况良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财政收人在前三年高幅度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

财政收人增幅较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财税工作,当家理财的意识普遍增强,把增加财政收人列人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二是全省经济在宏观环境较紧的情况下,克服了各种困难,仍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为税收收人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全省各级财税部门加强了收人目标管理,积极推进征管改革,严格依法治税,减少了跑冒滴漏;四是政策调整增加了一部分收人,如1995年一些减免税政策到期,19%年恢复征税,粮食购价提高增加了农业税收人,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收费交纳营业税等。

第二,财政支出在基本保证人员经费发放和政府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增加了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投人,财政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

19%年财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在收人征管方面,偷税、逃税、骗税等不法现象时有发生,税收流失和企业欠税仍然比较严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1995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 1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4年增长15.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 7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 5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2%, 17.5%, 14.30r。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 64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国有单位投资5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

物价涨幅逐月回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幅度控制在14.3%,比上年回落9.3个百分点。

1995年,江苏省财政收入完成350.50亿元,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一)继续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和制度。

1.抓好县、乡两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落实到位。

各市县按照省政府《关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实施办法》的规定,确定了市与县、县与乡的财政体制。

至1995年底,全省县及县以上财政全部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大多数乡镇也都完成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

2.认真执行税收政策和制度。

( 1)贯彻落实1995年新出台的各项税收政策,抓紧做好贯彻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江苏省的贯彻实施意见(2)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重新审查认定,不符合规定条件的被取消资格;认真核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期初存货已征税款,严格审批期初存货已征税款的抵扣;认真做好金银首饰改变纳税环节和供电发电环节电力产品税率调整后的税收征管工作。

( 3)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制度,积极做好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交叉稽核和百万元版专用发票的使用审批及改版工作。

同时,加强税收科学研究,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征管改革和新税制下促产增收进行了重点理论研究,并召开了理论研讨会。

(二)有效地推进其他各项改革的实施1.完善部分国有企业的工效挂钩办法,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列人工效挂钩内容,并对原实行的计划增长工资办法进行了修改。

新的工效挂钩办法,有利于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有资产营运效益,抑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

2.研究、出台粮食部门实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方案,制定了分五年逐步消化粮食企业27.8亿元老挂帐的目标任务,省财政厅代表省政府分别与财政部和各市签订了责任状。

经过努力全省粮食经营两条线运行方案已经开始实施,1995年消化老挂帐的任务已经完成。

3.收回建设银行代行的基建财务管理财政职能,顺利地实现了工作交接,汇编了历年来的基建财务制度,制定了省级统筹基建财务管理办法,规范了全省基建拨款程序,各项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已开始正常运行。

另外,省财政厅会同省有关部门进行了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及国有土地有偿出让制度等项改革。

(三)积极参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

1.省财政厅、国有资产管理局起草的《江苏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江苏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确立和授权办法》及《江苏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试行办法》等配套文件经省政府批转实施,规范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省财政厅配合有关部门对省级127家和各市150家企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参与了省级10大企业集团的组建、论证及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案的审批工作。

2.省财政厅、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我省股份制企业国家股权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点加强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工作中的国有股权管理,特别是加强股份制改制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理顺试点企业的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探索国家作为出资者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制度。

3批准部分股份制企业国家股分红方案;审查了南通机床、“常柴”配股方案;加强对股权转让的管理,支持“常柴”国家股配股股权转让、“小天鹅”国家股股权转让,吸引社会资金3.6亿元;配合有关部门完成6家上市企业选点及方案设计工作。

二、狠抓财政平衡,努力增收节支(一)制定奖惩措施,促进财政平衡。

抓好财政平衡是江苏各级财政部门1995年的一项中心工作。

针对全省财政赤字较大、赤字市县较多的情况,省财政厅报请省委、省政府同意,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财政平衡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从1995年开始,各市县财政必须做到当年收支平衡,并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消灭老赤字为了促进上述目标的实现,省财政厅出台了《财政平衡奖励办法》和《创亿元县财源建设周转金扶持办法》。

前者规定,完成年度消化老赤字任务的市县,由省给予一定数额的财力奖励;完不成消化老赤字任务的,省将扣减有关市县的财力,后者要求,受扶持的县(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二一是县级领导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改变财政困难状况的愿望,把财源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保证三年内扭转财政赤字的局面;二是经济发展有清晰的思路,财源建设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已经开始实施,保证三年内财政收人超亿元。

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1995年全省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并消化老赤字6.37亿元。

唯宁、阜宁、沐阳、东海和赣榆等一批财政困难县跨入了财政收人亿元县行列,全省已有55个县(市)成为财政收人亿元县(市)。

(二)加大财税征管力度,努力增加财税收人。

1.1995年,江苏省各项国税收人完成293.59亿元,其中,工商税收274.37亿元,在工商税收中,增值税、消费税23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7%,超额完成全年收人任务。

全省地方工商税收完成8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23,加上国有企业所得税和其他收人,全省共组织地税收人91.35亿元。

税收收人任务能够圆满完成的主要原因:( 1)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和支持税收征收工作。

省委书记、省长多次检查了解组织收人工作情况,明确指示各级税务部门要确保税收收人尤其是“两税”收人任务的完成;副省长亲自深人基层,与财税部门共同研究组织收入的措施,协调解决组织收入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各市党政领导也亲自出面协调资金调度,解决组织收人中的困难。

( 2)狠抓进度。

各级税务机关及早下达收入任务,建立收人目标责任制,辅之以奖惩激励措施,保证收人任务按时完成。

( 3)明确主攻方向,大小税种一起抓。

切实加强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大户和重点税源地区的征收管理,加强对个体税收、涉外税收和中央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力度。

对个人所得税的税源严加控制,明确扣交义务人的法律责任,建立正常的扣缴制度。

把开展专项调查和清理“小金库”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共查补应缴个人所得税1.5亿元。

( 4)扶持生产,培植税源。

对税源大户采取一定的扶持措施,促使其上规模、上水平;对发展中的税源,精心培植,使其尽快成为现实税源;对后续税源及时发现,并给予重点扶持,增强收人后劲。

(5)依法治税,查处偷骗税。

全年共查处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百万元以上大案要案60起,共查补税款11.03亿元,比1994年上升154.63%02.组织征集“两金”(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和其他收人。

1995年,江苏财政部门共征集“两金”9 710.7万元;征集市场调节基金3 990万元,并及时拨付到位,平抑物价,保证市场供应;全年完成土地出让收人2 779万元。

(三)采取有效措施,从严控制支出。

1.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预算包干办法。

为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江苏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了“预算包干”或“总额包干”。

各地按照财力状况、单位性质以及收人情况,分别采取“零基预算法”、“综合定额法”、“比例增长法”等预算分配办法,合理地安排经费预算。

同时,根据社会公共需求原则,清理财政供给范围,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如淮阴、扬州市对超编和临时借聘人员、民政供给对象、公费医疗享受单位和享受对象进行重点清理,压缩不合理开支,节约了财政支出。

2.加强对“人、车、会、电话”支出的管理。

各市在压缩这些公用经费方面,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取得一定成效。

连云港市继续采取节编经费财政预留、年终按实兑现节编奖的办法,控制人员经费支出;苏州市继续完善行政机关汽车定点维修办法,1995年年初对行政机关的汽车进行清理,不属财政拨款的大修经费由单位自理;无锡市对会议经费实行包干办法,将会议分成三类,分别确定包干标准,明确由财政负担的会议的范围和种类,鼓励参加会议的当地代表不住会,发给这些代表一定的补助费,年终各部门需要召开的各类表彰会,由市政府统一召开,会议经费由分管财贸的市长一支笔审批。

全省各地已基本实行了党政机关领导住宅电话包干使用的管理办法。

无锡市实行“定额包干”办法后,一年节省电话费100万元。

3.加强公费医疗经费开支管理。

各地继续推行和完善以医疗单位为主,公费医疗享受单位、享受个人经费挂钩的管理办法,使公费医疗经费增长较快的势头得到一定控制。

镇江市作为全国医疗试点城市之一,经过艰苦努力,初步建立了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取得显著的效果。

1995年,全市职工实际发生医疗卫生费用1.68亿元(含个人自付1 216万元),比1994年下降15.28%,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实际发生医疗费用6 483万元,比1994年下降14.97%;全市人均医疗费370元,r匕1994年下降15.28%,其中离休人员医疗费用下降9.5,退休人员医疗费用下降11.8%0三、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在筹措资金、支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江苏省财政部门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讲究资金使用的实效。

(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优先增加农业投人。

全省财政预算内安排的支农资金支出20.02亿元,比1994年增长26.3,其中省级安排支农支出和农林水利事业费4.6亿元,比1994年增长52.8。

在资金使用上突出了重点,如增加水利投人6 900万元,保证了泰州引江河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开工;安排滩涂开发资金2 700万元,支持“百万亩滩涂开发工程”的启动;拨出抗旱经费8 500万元,支持淮北地区和镇扬丘陵山区农业抗旱夺丰收,确保全省粮棉生产的稳定增长。

全年征收防洪保安资金5.3亿元,保证了治淮河治太湖等水利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

同时,加快世界银行贷款灌溉农业项目的实施步伐,全年累计向世行提款8 505万美元。

为保证各项支农措施的落实,省财政厅1995年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中央和省农业投人政策的执法大检查;对耕地占用税、防洪保安资金的征管情况也进行了专项检查。

(二)扶持企业发展,促进扭亏增盈。

为了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努力提高经济效益,1995年,江苏各级财政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省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两次补充工交周转金1 800万元,增加科技发展基金2 000万元,有力地支待了全省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