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张拉操作规则(试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施工、验收操作规则

********项目部

2011年3月

目录

1、术语和符号 (2)

1.1 术语 (2)

1.2 符号 (3)

1.3 术语简称 (5)

2、材料及锚具系统 (6)

2.1 混凝土及钢筋 (6)

2.2 锚具系统 (6)

2.3 管道 (7)

3、施工 (8)

3.1 一般规定 (9)

3.2 预应力钢筋材料、锚具、管道进场验收 (9)

3.3 预应力钢筋的制作、安装 (9)

3.4 混凝土的浇筑 (10)

3.5 施加预应力 (11)

3.6 孔道压浆 (15)

3.7 封锚 (15)

4、验收 (16)

4.1 一般规定 (16)

4.2 工序施工验收 (16)

4.3 分项工程施工验收 (17)

附录A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的锚具构造尺寸 (19)

附录B 张拉端锚具槽口及穴模参考尺寸 (20)

附录C 张拉端锚具槽口护罩和固定塞的构造尺寸 (21)

附录D 二次张拉专用千斤顶、张拉连接装置构造及参考尺寸 (22)

附录E 竖向预应力工程施工验收记录表 (23)

附录F 竖向预应力筋张拉记录表 (25)

附录G 钢绞线与固定端P锚安装记录表 (27)

1 术语、符号

1.1术语

1.1.1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

是一种由固定端“P型锚具系统”、钢绞线力筋、管道系统和张拉端“低回缩二次张拉锚具”等几个部分组合,沿垂直方向布置于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腹板内,并经二次张拉施工实现其力筋低回缩锚固的预应力锚固体系。

1.1.2二次张拉

对同一根钢绞线预应力束完成第一次张拉→放张→夹片锚固后,第二次将锚杯整体张拉→旋紧支承螺母→放张锚固力筋,以弥补第一次放张锚固回缩损失的预应力施工工艺。

1.1.3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

是一种由固定端锚具、预应力钢筋、张拉端锚具等部件组合,沿垂直方向布置于预应力混凝土内,经张拉施工实现其力筋锚固的预应力锚固体系。

1.1.4预应力筋

在预应力结构中用于建立预加应力的单根或成束的预应力钢丝、钢绞线或钢筋。

1.1.5锚具

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混凝土上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

1.1.6低回缩二次张拉锚具

是一种第一次张拉钢绞线放张锚固后,再实施第二次张拉使锚杯离开垫板,然后旋扭支承螺母来补偿锚杯下端面与垫板之间间隙,达到弥补第一次张拉放张回缩损失的新型锚具。

1.1.7锚杯

它是低回缩二次张拉锚具的关键零件。锚杯圆柱(或圆台)的内侧设置夹片座套,外周设置螺纹,并与支承螺母内螺纹旋接。

1.1.8 支承螺母

它是低回缩二次张拉锚具的另一个关键零件。其外周设有若干槽口便于转动螺母,其内螺纹与锚杯外螺纹旋接。

1.1.9 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

单根或成束状态的预应力筋与安装在其端部的锚具组合装配而成的受力单元。

1.1.10 锚具效率系数

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在破断试验时的实测极限拉力与预应力筋母材的实测破断拉力之比值。它是考核锚具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

1.1.11 总应变

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在达到实测极限拉力时的预应力筋总伸长量与力筋受力长度之比值。

1.1.12 预应力筋的效率系数

考虑多根预应力筋在张拉时应力不均匀的系数。

1.1.13 回缩

预应力筋在锚固的过程中,由锚具、夹片与预应力钢筋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移及其局部塑性变形所产生的沿力筋方向的回弹。

1.1.14 回缩值

预应力筋在放张至锚固时段内,锚口部位所产生的位移值。回缩值的大小与锚具的构造形式和张拉工艺有关。

1.2 符号

1.2.1 材料相关性能符号

f pk

—— 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Mpa ); E P —— 预应力钢筋的弹性模量(Mpa );

HRC —— 洛氏硬度C 值。

1.2.2 作用和作用效应有关符号

σ,con —— 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

σpe —— 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

σp —— 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或应力增量;

σcy —— 由竖向预应力钢筋的预加力对混凝土产生的竖向压应力;

σpe —— 竖向预应力钢筋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有效预应力; P IP

—— 第一次张拉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 P IIP

—— 第二次张拉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 P IPS —— 第一次张拉放张毕,在扣除预应力损失部份(含锚口摩阻损失和夹片

回缩损失)后的剩余张拉力(N );

x % —— 第一次张拉时的锚口摩阻损失系数;

I

L 7 —— 第一次张拉放张后的夹片回缩损失系数; ′

σIPS ——第一次张拉放张毕,在扣除放张回缩损失和锚口摩阻预应力损失部分以后的预应力钢筋应力值。

1.2.3几何参数

Φ——钢绞线的公称直径(mm);

n ——在同一截面上竖向预应力钢筋的肢数;

n e ——单束预应力筋钢绞线的根数;

A PV ——单肢(束)竖向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mm2);

b ——计算主拉应力点处构件的腹板宽度(mm);

S v ——竖向预应力钢筋的间距(mm);

A PK ——单根预应力钢绞线的公称截面面积(mm2);

△L I——第一次张拉的理论伸长值(mm);

△L II ——第二次张拉的理论伸长值(mm);

L ——预应力筋的长度(mm);

△L总I ——第一次张拉的实际伸长值(mm);

△L总II ——第二次张拉的实际伸长值(mm);

△L1 ——第一次张拉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力之间的实测伸长值(mm);

△L2 ——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mm);

△L IPS——第二次张拉从初应力(σIPS)至最大张拉应力之间的实测伸长值(mm);

H1 ——锚杯高度(㎜);

H2 ——支承螺母高度(mm);

△L放Ⅱ——第二次张拉放张后的实测伸长值(mm);

△L H ——第二次张拉放张后锚杯与支承螺母之间的相对位置差值(mm);

△L a——第一次张拉初应力时活塞杆的外伸值(mm);

△L b ——第一次张拉终应力时活塞杆的外伸值(mm);

△L c——第二次张拉初应力时活塞杆的外伸值(mm);

△L d ——第二次张拉终应力时活塞杆的外伸值(mm);

△L e——工具夹片在第一次张拉初应力与终应力之间外露差值(mm)。

1.2.4计算系数及其它

K ——计算竖向压应力的修正系数;

εapu ——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达到实测极限拉力时的总应变;

ηa ——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静载试验测得的锚具效率系数;

5牙扣——圆柱体外周(或内腔)轴向5牙螺纹,主要规范锚杯与支承螺母咬合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